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最初的調色盤

想起他在調色盤上教我調顏色,宛如魔法,帶領我找到通往繽紛花園的路。 文/圖 蔡莉莉 若要找出我的人生之所以與調色盤為伍的原因,必須回溯到我剛進小學時。 整理抽屜,發現一本《台南縣美術資優兒童輔導成果報告》,發黃的毛邊保留了童年的質地,宛如時代的戳章。封面是我小二畫的鹽水武廟水彩寫生,簡介寫著:「她是唯一接受兩期輔導的孩子,屬於全才的兒童。講故事比賽得過全縣冠軍,也能彈一手很棒的鋼琴……」幽黃的歲月光影中,我突然想起一些遙遠的事。 我不是一個安靜的小孩,唯獨畫畫可以讓我甘願不動直到畫完為止。每到週末,十幾個小孩,背著和身高差不多的畫架,一手拿畫板,一手提畫具,畫遍鎮上武廟媽祖廟魚市場,又包車遠征台南安平港寫生。關於魚市場的氣味和運河的水光,現在依舊十分鮮明地停留在我的記憶之中。 帶我們到處畫畫的是學校的郭主任,他是鎮上有名的藝術家,總是滿臉笑容,真心對學生好。每當我被學校指派參加美術或書法比賽之前,媽媽總會帶我到主任家,一對一賽前集訓。 主任的屋後是他的雕塑工作室,印象中高大的棚子內有許多待刻的石碑,還有一座等身大的國父座像。我經常爬到國父的腿上吃師母為我準備的小餅乾,也或許是當時看多了五燈獎,幻想那種「登上衛冕者寶座」的感覺。直到讀師大美術系,我仍喜歡爬到素描教室高台上的摩西石膏像,靠在堅實的座像,如此安穩,如此放心,或許是潛意識裡懷念小學那段快樂無比的畫畫時光。 小時候最喜歡看學校的《中華兒童叢書》,那是一系列的繪本讀物。其中有一本是郭主任的作品,寫他家鄉澎湖的咾咕石和落花生,帶有自傳的意味。殘存的印象裡,國語日報曾出現一篇書評,考據郭主任對咾咕石名稱的誤用。小小的我讀了忍不住在心裡抱不平,這不過是一個努力在貧瘠土地上種出花生的少年回憶啊。他是那麼優秀那麼勤奮的創作者,何須如此指責。中年的我已明白高處多風,想必當時中年的郭主任應是寵辱不驚。 這個美術培育計劃,自我小一起延續了四年才停辦。後來,我以縣長獎的成績進了私立中學,從此全力衝刺學科中斷美術的學習。直至考上台南女中,選讀北市師專之後才重拾畫筆。住校五年,每到週末便四處學畫,直到考進師大,直到出國回來。 如今,我早已過了郭主任當年教我的年紀,成了一名高中美術班老師,也寫了幾本書,不知不覺做了郭主任曾經做過的事,像是今昔複沓重合的一段路徑。郭主任就像手機地圖的游標,隱隱然引我前行。想起他在調色盤上教我調顏色,宛如魔法,帶領我找到通往繽紛花園的路。每當我壓好紙鎮示範書法時,總會想起他犧牲假日指導我的無私付出。直到自己成為一位老師,才明白永遠笑臉對學生之不易,才發現郭主任是何等耐心待我,如春風,如慈父,如我生命的紙鎮。 腦海中家鄉的一切,始終停格在童年記憶,記憶鏡頭裡的郭主任永遠不會老,想起他就想起他微笑的眼睛。直到有一天,得知郭主任已過世多年,突然有一種被什麼卡住胸口的感覺,一種懊悔的心情。我想起齊邦媛《巨流河》中寫的:「故鄉可以是一片土地,但應該是那一群人,那些在你年少時愛過你,對你有所期待的人。」 忘了最後一次見郭主任是什麼時候,年少的我並沒想過光陰無常,也不太確定自己未來的模樣,始終沒有對他說出心中的感謝。如今,能做的只有傳遞他曾經給我的溫暖,轉成對學生的關懷。仰首天地,彷彿看見郭主任正慈祥地摸著我的頭說,這就對了!彷彿看見他笑得像彎月般的眼睛,如天上的星。

Read More

〈中華副刊〉足下風雲

文/宋玉澄 插圖/國泰 2020年五月下旬,衛服部部長陳時中先生南下墾丁,腳穿木屐的新聞,廣受注目;然我的焦點卻在察看這雙木屐的形制,顯然是雙兩齒木屐,但應是標準的台式木屐。台制與日制的最明顯的差異,是在夾腳點:日式的孔洞在正中央,台式的在靠近大拇指約1/4的位置。 木屐,是從小穿到大的鞋,有十數年的肌膚之親,當然有些瞭解,更有感情。 遙想民國五十年前後,住在舊稱諸羅城的嘉義,人人皆穿木屐;女性的木屐,外型秀氣有彩繪,男性的多樸實霸氣,而小孩穿的木屐後方,會加一條鬆緊帶,當作補助,不易脫落;幾乎是男女老少,人人皆有。 晚餐後,諸城的人們紛紛上街,就聽到遍處都是嘎啦的拖板聲,真是滿城都是嘎啦聲。木屐,對許多剛來台灣的外省人,尤其是北方人而言,不叫木屐,叫嘎啦板,在文獻中找不到,猜想是取木屐著地時,發出的聲響而命名;另也有人視其外觀,如一塊走動拖拉的木板,就稱拖板(鞋)。當時的外省叔伯們,並不鼓勵穿著,隱約聽說是這是日人─皇民的服飾之一;但父親並不反對,只規定穿著時,不得有嘎啦聲,說那是日本浪人的走路法;一出聲,皮鞭立即由身後襲來,是完全的日式管教法。不得出聲,要如何走路?就只有把雙腳十個腳指頭,如吸盤般地扣緊木屐,果然沒了聲音,卻在每隻木屐上留下五個深深趾痕,讓人印象深刻難忘。 台灣人稱木屐為柴屐。伐木成柴,用語精準,故我私下喜歡用柴屐兩字,總覺得比木屐生動。但真正道地的台灣柴屐叫「棕屐」,是用棕櫚搓繩編織成鞋面與鞋帶的木屐,主要供在市場工作的魚工使用,後也因日本人的排斥以及編織屐帶的手藝失傳,如今已近絕跡。 如今在台灣專製木屐的店家,據稱僅剩五家。作屐的老師傅們都知道「木屐來自中國。」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清代前的普遍服飾;唐朝時中國勢力強盛,各式文化傳入東瀛,木屐也成為日本和服的必備配件,最後竟彷彿成了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 木屐,最動人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晉人嵇含所編撰的《南方草木狀》、南朝宋劉敬叔所著《異苑》卷十、或南朝梁文學家殷芸等,都有「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每懷割股之恩,輒潸然流涕視屐曰:『悲乎,足下!』」的撰述。這些撰述,情義並茂,感人肺腑,卻是小說家所言。在《左傳》和《史記》等正史中並沒有介子推被燒的記載,但間接證明在春秋時,即有伐樹制屐之技法。其形制,以唐代顏師古在《急就篇》注中寫道:「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最為具體,亦可破現今以兩齒即為傳統日式木屐的說法。 木屐,是足下的衣履,是服飾的一環,亦因社會潮流的變動而異動。西晉時,木屐在男女的式樣上已有區別:男子的木屐前端是方的,稱作方頭屐;女式木屐前端做成圓弧形,被稱為圓頭屐。至南北朝的梁朝,社會風行一種高跟木屐,後齒比前齒高,(或許是最早的矮仔樂—一種在二十年前流行的現代厚底女鞋,或現今稱為恨天高的鞋子);足見當時貴族男性十分「娘」氣,喜歡穿高跟木屐,走起路來曼妙生姿。當時的著名詩人謝靈運(385年-433年),不知是否受此啟發,更把在木屐下的兩齒,改為可拆卸的活動裝置;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拔掉後齒,可以保持上下山時身體的平衡,這種木屐引起了當時很多人的青睞,把這種木屐叫做「謝公屐」,應該是史上有紀錄的第一款專用爬山鞋;並流傳後世,如唐代的李白,就留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詩句。 台灣木屐的發展高峰,大約在民國40至60年代間;又以台南人特別重視木屐文化,有「穿木屐,好賺食,金銀財寶滿大廳」的俗語。惟民國70年代後,受泡棉與塑膠的出現與生產,致木屐業迅速沒落;真是眼見它起高樓,也眼見它樓塌了。如今,倖存的木屐業已改向客制化,或製作復健、或以健康為目的的專用鞋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無聲

文/攝影 馮平 春雨如油,潤物細無聲。 無聲,也許是自然界中最幽微、又最驚人的力量。一轉眼,新綠枝頭,楊柳迷濛。 一轉眼,春走了,碧雲天,黃葉地,少年白頭,庭木生瘤。又一轉眼,可能土石鬆動,山崩泥流,毀形變體。 生滅成毀,多少時候,都在無聲中。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川端家作客

作者與川端故居女管家合影 文╲照片提供 陳銘磻 數年前夏日某天,結束關東旅行的回程,心裡暗暗思忖道:有一天,我必定會想起這美好的一天。那一天,心馳神往的走進滿園子種植各色玫瑰花的鎌倉文學館,還以不速之客貿然進入文豪川端康成位於長谷的舊居。 無論那一種季節,旅行日本的日子,晴雨、風雪,我一直在轉輟變動的座標,尋找摯愛的文學地景;雪紛飛,無常幻夢幾十年,倏然闃寂無聲送走許多前塵往事。 無法對旅行的記憶用情太深,是因為脆弱;擔憂念舊傷懷,是因為畏怯老淚縱橫,只能將模糊且沉重的心事拋棄,時間久了,好不好受的回顧都成為過去。換言之,旅行中的各種景象,隨著成長形成特有的自我,我從最初來去自如,十分愜意,到後來獨愛伴同家人出遊。 數年後春日某天,履行承諾,與妻女偕行,從大阪搭乘夜間巴士,一路順暢的在酣睡好眠中醒來,清晨六點,早春冷呵呵的鎌倉車站,寒氣凜冽。 川端家庭院 走在古樸典雅的街衢,前去車站對街,小町通右側的黃色歐風小屋,著名的IWATA COFFEE早餐;始於1948年,鎌倉第一家咖啡屋,文豪川端康成時常到訪的老店。 鎌倉位於神奈川三浦半島西面。歷史上,是平安朝源氏領地,征夷大將軍源賴朝置鎌倉幕府於此,成立武家政權,鶴岡八幡宮為政治中心。 每一回到八幡宮,必然走訪參道右側庭園,探望源義經的愛妾靜御前手植的「靜櫻」;還有,前去川端康成《千羽鶴》地景圓覺寺、《山音》以幽雅竹林著稱的地景報國寺;隨後乘車抵長谷,走上古木參天的參道,拜謁詩人与謝野晶子形容為「美男子」的鎌倉大佛,再往長谷觀音寺參拜十一面觀音像、抄經文、賞紫陽花,到寺院左側見晴台展望由比浜明朗的海岸。 即便來到現代,鎌倉仍舊保有一份獨屬於自己的寧謐,意趣盎然,頗有意思。 說不上來何以特別鍾情鎌倉的春色,寬敞道路,櫻花滿開,像是經過巧手編織的粉紅隧道,行人穿梭路肩,春風拂動樹梢,陽光浸染林蔭,彷彿飛花故落舞筵前;我心徜徉,感受鎌倉櫻花燦燦耀眼,仍是最美。要算開心的,莫過於夏季了,看煙火在海邊綻放絢麗花朵,幸福笑意盡在人們身上開出璀璨花顏。到了深秋,層林盡染金黃,片片落葉好比蝴蝶紛飛,使人感受短暫的綺麗,如秋葉,如煙火,如櫻花,很費功夫的活出燦爛的每一瞬間。 鎌倉的幽雅,很像電影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風格,舒緩雋永中,流露沉沉憂傷和淡淡療癒,一種極勻稱的緩慢節奏;這種況味如他執導,綾瀨遙主演的《海街日記》,描繪同父異母的四姊妹,承受親情羈絆的困擾,並以鎌倉四季景色的變換,牽引姊妹間平靜卻騷動的靈魂,藉此接納彼此,重獲面對生活挑戰的力量,攜手面對未來。 這是跟得之不易的生命致意的暖心之作! 與其說喜歡日本第一個建立武家政權的鎌倉,不如花時間再訪曾以不速之客,冒昧進入川端康成位於長谷的故居,是否安然如昔,更顯不虛此行。 午後如許暖和的春陽,激盪內心喜悅,如山中泉水迸流,便帶領妻女前進川端家那一條熟悉的道路,未料通往住所的巷衖,圍起一列私家用地的鐵柵欄,心底冷不防發慌,眼前低矮柵欄,阻隔我欲訪文豪家的前進之路。 黯然走近路旁神社,在高大鳥居下,回想起多年前那個火傘高張的夏日。 那一年,是今生第三度鎌倉行,從伊東、熱海、大船,轉換電車到長谷,在毫無聯繫的前提下,打算拜訪川端故居,好比當年三島由紀夫到此會晤川端,如沐一代文學大師物哀、淒美、幽玄,王朝美學的優雅與芳香那樣,以作品的靈魂為師。 雖則已從作品中知曉川端不喜被隨意打擾的脾性,我卻執意搭乘江之島電車,悠然自若的瀏覽窗外白花花的夏日天空,想望被形容為地地道道《源氏物語》一脈相承的日本新感覺派作家的文學丰采。 沒有詳盡觀光資料標誌的年代,無法立即查明故居所在,便在車抵長谷,一邊迷茫穿梭,一邊借問路人,像是無頭蒼蠅的徘徊燠熱街巷;耗去大半天腳程,終於在鄰近車站,一間掛有「伊勢皇大神宮別宮」指示牌的消防隊,從一位老先生口裡,詢問到正確地點。 一方兩幢不相連的房舍,是川端四十七歲時,為了躲避戰火侵擾,帶著妻子秀子與養女政子,舉家搬遷過去。那是1946年10月的事。 夕陽西斜的小巷,站在木雕「川端」的名牌前,心跳加劇,想到大門另一邊是文豪宅邸,即將見到心儀的已故文學家,古典靈思的翩翩意象了。 冒冒失失按過門鈴,響聲倏起,簡樸的木板門被緩緩拉開,發出連串喀喀聲,門後探頭問話的是年約五十的女管家,雙方語言不通,彼此嘰喳一番,面面相覷,不知對話為何,場面顯得格外尷尬;直到後來聽聞這一群不速之客是來自「台灣」的文教人士,女管家才半信半疑的啟開大門,讓五六男女進入庭院。 映入眼簾的是兩扇編織精緻的低矮荊扉,門後一片綠意盎然的草坪,幾棵高聳樹木隱於三塊石柱後,落日餘暉照映下,氣燄恢宏;那景致許是作家生前的幽邈投影?朝思暮想參訪的川端故居,終於在眼下展露獨具風格的面貌,一種肅穆而精妙的典雅之美。 斯人已然作古成仙,便請求女管家讓我坐到川端生前獨坐吸菸、沉思的檐廊長石,邀她一起合影留念;彼時,心神洶湧澎湃,竟生難以名狀的感動。 我猶能得天獨厚在作家沉潛創作靈思的台階,望著夕陽悶懨懨映照在寂然草地,徒留蘚斑碎花,淒冷無聲。 莫非是文豪用饒富野趣的文學情境,將顫動之美隱藏起來,幻化成遠道而至的旅人,幾許莫奈自歎?是的,我來自台灣,1970年6月,川端先生亦曾到訪的福爾摩沙。 沉靜的坐在檐側長石,一時分辨不出客寄何方?腦子忽忽聯想起《雪國》被視作寡情男子的島村,一身頹廢模樣。越後湯澤飄雪了嗎?駒子後來的命運如何?想來,一旦千羽鶴翩然飛起,長谷的冬天就將到來。 生命短暫,感動的時刻短暫,告別短暫停留的川端故居,是日長谷不下雪,由比浜的黃昏不知何時暗了下來。 二十九歲開始日本文學地景紀行,最初到訪川端出生地大阪此花町,又往伊豆湯島,文豪寫作《伊豆踊子》的湯本館,再轉越後湯澤寫作《雪國》的高半旅館,他說:「不論是《伊豆踊子》還是《雪國》,我都是以對愛情的感謝心來寫的,《伊豆踊子》的感情表現是坦率無邪的,而《雪國》則稍微深入,所以表現得比較含蓄。」《伊豆踊子》真實的舞孃曾說川端是好人。他回話:「我自己也這樣認為。從湯野到下田,即使自我反省,也覺得帶了個好伴侶同行,實在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不論是在下田的旅館,或是汽船中,舞孃都告訴別人,說我是個好人,對她的盛情,我感動地流下欣慰的眼淚,如今回想起來,實在不可思議。那是小時候的事了。」那份真性情無疑是他下筆《伊豆踊子》的動機。 沒錯,我還專程去到位於伊豆的「伊豆近代文學博物館」和位於大阪茨木市的「川端康成文學館」,見證川端作品流露《源氏物語》王朝貴族象徵冷豔美的官能性色彩,以及來自時代與民族性所支配的美學。 一生受佛教禪宗影響至鉅,意識上又以「生、滅、生」為中心的川端,在小說作品中重現幽玄、物哀和虛無的特色。 小野小町在《古今和歌集》寫道:「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第五度鎌倉行,未能如願依照期待,再當一回不速之客,立身川端家,滿是惋惜,不免遺憾;這不就是他看待「滅絕之美」為極致美的相對應嗎?而我並不想用期待去消耗對認清事實的執著,還是會繼續以誠摯的心追逐文豪作品中所孕育的人文價值。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天堂鞦韆

文/攝影 陳玉姑 泰戈爾在《漂鳥集》第41首寫下對天堂的企盼:「樹木就像大地的渴望,踮起腳尖,遙遙窺向天堂。」 人間的天堂,灑落在臺東池上的伯朗大道的天堂路上。 藝術家撒部‧噶照受邀「2020臺東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97》藝展時,發想了一座取名為「自然療癒」的天堂鞦韆,以太陽、月亮為意象的鞦韆地景。 搖幌擺盪夢想的如弦月如半日的月牙鞦韆,地景的翠,山景的綠,天景的藍,是觸目的震撼與陶醉,真乃天上人間,夢裡不知身是客的大化啊!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世間行踏〉中越會安遊船河

中越古鎮會安入夜之後,秋盆河上的舢舨與河畔古厝燈籠輝映,一副歌舞昇平景象。 文/攝影 王源錕 旅遊世界各地,少不得安排「遊船河」的節目。到「水都」威尼斯必定要搭「貢都拉」,穿梭在運河與拱橋間;到美國尼加拉瀑布非得乘「霧中少女號」,才能感受轟隆水簾的洗禮;到英國劍橋自然要學徐志摩,在如詩如畫的康河撐篙。兩年前在越南中部的古鎮會安,我們又有不同的「遊船河」體驗。 占婆是越南的一個古王國,中國史籍上稱為「林邑國」,國勢曾經非常強盛,首都「僧加補羅」。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這座位於秋盆河口的「獅子之城」,因地利之便發展成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埠,來自中國、日本、荷蘭、印度等地的商人雲集,帶來大量財富與異國文化。到會安從事國際貿易的外國人很多,各國商人聚集在特定區域居住、做生意,形成勢力範圍。會安有座廊橋「來遠橋」,以橋下的小河為界,一邊是日本人區,一邊是華人區。橋的兩端各有一隻猴與狗的雕像,代表這座橋是1593年(猴年)興建,1595年(狗年)完工。「來遠橋」匾額據說是皇帝御筆所題,有「近悅遠來」的含意。 「來遠橋」是日本人興建,所以又稱「日本橋」,但自從日本實施「鎖國」之後,禁止「朱印船」出國貿易,會安就罕見日本人的蹤影,倒是數百年來許多華僑在此經商、安家落戶,留下無數店鋪、深宅大院、廟宇、祠堂,以及凝聚僑民心靈的會館建築,形成越南最古老的華埠。 秋盆河出海口的迦南島,乘簸箕船「遊船河」,新鮮刺激又好玩。 秋盆河發源於越南中部山區,向東流入南海(越南依地理位置稱為「東海」),造就了會安的興盛,但十九世紀秋盆河淤塞,會安的對外貿易功能被峴港取代,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199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會安古鎮,雖然已經繁華落盡,卻難以掩蓋昔日的光彩。秋盆河 邊整排漆成赭黃的氣派老房子,彷彿訴說著一篇篇豪商、水手、異鄉人的故事。 會安的步調十分慵懶,逛完老街喝過下午茶,就是到秋盆河「遊船河」的時間。天色漸暗整個會安的大街小巷、商店住家、河畔、舢舨上,到處都掛滿亮晃晃的紙燈籠。這裡成了繽紛的燈籠世界,在各色燈籠烘托下,越夜越美麗。 如果說夜晚會安的燈籠船像遊上元的閨秀,白天迦南島的簸箕船就是逐碧波的村姑。同樣在出海口,迦南島比會安靠海更近些,是個充滿漁鄉風情的小島,要是到會安沒順便去迦南島坐簸箕船,那就太可惜了。 簸箕船是中越會安、峴港沿海一種很特殊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當地漁民捕魚用的小漁船。它用竹片編成半個圓形船身,底部再刷上瀝青或桐油防水,外型圓圓的,所以又稱為竹籃船或「碗公船」。 簸箕船直徑約二公尺,每艘可坐二至三人,圓形的船沒有船頭船尾,也沒有控制方向的舵,當地漁民卻能憑一枝槳,划著船在海上、河面來去自如,令人嘆為觀止!這種傳統的簸箕船現在很少出海捕魚,大多用來賺觀光客的錢。 到迦南島坐簸箕船的遊客不少,在等待的空檔,會安排遊客分批用餐或釣魚、做燈籠、欣賞歌舞表演,一點也不會無聊。輪到我們戴著越南斗笠、穿好救生衣上船,安娘喂!這哪是船?簡直就像遊樂場的旋轉咖啡杯!還鬧不清楚東西南北,我們已被裝進十幾個大「杯」裡,划進迦南島縱橫交錯的水道中。 水道旁種滿水椰子,水椰子的果實有很多瓣,瓣內沒有椰子水,只有椰子肉,據說當地人拿這種椰子肉來製糖。幫我們划船的越南「阿桑」臉上布滿風霜,笑的時候露出兩顆大金牙。 來到一處開闊水面,在水上舞台的熱門音樂伴奏下,幾艘簸箕船開始「尬船」!船夫們將簸箕船當戰鬥陀螺一樣划得團團轉,有些船夫藝高人膽大,故意讓船身高低起伏,一邊船舷都浸入水裡了,坐在上面的遊客驚叫連連,我們團裡一對姊妹花更是嚇得花容失色,死命抓著竹座椅不放。 表演結束掌聲如雷,船夫舀著灌進簸箕船的海水,四面八方簸箕船的船槳,紛紛遞上遊客打賞的小費。越南幣的幣值比較低,我看每筆賞金至少都是一萬元!如果我們的划船「阿桑」也表演一段戰鬥陀螺,或許我會打賞她一張背面印有會安「來遠橋」圖案的鈔票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廟

詩/攝影 高朝明 三字經 最古老的童謠 論語 跨越朝代的流行歌 第一道晨讀 學子開始往腹內裝填文墨 在,古城的屋脊上合唱 紅牆莊嚴了搖籃 一群燕尾向天 雨豆樹爬進櫺窗 葉影,搖擺戲弄著矮几書案 筆架鎮紙 烘焙出滿室書香 府城的風吹響詞林 絳紅的牆,扛著藻仗一匾 全臺首學

Read More

〈中華副刊〉沒有布萊德彼特的坎城

文/圖 余致毅 坐上前往坎城的火車,火車內的車廂結構很有趣,分為上下層,可以踏上幾級階梯上樓,也可以在下層選擇雙人位的座椅或背對窗戶的單排活動座椅。 整車廂都是戴著墨鏡的男女,穿著清涼的衣物,環肥燕瘦,露出深淺不一的乳溝,大腹婆大肚男二頭肌六塊肌纖腰肥臀,以及從頭到腳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的刺青。 因為今天是法國坎城影展的開幕式,擇期不如撞日,便和韓國友人裕卿搭上火車出發至坎城。海灘上搭滿了許多白色尖塔的帳篷,插著各國的國旗,繞了半圈卻沒見到我們的國旗。坎城的大街小巷已經被滿坑滿谷的人塞滿,黑頭轎車也勉強在其中鑽動,而前來參與盛會的觀光客來自四海諸國,放眼望去可見巨型的看板海報與鮮豔的紅地毯,各家媒體的轉播車與大小攝影機轉播設備已經卡好絕佳位置,穿著帥氣西裝戴著耳塞麥克風的工作人員,忙著招呼東指揮西,火熱的氣氛在炎熱的地中海岸熱烈燃燒。 我們先在坎城街弄隨意閒逛,在擁擠的人潮中感受大活動的狂熱氣氛。遊客們紛紛在紅地毯前拍照留念,能夠幸運的參加一年一度的國際盛會感到很興奮,每回在電視新聞畫面看到的熱烈情景,總是隔著螢幕隔著海洋,遙遠地沒有真實感。此刻,能夠站在擁擠的人潮中一起興奮雀躍的等待,一種奇異的虛幻感油然而生。  原本以為我們能找在紅毯圍杆前的位置非常幸運,隨著時間的流逝,工作警衛們把站在欄杆前面的民眾趕開。原來這麼好的位置是不可以讓觀眾群聚的,然而隔著一條馬路後的位置早被大家佔滿,我們勉強退到人群後的樹邊觀看。活動大約到晚上七點多開始,天色還是十分明亮如午後時光,前面已被滿滿的高矮梯子排滿。隨著時間越接近,人潮盛況前所未見,只有人山人海勉強可寫實地形容這樣的情景。附近來了一大群中國的留學生,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各自從哪來、在哪唸書、從重慶到馬賽,各有各的專攻,人海般的中國留學生充斥整個歐洲;當我在歐洲旅行的途中總是會碰到幾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人群間的尖叫聲此起彼落,一會便聽到留學生們喊著:「看到范冰冰的車開過去了」、「冰冰、冰冰」,一台台黑頭轎車從我們面前的馬路開過去。一個個如明星般的工作人員拿著對講機溝通,幫忙開車門引導這些貴賓...第一次見識到全球媒體的大陣仗,從沒停止閃爍的閃光燈,不斷地捕捉每位巨星舉手投足的風采。 當范冰冰穿著黃色的禮服走上紅地毯,中國的留學生們全都失心瘋似的大聲叫喊著范冰冰的名字,附近的西方遊客也被他們的壯大聲勢狂吼聲震懾住,留學生忙著跟西方遊客解釋並介紹這位來自中國的明星。 前面的小梯子已經站滿高頭大馬的壯漢,每個都拿著大砲猛拍,也有一些女生勉強擠上去,一旁的中國女生已經顧不得形象,身手矯健地爬到樹上,兩條腿卡在兩棵樹之間,一邊的外國人也被他們的裙底風光和豪邁的動作嚇到。個子小的女生坐在男朋友的肩上,幾個女伴也學樣,先讓一個女生坐上其中一個女生的肩上,看他們辛苦撐著女孩們的重量,搖搖晃晃的,不一會就功虧一簣,癱軟下來。在下面被當馬騎的朋友肩膀早就紅透,大概元氣大傷,逗得周遭圍觀的群眾也哄堂大笑,十分有趣。 而我勉強墊起腳尖,試圖在人群細縫中找到一點點空間和畫面,只看到那些穿著美麗禮服的女星們小小的身影,漫步在紅毯上讓媒體拍照,透過轉播大螢幕,感受那激情的星光熠熠。當羅素克洛、凱特布蘭奇、凱特貝琴薩等人抵達會場,全球媒體閃光燈不停頓的猛拍,雖然他們本人這麼遙遠,卻讓與會的大眾感受到明星的排場與光芒,體驗一下大明星世界截然不同的氛圍;在好萊塢大紅特紫的大牌生活,我們大概很難有機會參與他們的浮華人生吧。而韓國友人裕卿早已成功的攻上一把梯子,跟一旁的大哥說說笑笑搶得好位置,也多虧她幫我拍了許多照片。可惜,布萊德彼特、湯姆克魯斯和李奧納多迪卡皮歐並沒有參與本屆盛會,有些遺憾,不知何時才能有機會再度踏上坎城土地一睹他們的風采。 這次幸運地來到遙遠的坎城,與成千上萬的觀眾一起聚集在地中海,遠眺波光粼粼的地中海遊船點點,近看光芒閃爍的明星風采。享受那種群眾的瘋狂,以及不同世界的質感,揮一揮衣袖,背上行囊,再繼續踏上屬於我自己的旅行紅毯。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凝望著妳

詩/圖 猴子貓 青春年代我對你著迷 可是你安排的路我走不到 我無法跨越歉疚、穿越人群、墜落黑暗 飛向大海 我無法面對著自己的殘忍 又無法面對著你再次出現時的殘酷 對付我的手段、醜化我的時候 我不敢相信心放棄的悲傷 人面鯊 縱容把你變成這樣的淚漬,面目全非的你 那些欺負我的 那些詭詐的 我在凝望著妳 上帝跟所有人都開了玩笑 字字戳破撒旦的謊言 長成別人手中傀儡 誤入迷途的陷阱 眾人掩飾自己所做的壞事 卻顯得如此清晰 天使的眼淚,越走越老越是淌了下來 當然曾經失落絕望 清楚看著我的手,覆蓋著一片荒涼 清楚記得 昨天你身旁的那朵茉莉 讓開在雜草裡的野花 想著、愛著、渴望著 才知道要花費多大的力氣成為你唯一的玫瑰 曾經不願面對一切 也曾經這樣痴痴的等待過你 如果我掉入黑暗之中,你要把我帶回來 所有的錯誤,才知道都求一個道歉

Read More

〈中華副刊〉府前路你調皮了

詩/圖 林益彰 臺南你怎變了,府前下大道壞壞 布幣,臺灣銀行的布幣 是誰把花磚的皺紋倒反了 你變壞了嗎,還是,神的旨意 臺南,你變太壞了,我得想辦法壓壓驚   你好,一碗叻沙屋軟殼蟹紅 太可怖了,太恐駭了,壓壓驚 難道這是神的旨意 為何感到恍惚焦躁溫馨地性憤   眼前馬公廟葉家燒烤還沒開 延平郡王讓我想到泡妞專家的羅百吉 臺南你壞壞,信仰不能亂玩 語畢,雅量涕泗滂沱   不行,我還是坐立不安 你好,山記魚仔店,來碗壓壓驚 你好,巧苓紅茶,來杯壓壓驚 你好,進福炒鱔魚,來盤壓壓驚 不行不行我還是心神不寧   轉了圈東門圓環,你也壞了嗎 復興市場壞壞地向我揮手 要不要來杯酸辣湯口味的菊花茶 媽媽的味道人間極品 難道,還是,或許是神的旨意   再次回到臺灣銀行的布幣前 祂嚴肅又清廉又正直地告訴我 你去前方寫著好人的檨仔林 對莉莉水果福記肉圓司法博物館說 我要超大桶的生檨仔,將生檨仔還我 如果沒人理你,你可大喊氣圓斬克林台包 爾後再到油行尾福德爺傾訴 你好,請問下水道福安坑溪忍者龜在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