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症候群 返鄉壓力大 躁鬱女藥瘋了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2歲陳姓女子有躁鬱症病史,平常在台南工作,僅連假才會返回鄉下家裡。農曆年將至,她開始感到焦慮不安,工作壓力大致睡眠不佳、情緒易怒,加上過年擔憂與家人的衝突及親戚的異樣眼光,備感壓力,不斷頻繁進出精神科門診及調藥。南市衛生局社區關懷訪視員到住處訪視,建議她按時服藥並與家人充分溝通,減輕壓力,過個好年。 台南市衛生局說,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專業診斷為「雙相情緒障礙症」。過年原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曾因昔日與家人衝突經驗,常令人感到憂鬱情緒、緊張壓力、焦慮不安…等,又過年時常被親戚們問到「有沒有對象、怎麼還不結婚」等,或是「擔心他人眼光,不願讓家人及親戚知道生病事情」,對當事人來說會成為極大的壓力,因此,獲得家人的支持及關懷更為重要。

Read More

中醫小針刀治療髂脛束摩擦症

■陳俊銘 馬拉松選手、自行車選手常常跑步一段,或在騎一段不短的距離之後感覺到膝蓋外側痠痠的,幾分鐘後開始疼痛,痛到沒辦法再跑或騎下去,這種情形有可能是「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這種症狀常發生在馬拉松選手和騎長程的單車騎士身上。 髂脛束是一個廣平的類似韌帶的結構,起源於腸骨脊和附著於脛骨的外邊,正好在膝蓋下面,髂脛束可以視為連接股骨外上髁和邊脛骨Gerdys Tubercle之間的韌帶,當它通過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沒與骨頭相連,這允許髂脛束隨著膝蓋彎曲和伸直的運動做向前和向後移動,在膝蓋伸直時髂脛束會向前移動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前面,而當這個膝蓋彎曲大於30度時,髂脛束會向後移動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後面,當髂脛束縮短或遭受張力時,膝蓋反覆的運動會造成髂脛束的摩擦而發炎,所以髂脛束症候群是由髂脛束反覆的穿過股骨的外上髁所產生的過度使用受傷。 髂脛束主要的功能有兩種:1.對膝蓋外部方面提供靜態穩定性;2.控制內外運動和大腿的減速作用。所以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是大腿外側的髂脛束長時間與膝蓋骨摩擦引起的髂脛束筋膜發炎,患者在膝蓋有動作時,膝蓋外側會感到劇痛,反覆發炎易形成沾黏,更易反覆疼痛。在一篇針對海軍為期12週的基本訓練所做的研究顯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是所有下肢受傷的最主要原因,占了22.2%,這是一種過度使用所引起的症候群。 當急性疼痛發作時,必須先休息和冰敷,初期中醫治療是以針灸為主,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配合如意金黃散外敷,配合行氣活血化瘀中藥內服,如桃紅四物湯合正骨紫金丹,加減劉寄奴、丹參、赤芍、蘇木等有助發炎疼痛緩解。反覆性的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發生,膝蓋外側反覆疼痛,通常是因沒有好好休息和治療,導致反覆發炎形成組織沾黏,治療上以小針刀鬆解沾黏組織,緩解疼痛最直接根本,沿著膝蓋外側按壓,找出條索狀硬結塊的疼痛沾黏點,再以小針刀迅速鬆解沾黏組織,可有效緩解髂脛束症候群的膝蓋外側疼痛。(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避免戰爭或疫情供應短缺 食藥署:國血製劑產品盼逐年增加

本報綜合報導 台灣血液製劑仰賴國外進口,若遇疫情或戰爭恐短缺。食藥署預告最新血液製劑預估需求,民國115年血漿需求預計達17萬公斤,比今年再增3萬公斤,盼逐步提高國血國用占比。 食藥署3日公告114-115年度血液製劑預估需求計畫,因應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第8凝血因子等需求均上升,連帶血漿需求量增加,預估今年14萬公斤,明年17萬公斤。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因台灣沒有血液製劑工廠,血液基金會自96年起將血漿原料送到澳洲,生產以國人血源為基礎的國血製劑產品。 據食藥署統計,目前國血製劑產品包括免疫球蛋白許可證2張,白蛋白許可證1張。其餘血液製劑均由國外輸入非國人血源,許可證共71張。 王德原表示,需求是由健保申報量推估,並以藥商年度申報資料作為參考。但以免疫球蛋白為例,去年國血製劑的供應量僅占使用量一半,無法完全滿足需求;加上免疫球蛋白是重要血液製劑,各國均管控用量,若遇到戰爭、疫情就會管制出口。而國血製造的白蛋白產品占比更低、不到10%,逐步提升國血製劑自給率是穩定醫療韌性重要目標。 王德原補充,原則上,國外血漿及國人血漿製劑產品落差不大,但學理上認為各國流行病學情況不同,保護力有落差。食藥署於去年10月24日公告捐血者健康標準草案,將捐血者年齡上限放寬至70歲,體重標準也有調整,預期可增加血液來源,進一步提升國人血漿製成血液製劑的比例。

Read More

16.4%乳癌 可歸因於飲酒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醫務總監莫西在公告中說,飲酒會增加罹患乳癌、結腸癌、肝癌等7種癌症的機率,呼籲在酒精飲料上標註致癌風險警語。莫西說,酒精和癌症之間的關聯自1980年代就為人所知,有愈來愈多證據證實酒精的危害。然而,目前強制標註的警語無法解決這種健康威脅。 莫西在聲明中說:「酒精是公認且可預防的致癌因素,每年在美國造成約10萬名癌症病例和2萬名癌症死亡個案。」他強調,這比每年約1萬3500名與酒精相關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還要多,「但多數美國人不知道有這種風險」,因此亟待宣導。 美國現有警語於1988年推出,僅提到「基於(嬰兒)先天缺陷風險,女性在孕期中不應飲酒」,以及「飲酒有損駕駛車輛或操作機械的能力,且可能導致健康問題」。莫西呼籲國會效法韓國、愛爾蘭等其他國家的做法,更新這些警語,以反映當前公認的癌症風險。 他在聲明中指出:「飲酒是美國第3大可預防的致癌因素,僅次於抽菸和肥胖。」公告提到,無論飲用啤酒、葡萄酒或烈酒,目前已確認飲酒會增加至少7種癌症風險,包括乳癌、結腸直腸癌、食道癌、肝癌、口腔癌、咽癌和喉癌。單以乳癌來說,所有病例中,有16.4%可歸因於飲酒。 但大眾對此風險的意識遠遠不足。2019年一項調查發現,僅45%的美國人認為酒精是致癌風險因子;相較之下,有91%認為輻射暴露是致癌風險因子,認為菸草、石棉、肥胖有致癌風險的人也分別占89%、81%和53%。 此外,美國飲食指南建議男性每天最多飲用2杯酒、女性最多1杯,新公告也質疑是否恰當。令人擔憂的是,有17%與酒精相關的癌症死亡個案均遵守上述指南建議,顯示這些建議有待重新商榷。

Read More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大腸癌術後誘發腸躁症之中醫療法

一名69歲男性患者多月前解便出血,經西醫檢查為大腸癌初期,1個多月前術後開始化療,現每天解便多次且軟便,西醫解釋為大腸癌術後正常現象,服用西藥未明顯改善,經親友介紹至本院治療。中醫4診紀錄,望診身材偏胖、聲音高亢;問診大腸癌術後排便日解多次且偏軟、腸鳴且腹脹偶腹痛、喜飲冰涼、Hb(血色素)值11.5;舌診「舌淡紅苔白膩有齒痕」;脈診「左關弦滑,右寸關濡」。中醫證型「肝鬱脾虛,下焦濕盛」,內服處方思維「疏肝健脾、補氣祛濕」,經內服中藥治療3週後,上述諸症皆癒。 「腸躁症」是常見功能性胃腸道疾病,主要症狀是慢性及反覆性的腹痛或不適,合併排便習慣改變,盛行率約10~20%。腸躁症被認為是一種內臟過度敏感(導致腹部不適或腹痛)以及腸道蠕動異常(導致腹瀉或便秘)的狀況。然而,心理社會因素、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腸道內物質的刺激以及感染後腸道功能的改變,均是促成病症因素。 臨床上,腸躁症常與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骨盆腔疼痛、顳頷關節疾病、間質性膀胱炎等疾病共同存在。西醫目前治療腸躁症藥品,分別為止瀉劑或瀉劑、抗憂鬱劑、抗腸痙攣藥物、血清素促進劑或拮抗劑、抗生素、益生菌。 中醫並無「大腸癌」名稱,依其發病及臨床特徵分析,應屬中醫學的「腸積」、「積聚」、「症瘕」、「腸覃」、「腸風」、「臟毒」、「下痢」、「鎖肛痔」等病之範疇,病因正氣虧虛,外感濕邪、內傷飲食及情志失調,致使濕熱、瘀毒蘊結於腸道日久形成積塊而成。病位在腸,但與「脾、胃、肝、腎」之關係密切。病性早期以濕熱、瘀毒邪實為主,晚期則多為正虛邪實,正虛又以脾腎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多見。大腸癌術後之腸躁症治療,前期則以局部利濕清熱為主,後期則以升提補氣為主。 癌症病患常苦於癌症術後或放、化療後腸胃不適,建議可以配合中醫調理減緩不適,改善胃口、體力、增加生活品質及西醫治療的完整性。另,患者需注意維持良好睡眠習慣,調整生活飲食方式;其中,飲食部分可藉由低腹敏飲食,避免大餐、減少脂肪及加工品,減少非水溶性纖維、咖啡因、產氣食物的攝取、適度運動並避免接觸酒、咖啡和香菸。睡前泡熱水澡,起床按摩四肢與腹部並且伸展全身肌肉。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

〈醫師專欄〉慢跑跌倒 膝蓋骨脫位了

■林敬為 「曉婷」一跛一跛地在家人的攙扶下走進診間,愁眉苦臉地說:「醫生,我剛剛慢跑時跌倒,膝蓋直接撞到地上,膝蓋前面的骨頭有移位的感覺,然後我就無法彎曲我的膝蓋了。」我請她躺在病床上,手從膝蓋外側輕輕一推;喀啦一聲之後,曉婷就驚訝地發現,雖然膝蓋仍然疼痛,但自己的膝蓋可以稍微慢慢彎曲了。 膝蓋的正前方的骨頭,是俗稱「膝蓋骨」的髕骨,髕骨透過上方的股四頭肌與下方的髕骨肌腱與大腿跟小腿相連接,負責完成膝蓋伸直彎曲的動作。當受到由內往外的力量撞擊或拉扯時,髕骨可能會向外偏移,脫離原本的位置,造成所謂的「髕骨脫位」。大部分的髕骨脫位在受傷當下,藉由大腿肌肉的用力或是輕微的外力就能復位回到原本的位置上,因此有時候容易被忽略掉,病患只感覺有膝蓋疼痛腫脹、活動度不佳、跛行等情形。 在受傷初期,由專業的骨科醫師確認診斷後,除了使用藥物止痛及冰敷消腫外,也可以使用外側增厚的髕骨維持護膝來增加髕骨的穩定度;同時接受運動復健訓練,增加股四頭肌力量,避免後續發生髕骨再脫位的情況。 一旦發生髕骨反覆脫位的情形,就會造成髕骨內側的「內側髕骨股骨韌帶」損傷,造成髕骨不穩定,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及運動能力的受限,此時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包括內側髕骨股骨韌帶重建以及截骨矯正2大類,需根據實際上病患的髕骨不穩定情況以及先天骨頭結構來做詳細評估,決定實際所需的手術內容。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全台血庫亮黃燈 庫存僅6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台血庫亮黃燈,只夠用6.1天;其中,台北捐血中心更僅剩4.7天、以O型血最缺。捐血中心呼籲民眾踴躍挽袖捐血。 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10天,4~7天是偏低,4天以下為急缺。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截至4日上午7時30分,全台血庫只夠用6.1天;其中,A型血庫存量剩6.4、O型血剩4.9天均偏低,B型及AB型血則為正常。 在各縣市血液庫存量中,只有新竹捐血中心7.1天正常,台中捐血中心6.4天、高雄捐血中心6.7天,台北捐血中心則僅有4.7天最吃緊。台北捐血中心企劃課課長劉俊宏表示,台北O型血最告急只剩3.6天,A型血4.6天、B型血6.3天偏低,AB型血則有7.7天在正常範圍。 劉俊宏說,庫存量只要在5天以下,醫院用血就會出現要等待的情況。由於受到連續幾波東北季風增強影響,低溫不但降低了民眾出門意願,也使感冒人數增加,且觀察這波感冒恢復時間拖得比以往更久,醫療用血需求卻未因此減少。 他指出,離農曆春節前目標庫存天數尚缺5.3天,以每天供應量2093袋計算,尚須補充1萬1000袋熱血。但目前也還有23天需要供應醫院用血,估計須供應4萬8000袋。換算下來,台北捐血中心在這23天內必須募集5萬9000袋,呼籲民眾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Read More

攝護腺肥大 中醫針藥改善解尿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攝護腺肥大症透過中醫治療,除可內服中藥的處方,加上針灸治療,解尿狀況獲得改善,生活品質也跟著提升。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中醫對於攝護腺肥大稱為「癃閉」,指的是排尿困難,其中表現為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發病較緩者稱為「癃」;而小便閉塞不通,發病較急者稱為「閉」。癃病的病位雖在膀胱,但和三焦、肺、脾、腎、肝均有著密切關係。 中醫治療有內服處方外,另一主要治療方式就是針灸,通常在下腹部的穴道下針,以肚臍下1.5吋的「氣海穴」、肚臍下3吋的「關元穴」,以及肚臍下4吋的「中極穴」為主軸治療穴道。同時會根據中醫的四診來判斷證型,針對不同證型給藥及施針。 如屬於腎虛型所致的攝護腺肥大,會搭配內踝尖下方骨縫凹陷位置的「照海穴」、內踝跟足跟阿基里斯腱中點的「太奚穴」,以及肚臍相對於腰部脊椎位置的「命門穴」,以及命門穴同高度、旁開約1.5吋位置的「腎俞穴」;血瘀型引發的攝護腺肥大,除了前述主軸治療穴道,還會搭配「血海穴」、「太衝穴」;氣虛型則會搭配「足三里」、「合谷穴」等。

Read More

平日短暫午睡 比週末長時間補眠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小米是一位30歲的工程師,因繁重的工作壓力導致長期熬夜,白天提不起精神,每天睡不滿8小時,讓她更緊張自己的身體狀況。她試圖靠週末多睡幾個小時來補回平時的睡眠,但效果不佳,反而讓週日晚上更難入睡,她試著躺滿8小時,但週一精神依然不振。 失眠問題困擾許多人,新竹身心醫學診所醫師鄭佳益說明,其實睡眠需求因人而異,大多數成年人每天需要7到9小時的睡眠,而非固定的8小時。如果白天能保持清醒、精神良好,就代表睡眠時長適合。也可以觀察自己一段時間,在自然醒來的情況下會睡多長時間。鄭佳益指出,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和情緒問題的風險,因此穩定的睡眠時數才是關鍵。 其次,很多人以為,只要躺在床上閉著眼睛,大腦和身體就能得到足夠的休息。然而,躺著卻睡不著可能讓心理對床產生焦慮,進一步加重失眠問題。鄭佳益指出,如果躺了30分鐘仍無法入睡,可以起身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聽音樂或閱讀輕鬆的書籍。但盡量避免使用3C產品,等有睡意再回到床上,並確保睡眠的光線、溫度適宜,能有效幫助入睡。 至於週末補眠可以彌補平日的睡眠不足的迷思,鄭佳益指出,雖然週末補眠能暫時減輕疲勞感,但無法完全逆轉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的損害(如:內分泌功能失衡、體重增加),甚至可能打亂生理時鐘,讓週日晚更難入睡,導致「週一症候群」。建議平日應儘量保持規律作息,讓每晚睡眠時間穩定。亦可將午間短暫午睡(15-20分鐘)作為補眠的替代方案,效果會比週末長時間補眠更好。 良好睡眠的3大重點是: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時數,不必過度追求8小時;如果睡不著,記得起身活動,避免加重焦慮;平日規律作息,比週末補眠更有助於長期健康。

Read More

醫師警示7徵兆 寶貝夜裡咳不停 恐氣喘上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的冬季濕冷,溫差大,都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加上冬季是病毒活躍的季節,呼吸道感染也是兒童常見的氣喘發作原因。如家中兒童經常出現夜間咳不停時,醫師提醒7徵兆可能是氣喘找上身,建議速就醫鑑別診斷,找出原因。 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像是過敏性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胃食道逆流、先天發育異常、氣喘等,其中有過敏體質、呼吸道疾病、鼻涕倒流或是氣喘病史者,又更加容易出現夜間咳嗽,需要透過詳細的家族史、病史、過敏原檢驗、胸部X光等進行鑑別診斷。 氣喘是呼吸道對誘發因子過度反應,而出現間歇性症狀,且可能重複發作,最常見是慢性咳嗽。有時反應激烈,使得呼吸道阻塞,而引起胸悶、呼吸困難等,須盡快就醫。 潘俊伸指出,有7個徵兆可作為家長的觀察重點,在就醫時可供醫師作參考:  (1)每個月有1次以上的喘鳴聲發作。 (2)在活動或運動時常會咳嗽或喘鳴。 (3)沒有明顯感冒症狀時,也經常出現夜咳。 (4)超過3歲相關症狀仍持續發生。 (5)在接觸過敏原、運動、感冒、情緒變化或吸入二手菸時症狀就會出現或惡化。 (6)感冒經常會覺得胸悶或常需要10天以上才能恢復。 (7)使用氣喘藥物後會獲得改善。 潘俊伸提醒,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是氣喘高危險群,須特別留意。 此外,當家中兒童經常出現夜間咳不停時,建議就醫鑑別診斷,找出原因,倘為氣喘引起,日常生活上應儘量避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隨時注意症狀變化來判斷氣喘是否有受控制,並配合醫囑治療。若出現疑似惡化徵兆時,應盡快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