胃口差眼黃皮膚癢 揪膽管癌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66歲張先生最近半年內體重無故下降4公斤、胃口變差,整天提不起勁。近一週更出現皮膚和眼白發黃、皮膚發癢、尿液呈深褐色症狀,而到急診就醫。醫師檢查發現,他的肝功能和黃疸指數嚴重升高,且肝臟布滿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為膽管癌末期。經醫師以「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及「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引流術」緩解黃疸症狀後,安排化學治療以延緩病情惡化。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家慶表示,此次案例因抽血檢查呈現肝功能指數與膽紅素(黃疸指數)都非常高,進一步安排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肝臟布滿腫瘤、肝內膽管與總膽管異常擴張、肺部也疑似轉移腫瘤,因此高度懷疑是晚期肝癌或膽管癌,後經病理報告確認為膽管癌。 由於病人的黃疸指數過高,膽汁無法排出,若不及時處理恐引發感染,所以先由放射科醫師進行「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從皮膚穿刺至肝臟膽管中,引流滯留的膽汁,來減輕黃疸症狀。後續考量引流管需要長期留置,為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故採用「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引流術」,改以體內放置引流管,減少外部管路帶來的不便與感染風險。 膽管癌是發生在肝臟內外膽汁通道的惡性腫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因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導致很多病人發現時已屬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療時機。膽管癌的常見症狀包括:皮膚與眼白發黃(黃疸)、尿色變深、糞便變白、皮膚搔癢、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或右上腹悶痛。高危險族群則為:1.有膽管結石、膽管囊腫、慢性膽道發炎病史者、2.B型或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曾感染肝吸蟲(如食用生魚片、生螺)、4.有肝膽疾病家族史者、5.長期抽菸或暴露於化學品者。 吳家慶提醒民眾,想要預防膽管癌,應避免吃生魚或生螺等高風險食物、減少菸酒與化學暴露、控制好肝病並定期追蹤肝膽功能、有家族史或膽道病史者更應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等影像檢查。早期膽管癌仍有機會手術治癒,因此,雖然膽管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皮膚變黃、食慾差、體重減輕、尿色變深等都是警訊,千萬不可輕忽。

Read More

7-9月流行期 本土M痘+3、境外+1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上週新增4例M痘確定病例,均為30多歲男性且皆未接種M痘疫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15日表示,因夏季大型人潮聚集及社交活動眾多,每年7月至9月均是國內M痘流行高峰期,主要跟國人出國、國內聚會機會變多有關,呼籲高風險民眾接種疫苗及自身防護。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新增4例M痘確定病例,均為30多歲男性且皆未接種M痘疫苗,其中3例為本土(北部2例及中部1例),1例為自中國境外移入,7月上旬發病,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為散發病例。 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7月14日累計確診473例病例(441例本土及3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積確診17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病例(中國2例、香港及泰國各1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另我國持續監測M痘病例之病毒型別,全部為Clade IIb型,目前未有Clade I型之境外或本土病例。 羅一鈞表示,因夏季大型人潮聚集及社交活動眾多,每年7-9月為M痘流行高峰期,呼籲高風險民眾接種疫苗及自身防護。目前M痘疫苗累計約10萬人接種,其中3.1萬人僅接種1劑未完整接種2劑,占31%,請盡速完成接種。  

Read More

碳水食物 吃對比少吃更重要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坊間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觀念,讓許多人誤以為「不吃飯,只吃肉和菜」是預防慢性疾病及體重控制的最佳方式。董氏基金會提醒,「吃對」碳水食物比「少吃」更重要。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指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增加蛋白質與脂肪比例的飲食方式,短期內可能對血糖控制或體重管理有幫助,但若長期執行不當,容易造成蔬果攝取不足、膳食纖維缺乏,及影響大腦能量供應。 要維持健康的重點不在於「少吃碳水化合物」,而是「吃對碳水化合物」才是長久之道。許惠玉說,2018年《刺胳針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項研究,追蹤超過1.5萬名成人長達25年,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與死亡率呈U型關係,攝取過多或過少碳水化合物都可能提高死亡風險,而最理想的攝取比例約為總熱量的50%~55%。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和肌肉運作皆仰賴葡萄糖供應,但攝取過多精製澱粉將影響血糖控制。許惠玉提醒,選擇適量富含膳食纖維、植化素、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全穀類,如糙米、全燕麥、全小麥等,才能有效降低慢性疾病風險。 許惠玉說,2025年《美國醫學會網路公開雜誌JAMA Netw Open》文獻,分析了超過4萬7千名女性33年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多攝取10%總熱量的全穀雜糧、水果、蔬菜等高品質碳水化合物,最多攝取總熱量55%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31%健康老化的機率,並且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 相反地,每多攝取10%總熱量的含糖飲料、甜點、白麵包等精製碳水,會下降13%健康老化的機率。2020年《英國醫學期刊BMJ》研究指出,每週吃2碗以上全穀物與每個月吃少於1碗的人相比,能降低29%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許惠玉也提醒,許多民眾認為五穀粉有益健康,但市售五穀粉通常經過研磨,使澱粉結構被破壞,消化吸收速度加快,反而可能讓血糖上升更快,也不宜過量食用。

Read More

補鋅錠短缺 優先留給門診病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西藥供應資訊平台近期公布,鋅康錠78毫克(葡萄酸鋅)出現短缺,食藥署已要求業者增加生產與供應,由於這款藥物是作為鋅不足的補充,庫存藥品優先保留於門診病人使用。 食藥署日前於西藥醫療器材供應資訊平台公告,皇佳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鋅康錠78毫克(葡萄酸鋅)ZINCO TABLETS 78MG(ZINC GLUCONATE)“ROYAL”(衛署藥製字第040825號)」,錠劑藥物短缺相關資訊,供臨床端參考。 食藥署指出,這款藥品許可證核准適應症為鋅不足之補充,廠商今年初主動通報,由於原料藥出問題,正在申請許可證新增原料藥來源,食藥署收到文件後將儘速審查。藥品目前控貨中,無法預計恢復正常供應時程,廠商手邊已無庫存,但醫療院所尚有未用罄藥品,應優先保留給門診病人使用。 食藥署經臨床端評估,在短缺期間,建議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依病人臨床需求選擇其他合適替代治療,並建議各醫療院所視院內庫存量,將短缺品項優先保留於門診病人使用。除「鋅康錠78毫克」以外,對鋅不足之補充尚有硫酸鋅注射劑等可以使用,建議使用替代品項。 鋅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鋅不足會導致疲勞、掉髮、免疫力下降、腸道功能變差、傷口難以癒合、口腔潰瘍、味覺異常等症狀,國民健康署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男性需要15毫克,女性則需要12毫克,而上限是35毫克,洋菜、牡蠣、胚芽米中都富含鋅元素,但因鋅跟鐵的量會在人體中互相平衡,所以如果鋅補過多,反而會造成缺鐵、甚至是過量將會中毒。

Read More

ADC藥物納健保 晚期乳癌患燃生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年僅30多歲的Wendy(化名)確診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接受標準荷爾蒙治療效果仍有限。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日趨多元,經確認Wendy屬於HER2弱陽性乳癌,醫師評估後,安排她接受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目前病情已穩定控制,並已能正常上下班並照顧家庭,逐步找回了生活的節奏。 隨著乳癌治療日益走向多元與精準化,健保自今年2月起給付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為晚期乳癌病友開啟更多治療選項。 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郭玟伶說,現在是與癌共存的時代,即使是第4期乳癌5年存活率也有約4成,治療的目標不再只是延命,而是讓生活可以繼續,生活品質可以維持。 台北榮總癌症防治科主任趙大中表示,現今癌症治療趨勢更重視個人化調整,強調找出最適合病人的藥物與劑量,在控制病情的同時,也盡量保有生活品質。 「晚期乳癌病友也有選擇權」趙大中說,從新一代ADC藥物的問世,到HER2弱陽性亞型的新分類,以及台灣健保藥物的逐步給付,乳癌治療正朝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邁進。 新一代ADC結合標靶與化療,能精準鎖定帶有特定接受體的癌細胞且釋放藥物,並透過「旁觀者效應」: 一併毒殺鄰近癌細胞,不僅擴大治療範圍,也降低全身副作用的產生,是乳癌病友治療新選擇。 常見副作用為疲倦與血球下降等,而惡心、嘔吐的副作用,可以使用很好的止吐藥物來有效減少發生的機會,另外也要注意少見的間質性肺炎此種副作用,建議病友接受治療時需依照醫囑用藥,如有不適請立即詢問醫療團隊。 郭玟伶指出,「與癌共存」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觀念之一,現今的治療不僅關乎藥物選擇,更包含生活習慣的調整,許多病人往往過度關注「該吃什麼」,但僅靠營養均衡是不夠的,最大的風險之一是活動量不足,例如久坐、心肺功能不足、肌肉量流失等,都可能讓治療副作用變得更明顯,甚至影響身心適應。

Read More

每晚睡超過9小時 認知能力恐下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睡眠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生理機制,但並非睡得越多越好,董氏基金會提醒,根據研究,適量睡眠才能有效守護大腦健康。 根據2025年4月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期刊》的研究指出,每晚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可能會出現認知能力下降的情況,這種情形在憂鬱症患者更加明顯。 該研究由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學者,分析「弗雷明漢心臟研究」中1853名27至85歲、未患有失智症或中風史者的睡眠時間與認知能力資料。將參與者依憂鬱狀況與是否服用抗憂鬱藥分為4組。 結果顯示,長時間睡眠與較差的整體認知能力有關,並影響特定的認知功能,如:記憶力、視覺空間能力以及執行功能。無論是否服用抗憂鬱藥物,這種關聯在有憂鬱症狀的人群中更明顯。研究者表示,對於憂鬱症患者而言,睡眠可能是影響憂鬱症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可控風險因素。 土城醫院暨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提醒,此研究只能告訴我們,睡眠時間長與認知功能差有關,卻「無法斷定其因果關係」。不過,至少研究結果提醒,憂鬱症患者要盡量多動,不要睡太多,以免腦功能退化。此結果與目前絕大多數科學研究結果,以及各學術團體與心理衛生組織的憂鬱症治療指引完全契合。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有多項研究證實:睡眠過量或不足都與認知領域的損害有關,包括記憶力、注意力以及管理和調節其他心理過程的能力,例如計畫、解決問題和衝動控制。 葉雅馨提醒,放假時多睡放鬆一點並無妨,但長時間放假的情況,還是要想辦法不要干擾原來的規律感,建議父母可跟孩子共同討論約定,像是暑假可以12點再就寢,孩子有做到,隔天就多給1小時的時間,讓他們自由應用看電視、玩線上遊戲、跟朋友聊天,甚至什麼都不做,有助增強孩子遵守與父母的約定、維持規律作息。 此外,父母是孩子重要的榜樣,如果父母把自己排除在約定外,天快亮才睡、一直盯著手機看、該睡時還在吃喝玩樂,就很難對孩子做同樣的要求,畢竟他們很容易有樣學樣。

Read More

肝斑/濕疹/妊娠紋/落髮 孕事惱人宜就醫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懷孕是充滿喜悅與期待的過程,但孕婦隨著身體的變化,皮膚卻也容易出現肝斑、濕疹、妊娠紋甚至產後落髮等症狀,醫師指出,孕婦們要配合皮膚科醫師治療,就可安心面對孕期。 新竹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謝雅如表示,最常見的皮膚問題莫過於黑斑(又稱肝斑),這些成片狀的黑斑多分布於兩頰或下巴,又被稱為「孕期面具」。黑斑的形成主要與荷爾蒙變化及遺傳體質有關,最有效的預防和改善方式是嚴格防曬,搭配美白產品,必要時可透過雷射或化學換膚進行改善與控制。 孕期也可能出現黑色素痣、紅色血管瘤及頸部小息肉等變化,這些多屬良性,但如有變化,建議給醫師檢查確認。 謝雅如指出,因荷爾蒙變化,孕婦有時會出現濕疹或皮膚炎,造成皮膚乾癢,輕微者可使用保濕乳液緩解,而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與斑塊,常出現在初產婦的孕晚期,疹子從肚臍周圍開始並向外擴散,建議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治。 妊娠紋也深深困擾著懷孕媽咪,謝雅如表示,約90%孕婦在孕期會出現妊娠紋,市售的妊娠霜對於預防或減輕妊娠紋有些許幫助,但效果因人而異。若妊娠紋已經形成,可考慮使用外用A酸或雷射治療等方式改善紋路與色澤。 孕期荷爾蒙波動也可能引發痘痘(痤瘡),謝雅如指出,多數孕期痘痘在生產後幾週內會自然緩解。建議期間避免擠壓與刺激性保養品,若痘痘情況嚴重,可諮詢醫師使用孕期安全的治療方式,以免留下痘疤。 謝雅如表示,產後落髮是許多媽媽生產後的焦慮來源之一。產後3個月左右出現落髮屬於「休止期落髮」,大多數人在6個月內會自然恢復,若發現掉髮量持續增加或恢復緩慢,應盡早尋求醫師協助。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調理肝腎加針灸,趕走飛蚊症

■陳俊銘 「飛蚊症」是指眼前有黑點飄動,可以是點狀,如黑點、沙子、水泡、氣泡、魚卵;也可以是線狀,如黑絲、棉絮、頭髮、蜘蛛網、魚鉤;還有的是面狀,如圓圈、黑影、蜜蜂、蚊子;甚至立體的,如雲朵狀、下雨般、蝗蟲成群、墨汁一團,通稱「飛蚊症」,因為那都是代表我們看到了自己眼睛裡面的東西。 飛蚊症通常會有一些特性:1.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好像在捉迷藏。2.會跟著眼睛跑,你看左,它跑向左,你看右,它就向右。3.有些清楚,有些模糊,有時大隻,有時小隻。4.有時增加好幾隻,有時變成一堆蝗蟲。5.有時如下雨般,還伴隨著閃電。飛蚊症的原因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生理性的占20%,它代表眼睛裏面有雜質,這類患者大部分在40歲以下,而且看到眼前只有數點。第二類是退化性的占75%,它代表眼睛玻璃體退化,造成玻璃體與視網膜分開,這類患者多在40歲以上,而且眼前看到的飛蚊症只有一點。第三類是病理性,它雖只占5%,但是卻會影響視力,有時甚至會造成失明。 病理性的飛蚊症也有很多原因如:1.玻璃體出血(如糖尿病、高血壓、眼中風)。2.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3.玻璃體炎、視網膜炎。4.玻璃體退化時造成之病變。至於飛蚊症什麼時候要定期追蹤,包括高度近視、開過白內障、眼睛受過傷、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都要做定期追蹤。而要作緊急檢查的情形,包括1.飛蚊變蝗蟲:也就是本來只有幾隻,忽然間變成數隻或一大團。2.合併光視,本來只有蚊子,現在連晚上關了燈都有閃電。3.一部分視野看不見,可能已有網膜剝離了。4.視力忽然不好,不知什麼原因。絕大多數的飛蚊症都是一種無害的症狀,但其中有少數卻是嚴重眼疾,不能掉以輕心。 中醫治療飛蚊症主要從肝腎調理,肝開竅於眼睛,眼睛之所以能發揮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血的濡養。肝主木,腎主水,水能涵木,退化性的玻璃體混濁藉由養肝血,補腎水,方以杞菊地黃丸合四物湯,加減穀精、女貞子、旱蓮草、密蒙花、茺尉子、車前子等,可以改善玻璃體混濁;酌加紅花、川七、赤芍可改善眼睛循環,改善玻璃體雜質,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有助於飛蚊症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用眼疲勞 穴位按摩舒緩放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長時間用眼過度,會使眼睛感到疲勞,頸部肌肉也會僵硬。中醫師指出,可沿著眼周按摩攢竹、魚腰、睛明等穴位,有助舒緩放鬆;想提神則建議按壓頭頂百會穴、四神聰穴。 執業中醫診所醫師林芳瑜表示,若感到眼睛疲勞,可用指節輕輕按壓眼眶周圍的穴道,從眉頭的攢竹穴出發,沿著眉毛按壓魚腰穴(眉中)、瞳子髎穴(眼尾)等穴位。 林芳瑜指出,接著可按壓睛明穴(眼頭)、承泣穴(眼睛下方)又回到瞳子髎穴,並延伸到太陽穴位置,停頓約5~10秒。 如果感到精神不濟,或早上起床想提神,可針對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直上的交叉點)和四神聰穴(距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的4個穴位)按摩。

Read More

北投國中疑食物中毒案 後續觀察2重點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物中毒去年通報逾1700件,其中校園通報數最多,近期又發生北投國中疑食物中毒事件。毒物專家提醒,這次不太像常見食物中毒案,學生症狀後續是否變化、檢驗結果是2大重點。 食物中毒時有所聞。衛福部統計,去年全台共通報1750件,累計9045人受影響,又以學校通報件數最多,全年共發生74起校園食物中毒案件,影響學生達1186人。 台北市北投國中女子壘球隊日前集訓過程中,多名學生陸續出現身體不適,儘管就醫後都已經返家休息,詳細肇因仍有待釐清。衛生局掌握學生共食內容包括午餐(茄子、滷肉、飯、蔥蛋)及晚餐(茄子、滷肉、飯)、下午點心(菠蘿麵包或西多士、凍奶茶),午晚餐由愛心媽媽烹煮,下午點心則由外籍老師自行帶來。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食物中毒成因多,可能來自細菌、病毒、天然毒素、化學物質汙染等,也有不少案件最終無法查明病因。 顏宗海解釋,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會以急性腸胃炎表現,比方說腹瀉等。但從這起案件中的個案以發癢最多,其他還有手腳麻、胸悶、寒顫等症狀來看,並不像細菌或病毒造成。 至於是否為過敏反應?顏宗海直言,不太可能多名學生同時對同一成分發作,這種情況在臨床上非常罕見。 另,有說法點名可能是茄子作祟。顏宗海說,茄子屬茄科植物,確實含有微量的天然毒素「龍葵鹼」,但濃度極低,且多數會在烹煮過程中分解。查閱醫學文獻,茄子導致中毒的案例幾乎沒有,機率極低。 他認為,目前學生皆已返家休息,後續應密切追蹤2項重點,一是學生檢體與症狀變化,二是剩餘食材的檢驗結果是否異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