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用血增 全台血庫僅剩6.2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捐血中心18日指出,近來連續低溫導致捐血量減少、但用血量增加,全台庫存只夠用6.2天,以台北4.9天最少,且A型、B型及O型血都缺,呼籲民眾挽袖捐熱血。 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 ~10天,4~7天為偏低,4天以下為急缺。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截至18日上午7時30分,全台血庫只夠用6.2天,其中A型血庫存量剩6.2天、O型血5.1天均偏低,B型血及AB型血則為正常。 統計顯示,各縣市血液庫存量只有高雄捐血中心7.3天正常,新竹捐血中心6.7天、台中捐血中心6.1天;台北捐血中心4.9天最吃緊,且僅AB型血庫存正常、能用8.9天,A型血4.9天、B型血5.4天,O型血4.1天最缺。 台北捐血中心企劃課長劉俊宏表示,近日接連大陸冷氣團報到,氣溫驟降讓民眾出門意願減少;也有不少人是原本想捐,但得了流感、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很多本來成效不錯單位,近期紛紛反映受影響。 低溫除讓捐血量減少,同時也增加血液需求。劉俊宏說,台北入冬後發現用血量不斷增加,從每週1.4萬袋一路攀升到最近一週需1.6萬袋。經詢問醫院,原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 農曆新年腳步將近,劉俊宏表示,台北在接下來10天內需要募集3萬1600袋熱血,呼籲民眾外出辦年貨之餘,別忘了踴躍挽袖捐血。

Read More

居家環境DIY 當心甲苯甲醛中毒

本報綜合報導 迎農曆新年,不少人DIY改造居家環境。毒物科醫師提醒,黏膠、油漆或木質家具可能含甲苯或甲醛成分,甚至過多重金屬,一旦室內不夠通風,若吸入大量有毒氣體恐中毒,並增罹癌風險。 中國醫大附醫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表示,DIY居家裝潢常會用到黏膠,包括貼壁紙、櫃子外皮等。不少人認為黏膠越黏越好,事實上黏性越強,添加溶劑越多,應注意是否含有毒性比較強大的成分。 黏著劑常見甲苯等有毒物質,洪東榮說,甲苯揮發性很好,一旦在侷限空間、通風不良場所,就可能透過吸入、皮膚接觸而中毒,出現頭痛、眩暈、噁心等症狀,最嚴重可能昏迷。 甲苯也常用在油漆中,雖然現在多數人會選用環保漆,毒性相對低;但洪東榮提醒,如果是比較特殊的漆,比方說木漆等,若接觸可能造成皮膚炎。另有些油漆的顏料中含有重金屬,也會危害健康,。 若添購新家具應注意是否含甲醛,特別感到刺鼻、不舒服、想流眼淚時,應避免選用。洪東榮解釋,木質家具可能會使用甲醛防腐、殺蟲,一般木家具多以平板木材為主,拼裝時常會使用含有甲醛的膠水。 洪東榮說,甲醛是強烈刺激物,會對眼睛、鼻子、呼吸道等黏膜器官產生刺激,造成惡心、嘔吐、胸悶等症狀,甲醛也是確定致癌物,長期暴露恐增加罹癌風險。 洪東榮建議盡量找有信譽商家,若油漆應使用抽風機或電風扇,讓居家空氣流通,切記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免家中變「毒窟」。

Read More

〈醫師專欄〉如何處理令人苦惱的肩膀習慣性脫臼

■林敬為 「啊」一聲,突然從激烈爭取籃板球的籃球場上傳出,緊接著表情痛苦的「小安」扶著自己的手臂從球場上被隊友攙扶下場。經過緊急送醫後,確定是肩關節脫臼,在麻醉後被醫師徒手復位將肩關節復位回正常位置。日後,小安被轉介至骨科門診,苦惱地表示自己在最近1年內已經有3次脫臼的狀況,不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肩膀才能不再脫臼,可以繼續回球場上享受打球的樂趣。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角度最大的關節,正因為活動角度大,關節限制較小,也因此肩關節也是人體最容易脫臼的關節。而習慣性脫臼的產生,與第1次發生肩關節脫臼的年紀息息相關。如果在20歲之前發生第1次肩關節脫臼,有高達90%的機率會有再次脫臼的情況,隨著年紀增加,習慣性脫臼產生的機率會隨之下降;如果超過40歲才發生第1次脫臼的情形,再脫臼的機率就會就將降低至10%。 由於肩關節構造複雜,一但發生習慣性脫臼的情形,必須由骨科醫師詳細評估檢查,確認是哪些組織損傷造成肩關節不穩定的情形;其中,最常發生的原因是肩關節唇破裂以及肱骨頭骨性缺損。由於大多數的肩關節脫臼都是肱骨,也就是上臂骨向前移位,撞擊肩關節前下方的關節唇,造成關節唇破裂無法維持關節穩定,可以透過關節鏡手術,將破裂的關節唇重新固定回原本的位置上,以重建關節穩定度。 而肩關節在脫臼的過程中,肱骨向前移位時,也會對肩關節的肩盂造成撞擊,導致肱骨頭會被撞擊出一個凹痕,造成骨頭有缺損的狀況。一但缺損的範圍過大,當肩膀在做外轉的動作時,肱骨頭缺損處就容易卡住肩盂,造成脫臼情形。如果肱骨頭缺損範圍過大,需要考慮肌腱轉位至缺損處,降低脫臼的發生機率。 在精確的診斷以及手術後,搭配一系列肩關節的復健肌力訓練,可以有效地將肩關節再脫臼的機率降低至5~15%左右。小安在聽過醫師解釋後,也決定好要接受手術治療,期待自己以後可以重新享受在球場奔馳的樂趣。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高雄首例境外麻疹 匡列160人

本報綜合報導 高雄市17日出現首例麻疹境外移入病例。50多歲本國籍女性去年12月25~29日赴越南旅遊,今年1月3~4日到花蓮旅遊;衛生局目前已匡列接觸者160人,健康監測至26日。 衛生局表示,個案去年12月29日自小港機場入境並搭乘捷運返家,今年1月3~4日到花蓮旅遊,3日出現發燒、咳嗽症狀,4日出疹。自出現症狀後曾有2次就醫紀錄,於8日由醫院通報並收治負壓隔離病房至10日,出院後已無傳播風險。疫調可傳染期為去年12月31日~今年1月8日,個案有戴口罩,足跡曾涉及花蓮、台東、屏東、高雄等多處公共場所並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衛生局目前已匡列接觸者160人,皆已完成健康關懷,健康監測至26日。由於個案可傳染期間曾在高雄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呼籲如有與「確診個案足跡重疊」者,落實自我健康監測至22日。

Read More

打噴嚏就漏尿 尿道中段吊帶手術解圍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42歲李姓女子有重度肥胖、慢性咳嗽等病史,8年前曾有自然產及子宮切除經驗,只要咳嗽、打噴嚏都會出現漏尿情形,就醫檢查後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經進行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改善多年困擾。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趙梓辰表示,台灣女性尿失禁的發生率相當普遍;據研究,估計約有25%的女性曾經歷不同程度的困擾。臨床上,醫師首先會透過尿液檢查排除急性泌尿道感染問題,再經由內診、排尿日記記錄、棉墊測漏試驗、超音波檢查評估尿失禁的程度。針對比較複雜的病人,則可利用尿路動力學檢查,確定排尿問題的原因。 女性最常見的應力性尿失禁,積極治療策略分成尿道中段吊帶手術及尿道填充物注射。前者自陰道進入,於陰道前壁劃1~2公分傷口,將無張力尿道網膜植於恥骨或閉鎖孔,使網膜與組織結合形成有承托力的組織;後者是將長效型的聚丙烯合成水凝膠注射至膀胱頸和尿道位置,增加尿道阻力。 趙梓辰說,應力性尿失禁的發生可能是因為支撐尿道的結構薄弱或鬆弛,導致尿道位置不穩位移;或者因無法有效閉合尿道口,導致腹壓增加時容易有漏尿情形。尿道中段吊帶手術可有效強化尿道結構,平常網膜不會對尿道造成張力,唯當病人因咳嗽、打噴嚏而有腹壓產生時,才會形成支撐尿道的作用,防止漏尿。 尿道中段吊帶手術傷口小、恢復快,長期治癒率可達9成。為避免網膜跑出造成沾黏、糜爛與出血情形,術後仍應定期回診,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

Read More

<醫師專欄>如何處理令人苦惱的肩膀習慣性脫臼

■林敬為 「啊」一聲,突然從激烈爭取籃板球的籃球場上傳出,緊接著表情痛苦的「小安」扶著自己的手臂從球場上被隊友攙扶下場。經過緊急送醫後,確定是肩關節脫臼,在麻醉後被醫師徒手復位將肩關節復位回正常位置。日後,小安被轉介至骨科門診,苦惱地表示自己在最近1年內已經有3次脫臼的狀況,不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肩膀才能不再脫臼,可以繼續回球場上享受打球的樂趣。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角度最大的關節,正因為活動角度大,關節限制較小,也因此肩關節也是人體最容易脫臼的關節。而習慣性脫臼的產生,與第1次發生肩關節脫臼的年紀息息相關。如果在20歲之前發生第1次肩關節脫臼,有高達90%的機率會有再次脫臼的情況,隨著年紀增加,習慣性脫臼產生的機率會隨之下降;如果超過40歲才發生第1次脫臼的情形,再脫臼的機率就會就將降低至10%。 由於肩關節構造複雜,一但發生習慣性脫臼的情形,必須由骨科醫師詳細評估檢查,確認是哪些組織損傷造成肩關節不穩定的情形;其中,最常發生的原因是肩關節唇破裂以及肱骨頭骨性缺損。由於大多數的肩關節脫臼都是肱骨,也就是上臂骨向前移位,撞擊肩關節前下方的關節唇,造成關節唇破裂無法維持關節穩定,可以透過關節鏡手術,將破裂的關節唇重新固定回原本的位置上,以重建關節穩定度。 而肩關節在脫臼的過程中,肱骨向前移位時,也會對肩關節的肩盂造成撞擊,導致肱骨頭會被撞擊出一個凹痕,造成骨頭有缺損的狀況。一但缺損的範圍過大,當肩膀在做外轉的動作時,肱骨頭缺損處就容易卡住肩盂,造成脫臼情形。如果肱骨頭缺損範圍過大,需要考慮肌腱轉位至缺損處,降低脫臼的發生機率。 在精確的診斷以及手術後,搭配一系列肩關節的復健肌力訓練,可以有效地將肩關節再脫臼的機率降低至5~15%左右。小安在聽過醫師解釋後,也決定好要接受手術治療,期待自己以後可以重新享受在球場奔馳的樂趣。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病友返家團聚 草療籲用藥不放假

記者張瑞惠∕南投報導 春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準備過新年,部分長期在機構復健或精神療養院的病友也安排院外適應,回家團聚。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林俊媛表示,春節期間家人支持可以幫助精神病人安全用藥。 林俊媛指出,整理病人所服用的西藥、中藥、保健食品、營養補充品,不管是西藥、中藥、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若沒有好好管理,可能會和精神科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幫忙病人確定藥物服用方式,從藥袋中正確拿出各個時間該吃的藥,對於有些病人是很困難的。 藥師會幫忙將藥分餐包好,若是藥物不適合從原包裝拆出來包;長效針劑若病人需要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建議在春節假期前與主治醫師確認針劑施打時間,並確保在假期前已施打完畢。另外,善用健保快易通APP,鼓勵病人參與自己的醫療決策,可以大大提高治療效果。 林俊媛表示,注意醫療院所春節連假看診時間、備足假日期間藥量、在假期中保持規律服藥與生活作息、對酒精、菸有所節制是慢性疾病的保養之道。照顧者若發現家中的病人有明顯異常行為或急性症狀發作時,可至有開診的精神醫療院所尋求幫助及治療,或立即撥打119或110協助就醫。 草療在春節假期期間1月27日小年夜~2月1日大年初四連續6天,每天上午8時至中午12時開立半天精神科門診,並提供領取本院慢箋用藥服務,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Read More

高雄首例境外麻疹 匡列160人

本報綜合報導 高雄市17日出現首例麻疹境外移入病例。50多歲本國籍女性去年12月25~29日赴越南旅遊,今年1月3~4日到花蓮旅遊;衛生局目前已匡列接觸者160人,健康監測至26日。 衛生局表示,個案去年12月29日自小港機場入境並搭乘捷運返家,今年1月3~4日到花蓮旅遊,3日出現發燒、咳嗽症狀,4日出疹。自出現症狀後曾有2次就醫紀錄,於8日由醫院通報並收治負壓隔離病房至10日,出院後已無傳播風險。疫調可傳染期為去年12月31日~今年1月8日,個案有戴口罩,足跡曾涉及花蓮、台東、屏東、高雄等多處公共場所並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衛生局目前已匡列接觸者160人,皆已完成健康關懷,健康監測至26日。由於個案可傳染期間曾在高雄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呼籲如有與「確診個案足跡重疊」者,落實自我健康監測至22日。

Read More

高血壓無症狀 僅2成5接受治療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高血壓是隱藏健康殺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嚴重恐造成生命危險,然而高血壓沒有症狀,因此也有許多人患有血壓高而不自知。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徐漢仲表示,高血壓的控制對於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事件的預防至關重要,定期檢測能有利及早治療預防。 高血壓一直占據國人10大死因重要角色,其盛行率與年齡相關,然而據統計,超過7成5收縮壓大於160毫米汞柱的患者沒有不適症狀,也導致許多患者高血壓而不自知,而收縮壓比正常值高2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2倍,徐漢仲也提醒4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篩檢,40歲以下每3年應篩檢1次,如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風濕免疫疾病等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也應更頻繁監測血壓。 目前我國約僅2成5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控制,高血壓除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造成腎臟病等損傷,據統計高血壓控制不良是造成洗腎的第2名病因。 徐漢仲強調,血壓的控制對於心血管事件的預防十分重要,即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測,如有家族史、輪班工作、辦公室工作、很少運動、肥胖者或是患有其他慢性病患者更應特別留意。治療高血壓除能避免許多併發症,亦能有助減少心、腦、腎等器官功能退化。

Read More

在宅急症照護升級 颱風、假日出勤 護理費增20-50%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2024年7月起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上路。健保署長石崇良17日指出,2024年全台共收案1300名患者,2025年起遇颱風假護理費增50%、國定假日增20%,並可望擴大適用其他安寧常見急性狀況。 石崇良17日於北醫大體系攜手健保署推動「在宅住院」記者會表示,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跨過20%門檻;據統計,約15%高齡長者會失能,造成就醫困難,其中失能長者住院主要原因,分別為泌尿道發炎、肺炎以及軟組織感染3項,總占比達80%。 石崇良說,其實這些常見感染問題,治療多是用抗生素控制病情,相對單純且標準化,為減少老人家動輒到醫院住院,造成家屬生活大亂。自2024年7月起搭配遠距科技醫療,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患者「在家住院」,全台700多個團隊、近4000名醫護人員投入社區,累計至2024年底,共治療1300名患者。 2025年將繼續擴大這項計畫,編列更多預算;除了原來模式會擴大適用對象,並提高相關給付。石崇良說明,2024年遭遇多次颱風,護理人員依然堅守崗位,因此2025年1月1日起,在颱風假期間出勤,每日護理費增加50%,假日出勤則增加20%,以感謝護理人員辛勞。 另,各疾病目標照護天數及上限天數也將調整,石崇良說,原訂肺炎為9到14天,尿路感染為7到9天,軟組織為6到8天,將改為肺炎10到14天,軟組織則調整為7到9天。 擴大適用對象方面,石崇良表示,安寧病人若發生急性感染,可適用在宅急症照護,不過患者也常遇電解質不平衡等其他常見急性狀況,導致居家或共照患者、家屬要跑醫院,目前正在討論,盼進一步將安寧患者常見急性狀況納入在宅急症照護適應症。相關計畫預計年後公布,最快將於第2季上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