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戀上媽媽的菜

■詹志超 媽媽烹煮的菜,或許沒什麼動人的故事,但卻有著濃濃的母愛。 早上我喜歡清淡卻不黏稠的稀飯,媽媽用大同電鍋煮出來的橙橘地瓜稀飯,加上蔭瓜以及荷包蛋,常常讓我一吃就是兩、三碗,這種甘醇的滋味,當然不是咖啡以及塗上奶油或果醬的土司麵包所能媲美的,至於一般的早餐店或速食店濃濃的油膩味,更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小時候的回憶,充滿著媽媽地瓜稀飯的清香。 中午的便當,我尤其眷戀媽媽用五香滷出來的滷肉。每當一打開便當,便會先享受滷味樸鼻的快樂,看著滷肉晶亮地躺在便當的角落,心中竟然有著莫名的幸福感;隨著時間的過去,白飯和其他菜餚都已吃罄,最後再慢慢享受口中「蠶食滷肉」的美味,入口即化的滷肉常常讓我唇齒留香,那可真是美好的一餐。青少年的學習階段,五香與滷肉飄散出的香味,伴隨著我成長。 晚上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青菜、魚、肉,幾樣菜之中,一定會有著一鍋熱湯。有時是簡單的蛋花湯或蔬菜湯,有時是新鮮的魚湯或蝦仁蒸蛋,有時是金針排骨湯或香菇竹筍湯,不過我最喜愛的是-冬瓜蛤蜊湯。冬瓜蛤蜊湯,並不像其他的湯類麻煩,主要的食材就只是冬瓜、蛤蜊以及薑絲,雖然內容簡單,卻能喝出清清淡淡的甘美滋味,尤其當煮爛的冬瓜入口即化時,清爽的口感直叫人難忘。 結婚多年,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平日全家幾乎已經成為「外食族」,只有週末假日會回去老家,把握機會好好大快朵頤一番,盡情地品嚐媽媽的菜。 如今孩子最想要吃到我主廚的菜,是蒸絞肉、蛋炒九層塔、空心菜炒牛肉絲,特別是蕃茄醬加上肉絲炒飯,更是經常出現在餐桌上。或許孩子長大成人、甚至成家立業之後,會想起我這個爸爸的拿手菜,戀上爸爸的菜,就像我至今仍然會懷念媽媽煮的菜的獨特風味,戀上媽媽的菜一樣。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透明

■施佩姍 媽媽,這個溫熱的稱謂,宛如夏日的溪流單向地通往我,我是水中那顆被沖刷地發亮的頑石,仍維持著冷涼的溼度。 * 唯一與母親最親暱的照片是在幼兒園畢業時,我著黝黑短袍頸繫鮮紅領結緊摟她親吻她的臉頰。這樣的場景於我的人生不曾再出現。那個吻,我陸續給了情人丈夫寵物普魯斯特的小說後,遂將之納入抽屜深幽處不再屬於母親。 母親總是隱晦地藏匿在我回身不見之處潺潺湧動;小學課後為我鋪滿應接不暇的課業與才藝補習,那是我未曾先知悉的。鋼琴節拍器隨著我小小心臟啪啪快速律動,老師以木條敲擊黑白反光琴鍵上的幼嫩手腕,我成了樂譜上歪斜扭曲的豆芽。中學時,她悄悄地與老師共同為我編寫著魅異奇幻的愛情敘事,讓我成為了叛逃少女。初出社會後她要去了我的存簿,將我拉上漫長的跟會隊伍,捆縛於八個保險的預言。 「我是為妳好——」母親像孩子般任性嚎哭。於是,我不再追索答案。   記得小學時她為我精心安排的家教課,夜裡的燈泡將貼皮書桌映出深冬般的天光,自老師唇口中傾出茶葉濃厚的語句,大張白紙被刀劍似的筆墨層層交疊擦劃,滲出一道道血痕,我鎮日與圮毀的課業廝殺終是落敗收場。每當上課空餘,母親總穿著印花棉上衣螢光黃及膝短褲端著柳丁蘋果片進房探視,從她遠遠走來的過道裡看去像一盞晃亮旋轉的警示燈,閃閃滅滅,觸動著我焦慮不安的神經鏈。 母親的單純傻氣像一塊好吃的牛肉;她當起了唐伯虎韋小寶的妻,不斷容忍環伺於父親身旁的女子,恪守女性寬恕的美德,父親卻一次次將她吞噬。四十年的婚姻像一塊坑坑洞洞腐爛的布,彷彿一碰即碎卻還是懸晒在那裡。她庸碌地照應全家的三餐吃食,洗曬衣物操作鎖鎖家事,上班跑銀行加班至深夜,看護身染惡疾的父親。她被沒收了當老闆娘的權利降為一位喚僕。母親透明得像一片玻璃,很容易讓人看見她的內裡,卻是薄硬堅韌怎麼也碎不了。父親一再脫離婚姻軌道時,她選擇做一頭陷溺於無垠沙漠中苦行的駱駝,孤身馱負重物領著我們一步一履往前行。 她在我身上不斷蜂擁堆疊,設法一一填入我兒時被忽略的井坑,無止盡地彌補我的匱乏,我卻始終不收受。成年後的我仍離母親遠遠的,彷彿我築構的石牆能保護我不再被她所傷,她依然隱在我身後踅步,固執地不肯離去。 我何嘗不明瞭母親透明的因由;跨入婚姻後她已被燒化為殘片灰燼,父親與親族間對她的無視,她沒有自己的桌椅化妝檯興趣私有錢財,重覆著不可暫停的心力勞動,四季日夕於她僅是蕭條的晝夜。 在家道中落父親去世後我們租房而居,我倆同榻而眠。看著母親鼻息緩緩,我時常臆想著她作了什麼夢。面對不斷變異脆化的家,我早已看不清前方,孤獨地出走,過著搖晃不羈迷失自己的生活。在一次的確診後我得知體內滋生了一顆大型腫瘤,我害怕地蹲在醫院的角落哭了。術後母親照料著我,燉湯換藥沐浴回診,我首次感覺到母親與我臍帶相連而牽動著她震盪的心跳,我終於浸泡在這樣溫暖的慈愛裡。然而,在不久後,當母親的惡質細胞霎時漫布全身時,她終於真正隱身而退了。 * 深春這麼濃郁,走在林木顫巍巍的街衢夾道,我不免猜想著母親現在還在看著我嗎?金黃風鈴木辣豔綻開,像是母親常穿的那件鼓脹短褲,風一拂,在我背後仍窸窸窣窣說著我聽不見的語彙。

Read More

〈中華副刊〉給母親幸福感

■白家華 農曆年節期間使用ATM提款,領取過年前的月薪的一部分,領到的紙鈔都是嶄新的,有著新紙幣專有的氣味,算得上是香的,是金融機構為了應景而善意地將紙鈔全面換新,年年如是。今年我提取七張千元紙鈔回饋給母親,並對她說:「媽!這些錢您放在身邊,新的喔!香香的!」母親難掩欣慰之情、笑笑地說:「給我壓年喔!」 小時候從她手裡接過來充滿喜氣的紅包,總是迫不及待地把裡頭的鈔票抽出來,先聞一聞它們的味道,因為是刻意去換來的新鈔,所以都有一股新發行的淡淡的紙香!也不太捨得花費掉。現在有能力報答劬勞了大半輩子的她,就同樣刻意用新鈔票拿給她壓歲。 年節前夕趁著休假,我到街上去逛的同時,順便用舊鈔票幫母親買一些年貨;這除了是醞釀送舊布新之氣氛,也是為了給母親幸福感,是出於人子的一份小小心意。 家祚到了此一階段,上一代的至親只剩母親一位,她搬來與我跟侄兒皓心同住,說是搬,其實主要就是幾件衣服而已,看得出來其生活仍是簡約的。每當家人提議要為她添購或換新必須品時,她總是委婉地拒絕了。幾次之後,我想不如另求他法來善待她,就是適度地幫她買一買能夠帶來幸福感的日用品具。 每當我因工作而奔走在外時, 母親的三餐多由侄兒打理;直到我下班或休假,我才有機會幫她買一買自助餐店的便當或小吃店的湯麵與小菜。但她總是會問我花了多少錢,言下之意是想自己付費,而我總是帶著半開玩笑的口吻對她說:「您現在又沒在賺錢,我請啦!是我請您的!」只因我幫她買的,除了是物質上的東西,更是一份屬心的幸福感;況且,我還來得及回報她,這已是一種福分了,依我的觀察,這並非所有的人子都能夠享有!曾經有過多少年,是由她不求回報地資助存款用盡且無固定收入的我,只希望為了志業氣力用盡的我別再過得太辛苦;據此以想,老天爺對我已不薄矣!所以在我幸運地又有了經濟能力以後,那樣的開銷怎能由她來支出呢?

Read More

〈中華副刊〉感謝媽媽幫女兒坐月子…

■悠然 轉眼即將是五月康乃馨飄香的感恩季節,緬懷天堂的媽媽養育之恩,更感念三個孩子出生時,幸有您幫女兒坐月子,儘管您再忙再累,都把我和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只為守護女兒的健康與幸福。 照著古老習俗,強調坐月子一定要調養好,身體才能復原得快,才不會有後遺症。於是您養了一堆土雞,還有市場購回優質豬腰、豬心、排骨、雞蛋、補血蔬菜…等。因自然生產,全以麻油米酒無鹽烹調,偶而以中藥燉豬腳花生(促進乳汁)、清蒸鮮魚湯…等,餐餐搭配得宜,讓我味口大開,吃得津津有味。 您不讓女兒沾一滴生水(連刷牙都用溫開水),天天燒一大鍋「大風草」讓我洗臉、擦身體。並說:「此草有活血調經、去風邪避寒、預防感冒等功效。」謹遵母命,再難熬也與它結緣到滿月。月子中,第一胎媽媽教會我如何讓寶寶吸奶、脹奶疼痛時如何解決?(除了讓寶寶多吸奶外,以大風草水熱敷乳房2~3分鐘,或用手指由乳房外側往乳暈方向環形按摩,疏通乳腺。)其他如換尿片、洗澡、洗衣服、哄寶寶、家務都您一手張羅。 最難熬的是生老三後,寶寶作息顛倒,整夜哭不停,幸有媽媽與我輪流照顧,母女才有機會睡覺。 轉眼邁入暮年,方悟母愛如大海浩瀚無垠,時時刻刻滋潤子女心田。您與爸不但辛苦扶養我們七姐弟長大,姊妹們連坐月子都勞您包辦。感謝您一生無悔的付出,孜孜不倦的教誨,期盼能傳承您的淑德,繼續延續下去。在這感恩的季節裡,仰天向您說:「親愛的媽媽,您辛苦了,女兒永遠愛您、感謝您。」

Read More

〈中華副刊〉媽媽的媽媽

■林美珍 坐在媽媽病榻前,看到媽媽被螞蟻叮腫的雙眼,不禁潸然淚下。生了八個孩子的媽媽,曾經為了孩子甚麼都敢衝,咬著牙齒突破許多難關,如今,卻被幾隻小螞蟻欺負,而無法抵抗,真令人心疼。 淚水中,回憶著過往,仔細端詳,以前被村裡的人稱為美女的媽媽,而今已變形─豐潤的臉頰,而今凹陷;炯炯有神的雙眼,而今呆滯;昔日為了家中經濟健步如飛,而今身子僵硬無法活動自如。想到媽媽昔日的好,對照現在的她,過往的一些點滴不禁浮現眼前。 記得八歲的某一天,家裡突然跑進一條蛇,我和兩個妹妹嚇得驚慌失措,只是驚聲尖叫,媽媽趕緊放下手邊的工作,站在我們前面,像母雞呵護小雞般,拿著竹竿做勢逼蛇離開,那隻蛇不知是誤闖禁區,還是被媽媽的架勢嚇到,就自討沒趣的滑走了。事後我們三個小蘿蔔頭拍手鼓掌,讚媽媽神勇,媽媽則說,事實上她這輩子最怕蛇,「只是因為怕孩子受到傷害,不得不提起勇氣來。」 又有一次,日正當中在割稻子,十歲的我抱著稻榖,步履緩慢的在田裡工作著,頭昏眼花的將稻穀抱給媽媽打穀,媽媽非常迅速搶走我手上的稻穀,將它丟掉。當時,我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心想:「媽媽是太累了嗎?為什麼生氣?」媽媽則說:「裡頭有蛇!」我整個人完全嚇醒,如果沒有媽媽的話,我已經遭「蛇吻」了……,心中除了驚嚇外,更佩服媽媽的警覺性。 「等到當了母親才知道母親的偉大。」傳說中生小孩的痛,是人生痛楚中的最高級,記得我生老大時,陣痛無法忍受,在醫院痛到哀嚎,先生的安撫無法解除我的痛,我呼喊著:「媽媽,救命呀!」明知媽媽已經生病躺在床上,我仍同小時候一般,遇到困難就找媽媽。 當下,我想起自己即將當母親,應該要效法媽媽勇敢、堅毅的精神,終於在奮力一搏後,生命的喜悅降臨。 生命的喜悅是責任與使命的起點,在撫養孩子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甘有苦,苦的時候,我總是想起媽媽的精神,勉勵自己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好媽媽。我也體會出媽媽艱苦卓絕的毅力,是經過八次一級陣痛磨練出來的。 我用淚水溺死那幾隻螞蟻,算是現在能捍衛媽媽的表現,也用了一些策略讓螞蟻遠離媽媽,給媽媽好的養病環境,每天告訴她我是老六,是三個孩子的媽,偶爾用閩南語唸文章給她聽,和小孩唱兒歌給她聽,希望能讓她打開已經封閉的記憶庫,儘管她都沒回應,儘管我自問自答,我仍照做,因為她是偉大的媽媽的媽媽。

Read More

〈中華副刊〉無聲的加油

■何佩梅 母親自從半年前中風,度過危險期後,隨即住進以復健為主的醫院。每天有兩小時的職能治療,不論是排積木,用鑷子夾紙花,她都費力的用不靈活的右手,舉箸為艱的拾掇。下午腿力的復健,雙手握著橫桿,左腳邁出一步,右腳總是拖沓委頓,緩慢跟進 。然而在復健師一次又一次的鼓勵下,不僅能騎腳踏車,還可以緩步的爬階梯。 雖然這些復健,經常在休息數次並摻雜著喘息聲中完成,但是在我看來都彌足珍貴。八十七歲高齡的母親,必須面對的不僅是肌耐力的訓練,更是腦部運動區栓塞後,重新調整心態的剛強。每一個以前看似稀鬆平常的動作,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試煉。只見白髮蒼蒼的她,如小孩學步般,一次又一次的重來,以及無止盡的再試一次! 然而,肢體動作似乎可以像鐵人賽般依賴鬥志,語言的訓練顯然是難上加難。母親本來就是廣東腔國語,七十歲那年下定決心去長青學苑報名國語班,老師見她認真勤學,每天第一個到班,字體工整娟秀,選她當班長,舉凡寫教室日誌,拿粉筆,甚至擦黑板……的工作都難不倒她。唯獨學期結束前,每位同學需在台前朗讀課文的驗收成果,她抵死不從地拒絕了! 老師好說歹說,她就是生不出那膽量,我想母親並非要違逆老師,只是對於在台前念著那生硬不流暢的國語,有著莫名恐懼, 好像穿著不合身的衣褲,站在人前,被人指指點點般的難堪。 如今上了將近半年的語言課,母親幾乎是交了白卷,我們也從抱著希望,一直退讓到順其自然就好。有時護理師睡前來發藥,非常有耐心的張大嘴型教母親說:「晚安!」並且要她如實回應,在十幾次的練習下,偶然一次發出類似的語音,我們無不拍手叫好 。然而,只隔一晚,翌日,她仍然發不出相同的詞語。 我想,她的失望與無奈或許比我們更深吧!就在大家都只能以「唱獨角戲」的方式和她互動的情況下,今天下午和遠在香港的表姊視訊,只見阿姨在一邊講著:「表姐昨天猴賽雷,帶著十位老人遊迪士尼……」,表姐卻不發一語,只在鏡頭前不斷用雙手向媽媽比出:「讚」!並輔以真誠懇切微笑的表情,母親竟也回以「讚」的手勢,露出半年來難得一見的燦爛笑容! 這無聲的加油一次比一次更有力,彷彿大鼓如雷吶喊的敲擊,一聲急似一聲。我終於明白:世間比期望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肯定,而比語言更珍貴的是給予對方真心的讚美。 母親是否能開口講話,就如種子散播在土裡,農夫從不殷勤問訊。我們也選擇只管按時澆水和等待,只需望向藍天和遙遠的地平線,以及一次又一次,翹起大拇指向她比出讚的手勢,讓母親知道:我們永遠都在!

Read More

〈中華副刊〉喜歡

■陳偉哲 很喜歡你用這樣的氣候跟我搭話 不陰不雨 語言適合來曬衣 這樣雨季不怕沒衣穿 很喜歡撒嬌是乾燥的 但不可加工 不然工序的味道可重 很喜歡簡單地摸影子 搓一搓焦掉的往事 從日記徹底撕去 像過去的喜歡已經開始漏水 濡濕了悲哀 再弄皺了不甘 所有的不愉快都必須 鑽進自己的溝渠反省

Read More

〈中華副刊〉舊金山

■陳冠豪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You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there. 湛藍的天空上一片雲都沒有。 陽光刺眼地照耀著,人們瞇著眼,不知是因為陽光太亮還是心情愉悅的關係。在有陽光的地方,溫暖就伴隨而來;而在陰影處,冷風就會趁虛而入,讓人不禁拉緊衣襟。 就讀研究所的時候,因為一次參加研討會的機會,促成了此次的舊金山之行,也是我的第一次出國經驗。從辦護照、買機票、規劃行程,到整理行李、搭上飛機,最後抵達陌生的異國土地、站在舊金山熙來攘往的街頭,看著公車、電車和汽車穿梭在路上,街道兩側大樓林立,我都覺得相當的不真實,彷彿一場很長的夢,只要醒來就會瞬間消失無蹤。 高低起伏的街道是舊金山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依著地勢闢建的房舍與道路,形成獨特的景觀,有時街道甚至傾斜至將近四十五度。這也促成有名的「九曲花街」的出現。由於此處的坡度過於陡峭,所以將筆直的道路改建,增加九個彎道,讓駕駛經過時不得不減速慢行。彎道中多餘的空間設置了花圃,也因此有了花街的美名。 在街上散步時,我想起小時候住家附近的狹小街道,彷彿每個角落都充滿了驚喜,轉個彎就柳暗花明。雖然舊金山的街道筆直寬敞,但因為傾斜而讓人無法一眼望穿,有一種曲徑通幽之感,也讓街道顯得更迷人。 為了因應舊金山的地形,當地開發出了獨特的叮噹車。叮噹車曾身為舊金山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但因替代品如汽車的發展迅速,叮噹車已經不符合現代講求快速的通勤需求。現今叮噹車以觀光客為主要服務對象,其緩慢的速度,恐怕也只有觀光客才能忍受得了。但跟著叮噹車的緩慢節奏,穿梭在城市巷弄中,伴隨叮噹叮噹的清脆聲響,真是最悠閒又最能享受舊金山風情的遊覽方式了。 舊金山的另一個特色是其留存許多維多利亞時期建築風格的房屋,最有名的是在Alamo公園旁的「六姊妹」:六棟匹鄰的維多利亞時期房屋,靜靜地佇立在街旁。二十世紀初的舊金山大地震,許多建築在一夕之間被摧毀,遺留下來的數量不多也格外珍貴。近十年來,在台南的街角巷弄中,也可以見到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被保留、整修,以全新的面貌延續它的生命,可能是一間咖啡廳、商店或是博物館,融合在現代化的地景中,修飾了都市生硬、冷漠的輪廓,也讓都市有了更深厚的底蘊與內涵,呈現出更多樣、豐富的風貌來。對於喜愛歷史與懷舊事物的我來說,生在此時實在是無比幸福。 小巧可愛的六姊妹房屋,像是扮家家酒的小屋子一樣,仿佛有種走進童話世界的感覺,但背後舊金山天際線的摩天大樓又提醒我這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雖然對比是如此的強烈,卻沒有違合感,兩者像好夥伴一樣攜手組成這獨特的景致。而這也是舊金山的魅力,融合多元的景觀與文化,在不協調與衝突間,找出一條最舒適宜人的道路。 一日,搭乘地鐵來到位於海灣對岸的柏克萊,造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走出地鐵站出口時,便能感受到此地不同於舊金山市區的氛圍。街上行人不多,小鎮獨有的靜謐籠罩,但在嫻靜中又帶著藏不住的活力,街道兩側有許多有趣的小店,而盡頭充滿綠意之處便是大學所在。校園內的氛圍如同外頭的街道,或應該說外頭的街道被校園的氛圍所感染。在校園的每一處抬頭,都可看見鐘樓高塔。雖然現在已不再敲鐘,但鐘樓之於大學校園,就如同燈塔之於海上的船隻一般,只要抬頭仰望,就能看見信心與希望。 在舊金山的這一個禮拜,彷彿很長又好像倏忽即逝,才剛抵達這片土地卻又馬上要準備離開。舊金山是個美麗的城市,當地的景色充實地填塞滿我的回憶,無論是湛藍的天空、海水或人們的微笑。我也相當感激舊金山能成為初次國外旅行之地,讓我對出國的不安與惶恐煙消雲散。往後當每次出門抬頭看見陰沉而灰暗的天空時,只要回想起舊金山閃耀燦爛的陽光,對於晴天的期待就能更多一分。

Read More

〈中華副刊〉糖葫蘆

■陳瑞玲 戲棚下的常駐軍 糖衣披風 企圖掩蓋扎心的酸澀 如苦旦 排排站的紅衛兵 穩健剛強 翹首顧盼賞識的伯樂 似武生 一把竹籤 串起廟會戲曲人生 投射思鄉遊子情懷 喚醒童年記憶味蕾 好懷念 這場舌尖的戲

Read More

〈中華副刊〉母親的巧手

■追尋 母親是福建省福州人氏,出生在清朝,那時,福建和湖南是全國教育程度最高的兩個省份,民國前十幾年,福建省就創辦了一所「女子師範學校」,母親就是該校的畢業生。外祖父官居翰林,他老人家的思想很開明,沒有讓女兒們裹小腳,還送她們去上「洋學堂」,那時孩子們都是上「私塾」。 因為外祖父官位頗高,母親在少女時享盡了榮華富貴,婚後生活也很好,但是父親一去世,家境便大不如前,母親從貴夫人變成家庭主婦,洗衣做飯,為孩子們縫製穿戴,家事樣樣來。 母親的手很巧,除了會做各式衣服,烹調也是一把好手,我最忘不了她做的「金魚蛋餃」,好看又好吃。蛋餃的形狀真的像一條有美麗大尾巴的金魚,看了就食慾大增,如果我把做法教給某餐館,包準是一道搶手菜。「金魚蛋餃」是我取的名字。 另一件令我難忘的事,也不知道母親是從那兒學來的,我猜是家裡以前的廚娘;她把煮熟的帶魚頭骨一塊塊拆下來,然後用其中的骨頭拼出一隻栩栩如生的白鶴,真是巧妙!當時我只是一直驚嘆,卻忘了去學,後來想拼湊出那隻鶴,卻怎麼也拼不出來,好遺憾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