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藥事前審查 數位化3天完成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癌症病人申請健保給付用藥須經事前審查,為加速患者治療,健保署規劃自2025年起,癌症用藥事前審查將採取線上、雙盲審查機制,提升審查效率、更具公平性,未來進一步研議導入人工智慧(AI)工具輔助專家審查,加速流程及精準給付,目標是控制在3天內完成。 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30日表示,癌症蟬聯42年都是台灣10大死因之首,延長癌症存活率是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從篩檢到治療優化是健康台灣的重點,這次健保署與醫院結合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精進數位基礎建設。 邱泰源說,癌藥事前審查以電子病歷申請,不僅有效整合癌症病人從診斷、治療到成果追蹤的完整就醫資訊,更可透過雲端系統分享病人的跨院就醫資料與用藥紀錄,改善過去公部門與醫療系統不相通的瓶頸,以利醫師能更精準診斷與處方。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推動癌症治療數位轉型的初步成果,包括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申報資料收載、癌症重大傷病申請、癌藥事前審查申請及癌症個案療效追蹤等癌症臨床治療資訊數位化及互可操作性,可作為後續癌症新藥醫療科技評估、臨床試驗或醫學研究、新藥研發重要資料庫。 癌症用藥事前審查以電子病歷申請今年開始規劃與試辦,過去1年共有40家醫院參與,包含長庚醫院體系、和信、台中榮總等。 石崇良表示,明年起,癌症用藥事前審查將採取線上、雙盲審查機制,未來將進一步研議導入人工智慧AI工具輔助專家審查,加速審查流程及精準給付。 石崇良說,過去紙本申請癌症用藥事前審查,過程非常繁瑣,還要配合醫師赴健保署各分區業務組辦公室審查資料時間。線上事前審查不僅可透過AI協助第1階段掃描確認資料完整度,醫師更能線上跨區審查,如台北的醫院提出申請,由中南部專家協助審查,目標是控制在3天內完成。 石崇良認為,健保癌症治療數位轉型,不僅能提升治療歷程效率與資訊透明度,還可以藉以建立精準醫療生態系,「甚至可能取代現行癌症登記系統,台灣的癌症數據不再會有幾年的落差」,提升台灣癌症醫療水準與品質。

Read More

國二被霸凌 大學憂鬱休學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20歲林姓大學生以前在國中二年級遭受霸凌,每日處在被批評、嘲弄、忽視、排擠的環境中,對上學感到恐懼,也難集中精神學習,成績也受到影響。上大學後,仍無法走出被霸凌陰影,逐漸喪失自信,也常陷入憤怒與憂鬱中,經常感到焦慮、不安,甚至無法再繼續讀書,休學在家。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焦慮容易讓人身心長期緊繃,進而使血壓與心率升高,增加罹患心臟疾病風險,同時導致短期記憶能力受損,並產生強迫障礙(反覆思索、重複洗手等)或創傷反應。不過,適當的焦慮反而能促進行為的效能,使人們有力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威脅,降低未來發生危險的可能性。然而,若持續6個月以上有過高的焦慮,且明顯影響到個人生活與工作時,就可能罹患「焦慮症」。 個案林姓大學生在衛生局關懷訪視員陪伴與鼓勵下接受藥物治療,並透過心理治療緩解焦慮情緒,也進一步認識自己。他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並培養寫作、健身、閱讀的紓壓活動,最近已回歸穩定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膝關節痛

■陳俊銘 膝關節痠痛除了關節腔內軟骨磨損及關節退化外,常見還有下列情況: 一、膝內側副韌帶損傷: 位於膝關節內側。起於股骨內上髁,向下附於脛骨內側髁,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膝關節韌帶損傷以內側副韌帶損傷最常見。患者一般都有膝關節過度外翻拉傷的病史。急性損傷主要表現為膝部內側劇烈疼痛,膝內側腫脹,韌帶受傷處有壓痛,患側因疼痛劇烈而不能負重。輕度勞損則表現為膝關節內側疼痛不適,伸屈活動受限。 二、膝外側副韌帶損傷: 又稱腓側副韌帶。為一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附於腓骨頭。主要病因為外力作用於膝關節外側或膝關節內翻時,外側副韌帶受到牽拉力造成損傷。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外側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由於疼痛使膝關節活動減少。 三、膝關節周圍滑囊炎: 主要有髕上囊,髕前腱下囊,髕下深囊,髕下皮下囊,半腱肌囊,股二頭肌腱下囊和鵝足囊等。其主要作用是在肌或肌腱與其深面的骨,筋膜和關節囊之間起圓適、柔墊、助動和潤滑作用。主要病因為膝關節的頻繁運動或肌肉的負重,臨床上常因肌肉活動,與骨面、關節囊或淺層皮膚組織之間的反覆摩擦,應力作用的長期刺激,或風寒濕邪的反覆侵襲而產生膝關節周圍滑膜囊的滲出和沾黏,導致滑膜囊無菌性炎症,引起膝關節周圍疼痛。 四、膕肌筋膜病: 膕肌位於膝關節後方膕窩底,起於股骨外側髁的外側部分,止於脛骨比目魚肌線以上的骨面。其作用主要為屈膝關節,並使小腿內旋;脛骨固定時,膕肌處於靜力收縮狀態,起穩定股骨外側髁的作用。主要病因由於運動姿勢不當,造成膕肌損傷,引起膕肌筋膜病。主要症狀為下蹲時膕窩疼痛;從高處向下步行或跑步,或下樓梯時也會出現膕窩疼痛。 經由按壓理學檢查,找出膝關節周圍痠痛範圍存在的條索狀筋結或硬結點,就是肌腱、韌帶、滑囊,筋膜組織發炎沾黏處,透過小針刀剝離,鬆解的手法,可有效解決組織發炎沾黏的問題,改善痠痛、不能蹲下、上下樓梯吃力不便的痛苦!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使膝關節痛獲得很好的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與脾肝胃相關 高血脂屬痰濕體質 宜化痰除濕健脾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運動量不足,高血脂發生率逐漸提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中醫認為高血脂與脾、肝、胃這3個臟腑最為相關,治療上除用化痰除濕法來清除病理產物,並由飲食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降低血脂。 國民健康署曾進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結果顯示,高血脂盛行率為26%,也就是指每4人中就有1人,通常高血脂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隨著脂質在動脈壁的逐漸堆積,長久下來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的風險,還有可能造成胰臟炎、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血脂是血液中脂類的總稱,主要由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所組成,造成高血脂原因很多,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習慣不健康、缺乏運動、肥胖等。 中醫認為高血脂與脾、肝、胃這3個臟腑最為相關;當脾失健運、肝氣鬱結、脾胃蘊熱時都可能產生痰濕、痰熱這類的病理產物,進而造成高血脂,治療上除了用化痰除濕法來清除病理產物,還須針對臟腑功能的失調,分別給予健脾益氣、疏肝理氣等方法來矯正;若高血脂已造成血管病變,則需要酌加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改善血液循環及血管彈性。 一般來說,有高血脂的病人通常須先經過3至6個月的非藥物治療,包括戒菸、少飲酒、減重、健康飲食(低脂、低鹽、低糖、高纖)、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若經由飲食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仍無法降低血脂時,建議就醫接受藥物治療,通常西藥會使用斯他汀類藥品來降血脂,但有些病人會有肝功能異常或肌肉痠痛等副作用,不妨考慮尋求中醫中藥的幫助。 許益彰提醒,由於高血脂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建議民眾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血脂異常,並配合醫師的專業醫療建議,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有助於維護心血管的健康,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

Read More

健保分區總額制 排除6類疾病 避免病患成人球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將試辦分區總額制,健保署指出,為避免病人再度成為醫院間人球,分娩、1歲以下幼童疾病、癌症治療、ICU重症個案、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等6項疾病,列在醫院個別總額外,醫院做越多就會獲得越多的補助。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健保的任何制度一定都有利弊,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無缺的。當醫院獲益固定時,部分疾病患者可能被推諉是健保推醫院個別總額缺點之一,而健保署提出6項病患治療在醫院個別總額外,做越多會補越多,應可避免醫療人球事件發生。 健保署指出,將推動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因各醫院管理狀況不同,推動門診減量,不能齊頭式要求各醫院都要減2%,自明年起執行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盼藉固定各醫院額度,促進醫院自我管理,避免重複或不必要檢查,達到門診減量效果。 由於健保總額是匡列預算金額,醫療服務給付事後論點數計算,如醫院之醫事服務爆量,點值就會稀釋,醫院避免點值滑落,門診將會減少,民眾掛號會變得較難。健保署表示,希望也能落實分級醫療制度。 醫務管理學會認為,由於6項疾病治療是列於醫院個別總額之外,保障這些疾病別項目給付金額,做再多都一定可獲得補助,如此醫院就沒有藉口,不接受這些病患。據醫療院所相關人員指出,明年健保相關財務預算將會大幅度增加,朝野政黨也承諾保障健保點值,是推動分區總額制的好時機。 洪子仁指出,除了急性心肌梗塞等6項疾病別以外,如精神科個案等其他的疾病治療應該還可以再討論,希望這些患者就醫權利可以獲得保障,只要配套做得好就不會出現醫療人球事件,醫院又可增加得之健保總額,醫界基本上支持這樣的改革方向。

Read More

十全大補湯 太極拳 增流感疫苗效果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近來感染流感、腸病毒、腺病毒患者增加,部分長者認為接種疫苗後保護力卻不如預期。中醫師林舜穀29日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前後服用十全大補湯,及打太極拳都有增強免疫效果。 林舜穀指出,接種疫苗並非能夠百分之百能完全避免感染,尤其是當年齡增長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疫苗反應變弱。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干擾疫苗效能,缺乏蛋白質或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D、鋅,使免疫反應較差,或是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都會降低疫苗效果。 林舜穀提醒,如果長輩有發燒、咳嗽、倦怠或其他異常症狀,不論是否施打疫苗,都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才能避免病情惡化。健康防護不只靠疫苗,日常的營養管理、疾病控制及觀察照護同樣重要,如希望讓疫苗防護效果更好,中醫藥是可以幫忙的。 林舜榖表示,透過中藥和傳統養生方法,可以有效提升高齡長者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讓疫苗的保護效果更加顯著,日本富山大學教授濟木育夫於2013年發表的臨床試驗,接種流感疫苗前後服用十全大補湯,可顯著增強高齡者的抗體效價。 林舜榖指出,長期練習太極拳與氣功也能有效提升6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免疫效果,研究顯示太極拳結合緩慢運動與深度呼吸,能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減少壓力激素,所以改善免疫系統功能,鼓勵長者每週練習太極拳或氣功,不僅有助身心健康,還能增強疫苗免疫力。

Read More

長期便秘不以為異 潛血篩檢揪大腸癌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住台南東區的陳先生長期便秘,友人曾建議他做糞便潛血篩檢,但總覺得自己並無明顯異常症狀而作罷,直到在一次健檢中,醫師根據其便血症狀建議他進一步檢查,經大腸鏡檢查發現他有早期大腸癌病變的徵兆,及時早接受治療,手術切除病變組織,避免進一步惡化。 台南市衛生局國民健康科指出,由於大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常在疾病進展到晚期時才被診斷出來,因此,早期發現和篩檢更顯得重要。 經衛生福利部去年死因統計,全國有6700多人死於大腸癌,占10大癌症死因排名第3,顯示大腸癌對國人健康嚴重威脅。目前政府補助50至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不知道今年自己是否符合公費糞便潛血檢查資格,可洽所在地衛生所或南市大腸癌篩檢醫療院所,定期檢查。

Read More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 朝3方向檢討

本報綜合報導 健保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助患者避免重症後失能。健保署長石崇良28日表示,將就擴大適應症、服務持續時間、後續資源轉介等3方向,於明年上半年啟動檢討、下半年試辦。 健保署103年1月1日起分階段實施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AC),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自103年1月1日起實施,燒燙傷急性後期照護自104年9月9日起實施;其餘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病患等照護,則自106年7月1日起實施。 石崇良示,急性重症發生後,把握黃金治療期有助挽回失能,助維持患者在社區獨立生活能力,推動PAC盼透過復健介入,減少後續失能狀況。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石崇良表示,高齡者加上本身疾病,都可能造成身體功能下降,有多重慢性病患者在急性重症發生後復原時間也較長,且可能造成功能快速衰退等,這類狀況可能會越來越多,如敗血症也有可能造成患者身體功能快速下降,因此將針對PAC進行檢討。 石崇良說,PAC有3大檢討,第1是擴大適應症,以敗血症為例,多重慢性病患就算感染控制好了,可能仍需要復健。第2是服務時間長度,因現在PAC有固定時間限制,以1個月為原則,但每人病情、狀況不同,將討論是否要給予彈性調整空間。 第3則是PAC後,如何銜接居家醫療,或社區長照服務或住宿式長照機構。此外,目前論日給付的方式,將配合上述討論,重新修訂檢討。 石崇良說,預計明年上半年針對上述3個方向進行檢討與修正評估,下半年進行小規模試辦,預計最快可在籌編115年總額時,納入新模式,並在方案確認後擴大實施。

Read More

在宅照護 擬先增安寧病人

本報綜合報導 健保署今年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模式,初步適用對象僅感染症。健保署長石崇良28日說,明年擬先納入安寧病人,預計明年下半年研議是否擴大至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高達20%,高齡者照護需求高,在宅照護將是解方之一。健保署7月1日起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上路,現行對象為感染症,包含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3類。 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理事長李啟明指出,目前針對病患的黃金復健期,健保署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僅給付出院後3~6個月,但心衰竭病人終身必須與疾病共存,且面臨病況時好時壞的困擾。 李啟明直言,當患者病情變化,他都會坦白告訴對方,確實住院會得到比較好的照顧,但「醫院很髒」,不確定是否會引發其他感染問題,若心衰竭照顧好,卻因感染症死亡,絕非醫療團隊樂見。 此外,李啟明指出,不少個案管理師在6個月後因為和病人感情好、不忍心放手等種種因素,仍持續提供患者服務,手上要管理的個案彷彿滾雪球般越滾越多,靠個管師燃燒生命撐住,最後受不了就離職,同樣成困境。 李啟明認為,如果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能把心衰竭患者納入,站在學會立場樂觀其成;現在病人居家疾病監測,仰賴病人自我評估回報,應考慮透過穿戴式裝置,將病人數據上傳至雲端,當病況發生變化,發出警報讓醫療團隊即時介入,以視訊看診或派人至病人家中,是較聰明管理病情方式。 石崇良表示,在宅急症照護計畫預計明年先納入安寧病人,此類病人有時會遇到電解質不平衡、貧血等需要醫療介入情況,後續才會考量納入其他更複雜的慢性疾病,預計明年下半年開始研議包括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在宅急症是試辦計畫,第一線團隊仍在摸索,不希望一次納入太多適應症。

Read More

〈醫師專欄〉保守療法處理踝關節扭傷

■吳重達 隨著時代推移,過去不必開刀的傷都變成要趕緊處理才有機會「趕快」好的嚴重問題。運動風氣興盛,受傷者當然增加,最近來門診做踝關節急性扭傷後手術與否諮商的病人有增加的趨勢。 踝關節是個穩固、但構造複雜的關節。前下脛骨─腓骨韌帶、後下脛骨─腓骨韌帶、橫向韌帶、骨間韌帶、三角韌帶與骨間膜形成環狀韌帶聯合組織保護上踝關節;前距骨─腓骨韌帶、跟骨─腓骨韌帶負責下外踝,下內踝則由三角韌帶負責。 運動踝扭傷絕大多數是足面向內的「翻船」,踝關節外側承受巨大的張力,此處的韌帶由前距骨─腓骨韌帶開始受傷;作用力越大,傷勢就往上延伸,造成嚴重高位踝關節扭傷。 韌帶只拉傷、沒有斷裂屬1級扭傷,部分斷裂為2級,完全斷裂是3級扭傷。由於踝關節的韌帶群都屬血液循環良好的組織,只要做出正確診斷,以保守療法處理都可以得到不錯的療效且預後良好;2級以上的扭傷必需固定踝關節(石膏、副木、護具固定),等6週韌帶癒合後再復健。再嚴重扭傷約3個月後應該都可恢復運動。 美國Rutgers大學針對嚴重高位踝關節扭傷,以保守、非手術療法處理的運動員做了平均18年以上的追蹤(美國骨科運動醫學雜誌,2024年9月),病人滿意度良好,再受傷率不高。X光追蹤,大多數有退化性關節炎,但都沒有顯著症狀,不影響生活與運動。 醫師自己在18歲(1970年)左右左踝發生3級扭傷,當時被傳統療法搞了好一陣子,後來也沒做任何「正式」處理。如此過了50年以上,勘稱受傷自然史追蹤的最佳典範。 醫師的左踝當然有關節炎,退休後卻網球照打,每週跑10公里,健行遍台灣,最遠是完成西班牙連走32天、至少750公里的朝聖之路。 因此,踝關節扭傷先以非開刀、保守療法處理應該是病人與醫者的第一選擇。 (作者∕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