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5區域 居民都愛走路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國外研究指出,全世界最長壽的5個區域,都有多走路的習慣。這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強調的「避免久坐」觀念,養成運動習慣、試著定期起身走走,有益於健康。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在臉書專頁「安欣瑜醫師」發影片引述國外研究指出,針對全世界最健康壽命最長5個區域,包括日本沖繩、希臘伊卡利亞島、義大利薩丁尼亞半島、美國加州的洛馬林達區及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進行調查,分析其長壽秘訣發現,這些居民的長壽秘訣之一是多走路。他們不仰賴高強度身體活動,而是將一些低強度身體活動,如走路、打掃等活動融入生活中。 安欣瑜指出,久坐已證實與多項慢性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有關,只要每30分鐘站起來走動一下,就可顯著改善健康狀況。呼籲未養成慢跑、重訓等運動習慣的人,定時起來走一走,對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醫師表示,走路是一種有氧運動,被視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既簡單易行,強身效果又好。快走可以產生肌肉和心血管適應,從而提高全身耐力性運動能力、心臟收縮能力,改善心肺功能;步行則有減脂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30分鐘,可增加熱量消耗30%;每天步行1公里,每月可減少約0.3公斤的脂肪。另外,每天堅持走路還可以改善睡眠、舒緩情緒。 醫師建議,每週3~5天規律的走路訓練,每次持續時間為30~60分鐘,每週累計150分鐘左右。行走過程中,可加快步伐以增加運動強度。

Read More

久坐侵蝕身心 每天8千步顧健康

本報綜合報導 現代生活型態,工作久坐成無法避免,尤其辦公室族群,「不動」恐侵蝕身心健康。醫師建議,新的一年設立每天至少8000步目標、使用站立式書桌,避免長時靜態生活。 國健署「台灣成年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型態調查」顯示,46.1%成年人無法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週建議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量;教育部調查也指出,「工作太累」、「缺乏動力」等原因,讓民眾對運動望而卻步。 國泰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莊海華分享《醫學報導》刊載內容,提醒民眾身體活動、久坐與慢性病的關聯。她說,靜態行為增加與身體活動減少,與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久坐不僅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及部分癌症風險,也會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顯示,適當運動可舒緩壓力、提升情緒與增強自信,運動不足則加劇焦慮與抑鬱;建議每天安排適量活動,如步行、慢跑或游泳,有效減少慢性病風險。事實上,保持健康不一定需要大量時間投入,透過日常小習慣調整,就能提升身體與心理健康。 莊海華建議,民眾可設立每天8000~10000步的步數目標,透過手機或穿戴裝置追蹤進度,激勵自己保持活躍。可通勤結合運動,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或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提前1站下車,增加步行時間。 另外,多樣化工作姿勢,也是避免長時間靜態工作解方之一。莊海華表示,民眾可使用站立式書桌,結合坐與站姿勢,再加上定時活動提醒,每30~60分鐘起身活動,如伸展、散步或深蹲;也可抓住日常運動機會,如選擇走樓梯、打電話時走動,都能減少久坐對健康影響。 莊海華也提到,運動可以是娛樂,更可以是和家人、朋友的同樂時光。加入健身班、登山或舞蹈等團體運動,增加趣味性並提升持續動力,選擇遠足、騎行或踢球等活動,將運動融入日常娛樂中,甚至可計劃全家戶外活動,如散步、野餐或騎車,增進健康也促進家庭互動。

Read More

創5年新高 中部醫院麻疹群聚+2 匡列逾3千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部某醫院麻疹群聚事件再擴大,疾管署7日公布新增2例相關個案,包括醫院陪病者與看護各1人,接觸者匡列逾3000人,創5年新高,將監測到23日。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國內新增4例麻疹確定病例,其中2例為中部醫院群聚事件相關之30多歲男性(案1)以及40多歲男性(案2);另2例是境外移入個案,為50多歲女性(案3)以及30多歲男性(案4),分別自越南及印度境外移入。 4例個案於去年12月23日~今年1月1日間發病,並於去年12月28日~今年1月4日出疹。其中案1、案3及案4於可傳染期間分別有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公共場所活動史並搭乘大眾運輸,相關縣市已公布活動足跡。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中部醫院相關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6例,包含去年12月10日公布之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14名相關確診者,包括醫護人員5人、看護1人、環境清潔人員2人、陪病家屬3人、工務課人員1人、病患2人。 已匡列相關接觸者共計3123人,創5年來新高;其中,1514人持續監測中,將持續監測至23日,其餘已經監測期滿。另,越南及印度境外移入個案接觸者,衛生單位持續匡列中,預計將監測至23日。

Read More

男童上課常睡著 竟罹糖尿病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小學3年級男童小威,上課常常睡著且在家也是常常精神不好,就醫檢查不但有尿糖,空腹血糖也過高(>200mg/dl),確診為兒童糖尿病後,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和規律飲食運動的生活,從此上課也不再精神不好想睡覺。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潘潔慧表示,糖尿病是血糖過高的疾病。過去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中老年人的疾病,但發生於兒童期糖尿病絕大多數為第1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變化,飲食越來越精緻而豐盛,運動的時間常被看電視、打線上遊戲取代,肥胖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第2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亞洲地區的發生率更高於歐美。 潘潔慧表示,第2型糖尿病的兒童或青少年,和第1型糖尿病孩子不太相同,除體型壯碩肥胖不同,還有脖子後側的皮膚特別黑且紋路特別深,像一條帶狀一直延伸到脖子兩側的典型「黑棘皮症」,且常出現在頸部,也會出現在腋下、鼠蹊部,更嚴重者在肘、膝關節等彎曲側都有。治療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基本原則是飲食、運動和藥物同步進行。 潘潔慧強調,第2型糖尿病即使血糖很高仍不易發生酮酸症,但是這樣表現溫和的疾病特色,反而是最危險的陷阱。 根據國外發表的一個報告指出,看似溫和的第2型糖尿病反而對身體傷害更嚴重,分析其原因就在於症狀溫和,所以這群孩子易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失去耐性,不再定期追蹤,因此讓血糖失去控制。第2型糖尿病是體質加上環境因素造成的慢性疾病,如果好好治療仍可長壽又健康。

Read More

春節長照服務不中斷 請提前預約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將至,為讓失能民眾及家庭照顧者可以在年節期間持續獲得長照必要服務,衛福部6日指出,年節期間仍持續提供部分長照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向各縣市政府預約,春節期間需喘息服務的民眾,應於22日前完成預約。 在台南市之居家照顧服務方面,民眾可於13日前完成預約,共有305家單位可提供服務。台南市家庭托顧服務方面,應於17日前完成預約,共有20家單位可提供服務。在交通接送服務方面,配合台南各大醫院門診時間,眾應於20日前預約,共有5家單位提供服務至1月27日,28日到2月2日間則未提供服務。 台南市之喘息服務方面,應於22日前完成預約,共有44家單位提供機構喘息服務、305家單位提供居家喘息服務,但春節期間並無提供巷弄喘息服務。餐飲服務方面,對獨居或家人無法照顧之失能個案,於17日前完成預約,共有13家可提供乾糧等代餐或一般餐食。專業服務方面,17日前完成預約,共有32家單位可提供服務。 衛福部呼籲,接受長照服務民眾可依各縣市所訂期限提前預約服務,以利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或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於春節前先安排連結服務資源,進一步資訊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諮詢。

Read More

上廁所跌倒骨折 嬤臥床變憂鬱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0歲林姓阿嬤夜間上廁所不慎跌倒致髖部骨折,造成長期臥床並失去自理能力,心情也大受影響,開始出現憂鬱症狀。台南市衛生局說,預防長輩跌倒,可針對認知及行動功能等6大指標作評估,政府也提供65歲以上長輩,每年1次免費的評估服務。 衛生局指出,「跌倒」是造成長者受傷住院和急診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率亦隨年齡增加而提高,跌倒的內在因素主要與身體機能退化有關,隨著年齡增長,營養不良、關節僵硬或退化性關節炎可能導致肌力和平衡能力下降;此外,感官退化如視力模糊、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如頭暈、低血壓或嗜睡也會提高跌倒風險。 國民健康署為長者設計功能評估量表,針對認知功能、行動功能、營養不良、視力障礙、聽力障礙、憂鬱等6大指標評估,依評估結果,及早介入運動與營養等處置,能預防及減緩長者跌倒及失能的發生。

Read More

小兒蓮花清感 有助對抗病毒性肺炎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可能引起重症,中醫師林舜殼指出,尤其嬰幼兒和老年人表達能力較差,家人應多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難、高燒不退或尿量減少的情況,小兒連花清感可有效對抗病毒性肺炎,民眾可就近向中醫師求診服用。 林舜穀指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包括發燒、咳嗽、鼻塞、流鼻水、食慾下降、疲倦及活動量減少、煩躁不安等。 然而,對於某些高風險族群,如嬰幼兒、老年人或免疫力較弱者,RSV可能導致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如細支氣管炎或肺炎。 RSV重症警訊包括,出現呼吸急促費力之呼吸困難情況。呼吸時出現哮喘聲,特別是在嬰幼兒中常見。 如唇色或皮膚發紺,則表示血氧濃度可能低於正常值。也可能出現持續高燒或極度嗜睡或反應遲鈍,甚至尿量減少之身體出現脫水現象。 林舜穀表示,如果出現重病的任何症狀,都應立即就醫。尤其幼兒與老年人可能無法表達身體的不適,家人應主動關切,預防RSV感染的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定期清潔環境表面,及在必要時考慮接種疫苗或注射預防性抗體以降低感染風險。 林舜穀指出,中藥之小兒連花清感可有效對抗病毒性肺炎,由連翹、板藍根、忍冬、廣藿香、薄荷、紅景天、麻黃、大黃、甘草、石膏、苦杏仁、乾薑調製,經研究可抑制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複製,並減少發炎因子緩解肺部損傷,改善呼吸困難,同時可增強免疫力,減輕症狀並加速恢復,尤其適用於易患慢性呼吸疾病的長者。

Read More

眼科醫學會:15歲以下驗光需眼科醫師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對於驗光師為英譯正名揚言走上街頭,眼科醫學會5日指出,Optometrist是指接受學士後研究所教育、有診斷治療眼科疾病能力的醫療人員,與我國現行驗光師訓練及執業範圍不同,而兒童視覺異常的原因多樣複雜,為15歲以下兒童驗光並配製眼鏡,需要慎重的眼科醫師檢查。 眼科醫學會指出,兒童視覺異常的原因多樣複雜,不僅限於屈光度數問題。兒童時期是視覺功能發育的關鍵階段,新生兒視力不到0.1,需要適當的訊息刺激才能發育至正常視覺功能。 眼科醫學會強調,視覺異常可能源於眼球或大腦、甚至是全身系統性的疾病,若問題未及早發現和治療,可能導致弱視及終生的視功能缺損,這部分工作是需要慎重的眼科醫師檢查、追蹤、治療,並非單一靠眼鏡就能治療這些複雜的生理病理情形。 在驗光師英文譯名方面,眼科醫學會表示,Optometrist最早出現於美國,是指接受學士後研究所教育、有診斷治療眼科疾病能力的醫療人員,其教育訓練及執業範圍與台灣現況不符,目前驗光師臨床實習時間較短,在醫院或診所不到半年、另外半年在眼鏡行,與其他醫事人員至少需1年教學醫院實習也有落差,更改名稱可能造成民眾誤解。

Read More

糖尿病腎病變導致洗腎 一度逼近6成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糖尿病是造成洗腎的重要原因之一,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嚴重者甚至會因腎臟功能喪失而須長期洗腎。北榮新竹分院副院長黃政斌表示,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統計,近幾年糖尿病高居洗腎主因第1位,大約在4成到5成之間,而北榮新竹分院洗腎室統計,近幾年因糖尿病進入洗腎的病患更超過5成,更一度逼近6成。 黃政斌表示,發生糖尿病腎病變的主因係血糖控制不良,當腎臟長期過濾血糖濃度過高的血液時,使得腎臟細胞出現結構性的變化,例如腎絲球增大、纖維化、以及基底膜增厚等,另外也會導致腎臟血流的自動調節機制損壞,進而發生腎絲球硬化。 黃政斌指出,高血壓是腎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在糖尿病病患,更容易加速腎臟的惡化,有高血壓家族史的病患也較容易早期發生高血壓,有糖尿病腎臟病的家族史,也更容易發生腎臟病的併發症。 三高原本就是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高血糖使腎臟結構改變,高血壓使腎臟承受太大壓力,造成腎硬化症,高血脂使血管內皮細胞改變,造成血管硬化,三高都會使腎臟開始受損以及腎功能惡化速度加快。 糖尿病腎臟病變早期並無症狀,因此無法自行察覺,要做例行的尿液微量白蛋白的檢測,才能早期發現腎臟是否已經受傷。而從知道糖尿病開始,就要積極控制危險因子,才能預防與治療糖尿病腎病變。 從基本的三高的飲食調整與治療做起,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發生。戒菸、運動增肌與減重與低蛋白飲食都是可改善體內新陳代謝與避免腎臟疾病的發生。 近幾年有許多藥物可延緩糖尿病腎病變惡化,例如屬於降血壓藥物的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血管張力素接受體抑制劑,也可降低蛋白尿達到延緩腎功能惡化效果,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除了能控制血糖外,也可改善蛋白尿,也能延緩腎絲球過濾率下降,讓腎臟可用得更長久。

Read More

批無法與國際接軌 英譯配鏡師 驗光師怒嗆上街頭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驗光師長期推動英譯正名,盼改為Optometrist未果,預計今天上街抗議。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群宸5日指出,衛福部在驗光師英譯名稱譯定過程中黑箱操作,拒絕使用國際通用的Optometrist,而要求以Ophthalmic Optician作英譯,是把驗光師改為配鏡人員,將使我國之驗光師無法與國際相關單位接軌。 驗光師全聯會指出,為維護本身專業的英文名稱,抗議衛福部在特定團體壓力下刻意誤譯,6日將號召驗光師及相關團體走上街頭表達訴求。 驗光師全聯會表示,衛福部醫事司自108年起針對驗光師英譯名稱進行「研商會議」,卻至今未有實質進展。驗光師公會多次請求公開相關資料,但始終無法取得,質疑衛福部不僅訂定過程缺乏透明度,相關討論紀錄連一個字都沒有提供,質疑衛福部刻意規避責任,阻礙驗光師國際交流與發展。 黃群宸指出,衛福部如同在踐踏驗光師權益與尊嚴,驗光師全聯會多次提出應使用國際通用的Optometrist,但衛福部卻因眼科醫學會與醫師公會團體壓力,將名稱改為不符合國際規範的Ophthalmic Optician。 黃群宸表示,另外衛福部損害驗光師執業權益事件還包括對學童設計的矯正鏡片審定過程中,完全沒有邀請驗光師在審定過程參與討論,而被醫師直接修改成限定醫師處方,嚴重侵犯驗光師一直以來獨立驗配的權益,非常荒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