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水丰尚書\南洋之秋

紀宗仁 寶藍芹壁 油彩 詩/秀實 圖/紀宗仁 01 武吉知馬舊鐵路   這一小截的軌道看似安靜而我們在上面走過時 那微微的搏動讓我們對生命感到巨大的震驚 留下的色彩是美好的,但背後卻有著荒涼陰暗的月臺   我期待遠方會響起列車那悠長的鳴聲 不必議論班次與終站只要現實的存在失去 腳下那些秋草,蕪雜的生長著,並蔓延到天際   02 午間的牛津旅館   午間並無休憩與睡眠只有焚燒著的溫度 這個濱海的城市總令人想擁有記憶中的痛與歡娛 逃離那堂皇華麗的殿堂,如漂鳥與綠草坪在糾纏 細小的話語與微弱的呼息比所有的高談闊論都動人   柔美似水,因為所有的潔淨均由此而生 而所有的骨骼與肌理都像一株秋雨中的樹木 不必叫出名字,在枝椏下走過時便會感到所有的 變改。善良的存在是相互剋制又相互萌生   03 克拉克碼頭夜   事物或情緒總是隱蔽的但有著那傷疤般的痕跡 形骸的放浪不羈才是存在的所有述說 當依附在肉身上的陰影消散後我們便看到城市的真貌 她在夜間不遵循古老的坐標以議會或法制來運行 竭力地尋找那壓抑了的歷史與原始風貌   全然裸露在空氣中,是今夜河畔的秋月 我知道明天還會有更多的裸露,與全部的美 那些聲音與輪廓清晰無比卻有著浮動的軌跡 生命在沉澱與發洩,讓我知道那真實之後 要不是疲倦的夢,要不是夢裡的飛翔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想念是雨後的江湖

詩╲攝影 葉莎 我在岸邊寫信 每一個字詞都近黃昏 心中的野薔薇無聲黯淡 梔子花盛開又凋謝   不語的鴿子 是書信未盡的結尾 想念是雨後的江湖 無劍的人自然也無舟 只能站在岸上 看斜陽更斜   也許該叫寂寂的心驅除寂寂 叫夜夜驅除夜夜 也許該寫一首愛的詩 給世間孤單的心靈   在遠方的夜晚未靠近之前 書信必會完成 我會再數一次鴿子 一隻、兩隻、三隻 假裝一個孩子,從來 不識愚痴

Read More

〈中華副刊〉重逢

詩/圖 白靈 沿著茶梗和葉脈 每片茶葉都闢了一條小徑 通地並通天,與多年前的一朵雲 於你纖手握的壺中,重逢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怪濟州人

文/畫 邱傑 邱傑消失系列~彩虹牛 一 不怪濟州人   因為欣賞古濟州島一種令人感動的風俗起而仿效,造成我一場無以彌補的損失。 那年在濟州島看到了鄉下許多古民居多在門前左右各設一座約一公尺高的石柱,石柱相對面各鑿三個圓孔,柱子的用途是在孔洞上橫著插上長竹杆,告知來訪客人主人在不在家。 如果主人在家,竹杆便取下擺在一旁,訪客望之即可直接進入。若主人不在家,半天內可以回來就橫置一枝竹杆,一整天不回來則橫置兩枝,若是出去幾天,就橫擺三根竹杆,讓訪客知道而不至於枯等。 「這不正好給了宵小做為是否可以進來闖空門的明白告示嗎?」我非常好奇。接待我們的朋友卻挺著胸驕傲的說:這個島上沒有宵小! 這讓我心中大大震撼,感動不已。 大約十五、六年前,我在鄉間建了一棟兩層鐵皮農舍,在裡頭作畫,在外頭種樹種菜,非常開心。當時我尚在業中,因此在老家與新建鐵皮屋兩地來來回回兩頭跑,每當離去,學著濟州人在門前左右各擺一張舊椅子,兩張椅子上橫置一根竹杆,告訴來客:主人出門囉! 也才幾個月,小偷來了,從一樓偷到二樓,老舊得有如骨董的家具、老舊的電腦、存放多年沒喝掉反而越存越多的酒、新買的農具工具…統統搬光光,我們回來,幾乎看傻了眼。 我擔心小偷再來,不曉得我們家老是眼鏡蛇、雨傘節等劇毒蛇類在屋前屋後溜來溜去,於是在外牆畫了條眼鏡蛇,寫上當心毒蛇四個字。沒想到這小偷竟然不怕蛇,十天之後再度上門,連一根居家防衛用的蛇鋏都偷走。 第一次偷走一大堆酒我並不心疼,因為酒本來就是要讓人喝的,我當時還哈哈大笑這小偷笨啊,我的畫作一幅也不曉得偷,這話說得或許太大聲了而教小偷聽到,第二次來「洗劫」式的大搬家,幾乎把我們偷成了家徒四壁,最慘的是那幾年多場畫展中我各留下的一些想到老了要辦回顧展的非賣品卷軸,綑成一個很方便拿取的一綑,竟教小偷方便的成綑拿去了。 丟了這一批畫更慘的後遺症是:失竊之後,我整整三年畫不出畫來,這傷得可還真深。 警察杯杯來問案,聽我講起濟州人的故事,差點拍我腦袋。他說,這裡是台灣,而且是現代台灣啊,即使你現在再去濟州再看看,誰家還敢這樣明白呢? 我們接受了警察杯杯的勸告,雖然還是沒有砌圍牆,好歹蓋了一個車庫,還設了一個有鎖的門。 我從沒有怪濟州島人給了我錯誤的示範。   二 家住牛舍裡   我一直誤以為我的出生地是大園的埔心,一直到長大了才赫然發現我的戶籍上記載的出生地古地名叫做大牛稠,是大園鄉的大海村。 桃園改制之後,村變成里,所以我出生的故鄉叫做大海里。 住那兒呀?大海里!這樣的回答還真是有趣。 埔心的意思是一塊草埔地的中心位置,中心地帶是一個發展約已兩百年的小小聚落,特色是街左街右各有桃園國際機場和桃園軍用機場兩座整天轟轟轟的機場,另一個特色則是近百年前已有輕軌通過街心。當然不是現代化的輕軌,而是古名叫做輕便仔的輕便車,行走在鐵軌上,以人力推動前行,一度是桃園縣最重要的陸路交通工具。由於也是走鐵軌的,稱之為輕軌倒也不誇張。輕便車的埔心車站就設在我家大門口。先祖父眼光精準,在輕軌車站前買地起建店面做生意。 大海里古名大牛稠,就是大大的牛舍。 牛舍建得極大,甚至以牛舍為地名,從這個方向來推斷,想必也是富庶豐饒之地了。 我一直到唸小二因為軍用機場擴建,只得隨著家人從大海里搬到埔心小街。幸好大海埔心都是同一學區,我不必轉學,上學放學還少了好長一段路程。住田寮仔時我走田埂抄近路到學校,必須經過一兩百公尺外的兩戶鄰家,他們養狗也養鵝,令六七歲的我視上學為畏途,狗和鵝都是兇猛可怕的攻擊性動物,對路人是絕對不會客氣的。   然後,一幌眼我從七歲變成了七十歲,我住到白石莊鐵皮屋來,居住多年有一天發現我們的隔壁村名叫永興里,古地名叫做大牛欄,正是客家話的大牛稠。小時住在牛稠裡,老來住在牛稠邊,真是巧因緣啊! 在2016年間我舉辦過一場名為「消失」的畫展,其中有一件畫的是一頭原野上的水牛。原野畫得若實若虛,水牛只以彩筆勾勒而形成半透明狀,這件作品保留在身邊,於我這個大牛稠囝仔而言,消失的林野和水牛,恰如我消失的童年青春。   三 舅舅的西瓜 永遠忘不了舅舅挑著一對我們稱做米籮的竹編大型盛具,行走近二十公里,為我們挑來了金瓜、冬瓜、西瓜和各種海魚的童年往事。年年夏天我們永遠有吃不完的西瓜,在清貧的年代,還常有鮮魚吃。 舅舅是外公的獨子,媽媽則是外婆嫁給外公時帶進門的前夫之女,我不曉得媽媽的生父是誰,媽媽在世時也說得語焉不詳,或許說得詳細而我卻漫不經心一直沒有聽進去。外公對我的媽媽一直視若己出疼愛有加,舅舅大老遠挑了農產水產來給我們,事實上舅舅是延續了外公的心和情。 外公疼愛我媽,對舅舅管教卻總是不假詞色,現在回想,舅舅頂多也只是偷偷抽個菸,外公自己也抽,卻開口就罵這個畜生、這個剋星,舅舅從來不敢回應,閉著嘴由他去罵。 外公一生節儉勤奮,耕著簡陋低矮農舍旁一點海邊貧瘠土地,還走極遠彎彎曲曲農路去到海岸一些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的草埔、石灘、沙地去,整理出來一小塊一小塊可用之地栽種蕃薯、玉米、花生。勉強得了一些收成,迫不及待挑好的親自為我們送來,或是要舅舅為我們挑來。有一次我們三個兄弟到外公家,外公帶我們去他的「海湖仔」農園看看,我們兄弟只覺得走路走得簡直腿都要斷掉,好不容易到了,什麼農園啊,根本只是防風林外一個狹長的草田,沒有水源,沒有道路,真難以想像這樣的地方也能產出許多西瓜、冬瓜、花生、玉米? 外公外婆辛苦把孩子養大,舅舅承繼父母親的勤儉家風,養出了下一代,全力支持下一代成家立業,不惜變賣一切田產協助兩個兒子拚事業。 舅舅數月前去天上和我舅媽及他的姐姐我的媽媽相會了,我心憂傷。

Read More

〈中華副刊〉你是所有意義中的一根針

詩╲陳永家 圖╲黃騰輝 黃騰輝簡介 藝術家、企業家,1959年出生於臺灣花蓮,東海大學畢業,北京清華大學美學碩士、美學博士候選人。台灣第一個社區總體營造「理想國」創辦人之一,1990年創辦了以玫瑰為主題的「古典玫瑰園」將英式下午茶文化帶入台灣,他也是位瓷器設計師曾為英國皇家品牌設計威廉王子大婚瓷器等,作品廣受國際收藏家喜愛。 當你沉默,每一波拍向海岸的浪皆靜止 每個似是而非的泡沫 不再寓意堅定的消逝   你的沉默——從很遠很遠的海鳥 捎來訊息,我能見聞深藍的音頻 卻無法觸及你   夜的黑絨布上繡滿星星 你是夜光核裡的眼睛 還是翱翔於海上的盲眼海鳥? 無論有沒有你的注視,我安靜的天空 因你而充盈了許多意義   你是句點後的雨聲 你是我沿海岸線中途漂落的藍瓶子 你是存在於所有意義中的一根針 挑亮夜裡所有的碎光。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尋貓記

 文/徐夢陽 圖/徐瑞 週五下班結束一身疲憊身軀回家,本想沖個澡,然後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做滑手機看影片、文章。沒想到妻突然來訊,問可否陪她回高雄一趟。我雖馬上答應她,內心卻感到奇怪,怎麼上週才剛回家,這禮拜又要趕著回家,便問了她原因。她說,他們家那隻名叫咪咪的貓已經兩天沒有回家了,正常來說,牠一到吃飯時間就會回家,而且會很乖的在門邊喵喵叫,好像在呼喚人們要給牠在碗中加飼料。吃飽後,他們家的人會把牠抓進屋內,讓牠奔跑或躺在家人身上撒嬌,相當可愛。 不過,這次超過兩天都沒有回家,所有人都感到異常。妻聞訊後,本來想放下手邊工作請假回家,可是最近疫情嚴峻,學校有處理不完的事情,只能忍痛等到週五在奔赴回家。這隻咪咪是原本岳父、岳母收留的一隻流浪貓所生的其中一隻,當初那隻流浪貓生了五隻貓,後來都陸續送人,只剩下這隻虎斑貓咪咪留著陪伴母貓。會留下牠當然也是牠長的相當可愛,同時也對人也很親近,所以才想續養。 而在妻遠嫁他鄉,他的兩位弟弟一位在北部工作,一位工作很忙的情況下,其實這隻小貓有如及時雨,讓岳父、岳母有了陪伴的對象,而牠可愛的模樣也屢屢撫慰大家的心。只是,誰也料想不到,一隻養在社區的貓,居然就這樣消失不見。據說,第一天沒回家的時候,他們家全家總動員,有些人跑到住家的花圃尋找,有些人往後面的公園空地呼喚,但全都沒有下落,讓他們感到很失望。於是,我的小舅子就製作一張尋貓啟事,希望有好心人看到後可以協尋,另外就是懸賞獎金,希望重賞之下會有勇夫。岳母也把這樣的尋貓啟事轉貼至社區群組,希望鄰居們可以協助找到牠,畢竟牠的存在已經是家中的一份子,而無故消失令人無奈。 所以,終於到了週五,妻才會對我提出要回家的要求,我二話不說,就整理行李跟她馬上出發。沿路上,我雖然想安慰妻,對她說如果沒找到也不用太氣餒,畢竟連我的岳父、岳母及小舅子都找不到,我們更是機率不高。而本來妻週六有個重要的線上會議,但她還是想要回家找找看,即使沒找到,至少也盡了一份心意。 開了約莫兩個小時的車,我們終於抵達妻家,一放好行李,兩個人就立刻戴好口罩,妻拿著咪咪愛吃的食物,而我則是拿著咪咪愛玩的塑膠袋。我們就繞著社區不斷地呼喊咪咪,聽著妻陣陣的呼喊聲,我內心聽的一陣心酸,可是也只能摸黑找下去。花了一個多小時,像個無頭蒼蠅,掃描社區每個角落,包括花圃,或是沒人住的空屋,還有後山的空地等,妻一邊呼喊著咪咪,我則是一邊發出塑膠袋的搓揉聲,試著用我們的方式找到咪咪。但隨著時間一點一滴過去,還是沒出現。 回到家之後,岳母推斷可愛的咪咪或許被人抱走,因為牠不喜歡身上戴東西,或許可能被誤認為流浪貓,而咪咪又不太會抵抗人,很有可能被抱走。我與妻,洩氣的回到家,妻說,明天有重要會議得再回去,於是我們一早就有驅車回家。得知妻有重要事情又堅持回家找貓,我怪她時間安排的不好。不過,妻卻回我一句,如果是你們家那隻養了十年的柴柴走失了,你應該也會跟我一樣,馬上回家。這句話,飄盪在車上好久好久,我也明白妻的內心有多難過,那種無能為力我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喂,幾聲

詩/顏艾琳 攝影/汪正翔 引子   等不及死後才出版的一本書。 詩人顏艾琳的亂說 一本薄薄的手札, 夾著吉光片羽、 某時跳動的心。 以及不想說。就寫出。   9 我的笑容好疲倦。因等待、因相見無期、因默而不契。 在鏡子前,我對著那張疲倦的臉,試圖擠出你喜歡的線條。撐起了每一個日子,過沒你有我的度日如年……   15 「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一位文友的家族散文,用了「溫泉」作為家史的氤氳、氣場的基調,啊,溫泉是有益的;適當時間內,令人出汗,逼出體內毒素,潤滑了皮膚。也是有害的,我曾見人暈倒池邊,聽過有人死在裡邊。 溫泉美則對健康者美,溫泉毒對本身病疾者至毒。 它,的確像「家」。用來比喻文友家庭的美與毒,襯出這位美女何以生成如此性格是謂恰當。 正因家醜,家和,才有作家一本本的故事可說。 我的溫泉語言先是青春性欲的萌發、沉寂、復燃、憮然再寂……最後是否成為那文字的流水,故事的煙霧,我,不敢回答。   20 在佈滿死亡的時間之前,我設下文字的地雷;在某一刻,被闖入者引爆。火光中,已完成死亡的我,幽靈一般顯現。 他愛上我,我卻不在了。   42 寫詩給你,畫圖給你。希望它們是釘子,把我釘在你心上。 而你不回應。於是它們變成暗器,回馬轉向,將我刺殺……   43 有人找九十九個戀人談了九十九個不同的愛情; 也有人找九十九個人只談了一種感情。 我只願找到一個人,用我的方式, 跟他談一百種、一百次的戀情。   47 當你了解我的軟弱,我便會為你堅強。 那時,你可以鑿開我的內心,拿走我的愛情。   61 我內心暗自竊喜:不!他是另一個人, 只有我擁有不一樣的他。 於是我明白,他愛我。 他也擁有另一個我。   63 了悟。原來無條件對一個人好,是在還自己所欠缺的! 所以,去愛他人,實則也在愛自己。   65 怎麼開始,也就怎麼結束。 如此優美的結局能早於死前出現嗎?生滅的課題,總在哭聲中,了悟到,能笑了,擁有放下的從容,才算完成。

Read More

〈中華副刊〉除夕話雨

文/綠蒂 圖/寧靜 從開春書寫的起手式 到除夕的話雨 從陽光明媚到冬雨綿綿 都是季節任意的虛擬 序言與後記有太多的相似度 自己不由自主地抄襲自己 該是不違法制的重複 也是初心如一的印証 四季輪迴變化 行腳快慢不同 微笑總在年終綻放 如同複瓣層疊的玫瑰 風吹皺歸途的積水 將投映水面的燈光流動混搭 如同極光怪異的顏色 只有除夕的雨 在問 是心動 還是波光流動

Read More

〈中華副刊〉蕭邦:波蘭的文化財產

《蕭邦肖像》,1847年,油畫,荷蘭畫家阿瑞許菲爾(Ary Scheffer)作,荷蘭多德雷赫特博物館(Dordrechts Museum)藏。 文/圖 黃作炎 位於波蘭共和國首都華沙的蕭邦國際機場(Lotnisko Chopina w Warszawie),原名華沙奧肯切機場,是為了紀念波蘭著名音樂家蕭邦而改今名,是波蘭最繁忙的機場。 蕭邦音樂大賽之於波蘭,是有歷史傳承、創造力的象徵,1927年由波蘭鋼琴家茹拉夫萊夫(Jerzy  urawlew,1886-1980)創辦,也是為了紀念蕭邦,他曾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波蘭一般年輕人都熱中於戶外體育運動,生活態度也大都輕浮不定,一味沉迷於物質享受。我因此不宜拿來作為音樂學校教材。對於蕭邦的音樂居然會有如此誤解,我十分痛心。」 幾乎從大賽創辦人茹拉夫萊夫(Jerzy urawlew,1886-1980)開始就是如此。 茹拉夫萊夫在蕭邦的音樂傳統中長大,曾聽人說蕭邦的音樂太過浪漫,或過度感傷,他自己也受教於波蘭近代鋼琴學派演奏之父、蕭邦名家米夏洛夫斯基(Aleksander Michalowski,1851-1938),實在不能視而不見,於是決心創辦音樂比賽。 因為國家文化財遭受汙衊,波蘭才興起創辦蕭邦鋼琴大賽的念頭,希望藉由比賽來重塑蕭邦形象,宣揚波蘭人心中真正的蕭邦。也因為蕭邦如此重要,即使華沙全毀,舉國斷垣殘壁,1949年波蘭還硬是在百廢待舉的戰後重建裡堅持舉辦蕭邦大賽(第四屆),只因為那是蕭邦逝世百年紀念,波蘭沒有理由說不! 對蕭邦的愛正是波蘭人對祖國的愛,希特勒和史達林可以毀掉城市鄉鎮,可以屠殺、可以轟炸,但他們毀滅不了蕭邦,更毀滅不了歷經百難千劫的波蘭民族。 波蘭政府為每屆大賽提供約100萬美元的資助,每五年在華沙的國家愛樂廳、舉行一次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這項國際鋼琴比賽深受世界各國鋼琴青少年的矚目,華人音樂家傅聰、鄧泰山、李雲迪都曾在此大賽中,脫穎而出。 當你出了蕭邦國際機場之後,整個華沙城幾乎都可見到與蕭邦有關的東西,從建築物、鋼琴、椅子、鉛筆、便條紙、甚至是巧克力、伏特加等等造型,都與蕭邦有關聯,可見得波蘭政府對自身文化、對蕭邦的重視,而蕭邦可說是波蘭自古以來的文化財產。 「鋼琴詩人」蕭邦 傳奇性的一生 一生創作大量鋼琴曲,因此被譽為「鋼琴詩人」的蕭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是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生於波蘭華沙近郊的小鎮,父親是法國人,從事教職工作,母親是波蘭沒落貴族後裔。 蕭邦的作品有:4部敘事曲、10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 4部即興曲、3部鋼琴奏鳴曲,至少21首多夜曲,59首馬祖卡,2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鳴曲和搖籃曲等。 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到20歲已出名。蕭邦39歲時因病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蕭邦一生前20年是在波蘭度過,後20年則生活在法國。波蘭和法國兩個國家對於蕭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風格都具有相當程度影響。 雖然家境並不富有,但父母總是想辦法提供孩子們舒適的生活,因此蕭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蕭邦在三、四歲時即經常自行玩弄家裡的鋼琴,父母見他對音樂如此有興趣,開始教他一些基本音樂知識。 15歲時蕭邦首次出版作品,積極從事演奏活動。17歲時以一首採自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的變奏曲,贏得當時的知名音樂家舒曼的讚賞:「紳士們,請脫帽,……我在這位年輕的音樂天才蕭邦俯首,他以達到大師級的表演水準。」18歲前往柏林舉行幾場演奏會,也彈奏一些自己的作品,獲得相當好評。19歲時首度前往維也納,維也納音樂界對他頗表歡迎,使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他返回波蘭途中,又遊歷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廣不少見聞。20歲時蕭邦再度拜訪維也納,當抵達維也納沒多久便爆發波蘭抗俄戰爭,和他一同到維也納的朋友,都相繼回國參戰,蕭邦希望隨友人一起回國為祖國效力,但父母認為他體格太弱,恐怕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要他繼續留在維也納。 由於奧匈帝國支持俄國,維也納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蘭人接近,蕭邦因此失去舉辦演奏會的機會,也喪失經濟來源。蕭邦在維也納面臨生活困境,親友也都因身陷戰爭無法提供救濟,所以生活相當拮倨。 1831年7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當行經斯圖卡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蕭邦,在悲痛下創作出「革命練習曲」。隨後,轉往法國巴黎。 初抵巴黎時,蕭邦認識了李斯特,當時李斯特(Liszt Ferencz,1811-1886)已是巴黎樂壇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 1832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當時的音樂會,開始演奏前,燈光將全部熄滅,因為在暗黑裡,觀眾失去視覺,聽覺會更加敏銳。於是,李斯特想出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方法,在熄燈前,是李斯特坐在鋼琴前準備演奏,等到燈一滅,悄悄地換成蕭邦來代替李斯特演出,彈奏完畢,燈一亮,蕭邦的演奏果然擄獲全場觀眾的心。 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 年後,蕭邦只有在1841年、1842年、1848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小說家喬治桑畫像。 作家喬治桑與音樂家蕭邦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瑪莉亞沃金斯卡……等,都維持不久,直到1836年女作家喬治桑(Georges Sand,1804-1876)的出現。 如果沒有李斯特,或許不會有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喬治桑與蕭邦在李斯特家中碰面,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的年紀比蕭邦大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 不過,喬治桑理性的特質與堅強個性,和蕭邦優柔寡斷、感性的性格,完全相反,彼此卻互相吸引。尤其蕭邦染上肺病,虛弱的身體,健康的喬治桑,又具有母性光輝來照顧他,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 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蕭邦許多創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 在1838年11月,蕭邦與喬治桑、她的兩個孩子從巴黎前往巴塞隆納,再搭船前往馬約卡島(Majorca),以躲避巴黎的濕冷寒冬。他們在帕爾馬山區一處半廢棄的修道院落腳。在那兒友人為他找來包薩製造的小鋼琴,讓蕭邦得以創作,造出浪漫主義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24 Preludes)。從在喬治桑的小說《馬約卡島上的冬天》中,我們讀到蕭邦當時創作曲子的心境和表情,甚至連島上偶爾的暴雨和大自然的聲響,也被蕭邦巧妙融入樂曲之中。 蕭邦與喬治桑回到巴黎,他們分道揚鑣,老死不再相見。此後,蕭邦的健康情況日益衰敗,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1848年2月蕭邦舉行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演奏會,從演奏會後蕭邦疲憊的神情,顯示出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已非常差,可是蕭邦仍然抱病訪問英國,在倫敦頗受英國上流社會歡迎,並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倫敦潮濕多霧的氣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響,咳嗽日益轉劇,有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11月他回到巴黎,幾乎已病入膏肓, 1849年,蕭邦溘然長逝,死於困擾他多年的肺結核,得年39歲。 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蕭邦短短39年的生命,幾經流浪,最後在巴黎定居,一生思念故土,以及和喬治桑十年的相處關係,都對他的音樂造成莫大的影響。蕭邦的憂鬱氣質,不僅反應在他的音樂上面,在書信往返也可見一斑,閱讀他寫給喬治桑的信件,他曾告訴喬治桑:「我希望我不是那麼孤獨。」 舉止溫文爾雅,生性多愁善感的蕭邦,心思細膩,充滿豐富情感,以及強烈關注波蘭命運的音樂家。離鄉背井,對波蘭履遭瓜分的無力感,使得蕭邦終身憂鬱。蕭邦的日記上,寫道:「為什麼我們要活著,這可悲的生命,在這一刻,已有多少人死去,母親們哭喊著他們的孩子,有多少計畫已經落空,多少煩惱迎面而來。死亡,是一個人決定最好的事,但同時也是最糟的。」 蕭邦一生因戰爭無法回到波蘭,死後被安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下葬時演奏的是他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中的《葬禮進行曲》,但家人依照他的遺願,把他的心臟由他的醫生取出,由姐姐在1850年帶回故鄉波蘭華沙,安放在聖十字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Cross)的一根石柱裡,在柱子上,刻有聖經馬太福音6章21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讓流亡海外多年的波蘭音樂家,回到心之所在。 蕭邦善用多變化而革命性的和聲效果和彈奏技巧,開發出多種鋼琴音樂型式。在精神上,他是無保留的激情主義者,以整個生命來愛他的鄉土、情人、朋友。他也是祖國波蘭音樂的代言人,在他的馬祖卡和波蘭舞曲裡,不單是波蘭的舞曲形式,還注入了波蘭民間音樂,如調性、節奏、重覆某一樂段等等形式,許多作品中,都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有人喜歡成名,有人喜歡賺錢,有人喜歡掌權,但也有人願意用自己的時間心力才華和天地對賭,賭一個虔誠用盡努力與悟性,最後在音樂藝術中見到「樂曲如天宇浩蕩,音符如同星辰位列」的感動。 蕭邦無法言說的情感,表現在其琴藝之中,時而柔美晶瑩、時而慷慨磅薄,唯有透過聆聽,才能悠然陶醉其中了。 大銀幕上的蕭邦、喬治桑與李斯特 《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1945) 一部蕭邦傳記形式電影。內容描述蕭邦和喬治桑的感情史,以及蕭邦因為不願意替異族俄國人演奏,因而搬到巴黎居住,在巴黎遇見李斯特,進而認識喬治桑,全片著重在喬治桑獨占蕭邦的人和情感,究竟是為了蕭邦好,抑或僅是為了滿足自我?雖然電影中不盡然是史實,但透過影像的呈現,可以想像和感受到當時社會氣氛的氛圍。 《蕭邦:琴戀喬治桑》(Chopin: Desire for Lovez,2011) 當才氣縱橫的蕭邦遇上以男性化裝扮主張女權自主的喬治桑時,會有什麼樣的故事產生呢?這是波蘭導演傑基‧安塔查克(Jerzy Antczak)的作品,他花了25年的時間寫劇本,蕭邦的音樂和他的生活是不可分的,因此在電影配樂裡也有精彩的表現,也特地邀請了馬友友等多位演奏家來錄製,使得本部電影具有可看性也有可聽性。 《春光奏鳴曲》 (Impromptu,1992) 在喬治桑與男爵離婚,扶養兩個小孩之時,某日,她前往拜訪李斯特,恰好遇到蕭邦,對蕭邦一見鍾情,也欣賞蕭邦的氣質和音樂,自此之後,和蕭邦相戀。這部電影以幽默的方式處理兩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交流,雖然也不是史實,但劇中呈現浪漫的元素,值得一看。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那一條河仍然活著

詩/攝影 葉莎 至今那一條河仍然活著 在未達兩極的冰凍之前 緩緩流動著大量融雪   遠方飄來的霧氣 不曾言明來處與去處 因為寒冷,舊日子被緊緊包覆 任岸邊擱淺 深刻或淺薄的言語   隔著千里之遙 生活在亞熱帶小島的我 無端想起那一條河 也成為一場深雪 或一次迷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