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補印太戰略不足 台應設法展優勢

中國大陸暫停台灣鳳梨進口,在台灣掀起「吃鳳梨,挺農民」熱潮。(中央社) ■宋鎮照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以介殼蟲為由,公告自三月一日起暫停台灣鳳梨報關、輸入,在台灣立刻掀起一股「吃鳳梨,挺農民」與反政治打壓的風波。雖然鳳梨在兩岸貿易中的占比極小,但卻凸顯了兩岸經濟習於從政治角度思考的現實。 其實,兩岸的農產貿易本來就不對等,台灣管制許多大陸農產品進口,台灣農產品卻可銷往大陸,且在ECFA的早收清單,還有十八項農漁產品享有零關稅。大陸稱為「惠台」、「照顧農漁民」,但我方的部分人士眼中則稱其為「統戰」、「拉攏人心」。 訴諸WTO 只是自討沒趣 台灣鳳梨鮮果外貿,九成五都去了大陸,主要原因是大陸鄰近台灣,鮮果又重視保鮮期,大陸市場對台灣鳳梨接受度高,以及大陸給予便捷的檢疫通關等條件所促成。 此時,台美關係稍似降溫,又值萊豬爭議、藻礁公投連署正在熱頭上,大陸對台頒布禁鳳令,蔡政府彷如「撿到槍」,傾全國之力消化去年銷陸的四點二萬噸鳳梨,有轉移國內輿論焦點的效應。但蔡政府的大動作,反映出這幾年來對大陸「惠台」無感、視為當然;至於兩岸本就是不公平貿易,要訴諸世貿組織(WTO)?只是自討沒趣而已。 這幾天,台灣儼然成了「鳳梨共和國」,這是政治正確使然,但也只是救急而已,問題並沒有解決。試問,接下來,台灣鳳梨要賣到哪去呢?在蔡政府高調反中氣氛下,鳳梨農還敢不敢繼續大面積的種下去?銷陸的水果還有釋迦、蓮霧等,怎麼辦? 從大陸立場看,兩岸貿易一年總額超過兩千億美元,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僅有台幣約十四億元,沒什麼大不了的;況且,農產品蟲害檢疫本來就要嚴格,大陸也沒有理由捏造。大陸若有政治考量,應該是藉鳳梨檢疫當成風向球,測試蔡政府的反應,結果,蔡政府並沒有降低爭點,反而大動作反制。 東協十加五國已經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央社,取自東協網頁asean.org) 新南向一‧0 無大著力點 回顧過去一年,在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的衝擊下,兩岸經貿並未脫鉤。台灣對大陸出口的貿易依存度,達到百分之四十三點八,這是兩岸貿易的新高紀錄。兩岸經貿互動熱絡,反觀具有分散風險概念的新南向政策,卻在衰減。台灣對新南向政策十八國的貿易依存度,二0一七年是百分之十九點三,逐年下降到二0二0年的百分之十七點二,貿易順差從二百三十七點二億美金減到一百三十七點四億美金,足足少了一百億。 按理,美中貿易戰下,鑑於輸美產品的高關稅障礙,在大陸的內外資金、生產線都開始外移,歐美新投資地點除了選擇台灣之外,東協受惠最大。台商回流、兩岸經貿升溫,大陸與東協合作愈形緊密,都反映了這個趨勢,且大陸與東協在二0二0年貿易占比達百分之十四點六,東協已超越歐盟、美國,成為中國大陸最大貿易夥伴。 但是,台灣與正在崛起的新南向十八國的貿易額卻在衰退。歸根結柢,「新南向政策一‧0版」的口號居多,卻看不到大的著力點,政府鼓勵產業南向的政策力道也不足。台商在東南亞組織零散、單打獨鬥,沒有團隊,整體而言,處於「放牛吃草」的狀態。 大陸或許是藉鳳梨檢疫當成風向球,測試蔡政府的反應,蔡總統(左)卻並沒有降低爭點。(取自總統府網站) 台灣恐遭邊緣化 卻有轉機 如今,東協十加五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經簽了,成員國彼此將有百分之九十一的產品零關稅,大陸十三億人口,東協有六億,大陸加東協,等於一點五個大陸市場,加上中日韓推進的自貿協定(FTA),亦可透過RCEP來落實,大陸藉RCEP與東北亞、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只會更趨緊密,影響力也會逐步增加。 相對的,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台灣不可能加入中國大陸主導的RCEP,但RCEP組成東協十加五國,卻占台灣出口總額百分之六十五;RCEP成員國之間互相減降關稅,雖然台灣循WTO,有七成的資通訊等產品亦可享零關稅,但還有三成如石化、紡織、鋼鐵等傳統產業,在成員國、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必受影響。 台灣產業的前景,外有RCEP的拉力,內部又處於「五缺」的困境中,台灣資金勢必加速抽離、往新南向十八國等地移動。台灣在國際的經貿處境雖有可能持續的被邊緣化,但也有新的轉型契機。 「新南向二‧0版」已處於一個關鍵時刻。台灣應以宏觀的戰略思維迎接挑戰,亦即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打造台灣版的亞洲區域戰略,創造台灣第二個經濟奇蹟。 其一,從戰略上看,大陸、東協,就是台灣蟹腳理論下的兩支大螯,產業的西進、南向,台灣都已經有基礎;現在,台灣又是印太戰略的核心;台灣與東協、印度又是另一個區域大三角。如何不排斥大陸「一帶一路」,又能補足美國在「印太戰略」的不足,台灣要設法展現自己的競爭優勢。 應降低政治限制 擴大市場 其二,美中貿易戰持續,區域產業鏈要重組,台灣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維持台美良好關係,保持兩岸經貿熱度、不讓台海情勢惡化之下,加強與新南向十八國的人才交流、經濟合作與資源共享,把經貿的餅做大。 其三,蔡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台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應從產業的創新化、智慧化、數位化、高質化的特色,與南向相關國家進行部署、分享、合作。 進一步言,前進新南向,無論是VIP(越南、印尼、菲律賓)、MIT(緬甸、印度、泰國)、II(印度、印尼),從中緬經濟走廊、大湄公河的區域經濟合作,到泰國東部經濟走廊打造東協矽谷,和印尼與泰國的工業四‧0,印度的科技產業等,台灣的五加二產業: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以及循環經濟,都可以設法與之契合、對接。 台灣必須要有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策略,降低政治上的限制,才能把市場擴大,但關鍵仍在兩岸關係。主政者必要拿出智慧解決,讓美國繼續支持台灣,突破兩岸困境、穩定台海,開拓東南亞市場,結合印度,才是smart的新南向政策。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蔡政府反中牌 邊際效益遞減

邱太三(右)出任陸委會主委,恐怕很快就會繼前任主委陳明通(左)之後成為兩岸政策鷹派。(中央社) ■余元傑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發布公告,三月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不但震撼了台灣政壇,兩岸關係惡化的話題,從外交空間限縮、台海機艦活動威脅,已擴及銷陸農產品,兩岸形勢趨於嚴峻已不言可喻。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才剛走馬上任,希望兩岸疫後交流、要商機不要軍機,但大陸官方除了重申兩岸交流需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外,還公告台灣鳳梨暫停銷陸,直接傳達給蔡政府的訊息是,上層政策不改,誰來當陸委會主委都沒用。 上層政策硬 邱太三難扮白臉 蔡政府自二0一六年上台執政以來,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接受一中,並陸續制定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等,乃至於對陸客、陸生、陸配、陸資的規範限制,相對於其他國家都更為嚴格,從法律、政策、國民教育的角度看,很明顯的將中國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 邱太三是兩岸政策的執行者,不是決策者,當上層政策強硬時,「上硬下軟」即已違背政策邏輯。兩岸政策只有蔡英文說了算,邱太三想扮白臉也難起作用,在陸委會主委的位置上,邱太三繼陳明通之後,很快會成為鷹派。 兩岸實力消長,政治、經濟、軍事已明顯向大陸傾斜,兩岸關係惡化,蔡政府把責任甩鍋給「敵對勢力」大陸,無助於改變現狀,但蔡政府要想改善兩岸關係,眼前有兩大難題。 其一,民進黨執政後,從法律、政策到對國民教育、宣傳,已深化反中、仇中、離中的認知與情緒,蔡此時要改弦易轍,如何對反中選民交代?明年台灣將進入地方縣市長選舉,二0二四年還有總統大選,蔡仍有選票壓力。 其二,蔡政府從美國大選前夕,到元旦、農曆新年等重要談話,都釋出希望兩岸對話談判的訊息,特別是農曆新年前的談話,強調「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兩岸和平不是台灣單方面的事情,「關鍵的鑰匙也在中國手上。」 中印撤兵 大陸展現戰略耐心 換言之,蔡政府認為,化解對立,責任在大陸,北京必須主動。但大陸願意嗎?以「敵對勢力」看待大陸的蔡政府,如何讓對方坐上談判桌? 其實,蔡政府若把化解對立的責任歸於北京,恐失之於自我利益為中心。蔡英文希望緩和兩岸關係的相關談話,實質上對改變兩岸現狀沒有幫助,徒然只是大內宣的政治宣傳、作態向美國拜登政府交代而已。 目前,觀察中國大陸因應兩岸關係,從大陸處理對外關係的手法可看出一些端倪: 其一,中澳關係惡化,中國大陸強勢以對,對澳實施經貿制裁,限制澳洲進口鐵礦、煤礦、龍蝦、大麥、紅酒等。 其二,中英關係,英國通訊管理局於二月四日宣布撤銷大陸控制的CGTN在英國的播放執照;大陸廣電總局隨即宣布禁止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中國大陸落地,在輿論宣傳戰上即行報復。 其三,中印關係,去年六月中印邊境衝突,直到近期雙方在爭議地段的撤兵,開始尋求經貿合作,大陸軍方才於二月十九日終於公布四名解放軍在衝突中死亡。這期間長達八個月,展現大陸面對地緣衝突的戰略耐心。 防空識別區 無國際法拘束力 其四,美國欲串聯台灣、日本與韓國等夥伴,針對具重大戰略性產品,推動建立「較不依賴中國」供應鏈。北京則是強調「應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由貿易規則,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靠和穩定。」 台海情勢另一焦點,是大陸軍機頻繁活動,著實引起台灣民眾不安。我方發布的消息,經常可見「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ADIZ)」。對於防空識別區內的航空器偵測、辨認、定位或管控等,確實有助於國安維護與臨危應變,但有些實際狀況也有必要釐清。 首先,防空識別區是單方面劃定的空域,無國際法效力,也沒有國際組織監管。西太平洋防空識別區起於一九五0年代的冷戰時期,由美國主導與台、日、韓、菲一併劃設,我防空識別區範圍迄今仍涵蓋大陸江西、浙江、福建在內;而大陸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則與我方、日本、韓國相互重疊。 其次,防空識別區比憑的是實力。早年我方還有台灣海峽空優時,甚至飛臨大陸沿海偵蒐,大陸軍機難出海;如今已是時移勢轉,並在一九九九年兩國論危機後,相同的防空識別區內,我軍機活動退縮自海峽中線以東。 第三,大陸軍機在台灣西南空域的防空識別區活動,但飛越的空域仍然屬於國際領空,並非侵入我領空。 蔡總統元旦談話,釋出希望兩岸對話談判的訊息。(取自總統府網站) 拜登上台 蔡對陸口頭釋善意 簡言之,防空識別區非領空,是基於空中危脅考量的片面劃設,無國際法拘束力,海峽中線則是實力與默契結果,我方背後依恃的只有美國。一旦實力失衡、默契被打破,台海衝突危機就會上升。 蔡政府現階段憑藉「反中」與「防疫」鞏固政權,但內外情勢已在改變。拜登政府上台後,美中關係出現新形勢;蔡政府不得不在口頭上釋出「不希望兩岸永遠對立」、「希望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民進黨政權的「反中」牌,邊際效益已在遞減。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半數國家開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圖為美國消防員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路透) 至於「防疫」,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半數國家開始施打疫苗;當國際社會防疫注射達到一定比例,會有愈來愈多國家的人民可以拿著疫苗護照或疫苗接種證書,緩解邊境管制、恢復旅行;台灣疫苗注射進度愈遲、愈晚,人民相對被剝奪感就會愈形強烈。 歐洲聯盟領袖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召開的峰會,已預告在今年夏天前,會在歐盟境內推出疫苗接種證書。未來三個月,疫苗接種認證機制與國際移動的恢復,會有關鍵性的變化。台灣若還是因為疫苗不足、接種比例偏低,跟不上國際步伐時,蔡政府的「防疫」光環,勢將快速褪色。但疫苗研發、採購、接種,曠日廢時,要加速,談何容易?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兩岸關係研究學者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無懼軍方武力威嚇 緬甸22222全國大罷工 萬人上街頭

緬甸公民社群發起二二二二二全國大罷工,向一九八八年的八八八八運動致敬。圖為緬甸第二大城瓦城的街頭抗議。  (緬甸民眾Marina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曼谷二十二日電 緬甸軍方日前發動政變,民眾今天發起二二二二二全國大罷工,向八八八八運動致敬。許多店家拉下鐵門不做生意,上萬民眾無懼軍方威嚇持續走上街頭,成為政變至今規模最大的街頭抗爭。 緬甸軍方一日發動政變,逮捕國務資政、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與她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多名領袖。緬甸民眾發起公民不服從運動,連日來全國各大城市都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抗議。 緬甸政變至今已有四位民眾在抗爭中身亡,第二大城瓦城(又稱曼德勒)二十日甚至發生軍警以實彈濫射民眾的事件,緬甸各地昨天有規模大小不一的哀悼活動。 緬甸公民社群今天發起二二二二二大罷工,二二二二二代表二0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要向一九八八年的八八八八運動致敬,而二二二二二大罷工是一日政變迄今規模最大的抗爭活動。 八八八八運動的背景是當時掌權的奈溫將軍在一九八七年實施新的貨幣政策,將鈔票換成他認為的幸運數字「9」可以整除的面額,但原本面額的鈔票都被廢除,學生儲蓄的學費化為烏有,因而發起抗議行動。抗議行動從一九八八年三月開始,直到八月八日達到高潮,因此被稱為八八八八運動。 緬甸軍政府昨天透過國營電視台MRTV發布聲明,指出抗議者是在煽動人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情緒,軍政府警告這將會導致衝突,甚至有人可能因此喪命。 不過,緬甸民眾無懼威嚇,根據緬甸媒體和民眾在社群媒體推特上傳的照片顯示,今天早上開始,緬甸各大城市上千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而許多店家也拉下鐵門,響應這波二二二二二大罷工。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中關係 審慎樂觀中藏危機

美國總統拜登不希望擴大與中國大陸的衝突。(路透,資料照) 黃清賢 美國拜登政府上任滿月,在中國牛年迎新歲的前夕,拜登終於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通話,美方主動透露雙方足足講了兩個小時,且氣氛良好。從時間軸來看,雙方事前做了充裕的準備,長達兩個小時的談話,必然涉及共同關切的多項議題。 進一步來看,新華社報導稱,習近平表示,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在管控分歧的同時,共同推動走上合作軌道。但習也嚴正強調,台灣、香港、新疆等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  拜習通話 各說各話綿裡藏針 美方也不示弱,白宮在二月十日發布通話摘要稱,拜登祝賀習近平與中國人民新年快樂,在促進美國人民利益、疫情、全球衛生安全、氣候變化與防止武器擴散等,與中國大陸交換意見;但另一方面則關切北京的不公平經濟作為,鎮壓香港、侵犯新疆人權,以及包括台灣在內對區域日益獨斷的行動。 拜習通話當天,還有兩件值得關注的事。一是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在十日前往美國國務院,拜會主管東亞暨太平洋地區事務的代理助卿金成(Sung Kim),這是拜登上任後,蕭美琴首次進到國務院;另,拜登於十日以總統身分造訪美國國防部,並宣布五角大廈將成立特別工作組,評估其對中戰略。 拜登的當務之急,是降低美國國內疫情與重振經濟,安內需先攘外,不希望擴大與中國大陸的衝突,同時又要面對國內七千四百萬的川普支持者,難犯與中國大陸眉來眼去的大忌。 中國大陸對拜登上台後,認知到雙方結構性的競爭問題仍在,了解美國強調以「民主價值」找回國際盟友,將是未來雙方最大的衝突所在。因此,大陸所有涉外人員的對美談話,主軸都在強調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管控分歧。 綜觀美中領導人的通話及相關作為,談合作的部分,意欲弭平川普時代遺留下包括科技戰、智慧財產之爭、關稅壁壘等衝突歧見,但更多的內容在各說各話,綿裡藏針、針鋒相對。展望新的一年美中關係發展,審慎樂觀中藏有危機,不能期待太大。 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放軟反中基調。(取自總統府網站)  蔡政府反中政策 基調見放軟 美國大選變天,對於押寶川普的蔡政府帶來很大的傷害。蔡政府了解到,已不能再像過去衝撞兩岸關係。因此,從美國大選前夕迄今,政策上已出現調整,亦即對內維持反中大內宣,對兩岸釋出緩和台海氣氛的訊息;對美強調台灣在印太戰略的灘頭堡地位,符合美國利益。 蔡政府反中的基調放軟,可在幾次正式談話看出: 第一,美國大選投票日是去年十一月三日,拜登勝選的態勢明朗,蔡英文搶在十月三十一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強調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是兩岸共同利益,我方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兩岸之間有意義的對話。 第二,去年十二月十日,蔡英文應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邀請發表專題演說。強調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不願永久的對立;雙方有必要尋求建設性的兩岸對話,在不預設前提下,和平解決歧見。 如果蔡政府處理萊豬公投失敗,有可能在兩岸統獨作文章。(本報資料照) 第三,蔡英文元旦新年談話,重申面對兩岸關係,不會冒進,也會堅守原則。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等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時,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步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 第四,二月九日,蔡英文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重申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期待疫情受到有效控制後,兩岸人民逐漸恢復正常有序交流;台灣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原則下,促成有意義對話。  兩岸緊張未解套 協商難期待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國安團隊,包括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主管美國亞洲政策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等人,都已公開表達確保台海和平安全利益。蔡政府得到台灣不會被背棄的訊息,才逐漸從緊張趨於淡定。 但是,蔡政府此時卻仍不承認九二共識,續以一中一台政策處理兩岸關係,台海緊張情勢並未因此解套。九二共識的關鍵在一中,蔡政府不接受,又拿不出替代方案,如何與大陸上談判桌?一中定位沒有共識,即使想恢復海基、海協兩會事務性交流,恐怕都是過度樂觀。 其實,美中關係、大國角力,雖非台灣可以影響,但台灣可以影響兩岸關係。今年內外情勢變化大,將是關鍵的一年。 其一,今年是蔡政府改善兩岸關係的黃金年。台灣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有選舉,蔡政府今年要面臨萊豬公投、日本核食進口議題,兩岸關係若又處理不好,有可能成為美中改善關係下的麻煩製造者,甚至危及民進黨的二0二四大選。  汪洋對台談話 強調深化經貿 其二,今年可能是兩岸關係惡化的一年。不利因素包括台灣內部對大陸疫情及處理香港問題,存在負面氣氛;再者,民進黨今年推修憲,如果萊豬議題兵敗,有可能在兩岸統獨作文章;此外,拜登若在內政上處理不好,也可能轉向中國大陸施壓。 眼前的大勢,拜登政府短期內為振興經濟,中美貿易互動將是彼此的共同利益,美中關係趨緩,已經拉動蔡政府在兩岸政策進一步放軟調性。對大陸而言,今年是「十四五」規畫開局年,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日前最新對台講話,強調深化兩岸經濟連結、兩岸民間恢復交流交往。 當美國、當執政的蔡政府都開始想與中國大陸接觸,當大陸宣示持續深化兩岸經貿交流、民間交往的同時,中國國民黨今年七月要改選黨主席,黨的兩岸政策能否主動出擊、超前民進黨?或繼續死守「一中各表」?還是被動的在民進黨後面跟風對拜?值得觀察。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美官員首訪駐南法辦事處

美國駐馬賽總領事葛珞爾(右)拜會駐普羅旺斯辦事處處長辛繼志。辛繼志特別贈與外交部創意春聯。(駐普羅旺斯辦事處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巴黎十九日專電 美國駐馬賽總領事葛珞爾十七日拜會駐普羅旺斯辦事處處長辛繼志,就台美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交換意見。這也是台美交往限制解除後,首次有美國官員拜訪駐法代表機構,意義非凡。 隨著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宣布解除台灣與美國關係中的自我限制後,美國外交官也開始與台灣駐外人員會面。 辦事處向中央社表示,台灣駐普羅旺斯辦事處剛於去年十二月設立,葛珞爾總領事於得知消息後,即請幕僚與辦事處聯繫安排拜會。 拜會過程中,辛繼志向葛珞爾簡介台法科技及教育等合作情形,並特別說明台灣對於新冠病毒的透明防疫。辛繼志說道,在「台灣模式」民主抗疫的有效控制下,絕大多數商業活動仍照常進行,同時行有餘力積極對外援贈如口罩等醫療物資,且樂於向國際社會分享台灣的成功經驗,落實「台灣能幫忙,而且台灣正在幫忙」理念。 葛珞爾則表示,自己還沒去過台灣,但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曾經到台灣體驗當地生活,返國後對台灣盛讚不已。「真的是去過的都說讚,因此很高興能到台灣駐普羅旺斯辦事處拜會,感受一下台灣氣息」。 由於適逢農曆新年,葛珞爾特別致上新年祝福,辛繼志則回贈外交部創意春聯,並說明此春聯所書寫之吉祥話「招財進寶」倒過來看即為「追求自由民主」,「愛台灣」顛倒過來看則變成「台灣夢」。 辛繼志表示,「這次會面再次展現台美間基於共享價值的友好情誼,凸顯兩國未來繼續深化雙邊合作關係意願」。

Read More

日太空人3度空拍台灣 台南再入鏡

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19日分享的從國際太空站看台灣,主角是台南市空拍照,二度入鏡的台南市及高雄市上空晴空萬里。 (圖取自twitter.com/astro_soichi) 中央社∕東京十九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今天分享一張包括台南的台灣空拍照,繼去年的「高雄和台南夜景照」、今年初的「夕陽映照雲海的台灣」後,三度分享台灣空拍照,台南算是二度入鏡。 野口今天分享的從國際太空站(ISS)看台灣,主角是台南市空拍照,他在推文中簡短留下「台南市」漢字以及#台灣、#taiwan標籤。可以看到二度入鏡的台南市及高雄市上空晴空萬里,而西半部部分地區上空則有一層白雲。這張空拍照大約涵蓋了半個台灣。 照片除可清楚看到高雄市及台南市外,還可以看到屏東縣及台東縣等地,有網友說,「可以看得到台東,真懷念」。 台灣網友留言說,「我是台灣人,謝謝分享照片」;日本網友留言說,「我最喜歡台灣」,雖然現在不能去台灣旅遊,但光是看到照片就很開心。 野口二0二0年十二月在推特貼出一張從國際太空站拍攝的「高雄和台南夜景照」,引發不少網友回響,網友除了稱讚並致謝外,也邀野口有機會來台一遊。 今年一月二十四日,野口再度分享一張從國際太空站拍下的台灣被雲海包圍的夕照,並在推文中留下「夕陽映照雲海的台灣」文字,及#台灣、#taiwan標籤。 美國太空人霍普金斯、葛洛佛、華克和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台灣時間二0二0年十一月十六日搭乘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天龍號太空船「堅韌」,前往國際太空站,並在台灣時間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成功與國際太空站對接。

Read More

鎮壓抗議 緬甸軍方出動裝甲車

緬甸軍方部署裝甲車,增兵加強鎮壓反政變抗議活動;不過群眾仍繼續上街示威,要求釋放翁山蘇姬。(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緬甸安全部隊十五日在各大城市部署裝甲車,增兵加強鎮壓反政變抗議活動,不過群眾仍繼續上街示威。此外,軍方前天晚間切斷全國網路,到昨天清晨才恢復。 緬甸軍方兩週前推翻民選政府,拘捕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引爆緬甸十多年來最大抗議潮。翁山蘇姬被控非法進口六台無線電對講機,羈押期到昨天。她的律師金蒙紹表示,法官認為翁山蘇姬應繼續被羈押到十七日法院聆訊。 緬甸十天來有數十萬計民眾上街抗議,譴責軍方政變。緬甸軍方在各地增派兵力,逐步升級鎮壓力道,並於前夜切斷網路數小時,歷時約八小時,到昨天上午才恢復,但多數用戶仍無法使用社群媒體。。 緬甸大城仰光各主要地點可見駐軍增加,包括在央行附近出現裝甲運兵車。然而仰光昨天天上午再度出現抗議活動,包括央行附近,城北一帶則有數以百計的理工學生抗議。 仰光蘇雷佛塔附近出現十多輛警用卡車與四輛水砲車;央行和中國大陸使館外也開始聚集抗議群眾。南部城市土瓦也再度出現集會活動,數以百計群眾有些手持反軍方標語抗議。 位於緬甸北部密芝那市的一座發電廠,軍人發射催淚瓦斯,並向發電廠外頭的示威群眾開槍,目前不清楚有多少人受傷,隨後警方逮捕至少五名現場報導的記者。 美國、英國及歐盟大使發布聯合聲明,敦促緬甸安全部隊不要傷害平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也透過發言人要求緬甸軍方「緊急」允許瑞士外交官柏其納赴緬甸直接評估局勢。柏其納是處理緬甸問題的聯合國特使。

Read More

緬醫護公務員街頭抗議政變

近200名旅法緬僑與法國民眾7日無懼近零度且飄雨的天氣,聚集在巴黎市政廳前示威,演唱革命歌曲,以行動抗議緬甸政變,並要求軍政府釋放翁山蘇姬等人。 (中央社) 中央社∕曼谷八日專電 緬甸軍方一週前發動政變,拘禁政府領袖,今天各大城市出現抗議人潮,仰光連續第三天大規模群眾上街抗議,學校教師、公立醫院醫療人員和政府公務員都加入示威抗議行列。 緬甸軍方政變引起公民社群強烈不滿,民眾發起「緬甸公民不服從運動」,號召醫療部門員工罷工,抗議軍方奪權。 緬甸民眾也在網路串連,二日開始幾乎每天晚間在自家門口或陽台用力敲鍋碗瓢盆,發出噪音,表達對軍方政變的不滿。四日在第二大城瓦城出現政變後第一場街頭抗議,約二十名抗議人士高喊「我們不要這個政權!釋放所有的領袖!停止軍方統治!」 為了防止民眾大規模聚集,軍政府這幾天不斷切斷網路,甚至關閉社群媒體,但依舊阻止不住民眾怒火。 從六日開始到今天,第一大城仰光連續三天出現大規模街頭抗議,昨天有上萬人上街,創下二00七年以來的紀錄;首都奈比多和瓦城今天也出現抗議人潮,奈比多警方出動水砲車驅離抗議人群。 獨立英文媒體「今日緬甸」在推特表示,律師、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學校教師、政府公務員都加入抗議行列,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的公務員發表聯合聲明宣示,他們將罷工直到政權回到民選政府手上為止。 不只在大城市有抗議潮,英文媒體「緬甸前線」在推特表示,抗議已遍及全緬甸,例如在西部的欽邦敏達縣約有五千人聚集抗議軍方政變,東南部克耶邦首府壘固、德林達依省首府土瓦都出現抗議人潮。 緬甸軍方本月一日以「選舉舞弊」為由對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民選政府發動政變,包括總統溫敏、實質領袖翁山蘇姬在內多名執政黨高層遭軍方逮捕。

Read More

10萬人反政變 緬甸驚傳槍響

大批緬甸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據估計昨天有十萬人參與抗議。(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逮捕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總統溫敏,連日引發緬甸民眾激烈反彈,並爆發大型示威遊行。昨(七)日,臉書上的一段直播影音內容顯示,緬甸東南部城鎮米瓦迪的示威活動中,傳出槍響,開槍的是穿著制服的警察。至於真正情況如何,以及是否有人傷亡等問題,目前還不明朗。 緬甸軍方於二月一日發動政變之後,示威抗議活動即開始醞釀,緬甸大城仰光最近已連續兩天出現示威抗議活動,聲援並且要求釋放翁山蘇姬,昨天仰光的示威活動更估計有十萬人參與,其他各地也都有群眾聚集抗議。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六日的示威活動大致和平,防暴警員雖然手持盾牌,在仰光大學附近的街道上利用鐵線網布防,同時派出水炮車在現場戒備,示威者並沒有嘗試衝擊警察防線。 昨天的示威活動,則是政變之後最大規模示威,不僅仰光,全緬甸有數以萬計的民眾走上街頭。有些示威群眾舉起三隻手指敬禮,駕駛汽車的民眾則按喇叭助陣;還有示威群眾高舉著「我們不想要軍事獨裁」布條,以及翁山蘇姬「全國民主聯盟」(NLD)的旗幟。 儘管大部分示威活動沒有爆發警民激烈衝突,但昨天臉書上有一段影片,顯示在米瓦迪的抗議活動中,有制服員警持槍衝進示威人群,並且傳出槍響。影片中雖然可以聽到槍聲,但不知道槍聲來源,也不知道使用哪種槍枝、彈藥,是否有人傷亡也不清楚。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軍事政變後 緬甸重回鎖國?

緬甸民眾要求釋放翁山蘇姬。(路透) ■宋鎮照 緬甸軍方二月一日發動政變,逮捕了包括緬甸實質領袖翁山蘇姬與總統溫敏在內的重要政治領袖,阻止緬甸聯邦議院原訂當天在首都奈比多開會,要選出總統、副總統和兩院議長。軍方不費一槍、一彈,全面接管政權,令文人政府措手不及,行動之霸道,震驚國際。 軍方片面指控選舉舞弊,卻在沒有國家、民族緊急危難的事實下,逕自宣布根據憲法四一七條,進入一年的緊急狀態直到重新選舉,制度上暫由軍方出身的副總統敏瑞代理總統,實則由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昻萊掌權。 敏昂萊或為維持軍人優勢、或出於個人使命感,放手一搏發動政變。(路透) 面對修憲危機 軍方鋌而走險 軍政府公布羈押翁山蘇姬,理由竟是住處搜出稀鬆平常的對講機通訊設備,違反了進出口法;而總統溫敏則是選舉期違反防疫規定與支持者車隊見面。理由如此微不足道、令人啼笑皆非。 回顧十年來,緬甸走向民主改革之路,經濟快速發展、外資看好,被視為第二個泰國。另一方面,掐住緬甸政治咽喉的軍方,既有利益廣布,不但享有憲法保障的百分之二十五國會席次,國防部長、內政部長、邊防部長都由軍方指派,還有軍方掌控的「緬甸經濟控股公司」,旗下一百二十家公司,事業版圖擴及國內外,並與日本酒業、中國大陸礦業、韓國鋼鐵業都有合作。 此時此刻,軍方為何要鋌而走險?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維持軍方利益。一九六二年至二0一0年,緬甸有過長達半世紀的軍政府統治,雖然近十年來,軍方勢力退居幕後,但軍隊的老大心態沒變,控制國家的權力慾望仍在,軍隊國家化的意識薄弱。 其次,軍人面對修憲危機。翁山蘇姬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在九十一個政黨、七千位候選人中,爭取中央與地方共一千一百七十一個席位,結果拿下百分之八十二席次,大獲全勝。預期翁山蘇姬的下一步有可能推動修憲,削弱軍方影響力,軍隊既有利益與軍人群體的危機感,快速飆升。 約束軍方 翁山蘇姬力有未逮 第三,國防軍總司令敏昻萊的個人因素。敏昻萊早年跟對了軍事強人丹瑞將軍,翻轉了命運;他本來今年七月就要因屆滿六十五歲被強制退休,或為維持軍人優勢、或出於個人使命感,而「槍桿子出政權」在緬甸只是輕而易舉之事,決定最後一搏。 緬甸軍人政變,讓外界清楚的看到,緬甸軍方掌控國家的絕對優勢,以及翁山蘇姬的執政困境。 其一,過去兩、三年來,緬甸軍方強力鎮壓羅興亞穆斯林,造成上百萬羅興亞流離失所,面臨種族滅絕危機,翁山蘇姬背負了縱容軍方的罵名,昔日的人權鬥士光環盡失。如今看來,翁山蘇姬對約束軍方,實在是力有未逮。 緬甸的少數民族問題,在於多數是信奉佛教的緬族,羅興亞穆斯林則是少數,在民族主義之下,本就存在複雜的衝突宿仇,加諸激進團體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攻擊佛寺、警局,軍方強硬鎮壓作為,符合多數緬甸人的支持。 再者,目前的憲法係為軍人量身打造、制約翁山蘇姬,大權仍在軍方手裡,翁山蘇姬雖是文人政府實質領導人,但也只能以國務資政身分垂簾聽政。 民眾反彈 要求軍方還政於民 翁山蘇姬執政有三大目標,包括推動經濟成長、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修改憲法。針對羅興亞人被鎮壓,但大選在即、軍方又不聽命於她,從現實面看,治國處境之艱難,今日看來就更為清晰。 現在,緬甸內外局勢都還有很大的變數: 國內部分,已出現「公民不服從」運動,第一大城仰光於二日有民眾在同一時間敲打鍋盆、鳴喇叭向軍政府表達抗議;疫情嚴峻的當下,許多醫院的醫護人員也已展開罷工,要求軍方還政於民選政府。國內反軍政府的風潮正在醞釀。 經過十年改革開放的緬甸人,享受了經濟成長與生活改善的果實,拜網路工具發達,與世界接觸頻繁,已非軍政府可擋,緬甸人不可能再回頭接受鎖國。 同時,軍方內部也有爭權奪利的現象,也不乏具備軍隊應該國家化的有識之士,當國家陷入困境、惡性循環,甚至導致疫情失控,軍方內部也會質疑政變正當性,而可能出現分裂。 此外,部分的羅興亞穆斯林也出來挺翁山蘇姬。因為,一旦軍政府長期掌權,鎮壓羅興亞人的力道只會更強。 強壓軍方 國際社會投鼠忌器 國際上,七大工業國集團(G7)已公開譴責緬甸軍事政變,美國也考慮要再度制裁緬甸;但日本則是採取「嚴重關切」的謹慎態度,顧慮「行動和措辭不能過於嚴厲,使其更加倒向中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四日要求緬甸軍方釋放翁山蘇姬及其他人,並對緬甸進入緊急狀態表達關切,但未譴責政變。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表示「中國是緬甸的友好鄰邦,我們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 政變後的緬甸,如果軍政府掌權沒有轉圜餘地,將因為國際的制裁、外援斷絕、外資撤退、國際地位下降、國內建設停擺、失業率上升,緬甸的國家風險正在快速上升,有可能重回鎖國狀態。 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於是否強力施壓緬甸軍政府,似乎有些投鼠忌器。緬甸在地緣政治經濟上,處於銜接中國大陸、南亞、東南亞的風扇核心,西方國家顧忌若採強硬制裁,反而讓緬甸更加倒向中國大陸。 而中國大陸則是考量與緬甸有中緬經濟走廊的合作,處於一帶一路對上印太戰略的當下,如果冠上支持政變的負面印象,恐將衝擊一帶一路戰略。因此,在事態未明之前,寧願採取不介入、觀望、低調的態度。 目前看來,這場突襲式的政變,最好的結局是,一個月內,敏昻萊與翁山蘇姬談判並達成妥協,還政於文人政府,和平落幕;否則,等一年緊急狀態結束後的選舉,或軍政府長期執政,緬甸的國家風險將陷入不可知的變數。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