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戰略嚇阻 別只押寶軍事戰力

外傳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左)指出,今年還有五十二億美元對台軍售。(中央社,資料照) 張競 兩岸關係不睦,加上過去一年來,隨著美國選戰升溫,中國大陸成為美國大選的火線議題,而其中最受國人關注的面向,就是兩岸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 在此段期間,美國川普政府已持續對台提供大量軍售,多家媒體還報導,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參加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舉行的二0二0年會時演講指出,今年還有五十二億美元對台軍售。我國防部對美方所言,則是表示未便評論。 另一方面,有多位美國智庫與學者專家,針對大陸解放軍可能揮兵入侵、運用武力統一台灣,陸陸續續提出多項情勢評估、狀況判斷,要為台灣謀因應對策。  全民皆兵 已遭瑞典民眾否定 同樣的,國內的安全戰略研究圈以及各方政治人物,也是各抒己見、表達多元觀點。其中,最受關注焦點之一,就是主張加強後備役戰力,改革目前組織架構,依據各種地方行政區域劃分,設立保鄉衛土的地方民團後備役組織,希望藉此提升戰略嚇阻作用。 戰略嚇阻端賴能夠讓敵手理解到,選擇戰爭為其不可承受之重。圖為漢光演習。(中央社) 提出此種看法者,還援引瑞典民防組織作為例證,但很快就被發現,冷戰時期瑞典所建構的民防動員體系,希望仿照芬蘭戰勝蘇聯入侵策略,建立「全民皆兵」的自主抗敵架構,在冷戰之後,早就受到瑞典民眾所否定,甚至對政府編寫的民防手冊譏評為「浪費紙張」,各種體制也是不合時宜、陳義過高,相關配套早已被該國束之高閣,致使此項倡議改革後備役的構想,立即遭致國防主管機關所否定。 其實,此種「全民皆兵」抵抗到底的後備役編組構想,未對外明白說明的底牌,就是在呼籲利用長期抗爭策略,來延長正規軍作戰失利後,入侵敵軍後續清掃戰場,進行綏靖保安維護社會穩定,以便重建社會秩序所需時間,以及鎮壓抗爭行動所將付出之代價。 此種構想,講白了,就是希望鼓動全民以不屈服、不合作態度,甚至不惜以自身家園成為戰場,讓入侵敵方付出重大代價,最後在師老兵疲下,不得不放棄占領並結束入侵行動。  金馬自衛隊 具備嚇阻作用? 此種如意算盤最具體的例證,就是讓大英帝國、蘇聯以及美國吃盡苦頭之阿富汗。阿富汗被戰略學界稱為「帝國墳場」,其實是有其社會、文化與地理條件,此種與入侵外敵長期鬥爭,最後讓強敵罷手的案例,東帝汶與北越也都算是相當成功。 多位美國智庫與學者專家,針對大陸解放軍可能揮兵入侵台灣提出多項情勢評估、狀況判斷。圖為國軍F-16戰機(左)監控伴飛共軍轟6(右)。(取自國防部) 但是,援引同樣理念,在台灣社會能否具有可行性呢?對證台灣面對多次入侵,不同時代先民,皆未曾具有長久抗爭歷史的記錄來看,存在極大爭議,這也是此項倡議受到強烈負面評價、流於空談的原因所在。 以設定面對大陸解放軍入侵來說,當初,金馬外島也曾實施戰地政務,金門與馬祖兩地都編組過自衛隊,其架構與運用理念,在相當程度上就與目前政治人物所倡議之後備部隊改革理念相近,自衛隊所具備之武裝配備,也僅限於相當有限的輕度武裝火力。 但是,在兩岸軍事緊張對峙最嚴重的年代,金馬自衛隊並未構成外島防禦主力,整個外島防禦,還是要仰賴正規部隊,及其所具備之火力與戰力,自衛隊根本就未具備任何嚇阻效用。如今,要將後備役體制改編往編組保鄉衛土地方自衛隊發展,應當先回顧金馬自衛隊的歷史案例,才能提出更公允的判斷。  豪豬集中反制 有其思考盲點 此外,目前另項由外籍人士所倡議,亦受到社會關注之作戰構想就「刺蝟戰略」、或稱「豪豬戰術」。其戰略意義,簡單說,就是以小博大,利用刺蝟、豪豬身上的刺來嚇阻敵人,指台灣可運用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戰略思維。 此種基於不對稱作戰理念思維,倡議建構具備戰場存活能力,又兼具反制打擊戰力之作戰編組,以便對敵產生戰略嚇阻效用。但是,其實刺蝟、豪豬之說,都有其思考盲點。 首先,此種集中在反制火力之作戰構想,容易窄化國軍應對不同軍事威脅模式之適用與應變能力。 由於台灣所面對之軍事威脅想定模式,涵蓋領域相當廣泛,威脅頻譜寬度,確實是會讓國軍看起來備多力分、無法聚焦,但是話說回來,國軍在作戰實務上,不能僅考量因應特定情境,將整個建軍方向,押注在單一作戰想定狀況。假如真把全部力量都投注在非常狹窄面向,風險係數反而會更是暴漲,就國防決策來說,顯然絕非合理選項。 其實,從前述分析就可以理解到,為何許多外籍軍事學者專家,通常都能看得出來台灣在軍事戰略上所面對問題,但卻未見得能夠提出適當解決方案,也未必能夠提出因應問題之權宜措施。  應讓對手理解 戰爭難以承受 其次,這些對國防政策或軍事戰略所提出之建言,有時候也有可能隱含其他因素。比方說,呼籲要改變後備役體制的政治人物,最後結論居然提到爾後可以結合兵役制度,讓役男在有限役期內,在家中或本身社區服役。此種說法,其實會讓人懷疑其所要改變後備役體制的方案,其目的可能不是如其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單純。 同樣的,對於「刺蝟戰略」、「豪豬戰術」,也有指稱其真正目的,應該注意是否在為特定軍事武器所作之行銷、包裝,所以才會刻意強調某些武器系統,或是凸顯特定戰力的優點。 戰略嚇阻,包含了許多變數的集體效應,吾人不能夠寄望仰賴某些武器裝備,甚或是完全押寶在建構軍事戰力之上。戰略嚇阻端賴能夠讓敵手理解到,選擇戰爭為其不可承受之重,但若要採取某些讓自己也無法長期承擔的軍事選項,或是非常感性地依賴某些假設情境作為前提,恐怕最後必然適得其反。所以,看出問題未見得能夠提出解決方案,這點吾人必須牢記在心。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力保戰略經濟利益 歐美挺進印太

拜登就任後,印度的地位將愈來愈重要。圖為十一月十八日拜登(右)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取自莫迪臉書) 林泰和 美國準總統拜登即將入主白宮,展望美國政權交替後的亞太與國際新情勢,延續「反共抗中保台」基調不變,只是做法會與川普政府時代有所不同。 拜登上台後,基於美國的生存與發展,內政優先是必然。一來,美國國內疫情嚴峻,這是生存問題,必須優先處理;二來,美國國內經濟衰退,涉及了國家發展,也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亞洲部分,川普政府將中國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者,調整了歐巴馬時期的亞太政策,另行提出「印太戰略」。拜登上台後,「印太」這個名稱應該會保留,關鍵是印度的地位已愈來愈重要。 四方安全對話 加強彼此團結 從地緣來說,中國大陸崛起,印度正位在歐、亞之間的銜接點;再者,中印之間又有邊界衝突;從安全層面看,印度、中國大陸、巴基斯坦之間有恐怖主義與核武拉鋸。印度在印太戰略中愈顯重要。 其實,印度也有意願與美國做安全夥伴,而美國已經將印度視為重要的戰略盟友。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目標就是加強彼此團結,以「防堵來自中國的挑戰」。今年十一月,這四個國家已在印度洋馬拉巴爾進行年度聯合軍演。進一步看「四方安全對話」這四國,都是民主國家,海權、陸權又有互補。「四方安全對話」對美國具有戰略利益,強調多邊主義的拜登也沒有改變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澳關係趨於緊繃。中、澳等亞太十五國十一月十五日才剛簽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方馬上宣布要對澳洲葡萄酒課徵最高百分之二百一十二反傾銷稅。中方對澳展現的戰狼外交,讓人想到拜登先前在媒體受訪時,曾強調「中國必須遵循現有的國際規範」,似乎是不切實際。 中方發射嫦娥五號完成登陸月球採土任務後,歐盟對太空活動的自主性與競爭力更有警覺。圖為嫦娥五號降落情形。(路透) 疫情等因素 歐洲對陸起戒心 歐洲部分,「反共抗中保台」也會是一個發展中的戰略基調。主要原因來自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香港事件紛擾、新疆人權問題,加上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地緣戰略,海、陸兩線的終點就在歐洲,乃至於中方近年來逐漸擴大的太空優勢等,歐洲國家基於疫情傳播、法治人權、經濟利益與太空競逐,都對中國大陸起了戒心。 二0一九年,歐盟對中方調整為經濟與戰略競爭對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最新報告,也將中方視為安全挑戰,特別是中方發射嫦娥五號完成登陸月球採土任務後,歐盟對太空活動的自主性與競爭力更有警覺,美、歐的外交部門已開始探尋如何步調一致對中。 在歐洲國家中,法國動作尤為積極。除了法國總統馬克宏持續對香港、新疆議題表達關切外,法國已率歐盟各國之先,在二0一九年五月提出《印太防務戰略》報告,且特別強調要與印度合作。 在參與印太經濟合作方面,法國日前宣布已成為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IOR-ARC) 的第二十三個成員國。稍早,法國的核動力潛艦「翡翠號」、支援輔助艦「賽納號」已與美國飛彈驅逐漸「馬侃號」、日本海上自衛隊直升機護衛艦「日向號」,共同於菲律賓海執行反潛軍演。明年五月,美日法三國還準備在東海的日本離島附近舉行首次陸海聯合軍演。 法國總統馬克宏持續對香港、新疆議題表達關切。(路透,資料照) 法德荷三國 先後推印太政策 法國強化在印太的安全防務與軍事參與,背後主要考量,在於全球經濟發展已從大西洋往太平洋移動,而法國在印太有海外領地,印度洋的留尼旺島甚至還有駐軍,加諸太平洋的法屬島嶼領地所延伸出的龐大專屬經濟海域,就占了法國的百分之九十三,著眼於保護法國在印太的經濟利益和海上航道安全,都促使法國更積極的挺進亞洲。 除了法國,德國外交部於今年的九月一日也正式發表了《印度太平洋方針》,表明要深化印太地區多國的合作;另,荷蘭政府也在十一月十三日推出了該國的印太地區準則,成為第三個對印太提出官方文件的歐盟成員國。 此外,歐盟的另一個主要國家德國,已表示要派遣一艘軍艦在印太地區參與巡邏;日、法、美三國將於明年五月於東海附近首次進行聯合軍演,日方也邀請德國派艦參與。 德國在二戰之後,主要只關注歐洲內部事務,現在,官方也提出《印度太平洋方針》,主要也是著眼於印太地區人口占世界的一半,GDP占全球的四成,而德國產業發展高度依賴印太供應鏈,商品主要出口地也都在亞洲,基於政經利益與航道安全等,德國也想要強化在印太地區的存在感。 對抗歐美 陸俄將加強合作? 至於確定在年底脫歐的英國,除了表達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意願並獲日本支持外,還傳出英「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在明年將巡航印太,並可能將與美日兩國海軍舉行聯合軍演。歐洲主要國家陸續關注印太、前進亞洲,有歐洲隊加入的印太戰略,已頗有「打群架」的味道。 在印太戰略之外,還要關注美俄中的三邊關係對世界戰略開始帶來微妙轉變。拜登曾說,俄羅斯是美國的威脅,中國大陸是美國的最大競爭者。威脅是立即的,競爭則是中長期的,美國重新修補與歐洲的關係,必然會是拜登的優先重點。 歐洲一直視俄羅斯是主要威脅,在中東、中亞、非洲,俄羅斯也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從俄羅斯的立場來看,歐盟、北約的擴張,早已侵入了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東歐),近期還因烏克蘭危機遭受歐盟經濟制裁等,遠、近因素交疊,也使得俄羅斯對美、歐的戒心提高。 中俄關係是否進一步加強合作,以抗衡美歐新關係與印太戰略新形勢,將是全球性戰略變化的重要觀察指標。事實上,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兩國空軍已於本月二十二日在日本海東海空域組織聯合戰略巡航。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林泰和口述,記者趙家麟整理)

Read More

韓未提升防疫等級 現行措施再延6天

韓國首都圈因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實施第2.5階段社交距離規範,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都必須暫時停業,首爾市弘大鬧區多家夜店也受影響。 (中央社) 中央社∕首爾27日專電 韓國近期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出現減緩跡象,不過,政府今天決定不提升社交距離規範等級,僅將原定28日結束的現有措施延長至2021年1月3日。 韓國宣布這項決定,表示會持續觀察本週確診人數變化與醫療人力狀況,在年底至明年初的特別防疫期結束後,重新討論是否調整防疫等級。 當局說明,近一週每日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例維持在1000例上下,無明顯擴散或減少跡象,但在24日起實施特別防疫措施後,週末移動量明顯減少,首都圈地區更是降至疫情爆發以來最低水準,因此決定先觀察目前措施的效果。 韓國現行社交距離規範為首都圈第2.5階段、非首都圈第2階段,但各地方政府可視情況調整,例如首爾、仁川及京畿道等首都圈地區都已自行宣布禁止5人以上聚會,實際上比第3階段規定更嚴格。

Read More

美禁戶外用餐

美國媒體引述專家分析,除了親友之間的小型聚會是疫情擴散的禍首,餐廳是另一個危險場合。圖為8月23日戶外用餐區,洛杉磯12月起已禁止戶外用餐。(中央社)

Read More

變種病毒 恐已進日本社區

東京武漢肺炎疫情升溫,26日新增確診病例949例,創單日新高,東京累計確診病例共5萬5851例。圖為26日東京澀谷車站前人來人往的情形。(中央社) 中央社∕東京26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媒報導,除了機場檢疫發現5人感染英國的COVID-19變種病毒株,日本今天又通報新病例,是有英國旅遊史的機長及家屬,變種病毒被懷疑可能進入日本社區。日本政府宣布,從28日起到明年1月底,暫停來自所有國家及地區的新入境申請。 日本TBS電視台報導,除了空港檢疫外,日本境內首度確認變種病毒的感染者。 相關人士說,家住東京都的30多歲男性等2人確診染疫,檢體經國立傳染病研究所進行基因分析時,確認感染在英國擴散的變種病毒。 全日本新聞網(ANN)報導,這名男性與家屬共2人確診感染變種病毒。男子是在16日返回日本,之後因為出現咳嗽等症狀,經過檢查在22日確診陽性。 相關單位接著以男性的家人作為密切接觸者進行調查,24日確認家人染疫。相關單位緊急將2人檢體送往國立傳染病研究所調查,並在今天確認感染了變種病毒。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相關人士說,這名確診男性是航空公司機長,曾有英國旅遊史,確認感染變種病毒。男子家裡的女性成員也確診染疫,這名女性的檢體正由國立傳染病研究所進行分析,看是否感染變種病毒。2人目前都在東京都內醫療機構住院治療。 變種病毒被認為傳染力較強,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正在調查感染途徑及是否有密切接觸者。 日本目前已有5名具英國旅遊史的男女,在機場檢疫呈現陽性,之後確診感染變種病毒。 中央社∕東京26日專電 東京疫情升溫,今天新增確診病例949例,創單日新高。東京目前須使用葉克膜治療的重症病患有81人,同昨天人數。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東京今天新增COVID-19確診病例949例,刷新24日888例的紀錄,創單日新高。東京累計確診病例共5萬5851例。 今天新增的確診病例949例當中,20多歲的有277例,居最多;其次是30多歲202例、50多歲134例、40多歲133例,逾65歲者113例。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拜登對中政策 逞凶不鬥狠

拜登(右)與習近平(左)主政下,美國與中國大陸可能趨向鬥而不破。圖為二0一二年兩人會晤。(中央社,資料照) ■周志杰 美國大選勝出的拜登,入主白宮已大致底定,展望未來美國對中(中國大陸)政策將更趨向穩定、細緻、理性,先安內再攘外、圍毆不單挑、逞凶不鬥狠、謀定而後動、鬥智不鬥氣;而中國大陸的對美政策,則是從十四五計畫內外「雙循環」戰略出發,期望鬥中有合的反孤立、反圍堵。 美中台新關係,有兩個受關注的重要指標訊息: 一是從拜登發布的國安團隊中,準國務卿布林肯等認為,美中兩強應該是「競爭式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即美中在共存的基礎上競爭,不排除合作。中共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十一月也已投書紐約時報,呼籲美中建立「合作式競爭」 (cooperative competition)的關係。 鼓勵台海對話 挺台但不反中 二是拜登國安核心幕僚、前亞太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十二月十六日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研討會中強調,美國必須鼓勵台海和平對話,因為這符合各方戰略利益,且強調美國「挺台但不反中」。換言之,美國不以反中為前提挺台。 從經濟與戰略的複合層面看,川普走人,留下的巨大政治遺產,就是美國官方與民間都已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產生警惕,並已透過金融、科技、軍事等各領域進行壓制。拜登上台後,會運用川普留下的政治遺產當籌碼,一方面對美國沒有威脅的中下游產業鏈、農業可以鬆手,另一方面在中國大陸產業升級的關鍵處適時卡住中方的脖子。 因此,預期美中在經濟層面的戰略對話會恢復;至於國安層面,拜登重視經驗、政策延續性、不暴衝,以及文官的專業性等,預計明年入春後,拜登與外交、國防、貿易等部門還會有一段的磨合期。 至於中國大陸,已經很清楚不可能再回到歐巴馬、小布希時代的美中關係。美中會繼續鬥下去,但期待鬥中可以有合。未來的對美「合作式競爭」的過程中,還要同步進行反孤立、反圍堵。中國大陸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二0二一至二0二五年),強調內、外「雙循環」戰略,已經定調。 大陸盼合作式競爭 鬥中有合 此外,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二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議中強調要放寬金融市場准入、保護智慧財產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日前還表達要積極考慮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這代表了中國大陸的經濟戰略目標就是對外更開放,特別是要強化對歐盟、日、韓等經貿關係,一面強化自己的產業創新,在戰略與政治意義上則是對美國進行反圍堵、反孤立。 綜觀美中在處理對台問題,因為川普政府將台灣視為印太戰略的馬前卒、棋子,反而加劇了北京對台的緊迫感,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就形容說「台灣在北京眼中,不再只是一個靜待收復的海島,可以好整以暇;而是一個近在臥榻之側的戰略威脅,必須適度處理。」 北京對台的緊迫感,從海峽中線消失,大陸出現第三個一百年、北平模式、國家統一法等,都可以看出端倪: 一,美方與蔡政府在兩岸政策急躁的結果,造成海峽中線一去不復返,台灣的戰略縱深因此縮短。 海峽中線消失 戰略縱深縮短 二,中共本來有「兩個一百年」目標,一個是在中共成立一百年(二0二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二0四九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在又冒出第三個百年,亦即解放軍將在二0二七年迎接「建軍百年」,並且揭櫫除了要加速軍事產線、強化海空軍外,同時還強調台海將更常演練針對美軍介入台海戰事的「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 三、大陸國務院台辦原副主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日前再提出以戰迫和、以武促統的「北平模式」。 四、《新華社》十二月十六日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探詢推出《國家統一法》的問題,外界解讀不排除是個訊號,說明北京處理兩岸問題,除了《反分裂國家法》外,將更積極的進入以法律規範統一之路的階段。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十六日的記者會中回答大陸是否推出《國家統一法》的問題。(中央社) 拜登處理台灣問題,重回台海和平會是底線,是否敦促兩岸進行對話,還要再觀察。拜登也會打台灣牌,但比川普更理性、更細緻,並且會從亞太整體戰略利益著眼,同時考量中印、朝鮮半島、南海、日俄、中澳關係,在重返多邊的國際社會時,兼顧與中、俄保持合作的空間與籌碼。 因此,安內再攘外的拜登政府,在重建美中新關係下,確實有可能制約台灣推動內國法兩國論、法理台獨、台獨內政化、現狀化等。明年蔡政府推動修憲的進展狀況?亡國感效應是否遞減?民意焦點會不會轉向內部治理?這些都是觀察重點。 美中關係 決定台灣未來走向 至於中國大陸,習近平在二0二一年起要推動十四五計畫,同時要面對疫情、失業、出口衰退等,還有黨政軍換屆權力延任問題挑戰,眼前也有好幾座大山,裡裡外外也相當嚴峻。面對美中長期戰略鬥爭,北京體認打鐵還需自身硬,因此,也想要有一段喘息機會。 歸納台灣的新風險,當美中回到鬥而不破、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當美中雙方對未來十年內都有不開啟戰火的默契時,美中雙邊關係將會決定台灣未來走向與台灣的戰略縱深。 但現在,兩岸緊繃氣氛正在螺旋上升,台灣有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等,大陸有《反分裂國家法》外,《國家統一法》也已浮上檯面,民進黨政府面對內外情勢,必須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台灣之於美國戰略利益,不會被拋棄的價值是什麼?第二、美國要耗費多大的成本來支持蔡政府的反中親美路線? 二0二二年底前,如果習近平的權力延任問題得到穩固,至二0二三年的年中(綠營為二0二四大選積極備戰之前),這段時間大約有八個月,兩岸若願改變阻卻雙方交流的法規與作為,蔡政府不要打壓兩岸未來統一的聲音,這稍縱即逝的八個月,將會是兩岸關係緩和的「機會之窗」。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杰口述,記者趙家麟整理)

Read More

美選舉人團認證拜登當選

(路透資料照片) 中央社/華盛頓十四日專電 全美五十州及哥倫比亞特區選舉人團今天進行投票,正式選出民主黨籍拜登為美國下任總統,完成美國大選最重要程序之一。待國會明年一月六日計票,將能正式確認拜登總統當選人身分。 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十一月三日落幕,各大媒體也預測拜登將以三百零六比二百三十二張選舉人票獲勝成為總統。但要被正式認證成為總統當選人,拜登仍須經歷一系列憲政程序,今天的選舉人團投票就是其中之一。 美國大選採取選舉人團制度,選舉人團由五百三十八名選舉人組成,各州選舉人數與該州在國會席次相同;在這制度下,各州選民先投出普選票,再由該州選舉人投票給當地得票最高的候選人。總統當選門檻為二百七十張選舉人票。 美東時間今天上午十時,佛蒙特、田納西、印第安納及新罕布什爾等四州率先起跑,為長達約九小時的全美選舉人團投票程序揭開序幕;下午五時三十分左右,擁有最多選舉人的加州完成投票程序,拜登順利跨過當選門檻,正式被選為美國下任總統。 美國歷史上雖曾有選舉人「跑票」,未將票投給該州普選票得票數最高者;但今天並未發生類似事件,拜登與總統川普最後得票數如先前媒體預測,分別獲得三百零六票與二百三十二票。 接下來美國國會將在明年一月六日完成選舉人計票,正式確認大選結果,受認證總統當選人將於一月二十日於華府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四十六位總統。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疫情、國會、外交 拜登挑戰多

拜登上台後的外交事務主要會交給布林肯(圖)主導。(中央社) 王宏仁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民主黨的拜登拿下絕對優勢的選舉人票,雖然現任總統川普遲遲未承認敗選,但除了法律訴訟外,拜登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幾成事實。美國政權交替後,拜登要面對美國國內的疫情壓力與共和黨在國會的制約,新政府的外交人事與政策,在未來半年至兩年內可能會處於一個不穩定狀態,未來的美中台關係與亞太局勢也會跟著受到影響。  首先,從拜登的外交、國安人事任命來觀察,與美中台關係最密切的人事安排,現已提名前副國務卿布林肯出任國務卿、國安幕僚蘇利文任白宮國安顧問。此外,前美國亞太助卿、在美大選期間擔任拜登外交顧問的坎貝爾,日前才出席「二0二0台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現在則被視為國務院副國務卿人選之一。  這三位美國新政府國安核心幕僚的共同點有三: 過去四年,美國的外交政策被川普搞亂。(路透,資料照) 川普搞亂 美應恢復國際參與  第一,要維持原來民主黨的傳統核心價值理念。他們都認為,過去四年,美國的外交政策被川普搞亂,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與形象被川普搞臭;因此,都主張美國要回歸「常軌」,強調過去的多邊主義路線,積極參與國際。  第二,會與聯盟國家加強合作關係。在亞太地區,會重建並強化日本、韓國、東南亞、澳洲與紐西蘭、印度等盟邦關係,也會希望在重啟美中、美朝、兩岸對話下,維持對台關係。  第三,重視民主價值、重視人權與自由,追求社會平等並爭取少數弱勢族群的權益。這必然會涉及到香港、新疆議題。  然而,民主黨重新上台後,整個國際局勢與中國大陸的總體國力,已經不是歐巴馬時代的環境。歐巴馬時代面對的中國大陸,習近平剛上任不久,和美國談的是新型大國關係,亦即強調「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歐巴馬的亞太核心戰略則是「重返亞洲」、「亞洲再平衡」。  布林肯、蘇利文、坎貝爾是美國國安與外交的老手,都是歐巴馬政府時期的老班底,要他們改變過去一路走來的思維與作風,並不容易;但現今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大陸,已經不是當年歐巴馬面對的,美中角力的內外形勢與籌碼,已經大不相同。  拜登人事部署 恐在國會受阻  目前,還有很多台灣人對川普政府是懷抱著好感的。因為川普打破了美國傳統外交作為,也打破了美國事務官的傳統作風,對美中台三邊關係帶來了新的變化與結果,例如,在「一中政策」上,川普政府表面上維持不變,但實際上卻改變了現狀。  其次,要關注的焦點是美國國會。拜登上台後,未來兩年會處於一個不穩定狀態,主要的根源來自於國會。此次的國會改選,民主黨雖然在眾議院維持了多數,但共和黨的席次有增加;聯邦參議院改選部分,明年一月進入第二輪投票的喬治亞州兩區參議員選舉,將是另一個重要戰場。  目前參議院一百席中,共和黨獲五十席,民主黨加計二席獨立派議員後掌握四十八席,兩黨皆未過半。若是共和黨能拿下喬治亞兩席中的任何一席,就能取得過半數優勢,對制衡民主黨執政,將能掌握談判籌碼。相對的,民主黨則是兩席一席都不能少,才能與共和黨各占一半。  參議院的重要性,在於根據美國法律,總統重大人事提名案,仍須獲得參議院確認同意,才能正式生效。共和黨若在參議院過半數,等於制約了拜登的人事部署。參議院必須再兩年後才再改選三分之一席次,所以,未來半年至兩年期間,拜登的重要人事部署仍有變數,政策也會跟著不穩定。  亞太政策 鼓勵重啟多項對話  大致而言,拜登政府處理亞太事務,基本上會重啟美中、美朝對話、鼓勵兩岸恢復對話著手,從緩和區域緊張關係來說,這是好事,同時,美國也會加強重建與盟邦之間的關係。  但隱憂之處在於,現在的美國,已明確的視中國大陸為戰略競爭對手,拜登新政府在美國國內又有共和黨的壓力,對中方讓步的空間有限,甚至連回到歐巴馬時代的一中政策都可能有困難,因此,在執政初期一段時間內,拜登可能以模糊的一中概念輕輕帶過,或是在實際作為上傾向迴避亞太事務。  此外,亞洲各國雖希望拜登政府上台後,對亞太地區能有新而明確的政策,但拜登一方面在國會未占絕對優勢,一方面要面對崛起的中國大陸,預料上台後在檯面上仍會延續川普留下的「印太戰略」政策,或持續強調一個自由及開放的印太區域戰略願景。  目前,美國國內疫情惡化,這顯然是拜登上台後的第一要務,外交事務則主要會交給布林肯主導。布林肯可能會有密集的外交訪問,在延續「重返亞洲」的政策下,布林肯的亞太之行有兩個觀察點:  其一,美中關係方面,雙邊會不會立刻有部長級以上高階官員的接觸與對話,甚至具體著手安排拜登、習近平見面的國是訪問?如果沒有美中高峰會的安排,也看不到高階官員見面,代表美中關係還會再卡一段時間。 拜登就任後仍將受到美國疫情壓力等國內因素制約。圖為日前紐約民眾因疫情排隊領取食物。(路透) 布林肯亞太行 反映拜登思維  其二,布林肯訪問亞太地區的首站,如果不是中國大陸,而是從美國的盟國開始,則亞太戰略上還是會從制衡中國大陸的思維作為起手式,而日本將可能是布林肯優先拜訪的盟國。  亞洲國家雖然關注美國的亞太政策走向,然而,若從美國處理對外關係的角度來看,亞洲的重要性恐怕不是最優先。美國在外交事務上,處理對歐洲關係與中東問題,比重將更甚於亞洲。  因為,美國對亞洲,雖然視中國大陸是戰略競爭對手,但「中國威脅」是中長期的,但中東的衝突、恐怖主義,以及對伊朗問題的處理,對美國的威脅感卻是立即性的。這可以從拜登任命的外交、國防等國安核心人事,多數仍是嫻熟於歐洲、中東事務可以明顯看出。  台灣所關注的美中台關係,拜登處理美中關係的初期要務,重點應該會放在確保美中今年初貿易談判是否逐步落實。中國大陸為了向拜登新政府釋出善意,會給什麼禮物?美國又會拿什麼回禮?如果是對中國大陸最在意的「一中政策」做出新的詮釋,那就對台灣至關重要了。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王宏仁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英新冠疫苗開打 90歲婦搶頭香

英國大規模施打美國輝瑞大藥廠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研發的COVID-19疫苗,頭香由90歲婦人基南搶下。(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昨天領先全球展開大規模施打美國輝瑞大藥廠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研發的COVID-19疫苗,頭香由90歲婦人基南搶下。英國衛生大臣韓考克表示,預計在年底前取得100萬劑,讓數百萬民眾能在耶誕節前施打COVID-19疫苗。  英國率先批准使用美國輝瑞大藥廠和德國BioNTech聯手研發的COVID-19疫苗,首批80萬劑昨天開始施打,優先對象是80歲以上長者、長期照顧設施員工及危險性較高的前線醫護人員。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來自北愛爾蘭的基南格林威治時間上午6時30分在英格蘭中部城市科芬特里的大學醫院接種疫苗,成為英國第一位接種疫苗的民眾。下週將滿91歲的她說,疫苗就像是「最棒的、提早的生日禮物」。  基南今天施打第1劑疫苗後,必須在21天後回來施打第2劑,疫苗將在完成接種7天後產生效力。疫苗可以達到95%效能,但目前尚不清楚效力能持續多久。專家說,未來可能與流行性感冒疫苗一樣,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必須每年施打。  韓考克也表示,希望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公司研發的疫苗,能在未來幾週取得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批准。英國疫苗任務小組主席賓漢表示,對於疫苗能獲批准,她相當樂觀。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RCEP 一場多方政經角力戰!

亞太十五國日前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中央社,取自東協網頁asean.org) ■宋鎮照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歷經八年、三十一輪談判後,終於在十一月十五日的領袖峰會上以視訊方式簽署。RCEP十五個成員國,包括東協十國以及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RCEP區域內的人數達二十二億人,占全球人口百分之三十,經濟規模達到二十三兆美元,占全球總額百分之三十,貿易規模則占全球總量百分之二十八,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RCEP屬於中等位階的自由貿易協定,目標是進一步統一區域內貿易規則與消除關稅障礙,預計十年(或更久)內零關稅貨品涵蓋率將達到百分之九十一,雖不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達百分之九十九的高水準與高品質要求,但仍是一個多贏的局面,並具有幾項重大意義:  東協為中心 深化自由化程度  第一,RCEP強調以東協為中心(ASEAN Centrality),或所謂的「東協核心論」、「東協模式」,即由東協主導,進一步深化整合各個FTA的自由化程度,目標盼能建立一個現代化、廣泛、高品質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RCEP完成簽署,使得東協在亞太的影響力已因此有所提升。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表示大陸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路透,資料照) 第二,中國大陸是RCEP成員國中,人口數與經濟規模占比最大的國家。雖然中國大陸本來就與東協簽有自由貿易協定,但在完成RCEP簽署後,即使獲得的經濟利益相對有限,但在政治與外交上的意義卻更大。  一來,形同向世界宣告中國大陸是主導區域經濟的盟主地位;二來,也向國際社會展現其推動多邊關係、主張自由貿易的形象;第三,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大陸把更多的心力放在亞洲市場,特別是增加了日本這個新市場。  第三,東北亞的FTA隱然若現。RCEP包括東協十加五國,其中,位於東北亞的中、日、韓三方,目前僅有中韓簽有FTA。現在,中日、日韓透過RCEP的多邊結盟,促進了彼此的自由貿易交流,也讓一直進展有限的東北亞自由貿易協定的目標,向前跨出一大步。  如果進一步從國際戰略的角度觀察RCEP,雖然是區域經貿整合關係,實際上也凸顯了這是一場持續進行的多方政經外交角力戰。  在RCEP的更上一層,有美國主導下、具有「圍中」格局的「印太戰略」。在亞太地區,中方主導的RCEP與本來由美方主導、二0一五年達成協議的TPP,本來就是美中在經貿較勁的形勢。但後來美國總統川普退出TPP,日本繼續主導並更名為CPTPP,但缺少了美國的CPTPP,已失色不少。  日本推RSCI 重建供應鏈  現在,在RCEP之下,還有一個要旨在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的戰略結盟。亦即日本雖是RCEP的成員國之一,但卻也在積極拉攏印度、澳洲,推動三邊「供應鏈彈性倡議」(RSCI),並鼓勵東協加入,主張要在印太重建一個供應鏈,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這也凸顯了經貿背後,為了平衡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日漸高漲之影響力,政治外交角力著墨甚深。  在印太戰略圍中格局、RCEP與CPTPP的較勁、RSCI倡議重建供應鏈等等錯綜複雜的戰略結構下,印度一直是個關鍵角色。  中國大陸受美中貿易戰影響,一直想要找替代市場,本來,印度市場最被看好,而且對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具有戰略意義,但印度對中的貿易逆差嚴重,加上中印關係日趨緊張,印度還是缺席了RCEP。  日本因為參與了RCEP,雖然多了中國大陸與南韓兩個重要市場,經濟上受益頗大,但卻又因為印度從RCEP脫隊,少了一股牽制中國大陸的力量。日本除了一方面仍在極力邀約印度加入RCEP,另一方面為維持自主性,積極拉攏印、澳另組RSCI,可以看到背後的國安戰略思維。  當下,值得關注的是,中澳關係正趨於緊繃。美國政權正處於交替之際,RCEP也才剛完成簽署,但中澳關係卻在惡化,來自澳洲的龍蝦、櫻桃、煤炭在中國大陸港口無法卸貨,中國大陸還停止了對澳洲採購煤炭,把十五億美金的訂單轉向印尼。  從大國應有的建設性角色來看,中國大陸的「戰狼」外交,必然影響其國際形象,中澳關係的走向,也成了國際間對於RCEP運作和諧度與政治干預程度的檢視指標。特別是,RCEP成員國之間還有相當敏感的南海議題,一旦政治因素干預,沒有任何制約的辦法,RCEP的運作與經貿規範遵守狀況,也會是一大挑戰。  台灣戰略重要性 將愈加凸顯 拜登有意重返CPTPP,代表拜登欲擺脫川普主義的單邊、孤立的外交作為。(路透,資料照) 目前,亞太的新情勢之一是,美國大選勝出的拜登,有意重返TPP(CPTPP),這代表了拜登欲擺脫川普主義的單邊、孤立、保護、不合作的外交作為,但是,把中國大陸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已是美國朝野的共識,在「戰略不變、戰術可以調整」的情況下,拜登領導的新政府會傾向回到全球化,走回多邊主義,爭取盟友的信任並發展經貿合作,預料美中之間會回到「競合」關係,有競爭、也有合作,而不是只有對抗。  CPTPP現有十一個成員國,若加上美國,人口數超過八億,雖不若RCEP的二十二億,但總GDP將達到二十八兆美元,比RCEP二十三兆要多。美、中在亞太地區兩股區域經貿整合的角力,也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另一方面,拜登未來面向亞洲,也會與價值相同的國家加強彼此關係;現在還傳出美軍打算在印太重建「第一艦隊」,未來美軍在亞太區域,東北亞有第七艦隊,南海、印度洋有第一艦隊, 台灣在地緣戰略上的重要性,將會愈加被凸顯。  然而,正當拜登表態要重返TPP(CPTPP)之際,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公開表示大陸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RCEP與CPTPP兩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日本、新加坡、澳洲、越南、馬來西亞,在兩邊都是成員國,當美中關係可能走向「競合」關係之際,中國大陸表態考慮加入CPTPP,具有戰略高度,並已先為自己增加了未來談判籌碼。  東北亞的中日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隱然若現,中國大陸又表態考慮加入CPTPP,即使還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已經讓亞太區域的經濟與政治外交角力,更是盤根錯節。對於不是RCEP成員的台灣而言,現在要爭取加入CPTPP,只會更加艱難;同時,我們如何在經貿困局與新的亞太情勢中,檢討兩岸與國際關係的因應策略,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已是非常嚴肅的課題。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