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由墨西哥「成人禮」說起

 文/圖片提供 陳玉琳 春季的達拉斯植物園中,群花盛開,其中尤以鬱金香品種齊全而著稱。我本愛花,自不會放過這賞花良機,初次賞花時,在滿園花叢中我見到許多盛裝打扮的年輕女孩,在親友的陪伴下愉快地與花合影。原以為是拍攝婚紗照,卻不見新郎,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墨西哥女孩為「成人禮」留下珍貴紀念。我很訝異墨西哥的「成人禮」只針對女孩,因此對這習俗留下深刻印象,想多了解而查找相關資料。 「Quinceañera」這個西班牙文字的意思是「十五歲女孩的成人禮」。我沒見過墨西哥女孩舉辦「成人禮」的盛況,但由園中這些女孩們盛裝打扮,愉快地在花園中拍攝美照的情景看來,可想見這「成人禮」對墨西哥女孩的重要性。有關這禮儀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源於西班牙殖民墨西哥前的印地安習俗,也有人認為是源於歐洲宮廷傳統,但我也看到有研究指出;「傳統勢力利用十五歲女孩成人禮的機會,向女孩灌輸『服從男性』的觀念,以期將女人打造成男人的附屬品。」我非常反對最後一種說法,於是決定找人詢問。 幫我家打掃清潔的墨西哥太太Dora,年齡約五十歲左右,她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工作極專業又認真,舉手投足間可看出她受過良好教育。我請問她這種禮儀的由來,她說是墨西哥自己的習俗。我又問她舉行這儀式的用意,她說「慶祝女孩子長大步入社會,也告訴孩子今後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很喜歡這種說法,孩子長大了,將有自己的社交圈,舉行儀式祝賀他們的成長,也提醒他們要謹慎與他人交往,並要有做人處事的責任感。至於為何專對女孩?我不知是否與這民族「母系社會」的歷史淵源有關,但我想;女子婚後將擔負起「相夫教子」的重任,自應及早接受「成熟面對群體生活」的認知教育,方能面對社會的各項變化。從這角度來看待此種儀式,自當明瞭這種禮儀的重要性。 Dora接著說;她有位剛辦過「成人禮」的外孫女,目前仍住在墨西哥。因她女兒早已與丈夫離異而獨自在外謀生,這位外孫女就一直被她娘家人照顧,舉辦「成人禮」的費用是Dora負責的。好在Dora移民來美後深受正向思想影響,將許多不必要的花費省下,做為外孫女的教育費。說完她取出手機給我看照片,一位盛裝打扮的年輕女孩,對著鏡頭微笑,她外孫女的「成人禮」儀式在教堂舉辦,以「莊嚴神聖」取代了「飲酒喧鬧」,我很佩服這位外祖母的見識。 說到「成人禮」;原也是我國的重要禮儀之一,世界各地的「成人禮」都有「告知孩子已成年,應肩負一定社會責任」的意義。如此看來這禮儀宣示「孩子已成長,將成為一個獨立又有擔當之人」,這點是勿庸置疑的。 我一直認為孩子都是「受教」的,如今多元化的進步社會,資訊來源寬廣,更易於孩子們的學習,但並不意味著孩子們的價值觀與心智都能正向發展,若能以「成人禮」來提醒孩子的責任感,督促他們以熱情勇敢的心態來面對成長後的歲月,必能幫助他們順利長大成人,且能使他們步入社會後的步伐更穩健。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離別是永遠的折子戲

詩/攝影 何絮風 若是哪天你想不起了 那時空中的煙花裂爆 剎那的歡愉   讓我從歌聲中 翻找那夜 唱給你聽 至今未曾黯啞過的歌曲 依然攥緊音律   無庸置疑,那 是和落幕煙花流浪落腳 唯一的細軟   滿天涌動光芒的星子 始終箍攏歌聲的燦爛 緊緊擁抱……

Read More

〈中華副刊〉美好的時光

文/圖 雨順 伸出支持的手,觸動我,也觸動你 Sweet Caroline 美好的時光,從未如此美好 當我擁抱妳 夜晚不再寂寞 傷害也從我肩上滑落 Sweet Caroline 我堅信 美好的時光,從未如此美好 so good,so good… ba,ba,ba…   這是一首70年代的美國流行歌曲,由著名的男歌手Neil Diamond自寫自唱,歌名叫做「Sweet Caroline」。因為這首歌的旋律柔美、節奏輕鬆,合音順口,是一首非常適合大家一起唱的歌曲。在最近的10年裏,這首情歌竟意外的成為歐美大型重要運動賽事中,最受歡迎的全場同聲唱。 波士頓的紅襪隊棒球比賽;許多美國的大學美式足球賽;2021年5月的歐洲杯足球決賽中,場內英國球迷一起高唱為英國隊助陣,令人振奮激動。這兩年來,因為疫情而用全球聯網同聲合唱的方式,也讓這首眾人喜愛的歌曲,在不同場合中出現,多次發揮了歌聲療癒人心的力量。 九月初,在紐約市舉行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子單打,一位18歲的英國女將Emma Raducanu由資格賽的入場券打到奪得冠軍,未失一局,創造了美國大滿貫賽的歷史紀錄。Emma清新自然的笑容,打球的時候,長長的馬尾飄來飄去同樣很吸引人。紐約的球迷在她奪得冠軍後的那一刻,與她同聲齊唱「Sweet Caroline」。 Emma有著一半華人的血統,會說中文,喜歡看台灣的電視節目,她說媽媽為她包餃子等著她的榮歸。可以期待接下來的世界女子網球屬於Emma的時代來臨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世間行踏〉 奇妙建築鹿特丹

馬蹄形的Markthal是荷蘭最大的「非露天」市集。 文╲攝影 王源錕 許多城市都有一些設計前衛、稀奇古怪的建築,讓人看了讚嘆不已。但要在一個城市中出現大量怪建築,而且沒有最怪只有更怪,那就首推荷蘭鹿特丹了。 鹿特丹是荷蘭第二大城,位於新馬士河注入北海的河口,因地理位置絕佳,早期是荷蘭、英格蘭、德國間的貨物轉運中心,也是歐洲最大的海港。上世紀八零年代鹿特丹曾是世界最大貨櫃港,十年前還排名世界第十,目前則已跌出「十大」之外,風光不再。 1940年5月10日德國入侵荷蘭,為了逼迫荷蘭屈服,德國空軍發動「鹿特丹大轟炸」,炸彈擊中港口油槽,大火蔓延到市中心區,造成近九百人死亡、八萬多人無家可歸。戰後的鹿特丹滿目瘡痍,尤其市中心區完全夷為平地,因此被稱為「沒有心的城市」。由於被破壞的相當徹底,使得鹿特丹的重建等於「打掉重練」,如浴血鳳凰般脫胎換骨,在各路新銳建築師的揮灑下,為鹿特丹呈現出嶄新的建築風貌。 鹿特丹的建築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標新立異」,我這麼說完全沒有任何貶抑的意思,建築物也是有生命、有個性的,如果長得千篇一律,那該有多無趣!很多人慕名到鹿特丹,要把怪建築一次看個夠,時間有限的遊客,至少也要點份五大怪建築「套餐」,才算不虛此行。 方塊屋是鹿特丹眾多怪建築之首。 五座怪建築位置相近,其中名氣最大的是方塊屋,這座建築由鬼才建築師皮特布洛姆於1984年設計興建,嚴格說起來它算是一「群」建築,由三十八個傾斜四十五度的立體方塊組合而成,每個單元都有三層樓高,黃、灰色的方塊襯托著藍天,像一列簡潔又充滿想像力的積木,吸引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前往朝聖。 在一般人心目中,建築物應該蓋得四平八穩,像這種歪歪斜斜的方塊屋,除了外型很有「設計感」之外,真的能夠住人嗎?事實上它不但能夠住人,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聽說住起來還相當舒適。所有單位都已完售,除了當住家、辦公室,還有一間青年旅館,據說很難訂呢。大家在方塊屋建築群間拍照拍得不亦樂乎,若想進一步了解方塊屋內部乾坤,其中保留的一間「樣品屋」,可供遊客付費入內參觀。 方塊屋旁邊的鉛筆屋,六角形的高樓搭配鐵灰色的尖頂,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像一根削尖的巨大鉛筆。這座當地人暱稱的「鉛筆大樓」,其實是一棟公寓住宅,住在這棟怪建築裡的住戶,每天都能看到窗外幾座世界著名的怪建築,怪幸福的!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大鉛筆的前面還有一根小鉛筆,那就是大樓入口的門房,小巧可愛的緊! 鉛筆屋旁邊是水管屋,它的真正身分是鹿特丹中央圖書館,建築大量運用四十五度角,層層漸縮,屋頂與牆外的巨大管線使它贏得「水管屋」的渾名。這棟建築具有濃濃工業風,有人說它像半截豪華郵輪,也有人說它黃藍相間的顏色,像極了賣家具的Ikea,或稱它「鹿特丹的龐畢度」,討論度很高。 這幾座怪建築全集中在地鐵布萊克站四周,而布萊克車站本身就是「五怪」之一。從外表幾乎看不出車站的模樣,月台與軌道都在地下,地鐵站入口處以直徑三十五公尺的玻璃圓盤傾斜覆蓋,再以一根拱樑懸吊,活脫像外星人乘坐的飛碟,鹿特丹人每天在「飛碟車站」進進出出,早已見怪不怪。 最後一座怪建築就是穹頂市集Markthal,它的造型像個馬蹄,也像倒著寫的英文字母「U」,由荷蘭三名著名建築師合組的MVRDV建築事務所設計,2014年10月正式開幕。因歐盟法規禁止露天市集販賣熟食,鹿特丹市政府為延續當地傳統市集文化,特地遷走一所小學,將校園改造成一座荷蘭最大的「非露天」市集,這座市集的一、二樓有許多熟食攤與餐廳,還有各色食材、啤酒、花卉,美食應有盡有。 馬蹄屋頂內部玻璃帷幕與彩繪穹頂,描繪出繽紛的生鮮蔬果與花卉穀物,象徵希臘神話中宙斯賜予的豐饒與富足。這幅名為「豐裕之角」的創作從天花板延伸到壁面,面積約一萬一千平方公尺,是歐洲最大的平面藝術作品。 穹頂市集的三到十一樓包含二百二十八個住宅單位,住戶宛如小型聯合國,想念家鄉美食時,只要下樓就能吃到。且讓我找找看有沒有台灣味?唉呀,真的在一家超商裡面看到整櫃的奇美冷凍食品。鹿特丹無奇不有,與飄洋過海的奇美包子喜相逢,真是奇妙啊!

Read More

〈中華副刊〉黃豆芽與綠豆芽

文/陳祖媛 插圖/國泰 這是我對外公的記憶,我娘抗議:「妳外公師範的,做過老師,當過公務員,可被記得的事多著,怎麼就落個豆芽…」 一沙一世界,我怎麼就不能從豆芽看外公。其實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從一粒沙怎麼看世界,倒是折豆芽必思及外公。 小時候的暑假都在鄉下外婆家渡過,回到娘家的老媽放大膽的睡懶覺,一早都是我和外公外婆逛菜場,他總是會拎包豆芽回家。這包豆芽是外公專屬的,早飯後,打開收音機,戴上老花眼鏡專注的折著豆芽,日復一日,黃豆芽綠豆芽輪流著。我嚷著和他一塊兒折,他會把我折的檢查一次,再耐心地挑回一些,後來外公索性叫我把頭摘掉就好。這對我而言真是好玩的差事,樂此不疲。 媽在飯桌上一定抱怨,這頭尾分離的豆芽七七八八,零零落落。外公就威嚴的說:「吃妳的飯!」心裏有著小竊喜,那種做壞事有人護著的感覺就是寵吧! 寒磣的豆芽總是出現在飯桌上, 一直以來都以為他們緊著退休金過活,簡單辛苦,到最近我過上了退休生活,才恍然大悟,每日必折豆芽,專注的處理當下,也許是他過日子的儀式感,大概把折豆芽當成是批公文,認真又嚴謹。 和外公的相處,平平淡淡的日子裏連小確幸也是規律的。買完菜必吃豆花,是憶起了甜甜熱熱軟嫩的滋味,才「順藤摸瓜」的憶起了外公。 熟年之際,對他深深的思念,竟也教會了我許多事!

Read More

〈中華副刊〉出水芙蓉之舞

文/攝影 陳玉姑 秋風冬雨讓植物園瑟縮得荷萎葉枯,一池塘水也跟著悄然的靜默一季,少了荷面拂風,粉紫盡淨,獨留莖柄斜插,吟鳴單曲。 殊不知,喧鬧後的蕭索,自有另番情致。   春風款擺,萼葉回綠,連荷莖都滿是春意的挺立昂揚。 這片眺望的窗檯,不自覺思及引我第一次來此喝咖啡的人,唇齒咬著字說著話,卻偏斜頭頸,目光慌亂離我瞳眸,避開我尋覓的眼。 對座的我,真是好氣又好笑,此等羞澀的老同學,又如何與病患對視問診?   俯望數十公尺下的荷花池,風拂湖面漣漪舞動,似乎訕笑著早春的到來,一朵朵盆大的瓣蓮,早早盛開於心。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下一站

詩/攝影 鍾敏蓉 1.螢火蟲   一撮小火苗而已,更是固執 以一生。趕赴這場約   燈下,她低頭寫詩。那晚有月。在東方 在瞬間,如星之火墜落 劃過山川沼澤 停歇在她的詩句裡,與來時路   那一段迷人水岸花徑   2.鬥魚   這裡的江海,無浪平穩。沒有釣竿的 一輩子,該有個目的地的   忙著呵呵衝浪的魚尾,游啊游…… 游進了她如鏡剔透如星閃爍的,眼底   沉默。到底。   3.星子們   晶亮的神祇們,漫天 高聲爭辯著 誓言與謊言,長度多少相似度多少   喧譁鎮夜。至東方漸白 窗外,雲霧始終。一旁安靜著   山前,兩三點雨忽至 許是她的,眼淚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來自布加勒斯特的禮物

文/圖 余致毅 農村博物館 從勝利廣場(Piața Victoriei)回到青年旅館,付了住宿費。羅馬尼亞的紙鈔非常漂亮,材質是有點透明的塑膠鈔票,上頭印有音樂家和畫家的肖像。一個韓國小男生坐在客廳打電腦,他打開電腦檔案向我介紹他所規畫的旅行路線地圖,他已經走過歐洲、摩洛哥、土耳其和東歐的國家。在一個人的旅行途中,總能碰到這樣獨自出來長期旅行的韓國和日本年輕人,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想像,與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一隻被旅館工作人員收留的小小貓咪,非常活潑的到處跑來跑去,這是旅途中遇到第二隻這麼親近人的小貓,雖然以前不太喜歡也有點害怕小貓,但在這隻小小溫暖的小花貓身上,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的溫柔與依賴。 走到廚房準備煮義大利麵,卻對羅馬尼亞的瓦斯爐具感到陌生,不知如何使用,韓國男生教我使用方法,原來還需要使用一旁的點火器才能順利開火,而站在一旁的澳洲男生正敘說他已旅遊五週的經驗,到處都有長期旅行的遊子。我端著晚餐坐在一樓客廳沙發用餐,看著湯姆克魯斯的〈不可能的任務4〉,客廳裡有一位黑髮美女和狂野俗艷有著雞窩頭的高大女孩,她們跟著保加利亞男生一起去酒吧。我則回到黑漆漆的房裡,充電器的閃燈太刺眼,只好先拔掉,長途夜車與長時間步行的疲累,讓我直接攤躺在床上,進入沒有吸血鬼出沒的夢境裡。 尚未天亮的凌晨五點,狂歡後的女生們回來了,六點多,附近的野狗們狂吠。我休息了好一陣子,才緩悠悠的出門。乘坐地鐵到Aviatorilor站,想要找一下羅馬尼亞的凱旋門,不過出站後無法分辨方向。走在漫長的林蔭大道,實在看不出路標和路名,只能走到路底才能看到不甚清楚的指標。走了很長的一段路,遇到菲律賓女生Hazel熱心的幫忙,雖然她才剛到布加勒斯特工作一陣子而已,也對環境不熟悉,卻熱心的跟我一起研究路線,在她的幫忙下,我才順利的找到凱旋門。 凱旋門中間掛著羅馬尼亞藍黃紅三色國旗飄揚,跟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十分相似。古老的凱旋門(Arcul deTriumf),是由著名建築師彼特安東尼斯庫(Petre Antonescu)建造,外形類似法國的凱旋門,起初只是一座木制小拱門,修建於1878年羅馬尼亞獨立時期,第二座凱旋門修建於1922年,在1935年被拆毀,1936年重新修建,拱門高二十七公尺。依舊炎熱的天氣下,道路上沒有什麼行人遊客,我隨意找了一個角落,總算在烈日下完成凱旋門的寫生,便隨性的在附近走走繞繞。附近的Cașin教堂有著亮綠色的洋蔥頭十分顯眼,花了一點時間將教堂畫在畫本上,正好遇到一對穿著婚紗的新人從教堂裡走出來,感覺待在羅馬尼亞的時光裡,似乎都是結婚的好日子,常常在路上遇到穿婚紗的新人,喜氣洋洋。 散步到海勒斯特勒烏文化休閒公園(Parcul Herăstrău),佔地面積約187公頃,門口有兩個大噴泉,綠蔭茂密,還見到為麥可傑克森建立的紀念碑。公園裡有一個小湖,湖水碧綠清澈,湖畔生長著茂密的垂柳和其他樹木,公園內還圈養著美麗的藍孔雀及白孔雀。我在湖畔找張長椅坐下,面對波光粼粼的湖水,湖面上有許多黑天鵝與白天鵝悠閒的滑水,有些民眾在海勒斯特勒烏湖面上泛舟,這裡是當地人休閒的好去處。眺望著湖景,我坐在長椅上不禁打起盹來小睡片刻,一位羅馬尼亞老太太也在我身邊坐下來休憩,離開時還特地跟我道別。 起身在附近繞繞,見到一旁有座農村博物館,繞到公園外側才找到入口處。不過時間較晚了,參觀時間有限,趕在閉園前四處繞繞。國立農村博物館(Muzeul Satului)是一個露天博物館,將羅馬尼亞各地教堂、房屋、風車、水車直接搬到這裡展示,呈現了羅馬尼亞傳統農村生活的縮影,博物館面積超過十萬平方公尺,包含了來自羅馬尼亞全國各地272個農場和農舍。可以看到許多造型各異,別具特色的昔日農村民宅景色,還有一座來自北部與烏克蘭交界處的古老教堂。可以短時間在這個露天博物館裡一覽羅馬尼亞傳統建物,感到心情澎湃,很喜歡欣賞不同的建築物,不僅充滿歷史痕跡也充滿想像,有幾隻公雞踱步其間,彷彿就身處在羅馬尼亞的傳統鄉間步道。 羅馬尼亞凱旋門 在夕陽斜照下,看見一棟斜屋頂的木造教堂閃著金黃餘暉,趕緊把握時間簡單的畫下來。後來才知道這是一棟很珍貴的教堂,來自馬拉穆雷地區(Maramureș),這棟古老教堂是裡頭最高的建築,高六十多公尺,純木製結構,連一根鐵釘也沒有,教堂設計精細,結構嚴密,有典型的高大鐘樓,十分別緻。眼看閉門時間將到,我回到入口前的長椅處坐下,匆忙畫圖。此時,來了一群小朋友急匆匆的逛園區,大人們不停的催促他們要準備離去,又來了另一群年輕人,有三人跑來看我塗鴉的情形和之前的作品,收到許多正向的回饋,令人精神大振。 意外發現的露天博物館,處處充滿驚奇,彷彿是布加勒斯特給我的獨特禮物。可惜時間不夠,無法悠哉的閒逛,仔細感受不同建築物的特色,令人意猶未竟。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每間農舍都住個幾天,從不同的視角體驗布加勒斯特。

Read More

〈中華副刊〉阿勃勒的追尋

文/李郡益 圖/黃素華 夏季依然臨幸這廣袤的大地,久旱無雨的當下,你帶領眾生向上蒼乞求甘霖,但蒼天終究已讀你的夙願。 聰慧的你,知曉這是永無止境的淬煉。你為己身增添些許的柴火,準備燃燒自己的雄心壯志。 雞鳴晨起,微風輕拂,你抖了抖身子,張開雙臂,灑落遍地的金黃是你散發出的光芒——拊愛世間的光輝,群眾爭相記錄這一刻。 你重展睽違已久的笑顏,隨著夏日的節奏搖擺,無水是個突破口,你用陣陣的黃金雨,化窘境為最美的生命信念。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記憶散場

文/胡同 插圖/國泰 小鎮很小,雞犬相聞,誰家灶內無煙馬上傳遍街坊。那把風濕日久的老骨頭,在這麼個蒼茫的秋日午后倏忽坍塌,驟然揚起一陣累世塵埃的歎息,據說還飛出數以千萬枚的眼睛。 媽媽打外頭回來,雙肩低垂地說:「剛剛去埋葬了我的少女青春。」她不住晃晃頭,好像兩耳掛了什麼,正叮噹作響。 這事發生在我難得回鄉之際,年久失修的老建物不堪風雨摧殘,已幾度警訊,鎮民早有心理準備,媽媽說幾乎傾全鎮的人都湧到現場憑弔。 我猶豫著是否該去。比起為他送終,要翻開記憶中泛黃的相本,似乎要沉重多了。   那年拚了小命考上省中,爸爸一喜出望外,竟爽快答應獎勵時髦的越野單車,我興奮極了!每天勤於擦拭,騎著上學,騎著購物,騎著和同學兜風,他們都羨慕我擁有這麼好的座騎。 不想就在學期末,竟然在書店外遺失,簡直急壞了! 「你只有騎老爺車的命。」爸爸說完不再作聲,繼續看報紙。 我當然心有不甘。一天經過鎮上僅有的戲院面前,老爺車毛病又犯了,連忙蹲下來把鏈條拉回位置,並對它訴說人生總需要有些妥協。起身瞥見戲院正在徵放電影學徒,居然萌生靠自己賺錢買車的念頭,哪管雙手髒污,鼓起勇氣硬著頭皮走進去面試。主管或許看上我還算老實,勉強答應暑期可以來打工,一個月工資剛好夠買一輛新車。接下來,我飛也似地踩著喀喇喀喇的車聲回家,迫不及待把這項奇蹟說給媽媽聽。 放暑假第一天便來報到。售票房旁陡梯上去就是放映間,小小地方裡面站一個蓄平頭,看起來很靦腆,名副其實的老師傅。 「看一下。」師傅朝我微笑沒多話,指著一旁停機的圓筒機器,示意我看小視窗,「看到相對兩根碳棒沒有?」他轉動機器後轉輪,接著又開口:「後方碳棒會逐漸靠向前方碳棒,兩端碳尖一接觸就會點燃,這時要馬上打開這個開關,筒頂那個拷貝膠捲迅速通過鏡頭,瞬間將格放的影像放大,然後投射到觀眾面前的大布幕,這就是放電影。」 見我一臉狐疑,他微笑搖搖頭沒責怪,耐煩地再解說了一遍。 我注意到另一正在運轉的機台,好奇把眼睛湊近小視窗,師傅語調溫和地說:「小心強光灼傷眼睛,來看好我接下來的動作,要切換這台了。」我趕緊轉身,說時遲那時快,果真碳棒點燃了,膠捲飛速拉捲,電影完美接軌。 處理好了,他又說: 「等機台冷卻後,再填入新碳棒待命,播完的膠捲盤好收進鐵匣,這就是我們每天的工作,做久了會發現很趣味。」 比起平淡無奇的課堂老師,眼前這位老師傅使用的樸素語彙,讓我初接觸就能略通,不免令我肅然起敬,看他手腳俐落,完全不像一個六七十開外的老者,雖然我不完全聽懂,起碼感受到他對電影放映的熱忱。 從此,盯著機台重複相同的動作,幾乎完全能夠上手,聰明的我暗忖,放電影也不過如此,輪流駕馭兩台老機器,技術層次並不高,比起讀書實在簡單許多。為了賺一輛單車,教自己委身在這小小的戲院,又有些抱屈!只好想像這正是燃燒生命,為芸芸眾生編織一齣齣夢幻,才覺得工作有那麼一點的神聖。 我是個電影迷,小時候媽媽經常帶我們進來(媽媽同樣是個電影迷),有時她做手工沒空,我會跟在陌生人後頭,甚至拜託大人夾帶入場。如今,居然可以從小小放映窗居高臨下,已經是天大的恩賜。 即使如此,日復日地重複機械動作,加上空間狹窄燠熱沉悶,往往到了下午場疲累了,眼皮子乏了,或者看片入迷了,往往差點錯失時機,以致短暫開天窗,時間沒算準提早切換,造成影像重疊,或切掉些微劇情,總之狀況不斷。 面對這麼多狀況,師傅雖然沒太苛責,還是面露微慍地說:「鄉下人還是會介意的。」   若不是發生那件事,這個暑假應該會在平緩的淋漓暑氣中渾渾噩噩地度過,我也不會對這短暫的火花如此心心念念。 那是個燠熱難當的下午場,我又開始放空,師傅於是要我下樓倒開水,藉以驅散睡魔。就在小心翼翼走下陡梯,旋開售票房喇叭鎖那當時,竟目睹了竦動的一幕,售票員阿娥正和一個男子親熱相擁,他們同時轉過身來,滿臉驚愕,男子一隻手還伸入阿娥襟前,定睛一看,更驚嚇的是,男子竟然是總務課長。 一時間,小小售票房空氣凝住好幾秒。 突然,課長喉嚨迸出飛機似的爆音:「進來怎麼不敲門?這裡是可以隨便進出的嗎?」   我整個人呆若木雞,唯唯諾諾地說:「我我來倒開水。」 課長追問:「你開門看到了什麼?」 「我什麼都沒看見!」我低著頭,兩手不停搓著,嚇得斗大的眼淚滴了下來。 阿娥氣急敗壞地嘶吼:「倒完水快滾!」 我羞赧得三步併兩步爬上樓,師傅問我樓下怎麼了?我直搖頭。 師傅不再追問,平靜地說:「好了,去準備要切換了。」 就定位後,猛然發現雙手顫抖得厲害,一陣莫名的恐懼襲上心頭。 待回神過來,已經被師傅推到一旁,他有些動氣,用不曾有的口吻:「我一直喊,你還傻傻動也不動,差點開了天窗……不管發生什麼事,工作時千萬不要分心。」 頓時一陣鼻酸,原本擠在眼眶的淚水,不由分說又滾落下來。這之後一片靜寂,連轆轆的機台也選擇沉默了。 晚場收工後,師傅拍了一下肩頭,要我陪他到隔鄰麵攤宵夜。老闆見他來,馬上遞一杯酒,又切了幾樣滷菜。 「老闆,煮一碗雜菜麵給少年仔。」師傅對著我說:「看你晚上飯盒沒吃多少。」 我津津有味吃著麵。 師傅看著前方,自顧自點起菸,說:「我來跟你講一個古早很乏味的故事,想不想聽?」 我點點頭。 「怕你聽了吃不下麵。」說完自己先發笑,吐了煙圈,說:「我在二十啷噹歲大學才畢業,隻身從廈門到台灣,當時台灣剛剛光復,心想百廢待舉,按理應該是遍地黃金,對吧?」他喝了口酒挾了滷菜,接著說:「實在倒楣透了,高雄港下船沒多久,被一個自稱海關官員給騙走大學畢業證書,這之後找工作便處處碰壁。即使我是廈門人會說流利的閩南語,本省人一樣不願意接受我,遭受過很多誤會和歧視,沒盤纏廈門又回不去,只能忍耐著找一些短工。」 師傅抽著菸,瞇著眼恍如墜入夢境:「我幹過碼頭和卡車搬貨苦力,也曾淪為乞丐……」 我抬頭忡忡看他,師傅乾笑了一聲:「這沒什麼,我常比喻自己是打不死的白鷺鷥鳥,這畝田不留我,還有下一畝田。」 話鋒一轉,他突然拉高嗓門:「沒有風雨當養分,生命又怎能露出土壤,目睹陽光下紛呈的色彩?」 師傅會這麼自剖不堪的過去,想來是為的安慰我,當下心裡暗想,決心要把白天發生的事封存起來,絕口不提。 我很感動地小聲說:「抱歉!師傅,經常搞狀況給你收拾。」 事情發生之後,我盡量不去售票房,也盡量躲開阿娥,師傅見狀並沒有多說什麼。 日子一樣揮汗過著。小小放映室上來了人事課長,和他連袂而來有一位穿著西裝的斯文人。師傅眉頭微蹙,交代看好機台,我接手後,並沒有在意他們談些什麼,一心盯住銀幕。直到斯文人走近我,溫和地問了我一些工作問題,還有在校學業是否好,我訥訥地一一回答。 那帥氣的中分西裝頭,和白皙精緻的五官,深深吸引住我。 他轉身過去,爽朗地笑著說:「好了,不過就是個老實的孩子。」 人事課長陪笑接著說:「就是說嘛,阿娥一口咬定是這孩子幹的,我認為絕對不可能,當初會應徵他,就是看他老實可靠。」 在轟轟機台聲中,他們又交談了一下,然後像吹進來的一股熱風,忽地又散走了,留下更熱烘的問號,但師傅不講,我也不便追問。 傍晚放飯時分,師傅把難得加菜的爌肉挾到我的飯盒,突然說下午上來的那是大少爺,他看出我滿臉的驚嘆號,「很意外大少爺會上來。」他又重複了一遍。 「沒有嚴重的事,他不會出面的。」沒頭緒冒出這句話就止住了,只是低頭扒著飯。 我停下筷子等著。 師傅並沒有說出我想知道的答案,倒是讓我對這個戲院家族多一層好奇,偶爾遠遠遇見了大少爺,總是用餘光打量他,癡癡地笑著。 這個世界不管有事沒事,還是依然顧我地向前走,日子依然擰得出汁,打工終究到了尾聲。 收工後,師傅作出喝一杯的手勢。 酒才過一巡,師傅照例又點起菸,眼睛瞟向暗夜:「我好像沒說怎麼來放電影的?」似乎不在對我說話,並沒有讓我接話,繼續說:「當乞丐居無定所,過了好久一段三餐不繼,甚至吃餿水的日子。就這樣流落到這個小鎮,遇上頭家娘看我可憐,賞我一口飯,這才定居下來。後來頭家聽說我有讀書,開始要我試著做電影辯士。」 「電影辯士?」我好奇地脫口問道。 師傅微笑不語,米酒一飲而盡,我怕他一口氣喝得太急了。 倒是麵老闆接了話,說:「沒要緊,伊是老根節了,千杯不醉。偶跟你講,最早那個電影都是不講話的啦,老師仔就在現場,解說電影在演蝦米,伊經常還會那個急中生智,講一些趣味的旁白,伊可說是活字典,大家都很尊敬他。偶跟你講,偶們小鎮小歸小,人情味比較重啦。」 師傅還在說醉話:「現在還有人來看電影,也許再過一二十年,等大家娛樂轉向了,不再上戲院來,我也就回家吃自己。」 我一時語塞,怔怔地坐著,師傅越來越反覆說著人生啊人生……他哪裡千杯不醉了? 夜裡,滿腦子裝了惡夢──大銀幕上正放映著電影,台下座位多半都空了,好多老鼠亂竄,觀眾不斷尖叫。突然一隻肥滋滋的老鼠,張開超級血盆大口,吞噬掉舞台上站的那個人…… 就這樣,我帶著疑團和陰影,以閉塞而惶惶不可終日的青澀年齡,騎著嶄新的單車開學了。   偶爾進戲院看師傅,他收了小學徒,還仍然一味地既微笑又搖頭。 直到上大學去了外地,便不曾再來。休假返家時,從媽媽口中聽說不少戲院的八卦,觀眾性騷擾觀眾、被檢舉髒亂不堪有老鼠、電影觀眾日漸減少,老闆中風而少東不願接手………一次次風雨飄搖,只有師傅依然堅守著電影夢。 最後,小鎮戲院在一片寒風中歇業了。 我冒了嚴寒,闊別多年後,終於現身師傅的家門口,天氣很是陰晦,蒼黃的暮色,沒有一些活氣。室內也是,冷風從窗縫吹進,嗚嗚地響。 看得出師傅相當開心,要我坐下,連忙燒水泡茶。儘管精神奕奕,他徹底是個雞皮鶴髮的老人了。 開水滾的汽笛劃破了寂靜,裊裊上升的茶香之中,兩只悶聲的茶壺,不管如何開口,都覺得多餘。師傅又摸出口袋裡的菸,一貫既搖頭帶著微笑,我那記憶裡的師傅,忽而電光火石般甦醒了過來。 我問起師母,師傅回說去城裡看顧孫子。 「呷老啊!顧人怨。」他微笑說;「最好的朋友還是香菸,只有它不會離開我。」 但說到底,戲院就是我們之間的臍帶,不可免地終於要談到。我說讓師傅給料中了,到戲院看電影的觀眾變少了,說城裡如今都流行小廳,又說設備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留住觀眾。 「時代不同了,老戲院沒法改弦易轍,當然等著被淘汰。」他一口氣吐出煙圈,空氣中混合了茶香,笑著說:「我曾提議汰換舊機,採買新型的放映機,那時老闆已經不行了,老闆娘全沒了主張,偏偏大少爺三言兩語說時機這麼地壞,要是還能用就湊和著用吧,我說大部分戲院都改自動跑片了……」 這時候,我腦海忽然浮出一幅光朗的畫面:一個梳著油頭面貌俊秀的男子,一身筆挺西裝叉著腰,抬頭審視著巨幅的電影看板,正仔細比對看板上的文案,我再定睛一看,那眉目竟然越加模糊不清了。 我挺直背脊,鄭重地問:「師傅,過了好些年了,我一直不敢問,那天大少爺上來究竟為了什麼事?你只說很嚴重的事。」 師傅目光呆滯了一會兒,像在搜尋些記憶,片刻之後終於開口:「喔喔,我想起來了,為了為了──售票房短少了現金的事,那個那個誰啊──那個女人一口咬定就是你偷的,當時我向大少爺說,你一舉一動都在我的眼皮子底下,人格保證絕不可能是你幹的。」 師傅站了起來,進廚房提水。再回來平靜地說:「其實許多事,不問我都知道。」 我和師傅相覷都有些惘然。師傅說,老闆娘飼貓鼠咬布袋,有人假鬼假怪,利用職務中飽私囊,仗著是姻親欺負人,沒辦法!大家為著生活都在隱忍,那顆毒瘤一直隨著戲院解體了,才煙消雲散。 沉澱多年的謎團揭曉了,我反而釋懷,到底有了些微閱歷,可以理解阿娥自身的難處;更重要的,自覺解放了沉重的記憶,接下來的人生,我可以豁然開步,自信精神地向前走。   只是,人到中年才真正意識到,記憶其實未曾抹除,只是遁入更深層。返回臺北之前,還是拗不過澎湃的記憶潮湧,繞去封鎖的現場。曾經座無虛席,偌大的折衷主義現代公眾建築,在陽光無情顯像下,頹敗景象無所遁形,木構屋頂幾乎坍塌,瓦楞上許多枯草斷莖當風抖著;女兒牆依然頑固不願卸除風華,立面那四個霸氣十足的大字,一個不知掉哪兒了,一個歪斜倒掛著,「戲院」兩字顯得晦暗無光。頹唐廢墟中,我尋我走過的足跡來了。 「爸,我們快走吧,我和同學約好,還要趕晚場電影啦。」女兒不耐煩地催促著,她不知曉這兒也是戲院,只是老了,老得翻不過身來。 我開著車,聽心底潺潺的熱血,知道我尚在走著自己的路。師傅作古了,戲院倒下了,一個老去的時代正式告終,以迅雷之姿,我們還來不及作態! 啊!電影散場了,記憶也要散場了,我看著前方,不爭氣的淚水不知何時,竟簌簌地流了下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