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麻疹+1 恐足跡重疊待釐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麻疹疫情創6年新高。疾管署8日公布,上週新增3例,包括2例境外移入及1例國內感染;其中,北部2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其友人曾為麻疹境外移入個案之就醫接觸者,可能有足跡重疊,感染源待釐清。 另外,20多歲女性及30多歲男性均為越南移入,返國後出現發燒、出疹、喉嚨痛、咳嗽等症狀,經就醫通報檢驗確診。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感染個案為北部20多歲男性,1日開始發燒、喉嚨痛,3日臉部出疹至急診就醫通報,7日檢驗陽性確診,感染源調查中。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強調,該個案僅有臉部出疹,沒有像其他個案的出疹擴散到全身。 該個案在兒童時期打過麻疹疫苗。羅一鈞表示,國內20~30歲麻疹個案小時候通常接種過疫苗,少數接種後會有免疫力衰退情形。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4月7日累計2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60多歲,其中8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均自越南移入。兩者同為6年同期新高。 羅一鈞呼籲,目前自費麻疹疫苗有限,由於國內群體免疫保護足夠,前往流行地區不用特別打疫苗,留給高風險醫護等人接種。目前列麻疹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第二級警示國家包括印度、泰國、越南、吉爾吉斯、摩洛哥等5國,如欲前往麻疹流行區應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不觸摸口鼻、適時佩戴口罩;返國3週內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盡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Read More

外食族恐吃出7大隱形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台灣有超過60%的上班族每週至少5天以上外食,午餐便當、晚餐燒烤、深夜炸物,早已成為生活習慣。醫師提醒,看似方便的飲食選擇,卻隱藏著健康風險,許多人自認健康,卻沒發現身體早已發出警訊。 外食族吃下的隱形風險,可能在幾年後成為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的導火線。美兆健檢診所顧問醫師陳俊光指出,這些外食高鈉高油,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心血管負擔增加。而精緻澱粉、含糖飲料攝取過量,也會造成血糖波動、胰島素阻抗,提高糖尿病風險。缺乏纖維與蔬果使腸胃蠕動變差,導致腸道菌相失衡、便秘、慢性發炎。且過多加工食品與食品添加物:增加肝臟負擔,影響代謝健康。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分析近300萬筆受檢數據,發現許多「自認健康」的人,其實已經出現慢性發炎、內臟脂肪超標、糖尿病前期等問題。 1.脂肪肝與肝功能異常:外食油膩、應酬喝酒,肝指數飆升卻毫無自覺。 2.高血糖與糖尿病前期:高碳水、含糖飲料,讓年輕人血糖問題提前找上門。 3.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隱形的「血管老化」,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 4.腸道菌相失衡與腸胃問題:食品添加物多,腸道慢性發炎,腸躁症、胃食道逆流找上門。 5.骨密度下降與骨質疏鬆:外食少攝取鈣質,加上久坐,骨質流失速度超乎想像。 6.內臟脂肪超標與代謝症候群:體重正常不等於健康,脂肪囤積在內臟更危險。 7.慢性發炎與癌症風險:外食、高壓力、熬夜,這些習慣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提高癌症機率。 陳俊光特別提醒,健康不只是沒生病,而是內外都保持平衡。許多疾病或疾病前期在早期發現時,只要透過適當的介入,就能順利逆轉甚至痊癒。外食族、上班族、久坐族的隱形健康風險,都是許多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根源,只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狀態。

Read More

專款專用 林靜儀:罕病藥費 不受醫院總額限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4月份起全國將比照南區實施醫院各別總額制度,外界擔憂將會造成罕病患者醫療權益受損,衛福部次長林靜儀7日指出,罕病患者之藥費屬於專款專用,不會受總額制度影響。 健保署推動之醫院各別總額制度,即設定每家醫院年度健保點數預設上限,當醫院達到可申領之總額後,即使再治療更多的患者,也不能再申請更多的健保支付,外界質疑在個別總額制度之下,不賺錢的醫療項目,包括罕病患者用藥權益將會被犧牲。 林靜儀透過臉書澄清指出,罕病藥費是專款友用,不列在個別醫院總額裡面,健保制度可以討論和調整,但要基於正確資訊,一起落實分級醫療制度,才能真正保障急重難罕。 林靜儀表示,健保總額分項非常多,罕病用藥是獨立項目,屬於專款專用,用本來計畫從健保費用移出,改採取公務預算支付,但擔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申請不到足夠預算,保持健保專款專用,甚至爭取更多的公務預算挹注。 健保署指出,分娩、ICU重症個案、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1歲以下幼童疾病、癌症治療等,給付都在醫院個別總額外的疾病,醫院沒有理由不接這些患者。林靜儀指出,醫院小總額目的是讓大醫院調整,讓輕症或病情穩定的患者轉至基層診所看診,不要小病就往大醫院跑,才能確保醫護人員能更專心照顧急重難罕症個案。

Read More

少加工低紅肉 養齡飲食延緩老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健康飲食能在短時間內改變腸道菌相,進而影響發炎反應與細胞老化速度。醫師指出,以植物為主的原型食物、少加工、低紅肉攝取的「養齡飲食」是延緩老化的關鍵之一。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所謂的「養齡飲食」或者可以從「藍區」裡找到答案。「藍區(Blue Zones)」指的是全球幾個擁有最多百歲人瑞的地區,包含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希臘伊卡利亞島、美國加州羅馬琳達。 雖地理環境不同,飲食文化各異,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植物為主的原型食物。蔬菜、豆類、地瓜、全穀物是日常飲食的主角,紅肉則是偶爾才出現的配角。他們喝茶,有些地區也適量飲酒,但核心始終是:天然、簡單、少加工。 除了「吃得好」,生活習慣也不可忽略。藍區居民有3個共通特徵:1.維持身體活動:不是刻意健身,而是透過日常活動,如走路、做家務、勞動。2.強調社交連結:與家人共餐、與社區互動,建立情感支持系統。3.擁有生活目標:無論是信仰、志業或興趣,都讓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根據《Nature》的研究,飲食模式的改變在短短3天內便可顯著影響腸道微生態。研究顯示,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與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能增加腸道內的「益生性短鏈脂肪酸」,進而降低發炎並維持腸道健康。 相反地,高紅肉與加工食品的攝取則會增加「腐敗性短鏈脂肪酸」,影響腸道菌相與新陳代謝。換句話說,健康的飲食不僅影響生理年齡,也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 顏佐樺強調,老化無法避免,但可以決定「怎麼老」。從每一餐開始,選擇對的食物,透過科學化的檢測來掌握個人腸道健康狀況,讓時間走得更慢一點,真正實踐延緩老化的目標。

Read More

成人預防保健升級 三十歲開啟健康檢查新里程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元月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再升級,篩檢增加三十至三十九歲民眾每五年可接受一次免費健康檢查並提供健康生活衛教,衛六部草屯療養院鼓勵更多年輕族群及早掌握自身健康狀況與建立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楊晉州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內容包括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尿液檢查、衛教諮詢等;另外,在門診也提供身體組成分析儀,利用生物電阻抗原理快速檢測體重、骨骼肌重、體脂肪重、身體總水量、蛋白質重、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率、腰臀圍比及基礎代謝率等健康結果,為康檢查服務更具效益,衛教諮詢會增加慢性疾病風險評估、腎病期別提示與健康餐盤均衡飲食的衛教資訊。 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現代人許多的健康威脅,都可能是長年累積下來的,提醒自己用更積極的心態去了解身體,而不是等到疾病發生時才來改善,人人都需要生活中找到適合的運動形式;鼓勵大家每週一百五十分鐘運動可包括上下肢伸展、弓箭步、深蹲、開合跳、爬樓梯、每分鐘一百八十步頻的超慢跑、刺激湧泉穴的拉筋還陽氣功、超慢跑等簡單運動。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民眾應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早發現潛伏的疾病及健康危機,當身體亮起黃燈時,更要做好健康照顧,早發現潛伏的疾病及健康危機,當身體亮起黃燈時,更要做好健康照顧,藉由生活習慣的改善或治療,做自我的調整,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Read More

中醫小針刀治療脖子緊痛

■陳俊銘 脖子緊痛常由於慢性疲勞所引起,但嚴重者須考慮頸椎綜合症的存在,頸椎綜合症又稱「頸椎症候群」或「頸椎骨軟骨病」,是一組臨床症候群,是指由於頸部脊椎骨、韌帶、椎間盤的慢性勞損,外傷或老年性脊椎退化性病變,而導致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組織損害,並由此而引發的一組症候群,中醫歸屬於「項筋急」、「項肩痛」、「痺症」範疇。 頸椎綜合症的痛因歸納為:1.椎間盤退化性病變。2.骨質增生。3.椎間盤突出。4.頸椎週圍和肩部組織慢性勞損。5.先天性畸形等原因。臨床上可分為六型: 一、頸型:又稱為「韌帶關節囊型」,急性發作時俗稱「落枕」。此型多因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受寒或頸部驟然扭轉等原因誘發。 二、神經根型:主因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骨質增生,脊椎關節退化性病變,因而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引起,尤以中下段頸椎為常見。 三、椎動脈型:由於頸椎鉤椎關節退行性變化,椎體半脫位,上關節突向前方滑脫,因而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周圍之交感神經叢,造成椎動脈痙攣,管腔狹窄,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形成一系列臨床症狀所致。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因退行性改變,直接或間接壓迫或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 五、脊髓型:急性大都因重力,車禍受挫傷引起,發病較快,慢性大都由於頸椎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頸椎間盤向中央脊髓處突出,後縱韌帶,黃韌帶肥厚引起。 六、混合型:頸椎及鄰近組織的退行性改變,致使壓迫或刺激周圍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和交感神經而出現一系列綜合症狀。 弓脖子緊痛可能是單純慢性肌腱韌帶勞損所引起,也可能嚴重到頸椎綜合症的產生所造成。嚴重者,韌帶勞損沾黏引起神經根壓迫,椎動脈壓迫,血管痙攣等一系列症狀,透過中醫小針刀破壞韌帶沾黏可有效緩解。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久咳傷肺 中藥/食療/擴胸運動調養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流感或感冒引發咳嗽,或早晚溫差大呼吸道不適引起咳嗽,都令人困擾,慢性久咳會損傷人體,也影響日常生活,中醫認為,久咳傷肺,可透過中藥調整肺氣、加上食療和擴胸動作來滋養和調整肺氣,減少呼吸道不適。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在中醫觀念上,呼吸道對應肺氣,溫度變化大時易損傷肺部及上呼吸道,呼吸道黏膜必須濕潤才能發揮正常呼吸效果,平時在飲食上可選擇養肺潤燥食物,如白木耳、白蘿蔔、蜂蜜、山藥、蓽薺、杏仁、百合、蓮子等食物,透過適當的飲食調理,能改善呼吸道功能,還可有效促進肺部健康,減少因氣候變化引起的呼吸道不適。 他表示,可透過五行概念進行食補,選擇四神湯或四君子湯藥膳,以補養脾胃來滋養肺氣;中醫認為流感引起後遺症的咳嗽有3項原因:咽喉乾癢、咽喉有痰及無症狀誘發咳嗽。 咽喉乾癢引發的咳嗽可以清熱滋陰法治療;咽喉有痰引發的咳嗽會依照痰的顏色及性質,分別以清除熱痰或寒痰的化痰降氣法處理;無症狀的咳嗽則以宣肺降氣法處理。 他說,久咳傷肺,針對肺經穴道按摩也是緩解咳嗽的有效方法,可選擇胸口中府、雲門穴,手部列缺穴及合谷穴,以熱敷或吹風機在頸部和鼻部周圍進行溫熱刺激,可流通局部氣血,亦有疏通肺氣之功。 在早晚溫差較大時,可透過擴胸動作去調整肺氣,也能選擇八段錦動作當中的「左右開弓似射鵰」(拉開胸廓)的動作,開展肺氣增加肺活量,調理呼吸系統,或是透過深呼吸來放鬆橫膈肌肉以及肋間肌肉,緩解肌肉緊繃壓力,對慢性肺疾都有改善作用。

Read More

減重10%,改變百分百: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新契機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杜思德主治醫師 糖尿病人體重過重或肥胖是一個常見且重要的問題,因為肥胖不僅會加重病情,還會顯著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因此,對於過胖的糖尿病人來說,減重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健康管理策略。 《1.減重對血糖控制的影響》 過胖的糖尿病人通常伴隨胰島素阻抗的問題,這意味著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導致血糖難以有效控制。 研究顯示,減重可以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幫助糖尿病人更好地控制血糖。即使是減少5%至10%的體重,也能對血糖控制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並可能減少對降血糖藥物的需求。 《2.減重對心血管健康的益處》 肥胖與高血壓、高血脂及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密切相關,而這些風險因子在糖尿病人中尤為常見。 減重可以降低血壓、改善血脂異常,並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對於糖尿病人來說,這不僅有助於延長壽命,還能顯著提高生活品質。 《3.減重對其他併發症的預防》 肥胖會增加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例如:糖尿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及神經病變等。 減重可以減輕身體的代謝負擔,降低這些併發症的發生率。此外,減重還能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與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進一步提升糖尿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 有種說法,即使你控制好三高、戒菸,提高自我管理效能,但對於肥胖併發症的預防,就好像漏水的水龍頭用OK繃貼上,雖然減少了漏水,但還是不可能百分百的防漏,唯有針對糖胖症的根本原因~肥胖積極治療,才能將此水龍頭扭緊,避免漏水,自然就可預防糖尿病甚至後端諸多心腎併發症。 《4.心理與生活品質的改善》 肥胖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增加焦慮、抑鬱及自尊心低落的風險。 透過減重,糖尿病人不僅能改善外觀,還能增強自信心,進而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5.如何安全有效地減重》 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減重應在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性與有效性。以下是我們提供一些建議: 飲食調整:採用低熱量、低升糖指數的飲食,並注重均衡營養。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並結合阻力訓練。 行為改變: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規律作息、避免暴飲暴食。 藥物或手術輔助:對於體重過重,且無法僅靠生活方式改變達成減重目標的糖尿病人,可考慮使用合法減重藥物或進行代謝手術,但需由醫師評估後決定。 對於過胖的糖尿病人來說,減重不僅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更是預防併發症、改善心血管健康及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AI猝死預警系統 獲愛迪生金獎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領導的研發團隊,繼去年以「元宇宙醫學影像系統」榮獲美國愛迪生發明獎金牌後,今年再度以「AI猝死預警系統」蟬聯愛迪生發明獎金牌,成為全球少數能二度於全球創新舞台獲得最高榮譽的政府團隊。 衛福部指出,愛迪生獎有「創新界奧斯卡」之稱,特別重視產品的成熟度與實際社會影響力,今年由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與前Intel執行長季辛格擔任頒獎嘉賓。 衛福部表示,李建璋研究團隊,開發的AI生命徵象預警系統,能即時預測病患未來1小時內的心跳、呼吸、血壓、血氧等變化,為臨床決策提供關鍵協助,對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病患安全意義重大。該系統技術完全由國內自主研發,並已在部立台中醫院實際應用。 衛福部指出,此次得獎作品是與國際知名的智慧醫療公司Viz AI(銀牌)與iRhythm(銅牌)共同角逐,三者皆源自美國史丹佛大學的Biodesign創新教育體系。李建章亦為台灣第一位受訓並將該教學法引入國內的種子教師,至今已於台大教授7期課程,致力培育本土醫療創新人才。 李建璋表示,團隊在技術與臨床實證皆展現高度整合力,感謝台大教授吳宗霖與華碩技術長謝清志技術長團隊多年支持,並特別感謝核心成員廖柏均與張碩民的跨域合作,使系統技術與介面兼具深度與美感。

Read More

深層經顱磁刺激 改善憂鬱症失眠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憂鬱症是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醫師指出,當藥物和心理治療效果有限時,透過深層經顱磁刺激(Deep TMS)治療,可明顯改善情緒低落、睡眠不佳等狀況,且相較於藥物治療較無副作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許書豪表示,Deep TMS和傳統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都是透過磁場刺激腦部來幫助改善憂鬱症狀,但治療的深度和範圍不同。 rTMS刺激大腦區域較淺,而Deep TMS則能穿透更深,刺激到大腦控制情緒的核心區域,影響範圍也比較廣;另,對於藥物或rTMS效果不明顯的患者,Deep TMS常能帶來更快速、更理想的改善。除此之外,Deep TMS的治療過程也更貼心,不用特別固定頭部,療程結束後可以馬上回到工作或生活,不會影響作息。 在治療過程中,Deep TMS只要戴上專門設計的頭盔,透過磁場刺激大腦,整個療程大約20至40分鐘,不需要打針或吃藥,做完就能繼續工作或回家,不需要特別請假休息。 相較於藥物治療可能帶來的惡心、嗜睡、體重變化等副作用,Deep TMS不會影響日常生活,讓患者治療起來更安心、無負擔。 許書豪也提到,臨床研究發現,Deep TMS對於憂鬱症的療效相當顯著,尤其是針對那些藥物效果不理想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改善情緒低落、睡眠不佳等狀況的表現,更勝傳統治療。不少接受過Deep TMS治療的患者回饋,在療程後感覺心情變好了,睡眠變安穩了,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動力。 Deep TMS特別適合那些服用藥物效果不佳,或對藥物副作用感到困擾的憂鬱症患者;同時Deep TMS也可以搭配藥物或心理治療一起進行,但務必由醫師根據患者的個別狀況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改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