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0歲走路會喘 聽心音揪瓣膜疾病

高雄榮總醫師黃偉春呼籲民眾就醫時,可請醫師協助聽聽心臟有無心雜音,遠離瓣膜疾病。(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等機構聯合發起「聽心音、找心病」活動,高榮重症醫學部主任暨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醫師呼籲民眾,就醫時可請醫師協助聽聽心臟有無心雜音,尤其是60歲以上長輩,合併有全身無力、走路會喘等情況,有時光是「聽心音」就有機會發現致命卻可治療的心臟瓣膜疾病,及早揪出心頭大患。 黃偉春指出,心臟瓣膜疾病在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早期可能完全沒有感覺、即便有症狀也不一定能直接聯想到是心臟發生問題。聽心音主要是借助聽診器,來分辨心音的強弱、速度與頻率等。當心音不正常或有心雜音時,通常會建議患者接受心電圖,釐清病情所在。 高榮副院長許書雄指出,若心臟出現異常往往會從心音與心律等面向反應,像患者心臟結構出了問題,聽診時可以聽到很明確的心雜音,即便不是心臟專科,也能透過聽診器察覺異狀、揪出問題來。 高榮心臟內科醫師郭風裕指出,以主動脈瓣膜狹窄為例,發現期別不同,預後差很多。輕度狹窄時,可能只是覺得走路有點喘,但當重度狹窄、胸口會痛,這時平均壽命可能只剩五年,一旦到了走路會昏厥、就只剩三年,若等到腳都已經腫了、已經心臟衰竭,平均壽命只剩兩年。 若有心悸、易喘、胸痛胸悶、易疲勞、頭暈昏厥、體力下降要及早就醫。故推廣「找心音、找心病」的活動,讓民眾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要拖到後面變成急症、重症才到醫院,讓疾病「治療風險」變高、「治療效果」也變差。 高雄榮總呼籲民眾聽心音找心病,才能遠離瓣膜疾病。(記者王正平翻攝) 黃偉春表示近年部分心臟疾病治療有了突破性進展,以主動脈瓣膜狹窄來說,除了傳統開胸手術,現在有經導管置換瓣膜,使用微創的方式植入瓣膜讓風險降低、傷口小、術後復原時間短,造福原本無法負荷傳統手術風險的病人。讓病人心中的害怕降低,願意積極的配合醫師治療後,健康的回歸家人身邊享受天倫之樂。 黃偉春呼籲民眾平時可以在家自行使用聽診器,聽聽看是健康的「撲通撲通」聲,還是主動脈瓣膜狹窄的「轟轟轟」聲音。 此外,若長輩有全身無力、走路會喘等看似跟心臟無關的症狀,千萬不要以為只是老化,應及時陪同就醫,即便是在家裡附近的家醫科、耳鼻喉科診所,一樣可以請醫師幫忙聽個心音。一旦發現心臟雜音、再轉診心臟專科進一步檢查。

Read More

〈中華副刊〉媽媽的一句話

■黃詣 人若不生為孤哀,皆會聽過母親的叨叨話語,這些話語有些是過眼雲煙,有些會改變自己;有一兩句話,則會烙印在心底,一生相伴。 「別忘了帶傘。」媽媽曾說過如此的一句話,雖然,何時何地也不復記憶,然而,這句話卻迴響在我心中。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的金句,遇上雨天都有機會聽得見,每個家庭都有這句話的出現,一言以蔽之,此乃俗事瑣語。 之前,我也不以為意,「別忘了帶傘」的平常,讓人很難辨識出那層層包裹在瓣瓣日常溫情之中,那明亮溫暖的核心,那核心是確切存在的,是由一種只有母親的護犢之情才能發出的輝光構成的,是我放在心中一再玩味的親情回憶。 「別忘了帶傘。」提醒了我,外頭的世界正在颳風下雨,而我即將離開安適舒逸的家,所以,在臨走之前,別忘了從家中拿把傘再出發。儘管一把薄傘,怎能抵那萬絲億縷的傾盆,沾泥溼襟是在所難免,但我的媽媽,是多麼希望我能夠帶一塊家中的溫暖走,給她即將遠行、也是必將遠行的兒子。她知道,「家」不會是我永遠的住所,「家」的保護不能長長久久,有一日,我將孤身一人步在家外的世界,如野鬼孤魂,所以,兒子,當那一天來時,別忘了帶傘。 媽媽的這句話流淌在我的血液中,令我心溫熱。   母親的話自然不少,又有幾句被我所接納呢?至少有一句「別忘了帶傘」伴我走盡天涯路,即使我終將離家,媽媽的一句話卻永遠伴我左右,像是一幀照片,提醒著我母親的關愛和家的溫暖。

Read More

血糖控制穩定 翁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恩主公醫院眼科醫師陳彥晟建議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穩定,仍需定期眼底檢查追蹤以防惡化。(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一名患有糖尿病的60歲男子,長期血糖控制穩定,但雙眼視力逐漸模糊,至最近視力只剩0.3,檢查發現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只造成黃斑部水腫,視網膜還險些剝離,差點失明。 恩主公醫院眼科醫師陳彥晟表示,人體眼睛內的視網膜富含血管,糖友因血管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造成視網膜受損病變,不只容易加速早發性白內障出現,也是造成失明的原因,建議糖友即使血糖穩定,仍需定期眼底檢查追蹤防惡化。 陳彥晟指出,缺血又缺氧的視網膜會刺激體內分泌血管新生因子,去促進視網膜長出新血管,但新生血管的管壁非常脆弱,容易突然破裂出血,若血液滲漏到黃斑部,會產生「黃斑部水腫」,出現視力濛霧、扭曲、有暗影的症狀;當血液瀰漫玻璃體則會變成「玻璃體出血」,患者會突然地感受到飛蚊症增加、眼前一片雲霧般模糊、視力明顯下降。 陳彥晟表示,新生血管持續一段時間後會萎縮及纖維化,在視網膜上方形成一層層的薄膜並拉扯,造成「視網膜剝離」,產生視野缺損或失明。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末期併發症常見「青光眼」,原因是不健康的新生血管長在虹膜上,阻礙正常眼睛房水排出的通道,使眼壓上升、視力模糊,且當眼壓過高的時間太長,會產生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進而失明。 糖尿病初期因為無明顯症狀不易發覺,當出現症狀時,血糖其實已經超標一陣子了,此時全身的血管及代謝功能都已大受影響,即使後來血糖控制穩定,視網膜血管可能先前就已病變受損。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戶外探索 佳興學生登大凍山

佳興國中舉辦大凍山登山健行體驗探索教育,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記者盧萍珊攝) 佳里區佳興國中舉辦大凍山登山健行自然生態探索教育課程,結合環境、山野教育,引領學生親訪山林,察覺山林中自然生態,攀登大凍山,藉由互助合作,促進師生間情感,並增進自我的體能耐力,也感受生態之美,落實無痕山林生態保育觀念。 佳興國中校長潘能耀表示,這項課程是配合學校發展的「戶外探索教育」及「健康」願景,設計山野探索挑戰體驗,藉由課程讓學生接近山林,觀察山林,向山林學習,並結合在校所學的自然、童軍、健體等內容,讓學習知識結合實際行動,使學生體會「五感」教育,落實「進山、淨山、敬山」的觀念。 為能成功挑戰小百岳,學生們做好事前準備,參與學生吳姷晞說,第一次爬大凍山,沿途經過陡坡,走在大石頭路面及木階梯上,確實是一大挑戰,還好有老師及同學陪伴、加油打氣,最後成功登上,真得很不容易,成就感滿滿。 學生陳豈燁表示,台南第一高峰大凍山也是自己首度挑戰小百岳,攀爬過程中,覺得雙腳和膝蓋越走越沈重,尤其最後快登頂時的階梯是最陡峭,感覺很累但很有成就感,最後在登山杖輔助下坡,減輕膝蓋的負擔,讓這趟登山體驗永生難忘。 學生李淑勤指出,沿路攀爬覺得很辛苦,但登頂拿著台南第一高山大凍山的牌子拍照時,感覺很真實也很興奮,終於挑戰成功,未來希望可以再接再厲,挑戰更高的山。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永信走出教室 訪樹屋逛洋行

永康永信國小五年級三個班學期末將下學期社會課「府城介紹」搬出教室,進行戶外教育活動,走讀安平德記洋行等古蹟,加深對家鄉歷史的認識。(永信國小提供) 永康區永信國小五年級三個班為提供學童更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學期末將下學期社會課「府城介紹」搬出教室,進行戶外教育活動,走讀安平樹屋與德記洋行等古蹟,藉由老師導覽解說當時府城開港通商的歷史與洋行貿易功能、有效加深學生對家鄉歷史的認識。 永信國小五年一、七、八班三個班級將社會課程直接搬至戶外授課,由隨隊導師陳誌文、馬儀純與梁書豪帶領約八十位學生,前往台南安平樹屋、老街與德記洋行古蹟參訪,並導覽解說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昔日台南府城開港通商的歷史與洋行的貿易功能。 過程中,學生們個個好奇的來回走動穿梭在古蹟建築中,彷彿穿越歷史,感受昔日府城港口貿易的繁榮,師生們亦紛紛在富有歷史痕跡的德記洋行拍照留念。馬儀純向學生說明,安平樹屋原本是德記洋行的倉庫,歷經歲月滄桑後牆面滿佈榕樹盤據的氣根,形成難得一見的屋樹共生奇景。 陳誌文表示,學生不只從書本或電視、手機中認識台南歷史,此次透過戶外教育,恰好配合社會課「府城歷史的介紹」,期望藉由實際踏查,讓學生們有更深刻的學習驗。梁書豪表示,將持續辦理多元深度、具體驗性的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感受台南在地風光與歷史風華的魅力。 永信五年級三個班學生也在安平老街走讀,體驗昔日老街風華,在歡笑中結束一天的戶外教學活動。 永信校長吳博明表示,學校重視學生多元的學習,未來來將會規劃不同主題教學,安排不一樣的課程,帶領每位學生走出學校,學習即生活,經驗即成長,培養學生更廣闊的視野。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台大通過心理健康假 每學期可請3天

居家服務員如何照顧眼睛不方便的長者,也在OSCE情境模擬演練中呈現。(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學生的心理健康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台大學生會27日也在臉書宣布,今年年6月台大學生輔導委員會正式通過「心理健康假」,期望能正視心理假對學生的正面意義,也能洗去對於心理問題的汙名化。 由中山大學首創的「心裡不適假」,引起許多人對於學生心理議題的重視,更期望透過通知導師關懷、並引入關懷機制,讓學生可以有自我空間與時間休息,而後陸續有多所大學紛紛響應,包括:台灣師範大學、實踐大學、成功大學、台北大學、逢甲大學等校。 台大學生會也在臉書粉專「台大學生會NTUSA」發文表示,只要同學身心狀況不佳,就可上請假系統向當日授課老師請「心理健康假」。 每學期總共可以請3天,同學在第2次申請或是請假滿2天時,系統將會通知「學輔中心」及「心輔中心」,啟動關心同學的輔導機制。 對於校方通過心理健康假,台大學生會認為,這昭示校方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態度,希望洗去外界對心理問題的汙名化;停下腳步,讓身心靈有喘口氣的空隙,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

Read More

居家照服突發狀況 OSCE情境模擬

居家服務員如何照顧眼睛不方便的長者,也在OSCE情境模擬演練中呈現。(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長期照護部為提升長期照護品質,首創將居家服務常見問題撰寫成擬真情境教案,並於27日舉行長照服務OSCE情境模擬演練工作坊,讓居家服務照顧員演練照護所需專業技能外,並促進行溝通技巧及突發狀況處理等訓練。 花蓮慈院長照部主任林宜靜指出,過去一般人印象,居服員只是協助處理生活事,但居服員照顧長照個案,是高成本、高耗時、高量能工作,如果沒有足夠長照知能,是無法滿足照顧過程常遇到問題,例如灌食、沐浴、翻身、擺位也都需要經長時間專業訓練。 目前只要年滿16歲,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有照顧服務工作熱忱的人都可以報名「照顧服務員專業訓練課程」,在接受50小時核心課程與40小時實習課程後取得結業證書,便可參與居家服務。不過林宜靜指出,居服員日常照顧技能雖然已經落實到每個月督導考核,但若能經過情境模擬演練,可以讓照服員在面對個案時更有準備。 多年來進行OSCE及情境模擬演練研究的慈濟大學護理系謝美玲助理教授表示,居家服務大多都是一人作業,發生案家不當肢體接觸時,居服員該如何保護自己,並適當反應不當行為造成的困擾,這些異常事件都可透過情境模擬演練讓居服員學習。 OSCE情境模擬演練擬真居家服務場景在此次工作坊的教案有居服員備案主投訴、面對不當服務要求的處理、病人跌倒意外及性騷擾事件的處理等四情境。每個教案演練時間為十五分鐘,演練完成後由引導師(考官)根據考生表現評分及回饋,藉此提供改善建議,讓居服員知道需加強及調整的方向。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小針刀治療足前莫頓氏神經瘤

陳俊銘 足底痛是很多人共有的疼痛經驗,有的是在足底後側跟骨長骨刺,造成足底筋膜炎;有的是在足底前端,接近足趾根部,常見像莫頓神經痛(Morton’s neuroma)。「莫頓氏神經瘤」是一個常見的足部問題,它伴隨著疼痛、腫脹和神經的發炎,通常好發在前足部第3、4趾間,趾間神經痛鄰近蹠骨頭的擠壓摩擦而產生,造成對應趾頭產生燒灼感及麻木感,症狀包括尖銳痛,灼熱感和感覺缺失,蹠骨頭的疼痛在兩趾間有局部壓痛點,擠在兩趾蹠骨頭會使疼痛重現。莫頓神經痛也會引起前足的麻刺痛,痙攣現象,X光檢查發現趾間空間因神經痛而撐大。 莫頓氏神經瘤女性與男性患病比例約為5:1,可能與女性鞋具前部太緊所引起的緊束現象有關。常發生在第3、4和第2、3蹠骨間,它常發生在單一部位,而發生在第2趾和第4、5蹠骨頭間較少見。好發在走路一段時間、站、跳、短跑後,另外像穿尖頭鞋或高跟鞋,鞋子的限制與不適也會引起腳指的神經不舒服或疼痛。 區分莫頓氏神經痛和蹠骨痛很重要,蹠骨痛是直接在蹠骨頭上引痛,且通常會有長繭產生;莫頓氏神經痛則在蹠骨之間所產生的疼痛。由於一般的全足底痛很常見,特別在足背,所以莫頓氏神經瘤常會被誤診。 改良鞋型是治療莫頓氏神經痛的準則。一雙寬而鞋頭較不約束的鞋子,可以減少蹠骨對神經瘤側面的壓力,另降低鞋跟高度,也可以減少對神經瘤的壓力。 莫頓氏神經瘤是足部最常見的神經壓陷現象,其非真正的神經瘤,是足部的總趾神經,在趾頭基部通過蹠骨頭時所形成的神經旁纖維化的現象,而這種纖維化常是來自神經反覆的發炎反應所引起。針對這種纖維化的現象,小針刀治療是相當好的治療方式,運用小針刀直入纖維化的部位,鬆解纖維化,淺層可反刀,深層則不可反刀,神經旁的纖維化鬆解後,反覆的發炎反應便改善,長時間困擾的足底痛便可以獲得根治,小針刀治療每週做1次,快則4-5週,慢則7-8週,應該會有很好的療效。 配合針灸,效果更佳。頭皮針常用穴位:百會、足趾、額旁三帶。眼針:肝、下焦。耳針:足趾、下視丘、視丘、基底核、枕大神經。體針:阿是穴。平常保養足部可泡熱水,拉拉筋,避免穿高跟鞋和太緊的鞋,鞋子宜鬆軟,較不會刺激足底反覆發炎。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苯巴比妥等複方藥 暫緩納管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衛福部曾預告苯巴比妥、氯二氮平複方藥物將納第4級管制藥品須定期申報,引起醫藥界疑慮反彈。衛福部次長王必勝27日表示,新制不會趕在9月上路,將再行研議加強溝通擬定更完善機制。 因應新北幼兒園疑似不當餵藥案,衛福部食藥署7月15日預告,「苯巴比妥複方製劑及氯二氮平複方製劑」將納為第4級管制藥品管理。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基層醫師周慶明表示,只要行政人員漏登記1、2顆藥,就要罰6萬元罰則相當苛刻,基層醫師考慮以後不開立相關藥品。 王必勝表示,中央在預告期間多次與醫界、藥界討論,但新制管理及法規仍有部分疑慮,將緩衝上路時程,新制確定不會急於9月上路,將再行研議後實施,「大家仍然支持需要納管,所以方向絕對不變」。 王必勝說,未來討論方向是希望讓基層更了解行政流程,透過加強溝通與建立配套措施等,讓管理不要那麼複雜,研擬簡化申請管理,也不排除調整審查頻率等,最重要的是釐清違規事實認定,會與地方衛生單位再商討。 根據食藥署統計,巴比妥類藥品均為處方藥,一般藥品共計9張藥品許可證,其中6張屬腸胃用藥、2張為呼吸道用藥,1張為癲癇用藥。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斑鳩,抱歉了

■Ning 班鳩好像認為我們家是風水寶地,這幾年來,三番二次地來我家生蛋、孵蛋。 兩年前,因為金融風暴波及,外銷訂單陸續取消了,因此,多了一份時間深思熟慮,偶爾可以上到頂樓透透風,想想對應策略以來調整接下來的步調方向。 這天,我端著一杯咖啡,朝向那方再走去,三樓陽台鐵皮屋下方一角,突然來了一隻斑鳩,模樣甚似慌張,而地板上多了一些乾枯小樹枝,心想,難得有鳥飛來作伴,也好像是多年好友突然來訪,泡沫危及處境多了一份期待和想望,為了不打擾牠,每天走到了陽台那方,我總是是躡手躡腳也小心步履聲音,深怕一個粗弋動作,咕——咕咕——把鳥兒給嚇飛了。 雖然我是恁般悉心,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那呼嘯的風無由地瘋狂吹著,咻!咻的!瞬間就將那幾根枯草吹散遺落滿落地,只見驚恐的鳥,措手不及飛走,但過了一下,卻又不遺餘力來回穿梭,銜著一根又一根的葉莖,打從後花園的土地上一縱躍飛起,然後噗赤、勁挺又撲向原先搶先登陸的那塊築窩處,繼續編織著鳥巢。 待我仔細端詳著一陣,這一切宛似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場,勇敢的班鳩,那是一絲不苟的精神,讓人看了也會為牠一切作為喝采不已。 然而些日後,再上樓,卻已不見斑鳩蹤影,抬頭一望,原來是築巢徹底失敗了,留下空有的陽台一角,便注定鳥兒無家可造、可歸,碎了無一物,只殘留下幾根被灣瓦絆住的咕樹枝,無力地隨著風搖晃著…… 許是忙碌沖淡了過往記憶,關於斑鳩築巢一事,也漸漸地被我遺忘了。一年後,某個清晨,不經意上樓取紙箱,抬頭驀地又見斑鳩再度飛來,驚訝的是,這次來了一對斑鳩,倆倆正輪流銜來乾枯小樹枝、草根,因為有了上次觀察心得,趁空檔,我特意在鐵皮架上,營造一處凹穴洞,好讓牠倆能夠順利築巢成功。 不多久後的某天,朦朧間,卻聽見小鳥嗷嗷待哺的啞啞聲音傳來,于此晨間寂靜,聲聲聽來清晰可聞,竟然是把我吵醒了來著。之後,每天清晨,不到五時許,恍惚之間就又聽到小鳥啾啾,當下雖擾亂了我的清眠,但細細惦念,能夠在此喧囂的市區中,以及內心徬徨一刻,聽到這些溫暖的呼喚、叫聲,卻意外覺得莫名喜悅與賞心。 午后一刻,我決定一探究竟,從門縫間,我竟訝異發現,斑鳩爸爸和媽媽輪流出去,鳥喙唅食,像似餵養雛鳥,我佇立愣了。日子就這樣寫意陪伴著雛鳥,度過每一個看似容易又艱難的金融風暴訊息更迭,而等候多時的外銷訂單,此刻起,也開始有了轉機,讓心頭漸地寬舒、欣慰不少…… 一個下雨天,我又上樓取物,雨滴從斑剝的鐵皮流淌下,驚鴻一撇,不知何時、何故,已不見小斑鳩身影,但偶爾卻會發現鳥爸爸和媽媽會飛回來窗前花架上咕咕——咕咕——叫著,好像在留戀這個家,或者是在跟我道聲再見吧!遙望窗台,心裡總會有一份微微失落感蔓延開來。日子安然,外銷訂單,漸漸因為全球經濟復甦,而稍稍有所回溫。 隔年,斑鳩又順利在舊巢上生蛋、孵蛋,神祇般地又造就了下一代。這天,傍晚時分,我再度上到陽台,我端著剛泡好的咖啡,啜飲著,四周寂靜,我竟然發現那隻斑鳩無恙地蹲坐在鳥巢上宛似孵蛋,而一副老神在在地霸佔一方,絲毫無懼我的到來,兩眼有神瞠視,一點也不慌張,倒是我楞了。 日復一日,那地方儼然成為牠門的祖厝了,我不得不讚嘆祖孫三代歡樂場面,三代同堂的情景儼然是一幅溫馨、幸福的縮影;老家雖破舊,但深情卻是藏匿不住感動的觸鬚延伸。懷念那段有斑鳩陪伴日子,雖有全球急遽蕭條不景氣,各方受到影響,但又何妨?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花開復見卻飄零,殘憾莫使今生留。 老人與海裡說,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我豎起大大拇指,為斑鳩們喝采,同時也告訴自己,再加把勁,萬物靜觀皆自得,自不愁愆,馳騁繼續…… 可惜,不久,隔壁老屋要翻修,不得不拆除殘敗不勘、鐵鏽腐蝕的鐵皮屋。自此以後,我再也沒看到那三代的斑鳩來訪了。斑鳩,容我許下願望,等賺足了錢,買下隔壁房頂,再請您們來當免費的房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