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合併治療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好發季節為冬春交際,病人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時常被誤認為中風,而顏面神經麻痺與中風造成的症狀最大差異,在於前者並「無」合併手腳無力及感覺異常的情形。原因包括經年累月的疲勞,有的是緊繃的生活壓力,有的則是急性感冒後遺症。 顏面神經麻痺分為中樞型及周邊型,治療方式迥異,若外傷所致顏面神經麻痺者,其恢復時間較長較慢;若為單純性不明原因的貝爾氏麻痺或因風邪導致之顏面麻痺,恢復速度則較快。於急性期西醫會使用類固醇、B群等幫助神經修復,此外,發生的當下就可交由中西醫合併治療,臨床上經由中西醫合併治療的病患,癒後及治療時間都比單純西醫或中醫治療有顯著進步。 面對這個疾病,中醫能夠做什麼治療呢?中醫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利器是針灸,也是絕對不可或缺的角色,經由針灸的治療可以改善神經水腫、加速修復及減少神經損傷之後遺症。除了使用針灸外,也會使用中藥介入補中益氣、活血化瘀及修復神經,同時搭配水煎藥使用加強藥物的濃度及治療療效也是一種選擇。 顏面神經麻痹引起的面癱,從發病1-2週後開始恢復,1-2個月內明顯好轉而痊癒,疾病初起時就要趕快尋求醫師的協助,此時身體也在提醒是該休息了,長年的壓力藉由此次生病釋放出來,同時也可以停下腳步審視是否讓自己太過操勞,記得要放鬆心情吃飽、睡好,讓自己放個假,舒緩一下身心,絕對是一個常保健康的好方法。 (作者∕台南市承恩和緯中醫診所醫師莊嘉豪)

Read More

7成兒少黏螢幕 過度依賴社群媒體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兒福聯盟2日指出,台灣兒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調查顯示,國小、國中皆有7成「黏螢幕」,且每5名國中生就有1人因無法使用社群媒體而煩躁,影響專注與情緒穩定。 兒盟針對全台5至9年級學生進行「2025年兒童休閒娛樂現況調查」,分析台灣兒少日常的休閒娛樂樣態及喜好。 調查顯示,中小學生休閒活動以線上的靜態娛樂為主,包含觀看網路影片(國小79.6%、國中83.3%)和玩遊戲(國小79.6%、國中76.6%),久坐活動導致運動參與度偏低,隨著年齡增長,兒少對運動的興趣逐漸減少,從國小近6成(58.1%)降至國中不到半數(48.7%)。 兒盟指出,調查也發現,運動能顯著提升兒少生活滿意度(達7.49分),有運動兒少正向情緒顯著較高,負向情緒較低,代表運動不僅能減少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並增加快樂與活力等正向情緒感受;而靜態娛樂的滿意度較低,長時間遊戲(超過6小時者僅6.61分)甚至降低幸福感,孩子越玩越不快樂。 數據也顯示,國中生比國小生更依賴社群媒體,38%需長時間使用才滿足,甚至因長時間使用後導致身體不適(國中生30.2%、國小生20.4%),即使無特別需求,仍有超過半數國中生(51.9%)和4成以上(40.2%)國小生忍不住滑手機,顯示兒少對社群媒體的高度依賴性。 兒盟也說,令人擔憂的是,每5名國中生就有1人因無法使用社群媒體而感到煩躁,影響專注力與情緒穩定。這些現象顯示台灣兒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不僅無法放鬆,還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 兒盟呼籲,家長應謹慎管理手機使用,數據指出,兒少每日使用手機1至2小時的生活滿意度最高(7.53分),超過2小時則可能降低生活品質,甚至引發身體不適與負面情緒。

Read More

南部1歲童 染腸病毒6天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奪命!疾管署2日下午公布國內今年第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個案為南部1歲男童,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6天,經檢驗確認為克沙奇病毒B5型感染併發重症,也是國內時隔10年再見死亡病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南部1歲多男童,3月上旬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2天後開始有抽搐及意識不清等症狀至急診就醫診斷為急性腦炎,收住兒科加護病房治療,後續因腦炎病況快速變化,於發病第6天不幸死亡;經檢驗審查確定為今年首例克沙奇病毒B5感染併發重症。 根據疾管署統計資料,克沙奇病毒B5型引發重症在國內並不常發生,從2014年迄今,相關重症只有8例、其中造成2例死亡。國內上一例因為克沙奇B5喪命的新生兒死亡個案發生在2015年6月。 疾管署統計,今年已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3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1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而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為0例、3例、11例、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1歲幼童分別為0、1、4、8例,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與其他多型別腸病毒。 羅一鈞說,儘管監測顯示,近期國內整體腸病毒疫情仍處低點,不過,年初迄今,已有4例腸病毒重症,病例零星陸續發生,代表威脅不可小覷,尤其4月過後,預估天氣回暖腸病毒會更加活躍,今年疫情嚴重度比往年嚴重的機會滿高的。 疾管署指出,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類型,防範新生兒腸病毒,孕婦、新生兒與幼童及其照顧者應避免接觸病患,並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及嬰幼兒健康狀況。 清明假期將至,羅一鈞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Read More

清明養肝祛濕 吃對潤餅好氣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清明時節草木逢生,氣候逐漸回暖,是冬天、春天轉換之際,中醫師表示,清明養生應養肝為要,祛濕為輔。營養師也建議,吃對潤餅也能有好氣色。 中醫師林易萱表示,在中醫觀點裡,此時節陽氣開始升發,肝氣也逐漸旺盛,春季養生應著重養肝,以免肝氣過旺影響消化道機能,加上此時溫差大且雨量增加,會使得免疫力下降,「風邪、濕邪」易入侵體內,影響脾胃功能及引發感冒、呼吸道疾病、過敏等問題。 因此,清明養生應養肝為要,祛濕為輔。應選用平、甘、微溫食物,減少食用酸類、重口味食物,可多選擇薏米、黃豆、黑豆、赤小豆等,並避免飲酒過量,保持充足睡眠,以防肝氣過旺。 另清明節前後雨量增加,易加重體內濕氣,可多吃生薑、薏仁、紅豆、山藥等,促進體內循環、代謝水分、健脾利水,也要保持適量運動,微出汗有助肝氣疏泄、促進氣血運行。 至於吃潤餅,王宇婕營養師提到,即便潤餅裡面有許多蔬菜,但醬料、花生粉等熱量卻不低,一份潤餅約400-500大卡,等同慢跑2小時才能消耗掉。 王宇婕建議,將常見的油炸五花肉換成瘦肉、豆干、雞絲、蝦仁等優質蛋白質,將醃菜換成多種新鮮蔬菜,如高麗菜絲、芹菜、胡蘿蔔絲、木耳絲、苜蓿芽、豆芽菜等增加營養素,而炸蛋酥則可以換成煎蛋絲,以降低油脂。 熱量極高的花生糖粉也可以換成無糖花生粉或是黑、白芝麻粉,約加一匙的量即可,若還是擔心熱量的話也可以將潤餅皮換成越南春捲皮,熱量減半;另外也可以再搭配茶葉蛋、無糖豆漿增加攝取蛋白質,燙青菜、滷海帶以增加攝取的蔬菜量。

Read More

每年千人遭蛇咬 5要5不救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日表示,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清明連假民眾如至野外山區,請慎防毒蛇咬傷,如被毒蛇咬傷應速就醫注射抗蛇毒血清治療。 疾管署科長鄭雅芬表示,國內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被毒蛇咬傷症狀輕者出現局部腫脹疼痛,重者可造成呼吸障礙、瀰漫性出血、敗血症、不可逆之腎功能衰竭、截肢等,甚至死亡。由健保資料庫分析,推估毒蛇咬傷比例依序為龜殼花及赤尾鮐、飯匙倩及雨傘節、百步蛇、鎖鏈蛇。 及時使用抗蛇毒血清可有效中止或逆轉蛇咬傷之毒性作用,治癒率高,甚至降低死亡率等。因此,抗蛇毒血清仍是目前臨床毒蛇咬傷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並被列於「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清單」中。 疾管署為我國唯一產製且持有抗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藥證者,供應4種抗蛇毒血清;其中2種為雙價型血清(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抗飯匙倩及雨傘節蛇毒血清),另2種則為單價型血清(抗百步蛇毒血清、抗鎖鏈蛇毒血清),每年儲備約3870劑。 鄭雅芬表示,根據文獻調查,過去抗蛇毒血清製劑未普遍上市供應前,被毒蛇咬傷者,死亡率達6%;因抗蛇毒血清的種類完整與充足的供給,使台灣因毒蛇咬傷而死亡的人數大幅下降,死亡率降至0.18%。 疾管署指出,清明連將屆,特別提醒民眾如至野外或山區掃墓、賞花、登山、郊遊時,應做好自我保護,穿著長袖衣物及包鞋,進入樹叢及草堆,要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並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蛇類易出沒的時段及地方逗留,以免遭毒蛇咬傷。 疾管署提醒,民眾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5要5不」,5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5不: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Read More

主成分含量不足 喇叭牌正露錠 回收68萬錠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指出,用於緩解輕、中度急性腹瀉的喇叭牌正露糖衣錠,因藥錠出現碎裂,且主成分含量不足可能影響藥效,要求業者於4月25日前回收共2批成品共68萬錠。 食藥署公布藥品回收訊息指出,台灣大幸藥品股份有限公司進口之「喇叭牌正露糖衣錠 SEIROGAN TOI A」,批號41RF2、BS0029等2批產品,因接獲藥品不良品通報,啟動回收。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3月24日接到台灣大幸藥品股份有限公司主動通報不良品回收,表示批號41RF2有藥錠出現碎裂,以及批號BS0029於第32個月安定性試驗時,其主成分含量低於檢驗規格下限,可能影響藥效。 食藥署表示,喇叭牌正露糖衣錠是指示藥,主要用於緩解輕微或中度急性腹瀉,除回收的這2批68萬錠以外,廠商目前仍有其他批號庫存,且有其他成分的止瀉藥品可供替代。 王德原指出,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於4月25日前繳交調查報告及預防矯正措施,倘若藥商未依規定辦理回收作業,將依藥事法第91條規定,處20萬至500萬元罰款。

Read More

新冠JN.1疫苗第2劑 8日開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仍持續!疾管署1日表示,上週新冠新增8例本土病例,另新增1起死亡個案;上週新冠就診比前一週上升4.9%。為了保護高風險族群,4月8日起提供65歲以上長者及免疫不全等對象接種第2劑JN.1新冠疫苗。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新增8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歲以上,其中7例未接種JN.1疫苗;另1例死亡個案的年齡為65歲以上,沒有接種JN.1疫苗。上週新冠就診達1900人次,比起前一週上升4.9%,疫情呈現緩升趨勢。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新冠傳播風險持續且疫苗保護力隨時間遞減,為了保護高風險族群,4月8日起提供65歲以上長者及免疫不全等對象接種第2劑JN.1新冠疫苗,與前1劑間隔至少6個月(180天)。 其中,已接種第1劑至今年4月底陸續符合接種第2劑之65歲以上長者約53萬人,呼籲符合接種資格民眾踴躍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和死亡發生風險,減少疾病威脅。

Read More

消基會抽驗指甲油 11標示違規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消基會31日指出,抽驗市售標示兒童及孕婦可使用的水性指甲油及凝膠指甲油23件,雖重金屬、塑化劑、甲醛等檢測全部符合法規規定,但卻有11件標示不合格,消基會要求政府不定期對網路商品進行檢測,以維護眾使用安全。 消基會表示,今年元月中旬於國內外網路平台、美妝店及美甲專賣店購買標榜或標示兒童及孕婦可使用的水性(或剝卸式)指甲油12件及凝膠指甲油11件,共計購得23件樣品,其中5件為韓國、3件為台灣、1件為美國,14件為中國大陸製造。 消基會表示,經化驗產品中游離甲醛,結果有3件檢出游離甲醛,但含量低於法規限量的75ppm,其餘20件都未檢出。檢測鄰苯二甲酸酯類等7項塑化劑,則有2件檢出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但含量低於法規限量的100ppm,其餘未檢出。 消基會表示,在重金屬砷、鉛、鎘及汞測試方面,23件樣品中有4種重金屬檢出,但含量都低於1ppm,符合法規之規定。 消基會指出,雖然市售23件指甲油品質都符合法規規範,但經檢視卻有11件標示有缺失,標示缺失內容分別為2件未標示品名、11件未標示用途及輸入業者資訊、8件未標示用法及保存方法和注意事項、5件未標示全成分、1件未標示製造日期及3件未標示批號。

Read More

產婦將享2次免費諮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照護新手媽媽心理跟生理健康,衛福部規劃孕產婦諮商計畫,將於5月上路,讓產婦將享有2次免費諮商機會,第1年將投入新台幣8千萬元,預估將有6至8萬名婦女受惠。 行政院長卓榮泰31日下午出席114年全國社工專業人員表揚典禮正式宣布,由衛福部擬定的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今年5月將正式上路,提供剛生產的新手媽媽,在坐月子間能獲得專業心理諮詢,包括哺乳、慢性病控制、產後憂鬱、育兒焦慮等身心理健康。同時照顧到心理跟生理的各項健康。卓榮泰說,雖然第1年的經費僅有預算8000萬,但未來隨著政策的落實或服務方案的增加,內容的充實,會投入更多經費的支持,持續優化。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說,女性生產後,因荷爾蒙改變及心理因素,情緒常呈現不穩,但礙於「產後憂鬱」的迷思與汙名化,錯失治療機會。該項政策是在健康台灣論壇中,經婦產科醫學會強烈提出「第4孕期」的概念,決定讓產後1個月內及產後3個月內,各有一次身心健康的諮詢照顧。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宇旋表示,5月將上路的「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及早發現可能需要諮商服務的婦女,目前已完成規劃建置,第1年經費為8千萬,視民眾使用狀況調整經費,希望造福辛苦懷孕的媽媽們。

Read More

遭霸凌兒少 75%整夜查看手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31日警告,根據研究指出,夜間使用手機不僅剝奪了孩子的睡眠時間,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曾遭受網路霸凌的孩子,家長須特別留意。 根據2024年8月由南澳大學研究中心所發表於《青少年(Adolescents)》期刊的研究,研究者以5萬3734名年齡介於7-19歲的學生為對象,研究顯示,約34%的小學生及超過60%的青少年,在晚上該睡覺的時間使用手機;夜間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每晚睡眠時間少於8小時的情況在青春期早期達到尖峰,且在年輕的女孩中更為明顯。 研究也發現,遭受網路霸凌的參與者,近75%承認整晚都會查看手機,而未遭受網路霸凌的參與者只有不到一半表示晚上有使用手機。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許多研究已證實,過度使用網路和3C產品與睡眠影響密切相關。當孩子夜裡醒過來看手機,受到強光和藍光刺激可能導致失眠,或干擾他們的睡眠周期,進而對睡眠和生活造成影響。 吳佑佑進一步說明,半夜使用手機或高度依賴手機的孩子,暴露在網路霸凌情境的風險較高。連大人都不見得能夠控制自己不去使用手機,更何況是孩子?建議家長教導孩子如何有效運用3C產品,更智慧地應用這些工具,避免不當使用影響生活和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父母可透過以下3點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 1、說明而有共識:跟孩子說明不睡覺玩手機的缺點,像是會吸引晚睡的人線上聊天、玩遊戲,常因此不好意思提早休息,可教孩子練習拒絕,或告知對方要先下線。 2、增強給予獎勵:父母以孩子喜歡的事物作為獎勵,當孩子在約定的時間休息就能夠獲得,時間拉長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3、從小目標開始:用手機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種紓壓,避免讓孩子產生剝奪感與抗拒感,可利用漸進式的目標設定,幫助他們克服覺得很難的心理障礙,例如從睡覺時間提早10分鐘開始,逐步接近最終目標,較容易與孩子取得共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