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合群與離群之間

台南女中二年十七班 ◎李咨儀 曾閱聽無數影視、文章敘寫童年的美好與無憂,我卻未曾能夠與這些描繪或論述共鳴,更未曾因這些話語憶起某個美好畫面,甚至對於國小之前的記憶一片模糊,直到近幾年才意識到原因:我的童年,是一次次人際挫折串接而成的,並非無憂無慮的美好。 人際社交的應對進退,似乎是一項我未能擁有的天賦。我雖然從不是膽怯害羞的孩子,但行為及言語的不加修飾,加上不懂得將心比心和換位思考,使我在求學階段未曾屬於班上的中心群體,國小和幼兒園時甚至一度成了被排擠、孤立的對象。 彼時的我選擇逃避,躲進閱讀與創作帶給我的想像世界中,以此獲得喘息空間和難得的歸屬感。漸漸的,我在班上擁有了自己的定位—那個下課時仍抱著書看的女孩。我避開了自己所不擅長的交際和小圈圈的交流,在僅我一人的天地裡自得其樂,晃眼也就這麼度過了小學六年。可我仍會在意,會糾結於我未曾聽說也未曾受邀的聚會,會羨慕那些有全班同學幫忙慶生的孩子。我曾盡力釋出善意,卻換不來真正知心的好友,更無力加入那些早已形成的「上流階層」。於是在課業與競賽之外,我的國小回憶幾乎都是被有意忘卻的空白。 然而,我在離群之下卻似乎更能做自己,透過專注於自己所愛之事,我往往能自得其樂。隨著年紀漸長,也許我較能稍許修飾自己的言行,因而交到幾名頻率相近的知己好友,在往後的人際應對上也成熟許多,不再處處受挫。時至今日,我仍甘於做那離群的孤狼,而非合群的綿羊,在合群與離群之間,我選擇做自己,而不強求人際上的成就紛擾。

Read More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 朝3方向檢討

本報綜合報導 健保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助患者避免重症後失能。健保署長石崇良28日表示,將就擴大適應症、服務持續時間、後續資源轉介等3方向,於明年上半年啟動檢討、下半年試辦。 健保署103年1月1日起分階段實施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AC),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自103年1月1日起實施,燒燙傷急性後期照護自104年9月9日起實施;其餘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病患等照護,則自106年7月1日起實施。 石崇良示,急性重症發生後,把握黃金治療期有助挽回失能,助維持患者在社區獨立生活能力,推動PAC盼透過復健介入,減少後續失能狀況。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石崇良表示,高齡者加上本身疾病,都可能造成身體功能下降,有多重慢性病患者在急性重症發生後復原時間也較長,且可能造成功能快速衰退等,這類狀況可能會越來越多,如敗血症也有可能造成患者身體功能快速下降,因此將針對PAC進行檢討。 石崇良說,PAC有3大檢討,第1是擴大適應症,以敗血症為例,多重慢性病患就算感染控制好了,可能仍需要復健。第2是服務時間長度,因現在PAC有固定時間限制,以1個月為原則,但每人病情、狀況不同,將討論是否要給予彈性調整空間。 第3則是PAC後,如何銜接居家醫療,或社區長照服務或住宿式長照機構。此外,目前論日給付的方式,將配合上述討論,重新修訂檢討。 石崇良說,預計明年上半年針對上述3個方向進行檢討與修正評估,下半年進行小規模試辦,預計最快可在籌編115年總額時,納入新模式,並在方案確認後擴大實施。

Read More

震波治療 潛水員肱骨癒合

左肱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治療前(左)活動受限,高能量聚焦型震波治療後(右)活動正常。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33歲男子因潛水夫病造成左肱骨頭缺血性壞死,不僅手舉不起來,睡覺痛醒,工作也被迫中斷;遍求南部各大醫院後,都建議他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患者不願手術前提下,接受聚焦型震波治療,經8次高能量震波治療後,僅約8個月狀況明顯改善,活動功能恢復正常,一夜睡到天亮,且骨癒合中。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澎湖松青診所骨科醫師李松青指出,患者自訴左手舉不起來,很不舒服且睡覺非常痛,半夜會痛醒。原本從事的潛水漁撈被迫轉換為建築業架鷹架工作,卻也大半年沒法工作。 檢查發現,患者左手前舉只有70度、外展60度,活動明顯受限;X光檢查確認,患者是左肱骨頭缺血壞死第2期。李松青表示,患者曾接受藥物及高壓氧治療,但持續疼痛惡化,多家醫學中心建議人工關節置換。 醫師李松青指出,高能量聚焦型震波治療可做為人工關節置換前的另一選擇。 (記者王正平翻攝) 李松青指出,因患者不願手術,建議接受聚焦型震波治療,以高能量震波治療在肱骨解剖頸位置每次施打4000發,每月施打1次、共8次,約8個月後狀況明顯改善。患者不僅一夜睡到天亮,活動功能恢復正常,X光片顯示肱骨頭癒合中。 李松青表示,以高能量震波治療缺血性骨壞死的效用,在於高能量震波打在肱骨解剖頸位置會造成微骨折,在骨髓腔裡形成破壞缺血性壞死的因素,並藉此造成骨髓內動脈刺激作用,讓骨髓內動脈往上長。因為肱骨頭缺血性壞死主要是因為肱骨回返動脈的慢慢栓塞,此時藉著強化骨髓內動脈,支撐肱骨頭不要再塌陷。 李松青表示,一般治療肱骨頭缺血壞死,多以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或高壓氧治療,但手術後活動範圍卻無法達到前舉及外展180度。患者雖經高壓氧治療卻沒改善且惡化,高能量聚焦型震波治療可做為人工關節置換前的另一選擇,避免進入第3期壞死。

Read More

台灣學者發表光動能抗癌療法

牛津大學博士陳子瑄發表GPDT光動能抗癌論文。(陳子瑄提供)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台灣學者陳子瑄博士領導的英國牛津大學團隊,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2024年全球藥物學研討會及第28屆廣州國際分子醫學研討會,發表最新研究成果GPDT光動能抗癌製劑論文。這一創新的抗癌療法,引起國際藥學與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癌症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流行病,為全球健康的頭號殺手。陳子瑄及其團隊發表GPDT光動能抗癌製劑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日光中的400~700nm波長範圍,激活植物中的天然成分,從而產生強效的活性氧,這些單態氧分子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陳子瑄表示,GPDT是全球首創的純天然光動能療法結合陽光與植物成分,患者無需承受傳統化療和藥物治療的副作用,改以天然植粹食療,並搭配戶外曬太陽的方式,讓患者擁有更自然、安全的治療選擇。 陳子瑄的研究團隊包括劉達均博士、黃心怡藥師和陳耀寬博士。牛津博士陳耀寬教授表示,光動能應用於抗癌防癌的獨特性在於其能在不損害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這項創新的療法結合了天然植物萃取物與自然陽光,開創全新的「陽光抗癌」的治療契機。該研究已技轉英國奧帝康生醫,預計明年上半年以保健食品形式上市,陳子瑄也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綠色蔬菜,並適當曬太陽,降低罹癌風險。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非我

台南市建興國中三年七班 ◎崔恩睿 不足一尺的鏡面,雖然不起眼,每每對鏡,卻能映出人生的縮影。一直以來,我像艘沒有羅盤的船隻,迷失方向,只能永無止境的前進,直至能量耗盡,再也沒有力氣航行…… 端看鏡中的陌生人像,恍惚間,我究竟是誰?我曾認真思考這問題。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我最討厭什麼?仔細思索後,才發現是一團無盡的迷霧。每每對鏡,總瞥見生疏的自我,我以為的那個我,並非真實的我。 我愛彈琴,想成為下一位貝多芬;練羽球時,又想化身台灣羽球一哥周天成;甚至奢望長大出社會後,能向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巴菲特看齊。然而,這張臉龐並非有三頭六臂,這都是無法達成的夢想,卻鎮日天馬行空,妄想自認成為天選之人,老天爺必會眷顧我,是嗎? 倘若將上述角色的能力,以六角形人格理論來分析,他們是某項知能特別突出的「特化型」,我則是各項能力皆平均的「泛用型」,是平凡不過的常人。唉!我不明白我要什麼,導致這個努力一點,那個努力一點,找不到明晰的方向,毫無頭緒。只盼,未來某日,能指出人生羅盤的向度,真切的認識鏡中的自己,或者,不是自己。

Read More

〈彩繪人生〉曾經苦過 李英誌熱心慈善公益

公益足跡遍及全台的圓心慈善會理事李英誌(右二)和夫人(右)。(記者陳俊文攝) 高雄圓心慈善會理事李英誌是學甲七塊厝人,因父母發生債務問題,從小就和阿嬤住在老家三合院,日子清貧,立下志願若未來事業有成,將積極投入公益事業。後來和圓心慈善會理事長熊天德一起創立合法登記的公益社團,目前每年用在公益慈善的捐款都在2、300萬元之間。他本身又是清潔保養品的貿易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曾捐贈全台各醫療單位約4萬瓶抗菌洗手液。 李英誌表示,他熱心投入慈善事業,是因為從小就和鄉下阿嬤一起生活,物資極度缺乏、三餐不繼,他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和父母,但也從不會埋怨,只能立志在長大後要做一個「手心向上」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窮苦人家。 於是他最早參與台南回社慈善會的公益活動,後來和熊天德等志同道合友人一起出錢出力,幫忙高雄地區中低收和弱勢家庭的助學和助葬,尤其是幫助和他一樣無法選擇父母的弱勢學生,助學金發放從國小一路贊助至大學畢業,前後長達14年。 後來因為參加的善心人士不斷擴張,為昭炯信,3年前和熊天德發組「圓心慈善會」,並向高雄社會局合法登記,除助學助葬之外,台灣社會那裡有災難,就有圓心慈善會理事的身影,比如今年花蓮大地震,他們就搬了7箱物資前往協助救災。 李英誌自創清潔品牌「科晢佳」,在前幾年台灣疫情期間,以最嚴重的新北為中心,捐贈醫護人員抗菌洗手乳,半年內共捐輸4萬瓶。即使目前,他每年仍供應高雄鳳山大東國小和屏東四林國小20名中低收幼童,一整學期整套的個人清潔用品,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自承個人力量微薄,但卻裝載滿滿的愛心,幫助弱勢學童繼續前行。 本身是關聖帝君信徒的李英誌,近幾年也常以自己生產的艾草祈福皂、艾草開運沐浴乳和各宮廟信眾結緣,包括高雄武廟、鹽埕文衡聖殿、台南開基玉皇宮等,讓公益跨入宗教信仰領域,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記者陳俊文)

Read More

〈中華學園〉野生動物園

新竹縣上智國小六年A班    ◎楊詠翔

Read More

〈彩繪人生〉退休校長劉明道跨行 賣螺螄粉

劉明道將校務經營之道運用於開店。(記者林雪娟攝) 前忠義國小校長劉明道退休後,相中台人喜愛嘗鮮和獨特食物,和兒子在中西區海安路與友愛街口,加盟開設「非螄不可」螺螄粉專賣店。 劉明道擔任校長時相當重視食安教育,也曾任台南市餐旅教育協會理監事,兒子劉瀚文從事餐飲十餘年,一有經營管理專才,一有餐飲專業,剛好友人想跨足餐飲事業,友人擁有資金店面,他有技術和腦力,劉明道和兒子決定加盟。 劉明道表示,螺螄粉是廣西柳州風味小吃,原由柳州特有米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豆皮、花椰菜、青菜等配料及適度酸辣味和煮淡水石螺的湯水調合而成,具有酸、辣、鮮、爽、燙風味,正宗螺螄粉不放螺螄,而是以螺螄熬製湯頭,而「螺螄」其實是石螺。 劉明道很重視食材,米線採用台灣製造,配料也從馬來西亞進口,因為是加盟創始店,開店前幾經調整口味,獲得各方肯定才推出。選用許多食材搭配,如蝦、豬蹄、多利魚、腸旺和炸蛋等,還有各式滷味。擅長經營管理的劉明道,從點餐系統分析客源、時段、喜好等大數據,提供店長建議。 父子倆一起經營事業,難免意見紛歧。劉明道說,他尊重餐飲專業者的能力,兒子也尊重他的經營分析能力,以前經營校務,是以教育為本,如今經營事業,創造利潤雖是必須,更希望能實踐理想,除印證自我能力,也希望回饋社會,如雇用二次就業者,或提供年輕人訓練場域,在經商之餘,更達到教育目的。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彩繪人生〉中洲建設深耕屏東 總經理黃瀚霆 建築新世代

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第28屆理事長黃瀚霆獲總統賴清德接見。(黃瀚霆提供) 成立已31年的中洲建設,深耕屏東,從創業至今一直都在屏東推案,早期以透天別墅為主,近年推案主力轉為精品時尚大樓,但不論哪種住家產品,中洲細膩的格局規劃、堅實的施工品質,完善的客變及售後服務,31年來,深植在民眾的印象就是,在屏東,數一數二都是中洲。  11年15座建築園冶獎 善意與信念綻放出的榮耀 當第二名很簡單,一直往前追就好,但要當第一名壓力就大了,要不斷創新、要永續經營,還要減碳淨零,中洲建設總經理黃瀚霆以「回家真好」品牌精神,每個建案都在思考如何讓建築順應地方紋理,和周遭環境更加融合,打造友善生態、節能綠化的居住空間。 黃瀚霆指出,「中洲建築」特別重視通風採光、植栽綠美化,及節能減碳的設計,像是太陽能光電系統,景觀陽台,創造獨一無二的綠能社區等,皆是中洲建築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力的用心,也因為中洲在規劃上的細膩,已連續11年獲得有建築奧斯卡之稱的建築園冶獎15座獎項的肯定。 黃瀚霆說,建築園冶獎是非常公平公正的建築獎項,來自產官學界的專業評審經由書面及實地評選產生獲獎作品,得獎建商完全不用拿錢出來,得獎不得獎全憑專業評審打分數,獲獎是殊榮,也是責任。 建築園冶獎是台灣建築界的指標性獎項,隨著建築園冶獎邁入30年里程碑,今年特別以「園冶叁零,零碳未來」為主題,呼應了全球淨零轉型的趨勢,在頒獎典禮中有許多令人驚豔的建築作品,而中洲建設「潮。中洲2」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 黃瀚霆感謝評審委員們的肯定,這讓中洲更加堅定對的方向,中洲建築始終致力於在建築與環境之間找到最佳平衡,打造節能綠化的友善居住空間,讓每個角度都能感受最宜人的生活氛圍。黃總表示,未來,中洲建築會繼續紮實前行,以最嚴謹的態度打造更多美好空間,為台灣建築注入更多可能性。 中洲建設「中洲種子聖殿」獲得園冶獎。(黃瀚霆提供)  接任JCA理事長 強化學習平台回饋社會 黃瀚霆目前是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簡稱JCA)第28屆理事長,這個純屬公益服務性質的職務一任2年,他在任期中積極招募會員、提供多元的講座,讓會員吸收不同領域知識,互相學習、成長、歷練,並組成實力堅強理監事團隊,推建築動園冶獎30年的重要活動,以及邁向下一個30年的發展方向。 這兩年是黃瀚霆人生中很重要「all in」的階段,結婚、生女,也讓他在經營事業心態上更加篤定,他認為,從事建築行業,就是在追求創造一個理想、有溫度的家,讓每位家人都能居住其間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就是「回家真好」最貼切的寫照。 (記者蔣謙正)

Read More

讓愛永續 童醫器捐感恩音樂會

捐贈者家屬代表與受贈者代表互贈感謝花束。右1為捐贈者蔡先生的太太周女士,中為去年接受肝臟移植的受贈者洪先生的女兒,左1為今年受贈移植成功的曾先生。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童綜合醫院28日舉辦「生命永恆‧愛的樂章─器官捐贈移植感恩音樂會」,邀請莊慧淨老師帶領〈繆思室內樂團〉與小提琴演奏家張芸萱表演,讓優美的樂曲撫慰大家的心靈。每年音樂會邀請歷年捐贈者家屬及受贈者參加,這次共有20個家庭共計52人出席,最後也進行手寫繪馬祝福活動,祈願愛的循環永續。 遺愛人間的捐贈者蔡先生,2017年因意外離世,生前曾表達器捐的想法;還說若是器官不能使用,也想捐出去提供教學。家人尊重其心願,最後成功捐出心、眼角膜、骨骼、雙側腎臟。這次活動由周太太到場緬懷,稱蔡老師發揮大愛讓更多家庭圓滿,並勉勵重獲新生的受贈者好好愛惜身體,享受人生。 另外,去年接受肝臟移植的洪先生,因肝病變在2020年8月開始等候肝臟移植,期間歷經數次肝硬化產生的併發症,肝昏迷、意識混亂、腹水、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水腫等不適,時時刻刻擔心復發能否安然度過。等待移植3年中,全家人膽戰心驚、相當煎熬。 兒孫與女兒也陪著洪先生參加活動。兒子代表感謝善心人士捐贈器官,讓父親獲得重生機會;也感謝胃腸外科薛冠群醫師、洪翊慈協調師和童綜合醫護團隊,因為有大家的愛,讓父親有活下去的希望,全家能一直在一起。 莊慧淨老師帶領的〈繆思室內樂團〉與小提琴演奏家張芸萱小姐到場表演。(記者陳金龍攝) 今年受贈移植成功的曾先生也到場分享,因為年輕時不珍惜身體健康導致洗腎,躺在床上覺得「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後來等候移植1年半重獲新生機會,謝謝一路上遇到的朋友、醫療團隊成員與大愛捐贈者,現在有機會自省吾身,更珍惜得來不易的身體。 童綜合副院長鄭伯智表示,院方推動器官捐贈及移植,2004~2024年已進行心臟移植1例、肝臟移植91例(48例活體、43例大愛捐贈),腎臟111例(9例活體、102例大愛捐贈)。童醫院移植團隊跨科整合資源,成立病友支持團體,以專業的醫療團隊服務,提供全程、全人的優質醫療照護,持續提升醫療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