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宗祠做16歲 傳承地方民俗

文資處舉辦「做十六歲」活動,推廣包括在家與大宗族的做十六歲,讓文化和地方民俗能傳承。(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七娘媽生,做十六歲」是台南市定民俗,為傳承文化與維持地方特色風俗,文資處邀請民家按傳統科儀,舉辦「在家做十六歲」酬謝祭拜七娘媽,另和家扶基金會合作,於台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舉辦「大宗族的十六歲」活動,透過不同型態,探索台南慶典的歷史記憶,也邀請各界一起來體驗在地文化特色。  文化局表示,做十六歲是台南市定民俗,距今兩、三百年歷史,傳說幼兒在十六歲前,受七娘媽保護,家中有孩子屆滿十六歲時,便會在農曆七月初七(七娘媽生日)這天,於家中門口舉辦酬謝祭拜科儀,感謝七娘媽保護小孩平安長大。  習俗據傳發源於五條港一帶,因從十六歲起即可領大人工資,亦有成年之意,家中男丁「七娘媽生」時舉行隆重的成年禮並宴請親友。市長黃偉哲昨日也以大家長身分,親臨神農街民宅、施姓大宗祠為青少年帶來祝福。  黃偉哲表示,台南也是延續做十六歲古禮城市,舉辦成年禮除代表長大,也象徵責任加重,目前在法律層面,朝未來推動十八歲公民權,亦符合傳統古禮遵循方向。  文資處推廣在家做十六歲,希望彰顯地方特色、生命禮俗與文化傳承,今年包括黃姓、顏姓、施姓、郭姓家庭示範,在民宅按傳統科儀酬謝祭拜七娘媽,呈現府城早期「在家做十六歲」傳統禮俗;另與家扶基金會合作,於施姓大宗祠合作「大宗族的十六歲」活動,一起分享成年喜悅和感受傳統關懷和祝福。  為讓更多外國朋友了解台南在地民俗和認識文化資產,文資處也和市府第二官方語言專案辦公室合作,邀請加拿大籍Youtuber,Wes Davies參與「做十六歲」民俗現場。

Read More

建築工地消防設備 嚴把關

建築工地結構不穩,如遇高樓火警容易導致水線佈線與搶救困難,呼籲業者落實防範。(檔案照片,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隨著都市快速發展,帶動建築行業發展迅速,台南市消防局表示,近年安南區及南區均發生建築高樓工地火災,零星工地小火警也時有所聞,提醒業者加強防範建築工地火災,落實裝置消防安全設備,避免損失及人員傷亡。  工地火災由於建築結構尚未完整,加上高樓消防水線佈線搶救困難,常需仰賴雲梯車高空佈線或高空射水撲滅火災及人命搶救。根據火災調查課統計,建築工地火災常見的火災起火原因包括施工不慎、菸蒂、電氣因素或人為縱火等。呼籲建設公司、承包商及員工,請落實工地施工安全注意事項,確實管理人員、物品。  另,由於建築工地多為「臨時電」且用電多為大型機具,應設置過電流保護裝置及漏電保護裝置,避免電源過載同時,避免電線受壓、受損或塑膠被覆絕緣受損,插座要牢固以避免接觸不良,並經常擦拭清理避免積汙導電,同時避免雨水或水源侵襲。

Read More

在地人林聰明 接掌新化高工

新化高工新任校長林聰明是新化在地人。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新化報導  新化高工新任校長林聰明是新化在地人,在新化出生、成長、生活;能夠返鄉服務,他希望可以結合各界資源,充分應用在學生身上,更要與師生一起努力,讓新化高工邁向百年榮光。  新化高工創校九十四年,首度由新化在地人擔任校長。由屏北高中調任的新任校長林聰明,在新化出生、成長,求學階段念新化國小、國中、台南二中;海洋大學船舶機系畢業後,曾在台航公司海外實習一年,在台大機械工程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  為了返鄉陪伴父母,林聰明選擇擔任高中教師,在新榮高中任教三年,在台南海事任教十九年,在屏北高中擔任四年校長。這段期間,他一直住在新化,對新化有深厚的感情;今年剛好新化高工校長出缺,在地方人士勸進下,林聰明選擇回到家鄉學校服務。  「家裡有一塊田就位在新化高工圍牆邊,曾見證學校三次圍牆拆建。」林聰明家裡務農,小時候要幫忙農事;他的祖父、父親都曾擔任過里長,自己長期在新化區生活,對新化相當熟悉,也了解新化高工的悠久歷史及發展前景。  林聰明表示,念技職學校的孩子都有其特長,必須讓他們在學校打好基礎,學習技能,也培養創意思維。他指出,新化高工學生無論在技藝、技能競賽、科展、體育競賽、檢定、升學都有良好的績效,他希望「把最好的給最需要的,讓最需要的成為最好的」,讓每位學生都能發揮優勢,成就未來。

Read More

字母哥發威 公鹿破魔術

 中央社/佛州好望湖24日綜合外電報導  密爾瓦基公鹿「字母哥」安特托昆博今天包辦31分、15籃板和和8助攻,隊友密道頓也在第4節重振雄風,兩人帶領公鹿以121比106力壓奧蘭多魔術隊。  密道頓今天貢獻的21分有18分是在第4節進帳,另全場拿下10個籃板;陣中「鋼鐵俠」馬修斯挹注12分。  魔術中鋒佛契維奇表現依然亮眼,獨拿31分、11籃板和7助攻。  東區第一種子公鹿在對戰首役敗給第8種子魔術後,連勝3場,在NBA季後賽首輪取得3勝1敗超前,雙方26日將再戰。

Read More

迎熱蘭遮城四百年 邀公民出點子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安平區公所為迎接熱蘭遮城四百年,辦理「熱蘭遮城四百年公民共識會議」,邀民眾討論安平古堡四百年建城紀念相關辦理方式。公所表示,會議產出的公民共識報告,將送交市府各相關局處,提供政策制定與活動辦理規畫參考。  公所表示,「熱蘭遮城四百年公民共識會議」,共舉行三次,提供一個由下到上的參與管道,讓參與民眾在知情的基礎上,對議題進行討論並形成共識。  公所指出,公民小組首先為建城四百年活動定調,認為活動主標命名,應避免使用「慶祝」詞彙,考量多元族群立場,以中性、事實性的文詞描述;並避免煙火式活動辦理,進行長期、全方位之規畫,活動期間,每季配合不同主題活動,希望能讓遊客一再參訪,體驗屬於安平的多元風貌。其它由公民小組提出討論的議題,包含「如何推廣安平文化」、「如何振興安平商圈」與「文化資產保存」等面向,並在結論報告中,針對不同議題,提出共識見解,期為未來文化政策發展方向,提供參考意見。  公所說,此次共識會議公民小組所提出的意見,極具知識性、合理性、可行性,讓安平古堡保存、推廣、文化節慶及周邊產業整合等議題進入大眾視野,更引入審議式民主精神,彌足珍貴。

Read More

宜蘭52甲濕地違規使用 要罰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宜蘭縣五十二甲濕地被指違法開發,內政部營建署表示,濕地保育法核心精神為「明智利用」,但禁止違規使用,已請宜蘭縣政府查處,等縣府查明違法事證後,將進行相關裁罰。  政府二0一五年公告「五十二甲重要濕地」範圍,面積約二百九十八公頃,橫跨五結鄉、冬山鄉和蘇澳鎮,鄰近冬山河流域,為北台灣重要候鳥棲地,但傳出宜蘭縣五十二甲生態農事觀光權益促進會理事長邱錫奎最近遭人檢舉違規經營休閒農場。  內政部營建署二十五日發布新聞稿指出,五十二甲重要濕地範圍內,依濕地保育法規定,範圍內的土地得為農業、漁業及建物等從來之現況使用,禁止非經許可的挖掘、取土、填埋或變更濕地地形地貌的行為,違者將會依法裁罰,已經請宜蘭縣政府查處,等縣府查明違法事證後,將進行相關裁罰。  營建署強調,濕地保育法的核心精神為「明智利用」,尊重從來之現況使用。由於五十二甲重要濕地多為農業用地,保育利用計畫草案主要朝向在地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為目標,並非全面禁止使用,主要目的是阻擋汙染性開發或過度使用,以維護生態環境。

Read More

登革熱高峰期 雨後別忘巡倒清刷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連日高溫多雨,正是登革熱高峰期。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鑑於近期高溫多雨的天氣型態,利於病媒蚊生長;新加坡等鄰近的東南亞國家亦處於登革熱疫情高峰或流行期。疾管署25日呼籲,民眾平時應做好環境孳生源清除,及做好防蚊措施,如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避免讓登革熱有機可乘。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例本土登革熱病例,13例居住桃園市、1例居住新北市,其中,桃園市桃園區長安里周邊群聚至8月22日監測期滿,無再新增病例,宣布結案;另有58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近1個月有2例分別自印尼及越南移入。  儘管今年本土和境外加起來共72例,創下歷年來最低,但劉定萍表示,東南亞國家疫情多處高峰或流行期,泰國、新加坡、寮國及印尼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其中新加坡已逾該國史上最大疫情,仍不可輕忽。  疾管署已將馬來西亞、柬埔寨、緬甸、菲律賓及南亞印度、斯里蘭卡與馬爾地夫共12國登革熱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防疫醫師蘇家彬提醒,地方政府針對自東南亞入境之居家檢疫對象,如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者,應儘速安排就醫,並加強登革熱檢驗。  劉定萍表示,近日國內各地持續有降雨機會,雨後若未及時清理環境積水容器,易成為病媒蚊孳生的溫床,籲請民眾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將積水倒掉並徹底清除。  此外,下週起各級學校陸續開學,劉定萍提醒學校動員全校師生全面檢視校園中是否有潛在孳生源,如花瓶、花盆底盤、廢棄瓶罐、水桶、運動場設施的廢輪胎、樹洞、竹筒及植物葉腋(檳榔、椰子落葉)、辦公室或教室內養殖的黃金葛或萬年青水瓶等,並徹底清除,以降低病媒蚊孳生的風險。

Read More

在嘉顧健康 邀長輩動起來

 嘉義縣「在厝顧健康」節目,打造全套保養健身操,翁章梁全勤錄製12套健康操。﹙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在厝顧健康」電視節目,打造全套保養健身操,翁章梁全勤錄製12套健康操─晉升「教您練」,從強化生活功能、固齒健口、記憶保養、強肌鬆筋、保膝健腿等,用行動陪伴鄉親天天運動不打烊,「在厝顧健康」。  嘉義縣衛生局結合地方電視台首創推出「在厝顧健康」節目,12套健康操包括生活功能操、活化腦力、固齒健口、強肌鬆筋、保膝健腿等,採漸進式強化鄉親的運動能量,還有「健康小常識」貼近長者健康問題需求、「縣長說俚語」活化腦力等,非常適合全家一起收看「顧健康」。  翁章梁指出,因不捨父母晚年健康失能的辛苦,真心的希望每一位老長輩,都能活的健康有尊嚴,運動是預防衰弱、維持健康最基本方法。有些老長輩不習慣參與社區活動,活動量可能相對不足,為鼓勵大家規律運動,特別製作「在厝顧健康」節目,親自參與12套健康操錄製,每一套都非常實用,如簡單一瓶礦泉水,看電視拿著練就可增加肌力,一條毛巾也能幫大家鬆筋舒展,「縣長說俚語」每天和鄉親一起活化腦力,天天跟著動、學學健康保養常識,就是要大家從頭到腳全身健康動起來。  翁章梁說,未來縣府有兩件針對老人家很重要的事要做,一個是運動,一個是「呷食」,都跟老人身體健康和營養有關,老勢大透早和晚餐前打開電視跟著他和老師做做運動,對身體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

Read More

善化牛墟覓新址 看上善化台糖地

目前的善化牛墟地點只能再營業兩年。(記者林相如攝) 記者林相如/善化報導  全台最大的善化牛墟市集,因租用農地,屬於違法使用,加上地主兩年後不再續租土地,恐面臨收攤的命運。立委郭國文邀集市府與台糖相關單位,協商替牛墟找新家,目前找到善化警分局旁的黑鷹漆彈場的台糖土地,要求市府儘速規劃,讓善化牛墟遷到此地,延續此一兩百年歷史的庶民市集。  早期農業時代的牛墟,是專門販賣牛隻的市集,經過時間變遷,現雖已不再販賣牛隻,卻仍是地方民眾購物買賣的聚集地,而善化牛墟最早從一八二一年開始,期間歷經多次搬遷,二00三年「定居」在什乃里,每逢二、五、八牛墟日,總會吸引滿滿人潮。  善化牛墟管理人李武村表示,目前牛墟使用的地方,屬於私人的農地,經市府協商後訂契約租用,市集內約有兩百多攤商家,但再過兩年租約就到期,地主也無續租意願,牛墟市集恐面臨搬遷的情況,若無適當地方,牛墟可能就此消失。  為了讓牛墟文化資產可以延續,郭國文上個月召開協調會時,台糖公司也表態願意提供約三公頃的場地使用,二十五日邀集市議員林志展、市府都發局、經發局市場處、文資處及台糖公司等單位,前往該台糖土地會勘。  都發局表示,台糖用地可設為預設公用地暫時做牛墟攤商用地,但長期可在南科特定區規劃時一併納入考量。市場處則認為,土地使用沒問題的話,會盡力輔導成為合法市集。  郭國文強調,牛墟文化是庶民文化代表,更是傳統、經典的古早市集,建議市府以專案的方式來協助善化牛墟的保存,並找尋適當地點與地目的使用,讓牛墟能朝永續經營方向規劃,未來可有更多民眾前來台南善化體驗百年的牛墟市集。

Read More

港首例 荷比患者也爆二度染疫

荷蘭傳出1名武漢肺炎康復患者,再度感染案例。圖為荷蘭一民眾接受「得來速」篩檢。 (路透檔案照) 中央社/阿姆斯特丹25日綜合外電報導  荷蘭和比利時媒體今天引述病毒學家報導說,荷蘭和比利時境內各出現1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康復患者,再度感染案例。  荷蘭廣播基金會(NOS)引述病毒學家吉柏曼斯表示,再次染疫的荷蘭人是免疫系統較弱的年長者。  吉柏曼斯指出,比較熟知的案例是,長期染疫的患者病情突然惡化。若要確認是否真的二度染疫,需要對第1次和第2次感染都進行基因檢測,判定第1次和第2次感染的病毒是否略有不同。  擔任荷蘭政府顧問的吉柏曼斯表示,再度感染是預料中的事。  她說:「爆出2次染疫不會讓我緊張,我們得看這種情況是否經常發生。」  比利時病毒學家范朗斯特告訴公營蘭德斯廣播電視台(VRT),那名比利時患者症狀相對輕微,但仍非好消息,因為這顯示患者在第1次染疫時產生的抗體,不足以抵抗略微不同的病毒變種,才造成2次染疫,雖然先前產生的抗體或許有助於抑制症狀。  那個比利時案例是一名女性,她於3月的第2週首次感染COVID-19,並於6月間二度感染。  范朗斯特表示,目前不清楚二度染疫案例是否稀少,抑或其實有很多人在康復6至7個月後又再度感染。  香港本週傳出再次染疫案例。香港大學團隊發現,一名曾感染COVID-19並康復的患者,4個半月後赴歐洲旅遊完再次確診,是全球首例被證實重複感染的病例。團隊指出,康復的患者僅短時間具免疫力,「群體免疫」並不可行。  中央社/台北25日電  針對香港出現全球首例二度感染武漢肺炎病例,中國大陸防疫專家張文宏今天早上指出,如果消息屬實,在疫情高發及流行地區,「再感染」會成為常態。  香港大學團隊24日指出,一名曾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並康復的患者,4個半月後赴歐洲旅遊完再度確診,是全球首例見諸論文被證實再感染的病例。港大團隊指出,康復的患者僅短時間具免疫力,證明「群體免疫」並不可行。  對此,張文宏早上在微博發文指出,香港報導一名康復者歐洲旅遊返回後,再次檢測核酸呈陽性,經港大微生物系測序證實,與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異,因此證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復陽」。  他指出,此前大陸、香港以及國外也多有「復陽」報告,但多數認為屬於無傳染性的核酸殘留,未發現有明顯的傳播證據,因此被認為臨床意義不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