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龍崗情緣

校舍如艦艇泊岸 文/攝影 蔡碧航 從一個餐會出來,驟降的氣溫讓我拉緊了衣領縮了脖子。寒夜風冷,但心頭卻是滾燙溫暖的。 這是個很特別的餐會,漁村小學百年校慶,席開66桌,幾乎整個社區的人都來了,扶老攜幼像參加嘉年華會。畢業多年的校友相約包桌歡聚,一見面又摟又抱驚呼連連,昔日拖著鼻涕的小搗蛋都已是帥哥美女,或娶或嫁,有的則已是拄杖的阿公阿婆。 這情景很令人感動。我想是這個小學校走過百年從未有過的盛況吧? 最特別的一桌是中年初渡的大叔大嬸,他們是當年成大、一中、女中的童軍團,也是間接促成這次世代大團圓的推手。 這一桌好歡樂! 那年,在成大建築系熬夜燒腦趕設計圖的C君,竟然還有餘力熱情澎湃的號召南一中南女中的童軍團,每個周末相約騎了腳踏車遠征市郊的小學,去支援幼童軍團集會,而且包辦畢業大露營。在羅浮元老C君的帶領下,他們挖空心思設計課程,繩結、旗語、急救、野外求生,甚至星夜追蹤……就像個魔宮寶盒藏著許多祕密和驚喜,深深吸引著孩子們。 畢業露營更掀起一年一度的最高潮,建築系羅浮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鋼索拉上三層樓高,一隻火鳥翔空而降點燃營火,引得全場驚聲尖叫。營火興旺,照亮了每個青春璀燦或童稚純真的歡顏。 一中女中的老狼帶領可愛的小狼們 青春和熱血都是可以揮灑的,這些年輕的大孩子把熱情投注在漁村小童身上,整整五年,老狼帶領著小狼小青蛙們,奔跑翻滾在校園青青草坪和遼闊的鯤鯓海岸沙灘上。 有個大男孩,蹺掉了高三的模擬考,慣性的跨上單車趕赴小狼的約會,沒想到物理老師在身後悄悄跟隨,當場被逮個正著。也有人蹺掉補考被當,硬是留級一年。 青春無悔,經歷了這些,生命就不可能是蒼白的。 鯤鯓,或許你很陌生。 台灣西部海岸,從安平古聚落一鯤鯓到茄萣白沙崙七鯤鯓,一路羅列的七個沙洲,像大海翁的背脊在浪潮裡忽隱忽現。潮汐翻湧海洋變遷地名更迭,到今日唯有四鯤鯓保留了「鯤鯓」這個地名,亦即今日府城南區的鯤鯓社區。 四鯤鯓開發的時間很早,明末鄭氏時期,更有大批漁民逐魚汛耕海移居,漸漸形成聚落,這也是府城極難得的典型小漁村。現今的鯤鯓里幾百戶人家,不足二千的人口,信仰中心是供奉清水祖師爺的龍山寺。 學區龍崗國小迷你而美麗,創校歷史悠久,卻是市區裡的偏鄉學校,與幾條馬路之隔的市區小學有著明顯的城鄉差距。學區的社經文化不可諱言是比較貧窮低下的,頗多新住民和隔代教養的家庭。 學校就在海邊,走幾步路就可以到沙灘玩沙戲水,這在大都會台南是多麼稀奇的事。有位女老師說,她最害怕下課時間,害怕有人突然來報: 龍崗國小美麗校景 「報告老師,王小明掉到海裡去了!」 離海這麼近! 孩子這麼野! 幸好這樣的憾事從未發生。 有時,我們渾然未覺光陰在暗裡偷換,不知不覺無意中撒下的麥籽竟悄悄發了芽。 三十年過去。 羅浮C成了開業建築師,並且拿到龍崗國小校舍重建的標案,他心中一陣狂喜,基於某種特殊的情感,他加倍用心規畫。為了這個濱海學校,他先去叩拜了清水祖師爺,幾度走訪社區踏勘地理環境,用盡巧思汲取大量的海洋意象。藍白色調的校舍遠看真如艦艇泊岸,圓窗舷梯、迴廊護欄,曲折有致的廊簷如白浪翻湧,走過通廊則有如在巨鯨的肚腹裡遊走。開放型的多用途空間,更讓每一個角落都有著獨特的美麗和意涵。 這樣的建築深深撞擊了我,六千萬元未必能買下一座豪宅,卻能蓋出如此功能齊全格局十分大器的校舍。羅浮C笑呵呵的說,他抓住機會把這個學校再惡搞了一次,這次更徹底把校舍整個拆了,天翻地覆打掉重練,為當年的青春幻影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記。 孩子們深愛這個美麗的學校,網紅來打卡,家長與有榮焉,地方人士也覺得臉上有光。每個人的情感彷彿有了出口,找到可以寄託的地方。 這種愛校愛鄉的情懷我在餐會上深有體會。恰似嘉年華會的歡樂氣氛,老校友跳上台宣布送給與會七百名鄉親每人一個額溫槍,要大家在嚴峻的疫癘下保護好自己。某前任會長慨允每年提供25萬元做為獎學之用……。 花若盛開,蜂蝶自來。 隱約的蝴蝶效應正像漣漪一般,餘波蕩漾徐徐擴散。 夜風裡,感恩如此美好善緣,不禁眼睫欲濕,紅了眼。

Read More

〈中華副刊〉種馬鈴薯

文/攝影 默子 時序已過霜降,南台灣的氣溫早晚微涼,田裡有農作的幾乎是稻米玉米大豆蕃薯,難得的還有空田,原來是要種馬鈴薯,幾個農婦好身段,個個彎身取一塊馬鈴薯種進土壤裡,手裡忙著嘴裡不忘話家常,順便叮嚀拍照的歐巴桑:「幫我們拍好看一點喔!」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山

詩/李黎茗 圖/黃蕊〈富士山行吟〉 我執念西位,隱喻的不是孤獨 一條齊腰的粉色碎花裙 我發現。她 爆破了半山倉促   三月暮鼓,晨鐘向晚座成 寥寥。可數的白髮 隆起的腹語 梳落出情緒千千   蒼穹打一欠借條 向白雲借塊畫布。我想 蓋去空山的呼喚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天的信箋 邀你

文/圖 陳亞南 因為要請你北上來看紫藤。 這清明假日的早上我特別在老屋前為紫藤拍照。 一道紫瀑橫過整個屋簷,開得鳳舞騰飛,姿態曼妙。喜出望外,春風眷顧真是不棄啊! 位於風口的紫藤,寒冬季節被寒流吹得一葉不掛,全剩老枯藤;聽說藤蔓愈修愈如騰龍,於是豪邁又不懂門道的一番修剪後,我,常常一面澆水施肥,一面祈禱發出幾枝新藤吧? 哪知春雨一降,新藤夾嫩青點點粘得櫛比鱗次,仲春後更是跳躍似的綻開得蓬蓬勃勃如紫紗帳幕,鄰居說修剪得對,大捨離才有大美麗。 流光太快速了,算不出這紫藤已種下多少年。說來有趣,一年散步的路上,我在山溝裡看到一根約莫有拐杖高的樹幹,先生說是紫藤,於是撿回來栽種。三年、四年都沒有動靜,藤蔓倒是張芽不少。第五年開了一小串。哇!我驚呼像是得著昂貴的紫鑽。「年年加花肥,加得花時過。」一點不誇張。 然而有趣的不僅在開花。一天,對門的先生來說,那紫藤是他丟掉的。 「山溝裡?」 「是啊!」 「你早晨上山散步隨手丟的歐?」 「反正就丟到山溝。我嫌它長得慢又落葉子。」 「我喜出望外,就從山溝裡撿了回來。多好!喂,喂,你不會是要跟我討回這紫藤了吧?你家前院全加蓋滿了。」我很是緊張又有些不捨,幸好對門先生說他沒心栽種,誰撿到的就屬於誰。 紫藤名正言順地屬於我的了。我叫老公爬上架子栓綁攀繩,因為我們認定紫藤「老不喜歡」開花是因為缺乏舞台和天空。為了這紫藤,我們移開了幾盆桂花。不是獨厚紫藤,只是覺得天地萬物都得給它們更好的更寬闊的立命之地! 終於開了一串,有一就有二、有三……此後年年都有紫藤可賞可掃。鄰居說一打開窗就看到紫花一片,感覺好浪漫。更有鄰居說:紫藤開了,小而舊的公寓也豪華了。我則自誇的說屋不在舊,有花則豪,還說春天舞曲藝術季,清明的魔法、蝴蝶彩衣姍姍公演,……我看到很多的風景,應該這樣說吧:我看到紫藤花下隨風飄來的早安聲,以及開門驚訝的一張笑臉。 對紫藤的認識,是從南海路植物園觀看到的,最後竟在北投山溝裡撿回了被人遺棄的樹苗。因為這緣分,又去植物園抄下紫藤樹下那首李白的紫藤詩:「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春風流美人。」花繁蔓密的束束紫藤,掛在高昂雲天的大樹上,啾啾鳥鳴,陣陣香風,觀賞的人也多了些飄逸灑脫。 不得不再多佩服李白一點,會歌牡丹,也擅紫藤,說對了花下流美人。我的鄰居就開心的穿上新買的衣服,打卡上傳給她的朋友、孩子…… 想著紫藤詩,拍著紫藤美姿,離離散紅開了一架,雖然三月中一場寒流,半月寒雨。凍雨中紫藤竟然格外剔透! 最開心的應該還是我吧!不僅有層層紫蝶蛺飛,也有穿藤的山風和月夜。我畫不出那東一揚西一拐的神氣和瀟灑,也留不下那一枚枚嫩綠破空、吐紫抹粉的美顏,但是一瓣瓣的春箋卻能夠誠意的邀請朋友來花下喝咖啡聊家常。四月的臺北雖然有濕雨、有寒流,但是老屋不遠處的熱滾野泉,朋友促膝話舊的情長……都是可以期待的溫暖。那麼我就發出一封春天的信箋囉!

Read More

〈中華副刊〉芙蓉花

文/許安娜 插圖/國泰 「這些年來妳過得好嗎? 」 「就是過日子嘛,無所謂好與不好。」 「我一直很想妳!」 「……。」   遠處的雲層壓得低低的,近身大朵大朵的芙蓉花,開得猛又野,像她從前在球場上的身影;記得她以前很喜愛芙蓉花;他常帶她去的那家旅館,門口就種著一棵芙蓉花,每回她一看到那些盛開的芙蓉花,就會情不自禁的停下腳步;他覺得他偷出來一趟不容易,摟緊她的細腰,哄她上樓,說他開的房間看得到這棵芙蓉花;「我們上樓去!」他語帶曖昧說:「在房間裏,妳看花,我看妳!」 她現在還那麼喜歡芙蓉花嗎? 他轉身看她,發現她沒有以前那種青春逼人,叫人愛不釋手的嬌態了,老了許多,卻還是頗為耐看。   她的眼光追逐著芙蓉花後方,一群在草叢花間飛舞的蝴蝶,春天來了嗎?她默默想著,這滿山遍野的花草樹木都冒出了新芽,望出去一片欣欣向榮的樣子,真好!多少年沒來這裏爬山了?這山仍一如往昔的生機盎然;只是她早已不是從前的那個她了。想不通那時怎會把身心全獻給旁邊這位老男人,(只大她十幾歲吧,為何已顯如此蒼老),正用一雙曖眛的老眼打探她;她甚至想不起當時為何分手?好像是他的妻子「以死明志」,被救活後,他有好長一段時日不敢來找她,慢慢的他們就分手了……。 如今,輪到她的老公搞外遇,是她的報應嗎?她該怎麼做,「自殺嗎?」不值得,「離婚嗎?」嗯……如果老公肯把他倆合買已貸完款的房子和銀行存款全給她,她倒是願意考慮,或者她也找個小王? 這就是今天和他在街上偶遇,就答應他一起來這裏爬山的原因嗎? 只是還沒開始爬山,望著他一臉的猥瑣,她就後悔了,勉強爬到半山腰,她找張石椅坐下來,把旁邊那老色男當成陌生人,自顧自地欣賞風景,倒也不覺得那麼沉悶。   他想告訴她,他找過她,但不知她搬到哪了,難過了很久;妻子現在忙著當志工、參加社團、上社大……根本懶得理他,把他當空氣,他現在可以自由自在的陪她了。剛才要上山時,他一眼瞥見,山邊街上那家小旅館還在。只是看她一臉冷淡,要怎麼開口約她? 眼看眼前滿山遍野的綠,由晴綠慢慢轉變為暗綠;時間寶貴,他在心裏鼓勵自己,不要怕,她以前多愛自己,現在的冷漠,只是害羞罷了,畢竟他們十多年沒見過面了,趕快開口啊……。 正在費思量,只聽見「唬!」的一聲,身旁的她站了起來,冷淡的說:「天不早了,我該回去作飯了,再見!」 她冷冷然轉身、自顧自走下山,不理他是否跟在後面……。暮色漸濃,夕陽猶自掙扎,遠方抽油煙機的炊煙,高高低低。

Read More

〈中華副刊〉東坡先生永遠的鄉愁

三蘇祠存放的荔枝樹頭 文/攝影 鄭清和 到四川眉山出差,怎能與三蘇祠失之交臂呢? 徘徊洗硯池,流連老古井,更叫人忘返的是孤寂落寞獨處於斗室一隅的荔枝樹頭。 一零六八年東坡先生偕友蔡子華在故居種下荔枝樹,相約樹長成即歸眉山。誰知年年春去秋來,歲歲花開花落,歷經九百餘個寒暑更迭,荔枝樹卻沒能盼回東坡先生,不堪綿綿無絕期的相思折磨,於一九九零年黯然神傷枯槁了。為防腐朽,二零零四年挖出樹頭存放室中。 「荔子已丹吾髮白,猶作江南未歸客。」種樹二十年後,東坡先生在「寄蔡子華」一詩中,抒發了對家鄉的眷念,吐露了苦不堪言的鄉愁。 走出三蘇祠,回首再凝望,身為遊人的我,滿腦子都是東坡先生永遠的鄉愁。

Read More

〈中華副刊〉樹葬

詩/劉金雄 插圖/國泰 請葬我以心愛的鬧鐘 讓我每天仍在設定的時間 準時想妳   葬我以愛人的照片 讓我能繼續聽她的嘮叨 偶而鬥嘴 使不致於無聊   葬我以園裡的向日葵 讓我能日日仰望巍峨的太陽 從日出巡弋到日落   葬我以故鄉的地圖 讓我找到回家的路 以如此風霜的容顏   葬我於母親栽植的樹底 讓我在她懷抱裡盡情哭泣 而一點不感慚愧 她說我是 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葬我以一塊貧瘠的土 讓我化成土色的蚯蚓 一吋一吋 肥沃這顆 我們共有的地球

Read More

〈中華副刊〉海濱城市青島漫遊

文/攝影 黃筱婷 江蘇路基督教堂是德國古堡式建築。 我總是習慣一個人揹起行囊旅行各地,每當工作壓力累積超量時,深埋於心的旅遊之魂也跟著蠢蠢欲動;記得某位朋友極力向我推薦青島這座城市,於是我便訂了機票與住宿,動身前往青島。 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造就出青島舒適宜人的氣候,是一年四季都適合前往的旅遊勝地,極具異國風情的景致,讓青島有著「東方瑞士」美名。 來到青島,徜徉在溫暖的陽光下,頗具鹹味的海風迎面襲來,映入眼簾的是異國風情的教堂建築,這些都是在青島這座海濱城市漫遊的美麗風情;雖然在青島只有短短數天的時間,但也足夠可以略為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底韻了。   ‧棧橋 全長大約390公尺的棧橋是青島的知名地標,連接到前方的人工島,棧橋最遠處有座中國風格的庭院,名為「回瀾閣」;基本上在青島旅遊經常可以見到棧橋的蹤影,我在青島也天天都可見到這處青島知名的老地標,但無論在什麼時候,棧橋及回瀾閣均是人潮洶湧,連一絲的縫隙都不得見。   ‧八大關景區 青島的八大關景區素來以兩百多棟的異國建築物聞名,在這裡可以看到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甚至是北歐樣式的建築,因此八大關景區也被譽為是「萬國建築博覽會」。 我認為這裡和上海外灘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上海外灘的建築群多是折衷主義的古典大樓,而八大關景區內的建築風格則是包羅萬象、種類繁多。八大關景區的綠地與樹蔭特別多,每棟建築都有著自己的歷史故事;因此是青島著名的婚紗外拍聖地,沿路可以看到許多準新人以不同建築物做為背景拍攝婚紗。 八大關景區概括了以萬里長城八個關口所命名的八條馬路,我特別造訪了其中兩處高人氣的建築。一處是「花石樓」,這是典型的歐式古堡建築,據說蔣中正先生在東北地區戰事吃緊時,曾秘密前往花石樓居住,因此也被成為「蔣公館」;另一處是小巧可愛的「公主樓」,墨綠色的外觀讓這裡添加幾許童話色彩,據說這座建築是要送給丹麥公主的禮物,在庭園裡還有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雕像。   ‧劈柴院小吃街 劈柴院小吃街是青島最早的一條小吃街。 原名為「江寧路步行街」的劈柴院小吃街是青島歷史悠久的一條美食城,這裡靠近最為繁榮的中山路市中心,無論何時到來總是人聲鼎沸。 我走了趟呈「人」字型的劈柴院小吃街,認為青島必嚐在地小吃有三種:青島啤酒、現烤魷魚還有鮮炒蛤蜊。嶗山純淨的水質造就出遠近馳名的青島啤酒,來到青島不喝上一瓶青島啤酒搭配一盤現炒蛤蜊,就等於沒有來過青島,我當然也入境隨俗跟著嚐嚐鮮,不得不說這樣的搭配實在是絕妙好滋味。 在劈柴院小吃街經常可以見到一個場景:人人手拿裝有青島啤酒的塑膠袋並使用吸管喝啤酒,這是屬於青島特殊的啤酒喝法!青島的海鮮既便宜又新鮮,在劈柴院小吃街的商家幾乎都販售著剛捕撈上岸的各式新鮮海產,就等著旅人來嘗鱻了!   ‧青島德國監獄舊址 這座擁有尖塔的古堡建築,典雅的外觀吸引我邁開腳步前往,沒想到這座建築竟然是青島德國監獄舊址,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早的殖民地監獄。 過去專門做為羈押歐洲犯人使用的青島德國監獄舊址,現在以博物館方式對外開放,館內展出獄警值班室、審訊用刑室、刑具陳列室、牢房的復原陳列,地下室則是展出復原的水牢。我走在窄小又陰暗的展區內,不時仰望床外的藍天白雲,真正感覺自由的無價!   ‧江蘇路基督教堂 江蘇路基督教堂是青島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德國建築,它位在一處八公尺高的小土丘上方,所以在過去被稱為「小教堂丘」。 當我看到這座教堂時,還以為自己置身於德國巴伐利亞的黑森林,它的外觀和其他教堂相比來說迷你不少,呈現寶藍色的鐘樓替教堂注入一股活潑氣息,鐘樓有三面外牆鑲嵌有機械時鐘,所以常被以「鐘錶樓子」稱呼。   ‧浙江路天主教堂 浙江路天主教堂也被稱為「聖彌額爾主教座堂」,是青島地區的主教座堂,所以外觀和擁有「鐘錶樓子」的江蘇路基督教堂相比,自然顯得霸氣許多。 浙江路天主教堂有著左右對稱的鐘樓尖塔,它曾經是青島市內最高的一幢建築物,尖塔上方是白色的十字架,米黃色的建物上方則是磚紅色的尖塔,讓這座教堂多了沉穩氣息,讓喜愛觀賞建築的我流連忘返許久。   ‧小魚山公園 小魚山公園是位於青島市區的一處綠地,這裡可以眺望青島有名的地標──棧橋,青島市區大片的磚瓦式建築也可盡收眼底。 公園下方的魚山路與福山路是著名的「小魚山名人故居區」,舉凡蕭紅、蕭君、舒群、沈從文等當代知名作家,都曾經在青島這座城市居住過,這些名人故居如今也被妥善保存,使得小魚山附近多了幾分文雅的氣息。 康有為在青島居住的期間,為這座城市書寫了許多文字:「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在我遊歷了青島之後,深深體會到康有為文字中的真諦。青島是一座被大自然所眷顧的城鎮,這裡的綠地相當多,依山傍海的環境使得此地氣侯怡人,再加上不時出現在眼前的異國建築與名人故居,在在顯示出青島充足的文化底氣。 我最喜歡在午後時分,穿梭遊走於青島的小巷弄中,迎面拂來些許鹹味的海風,就算是漫無目標的行走在青島,也倍感通體舒暢,青島就是這麼一個迷人的城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午後一碗燒仙草

文/攝影 劉素美 我在河的這邊,偎著小窗,吃著一碗燒仙草,QQ的珍珠,脆香的花生,和著濃墨的仙草,舒舒然地舀起一口,慢慢咀嚼。出來辦事當運動,這邊跑那邊趕的,就幾千步了,真有點餓有點累,才吃幾口,手機響了。 窗外,行人寥寥,午後,行道樹也半盹著,店內,只我一個慢食,歲月靜好,一碗燒仙草就吃得滿足。上回,一樣坐這個位置,路過的朋友竟認出我,進來問聲:「怎麼一個人在這,找靈感?」哈,通常只有飢餓感。長髮服務生,忽地溜進櫃台門簾內。 整個場子是我的,不必壓低聲音。她說,最近很忙,所以才晚回電,嗯,沒關係,並不刻意等待。她再說,最近忙房事,維修房子的事啦,忙得團團轉,嘿,她一向是房屋買賣高手。她又說肇事者(狗主人)一直不出面,喔,她先生被狗突擊跌倒受傷開刀了,唉,天外飛來橫禍,跟那隻狗結的是哪輩子的仇?還好,漸康復。她繼續說,婆婆最近怎麼老是說這裡疼那裡不舒服的,唉,我只能說,歲末了,老人家要別人多關懷,要不帶去看看醫生吧,呵,她婆婆正是我婆婆欸。她接著又說,她女兒呀……噢,姪女貼心水噹噹,花樣年華卻總是形單影隻。 時序「大雪」,我的燒仙草「結凍」了。窸嚕窸嚕吃完,店內仍只我一個。起身要走了,感覺得打個招呼,人家把整個店「交」給我。大聲朝內喊:「小姐,謝謝,我吃完囉。」她趕緊出來,應聲:「謝謝,慢走,再來喔!」有點俏皮。 我想沿著河走回去,雖然多年來,河道一直無法整治得清澈,兩旁路樹大樓交相倒映,倒也「濁」然成趣。這條河,有十二座生肖橋,總是匆匆走過,何曾注意是「富狗」還「喜豬」?悠悠歲月,剛走滿五輪生肖了,一甲子竟如此倏忽,回首撿拾,得失盡在煙雲浮沉中?一步一腳印,要走到「虎口」了,喔,不,福虎生威,老牛吃了仙草,氣力正足,昂首闊步!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與藝術暈染而成的《浮生畫記》

 文/照片提供 王岫 我和老妻與畫家蔡莉莉老師有緣,乃因五年前在福華飯店看了她的繡球花畫展,買了她的新書《京都畫記》;而我也在報刊寫了一篇書介,因此結為臉書朋友。 從她臉書中,看到她身為高中美術老師的認真,經常帶著學生到戶外寫生;也看到她家庭生活的溫馨和她文字中慣有的幽默。有趣的是,藝術家能畫又擅寫文章的很多,但能像蔡老師既能跑步、跳佛朗明哥舞,又演過京劇、上健身房做重訓的,似乎就很少了,在我眼裡,她簡直是一位多采多姿的才女。但繪畫和寫作,仍是她日常的重心,有次問她,妳畫一幅百號繡球花的畫作,就幾乎是我10年的稿費所得,何以仍然這麼努力耕耘散文?然而她說:「書頁的擁抱、書寫的撫觸、畫筆的梳理,三者之間是相互滋養的,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想來,繪畫、閱讀、寫作,依舊是她生活的主要三部曲。 從蔡老師的著作目錄中,知道她以前都是利用寒、暑假出國旅行,藉著足跡所至的異鄉,尋求繪畫畫和寫作的靈感,並將畫作融入文章中,結合出優美的所謂「畫記」系列。《京都畫記》之前還有《花間旅人》、《歐洲畫記》、《帶畫去旅行》等。看書名,就知道她也是熱愛旅行的人,一如畫家梁丹丰或啞行者蔣彝般。 今年四月,時隔她上一本書近五年了,蔡老師出版她第五本著作──《浮生畫記》一書,雖仍是在文字中配以精美插圖的畫記形式,但卻是唯一以自己的成長回溯、撫昔懷舊、生活感知、文學藝術對話…等等的散文組成的。此乃因過去三年來,因疫情之故,不僅大家不能出國旅行,繭居生活也常讓人心困頓、焦慮、不安;再者,蔡老師今年二月,也從學校退休了,舞盡天涯過後的半百人生,似乎總要有暫時停頓、收線、拖曳、歸航、回顧的意味。蓋「浮生」一詞,雖有虛實、夢幻一生之意思,但總用在中年歷經各項洗鍊和體驗,才能有演譯歲月,註解人生的本錢。這本書收納蔡老師近年發表於報刊的五十多篇散文和包括水墨、水彩、油畫、素描等各式插圖在內,多數發表在她的故鄉—台南的中華日報副刊,想來亦有懷舊和回饋之味。全書分為四輯,亦以「浮」字為首,如「浮想人生」、「浮世繪寫」、「浮雲遊蹤」、「浮泳人間」;這也是作者心境分類之巧思。 蔡老師的散文和隨筆,是以幽微精美聞名的,是以多篇均獲華副「主編精選」標題推介。她的文筆一如流水悠悠,卻從不是一鏡到底,中間一定分岐、分流,談論到其他相關文學、藝術或人物、地景等之事,總讓人在品讀散文之悠閒之下,卻多有知識之得。她的文章,又頗多引用作家、詩人、畫家、哲人之名句,顯見其日常閱讀之廣泛,才能成就其文學和藝術之志業。正如她所說的 :「閱讀,是個不拘時空,即刻能啟程的飛行器…」,讀了本書,正如我們也跟著她飛到她童年所在的台南鹽水小鎮、飛到書中所敘述的大稻埕街道和各地的靜巷、小弄、以及各種古厝、老屋等。我們也隨著她的心思,體驗到她的各種人生經歷和生活趣事;我們隨著書中的時空飛行器,穿透50餘年的光陰,從台南故鄉來到她現今居住的新店溪畔……。 文學和藝術皆可以解放人們的心靈,觸發大家的想像,並鼓勵每個人向前走;蔡老師這本《浮生畫記》,是文學與藝術暈染而成的,相信更可以給大家帶來閱讀的饗宴和心境的陶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