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拜習再談 兩岸對峙成不歸路

拜登、習近平十八日舉行視訊對話,俄烏戰事與台灣議題是兩大焦點。(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三月十八日進行了一小時五十分鐘的視訊會談,俄烏戰事與台灣議題是兩大焦點。雙方各自公布的會談紀要,仍是各說各話。但從美中(中國大陸)戰略對抗與對兩岸關係影響的角度,可從幾個面向進一步觀察: 第一,美國要求中國大陸勿援助俄羅斯、甚至一起加入制裁行為,對中國大陸的警告,從會前的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放話,現在提升到國家元首層級。 第二,習近平強調尊重各國主權、透過協商和平解決爭端,基本上維持了中國大陸對俄烏戰事的一致立場,並沒有因為美國警告而調整做法。 烏克蘭成為代理人戰爭的戰場。圖為烏克蘭一幢遭火箭彈攻擊的公寓大樓。(路透) 美一中政策 隨政策需求調整   第三,拜登邀習視訊,主要是談俄烏戰事,但台灣議題卻被放入,反映中國大陸藉機再次提醒美方,勿對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息,「台灣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對兩國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 第四,拜登強調以《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對台六項保證」致力於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重申「不支持台獨」等;但又同時強調美國反對現狀的任何單方面改變。美方對中政策依舊是戰略模糊、兩手策略。 進一步看美中戰略對抗架構下的兩岸關係,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內涵,其實是會隨政策需要,由美國自己界定、調整的。美國現在所稱的一中,其實已非四十三年前《台灣關係法》立法時的一中,否則不會有台北法案、台灣旅行法、國防採購法等加大對台官方交流與軍售的作為;甚至,美國國會日前還通過《誠實地圖法案》未來台灣在美國官方地圖上的顏色將與中國大陸不同,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公開呼籲美國與台灣建立正式邦交等,都早已打破「一中政策」。 美國對一中政策採戰略模糊,對操作台灣同盟戰略卻相當清晰,因為符合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台灣在美國支持下加強軍備,大陸則持續施壓,台海對峙局勢趨嚴已是不歸路。民進黨政府基於自我保護、民主價值、維護主權等理由,政策走向配合美國,實際上往現狀主權獨立、兩岸互不隸屬、一邊一國的方向在走。   蔡政府倚美謀獨 習警告美國   但從北京立場看來,蔡政府是在「倚美謀獨」。此次習拜會中,習近平也明白指出「美國一些人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這是十分危險的。」擺明不接受美國搞兩手策略。 另一方面,俄烏戰爭爆發後,台灣開始將兩岸關係與烏克蘭做情境類比與焦慮,例如台灣也處於一大一小的地緣困境,台海爆發戰事的機率有多大?美國能否依賴?無論最後勝負,戰爭代價實在太大等。日前,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率跨黨派的前國安官員訪台,從時機點來看,頗有「安撫人心」用意。 拜習會中,拜登說美國不尋求打「新冷戰」,可是,一個尚未界定的新冷戰卻在形成、或往這個方向在推導中。俄烏戰爭是重要轉捩點,可以從四個面向觀察世局的未來走向: 第一,美國搞價值同盟,可能成為常態,但卻是一個不完全的價值同盟。美國舉辦民主峰會,結合西方為主的盟邦發起對俄羅斯制裁,力道之大前所未見,但全球參與制裁的國家比例約僅三成;包括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阿拉伯世界、拉丁美洲、非洲等多數國家並未加入制裁行動。換言之,美國主導價值同盟所對應的另一方,迄今還很模糊。   新冷戰正形成 衝擊地緣戰略   第二,地緣戰略面臨調整。首先,北約東擴造成俄羅斯反撲,歐盟、北約成員國面臨核戰風險,至少與俄羅相鄰的國家、主導歐盟的德、法會嚴肅思考這個問題。未來,北約東擴必然會有調整,至於相關國家會轉向中立?還是與北約進一步結盟?還待觀察。 其次,印太戰略也會調整。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但印度在聯合國對俄譴責案中投下棄權票,也沒有參與制裁俄羅斯。印度並沒有選邊站,印度還是印太戰略中的美國可靠盟友嗎?印度未來會扮演什麼角色,連帶影響印太戰略。   俄烏戰爭對北歐構成威脅,日前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左)與德國外長貝爾伯克討論俄烏戰爭情勢。(路透) 其三,拜習會的同一天,習近平還與南非總統拉瑪佛沙、柬埔寨首相洪森通電話,五月還可能出訪沙烏地阿拉伯。中東國家、與中國大陸友好的非洲國家、國境相鄰的東南亞諸國,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面對新的世局也有各自的思考。 第三,國家安全、區域安全的概念與範疇被重新界定。俄羅斯被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以美元為主的貨幣清算機制,實施了長臂管轄並成為制裁工具,明顯影響到國家安全;未來,各國對貨幣政策會加速分散風險作為,美元的國際流通性也會逐漸降低。   世界秩序已破 敵我意識模糊   除了貨幣納入國安範疇,網路安全與運用,對國安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運用網路,對內號召團結、對外向多國國會發表演說,爭取國際認同與支持,明顯占有話語權優勢。 第四,經濟制裁成為新冷戰重要工具,但標準由單方界定,進而打破全球化格局。財產權是資本主義的神聖權利,且受有法律保障;曾幾何時,因為戰爭,財產即可被凍結,且發動制裁、凍結的對象、標準由單方界定?再者,此次對俄羅斯撲天蓋地的經濟制裁,將促使全球化中的供應鏈去評估未來要如何避免受地緣政治、經濟制裁的影響。 第五,新冷戰仍然是代理人戰爭。澤倫斯基在向美國請求協助烏克蘭設立禁飛區、加大對俄羅斯制裁,並派遣更多飛機、提供更多武器等。美國拒絕了設置禁航區的要求,不派兵,但願支援武器,反映出美國仍保持了相當的克制,讓烏克蘭做為代理人戰爭的戰場。 既有的世界秩序已被打破,但各國利益不同,未來幾年是一個多元複雜、敵我意識模糊的世界,新的世界秩序可能需要好幾年才會比較明朗。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停火露曙光 俄烏和談有望達共識

捷克、波蘭和斯洛維尼亞總理前往烏克蘭基輔,展現三國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堅決支持之意。(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聯邦參議院在美東時間十五日一致通過決議譴責俄羅斯總統蒲亭為戰犯,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則在向「遠征軍聯合部隊」組成國家的領袖發表演說時說,他已不指望烏克蘭短期內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此戰況膠著之際,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十六日表示,俄烏雙方已就和平協議的若干部分達成共識,但烏方表示,希望獲得國際部隊保障安全,並拒絕維持中立提議。 美國聯邦參議院在美東時間十五日一致通過譴責俄羅斯總統蒲亭為戰犯的決議。這項提案是共和黨籍參議員葛蘭姆提出並得到兩黨參議員支持,呼籲海牙國際刑事法院(ICC)和其他國家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所犯下的戰爭罪行進行調查。 另,根據美國CNN報導,澤倫斯基在向「遠征軍聯合部隊」組成國家的領袖發表演說時說:「多年來我們不斷聽聞(通往北約成員國資格的)大門有多麼開放,現在我們聽到的是無法加入。這是事實,應該承認。」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澤倫斯基的說法表示:「我不認為這是妥協。首先,我認為它反映了事實,即使是在俄羅斯侵略前,烏克蘭都無法明天就加入北約。如我們所見,這更足以說明,當蒲亭聲稱他們對烏克蘭的疑慮主要是它會加入北約,他這麼說是錯的。這完全是謊話。」 對於烏克蘭的支持,捷克、波蘭和斯洛維尼亞總理十五日抵達基輔,在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戰之際,展現三國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堅決支持之意。 就在俄烏戰況膠著之際,俄羅斯外長在接受俄國新聞網站RBC採訪時說,俄烏雙方針對(烏克蘭的)中立地位及安全保證議題,「已有極明確的構想,就我的看法,已經接近達成協議。」,但烏克蘭表示,基輔當局希望國家安全獲得國際部隊的保障,並拒絕依俄羅斯要求維持和奧地利與瑞典一樣的中立地位。

Read More

烏克蘭11歲童獨自逃難 堅毅笑容引斯國警察心疼落淚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至少280萬難民出逃,來自札波羅熱的11歲男童哈拉夫,獨自一人逃到千里外的斯洛伐克邊境,經歷長途跋涉卻還是露出堅強微笑,感動了全球無數人。他最近出席斯洛伐克的反戰活動,感謝志工對難民的協助,也說希望能早日和媽媽團聚。

Read More

〈全球探索〉西方媒體包圍 誰建構俄烏戰爭

馮國豪 俄烏開戰近三周,敵我雙方損害情形諱莫如深,多個國家對俄羅斯採取金融、經濟制裁,但也有許多國家採中立、不介入立場,靜觀其變。聯合國難民署公布因戰爭出逃的烏克蘭難民達二百五十萬人,境內另有兩百萬人流離失所,如果戰事持續下去,難民人數將逾四百萬人。 戰爭已重創俄烏兩國,戰場情況與內外情勢變化,不分晝夜的持續透過新聞、網路呈現在世人面前,但包括俄烏開戰的原因、實際損害、國際社會的反映等,閱聽人接受到的相關報導與資訊,是不是這場戰爭的真實面貌?或只是各方操作網路戰、資訊戰的一部分? 澤倫斯基(電視銀幕內)透過手機、電腦向英國國會發表演說。(路透) 台灣媒體 習於接受英語報導 現在的戰爭形態,實體的軍事行動尚未展開,資訊戰已經先開打,所謂制敵機先,搶先破壞敵方通訊設施,攻陷、控制對方網路等,至於封鎖對方資訊傳播管道,爭奪國際話語權,又是另一個重要戰場。這不禁讓人懷疑,俄烏戰事相關報導、網路流傳資訊 ,到底有多少的真實性? 先從媒體來源分析,對國際事務,台灣向來習慣使用英語為主的新聞通訊社媒體,例如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彭博社、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等。國內有線電視四十九台到五十六台的新聞頻道觀察,不論立場或藍或綠,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採用了這些媒體報導的資訊與評論角度。 英語為主的西方媒體確實占有很大的優勢,但這些偏西方觀點、絕大多數傾向同情烏克蘭聲音的報導,並不見得精準。最起碼,其他立場中間的部分就很難看到。國內部分人士會從中國大陸媒體搜尋來自俄羅斯的相關信息,也確實能發現到有別於西方媒體的內容與觀點。 爭取認同 澤倫斯基善用手機 但這些透過中譯呈現的俄羅斯觀點報導,若要進一步確認其可信度,仍要追溯到俄語原文資訊;然而,國人基本上對俄語是陌生的,查證不易。如果轉向網路社群媒體搜尋,會發現主要的跨國社群媒體平台如Facebook(臉書)、YouTube、Twitter(推特)等,都已經封鎖了俄羅斯。 整體而言,這場俄烏戰事的相關報導與訊息,閱聽人幾乎是被西方媒體所包圍,影響所及,一方面讓多數閱聽人傾向同情烏克蘭,另一方面也愈加厭惡俄羅斯。目前,媒體輿論挺烏、挺俄的比例大約是八比二。這使人想起二00三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戰事後期的半島電視台,因凸顯出阿拉伯世界觀點而廣受矚目。被喻為「中東的CNN」的半島電視台,在西方媒體強勢主導國際輿論下,更顯其重要性。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戰事爆發後,透過一支手機、一台電腦,直接向歐洲議會、英國國會、美國國會發表感人演說,爭取認同,從戰爭的道德面來看,澤倫斯基已占有絕大優勢,凸顯出現代戰爭「掌握媒體優勢,就掌握了道德優勢」。 社群網站 扮演擴大效應功能 值得關注的,還有Facebook、YouTube、Twitter對俄羅斯的封鎖。這類跨國社群媒體平台,曾經在二0一0年開始掀起的茉莉花革命風潮中,扮演了擴大效應功能;但當年並沒有對戰爭、對抗的各方採取封鎖的措施,如今卻是對俄羅斯採取全面封鎖。其實,這些跨國社群平台,背後都有美國政府壓力,再者,美國與西方國家利益遠大於俄羅斯,網路平台對俄封鎖,只是在反映自身商業利益而已。 此外,戰事資訊不明,加上國人對俄、烏兩國文化、語言的陌生與隔閡,不但可能誤信假訊息,甚至容易遭到詐騙。例如,網路流傳「烏克蘭小女孩罵跑俄羅斯軍人」,影片中一名小女孩作勢攻擊一名軍人;經查證,該影片原始場景是在二0一二年,一名巴勒斯坦女孩要求以色列軍人釋放被捕的家人。但影片卻被張冠李戴,指稱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相關。 網路上流傳的「烏克蘭父親揮淚送別家人」影片,經查證並非真實。(取自YouTube) 網路另流傳一段感人短片,聲稱一名烏克蘭父親揮淚送別家人,自己留下來對抗俄軍。但後來經查核發現,該段影片拍攝於開戰前,內容與流傳的更完全相反,而是該名烏東父親把家人送回俄羅斯,自己留下來對抗烏軍。 日前,媒體報導一名來自烏克蘭的十一歲男孩,獨自跨越邊境,逃到距離家鄉近八百公里遠的斯洛伐克。但其真實性、合理性,不得不讓人打個問號。以一般成年人中速步行兩小時大概可走八公里,一天走八小時三十二公里,八百公里要走二十五天。換言之,這位十一歲小孩必須在二月十日就開始從烏克蘭的家鄉出發,每天走八小時才能在六日抵達斯洛伐克;如果從二月二十四日戰事爆發當天開始走,每天要耗費十八小時走七十二公里,且連續至少十一天。試問這對十一歲的小男孩而言,有多少真實性?   根據聯合國統計,因戰爭出逃的烏克蘭難民達250萬人。圖為群聚在波蘭中央火車站的烏克蘭難民。(路透) 網路故事 張冠李戴真假難辨 這類戰爭小故事、劇情誇張的報導,在LINE群組、跨國社交媒體平台如細胞式滲透流傳,的確賺人熱淚,但有多少是張冠李戴?同樣的,資訊陌生與同情心也容易讓人被騙。例如,網路有不肖業者行銷烏克蘭蜂蜜,在產品介紹寫「因為家園遭到俄羅斯入侵,蜂蜜再賣不出去就會破產」;也有佯稱是美軍駐以色列的軍醫,聲稱與烏克蘭交戰,命在旦夕,需要一筆保證金辦退休;另,也有人直接貼出烏克蘭國家銀行開戶支援烏克蘭軍隊的假募款帳號等。 從俄烏戰事看如何正確媒體識讀?其實,戰爭持續進行中,多數資訊本來就是不明的,如果某條資訊脈絡清楚、給人很明確的情緒反應,那麼就很可能是刻意精心設計出來的;閱聽人最好要先查證資訊來源,雖然所有資訊都可以編輯,但是來源很難刪改。此外,也要儘量從不同管道蒐集資訊再做評估,才可能比較接近客觀、正確的資訊。 (大學退休教授、新聞傳播學者馮國豪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俄軍首度轟炸烏西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在烏克蘭敖德薩的士兵們在路障後面站崗,背景是敖德薩國家學術歌劇和芭蕾舞劇院。 (路透) 援軍到! 蒲亭同意1.6萬中東志願軍參戰 中央社∕莫斯科、基輔十一日綜合外電報導 俄羅斯軍隊今天一早對烏克蘭的多處目標發動飛彈攻擊,包括中部城市第聶伯羅市區和週圍受到嚴重破壞,最西邊地區的機場也遭到襲擊,這是俄軍首度攻擊烏西。俄羅斯總統蒲亭今也同意,讓超過一萬名來自中東的志願軍加入烏東對抗烏克蘭的戰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烏克蘭西北部城市盧茨克的機場被攻擊後受損嚴重,當地距離波蘭邊界約一百一十二公里。 烏克蘭伏林州州長表示,有四枚飛彈從一架俄羅斯轟炸機發射,造成兩人死亡。 此外,烏克蘭西南部城市伊凡諾-法蘭科夫斯克(Ivano-Frankivsk)空軍基地也遭到飛彈擊中,冒出陣陣濃煙。俄羅斯國防部表示:「高度精準長程武器攻擊了烏克蘭的軍事基礎設施。」 俄烏戰爭爆發後,一名烏克蘭軍人在一輛遭摧毀的坦克附近巡視。 (路透) 路透社報導,俄國國防部長蕭依古今在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上表示,中東有一萬六千名志願軍準備要加入在烏克蘭東部分離獨立地區頓巴斯的俄國支持部隊。 蒲亭聞訊後說:「如果你見到有些人出於自願而非為了金錢,想來幫助頓巴斯的居民,那麼我們有必要提供他們想要的資源,並協助他們抵達衝突地區。」 蕭依古還提議,俄軍在烏克蘭擄獲的西方製標槍飛彈和刺針飛彈,應該轉交給在頓巴斯的部隊。蒲亭表示「有關武器交付,尤其是落入俄軍手中的西方製武器,我當然支持可將它們交給盧甘斯克和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單位。」他並指示蕭依古這麼做。

Read More

南韓大選變天! 尹錫悅險勝.領先不到1%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南韓第20屆總統大選結果出爐,由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當選,他在最後保持不到1個百分點領先,南韓政局再度變天,但民調指出,有不少選民並不滿意自己的選擇,表示只是挑出一位「比較不糟糕」的候選人。

Read More

無情轟炸兒童醫院! 烏控俄再度違反停火協議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烏俄戰爭最新動態,烏克蘭指控俄羅斯違反停火協議,空襲轟炸了馬立波的兒童醫院,而車諾比核電廠同樣因為戰火,導致供電中斷,烏國政府官員還表示,接下來的7到10天,俄羅斯很可能會再鎖定基輔進攻,呼籲烏國軍隊人民,務必要奮力抵抗,作戰到底。

Read More

英國會歷史性演說 澤倫斯基籲偉大國家負起責任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英國國會發表視訊即席演說,這是首度有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在英國國會下議院的院會議場發表演說。(路透) 中央社∕倫敦八日專電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今天傍晚對英國國會發表視訊即席演說時提到,烏克蘭因為奮勇抗敵成了偉大國家,但仍需要英國等文明大國的協助,包括盡一切所能協助確保烏克蘭空域安全並加強制裁俄羅斯。 今天是首度有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在英國國會下議院的院會議場發表演說。 澤倫斯基的演說長約十分鐘,院會議場座無虛席,部分議員和官員甚至必須坐在地板。首相強生、外交大臣、國防大臣華勒斯等高階官員皆出席。演說開始前,所有人起立鼓掌向澤倫斯基致意長達約四十秒,烏克蘭駐英大使普萊斯塔可也在議場內與其他議員同席見證。 澤倫斯基懇請強生加強對俄羅斯這個恐怖主義大國的制裁、協助確保烏克蘭空域安全,盡全力以具體行動彰顯英國的偉大、履行偉大國家應負起的責任。 強生現場回應,澤倫斯基堅定捍衛自由民主,而奮勇守衛家園的烏克蘭民眾也啟發世上千萬人,如今自由世界最流行的口號就是「(烏克蘭語發音)我是烏克蘭人」。強生指出,英國及盟友有決心繼續支援烏克蘭、提供武器,並加強向俄方施壓;英國將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強生強調,英國將運用一切外交、人道和經濟手段,直到俄羅斯總統蒲亭失敗、烏克蘭再度自由。 為了澤倫斯基的歷史性演說,英國國會今天特別暫停下午議事約二十分鐘,並準備五百套耳機供議員聆聽英語即時口譯。 普萊斯塔可上週赴國會旁聽議員就烏克蘭議題對強生的質詢時,即獲現場掌聲。

Read More

烏克蘭男童揪心哭喊 輕搥爸爸頭盔拒分離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烏俄戰火持續升溫,最無辜的莫過於平民百姓,尤其是烏克蘭的750萬名孩童。孩子們無辜的哭泣,讓人看了好心疼。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則表示,因為俄軍入侵而逃出境外的2百萬烏克蘭人中,有多達50萬是最容易受傷害的兒童,將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安置和心理諮商服務。

Read More

麥當勞退出俄羅斯! 專家:象徵俄國與世界分裂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球企業發起國際抵制行動,而麥當勞與可口可樂兩大公司,在被烏克蘭點名「不撤出俄羅斯,是不人道的行為」後,面臨輿論壓力,終於在8日正式宣布暫停一切在俄國的業務;另外,知名運動用品公司ADIDAS,與日本遊戲大廠任天堂也紛紛宣布,加入制裁行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