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世代 3C不離手!性影像受害 3成5是兒少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現今許多兒少3C不離手,若不注意恐成數位受害者。衛福部近日公布,去年性影像受害事件通報中,有364人、占3成5為兒少。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說,一旦性影像被上傳,要全面移除極為困難,因此真正有效方式還是在源頭就要做好預防,呼籲加強相關防治教育。 根據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統計,2024年全年性影像處理中心共受理1928件性影像申訴案件,受害人數達1040人,其中兒少就有364人、占35%。從年齡層來看,受害者集中在13至34歲之間,其中13至17歲有342人,占32.9%,其次為18至24歲,占32.3%。 張秀鴛表示,在3C產品普及、親子互動逐漸疏離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在交友軟體或遊戲平台中落入陷阱,有些孩子以為只是在「玩遊戲」,卻不知可能已陷入另一種詐騙模式。 張秀鴛指出,一旦性影像被上傳,要全面移除極為困難,包括下架影像、追查行為人等,現階段多數處置仍屬於治標非治本,真正有效方式還是在源頭就要做好預防。 她也提到,性影像不一定是自拍,也可能是偷拍而來,例如公共廁所、補習班、安親班等公共場所都是高風險區域,場所負責人應定期巡查、加強反偷拍設備,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 張秀鴛強調,不論是偷拍、轉傳,甚至只是單純觀看或儲存性影像,都已經觸法,絕不是所謂的私人行為,未來保護司也將與相關單位持續合作,加強查緝與法律教育,從源頭杜絕錯誤觀念。 針對未來如何加強保護措施,張秀鴛說,重點還是在於加強教育,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多數仍在就學,學校防治教育已入法,會跟教育部合作強化宣導工作。

Read More

明年7月1日生效 化粧品將全面禁用硼酸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食藥署預告「化粧品成分使用限制表」修正草案,未來「硼酸」將全面禁止使用於化妝品,並新增染髮劑使用限制及禁用項目。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4日指出,草案預告期間至6月2日,預計明年7月1日生效,生效日後所有新產品須符合規定,生效日前生產的產品能繼續使用。 王德原說明,硼酸原本只限使用於「非藥用牙膏及漱口水」,限量0.1%,且不得使用於3歲以下孩童,其他化妝品不得使用硼酸。然而,考量硼酸可能對口腔黏膜或牙齦產生刺激作用,為保障民眾使用化妝品安全,食藥署參酌歐盟、日本、韓國化妝品管理規定,刪除「化妝品成分使用限制表」中的硼酸使用規定,等於未來硼酸不得使用於任何化妝品。 除了刪除硼酸外,此次「化妝品成分使用限制表」也新增34個品項、修正74個品項。王德原說,新增品項都是染髮劑成分,包括使用限制和禁用,例如濃度、外用規範等;修正部分包括適用範圍加嚴、放寬的調整。黃毓惠表示,染髮劑成分中若含有PPD(對苯二胺),容易造成過敏性皮膚炎,且通常不會染完立刻發現,而是要2、3天後才出現過敏反應如紅、腫、癢等,跟病人體質有關。

Read More

含薄荷醇防蚊劑 對嬰幼兒恐致癲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在連假期間安排出遊行程,會習慣隨身攜帶各式防蚊蟲藥品。醫師提醒,含有薄荷醇等成分藥品,對蠶豆症患者等族群容易引發健康風險;對2歲以下的嬰幼兒可能會引發不良反應,如導致癲癇、意識障礙,嚴重甚至恐造成呼吸停止等影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張鈞婷表示,綠油精、萬金油、曼秀雷敦等,這類成藥的主要成分是薄荷醇;另,樟腦、尤加利精油及松節油等類似成分也常見於此類藥品。薄荷醇具有清涼、止癢、止痛、抗發炎及抗菌等效果,因此常被添加於藥物中以治療皮膚癢感。當皮膚癢時,塗抹含薄荷醇的外用藥膏,藉由其擴張血管作用,能帶來清涼感,從而有效止癢。 然而,張鈞婷指出,部分特定族群要額外注意,比如患有葡萄糖-6-酸鹽去氫酶缺乏症(俗稱蠶豆症)的患者,使用此類藥品可能導致溶血性貧血。 除此之外,張鈞婷說,研究顯示,薄荷醇對2歲以下的嬰幼兒可能會引發不良反應,若是在鼻部、臉部或胸部塗抹藥膏時,風險更高。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含薄荷醇及類似成分藥品,可能會導致癲癇、意識障礙、黃疸,甚至會因為藥品的神經抑制效果,而引起呼吸停止等嚴重後果。

Read More

逾7成女性會感染HPV 多數自行清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子宮頸癌的發生通常與持續的高危型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大部分患者在早期並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早期篩檢對於預防和治療至關重要。醫師指出,透過有效的篩檢及預防措施可大幅減少子宮頸癌罹病風險,建議及早接種HPV疫苗,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主任林季瑤表示,子宮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中,以HPV最為常見,約70-80%的女性在某一時期會感染HPV,雖然大多數感染會在兩年內自行清除,但部分高危型HPV(如HPV16和18型)可能引發子宮頸癌;另,有多個性伴侶的女性或是免疫系統弱化者,感染HPV的機會較高,進而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 林季瑤指出,子宮頸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異常陰道出血(例如月經期間外的出血,或是性行為後出血)、骨盆區或下腹部不明原因的疼痛、白帶呈現異常顏色或帶有異味、性交疼痛等。 在預防方面,林季瑤建議,首先就是接種HPV疫苗,HPV疫苗是預防高危型HPV感染的有效手段,尤其對青少年或尚未開始性行為的女性來說,可以顯著降低未來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此疫苗對男性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預防HPV相關的其他癌症。 此外,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夠檢測子宮頸的異常細胞變化,及早發現可能轉變為癌症的病變。一般建議18歲以上、或開始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進行一次抹片檢查,且建議25歲以上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檢查。

Read More

陪太太看診 翁體檢揪肺腺癌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苗栗一名74歲老翁,日前陪太太至醫院看診,因自身年齡及抽菸史符合肺癌篩檢資格,故做檢查。由於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下肺葉有白點,而轉介至胸腔外科門診看診,且經切片檢查確診為惡性腺癌。經再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及正子掃描發現為第2期肺腺癌,進而安排住院接受進行胸腔鏡右下肺葉切除術。 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俊諺表示,胸腔鏡切除肺腫瘤(也稱為胸腔鏡輔助肺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具有傷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術後併發症少等優點,且藉由胸腔鏡技術提供更好的視野,能幫助外科醫師精確切除腫瘤,並保護周圍健康組織。 陳俊諺說明,肺癌治療通常包括手術、放療及化療等方法。醫師會根據病情、腫瘤大小及位置,制定個性化治療計劃。對於早期發現的肺癌患者,手術切除腫瘤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術後的5年生存率可高達70%至80%。然而,對於晚期患者,則可能需要結合化療和標靶及免疫治療,以延長生命及改善生活質量。 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每年奪走數十萬人的生命。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早期篩檢成為提高肺癌存活率的重要手段。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是唯一具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透過肺部LDCT檢查,可以顯著提高早期發現率,能在早期階段發現微小腫瘤,從而提高治療成功機會。

Read More

多巴胺飲食 健康減重助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多巴胺竟然也能助攻健康減重!營養師指出,多巴胺不僅能透過穿搭改變情緒,也深刻影響飲食選擇與食慾。透過攝取特定食物,可以促進體內多巴胺的生成,進而提升正向心情和幸福感,再搭配正確的飲食控制,便能建立正向且可持續的健康習慣,不再依賴意志力掙扎減重。 多巴胺是影響情緒、動機和愉悅感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營養師吳悅慈指出,減重困難的原因,往往不在於意志力不足,而是受限於大腦的「獎勵系統」。當攝取高糖、高脂食物時,大腦會分泌大量多巴胺,帶來快樂並驅使重複這種行為。 若能善用「多巴胺管理減重法」,以健康的食物取代高糖、高脂食物,就能與多巴胺共舞,而非與之對抗。再搭配正確的飲食控制,便能建立正向且可持續的健康習慣,不再依賴意志力掙扎減重。 吳悅慈表示,「多巴胺管理減重法」強調透過飲食調節多巴胺,以控制食慾和提升減重效果。 建議在日常飲食中適量攝取富含酪胺酸、Omega-3脂肪酸、益生菌、抗氧化物質、茶胺酸及鎂的食物,以促進多巴胺的生成。 吳悅慈指出,牛肉、豬肉、鮭魚、南瓜子、芝麻、大豆製品、乳製品等富含酪胺酸,攝取富含酪胺酸的食物有助於多巴胺的合成。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則有助於保護大腦多巴胺神經元,幫助多巴胺順利釋放。 同時,腸道健康與多巴胺的合成密切相關,食用無糖優格、無糖優酪乳、納豆等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間接促進多巴胺的合成。另藍莓、草莓等莓果富含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降低氧化壓力,有助於保護大腦多巴胺神經元不被傷害。 此外,富含茶胺酸的綠茶可以促進多巴胺的釋放,飲用綠茶除了幫助穩定情緒,也可以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另堅果種子類、全穀類和深綠色葉菜等食物富含鎂,適量攝取有助於維持多巴胺的平衡。 吳悅慈建議,定期更換食材以避免味覺疲勞,保持飲食新鮮感。達成小減重目標後,可適度享用一小塊85%黑巧克力,增強多巴胺分泌,提升成就感。惟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實施任何飲食計劃前,應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生,以確保方法適合個人健康。

Read More

中西醫合併治療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好發季節為冬春交際,病人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時常被誤認為中風,而顏面神經麻痺與中風造成的症狀最大差異,在於前者並「無」合併手腳無力及感覺異常的情形。原因包括經年累月的疲勞,有的是緊繃的生活壓力,有的則是急性感冒後遺症。 顏面神經麻痺分為中樞型及周邊型,治療方式迥異,若外傷所致顏面神經麻痺者,其恢復時間較長較慢;若為單純性不明原因的貝爾氏麻痺或因風邪導致之顏面麻痺,恢復速度則較快。於急性期西醫會使用類固醇、B群等幫助神經修復,此外,發生的當下就可交由中西醫合併治療,臨床上經由中西醫合併治療的病患,癒後及治療時間都比單純西醫或中醫治療有顯著進步。 面對這個疾病,中醫能夠做什麼治療呢?中醫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利器是針灸,也是絕對不可或缺的角色,經由針灸的治療可以改善神經水腫、加速修復及減少神經損傷之後遺症。除了使用針灸外,也會使用中藥介入補中益氣、活血化瘀及修復神經,同時搭配水煎藥使用加強藥物的濃度及治療療效也是一種選擇。 顏面神經麻痹引起的面癱,從發病1-2週後開始恢復,1-2個月內明顯好轉而痊癒,疾病初起時就要趕快尋求醫師的協助,此時身體也在提醒是該休息了,長年的壓力藉由此次生病釋放出來,同時也可以停下腳步審視是否讓自己太過操勞,記得要放鬆心情吃飽、睡好,讓自己放個假,舒緩一下身心,絕對是一個常保健康的好方法。 (作者∕台南市承恩和緯中醫診所醫師莊嘉豪)

Read More

7成兒少黏螢幕 過度依賴社群媒體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兒福聯盟2日指出,台灣兒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調查顯示,國小、國中皆有7成「黏螢幕」,且每5名國中生就有1人因無法使用社群媒體而煩躁,影響專注與情緒穩定。 兒盟針對全台5至9年級學生進行「2025年兒童休閒娛樂現況調查」,分析台灣兒少日常的休閒娛樂樣態及喜好。 調查顯示,中小學生休閒活動以線上的靜態娛樂為主,包含觀看網路影片(國小79.6%、國中83.3%)和玩遊戲(國小79.6%、國中76.6%),久坐活動導致運動參與度偏低,隨著年齡增長,兒少對運動的興趣逐漸減少,從國小近6成(58.1%)降至國中不到半數(48.7%)。 兒盟指出,調查也發現,運動能顯著提升兒少生活滿意度(達7.49分),有運動兒少正向情緒顯著較高,負向情緒較低,代表運動不僅能減少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並增加快樂與活力等正向情緒感受;而靜態娛樂的滿意度較低,長時間遊戲(超過6小時者僅6.61分)甚至降低幸福感,孩子越玩越不快樂。 數據也顯示,國中生比國小生更依賴社群媒體,38%需長時間使用才滿足,甚至因長時間使用後導致身體不適(國中生30.2%、國小生20.4%),即使無特別需求,仍有超過半數國中生(51.9%)和4成以上(40.2%)國小生忍不住滑手機,顯示兒少對社群媒體的高度依賴性。 兒盟也說,令人擔憂的是,每5名國中生就有1人因無法使用社群媒體而感到煩躁,影響專注力與情緒穩定。這些現象顯示台灣兒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不僅無法放鬆,還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 兒盟呼籲,家長應謹慎管理手機使用,數據指出,兒少每日使用手機1至2小時的生活滿意度最高(7.53分),超過2小時則可能降低生活品質,甚至引發身體不適與負面情緒。

Read More

南部1歲童 染腸病毒6天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奪命!疾管署2日下午公布國內今年第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個案為南部1歲男童,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6天,經檢驗確認為克沙奇病毒B5型感染併發重症,也是國內時隔10年再見死亡病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南部1歲多男童,3月上旬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2天後開始有抽搐及意識不清等症狀至急診就醫診斷為急性腦炎,收住兒科加護病房治療,後續因腦炎病況快速變化,於發病第6天不幸死亡;經檢驗審查確定為今年首例克沙奇病毒B5感染併發重症。 根據疾管署統計資料,克沙奇病毒B5型引發重症在國內並不常發生,從2014年迄今,相關重症只有8例、其中造成2例死亡。國內上一例因為克沙奇B5喪命的新生兒死亡個案發生在2015年6月。 疾管署統計,今年已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3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1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而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為0例、3例、11例、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1歲幼童分別為0、1、4、8例,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與其他多型別腸病毒。 羅一鈞說,儘管監測顯示,近期國內整體腸病毒疫情仍處低點,不過,年初迄今,已有4例腸病毒重症,病例零星陸續發生,代表威脅不可小覷,尤其4月過後,預估天氣回暖腸病毒會更加活躍,今年疫情嚴重度比往年嚴重的機會滿高的。 疾管署指出,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類型,防範新生兒腸病毒,孕婦、新生兒與幼童及其照顧者應避免接觸病患,並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及嬰幼兒健康狀況。 清明假期將至,羅一鈞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Read More

清明養肝祛濕 吃對潤餅好氣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清明時節草木逢生,氣候逐漸回暖,是冬天、春天轉換之際,中醫師表示,清明養生應養肝為要,祛濕為輔。營養師也建議,吃對潤餅也能有好氣色。 中醫師林易萱表示,在中醫觀點裡,此時節陽氣開始升發,肝氣也逐漸旺盛,春季養生應著重養肝,以免肝氣過旺影響消化道機能,加上此時溫差大且雨量增加,會使得免疫力下降,「風邪、濕邪」易入侵體內,影響脾胃功能及引發感冒、呼吸道疾病、過敏等問題。 因此,清明養生應養肝為要,祛濕為輔。應選用平、甘、微溫食物,減少食用酸類、重口味食物,可多選擇薏米、黃豆、黑豆、赤小豆等,並避免飲酒過量,保持充足睡眠,以防肝氣過旺。 另清明節前後雨量增加,易加重體內濕氣,可多吃生薑、薏仁、紅豆、山藥等,促進體內循環、代謝水分、健脾利水,也要保持適量運動,微出汗有助肝氣疏泄、促進氣血運行。 至於吃潤餅,王宇婕營養師提到,即便潤餅裡面有許多蔬菜,但醬料、花生粉等熱量卻不低,一份潤餅約400-500大卡,等同慢跑2小時才能消耗掉。 王宇婕建議,將常見的油炸五花肉換成瘦肉、豆干、雞絲、蝦仁等優質蛋白質,將醃菜換成多種新鮮蔬菜,如高麗菜絲、芹菜、胡蘿蔔絲、木耳絲、苜蓿芽、豆芽菜等增加營養素,而炸蛋酥則可以換成煎蛋絲,以降低油脂。 熱量極高的花生糖粉也可以換成無糖花生粉或是黑、白芝麻粉,約加一匙的量即可,若還是擔心熱量的話也可以將潤餅皮換成越南春捲皮,熱量減半;另外也可以再搭配茶葉蛋、無糖豆漿增加攝取蛋白質,燙青菜、滷海帶以增加攝取的蔬菜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