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團來襲 國健署籲把握護心4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來冷氣團來襲,氣溫將持續降低。國健署提醒,跨年狂歡謹記「外出頭頸部與四肢保暖」、「不可喝酒取暖」、「小心隨身保暖用品低溫燙傷」、「注意心臟病或中風前兆」4招,安心迎新年。 歲末將屆,許多人準備迎接跨年活動,國健署表示,近來隨大陸冷氣團與東北季風的影響,氣溫驟降,日夜溫差大,民眾參加跨年活動時應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長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 國健署說明,每當氣溫驟降與天氣濕冷時,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更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造成心肌梗塞和中風急性發作機會大增,平常更須注意血壓變化。 為預防低溫引發心血管疾病所導致的重病或死亡,國健署分享幾個保護心血管訣竅,首先外出時,頭頸部與四肢末端的保暖尤為重要;就算在家也不能輕忽,夜間或清晨起床時,須先活動四肢及身體,手扶床邊腳步穩妥再行走。 再者,年末聚餐頻繁,國健署提醒應避免大吃大喝,須注意均衡飲食;建議隨身攜帶溫開水,少喝含糖飲料,「更不要喝酒取暖」;另,天冷時民眾常會使用電毯、暖爐,及暖暖包等來加強保暖,應小心低溫燙傷,建議在隨身保暖用品外,包一層毛巾或布再使用。 國健署也強調,最重要的是留意心臟病或中風徵兆,若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出現「微笑、舉手、說你好」做不到任一個動作的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幼兒A肝疫苗接種時程 明年起調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7日公布,自114年1月1日起,調整幼兒常規A型肝炎疫苗接種時程,為滿18個月及27個月分別接種1劑,請家長依時程攜帶幼兒接種。 疾管署說明,A型肝炎(下稱A肝)主要是經由食用受汙染的食物、飲水或人與人或受汙染物品直接接觸及親密接觸而造成感染,接種A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國內幼兒常規A肝疫苗接種時程原為滿12個月及18個月接種第1、2劑,考量國際間疾病預防及接種建議,第1劑可於12至23個月接種,間隔6至12個月接種第2劑,經提案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自114年1月1日起,幼兒A肝疫苗接種時程調整為滿18個月及27個月分別接種第1、2劑。 疾管署建議,第1劑可與五合一疫苗第4劑同時接種,第2劑則與日本腦炎疫苗第2劑一同接種(分開不同部位),可提升接種率,同時降低A肝疫苗第1、2劑常發生接種間隔不足之誤失,保障幼兒免疫保護力。 疾管署表示,目前幼兒公費A肝疫苗是由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捐贈,接種1劑後,就有9成以上的保護力,完成2劑疫苗接種,可維持保護力達20年以上。 此外,對於114年1月1日以前已接種第1劑之幼兒,應間隔至少6個月至12個月完成第2劑,請接種單位留意接種間隔並協助民眾妥為預約,確保接種效益。

Read More

衝刺春節安全庫存 捐血月起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每逢年節前後,較容易發生血源短絀的狀況。明年春節共有9天連假,為儲存足夠的血液庫存量,台灣血液基金會捐血月活動27日起跑,籲民眾踴躍挽袖,盼1個月內把安全庫存量衝到10天。 血液基金會表示,年節假期長,出國旅遊者增加,此時天氣多變,感冒民眾增加,種種原因,使得捐血人數大幅減少。但需要用血病人卻不能放假,血源籌備更加重要。 截至113年11月底,較去年同期供應量減少2.5%,約6萬4千多單位;捐血量較同期減少3.1%,約8萬袋。 血液基金會表示,目前全台安全庫存量不到7天,用血已經很吃緊,以台北中心為例,O型以及A型血最告急,分別只剩下3.1天、4.4天。 血液基金會表示,捐血月從113年12月27日開始至114年1月27日止,以「捐血有你,熱血相挺」為主題,籲請民眾能在出遊過節前,一起儲備春節期間的醫療用血。

Read More

Novavax JN.1疫苗 元旦起開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由於歲末聚餐、跨年活動、春節連續假期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上升,疾管署27日表示,今年共採購20萬劑Novavax JN.1疫苗,自明年1月1日起,提供滿12歲以上且尚未接種Moderna JN.1疫苗者接種1劑,優先提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以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 疾管署說明,目前Novavax新冠疫苗藥品許可證為XBB.1.5疫苗(病毒株變更JN.1疫苗刻正審核中),惟因疫苗貨源有限(該批同批號疫苗已供應予德國、奧地利及新加坡),故基於防疫及民眾接種需求考量,為預防因應冬季可能之新一波疫情,提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之需。 此批20萬劑疫苗係依傳染病傳防治法第51條專案進口,即無檢驗封緘程序,疾管署依同法將請食藥署協助行政檢驗進行疫苗安全性(及效價)試驗。 疾管署表示,由於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目前Moderna JN.1疫苗供應充足,建議尚未接種民眾,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盡早接種,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Read More

晚期HER2乳癌新藥 最快2月起給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乳癌蟬聯20年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針對晚期HER2乳癌新藥,健保署近期公告同意收載晚期HER2乳癌新藥,最快114年2月1日上路最快114年2月起給付,預估每年1172名乳癌病友受惠。 衛福部111年台灣癌症登記年報顯示,乳癌新增超過1.7萬人,並且死亡率仍逐年上升,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瞄準119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健保署繼今年擴大早期HER2乳癌藥物給付範圍,於113年12月19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經過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的共同努力,同意收載多項新藥及擴增藥品給付規定,包括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最快114年2月健保生效。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這次含trastuzumab deruxtecan成分藥品同意收載用於「HER2過度表現的轉移性乳癌第2線治療」及「ER、PR陰性且具HER2弱陽性表現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第2線治療」,預估每年1172名乳癌病友受惠,提高轉移性乳癌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耀仁說,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早已是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2線用藥首選,晚期新藥健保給付接軌國際,未來臨床試驗台灣將不缺席。

Read More

自律神經檢測 預防壓力壓垮健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壓力是健康隱形殺手,長期壓力會導致交感神經持續亢奮,進而引發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情緒障礙等健康危機。醫師指出,自律神經檢測不僅是了解壓力影響的工具,更是一種預防健康危機的關鍵方法。 據衛福部2022年研究數據顯示,高達68.7%國人曾面臨壓力產生的生理或心理不適。美兆健檢診所神經內科顧問醫師尹居浩表示,自律神經是人體協調內外平衡的核心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分別應對壓力與身體修復,兩者的平衡決定了身心健康狀態。 當壓力過大或生活作息紊亂,自律神經系統容易失衡,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障礙甚至心理問題。「自律神經的平衡就像人體的一座『壓力閥』,當壓力負荷超過調節能力,健康危機便會逐漸浮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導致高血壓、心跳加速等症狀;或副交感神經功能減弱,使身體無法進行有效修復,長期下來將引發健康危機。例如交感神經亢進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長期可能導致高血壓、心律不整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壓力激素(皮質醇)分泌過多,干擾血糖與脂肪代謝,進而導致糖尿病與肥胖等代謝疾病。還有副交感神經不足,可能引發失眠、焦慮與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另自律神經失衡會影響免疫反應,免疫系統低下使身體更易受感染或發炎。 自律神經檢測透過先進儀器如心率變異性分析(HRV),能清楚呈現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活躍程度,進一步反映受檢者的壓力適應能力與身體恢復狀況。若數據顯示交感神經過於活躍,醫療團隊可提供壓力管理計畫與生活習慣改善建議;而對於副交感神經活性低的患者,則可透過特定運動與飲食策略,強化身體修復機能。

Read More

境外移入瘧疾 國內新增1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發病確診在杜拜治療改善,返台卻又復發,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管署表示,個案今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再發。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2023年)同期2-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其中1例死亡。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

Read More

著床前基因診斷 聽損夫婦喜獲健康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宜蘊醫療於12月接連在台北、台中舉辦「寶寶回娘家聖誕派對」,共近兩百個家庭參與,上百位「宜蘊寶寶」化身聖誕精靈回娘家與醫師們報恩,其中,有對聽障夫妻帶著寶寶回來,向醫師團隊致謝,讓他們成功產下一名聽力正常的健康寶寶。 S夫婦說明,結婚已邁入第4年,年近40歲的他們始終未能迎來新生命,因此求助醫院不孕科別,因溝通不暢,甚至忽視聽障需求而無法順利進行療程,讓夫妻倆備孕路上屢屢碰壁。 接診S夫婦的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說明,因夫妻皆為聽障人士,太太本身帶有常見的聽損-GJB基因,且為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較難自然受孕,且小孩生下來約有1/2的機率會遺傳聽損基因。 另先生則經由基因篩檢後確認是後天性聽損,因雙方基因點位不同,有機會透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T-M),生下聽力正常的孩子。 沈孟勳便建議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並搭配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T-M),植入1顆檢驗正常的胚胎。當得知懷孕時,夫妻倆在診間激動落淚。由於聽不見寶寶的心跳聲,沈孟勳拉著S夫婦的手,觸摸超音波喇叭口,感受著音頻的震動,「這就是寶寶的心跳」沈孟勳說道,這份無聲但看得見的心跳,照亮了S夫婦一家人,順利在今年生下一名健康男寶寶。 沈孟勳補充,PGT-M(著床前基因診斷)或稱PGD是幫助帶有單一基因遺傳疾病的夫妻,避免生下具有相同遺傳性疾病小孩的技術。 藉由胚胎切片和基因診斷,可在胚胎植入前,確定正常基因的胚胎後,再植入母體子宮內,而降低未來寶寶有遺傳疾病的狀況發生。現在的技術可偵測超過300種遺傳疾病,如:血友病、地中海型貧血、肌肉萎縮症、玻璃娃娃、神經性纖維瘤、范康尼氏貧血等。若是帶有遺傳性疾病者,建議在胚胎著床前進行基因檢測,減少孩子承擔遺傳疾病的風險。

Read More

醫院麻疹群聚+7 累計12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醫院相關麻疹群聚事件新增7例確定病例,累計已12人確診。疾管署25日公布,其中一名50多歲的陪病家屬,14日曾從彰化縣搭乘雙鐵及捷運,到台北市參加C.W.T同人誌活動。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這起國內首起醫院麻疹群聚累計已12人確診,也是5年來麻疹相關群聚案例中,確診數最高。指標病例為中部40多歲男性,從越南探親返台當天出現發燒、鼻炎、喉嚨痛等症狀,隔日就醫住院治療,引起院內感染群聚。 新增7例確診個案分別為中部某醫院20多歲女性護理師共3名、30多歲女性環境清潔人員1名、40多歲女性醫師1名、50多歲就醫接觸陪病家屬1名,及20多歲男性工務課人員1名。7例個案分別於14~19日間發病,17~21日出疹。衛生單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014人,本次群聚事件將監測至明年1月8日。 經疫調,疾管署也公布一名50多歲陪病家屬足跡,14日上午6時15分自台鐵花壇站搭乘區間車至新烏日站,6時52分從台中搭乘高鐵至台北,並於上午10時30分~下午4時30分在台大綜合體育館參加C.W.T 同人誌活動,隨後再搭乘大眾運輸返回花壇站。該個案也於18日下午3~4時到全聯花壇學前店、水文黃昏市場。 疾管署提醒,曾於上述時段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18天,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並告知接觸史,由衛生單位協助安排就醫。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佩戴口罩。本案接觸者最晚監測至明年1月5日。

Read More

低溫保暖 避開2項NG行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入冬後氣溫驟降,耶誕節、跨年活動頻繁,國健署提醒民眾做好戶外保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齡長者及三高族群更應採取正確的抗寒方式,特別是頭頸與四肢的保暖。國健署提供4項建議: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健檢控制3高、進行慢性病風險評估,並避開喝酒暖身、取暖燙傷2大NG行為,防範低溫帶來的健康影響。 依據2019-23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顯示,20歲以上3高異常國人約4~7成不自知,造成民眾不及改變行為或進行治療,導致心臟病、中風或其他慢性病發生。每當氣溫驟降與天氣濕冷時,因血管內的平滑肌也跟著收縮,更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造成心肌梗塞和中風急性發作機會大增,在長者尤其明顯。 國健署表示,健康飲食要遵循「2低1高 (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 」飲食原則,避免因過節聚餐暴飲暴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並可透過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定期健檢掌握自身的健康數據,若數值超過建議標準值持續監控而未改善,建議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 另外,國健署建置「科學算病館」慢性病疾風險評估平台,民眾可透過網站簡單輸入健檢報告數據,掌握未來10年內罹患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等5種慢性疾病的風險。 此外,要避開2大不適當的抗寒行為。第一個是「喝酒暖身」,因酒精作用,反而會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第二則是「取暖燙傷」,長者及嬰幼兒不易用言語表達,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其末梢神經感覺較為遲緩,甚至是中風患者無力翻身,容易因直接或長時間使用電毯、暖爐,及暖暖包等造成低溫燙傷。若要使用隨身保暖用品,建議在外層包一層毛巾或布再使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