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全國開篩 17縣市試辦胃癌篩檢 逾4千人受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胃癌位居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國健署今年針對17縣市擴大試辦胃癌篩檢,截至8月底已服務逾4000人,明年將推廣至全國,提供45至74歲族群終生1次的篩檢機會。 國健署表示,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 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國健署表示,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的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來確認是否感染HP。 去年9縣市試辦胃癌篩檢,全年度服務4700餘人,而今年截至8月底,已有超過4000人接受服務,預計明年實際推廣至全國,也能順利推行。 此外,如檢測結果為HP陽性也無須驚慌,請攜帶檢驗報告回診就醫,依醫囑接受除菌治療或進一步檢查等醫療處置,亦可鼓勵共同生活者進行HP檢測,早期治療儘早阻斷病程發展,降低胃癌發生率。

Read More

公費三價流感疫苗 10/1開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秋冬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將自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疾管署表示,全面採用三價疫苗,並啟用疫苗接種行政電子化系統,方便家長依校方通知線上簽署接種意願書。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因世衛組織於2023年9月指出,自2020年3月以來,全球已未再監測到自然發生之B型山形(Yamagata)病毒株,建議將該病毒株盡速自流感疫苗成分中移除。 經去年1月24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及預防接種組聯席會議決議,疾管署依循WHO建議辦理流感疫苗採購作業,並經評估國內外三價流感疫苗許可證取得及廠商供貨情形,今年全面採購3價流感疫苗。 疾管署指出,今年共計採購686萬4910劑三價流感疫苗(包含114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實施對象所需疫苗量647萬9080劑、中央及地方委託代購量18萬5830劑,以及可視實際需求再額外下訂20萬劑),總預算為15.7億元。 至於國小至高中職及五專1至3年級學生部分,曾淑慧表示,將統一於校園集中接種疫苗,並透過「疫苗接種行政電子化系統」,讓家長線上填寫或修改相關資料與簽署意願。 疾管署長羅一鈞說明,今年規劃「左流右新」同時開打,新冠疫苗接種對象調整為10類高風險對象,不再包含6至49歲無高風險年輕人,呼籲9月30日前把握最後機會。10月下季開打後,也將與莫德納協調自費提供年輕民眾接種。

Read More

百日咳爆家庭群聚 1月嬰插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9日公布,新增3例本土百日咳病例,為北部一起家庭群聚,指標個案為1個月大男嬰,同住家人中,媽媽與姊姊也因曾有咳嗽症狀,於9月初檢驗陽性確診。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男嬰沒有先天病史,還未到接種百日咳疫苗最小年齡的2個月,在8月中旬出現咳嗽有痰、呼吸急促、嘔吐等症狀,且進食量與尿量都減少。因家人帶男嬰去接種常規疫苗,醫師發現其呼吸急促、缺氧發紺、血氧非常低,因此送急診。 評估男嬰有明顯呼吸窘迫,插管轉加護病房,PCR檢測發現百日咳桿菌陽性;經住院治療後病況逐漸穩定,住院第5天移除氣管內管,1週後轉一般病房,目前已住院3週,仍在住院治療中。 林詠青指出,疫調顯示,男嬰5名同住接觸者中,4人曾有咳嗽症狀,8月下旬經預防性投藥並採檢,發現男嬰母親及未滿週歲姊姊都確診,研判為家庭群聚。其餘非同住接觸者都沒有症狀,將持續觀察到9月21日。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今年截至9月8日,全台已累計44例百日咳病例,包含8起家庭群聚與1起校園群聚,為2016年以來同期最高。病例年齡以青少年(11至18歲)最多,其次是6個月以下嬰兒,後者因尚未完整接種疫苗,風險特別高。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延遲就醫恐把病毒傳染給家中嬰幼兒,引發群聚感染。典型症狀包括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後臉潮紅或發紫,甚至嘔吐,一旦出現應立即就醫。 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曾淑慧呼籲,家長應依時程帶孩童完成2、4、6、18個月及入小學前的百日咳疫苗接種;另建議孕婦於第28-36週自費接種1劑Tdap疫苗,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且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 此外,國內ACIP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亦建議,11-18歲青少年自費追加一劑Tdap疫苗,除保護青少年避免感染百日咳外,也進而避免他們傳染疾病給同儕及嬰兒。

Read More

〈邊境查驗〉越黑胡椒粒驗出蘇丹紅 日鮮蜜瓜殘留農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9日公布邊境檢驗違規名單,又發現自越南進口黑胡椒粒被檢出蘇丹色素4號,自日本進口的鮮蜜瓜農藥殘留也不合格,而自中國大陸進口的紙盒、塑膠盒等食品容器,分別因檢出螢光增白劑及未通過溶出試驗等違規。 由元盛國際貿易自越南進口的2萬7千公斤黑胡椒粒,被檢出蘇丹色素4號,依規定銷毀不得退運。食藥署統計近半年,受理產地為越南的黑胡椒,報驗54批,其中6批不合格、占11.1%,不合格原因為蘇丹色素及農藥殘留不合格。 立邦國際自中國大陸進口的紙盒被驗出含有螢光增白劑;保利包裝塑膠盒也查出溶出試驗不符規定,食藥署指出,依據「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螢光增白劑為不得檢出,將針對該名進口業者,將由一般抽批查驗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例為20%至50%。 日本進口鮮蜜瓜也發現農藥殘留不合格,該批248公斤由上佳水果進口,驗出殘留農藥Nitenpyram 0.01ppm,依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不得檢出,應低於檢測方法之定量極限0.01 ppm。

Read More

非礦工但吸菸 老榮染黑肺病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91歲榮家住民楊老先生,因為咳嗽、呼吸喘以及發燒,被送至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急診就醫。胸部X光檢查顯示右上肺葉有明顯實質化肺炎,隨即安排住院治療。 楊老先生有陳舊性肺結核、憂鬱症等病史並且長期吸菸,他一生戎馬並未從事礦工、工兵或陶瓷等易接觸粉塵的職業。因其肺炎位於右上肺葉,是肺結核的好發區域,考量陳舊性肺結核也有可能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復發,主治醫師認為需進一步取得痰液標本進行抹片與培養檢查,以確定診斷並據以治療。 然而,患者高齡且咳痰無力,即使護理人員努力協助,仍抽不出痰液,無法取得檢體。台北榮總桃園分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家豪遂決定進行支氣管鏡肺泡沖洗術,以取得痰液檢體送肺結核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發現,患者支氣管壁多處出現大片黑色黏膜,醫學上稱為「Anthracosis」(黑肺病),常見於煤礦工人、從事煤炭工作以及長期吸菸者。黑肺病會造成長期咳嗽、呼吸困難及肺功能衰退,治療上最重要的是遠離致病原因、戒菸,以及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 在醫療團隊的悉心治療下,楊老先生病情大幅好轉,肺炎消失痊癒,順利出院,並於門診進行後續的追蹤治療。 醫師陳家豪九日指出,吸菸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肺癌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風險,還可能導致黑肺病等鮮為人知的肺部病變。有時如果沒有做支氣管鏡檢查,還真不知道,整個肺裡面都黑掉了。該院院長彭家勛也提醒,老菸槍應及早戒菸、注意身體健康,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Read More

呼應健康生活型態 石崇良:研議少糖少鹽標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含糖手搖飲潛藏肥胖地雷,衛福部長石崇良9日表示,將研議少糖少鹽的標準或建議,讓國人可以慢慢調整成健康生活型態。另對女星江祖平自揭遭人下迷藥性侵爭議,石崇良也回應「絕對嚴查嚴處」。 台灣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日前在委員會議中,提及推廣無糖飲料,期待民眾慢慢減少精緻糖攝取。對此,石崇良自認也是嗜糖一族,雖然生活習慣要改變不容易,但為了呼應健康生活型態,也會慢慢調整成少糖少鹽。 繼立法院已通過無糖包裝飲料免徵貨物稅,鼓勵企業推出無糖包裝飲料,石崇良也指出,要請國健署研議少糖少鹽的指引,搭配各項衛生教育活動,讓國人慢慢來調整。 此外,對於江祖平自揭遭三立資深副總龔美富之子龔益霆性侵,且引發管制藥物流通作為迷藥的爭議。石崇良也回應,已經請地方政府先行了解使用的管制藥品為何、如何取得,再依照結果檢視相關管制是否有要強化的地方,「絕對嚴查嚴處」。 至於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日前受訪提及「透過媒體公審方式求助沒有那麼恰當」,被外界認為是失言。石崇良也表示感到很遺憾,強調對於被害者所有的支持力度要更強。

Read More

長輩吃不下…可看吃播增加食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球有超過1/5的老年人患有老年性厭食症,董氏基金會引述研究指出,老年性厭食症的成因相當多元,觀賞吃播影片可透過視覺與聽覺刺激,以及陪伴感與社交連結,幫助促進長輩的進食意願。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老年性厭食症是一種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進食障礙,特徵為食慾下降與食物攝取減少,是導致肌少症、衰弱、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的重要風險因子。 根據一項2021年發表於《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研究指出,觀看吃播影片並同時進食的參與者,比獨自用餐者攝取更多食物,並感受較少孤獨感。 同年發表於《Appetite》的研究則指出,觀看他人料理,能有效提高個人進食的動機。最新2025年刊載於《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研究亦發現,吃播有助於提升觀眾對食物風味的感知,使食物「嘗起來更好吃」。 吃播影片內容會影響飲食行為,許惠玉表示,吃播可透過視覺與聽覺刺激,激發食慾與味覺想像;對獨居者而言,吃播也可模擬共食情境,以陪伴感與社交連結,緩解孤單與寂寞。 不過,許惠玉提醒,2025年《Appetite》期刊研究指出,觀看健康食物影像,能提升對健康食物的偏好與攝取意願;相對地,頻繁觀看高糖、高脂或速食類影片,則會增加對不健康食物的渴望與攝取量。影片能否有效影響行為,取決於是否呈現健康內容、具吸引力,且能引起觀看者興趣。

Read More

7天未新增個案 羅一鈞視察高市登革熱防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9日將舉行疾管署新卸任署長交接典禮,新任署長羅一鈞心繫高雄本土登革熱群聚疫情,8日以代理署長現職身分南下,實地視察環境整頓及登革熱防治作業情形,隨後拜會高雄市長陳其邁,就登革熱疫情防治策略交換意見及提供建議,強調高雄雖已7天沒有新增個案,但目前仍為疫情控制關鍵期。 高雄市本土登革熱群聚維持累計12例,包含鼓山區10例、三民區2例,羅一鈞指出,目前已經連續7天沒有新增個案,且針對三民區擴大採檢約500人,也都是陰性,看起來疫情有收斂跡象,不過目前仍在疫情控制關鍵期,須持續監測至9月28日止。 羅一鈞此行先前往三民區國家住宅與都市更新中心興建的「本和安居」社會住宅工地,實地視察環境整頓及登革熱防治作業情形,隨後,羅一鈞拜會陳其邁,就登革熱疫情防治策略交換意見及提供建議。 巡察發現,社宅工地還是有陽性孳生源,水桶裡有孑孓生長,顯示疫情風險仍存在,提醒民眾不能掉以輕心。 隨後,羅一鈞拜會陳其邁,就登革熱疫情防治策略交換意見及提供建議。羅一鈞表示,疾管署將持續協調中央部會督導轄管場域加強落實環境維護管理,疾管署高屏區管制中心同仁也將持續加強高雄市疫情熱區巡察,中央及地方共同合作,控制登革熱疫情。

Read More

慢性咳嗽成因多 逾4週速就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咳嗽雖然常被視為「小毛病」,但其實是身體的重要警訊。醫師提醒,不少民眾一開始誤以為只是「感冒沒好」,拖延就醫導致病情延宕,建議若咳嗽持續超過4週,就必須提高警覺,以免其背後可能隱藏更複雜的問題。 臨床統計顯示,慢性咳嗽好發於中老年族群,尤其以60至69歲女性為多,與更年期後荷爾蒙下降、喉嚨乾燥不適有關。聯安診所胸腔內科醫師蔡哲龍提醒,其實慢性咳嗽的成因非常多樣,從鼻炎、氣喘、胃食道逆流,到抽菸、藥物副作用或肺部疾病都有可能。此外,有一部分慢性咳嗽是找不到原因,也有一部分是難治的慢性咳嗽。但大部分仍能透過檢查找到方向,建議及早檢查與治療,才能避免錯過最佳改善時機。 蔡哲龍指出,慢性咳嗽是一種跨多專科的問題,從一開始就醫,到問題解決,可能會拖上一段時間。在預防醫學中,健檢正好提供一個全面檢視。透過了解疾病史、家族史、生活習慣與職業環境,篩選出可能問題,安排必要的檢查來確認。 不過,健檢雖能幫助找出慢性咳嗽的潛在原因,但維護呼吸道健康,還是要由日常生活著手。許多慢性咳嗽,其實與環境、個人習慣息息相關。只要調整得宜,就能大幅降減輕症狀。 首先是避免接觸刺激物,如有抽菸,戒菸是最關鍵的一步。減少油煙、化學物質的接觸,也能讓呼吸道減輕負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都能減少過敏誘發的機會。 此外,呼吸道黏膜需要濕潤才能維持防護力,因此足夠的水分與維生素C、D攝取不可或缺。再加上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能提升免疫力。必要的疫苗注射可以減少感染風險。 對於需要長時間用聲的族群,如教師、客服,正確的發聲技巧也很重要,適度的語言治療訓練能避免聲帶過度使用造成喉部發炎與過度反應。 蔡哲龍提醒,慢性咳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透過健檢適當檢查,能更快釐清病因,提出因應對策,守護呼吸道與全身健康。

Read More

上學同儕感情困擾 精神科湧入青少年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袁瑋指出,暑假後湧現一批青少年就醫精神科,上學、同儕、感情問題是主要原因,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如果未妥善處理,會像影子一樣跟著孩子一輩子,建議青少年應學會與家人溝通,如果覺得大人不理解,不妨求助學長姐、堂兄姐,因為他們可能也有過相似的經歷。 袁瑋表示,每6個10到19歲的青少年中,就有1個正在經歷精神心理問題,雖然在全人口中,自殺死亡從2010年就已退出前十大死因,但在15到24歲年輕族群死因中,卻始終占據死亡原因的前3名。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正在掙扎的年輕生命。 袁瑋指出,青少年應注意規律生活,保持作息穩定、運動習慣,讓大腦和情緒更平穩。主動尋找支持,和朋友、家人或信任的師長分享心情,減少孤單感。並可設定小目標並逐步完成,累積自信與抗壓力,以建立成就感。 袁瑋呼籲青少年,應善用資源包括學校輔導室、身心科門診、心理諮商所,還有許多優質podcast、網路資源或書籍,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覺得大人不理解,不妨找值得信任的學長姐、堂兄姐,他們可能有過相似的經歷。更應學會和家人溝通,選擇大家都不忙的時候談心裡話,也要理解在父母那個年代是沒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多給彼此一些耐心。 袁瑋表示,從小扎根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教孩子刷牙預防蛀牙一樣,心理健康也需要從小培養,特別是大人的情緒管理方式,孩子都在默默學習。家長們應尊重與支持孩子,但尊重未必代表認同,而是接納孩子有不同想法。同理他們的感受,這樣他們才能信任你是可以開口的後盾。 袁瑋也呼籲家長不要害怕尋求專業協助,臨床上常遇到家人阻礙青少年看身心科,深怕依賴藥物,但小問題不處理可能變成大問題,除了開藥,個別心理或家庭諮商都很有幫助,青少年看門診有時會需要與醫師深談,也建議家長不要在場,讓孩子自由表達想法,以便醫師提供最適切的協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