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交通死傷攀升,台灣甘被譏為落後國家?

今年全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恐多於去年。圖為日前新竹縣西濱路二段發生的重大車禍。(中央社) 日前,交通部長林佳龍有感於幾起令人遺憾的交通事件,提出「七大交通安全政策」,希望「讓每一趟的啟程和返家路途更安全」。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已達九百六十七人,今年全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恐較去年增加;再與國際社會比較,台灣每十萬人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更遠超過若干先進國家。如此令人驚懼的數據,讓網民大嘆台灣像落後國家!  最近幾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呈現先降後升的趨勢:一0四年為一千六百九十六人,之後逐年降至一0七年的一千四百九十三人;但是,一0八年暴增至一千八百四十九人,今年截至七月二十七日為止,已達一千人,全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恐多於去年。  網民感嘆台灣交通狀況像落後國家,雖然令許多台灣民眾心有不甘,但與其他國家比較之後,台灣的交通安全狀況的確令人汗顏。以交通事故每十萬人死亡人數比較,一0四年台灣為十二點六六人,南韓為九點一一人,日本為三點八三人,瑞典為二點六四人,挪威為二點二七人,法國為五點三九人;台灣不僅不如亞鄰日韓,離歐洲先進國家更遠。  再與其他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比較,一0四年OECD國家中交通安全狀況最糟的是美國和智利,交通事故每十萬人死亡人數美國為十點九五人,智利為十一點八九人,也都低於台灣;更坦白說,台灣在此一數據上的表現,高於所有OECD國家,不僅一0四年如此,一00年至一0五年皆是如此。  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偏高,固然存在許多因素,但駕駛道德不足或危險駕駛皆為主因。根據警政署分析,去年造成人員死傷的交通事故中,汽機車肇事原因前四名依次為未依規定讓車、轉彎(向)不當、違反號(標)誌管制、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間隔)。這四項合計占肇事原因五成,即多與駕駛道德或危險駕駛有關。  另據主計總處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交通事故造成四十五點七萬人傷亡,行人傷亡人數就達一萬七千一百三十三人,較一0七年增加百分之七點六。從肇事責任觀察,行人傷亡人數中,百分之六十二點一的傷亡行人為責任較小的一方,顯示不少汽機車駕駛人禮讓行人的觀念薄弱。也因此,日前政大法律系教授劉宏恩發出不平之鳴,「台灣每年因斑馬線不讓行人、而肇事致死的人數,大幅超過酒駕肇事致死人數。但是政府及輿論卻只喜歡譴責酒駕,對於更為常見也致死人數更多的斑馬線、不讓行人的危險駕駛感到麻木。這合理嗎?」  此外,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交通安全也必須格外注意。但是,根據警政署日前公布的統計,近五年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每萬人肇事件數逐年增加,去年為一百一十二點四三件,較一0四年增加十九點九二件;近五年高齡者每十萬人肇事件數占全體交通肇事件數比重也逐年增加,去年較一0四年增加二點八七個百分點。去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當中,百分之三十五點二一是高齡者,也高於一0四年的百分之三十一點四三。除了駕駛人和警方應多留心高齡者的交通安全、制度面應加強規範之外,高齡者的家人也應隨時提醒高齡者。  一九九七年,瑞典基於「任何人因為道路交通喪生或重傷,在道德上完全無法被接受」的理念,訂定「零死亡願景」,之後許多國家、城市跟進。台灣是否也應以「零死亡願景」為期許,讓大家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呢?

Read More

<社論>美陸已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終將一戰嗎?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3日的談話,等同是川普政府的「剿共」檄文。(路透,資料照片)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雙邊關係近期跌落到建交以來的最低點,從經貿、科技、金融及軍事較勁,到最近相互要求對方關閉領事館等,都讓各國無不密切關注一個長期憂心的問題:全球前兩大經濟體是否已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雅典歷史學家,當時觀察到斯巴達對雅典日益增長的實力感到恐懼,最後導致戰爭無法避免,打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哈佛大學艾利森教授是最早使用「修昔底德陷阱」,來形容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潛在衝突的學者,藉以描述現存霸權在面臨新興強權威脅的戰爭可能性。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本月二十三日在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最新的對中共政策,就等同是川普政府正式發布的「剿共」檄文,不僅呼籲所有民主國家組成聯盟、共同努力改變共產中國,還提到美國自一九七二年以來一直追求的接觸政策並未帶來尼克森當年所期待的改變。因此,他強硬表示,「我們必須以更具創造性且更加強勢的方式引導中國做出改變,因為北京的所作所為威脅著我們的人民與繁榮」。  換言之,川普政府有意改寫歷屆美國政府的對陸接觸政策,以正面對決的強硬策略回擊中共。從近期美國官員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職稱「總書記」稱呼習近平,而非大陸「國家主席」即可看出,美國有意清楚區隔中共政權與中國人民,等於是希望大陸內部能產生質變,徹底改變中共體質。  美國雖保有反共色彩,但過去從未將中共與蘇聯同等看待,習近平這幾年的強勢「戰狼外交」作為讓各國產生戒心,亦使得美國朝野逐漸形成將中共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的共識。這是前所未有的心態轉變,極可能對美陸、甚至台美及兩岸關係帶來無法預料的影響,蔡英文政府切莫以為只要親近美國就安全,畢竟中共現階段固然無力反擊美國,但要打壓台灣卻綽綽有餘。  雖然民主陣營在冷戰時期有圍堵蘇聯的共同目標,當時的中華民國也受益於此戰略安排,而能創造經濟及政治奇蹟。然而,這種圍堵政策卻不見得適用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主因在於產業全球化分工及川普總統的交易型性格。  應該說,由於大陸已成為世界最大工廠及消費市場,各國無法隨時與之脫鉤,此趨勢短期內很難改變,這正是中共得以威脅利誘各國的最大資源。再者,川普為了拉抬落後的選情,若選擇在大選前再採取更激烈的仇共手段傷害雙邊關係,勢必影響兩國未來能否修補互信基礎的意願。  不可否認,雖然大陸的政經軍實力節節上升,唯與美國仍有不小差距,中共也心知肚明。因此,習近平為首的中共領導層不會盲目地與美國正面衝撞。相反的,在主權領土爭議不會讓步的原則下,中共極可能會滿足美國在其他方面的要求,不讓自己成為美國國內政治紛爭的箭靶。蘇聯是美國大選的熱門議題,中共則是後冷戰時期的頭號目標,這是新興大國無法避免的宿命。  面對美陸對抗的國際變局,蔡政府是否已有因應備案?中華民國固然需要美國作為國家安全的後盾,卻不能忽略中共對台灣的壓力與制約。因此,一面倒向美國並不能化解我國面臨的國際孤立困境,還是應以設法改善兩岸互信、恢復官方溝通機制為優先選項。  美國與大陸看似已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然而,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承擔戰爭的代價,川普政府再怎麼咄咄逼人,仍不會選擇武力解決歧見,反而非軍事對抗才是未來各國關注的焦點。

Read More

遠見USR評選 長大奪首獎

長榮大學榮獲《遠見雜誌》大學USR「生態共好組」首獎,長大校長李泳龍(右)接受表揚。  (長榮大學提供) 記者林偉民/歸仁報導  長榮大學十八年前成立河川保育中心,積極復育學校旁的二仁溪有成,並推動「大河文化」、「生態旅遊」,連結環保與地方創生,以「生態正義行動計畫|二仁溪風華再起」,獲選第一屆《遠見雜誌》大學USR「生態共好組」首獎。  長榮大學指出,《遠見》以「USR方案」為評選主軸,對全國公私立大學進行徵件,區分為以人文面為核心的「生活共榮組」、以經濟面為核心的「產業共創組」、以環境面為核心的「生態共好組」等三種組別,評選標準與目的,主要延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精神,強調方案是否合乎在地需求、有無獨特創意,考量落實成果、評估效益,並檢視是否具延伸性與永續性。  《遠見》首屆USR評選活動收到九十七件參賽方案,經第一階段書審、第二階段面審,深度訪談大學實踐方案的做法與精神,最後頒出八個獎項,獲獎率僅百分之八點二。  校長李泳龍表示,學校從二00二年成立河川保育中心以來,努力經營二仁溪十八年,在整治二仁溪的過程中,學習到的遠比想像的多,也體會到要「敬天愛人、惜物力行」,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一切。

Read More

<社論>修憲茲事體大,應著眼於國家長遠發展!

立法院長游錫堃已提出修憲時間表。(中央社,資料照片) 最近朝野都在談論修憲議題,立法院長游錫堃則提出修憲時間表,希望修憲複決投票於二0二二年十一月併同九合一選舉辦理。二00五年第七次修憲時,將修憲門檻大幅提高,其用意在於讓修憲程序更加慎重;也正因為修憲不易,修憲的議題及方向就更應著眼於國家長遠發展,切勿讓修憲淪為一場權力拚博的政治大戲!  一九九一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之後,中華民國歷經七次修憲,增加了增修條文,修憲內容則包括國會制度、總統副總統產生方式、監察委員產生方式、成立憲法法庭、行政院長產生方式及權限、總統副總統彈劾及罷免制度、司法院大法官制度、凍省及地方自治制度、國土變更程序等等,每一次修憲都影響深遠。  二00五年第七次修憲,增訂增修條文第十二條,將修憲程序修改為須經四分之一立委提議,四分之三立委出席及出席立委四分之三之決議,提出修憲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超過選舉人總額半數才能通過。由於此一門檻太高,當時參與修憲的台聯國大代表錢林慧君在討論時即指出,台灣「可能永遠失去修憲機會」。  錢林慧君此言並非「恫嚇」。首先,以立委席次一百一十三席計算,修憲案提出之後,須有八十五席立委出席才能進行表決;儘管目前民進黨擁有六十八席立委,但只要擁有三十八席立委的國民黨杯葛不出席,修憲案連表決都沒機會,更遑論走出立法院。  其次,即使立法院通過修憲案交付公民複決,但依今年總統大選選舉人人數一千九百三十一萬一千一百零五人計算,修憲案公民複決須有九百六十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三票同意才能通過;而今年總統大選蔡英文以八百一十七萬零兩百三十一票歷史最高票當選,距修憲公民複決門檻還差一百四十八萬五千三百二十二票,其難度可見一斑。亦即,修憲案不僅在立法院要有高度共識,更需要全民具有高度共識,否則就功虧一簣。  從修憲門檻的角度來看,目前立法院已有朝野立委提出的十一個修憲案,大致可分為降低投票權年齡至十八歲、廢除考試院及監察院、擴充人權保障三大類。從目前朝野表態觀察,降低投票權年齡至十八歲朝野黨團已有共識,但國民黨內部民調顯示有百分之六十八支持者反對;廢考監兩院牽涉中華民國政治體制要採五權分立或三權分立,朝野仍有歧見;擴充人權保障牽涉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議題,但從二0一八年公投結果來看,台灣社會仍難有共識。質言之,這三類修憲提案當中,第一類或有機會修憲成功,其他兩類要跨越修憲門檻都非易事。  再者,中華民國現行政治體制號稱「雙首長制」,但總統卻不須如美國總統般須到國會發表國情咨文,而且當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案之後,總統有權解散立法院,除非行政院長已天怒人怨,否則立委豈會承擔落選風險而通過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案?總統美其名為全民監督,但四年內總統「走精」,罷免總統的難度還高於修憲;彈劾總統不但須三分之二立委決議通過,還要憲法法庭判決成立。立法院對總統任命的行政院長人選,並沒有同意權,即使反對也只能吞下;而且總統表現不佳,撤換行政院長卻成了擋箭牌。總體而言,總統和行政院長權責顯不相符,造成體制紊亂的問題,也應透過修憲匡正。  更重要的是,包括總統在內,所有政治人物都應有遵守憲法的精神,否則動輒打違憲擦邊球,就不是修憲能解決的了!

Read More

<社論>民進黨遲早出事,羅文嘉會一語成讖?

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李眉蓁(圖)碩士論文剽竊風波,民進黨竭盡所能地攻擊,卻對自家人涉及相同爭議避而不談。(中央社,資料照片) 剛從民進黨秘書長要職卸任的羅文嘉近日語出驚人,他坦言,民進黨和以前不一樣了,從過去充滿理念的樣子變成如今世俗化的模樣,早已不是他所熟悉的那個政黨,從政黨文化、派系生態、政黨價值等,都有非常多改變,有些處理手法甚至已超出界線,這樣下去遲早會出事。  羅文嘉還特別點出當前民進黨內正緊密發展的政媒關係,已與當年力爭「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堅持相違背,這正是他所擔憂的。羅文嘉並未明說此種情況發展的利弊得失,但他明確的表示,民進黨媒體派系只是結果,應檢討背後更深層的「政媒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羅文嘉之意為,民進黨已背棄了過去抱持的價值觀,黨內錯縱複雜的政媒關係,恐是民進黨遲早會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學生時代就投身反對運動、曾任陳水扁貼身幕僚多年,羅文嘉雖已離開政治活動多年,但他對民進黨過去三十年的內部派系變化仍應瞭若指掌。尤其這當中有許多現任黨公職者都是他的老戰友,因此才會對民進黨競逐權勢的醜態感到惋惜。名嘴趙少康也認為,「民進黨因為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膨脹的結果就是把自己毀掉」。  環顧所有民主國家,除非是理念型的政治團體,像是綠黨或若干左派政黨,大多數政黨皆以爭取執政權為最終目標,民進黨也不例外。如此說法並非是汙衊政黨政治,而是呼應羅文嘉的說法:那就是追求權力是政黨的目標,但不能以違反民主的手法牟取黨派私利,更不該因為掌握政權而徇私包庇。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固然深受國際肯定,但國人早厭惡藍綠政黨的爛蘋果競賽。  根據同屬綠營的時代力量最新民調,蔡英文及蘇貞昌的滿意度雖維持高點,但不滿意度明顯上升,可見得國人不會因防疫工作就盲目地對蔡政府所有政策都買單。為何會有這種變化?過去與民進黨淵源不深的蔡總統應有深刻體會。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總統日前在黨全代會上提到,民進黨員必須用行動來證明,「全面執政必定腐化」的劇本不會成真。  民進黨過去痛批國民黨干預媒體,現在看到傳媒集團介入自己的派系運作,竟皆默不作聲,難道只要顏色對了就沒事?面對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李眉蓁的碩士論文剽竊風波,民進黨及其網軍竭盡所能地攻擊,卻對自家人涉及相同爭議避而不談。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及其姪子蘇震清涉及利用外交管道為自己謀私利的爭議,也不見民進黨澄清,更不用說去年總統特勤人員利用專機出訪機會,夾帶巨量私煙的違法行徑了。  民進黨此等「有嘴批別人、無嘴說自己」的護短行為,正因為嘗到了掌權的甜頭而捨不得放棄,已失去創黨時的理想與堅持,無怪乎現在台灣社會「有民進黨證就可橫行天下」的譏諷聲浪,此起彼落。  猶記得蔡英文二0一六年初次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時,曾告誡民進黨全體黨員應「謙卑、謙卑、再謙卑」。對照許多民進黨人的桀驁不馴及屢傳弊案的模樣,再加上五權一把抓的傲慢心態,早不把人民放在眼裡,四年多前的提醒簡直就是對民進黨自己的最大諷刺!  當民進黨派系運作引入媒體勢力、修法壓抑言論自由、將政府獨立機關視為綠營酬庸疏通道、用公帑培養網軍打擊異己,卻看不到自己累累弊端時,民進黨看似牢牢掌握國家權力,卻已種下敗德失政的因。當這些民進黨人眼中只有權勢、讓百姓憂慮民進黨走向專制時,難道正如羅文嘉所預言,民進黨遲早會出事?

Read More

國泰金控、國泰產險喜摘遠見CSR兩大獎

2020遠見雜誌CSR企業社會責任獎,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於線上頒獎典禮領獎。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國泰金控及國泰產險獲頒2020年第16屆遠見雜誌CSR企業社會責任獎,國泰金連續兩年獲頒遠見CSR年度大調查獎首獎,國泰產險以「產險業的新篇章-國泰低碳『綠』險記」榮獲傑出方案-環境友善組楷模獎,雙雙獲遠見CSR獎認證,永續成果業界有目共睹!  今年度遠見CSR獎因應新冠肺炎,改為線上進行頒獎典禮,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表示,當大環境出現新議題時,往往可以鑑別出一間企業永續議題的落實程度,皆可以看出企業的「前瞻性」、「勇氣」及「細節」。國泰在永續道路上透過領先的專業能力超前部署,重視實戰力,讓國泰成為台灣截至目前簽署赤道銀行中極少數真正承作過赤道案件的金融業者。 2020遠見雜誌CSR企業社會責任獎,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右)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合影。 遠見CSR獎為台灣嚴謹度及鑑別度最高獎項之一,從CSR策略規劃、公司治理、社會及環境績效、利害關係人議合等各面向,評鑑企業整體CSR表現。此次獲獎原因,國泰金控率先成立策略規劃單位「企業永續辦公室」,並作為企業橫向溝通的樞紐,由總經理帶領將國際趨勢及利害關係人需求與營運連結,在永續議題上不僅抱持著「超前部署」的積極態度,將永續思維與營運流程結合,除了簽署赤道原則(EPs),自願對接3大國際架構,採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架構(TCFD),將商品設計、投資控管、放貸機制等嵌入ESG元素。  獲頒傑出方案獎的國泰產險,長期關注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結合產險業的核心能力,持續以綠色保險及損害防阻技術協助社會強化抗災應變能力,並積極推動數位服務低碳流程,2020年更成為首家取得環保署「碳標籤」的產險公司,以數據科學實踐減碳行動,降低對環境產生的負面衝擊,全方位的表現在遠見CSR獎項脫穎而出。  國泰為台灣首家金融業計算有價證券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以了解投資部位的碳風險,並透過責任投資作法(與被投資企業議合),降低投資風險,為台灣唯一參與CDP Non-Disclosure Campaign註(1)的金融業,議合成效讓台灣成為成功率全球排名第九的國家,而在證交所公布之《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守則較佳實務遵循名單》註(2)國內5家中更有3家為國泰子公司(國泰人壽/國泰產險/國泰證券),另一方面,國泰金控入選MSCI ESG Rating A level,且連續兩年入選道瓊(DJSI)世界指數,更於今年獲CDP 領導等級(A-),為台灣金融業最佳企業,永續作為備受肯定,更讓國際認識台灣。

Read More

元大金控榮獲《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

元大金控榮獲「2020第16屆遠見雜誌CSR企業社會責任獎」「傑出方案-教育推廣組楷模獎」。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改變許多人的一餐,不如改變一個人一生」,元大金控秉持「翻轉」與「改變」的精神,發揮公益教育平台角色,積極推動「元大溫度善的循環公益平台」方案,幫助更多學子圓夢飛翔,把愛轉化成無限大動能,從2011年至今,受益人次達15,494人次,受助與合作組織的數量達到119家,這樣的信念受到2020第16屆遠見雜誌CSR企業社會責任獎肯定,獲得「傑出方案-教育推廣組楷模獎」。  「元大溫度善的循環公益平台」專案核心精神,就是透過教育讓偏鄉的學子勇敢逐夢與翻轉人生。元大金控認為,提供偏鄉學生在升學與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學習援助及最有溫度的長期陪伴,以公益平台推動偏鄉翻轉教育,投入企業志工協助活動執行,2019年元大集團參與志工達14,693人次,同仁皆為自發性參與,透過志工活動提升自我價值認同,也增加對公司的認同度,「財富要傳承、公益也要傳承」,同事邀請全家大小一起當志工,享受付出的幸福。期望陪伴台灣的偏鄉學子築夢翱翔,也讓同仁透過實際參與,提升對公司的認同與凝聚力,讓善的力量在企業、員工與社會三方之間不斷流動與循環。  專案以「第一線偏鄉教育需求」為考量點,同時顧及深度與廣度,發展出「元大輔大夢想起飛計畫」、「元大優秀人才獎學金」兩個子專案,長期、深耕陪伴台灣學子,在求學過程適時給予協助與支援,透過數位、實體等方式,撐起社會最重要的安全網絡。以「元大輔大夢想起飛計畫」為例,9 年的期間,幫助弱勢孩童教育學習,已培養出90位優秀大學生與3位研究生,總計1,212人次獲得元大助學金的支持,能無後顧之憂地學習。第二階段以「元大幸福日」及「Dream Big元大公益圓夢計畫」,做為廣泛觸及服務對象的媒介,全面性服務偏鄉國中小學子,也使專案合作團體獲得充足的資源挹注。2019年開始,結合各子公司專業人才,推動學童理財專業的教育課程,發揮集團專長種下金融教育的種子,實踐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建立翻轉自立的重要基礎。  元大金控透過元大文教基金會執行本專案,專案內各項目均有專人執行,並建檔管制,每季度向元大文教基金會董事會報告,掌握成效。另外金控端更透過永續經營委員會轄下的企業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每季追蹤檢核並向金控永續經營委員會及董事會陳報成效。本專案透過矩陣式雙向追蹤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專案效益,正是本專案受到評審青睞的重要關鍵。  「教育」翻轉生命、創造幸福,「夢想」激發勇氣、締造價值。「元大溫度善的循環公益平台」專案歷經九年的投入,帶給學生長期、有溫度的陪伴,實踐「用生命陪伴生命」的專案理念,未來持續優化專案內容,更符合學子各成長階段的需求,同時整合集團的能力與資源,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這是元大金控致力為股東、客戶創造最佳利益外,在企業經營與社會關懷得以同步並行,達到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實踐。

Read More

<社論>設立公視國際影音平台不能橫柴入灶!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公視國際影音平台明年將成立,但此一計畫遭公視董事群起抨擊。(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日前提出由公視成立英文國際影音平台,從事國際宣傳。這不僅違背民進黨「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初衷,也顯示民進黨政府企圖趁公視董監事會人事未定之際強行闖關,以致非但輿論譁然,公視董事更群起抨擊。  按照文化部的說法,國際影音平台並非頻道,而是依照現在網路趨勢,製作全英文網路影音節目,向國際介紹台灣;文化部將向行政院爭取第二預備金四千五百萬元作為前導計畫經費,提四年公共建設計畫,每年預算十億元,等同增加公視預算。  表面看來,文化部用心良苦,計畫也似乎具體可行。問題是由政府責成公視製作節目,進行國際宣傳,本身就有問題。  公視法開宗明義就指出,公視是要建立為公眾服務的大眾傳播制度,彌補商業電視的不足;以多元的設計,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的權利,提高文化及教育水準,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增進公共福祉。亦即,公視的設立目的完全沒有做為政府宣傳機器、從事國際宣傳的部分。因此,對於文化部設立國際影音平台的動機,公視董事、傳播學者鄭自隆就痛批,公視並非政策宣導機構,不能變成政府的「大外宣」;公視前總經理馮賢賢也抨擊,把公視當政府電視來用,已違反公視法第十一條「獨立自主、不受干涉」的精神。  再就程序來說,公視目前每年預算才九億元,但國際影音頻道每年十億預算,這對公視影響何其重大?公視董事會理應先行審議,但這個計畫從一開始就是文化部塞給公視。  據公視董事馮小非指出,本月十六日董事會,公視總經理曹文傑例行報告書面內容提到「一0九年度發展國際數位傳播計畫,文化部已送行政院,持續依文化部意見滾動式修正,七月七日起回報文化部,周進度追蹤」,這是本屆董事首次聽到這個計畫。按照曹文傑解釋,六月十八日公視開完董事會後,接到文化部訊息,才著手進行這個國際數位傳播計畫的前期規劃;但據馮小非調查,公視內部早在五月就召集內部同仁開會寫企劃案,姑不論其中時間點的矛盾,至少證明在董事會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公視已經知道國際影音平台計畫,而且這個計畫已在人力網站徵才。試問,這不是公然無視董事會的存在嗎?  再者,公視現任董監事去年九月任滿,當時政府所提二十一名董事人選在立法院僅通過七名,因此現在董事會是看守期,如此沒有迫切性的重大計畫,理當交由下屆董事會審議。可是文化部一方面宣稱,期待公視董事會做出決定,一方面又強調,明年一月開辦全英語影音平台的政策不變。這不是擺明,無論公視董事會通過不通過,這個計畫都要執行?如此鴨霸作風,使得馮賢賢痛斥政府是「橫柴入灶」。  更令人難以釋懷的是,民進黨一直強調要「黨政軍退出媒體」,陳水扁執政時,更修正廣電三法,納入「黨政軍退出媒體條款」;防止黨政軍透過雄厚資本,過度干預及介入媒體市場,全面限制「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政黨黨務工作人員、政務人員及選任公職人員不得投資衛星廣播電視事業」;然而蔡政府全面執政之後,一方面加大控制媒體力道,一方面卻又不斷以各種名目企圖鬆綁黨政軍條款,使政府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介入媒體,這種前後矛盾的作風,難怪民進黨前秘書長羅文嘉慨嘆,民進黨已不是他所熟悉的政黨,「當年那個在街頭衝撞、充滿理念的民進黨,如今已成世俗化政黨」。

Read More

<社論>國際局勢益形複雜,須防經濟再受衝擊!

南海、台海幾乎成了美陸大秀肌肉的練兵場,是一個經濟負面因素。圖為日前美國海軍在南海操演。(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日前,經濟部統計處公布六月外銷訂單為四百一十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經濟部並估計七月外銷訂單正成長機會較大。從外銷訂單的角度來看,台灣外貿似已走出疫情陰霾,可望為今年經濟成長減除一個重要不利因素,甚至轉而提供動力;然而,最近國際局勢複雜程度快速升高,台灣須慎防經濟再度遭受第二波衝擊。  台灣經濟到底有沒有走出疫情陰霾?倘若單從三至六月外銷訂單連四紅、第二季訂單由負轉正的角度來看,的確是一陣及時雨;但是,從進出口金額的角度觀察,台灣外貿情勢又呈現另一個樣貌。財政部於七月七日公布的進出口統計,六月出口值兩百七十一點三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三點八,連續第四個月翻黑,且估計七月衰退幅度還在負百分之一點五至負百分之四之間,顯示台灣外貿情勢尚未由剝而復。  台灣外貿表現,當然會受到國際經濟情勢影響;也正因為國際經濟情勢仍然深陷於疫情泥淖之中,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於十五日公布的今年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中,將貿易順差成長率從去年十二月十八日的預測值百分之二點一七,大幅下修至負百分之一點四九。中經院於二十二日公布的預測,也將今年財貨與服務輸出、輸入的成長率,從四月十七日的預測值百分之二點零七、百分之一點八六,下修到負百分之零點一、負百分之零點七。  再從國際經濟觀察,儘管世界各國陸續解封,但疫情卻又再作祟。六月二十三日全球確診病例突破九百萬,三天之內增加五十萬例;七月二十三日,全球確診病例突破一千五百萬例。這一波疫情的侵襲區,包括美國、巴西、印度、香港、日本、南韓、中國大陸、西班牙、法國、英國等等。亦即,全球諸多主要經濟體還處於在疫情中勉力求取重振經濟的掙扎中。  疫情揮之不去,經濟自然難以撥雲見日。十八日,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奇、葉倫呼籲美國國會採取更多財政措施,降低經濟長期衰退的風險;而且,即使疫情獲得控制,經濟復甦也會緩慢而參差不齊。同一天,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美國經濟復甦的首要風險新冠肺炎病例再度攀升,第二季GDP將下滑百分之三十七,全年萎縮百分之六點六;倘若政府支持度不夠,今年全球中小企業破產率恐提高兩倍,更恐造成經濟復甦停滯和金融不穩定性。  當第一波疫情可望減緩之際,許多人都期待全球經濟呈現V型復甦;但是第二波疫情猛然而至,V型復甦的期待已恐破滅。日前,國際市場預測機構IHS Markit首席經濟學家表示,美國、巴西、印度的第二波疫情,凸顯經濟復甦的脆弱性,甚至增加第二度衰退風險,V型復甦的可能性降低,取而代之的可能是W型走勢。二十日,日本中央銀行公布金融政策決定會議紀要,多數委員擔心第二波疫情恐將導致經濟活動再度受到嚴重壓抑。二十二日,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董事長羅奇指出,美國經濟正處於二次衰退的碰撞過程。質言之,全球經濟前景似乎還沒看到隧道盡頭的那一道光!  雪上加霜的是,近日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緊張態勢陡升,除了美國對香港祭出制裁之外,南海、台海幾乎成了美陸大秀肌肉的練兵場,再加上美國無預警要求大陸關閉駐休士頓總領事館,經濟負面因素接踵而來。在美陸硬實力衝撞升級之下,貿易大戰何時能休?更令人難以期待!  從疫情和國際政經局勢來看,國際經濟是否已然落底?答案應不難分曉!

Read More

<社論>蔡總統應以更高標準處理蘇嘉全等涉弊案

蘇嘉全叔姪已對王育敏(左二)、羅智強(左三)及游淑慧(左)提出控告,王等三人則提出反控。(中央社)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革實院長羅智強、副院長游淑慧,近日依據「外交部密件」猛打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立委蘇震清叔姪操控國營事業謀取私利;在此之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爆料蘇嘉全外甥、唐榮鐵工廠總經理張仲傑疑涉弊案,而且經濟部以密件方式處理張仲傑涉弊調查結果。這兩案的真相如何?尚待進一步釐清,但日前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蔡總統在民進黨全代會還大談廉政,她應該以更高的標準處理這兩案。  以蘇嘉全叔姪案而言,王等三人提出的「外交部密件」,乃我駐印尼代表處回報外交部的電報,該電報已於去年底解密;王等三人出示之電報,遭指「電報為真,日期誤繕」;蘇嘉全反指王等三人所稱蘇嘉全叔姪赴印尼時間有誤,並指王等三人之爆料乃「幻想文」;蘇震清也指王等三人不實指控、惡意造謠抹黑。蘇嘉全叔姪已對王等三人提出控告,王等三人則提出反控。  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足跡」,更何況,儘管王等三人所指蘇嘉全叔姪赴印尼的時間有誤,但蘇嘉全叔姪的確曾赴印尼,就算我駐印尼代表處並未接待或協助蘇嘉全一行,但當時蘇嘉全貴為立法院長,而且還拜會了印尼副總統,倘若還有王等三人所指該行程有國營事業人員隨行,則蘇嘉全叔姪在印尼全程去了哪裡?見過哪些人?不但司法單位可以調查出來,外界也應鼓勵蘇嘉全叔姪大方公開,讓爭議早早落幕、避免社會紛擾、浪費司法資源!  目前處境最為尷尬的,恐為外交部,因為蘇嘉全叔姪也指王等三人公布的密件內容「惡意捏造」。倘若,「惡意捏造」的是王等三人,則王等三人恐將面對法律裁罰;倘若,「惡意捏造」的是我駐印尼代表處人員,則外交部不但應進行內部調查,必要時還應將相關人等移送法辦。  但是,倘若電報內容為真,外交部要駁斥蘇嘉全叔姪?還是要噤聲不語?倘若外交部選擇噤聲不語,則是否打擊第一線外交人員士氣?目前外交部對該案「不證實,不評論」,外界也因而看不到外交部對所謂「惡意捏造」的態度。  再以張仲傑案而言,國民黨團出示之密件將保密至二0二五年十二月,簽此密件的經濟部長、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以及張仲傑本人倒沒指此一密件是「惡意捏造」,而且張仲傑還因「不能任憑欺負」而請辭並獲經濟部長王美花批准。沈榮津指該案「並無具體違法事證」,而且「必須列為密件才不會影響公司治理」。  高雄地檢署偵辦該案,追查重點在於張是否違反證交法、背信罪嫌。令外界不解的是,檢方尚須進一步調查才能釐清張是否違法,何以經濟部國營會的調查就可讓沈榮津做出「並無具體違法事證」的結論?  其次,經濟部密件指張仲傑「未遵守公司內規進行利益迴避」,顯示張仲傑有違公司治理原則;唐榮是上櫃公司,依據金管會備查的《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第二條,上市櫃公司治理制度應依「提升資訊透明度」等原則為之,該案已鬧到經濟部進行調查,投資人還被蒙在鼓裡,這不但不是經濟部所當為,金管會、櫃買中心也有必要幫投資人嚴加把關,避免投資人因資訊不透明而造成損失;而且,且不算台銀、華南銀、第一銀等官股銀行是唐榮大股東,經濟部也持有唐榮百分之十一點五六股權,豈不該幫全台灣民眾顧好錢包?  蔡總統高談廉政,令不少人感到佩服;如果她能敦促蘇嘉全叔姪、張仲傑說清楚、講明白,讓司法單位秉公辦案,會更令人佩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