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健康 擬設70處心衛中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大死因統計顯示,自殺已重回前10名。專家3日指出,導致自殺常見的原因與無法處理急性壓力,或長期飽受精神疾患困擾等有關。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課程,訓練人人都能成為心理健康急救員,期強化國人心理韌性。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說,國人常見精神疾病以焦慮和憂鬱為主,推估其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到2010年前後已攀升至25%,之後雖然逐漸下降,但仍然逾20%。 另,加上衛福部公布113年十大死因,自殺重回榜單,凸顯健康問題出現挑戰。而心理健康急救課程已被國外證實,可以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是引進澳洲的「心理健康急救」方案,類似心理CPR,口訣為「傾、聽、給、鼓、勵」,透過12小時課程教導民眾,針對憂鬱、焦慮、精神病、物質濫用等精神疾患,教導包括自殺、自傷、恐慌發作、創傷、嚴重精神疾病等狀況情境。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提醒,不是生病才開始治療,進步到要做到健康促進。國人心理韌性需要被關注,各地衛生所初期布建時,主要是照顧當地民眾生理健康,照顧國人心理健康的發展較慢。 因此,陳柏熹說,後續將推廣設置心理健康衛生中心,此次的心理急救方案也優先訓練心理健康衛生中心的人員,今年目標訓練200人,未來希望完成1500名的訓練,同時,也希望今年底之前,可以完成建置全台70處的心衛中心。(珍惜生命,請撥打1995。)

Read More

高雄登革熱+8 今年單週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8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分在高雄市鼓山區及三民區,創今年單週最高,雖都屬登革熱第二型,但是否為跨區疫情,尚待基因定序驗證,感染源亦待釐清。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新增8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其中6例為高雄市鼓山區群聚案,發病日介於8月25日至8月28日。 另2例居住於高雄市三民區,其中指標個案於8月28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8月29日就醫並通報採檢後,確診為登革熱第二型,另一位為指標個案同住家人,8月31日接受採檢亦確診感染登革熱病毒第二型,研判為一起家庭群聚事件,因2名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及鼓山區活動史,感染源尚待釐清。 目前疾管署透過基因定序,驗證鼓山區疫情應該與越南境外移入個案有關;另三民區個案初步調查近期無國外旅遊史及鼓山區活動史,感染源尚待釐清。 李佳琳表示,另上週新增9例境外移入,分別自越南(5例)及印尼(4例)移入。今年累計12例本土病例,均居住高雄市,無重症及死亡病例;另累計155例境外移入病例,為近6年同期次高(介於7-193例),多自東南亞國家移入,以印尼(53例)為多,其次為越南(35例)、菲律賓及泰國(各18例)。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近日國內各地晴朗悶熱,午後多有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及傳播,請民眾澈底落實住家內外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並於雨後加強巡檢,以降低病媒蚊密度;另戶外活動時請落實防蚊;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近期旅遊活動史。

Read More

兼顧營養運動 養骨又增肌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骨質疏鬆症加上肌少症,長者恐陷入「骨肌減少症候群」危機!這種雙重威脅大幅提高跌倒與骨折風險,影響生活品質。嘉義市衛生局日前舉辦專題講座,邀請骨科醫師現場示範,提醒長者兼顧營養與運動,才能同時守護骨力與肌力。 嘉義市衛生局長廖育瑋說明,根據國健署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每7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每3人就有1人有肌少症。骨鬆症是骨頭密度及力量下降,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來測量,T值低於-2.5即為骨質疏鬆症。肌少症則因肌肉流失、力量或功能下降而導致容易跌倒,可用儀器檢測肌肉量,也可測握力、步速來檢視。 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謝明宏說明,均衡飲食與運動是最有效預防骨肌減少症候群的方法。建議採531運動,每週5天、每天(或分段累計)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110下,並結合有氧、阻力、平衡與柔軟度訓練。此外,鈣補充品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或不適合特定族群,使用前務必諮詢醫師。 局長廖育瑋指出,隨著年齡增加,長者同時罹患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的情況愈來愈普遍,「骨肌減少症候群」大幅提高跌倒與骨折風險,但多數長者往往不自覺。 為提升警覺,嘉義市整合性健康篩檢針對50歲以上民眾,引進胸部X光影像運用AI技術,快速判讀骨質密度,異常者將轉介至骨科做進一步檢查;另為65歲以上長者進行握力測量,以預測肌少症風險,並協助及早介入預防。

Read More

3縣市擴大試辦全人整合照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今年起推動「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並擴大試辦,目前於全國7縣市、9個區域展開試辦。健保署2日指出,今年擴大試辦區域包括包括花蓮縣秀林鄉、連江縣北竿鄉、桃園市復興區等,計畫共編列3億元,受惠人數達3萬人,期能從偏鄉推廣到都會區。 健保署2日舉辦 「APEC建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式健康照護工作坊」,澳洲、加拿大、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8個亞太地區,共同探討支持以人為中心的整合式健康照護之最佳治理、問責與框架實踐等主題,並分享推動過程。 健保署代理署長龐一鳴表示,今年起健保署推動「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並擴大試辦,今年共編列預算3億元,於全國7縣市、9個試辦區域。 龐一鳴說,擴大試辦計畫區域包括花蓮縣秀林鄉、連江縣北竿鄉、桃園市復興區,以及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茂林區,與嘉義縣大埔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投縣信義鄉,預計匡定照護人數約3萬人。 他提到,花蓮縣秀林鄉居民約7000多人,於2022年開始試辦「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為最早試辦區域且布局許久,家戶建檔等配套措施相對完善,並配合當地政府、衛生所等,目前其他區域也正著步整合資源。

Read More

菲律賓香蕉醬驗出非法著色劑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日公布本週邊境檢查不合格名單,北岸有限公司自菲律賓進口的3批香蕉醬,全部檢出含非法著色劑橙黃G,另有3批自越南進口的鮮榴槤被檢出農藥殘留量超標,食藥署將對菲律賓調味醬及越南進口的鮮榴槤採最嚴格的100%查驗措施。 食藥署指出,這3批香蕉醬共重4704公斤,已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而橙黃G為工業用著色劑,不只在台灣屬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的添加物,國際上應該都不准用於食物。食藥署統計近半年受理菲律賓報驗的調味醬,報驗批數為164批,檢驗不合格批數為3批,不合格率為1.8%,檢驗不合格原因為橙黃G不合格。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表示,即日起至明年9月2日止,對菲律賓報驗調味醬在邊境採監視查驗,也就是100%檢驗著色劑合格後才可輸入,即使未再驗出不合格產品,也不會提前調降抽驗比率。 食藥署指出,3批自越南進口鮮榴槤被檢出農藥殘留量超標,分由不同業者報驗,2批分別被檢出滅達樂0.01ppm、克美素0.01ppm,違反不得檢出規定;另1批被檢出亞托敏0.02ppm及撲克拉0.06ppm,都超過容許量標準之0.01ppm容許值。 食藥署表示,近半年受理越南報驗鮮榴槤723批,不合格19批,不合格率2.6%,食藥署已從今年7月22日起至10月1日止,對越南報驗鮮榴槤採逐批查驗,抽驗比例100%。

Read More

9旬婦染新冠類鼻疽 發病2週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日公布,新增5例類鼻疽及3例鉤端螺旋體病病例,不幸的是,先前公布的類鼻疽病例中新增2例死亡,分別為南部70多歲男性與90多歲女性,其中90多歲婦人有癌症病史,同時染新冠與類鼻疽,發病2週逝世。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公布,上週新增5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均為居住南部地區,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60多歲,皆具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8月上旬至下旬。 個案多因發燒、頭痛、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就醫,經疫情調查發現,有2名個案因工作有汙水汙泥接觸史;5名個案均住院治療中,同住接觸者皆無疑似症狀。 另上週新增2名類鼻疽死亡案例,均為上週已公布之個案,分別為南部70多歲男性與90多歲女性,均於8月中旬出現發燒、呼吸困難等症狀,皆無汙水汙泥接觸史,皆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其中婦人有癌症病史,就醫時新冠快篩陽性,治療期間又驗出類鼻疽,因病情持續惡化,於8月下旬死亡。 李佳琳表示,上週另有新增3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分別為居住於北部2例及中部1例,年齡介於5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8月上旬至下旬。其中8月下旬發病個案尚在疫調中;另2名個案因發燒、腹瀉等症狀就醫,於潛伏期間皆無國外旅遊史,均有高風險環境(老鼠出沒)或汙水汙泥接觸史,於治療後皆已出院,同住及職場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相關衛生教育。 李佳琳指出,今年國內累計55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含7例死亡),為歷年同期第3高,低於2024年(81例)及2005年(62例),以65歲以上(33例)和50-64歲(16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41例)為多,其次為台中市(7例)、台南市(3例)、屏東縣(3例)、宜蘭縣(1例)。 另今年累計37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低於近5年同期,以50-64歲(15例)、25-49歲(10例)及65歲以上(10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於13個縣市,以新北市及臺中市(各7例)為多,其次為高雄市(6例)及台南市(5例),其餘9個縣市介於1-3例。

Read More

早發現異常早介入 善用兒童篩檢 成長不漏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自113年7月起補助未滿7歲兒童6次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截至目前為止,台北市已有3萬5941人次接受篩檢,其中6.4%疑似發展遲緩需轉介早療評估。醫師呼籲,新增的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可搭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同時進行,讓孩子的成長不漏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方麗容表示,兒童發展在3歲前為關鍵期,6歲前更是黃金治療期,新增的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可搭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同時進行,時程為出生後6個月至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至3歲、3至5歲及5至7歲,由受訓合格之醫師執行,針對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四大面向,完整評估兒童發展情形。 依據國健署針對疑似異常個案分析,語言認知問題最為常見占75.6%、其次為社會發展占29%,方麗容提醒,家長可透過日常與兒童多交談,並善用家中故事書、圖卡等教材,養成親子共讀習慣,刺激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同時藉由角色扮演與生活情境活動,增進日常生活體驗,引導兒童培養社交技巧與情緒理解能力。 台北市衛生局長黃建華提醒,家長平時可使用兒童健康手冊與台北市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在家中觀察與記錄孩子的發展情形。依照7次兒童預防保健時程進行生長評估、身體檢查及發展評估等服務及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時程。 若篩檢結果顯示疑似異常,醫師將開立轉診單,轉介至北市18家早期療育評估中心或醫院進行早期療育評估鑑定,並依據評估結果安排後續療育及追蹤治療。

Read More

染伊科11型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中部2名未滿月男嬰,皆於8月中下旬發病,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目前腸病毒疫情持平緩升,但根據以往經驗開學後就診人次會上升,近期觀察到部分縣市已達到流行閾值的8成,後續可能出現一波流行。 上週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都是中部未滿月男嬰,於8月中下旬發病。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2例重症個案,其中一案出生2天時母親出現發燒症狀,就被轉到中重度病房觀察,觀察到第3天出現活動下降、發紺、缺氧等症狀,抽血檢驗發現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異常,檢出感染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同時有敗血症,確認併發重症。 該名男嬰後續病況治療穩定,住院2週之後,已在8月下旬出院,疫調顯示,個案母親的同住接觸者在母親生產前有上呼吸道症狀,不排除傳染給母親再傳給新生兒。 另一名男嬰則是因早產,收治加護病房,出生10天大出現發燒症狀,抽血檢驗肝指數上升,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異常,活動力差,合併敗血症,後續檢驗確認是感染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迄今已住院治療3週仍在加護病房尚未出院,疫調顯示,雖個案母親跟同住家人皆無症狀,感染途徑還無法確認,但也不排除無症狀感染者傳給新生兒。 依照往年經驗,通常在9月開學過後會出現一小波疫情,其中,桃園、台東已經達到個別閾值的8成,要請家長跟學校特別注意腸病毒防治,降低重症風險。

Read More

中醫開放使用超音波 今年可望上路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醫也可以應用超音波檢查與診斷了,衛福部指出,正研擬開放中醫師使用超音波,目前也協助中醫師教之育訓練,今年內就可望推動實施,衛福部評估未來中醫在針灸與婦科領域都可使用超音波。 大韓韓醫醫師協會會長尹星燦31日在國際東洋醫學會中指出,台灣中醫西元2018年獲准合法使用X光、驗血、驗便等檢查項目,且皆由健保給付,韓醫也積極追趕,透過南韓憲法法院的解釋,韓醫與西醫皆可操作相關儀器,將選擇權交還給民眾,允許韓醫比照西醫,合法使用超音波、腦波機、眼壓計等醫療設備為民眾檢查。 衛福部中醫司長蘇奕彰表示,比照韓國開放中醫師使用超音波檢查,目前已有相關規劃,各方建立良好溝通共識,正協助訓練中醫師使用超音波等檢查設備,整體規劃將依法進行,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積極配合推動,若一切順利,今年內就有機會開放。 衛福部評估,未來中醫使用超音波的應用方向,不排除有針灸與婦科領域。他以民眾因運動或工作造成損傷為例,到中醫門診尋求針灸或推拿協助時,若能透過超音波了解是否骨折或軟組織損傷,就能更精準評估,決定是否適合施針,或應轉診至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衛福部評估,中醫使用超音波等醫療器材並無適法性問題,因現行在醫院執行超音波檢查者,許多也非醫師身分,而是其他合格的醫事人員;關鍵在於使用者是否具備專業知識與操作能力,因此訓練與專業能力培養格外重要,中醫師全聯會已啟動多次教育訓練。 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以科學實證支持中醫的治療模式,運用大數據促進中西醫的整合治療,是台灣中醫藥界長期努力目標,韓醫已合法使用超音波技術,反觀台灣從過去的領先地位退步為落後,呼籲政府盡速開放中醫使用超音波,以利民眾獲得更全面醫療照護。

Read More

熱蘭遮失智症協會20週年 籲攜手對抗失智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球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失智症防治不僅需醫療介入,更要透過「文化平權」與社區參與,提升國民失智素養,讓患者與家庭獲得尊嚴與公平的照護,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適逢20週年,呼籲落實「三動兩高」原則,延緩退化、守住每個人的黃金歲月。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指出,目前全球約有 550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患者,失智人口逐年攀升,不僅考驗醫療體系,更威脅國家人力資產的延續。 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達35萬人,占同齡人口近8%,且未來十幾年內將突破68萬,盛行率將近10%。國、內外人口結構變化,使得失智症問題日益嚴峻,黃金世代勞動及生活力逐年流失,難得的「黃金流動率」也面臨瓦解危機。 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醫師表示,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今年適逢20週年,創立至今,從沒有任何經費,到舉辦數十場音樂會,影響上萬民眾。 近年,生物標記與血液檢測能夠大幅提升早期診斷準確率,單株抗體和新型藥物帶來減緩病程的曙光,許多大型醫學中心正積極布局,白明奇醫師更同為率先在台施打第一劑失智症新治療。 他呼籲:「失智症偷走的不只是個人記憶,而是整個家庭的人生。」更強調,政府、產業、學術與社會都應正視並投入失智症防治。 白明奇指出,防治之道不只是醫藥治療,應從「腦力要動、身體要動、休閒要動」及「高度學習、高抗氧化」的「三動兩高」原則做起,由生活型態、飲食、運動、社區參與等多方面著手,降低發生率、延緩退化,也守住家中每個人的黃金歲月與難得的人力資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