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 翁山蘇姬遭軟禁

緬甸一日疑發生軍事政變,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遭拘押。(檔案照,路透) 中央社∕一日綜合外電報導 緬甸今晨疑似發生軍事政變,報導說,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遭拘押,被軟禁在家。軍方宣布國家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目前交由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昂萊掌權。 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苗紐稍早透過電話向路透社表示,翁山蘇姬、總統溫敏和其他領袖清晨時分「遭人帶走」。 美國和澳洲今天要求「立刻」放人,華府同時警告將對緬甸這場明顯的政變做出回應。 白宮發言人莎琪聲明表示:「美國反對所有改變近期選舉結果或阻礙緬甸民主進程的企圖。」她說,緬甸軍方「若不撤銷相關舉動,美國將採取行動對付這些該負起責任的人士」。 她說,美方「敦促緬甸軍方及各方遵守民主規範與法治,並且釋放今天遭拘禁的人」。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說,美國與渴求民主、自由和發展的緬甸民眾站在一起。軍方必須立即撤銷行動。 澳洲外交部長潘恩表示:「我們呼籲緬甸軍方尊重法治,透過合法機制解決爭端,並立即釋放所有文人領袖,以及所有遭非法拘禁的人。」 歐洲聯盟今天強烈譴責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呼籲立即無條件釋放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等人,強調必須維護合法政府。 法新社報導,緬甸退役將領明穗原是副總統,未來一年將擔任代理總統。 緬甸近日謠傳將發生政變,促使美國和英國等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在一月二十九日「敦促緬甸軍方和所有其他政黨遵守民主規範」。 外交代表機構的聯合聲明寫道:「我們反對任何改變選舉結果,或阻礙緬甸民主過渡的企圖。」 軍方昨天則自行發出聲明反擊,呼籲各國外交代表機構「勿針對情勢做出不必要的揣測」。 據路透社報導,國營緬甸廣播電視台在社群媒體臉書貼文中表示,由於發生技術性問題,因此無法播出。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大陸戰狼外交 反讓美國挺台

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強調互利共贏、摒棄意識形態偏見。(路透,資料照) ■蒙志成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一月二十日在國會大廈前發表就職演說,但兩週之前的同一地點,才發生震驚世界的國會侵入事件。拜登就職演說的關鍵字是「團結」,對內希望化解對立,對外期盼美國重新扮演世界領導者角色。世人都在觀察,拜登新人新政,能否為美國的內外形勢帶來新契機。 拜登上任後,已簽署了一系列的行政命令,從氣候、種族、移民、城鄉差異、性別到疫情名稱等,諸多川普政府時代的政策正在改弦易轍。拜登從價值觀出發,明顯的否定了川普重利益、可量化路線。 對陸政經分離 強調戰略耐心 但拜登並非不重利益。防疫與經濟息息相關,拜登從價值觀出發呼籲團結,美國現已推出一點九兆美元的援助紓困計畫,希望短期內能帶動美國經濟,這必然會牽涉到美國的對中關係。 拜登政府強調美國與中國大陸存在激烈競爭、是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但要以「戰略耐心」(strategic patience)處理美中關係。拜登政府會採取政經分離,在人權、民主、政治、外交上,對中方不會視而不見、不會不防堵、不對抗;但為了救美國經濟,短期內可能與中國大陸合作,又同步修復與盟國關係,要在戰略上採取多邊做法來與中國大陸交手。 拜登重新部署對中關係,北京已有準備並持續測試拜登的底線。可以從三方面來觀察:首先,大陸軍機近來頻頻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美方除了呼籲大陸停止對台施壓外,還出動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以具體行動給予中方明確訊號。 其次,拜登的國安核心幕僚,包括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在安全、政治、外交上的相關談話,對中國大陸都採取保持警戒的態度。 相對的,習近平在一月二十五日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則是強調「互利共贏」、摒棄意識形態偏見、不要「新冷戰」、「小圈子」,不要動不動就搞脫鉤、斷供、制裁。 美國務卿布林肯強調,美中差異在人權、科技、政治治理。(路透,資料照) 美提中國威脅 陸籲管控分歧 日前,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針對布林肯於聽證會提及的中國威脅論,回應強調美中應該要「聚焦合作,控管分歧」,以及致力於與美方發展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等。 第三,北京正試探並欲框限拜登的多邊路線。去年十一月十五日,大陸完成東協十加五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簽署,去年的十二月三十日,又完成與歐盟的十七加一《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頗有破解美國新政府欲採行多邊主義抗中的意味。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大陸與歐盟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路透,資料照) 但值得注意的是,依照中歐投資協定內容,中方同意為歐盟企業開放金融、製造業和資訊服務、房地產的市場准入,規範國營事業補貼措施透明化,甚至在強迫技術移轉上也有重大讓步。 中方的用意在箝制美國的經濟圍堵,但美國在美中貿易談判上也會有「比照辦理」的可能。可預期,美中貿易談判未來有較大的合作空間。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大陸持續藉由龐大的市場規模,透過經濟操作手段欲達到政治目的;而美中經貿未來雖有較大的合作機會,但在外交、政治、人權等議題上,新疆、西藏、香港、台灣將會是四個主要衝突點。 大陸繼港區國安法頒布實施後,基本上已處理了疆、藏、港三區,最後就剩下台灣。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前後任總統各不同利益考量,但台灣也不必太擔憂。主要著眼以下三方面: 體制差異 台灣和美國站同邊 一來,美國雖有《台灣保證法》,拜登不一定延續川普的做法,也不必然繼續大量軍售台灣;但新任國務卿布林肯已強調,美中的差異在人權、科技、政治治理,美國的體制透明、問責,是科技民主國家(techno-democracies);大陸體制雖凸顯效率,但意識形態明顯,是科技專制國家(techno-autocracies)。美中在體制與價值觀的差異大,台灣目前站科技民主這一邊,可與美國合作,成為價值、道德、科技民主的示範點。 再者,北京衡酌美國民主開放體制,政黨為選票、公司為私利,國力只會愈漸衰退;相對的,中國大陸自認有制度優勢,私人企業利益不能大於國家利益,國力只會愈形強大。但事實並不盡然如中方所判斷。 美中貿易戰打下來,確實傷到了大陸經濟發展,不但科技產業受到打擊、GDP下降,才發覺過去處理對美、對外關係過於自信,且換到的是美國朝野高度共識下通過的許多友台法案。 其三,中方的「戰狼外交」,讓所謂大國崛起「韜光養晦」的說詞被識破,不但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合計五百位美國政治菁英,幾乎一致性認為中國大陸是美國的威脅,許多國家對中國大陸已有警惕。 兩岸關係 美陸未到攤牌時刻 對中國大陸而言,預期在新的這一年,為避免國際反華勢力的結合,對外關係的戰術作為應該也會有所修飾,讓緊繃的中美關係得以緩和。綜觀美中戰略競爭新形勢,兩岸關係仍將取決於美中關係。台海現況與未來可能發展的觀察有二: 一、從北京立場看,美國在政治上圍堵中國大陸的形勢已經很清楚,但對台若急於促統,反而會加速美台合作;相對的,美中關係若能緩和,兩岸關係才比較有操作空間,而美國對中政策基於風險控管,必要時會壓制台灣,台灣也就會有談判壓力。 中方現在放軟形象,強調不衝突、不對抗、互利共贏,這是面對拜登新政府的起手式,也反映出北京認為在兩岸關係治理上,目前還不到攤牌時刻。 二、對台灣而言,在美中關係的大架構下,台灣可作為的空間有限;而且,對如何處理美中台關係,還存在兩條路線的分歧困境。 一方認為,兩岸關係的核心是安全,唯有美國與中國大陸和好、兩岸和好,台海才有和平;但另一方認為,唯有加強台美關係、深化合作,大陸才不敢輕易對台動武,但北京眼中,這卻是在「倚美謀獨」。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 川普留下台灣烙印,拜登呢

蓬佩奧定義的中美關係敵意/遏制程度,相對於前幾任美國政府應屬較高。(路透,資料照) ■蘇嘉宏 拜登就職了,駐美代表蕭美琴是否獲邀出席就職典禮的「遲延懸疑」,相對於川普任期四年的軍購價額是歐巴馬兩任八年加總的一倍以上,台灣並沒有得到預期中的「親暱」。必須將拜登政府此舉視為一個細膩的政治操作,要能釋讀背後千言萬語。 美國的外交圈一直存在一種「政學交流」機制,下野後去大學教書的艾利森教授,近來以拜登核心幕僚的身分出現在媒體,並對中美關係下的台灣有所詮釋。他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果真能深刻地影響拜登的話,那麼「交往而非遏制(爭取盟友)/去除恐懼/避戰」將會取代川普時期的劍拔弩張。 拜登可能讓不再模糊的兩岸關係靜置一段時間。(路透,資料照) 三報二法 成美新一中政策? 看得出來拜登不會持續「單邊主義」、「戰略清晰」,他會回到之前的路線,「重新入群」、「讓不再模糊的兩岸關係靜置一段時間」。基於這點研判,調整之前伴隨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的激烈昻揚路線,趕快恢復兩岸對話才是正途。 儘管如此,傳統的美中建交「三報一法」(《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已經有所位移。川普時期已經為中美關係留下「台灣烙印」,亦即必須加入二0二0年十二月美國參眾兩院跨黨派高度共識下通過的《台灣保證法》。 前國務卿蓬佩奧最後出手努力固化「三報二法」的框架,拜登上台一方面不可能塗抹跨兩院、跨黨派的聯邦立法,二方面凡走過必留下轍痕,「靜置」、「冷卻」應該是拜登上任初期最合適的政治選擇。 概括地說,多「一法」而動全身。川普時期,美國參眾兩院兩黨跨黨派「全票通過」《台灣保證法》後,蓬佩奧在極短時間內即決定「移(解)除自我施加的美台關係限制」,搶在卸任前給美台關係重新賦予一個新起點。 蓬佩奧 凸顯中共非中國邏輯 蓬佩奧決定:美國國務院單方面訂定了複雜的內部限制措施,藉此規範美國的外交官、公務員及其他官員與「台灣同僚(Taiwanese counterparts)」的互動,美國政府不再單方面採取這些行動,以安撫(綏靖)「北京的共產黨政權」。 這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他稱台灣外交官員為「同行、同僚」,卻不稱中國為「中國」。至於「北京的共產黨政權」,這是蓬佩奧近期以來凸顯的「中國非中共,中共非中國」政治邏輯與價值的體現,動詞則是也可以翻譯成「綏靖」的「安撫」,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定義的中美關係敵意/遏制程度,相對於前幾任美國政府,應屬較高、較特別的一屆。 美中(中國大陸)建交以後,美國歷屆政府內部數十年來自行累加訂定的「對台接觸準則」,具體而完整的內容從未公開。我們無從得知「移(解)除自我施加的美台關係限制」,到底解禁的內部行政規則是什麼?難道從此台灣駐美外交官員可以直接進入國務院大樓洽公、雙橡園升起中華民國國旗…,甚至是「視中華民國為一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 無論如何,國務院這次的宣布,絕對是近年來最大幅度的調整,蓬佩奧宣布「美台關係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因為我們對常設行政機構的自我限制而受到束縛。」這是一種全面性的放寬。 印太戰略 美排拒台灣遭入侵 蓬佩奧要鞏固「三報二法」的新框架、「全面廢止自我施加的接觸準則」的新起點,並沒有因為卸任前訪歐、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訪台取消而放棄。 澳洲廣播公司(ABC)披露:川普政府先前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的秘密細節,已於日前正式解密,竟然比通常情況早了三十年,這顯然是「非常故意」。該戰略致力於「制定和實施能夠但不限於:一、在衝突中不讓中國(大陸)在第一島鏈之內持續保有海空優勢;二、捍衛包括台灣在內的第一島鏈國家;三、主導第一島鏈之外的所有區域」。報導還說:「對於台灣,美國視之為在南中國海的合作夥伴和盟友,這是非常明確的訊號(code),…」。 消息人士稱,該文件的台灣用語,應理解為美國承諾保有阻止的威懾力,並在必要時,排拒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入侵,而不僅只是意圖。 這是很明顯的「出口轉內銷」,先在澳洲媒體發布訊息,再行於美國公布解密外交文件,來踐行「戰略清晰」的遏制中國大陸的外交路線,而此等操作手法也是前所未聞。 美國國務院全面取消與台灣接觸的自我限制,蔡英文總統保持理性持續觀察的態度。(中央社,資料照) 川普政治遺產 對台是資產? 美國國務院全面取消與台灣接觸的自我限制,對此,總統府表示「謹慎負責維持對外關係平衡」的立場,看來並沒有興奮過頭,蔡英文保持理性持續觀察的態度是對的;畢竟,川普時代的政治遺產,對台灣來說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特別是在美國政黨輪替,拜登和新任命的國務卿就任以後才能正確評估,包括川普政府下台前的決定,拜登新政府的立場如何?國務院內部涉台官僚體制是否全然順服,沒有抵制或觀望? 台灣此時若是表現得過度超前,北京的反彈又若是過度強勢,甚至不惜在台海做出具體反應,都會讓官僚體制的集體記憶和組織行為發生永久性的改變。「靜置」、「冷卻」,觀望一段時間不會是壞事。 拜登陣營在上任前,只是被動回應媒體說明拜登會落實《台灣關係法》及美國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將繼續支持和平解決兩岸議題,以符合台灣人民願望與最大利益;拜登一向認為,美國對台灣必須維持堅定、有原則且跨黨派的支持,也努力確保這一點。拜登陣營說得四平八穩,只是一個沒有令人意外的說法;可是,若是刻意只提到《台灣關係法》,那「三報『二』法」的新框架呢? (輔英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兩岸暨國際關係學者蘇嘉宏撰,記者趙家麟整理)

Read More

美首位非裔國防部長出線 奧斯汀承諾挺台自我防衛

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奧斯汀將於美東時間1月22日抵達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五角大樓,開始他的第一天工作。 (路透) 中央社∕華盛頓二十二日專電 美國防部長奧斯汀提名案今天獲參議院通過,成為美國首位非裔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提名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對台支持堅若磐石,會確保美方恪守承諾,支持台灣得以自我防衛。 美國聯邦參眾兩院昨天分別投票通過新任國防部長奧斯汀的豁免案,讓他得以豁免要求退役軍官接掌國防部需退役滿七年的規定。 參議院隨即在今天上午的院會針對奧斯汀的提名案進行表決,提名案最後以九十三票贊成、四票反對通過,奧斯汀確定執掌五角大廈。 現年六十七歲、二0一六年以四星上將退役的奧斯汀,也成為美國首位非裔國防部長。 奧斯汀十九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提名聽證會上被問及台灣議題時曾表示,美方會竭盡所能,確保中國不會做出入侵台灣的決定。 他並指出,多年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也獲得跨黨派支持,他上任後會確保美方恪守承諾,支持台灣自我防衛能力。 至於美國是否應當維持足以阻止中國對台灣入侵造成既成事實的能力,奧斯汀雖然不願就假設性問題回答,但表示作為國防部長,職責是向總統提出可靠選項,以確保能保護自身利益並自我捍衛,而美國的利益之一是確保台灣。他表示,確保台灣擁有自我防衛能力是美國的承諾,他會致力履行這項承諾。 對於將如何協助台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奧斯汀在答覆質詢的書面說明中指出,美國總統拜登曾多次表示,本著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的長期承諾,美國對台灣必須維持堅定、有原則且跨黨派的支持。 他表示,將繼續支持和平解決兩岸議題,以符合台灣人民期望與最大利益,且確保美國履行承諾,協助台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如此將能增強台海兩岸與區域穩定。與此同時,奧斯汀指出,將透過發展新概念與能力強化和平與穩定,以加強美國在區域的威嚇力。 面對中國,奧斯汀則表示,戰略上他會將重點擺在亞洲,特別是中國。他指出,中國是美國未來最重大挑戰,因為俄羅斯的威脅有所下降,但中國正在上升。對於中國正全力建造強大軍事力量以超越美國,他直言「絕不容許發生」。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弭平社會矛盾對立 考驗拜登

美國國會入侵事件之後軍隊進駐國會山莊,這是美國內戰後的一百五十年來,首度有軍隊駐紮國會。(路透,資料照) ■趙文志 美國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將於一月二十日正式就職,但華盛頓特區國會山莊卻在「武裝暴力」陰影下,已部署重兵,如臨大敵,這是美國內戰後的一百五十年來,首度有軍隊駐紮國會,而任期只剩幾天、遭到眾議院彈劾的川普,仍是政治舞台上的焦點人物。美國政情之嚴峻,可謂前所未有。 任期進入尾聲的川普,一反傳統政治「看守政府」的分寸,在重大政策與人事安排上仍動作頻頻。從美中、美台關係來看,川普政府下台前,仍持續對中國大陸企業祭出制裁外,同時大力推出友台政策,除了公開美台政軍對話、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之外,因故取消訪台行程的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Kelly Craft),仍把握任期最後幾天的身分,與蔡英文總統視訊會談。 川普推友台政策 拜登跟進? 究其原因,一方面,川普個人的行事風格本來就不同於傳統,更重要的是,川普團隊在美陸台三邊關係上,想要造成實質影響,以期能延續美國對陸、對台政策。但拜登上台後,是否「川規拜隨」?還是會回到《台灣關係法》與一中政策?還需要後續觀察。 近日川普政府在提升美台交流層級上的具體行動,包括美國國務院先於九日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美國駐荷蘭大使胡克斯特拉(Pete Hoekstra)就率先邀請駐荷蘭代表陳欣新前往大使館會面;接著,美國國務院政軍局助理國務卿古柏(Clarke Cooper)也與我駐美代表蕭美琴進行閉門會晤。還有後來的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與蔡英文總統的視訊會談。 川普對台政策的臨去秋波,仍受矚目,從美方立場來看,川普政府作為有兩個效應: 其一,取消美台交往限制,並以具體行動實踐交往互動,形同是對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甚至是二0二一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提及要強化對台交流一事,造成實質效果,而不再只是書面文字。未來,美台高層官員見面互訪,可以有前例可循。 川普是美國政治、社會矛盾與衝突所被投射的對象。(路透,資料照) 川普政治能量 恐將逐漸減弱 其二,拜登上台後,無論是否維持美台高層交往互動,既然有了「前例」,未來,對中國大陸談判、對台關係發展著眼,可以有更多的籌碼及更大的政策迴旋空間。 至於川普個人,雖然拿下超過七千四百萬票、得票率逾百分之四十六,但歷經大選紛爭、國會入侵事件造成五死、多人受傷後,已被控煽動叛亂之名遭到眾議院彈劾。川普下台後,能否挾川粉力量繼續影響美國政治?目前看來,這股能量恐怕將會愈形減弱。 主要原因是,川普下台後沒有了行政權,再者,國會入侵事件後,川普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受到重創,黨內抨擊川普玩火玩過頭的聲音多於肯定。美國眾議院以二百三十二票對一百九十七票通過對川普的彈劾案,其中有十位與川普同黨的共和黨議員倒戈,投下同意票。 社群網站封鎖 恐違言論自由 川普掀起的爭議,在挺川的示威群眾闖入美國國會大廈引發暴力衝突後,因其言論被指具有明顯的仇恨性、煽動性暴力之虞,遭到網路社群封殺。除了推特(Twitter)永久停用川普的推特帳號,谷歌(Google)旗下影音平台YouTube已移除川普頻道的新增內容,社群媒體公司Snap也已宣布無限期停用川普帳號,臉書(Facebook)和Instagram(IG)也將持續封鎖川普的帳號,至少直到總統政權交接完成為止,Reddit Inc.等公司也加入了封禁的行列。可以說,川普幾乎已被逐出網路社群媒體。 但是,川普言論所掀起的社群網路言論自由議題,卻意外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德國總理梅克爾就認為,社群媒體巨擘決定無限期暫停川普的帳號,這麼做是有問題的,因為言論自由不應由這類網路平台的老闆決定。 的確,對於川普某些帶有仇恨性、煽動暴力的言論,若加註警語、封鎖該則發文,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將個人帳號永久停用,就涉及言論自由層次。臉書、谷歌、推特等這些網路巨擘,是否擁有這麼大的權力?單憑科技公司高層的幾個人,就有生殺大權來決定停永久停用個人帳號嗎?這確實有待商榷。 美國眾議院通過對川普的彈劾案。(路透) 美國國會應重新審視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川普雖然說了「選舉被偷竊」,但也呼籲示威者要趕快回去。大企業逕自決定永久封鎖川普的帳號,並不是很恰當的作為,甚至已經侵犯了川普的言論自由,即使川普只是一位平民。 美式民主轉變 世人都在見證 川普個人頻繁運用網路社群發文,其所出現的效應,以及帳號遭封鎖、限縮,都反映出現今網路與政治的新形勢,川普的案例更凸顯了網路言論自由的議題。美國對網路言論自由的尺度、標準,應該由國會審慎思考並由法律作出規範,否則,假以時日,科技公司也會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因其他目的而封鎖、限制任何人的網路言論自由。 一月六日,美國國會入侵事件,對美國的政治、社會、文化都帶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這會是美國政治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該事件不僅止於示威抗議者質疑選舉不公而致擦槍走火,而是這麼多人站出來所凸顯的美國政治對立、民間對立已經表面化、張力化。拜登要如何弭平美國社會、政治、貧富、階級、種族等的矛盾與衝突,將是一大挑戰。 川普只是美國政治、社會矛盾與衝突所被投射的對象。當二0一六年川普當選時,美國國內的對立氣氛與社會矛盾就已經浮現,當時就有一半的人對歐巴馬政府不滿,使得川普喊出的「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美國優先」的口號,引起白人、中下階層者的高度共鳴。國會入侵事件,要看的不只是外表的擦槍走火,而是事件背後所反映的意涵,而世人都在見證美式民主歷史轉變的關鍵時刻。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趙文志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日本埼玉縣醫院群聚 已31死

日本東京鄰縣埼玉縣戶田中央綜合醫院傳出COVID-19群聚感染,已知310人確診,其中31人死亡。(圖取自Google maps)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越來越緊急的日本,傳出鄰近東京的埼玉縣爆發醫院院內大規模感染,目前已知有三百一十名院內職員與病人確診,並且已經有三十一人死亡。埼玉縣政府已針對這起院內感染事件進行調查,日本中央政府勞動省也已和埼玉縣組成防疫小組進行防疫指導。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的報導,爆發這起院內感染的埼玉縣戶田中央綜合醫院,是日本政府指定的救災據點醫院,去年十一月就首度發現有職員受到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之後陸續傳出確診案例。到一月十四日確診案例已累積至三百一十例,其中包括三十一人死亡。一月六日,勞動省防止群聚感染小組和埼玉縣成立聯合防疫小組,據稱這起院內感染已逐漸平息。 根據日本「日經新聞」報導,日本中央政府已宣布關西地區的大阪、兵庫、京都的三個府縣、中部的愛知和岐阜兩縣,還有福岡、櫪木兩縣,以及東京圈共十一個都府縣進入緊急事態。另據NHK報導,三重縣與熊本縣也已自行發布區域級緊急事態宣言。

Read More

美史第一人 川普任內2度遭彈劾

美國眾議院以二三二票對一九七票通過彈劾總統川普(上圖),議長斐洛西敲下木槌(下圖)。川普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任內兩度遭遇彈劾的總統。(路透)  中央社∕華盛頓十三日專電 美國眾議院今天通過彈劾總統川普,其中更有十位與川普同黨的共和黨議員倒戈投下同意票,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二度遭到彈劾的總統。由於參議院不會立即進行審議,川普應能順利做完這一任期。 在眾議院通過彈劾案後,川普今天透過白宮推特發布影片,公開呼籲民眾團結,不要有任何形式的暴力、違法與破壞行為。但對彈劾案隻字未 提。 在美國國會遭到川普支持者闖入大肆破壞,造成五人喪生,讓美國民主蒙塵後,眾議院以煽動叛亂為名,對川普提出彈劾。 眾議院對彈劾案進行表決,以二三二票贊成、一九七票反對通過,彈劾案將送交參議院進行審理。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在辯論時表示,川普煽動這場暴動、這場對抗國家的武裝叛亂,他對國家是清楚且現存的危險,「必須下台」。 國會遭到川普支持者攻擊,不少共和黨議員同聲譴責,多人在今天的投票中倒戈。共和黨眾議院排名第三、擔任黨團會議主席的麗茲.錢尼表示,美國正面臨南北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憲法危機。 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雖然坦言,川普必須為國會暴力事件負責,事情發生時應該立即譴責暴民,負起責任,平息醞釀中的動盪局面,並確保拜登成功就任;但彈劾川普是項錯誤,進一步分裂國家,認為成立調查委員會會更適當。 由於距離川普卸任僅一週時間,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發言人透過推特表示,麥康奈不會動用緊急權力,在本週召開會議處理川普彈劾案。川普應能順利完成任期。 但今天的彈劾案確定讓川普成為美國首位二度遭到國會彈劾的總統。川普的二次彈劾都在一任四年任期內,相隔僅十三個月。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民主政治,走在台灣後頭?

川普的支持者闖入國會大廈抗議,國際社會很難想像。(路透) 馬群傑 美國國會六日召開特別聯席會,認證美國大選的選舉人團投票結果,川普的支持者闖入國會大廈,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造成五死、多人受傷。國會是最高議事殿堂,被抗議群眾闖入的國會暴力事件震驚國際,但對台灣而言,這個畫面卻頗為熟悉。 太陽花事件衝入立法院、占領國會,當時是以兩岸服貿協議為由,發生時間是在二0一四年,比美國此次國會被侵入早了快七年。其實,觀諸美國近年許多政治、社會及選舉的若干現象,似乎都與台灣有相似之處,甚至覺得美國走在台灣的後頭。  抗議闖國會 國際社會難想像 從民主政體來看,亞洲各國中,最接近美國體制的就是台灣,台灣可說是美式民主的亞洲實驗場。台灣的體制完整,但幅員、人口規模比起美國小了很多,然而,近年幾次選舉的過程中,台灣發生的事,美國後來也跟著出現。 在標榜民主憲政體制之下,抗議群眾衝入國會殿堂,國際社會很難想像,但全世界只有台灣不覺得陌生。不同的是,美國此刻正值政權交替、新總統要上台之際,而台灣發生太陽花事件當時並沒有選舉。 前瞻美國政治與社會的未來發展走向,或許可以從台灣走過的路尋出一些脈絡。現在,美國國會政治領袖都已出來譴責暴動,這畢竟是美國開國兩百多年以來未曾有過的狀況;但這起事件無論評價如何,從二0二0至二0二一年,勢必會對美國政治社會帶來很大改變,亦如台灣,太陽花事件就是台灣政治與社會轉變的重要分水嶺。 進一步言,我們不能再用過去一貫的穩定系統來看待美國未來發展,無論是政治學上探索的議題,或是解讀社會紊亂現象,新形勢都已經和過去傳統的學理、認知出現很大的差異,下屆美國總統拜登將因此面臨多很挑戰。 川普即使任期剩下沒幾天,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右)卻即將訪問台灣。(路透)  鐵粉不會散去 川普續積能量 因為,這一批激進派就握在川普的手裡,這股力量並非川普一人無中生有,而是川普陣營裡的人的想法,在刻意或在半推半就下所累積出來的能量,迄今,共和黨內也還沒有放手的跡象,這也預告了美國政治開始進入紊亂的階段。 川普本非建制派政治人物,許多決策作為都是超乎傳統,加上他本人企業家背景的思維模式,四年總統任期運作下來,美國走向極化政治,短期內是回不了頭的;而且,即使在川普卸任後,支持川普的鐵粉也不會馬上散去,川普的能量仍會在民間繼續累積。 另一方面,川普卸任後,單純企業家的角色與形象已經回不去,短期內也需要極化政治做為他累積能量的基礎。再加上美國疫情嚴峻,還有經濟、社會問題的衝擊,不是強硬派政治領袖的拜登上台後,勢必會受到川普及其支持者的掣肘。 再從美國的國內政治看外交政策,川普四年前上任時,對國際外交事務是生手,原始立場並沒有「反中」的考量。但川普後來發現,打中國(大陸)牌很用: 第一,川普個人聲量往上走,並累積了很多支持者;第二,基於國際貿易與企業因素,川普自己的事業也受益;第三,除了壓迫盟國增加軍費支出、向美採購武器外,打中國(大陸)牌與台灣牌二合一,大量軍售台灣,不但美國軍火相關產業獲利,川普基於與軍火產業的關係,也有人情上的考量。  操作極化政治 川普臨去秋波 根據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七日推文上的最新說法,過去三年,川普政府批准總額逾一百五十億美元(約新台幣四千三百億元)的對台軍售案。相較前總統歐巴馬政府,八年任內對台軍售一百四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千九百二十四億元)。川普任內對台十一次軍售案,台灣確實付出很大。 川普即使任期剩下沒幾天,操作極化政治還有臨去秋波,不但公開慫恿他的追隨者向國會進軍抗議,在敏感的兩岸關係上,美國國務院還主動揭露六日晚美台政治軍事對話(Political and Military Dialogue)。其實,美台政軍對話歷年來都有舉行,這次係因疫情改為視訊舉行,此次美方大動作揭露,擺明政治意味濃。 其次,國務卿蓬佩奧已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將訪問台灣,美國在台協會(AIT)也已證實克拉芙特將於元月十三至十五日訪台,與台灣高層及外交界人士會面,十四日還將在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發表演說。 顯而易見,美國打中國(大陸)牌,台灣是很重要的角色。川普即使卸任後,仍會是美國的民意領袖,在美國國內打族群牌、打中國(大陸)牌都不會鬆手,這當然會對新總統拜登的執政帶來影響。 拜登長期以來一直給人溫和左派形象,但在川普及其支持者掣肘下,已不可能回到往昔溫和左派的路線。(路透,資料照)  面對大陸 拜登難回溫和左派 拜登長期以來一直給人溫和左派形象,一般認為,拜登處理中美關係是趨向緩和的,會和北京的立場較相近;此外,目前任命的新政府國安核心幕僚,也不乏歐巴馬政府時期班底。 但相較於歐巴馬時期,拜登現在面對的是崛起的中國大陸,美國人對「中國威脅」已有所感,美中對立出現新形勢,加上川普及其支持者的掣肘,拜登已不可能回到往昔溫和左派的路線,甚至在上任初期的一年內,有可能延續川普的對中政策,亦即採行比較積極的作為和中國大陸打交道,「台灣牌」在拜登執政下,還是可能發揮積極作用,美中角力下的兩岸關係,不致有太大的變動。 現在,台灣的處境是尷尬的,因為很多人沒有料想到川普會敗選、美國會政黨輪替。如今,還有部分人士主張繼續和川普路線綁在一起,另一部分的人則希望溫和對待兩岸關係;事實上,北京的立場,也想要緩和兩岸緊張情勢。無論如何,兩岸關係最好不要再往極端的方向走,台灣基於兩岸關係、台美關係,都要關注美國的政治走向。 目前看來,在美國國會暴動之後,美國朝野都陸續站出來譴責入侵國會的暴力行為,短暫的未來,情況不致變得更糟;再者,拜登拿下美國史上最高票數當選總統,從中長期來看,假以時日,相信美國還是會回到穩定治理的軌道。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川粉攻國會 警方擊斃1人華府緊急宵禁

川普支持者闖入了美國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於美東時間六日闖入國會,欲阻止認證拜登當選下任總統,警方擊斃一名據傳是川粉的退役女空軍,同時逮捕五十二名抗議者。華府緊急宣布晚間六時起實施宵禁。美國國會仍在七日凌晨確認拜登以三百零六張選舉人票擊敗川普的二百三十二張。 美國國會昨天下午召開聯席會議,針對大選結果進行選舉人認證,由副總統彭斯主持。大批川普支持者闖入抗議選舉不公,許多人和警察發生衝突。 美媒報導,部分川普支持者強行闖入國會大廈,隨即發生據傳是退役空軍的一名女子在混亂中遭警方開槍擊斃,警方同時逮捕了五十二名抗議者,利用優勢警力並批准動用國民兵,在四小時內將暴動壓制。 在這場暴動中,警方緊急封鎖國會大廈,並將彭斯與議員撤離至安全地區,同時宣布華府晚間六時實施宵禁。經過四個小時的治安淨空,聯席會議凌晨確認拜登以三百零六張選舉人票擊敗川普的二百三十二張。 美聯社報導,造成暴動的導火線其實早已埋下。川普團隊在無證據下指控選舉舞弊,並在有意的煽動下,預告「一月六日華府會有大示威,將會很瘋狂」,川普對此亦未即時制止。 拜登對川普提出警告,提醒總統的言論會對支持者造成煽動,要求川普採取行動。共和黨籍的前總統布希也呼籲民眾不要採取暴力,破壞國會按照憲法舉行的會議,形容示威者有熱情,但被錯誤言論與「假希望」煽動。 民主黨籍前總統歐巴馬則把暴動歸咎於川普,直言「歷史將會記載今天所發生的暴動,這是由持續以毫無根據理由針對合法大選結果扯謊的現任總統所煽動,此時此刻是我國的一大侮辱」。 川普則透過推特上傳影片向川粉說,「我了解你們的痛。我們的選舉被竊走了」,「但你們現在必須回家。我們必須有和平、必須有法律和秩序」。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表示,相信美國可以確保權力和平交接;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也強調拜登贏得選舉,期待未來與拜登合作。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支持者闖入國會山莊,外交部長吳釗燮七日對此表示遺憾,將持續密切關注相關發展。

Read More

陸想加入CPTPP 日相:很難

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中國大陸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有困難。(路透,資料照)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十一月二十日表示,將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不過,日本產經新聞昨(三)日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在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表示,CPTPP規定成員國必須具有非常高水準的市場開放,這對中國大陸而言,門檻相當高,以中國大陸現行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很難參加。 習近平是在去年十一月二十日亞太經合會(APEC)高峰會視訊會議時,公開表示,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完成簽署後,中國大陸將積極爭取加入CPTPP。中國大陸全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副主任蘇慶義甚至指出,中國大陸和美國可以聯手加入CPTPP。 不過,習近平的願望,看來並沒有受到CPTPP的主導國,也就是日本的認同。日本媒體「日經亞洲」就曾以社論指出,應謹慎看待中國大陸對CPTPP的野心。 日本產經新聞昨天報導,菅義偉在接受日本知名評論家櫻井良子專訪時表示,去年十一月日本、中國大陸、韓國、東協(ASEAN)等國簽署RCEP,日本很期盼印度參加,但印度未參加。至於CPTPP,日本期待美國參加。 至於中國大陸有意加入CPTPP,菅義偉表示,日本會審慎因應,而且如果CPTPP成員國沒同意是不可能加入的。菅義偉還表示,CPTPP的規範是非常高標準的,中國大陸在目前的體制下要加入,「我認為有困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