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主編精選〉〈青春異視界〉孤島畢業生

文/楊鎮宇 插圖/國泰 等了一整晚,還是沒有睡著,反倒又等來天亮,窗外的天空開始變成深紫色,變灰,我聽見鳥叫聲,也聽見汽車行過馬路的聲音,我終究沒有睡著。 窗外的世界正在失控暴走,我只能困在孤島裡,用小小螢幕,捎來外頭的訊息,這個方框帶我看到全世界,但也把我困在裡面,每天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面上課、開會、討論,偶爾看看今天確診人數,唯一的運動是走到客廳喝杯水,再繼續回來盯著螢幕,然後深夜,然後睡到隔天中午。 不是都說這世代年輕人是宅男宅女嗎? 但天天坐在家裡,卻讓我焦慮。但是問我焦慮什麼,我實在也說不上來。 是信仰正在崩落嗎?可能沒有那麼嚴重,但我未來可能不太敢再計畫任何事情,也慶幸著四月時沒有太認真規劃大學的畢業旅行,看著不少人嚴絲合縫的人生規劃被疫情染色,預計出外交換的人被困在島內,想要回家的留學生也不敢回家,深怕再也回不來。難道這個世代不鼓勵我們做長遠計畫? 我大學就讀中文系,時常問自己:「你不是說,很多問題古人已經幫我們思考過了,那現在要怎麼算呢?」我試圖回想,遇到現在這情況,古人是否能給現代人一個方向?但翻來覆去沒有答案,難道真的只能躲到山上跟幾個朋友每天說故事嗎? 坐起身來翻閱《史記》,一場長平之戰可以讓四十萬人瞬間覆沒,四十萬這個數字可能被誇大了,但是終究死了人,一個個人從出生到成人,能夠披甲上戰場,至少要十幾二十年,二十年裡有喜怒悲愁,也有家人朋友,最後被埋進土裡活活窒息,只要一夕間,最後四十萬條生命合起來成為一筆數據,放進史書裡,只佔了不到一張紙的份量,這是上天開給人的玩笑吧?真沒有幽默感。 但面對兩千年前的生命,我能做的從來只有憐憫吧,即使到了兩千年後,我依然還在悲憫,還在體諒,這樣到底有什麼用呢? 躺回床上,十點上課前睡個幾小時也好,但我仍然睡不著,依然焦慮,依然困惑,不知道這場動搖世界的災疫,會不會多年後又只是一筆數據,一個年代,歷史課本的幾行字?那時候的學生,不會體會到我的世界曾經因為這場疫情而改變,因為這也不過是我自己的歷史吧。 如果一切正常,我可能已經聽完兩場白先勇的演講,也可能怯怯地敲開研究室的門,找老師拍張學士服照,也可能已經看完兩部基努李維主演的電影,但那些可能終究沒發生,而我以為的不可能,卻轟轟烈烈上演,我正在參與著。 還記得,一次暴雨過後,我走出教室,空氣被洗得很乾淨,聞起來很有生命力,地上的水波映照出另一個顛倒世界,我正看著倒影,這時一陣涼風吹過,將落葉與雨水吹在我身上,那時刻,我竟然感覺到幸福。 當時還以為幸福是平凡不過的事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在仲夏

2021仲夏淡水,比台北盆地涼快1.5度。 文/攝影 張至璋 沉睡之美伴隨夢,美夢嘴角含笑,惡夢胸口猛跳。人們說,多夢證明熟睡,醫生卻說,失眠者不知道自己曾睡著,甚至做過夢。夏日炎炎正好眠,你常做夢嗎?   噩夢   我的夢裡常見墜機,只因曾經目睹。許久前,宜蘭中學大夥登上陽台,看校友駕噴射機表演,當天是他獲准單飛第一天。學校在農地中央,噴射機超低空飛越陽台,大家不期然低頭,再抬頭,那架翅膀尖端有副油箱的T-33,轟然栽進農田,大團火球,濃煙滾滾,就像電影。我們奔過操場,跨越鋁片,田中央有個巨洞,洞底正在冒水。 幾天後司令台舉行悼念會,同學魚貫安慰駕駛員弟弟。我想,他飛回家鄉,要不是違規,就是為了號召投考軍校,但肯定沒獲准飛那麼低,拉不起來了。剎那間,他的神經反射必有驚恐,如此鴻毛青春。 以後的年代,韓航飛彈擊落,華航大園空難,法航協和墜機,馬航印度洋失蹤,近年軍機不斷失事,今年三月兩架F-5E相撞,兩名飛官喪生。墜機填塞我的夢境,夢中總在逃避,知道在做夢,很難醒過來,人說這叫鬼打牆。我不對人說,不是怕誰來打牆,只因,癡人說夢。   織夢   我仍愛搭飛機,不論旅遊,出差,返家,搭機總有目的和期盼,總歸正能量。1972仲夏,一個半月搭了19次班機,隨國家女籃隊遠征澳紐印尼,旅途勞累,上機就織夢,舒服的雲端。 夢要怎麼織?三千年前周公平定叛亂,制禮作樂,奠定禮儀章典,所謂文武周公。後代孔子尊崇周制,卻在老年感嘆體弱,不復夢見周公。孔子織夢對象是比他早九百年的偉人,說明孔子本身的偉大。現在是21世紀,往回倒算同樣歲月,有誰夢見過岳飛? 夢幻比人生美妙,美國作家歐文筆下,紐約農夫李伯Rip Van Winkle(同書名)誤食迷幻藥,一睡20年,醒來衣帽已爛,槍管已鏽,家鄉走了樣。李伯這場大覺避過1776年,睡夢中送走英王,催生美利堅合眾國。 唐朝書生赴京趕考,落榜回鄉,在客棧休憩,卻夢見中了榜,安享榮華富貴。醒來發現,爐上煮的黃梁飯還沒熟,一盞茶須臾萬頃。莊周雲遊於野,景色優美,蝴蝶繞身,倚石而臥,夢見自己是隻蝴蝶,翩翩飛舞,優哉遊哉。醒來不見蝴蝶,懷疑自己是蝴蝶化身。 然而再玄,再美,再悲,再喜,敢愛,敢恨,加在一起也比不過曹雪芹的百回小說紅樓夢。整套故事,整個家族,所有人物,悲歡離合,不過曹雪芹編織的俗世夢,理不清,詳還亂。紅樓夢人物常年環繞世人,後人放眼四周,歷歷在目。原來曹是替俗世築夢,世世代代。   圓夢   築夢織夢未必美,圓夢詳夢意境高,莊周李伯東西同圓。150年前英國人寫愛麗絲夢遊仙境,120年前美國人寫綠野仙蹤。愛麗絲揉合可愛動物陪她去冒險,歐茲國裡,失去勇氣的獅子,有腦子的稻草人,類人類錫鐵人,圍繞在小女孩身旁,結伴去冒險。人和動物同心同理,愛護動物協會可否想到,把這兩個童話標為圖騰,台灣十八王公黑狗,日本秋田犬? 圓夢詳夢,也許都不及莎士比亞的希臘情侶,在仲夏夜之夢揉合的現實與浪漫。莎翁的筆下,愛國詩人歌頌的生命和自由,都比不上愛情,次序變成「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愛情故,二者皆可拋。」經過莎翁一圓一詳,希臘愛情夢昇華天堂了。 或許人們該衝破夢想,醒視人生。不幸可憐的馬丁路德金賠上生命,緬甸人肉身擋子彈,川粉衝進國會,主人卻因此逐出白宮,台灣旅客清明祭祖,命斷太魯閣號,電視機前苦聆「五漢廢言」,往生者投遞無門。   收拾起眼淚,我愛吟唱瑞典雙珠,1979年推出的「我有個夢」,The ABBA, I Have a Dream: 我有個夢,吟唱首歌, 幫我助我,萬事辦妥, 看見神奇,遇見美善, 把握未來,無論勝敗, 真有天使,真有良知, 涉水翻牆,眼前夢鄉。   也是瑞典美麗產物,23年前淡金路的悲劇,深夜跑車奪走張雨生,他的未來化成夢: 你是不是像我忙著追求, 徘徊在十字街頭, 我知道, 我的未來不是夢, 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 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   如今,白天不敢出門,入夜上床無夢,遂起床捻首打油詩, 八十人生正酣恬, 蝴蝶黃粱紅樓間, 夢醒周公不見了, 天堂黃泉去會面。

Read More

〈中華副刊〉拾火

 文/攝影 陳玉姑 拾火Kalimantan‘prop,Kalo’orip是阿美族語,意指生活的依靠以「火」為主題,創作出火之意象的木頭雕刻,呼應生命的起源。 藝術創作者是阿美族青年拉飛郡馬,為「2020年臺東縱谷大地藝術季」推出以木為媒材以火為傳承象徵的作品。「拾火」的裝置地點在臺東池上「魏家莊」往上走的梯田梗旁的空地,池上「魏家莊」大家長魏建鼎原是新竹客籍人氏,於民國21年攜家帶眷十名兒子,遷居臺東池上拓墾謀生落戶。民國42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地主田地釋出,魏家十兄弟由承租土地的佃農,搖身一變而為擁有土地的自耕農。 「拾火」以實木雕鑿其底座顱首,削長如筆的髮絲,根根緊靠如林插立頭皮,矗立如觀音千手直指蔚藍穹空,呈現亙古的張力;臉面中線是稜角挺立的鼻翼;與緊抿的雙唇上下對映的是一雙矍鑠的睜眼,俯視坡下的燈火萬戶,厚實安穩的守護家園。 支立一旁的矩形壓克力面板,題著泰戈爾的《漂鳥集》第145首短詩以示作品簡介:「燃燒的火焰,以她的炙熱警告我別靠近她。但是,燃燒我吧!使我不再只作那炭灰裡的餘燼。」

Read More

〈中華副刊〉灰

 文/陽羽 插圖/國泰 逸光瞄了一眼手機,疫苗的叫號還沒有輪到他。 他拎起記事板先來到病房,踏入之前,依序確認了白袍口袋中的筆燈、叩診槌等。這是逸光再習慣不過的步驟,不過他不確定這已經熟悉的事情還會維持多久,沒人知道下一刻實習是否嘎然暫停,如同疫情已經停課的各級學校。無論如何,他不想在病人面前留下半吊子的模樣,即使對方記憶已經退化,即便疫苗門診可能隨時輪到他,或許不該耽擱太久。 「今天過得如何?」戴緊口罩、雙手消毒之後,逸光推開病房的房門,爽朗地問候著。老伯說他睡得很好,一旁的兒子搖頭說他晚上會大吼大叫,如同過去幾天。逸光表示了解,說明以前在家吃的安眠藥太強,現在還在拿捏有效而不會成癮的種類與劑量,算是這次住院的目標之一。 「那伯伯知道現在幾月嗎?」逸光照例問著現實感的問題,雖然以往老伯都沒有答對過。 「十二月?」老伯疑惑地回道,逸光搖頭要他再想想,一邊在記事板上註記。逸光提醒老伯可以看看窗外的景色,樹木正翠綠,新生的鳥兒啄食、追逐、嬉戲,與醫院裡一年四季恆常的冷冽完全不同。 「清明節過了嗎?」看見老伯望向窗外一臉茫然,逸光給了提示,他不急於給出答案,接觸失智症的長者需要耐心。 「還沒。」老伯信心十足地回答,一旁的兒子深怕逸光誤會,連忙解釋今年因為疫情沒去掃墓,所以不算父親記錯。 「原來如此,那伯伯要記得喔,現在是五月,清明過了要端午了,算是半個夏天了。」逸光不疾不徐地說,同時跟兒子解釋可以在牆上多掛一幅月曆,提醒下次睡覺時躁動可以錄下影片讓他們研究,並提醒今天主治醫師上午有門診下午才會查房。兒子說好,感謝幫忙。 步出病房,逸光嘆了一口氣,倒不是老伯的病情有什麼明顯的變化,而是驀然想起自己清明沒有回家,即將到來的端午也不會。不知不覺許久沒跟家人見面,逸光不清楚老伯自覺身處十二月是否基於醫院的空調,但他也覺得自某年十二月爆發的疫情,恍若凍結了時間。   信步走往疫苗門診,逸光又看了一次叫號,還是沒有輪到他,便佇足在介於門診與病房的空橋上,避免群聚。空橋下方就是醫院中庭,一窪池水中的荷花快要綻放,幾隻鵝、鴨自在悠游,可以看得出外界的天氣炎熱,但時不時有微風吹拂。這樣的場景符合逸光對夏天的想像,然而他置身的卻不是以往的每一個夏天。 「以往的哪一個夏天?」逸光自問,他依舊記得原先熟悉的夏天,燠熱、黏膩,隨時可以找幾個死黨前往海灘或山上玩耍。不需要隨身攜帶酒精瓶,口罩更是感冒或騎車防風沙才會用到,更不必時時忖度身旁的人是否距離自己太近,擔慮對方驟然一個噴嚏使自己避無可避。 從前的夏日是何時終結的?逸光搔了搔頭,難以追憶。猶記得去年夏天疾病已然開展,當時他們還捧著書準備國考,安逸地活在溫室中,想著考完試即將實習,在那之前好好玩樂吧。他們感嘆生活被考試絆住,未曾想過真正讓生活按下暫停的是瘟疫。 曾經以為遠在天邊的疫情如烏雲飄來,從視線外的國度逐步進逼。病毒、恐慌、猜忌在人與人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國與國之間蔓延,源於冬季十二月的病毒無懼任何手段、季節,暴雨後洪水般沖毀所有試圖建立的堤防。 國考後的旅行取消、海外實習取消、加袍典禮取消,一切標誌著不同生命階段的里程淡去了色彩,日子成了一團混沌的灰,貌似在前進但又不確定明日會如何發展。 每天醒轉,逸光都擔心著實習將被取消,原先混沌未明的灰會不會抹成什麼也沒有的白、迷茫、或某種只能待在斗室的空虛。在災禍降臨之際,他期盼自己只要一天行走於拱衛生命的白色碉堡,便是要上緊發條、派上用場,無論在不在揮汗奮戰的前線。 可是誰知道哪裡是前線?他又瞧了手機一眼,疫苗的叫號持續停滯,或許今天不會輪到了。每一天懷著希望等待,等到的往往是劑量打完了,疫苗的叫號卡頓在自己前面幾個數字。 他畏懼染疫,畏懼其實病毒已潛伏在血液中無從察覺,畏懼其實每一次呼吸都是無形間撒下災厄的種子,試圖給予的幫助反倒轟炸了苦苦掙扎求生的人們。想到這裡,逸光決定直接到門診外等待,好似這樣離疫苗就更近一點。令他意外的是,門診外的螢幕恰好顯示他的號碼。

Read More

〈中華副刊〉街角風景

 文/攝影 以薰 「日行萬步」成為我的日常。尤其喜歡在週末偶爾任意搭上一輛公車,在不預設地點下車,然後跟著感覺悠緩漫行於市區街道,獨享一個人散策時的放空。有時是常走的道路,有時會在不經意的街角轉彎,試著發現眼前新風景。 有時是路邊店家的櫥窗佈置饒富興味,有時是住家植栽探頭和路人打招呼。或有攜家帶眷壓馬路的合家歡景致,或有情侶十指緊扣情深意濃的散步,或有老夫老妻牽手享受人生暮年快意時光。眼前的每一幕,都為我帶來不同的景窗樂章。今天走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上,看見這裡牆面塗鴉,便用全景模式拍攝,讓我在鏡頭裡看到繽紛有趣的畫面。轉個彎,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景物,有時便會衍生出不同的風貌。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紅豆麵包

 文/周盈君 插圖/國泰 大疫時期,有時候我依然會晨間散步,但步履已沒有當初的快,幾乎不跑步了,因為有時天候不賞臉,地面濕滑帶點陰灰色調,而我也不可能戴上口罩跑,於是總是行路遲遲。 一路上花樹開放,安然自處,那份幽靜令人嚮往,彷彿世間局勢動盪載變,他們依舊如常。耆老們更是步履凝鍊,健走的、閒聊的,彼此陪伴。時而抵禦突來的細雨綿綿,但說不上什麼大驚小怪,從前的旅行帶給我諸多深厲淺揭的權變,使得現在一點點凝結在髮絲上的雨露,都被我視作星羅棋布般的美。這是大自然恩澤的賞賜,畢竟三級警戒的當下,多久沒受其撫慰了,於是即使風強勁而脫序、即使雨的斜撞橫衝顯得過份粗魯,我似乎都樂見於它們作用在我的身上。 身體的毛細如此渴求親附自然,如此渴求。   遠處那家連鎖早餐店在前幾日貼上「自主停業」的字樣後不久,近幾日重新開張,在晨間五點多燈燭已然輝煌,兩三名店員攢動其中,那慢慢轉醒的店面不知是不是經濟所迫使然。沒有誰知道這場與疫病的競賽會延至何時,沒人知道,所以緩緩地把自己嵌入這樣的節奏中,緩緩習慣是必要的。 父母傳訊問我日子是否安然無恙,問我何時返家?我說很好,至於歸鄉則再看看吧。我無法給予任何承諾,如同這場疫病瞬息萬變,一會兒變種成印度模樣,而某些國家開封不久又繼續封緘,遠方的鼓聲敲響葡萄牙的壤地,有人將遠行,但新型病毒作祟,於是計畫擱淺,退房退機票。因此我怎能與未來有所預約,無常是生死交關,只是現在生活的細節也開啟了無規格的形式,但我安慰父母「會的!」 第一劑之後相隔二個月才能施打第二劑。罐頭式的閉塞對獨居者而言,有些敻遠,何況山高水長、長亭短亭、歸期更顯無望。季節是夏但時陰時雨。漫長等待的滋味就是這樣的了,帶點酸澀,但日子還是得過,鋪展開來的是錦繡又或蒼白,端賴個人調度。   所幸有時轉開電視尚能看見諧星搞笑,我的喉頭迸出爆笑連環,仰首之際覺得竟是嗨過頭的苦澀,轉進日劇尚能看見俊男美女戀愛,現實中去日苦多,日劇是蜂蜜甜,也所幸還有美國職籃季後賽,熱血奔放,喚醒我內裡沉睡的青春靈魂。然後幾本書堆疊,聽人聲人語,累的時候就恣意躺在床沿,看看能不能被夢寐收攏、撫去思念蔓生的乾枯與毛躁。 窗戶被我開啟著,窗外的噪音穿透而入,車流的、匆忙的,似乎間歇的雨依然間歇,車流依舊車流,一些日常緩滯綿延,而我的企盼減少了,剩下安然等待。 於是有時想起前陣子帶給我幸福感的紅豆麵包,就會去山崎麵包店夾取一兩個,帶勁的麵體,紅豆泥是甜滋與柔軟的鋼琴協奏,我常常閉上眼睛享受食物帶給的殊異滋味,而更多的是關於紅豆的暱稱——相思。想著父親最愛吃的就是紅豆餅,想著母親最樂於用火慢慢熬燉的,是紅豆湯,那些在電鍋裡待上好幾個小時,悶熟一整夜的紅豆啟鍋後,肉體放得異樣的鬆軟,而後,撒上些砂糖,就成了思念的味道了,或許思念人事物時也該當如此。 我內裡有思念,但告誡自己要小心隱匿,擔憂父母不放心,也畏懼自己已然前中年卻無法妥貼安置悲歡喜樂。掩藏著,於是透過咀嚼紅豆緬懷往日種種,一口一座相思林。然而也思念起同在這座城市的他,但明白各在兩處而思念卻只有一處,似近似遠、縹緲無緒,我常自嘲這也頗類疫病了,那就繼續防疫吧,面對未來無可預估的變形,我坐在租屋的地板上大口咬著紅豆麵包。   聽著播客,與說話的人立時共感,原來疫病也有其他象徵:可以是獨裁者,也能是對某信仰、主義的狂熱,於是人被包圍如在蚌貝中吐沙的軟殼動物,一開一闔煢煢於沙土上。既然如此,那被病毒逼迫而傾巢而出的孤獨,我憑藉吞食紅豆麵包頑強抵禦著,念及雙親、念及他,實在也說得過去。 因為念及雙親所以比從前常致電回家,因為念及他,我偶爾會想,如往日一般撐傘,或為了遮陽或避雨地再次走進麵包店,買下吐司,塗抹他也喜愛的花生醬,而後送去給他,手作式的溫馨,平撫各自在各自的視頻中遊牧遷徙的荒島感,我是這樣揣想他的。   但絕不能是紅豆麵包了,紅豆麵包只能我專屬,那默默咀嚼的滋味不由分說,因為也只有我嚐得出。

Read More

〈中華副刊〉〈咖啡˙色˙物語〉鬼面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琳瑯滿目的咖啡豆陳列架上,各色包裝迷惑挑選者閱讀豆子產地和調性的文字,加上店內一陣陣魔幻的咖啡氣味,讓人如陷迷障。 的確是一種精神迷障,透過視覺感知光線,轉換為神經中電化學的脈衝,原本應該十分主觀的準確,這時卻一路迷航,像極了四目相接時的悸動。就在這時的電光石火,她展現她殷紅如寶石的果實和果肉,卻隱隱暗示她膚白的種子。 店家端來一杯試喝的黑色液體,說是請我這嘴刁的老饕評評;對於真情,誰人不是啟動敏銳的五感,極力搜索周遭的人釋放出可能的訊息?有時累了,好累,感官遲鈍了,和年老的歲月妥協──或說一顆渴盼的心被蒼老的時光壓碎了──就遇上了,遇上錯的人。 杯測的載具是一隻可愛的小玻璃杯,自身變幻出清明無邪的水漾光澤,這時注入咖啡汁液,折射出溫潤的琥珀色,是這麼的適恰的撫慰色眼和口舌之慾。這支豆子是……? 「鬼面。」 若即若離的若有若無,飄渺如涉險的抵死相歡也如激越的賀爾蒙獨特的氣息,加上若即若有的不愛和若離若無的愛,終至夜夜春宵甜夢裡出現鬼魅魍魎。那如瓷的面孔和一口不至於讓Narcissu生妒以致破壞這一段迷亂戀情的潔白亂牙,軟軟的胸和一雙玉版似長腿,在至高處,忽地轉變成青面獠牙,倏忽又化成一顆閃著異光的骷髏頭。啊啊啊,可愛的你的鬼面,這幅春宵鬼面圖或許是對治我無盡貪愛和無明執著的白骨觀也說不定。 彼此剩下Line的長輩問候圖,早安、日安,唯獨沒貼晚安。 貼了你不讀不回已讀不回,不回貼給你也練習你的薄情,不讀:兩人連Line圖都可以鬧脾氣。可兩三西西一杯試飲,可以嚐出多少滋味?舌頭從茸狀乳頭到有郭乳頭止或許已被滿是成見和偏見的舊時滋味醬成毫無敏銳鮮度的肉條而已。那滋味,讀與不讀,不過是愛與不愛。 鬼面是可以描繪的嗎?瞬息萬變的可怖猙獰和純稚笑臉「便是廝守百年,也不過是電光石火。」何況這午後的錯身?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青春異視界〉三坪公寓

文/畢澄 插圖/國泰 氤氳的水氣,穿透鏡子中的自己,你用手輕輕撫去水痕,想在鏡象中找到一點熟悉的過去。   三坪公寓的樓房,低迷的天花板壓迫了視覺神經,這樣的空間裡框羅住你一日所需,也框住夢想。腐蝕的霉味混雜著刺鼻的菸草也困在這樣的小閣樓,加蓋的鐵皮屋頂,雨季磅礡的聲響,偶而幾滴穿透軍綠色的表皮,到達肌膚使毛孔不寒而慄。斑駁的牆門剝落的壁癌,黃褐泥土的砂石感,一摸掉落的砂礫在手掌蔓延。   你像大部分的人一樣,鄉下進城,為了更好的生活。這樣的地方曾經乘載著夢想,他們所謂的蝸居,卻是你拚命換取而來的住所,在一釐米的空間裡,那些畫具堆積在角落,已蒙上了灰,就像夢想早被布滿現實的殘酷給枷上一層鎖。   也不是沒有試過,應徵藝術領域的工作,但太多需要學歷的活,而你只有不起眼的國中畢業。求職路輾轉,夢被一次次冷落唏噓澆醒了,最終還是體力活適合你,作畫已成了奢侈的昨日。無事時,你會蜷縮在木板床上,像一潭爛泥,去遙望你不敢拾起的過去與不可奢求的未來。   唯有浴室裡,那樣澆淋的瞬間,霧氣使現實在幻象中似乎可以張望,鏡子前,你會用粗糙的雙手,在煙霧中刻劃過去,雙眼、鼻翼、嘴脣、耳溝……,存在同樣的靈魂不同的風采,在三坪公寓破繭而出。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城市與閱讀〉忘機之夏

喜鵲在樹下打盹兒,伸直腿、閉上眼,好享受的樣子!原來小鳥也要曬日光浴。 文/攝影 王悅嶶 喜鵲來了家裡。 先是晨早,臥室窗前有人敲門。臥室位在我們這老房子的閣樓間,幾年前我們在院中搭了一個木頭露台,把小閣樓的牆上打了一個推開向外的窗子,可以走到露台上吹風乘涼。喜鵲飛到露台來敲門,先是一隻,然後一對,喀喀喀,輕啄窗櫺,小鳥兒,這麼好奇嗎?我覺得牠們在窗外,晨光打在窗玻璃,應該看不到屋裡。 然後,牠們在後院歇下了。一對、兩對,有一天我看到一共五隻,如若無人,把我家後院當遊戲場,追趕跑跳蹦,在橄欖樹間跳來跳去,還繞著樹幹前後互相探頭探腦,像玩捉迷藏呢! 穿著黑白的燕尾、披著彩藍的腰帶,長長的藍尾巴,這一家子喜鵲(又或是一群朋友?)把我家後院攪得挺熱鬧,還真是好看極了。我在屋內隔窗看牠們忙著品嚐落在地上的橄欖,除了橄欖的果實,草地間似乎還有許多山珍跟海味……牠們滿地啄食、津津有味,前兩天,我扔了一條小踏毯在外面曬太陽,現在,小毯子上掉滿著橄欖,成為這群鳥兒席地而食的流水席啦。 吃飽了,一個躺在日光下的毯子,另個躺在橄欖樹的蔭下,乾脆,翻滾身子,打起了盹兒。 伸直腿、閉上眼,好享受的樣子,打開一個翅膀,翅上美麗的藍彩在日光下閃閃生輝;打開另一個翅膀,這會兒躺平啦!原來小鳥也要曬日光浴,我躲在窗後看得興致昂然,想起我家先生在夏日的沙灘上、鋪著沙灘巾滿足翻滾的樣子,忍不住會心一笑。 據說,喜鵲喜歡親近人居的環境,專門出沒農田與人家的庭院,曠野深山反而少見牠們蹤跡。原來連習性也這麼像人啊!也許這是一種與人類靈性更為相近的鳥兒?也許牠們較為雜食,在人居的環境下更容易覓食?雖說是近人,畢竟是鳥兒,我發現這一群中總有一隻,也許是男士、也許是家長,當其他成員曬著日光浴、慵懶在草地翻滾時,這一位,高高站在後院籬門上,像在守衛;但窄窄的籬門上牠有點難以立足,風一吹來,左搖右擺,牠就張開翅膀保持平衡,眼觀遠方、堅守崗位毫不懈怠。 這實在太有趣了!我決定從另一邊的門,出到院子裡,更近一點觀察。繞過前院,貼著牆壁,悄悄接近,大概就在我都還沒進入喜鵲眼底餘光的那般距離,遠遠地,牠們已相互呼喚著,呼一記,全體起身,飛向藍天。   喜鵲的生活引起我的興趣。牠為什麼敲窗?是看見了藍天綠樹的反影麼?把自己的鏡影誤認作闖入領地的敵人?想瞧清自己模樣?還是嚮往玻璃反射的日光? 在我們這兒,喜鵲的最著名事蹟,是牠們喜歡各種閃閃發亮寶貝。你若把亮晶晶之物放在院中、甚至擺在開窗的房內,管你是結婚鑽戒還是易開罐的拉環,一不留神,說不定就遭到喜鵲神偷的青睞啦。我好奇查了一下,居然,迷信的俄國人認為鳥兒來敲門啄窗是大不吉,會有霉事臨門!英國人也不喜歡喜鵲,覺得牠叫聲不祥,把牠歸為烏鴉一等。但是中國人卻給這同一鳥兒起了個如此美麗的名字,視做喜悅吉祥象徵。世上同一事物,透過不同的眼來觀看,居然這麼大不同。喜鵲既然來了我家,那麼,咱們就依照中國人的眼光來看待吧。 我把隔窗偷拍的鳥兒生活點滴拿給下班回家的J欣賞,他也看得饒有興味,竟說,應該馴鳥,想辦法接近鳥兒。 「你要接近牠幹嘛?」 「讓牠站在肩膀上啊!」看他一派天真,我哭笑不得,想起『列子』中的故事:有一個愛鳥的人,天天到海邊,海鷗都來圍繞他,停在他的肩上。有一天,這人把跟海鷗相處的事,回家告訴了父親,父親就說:海鷗既然喜歡你,你何不抓一兩隻回家來,讓我也玩玩呢?這人又去海邊,一心想著抓鳥,而海鷗,再也不來親近他,只遠遠盤旋了。我把故事的大意說給J聽,試著對他解釋「忘機」之意。其實,J是個赤子心,他的「機心」,是不存丁點惡意的那種。雖然,他見了貓兒就忍不住要去逗弄,把好端端安坐高處的貓逗得逃進樹叢,見了水邊的鴨子要擊掌,把好好在游水的鴨群弄得擎天而飛,但是當半路上遇見慢吞吞行動的刺蝟跟鍋牛,他更非得雞婆地動手把人家挪到路邊,怕牠們被車撞。 「因為你是工程師,學的是科學跟機器,所以機心難免。」我不知道這位老外能不能體會中國古人所追求的鷗鷺忘機、身在物外的境界。看他似懂非懂,似乎仍在打著讓喜鵲來停在肩頭的主意。真是想得美。 忘機,談何容易,前幾天,我不也是偷偷摸摸,因為手機鏡頭不夠遠,想要去接近鳥兒未果嗎? 喜鵲仍天天來露台前敲窗。天氣炎熱起來,入睡前我們打開閣樓屋頂的小天窗透氣,一早,這些美麗鳥兒居然站在屋頂上,在半開的天窗前探頭張望,莫非真想進屋來玩耍哪!我一張眼,看見頭頂上藍色身影跳躍,幾雙小眼,望呀望地,索性翻身,再做個回籠的白日夢,夢見一個忘機之夏。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未竟的傑作

文/攝影 揚歌 喜劇泰斗李國修說,他的父親是一位學歷不高的京劇製鞋師傅,卻說過饒富哲理的一句話:「人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看來,這位右手拿著錘,左手握住鑿的雕刻大師也認同這樣的哲思。一直以來,他都是如此聚精會神的思量該如何拿捏力道,該從何處繼續下手,堅持自己一定能雕塑出心目中最飽含生命的傑作,最獨具風格的女神,始不負上天賜予的天份。 雕刻家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旺盛企圖,將雕像當成畢生唯一的功課。但專注的眼神之外,卻又不免露出些許的躊躇,似乎正陷入了創作的撞牆困境,讓駐足的觀者不禁要為他大喊一聲:「加油,祝早日功德圓滿,跟大家分享這未竟的傑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