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鼻器正確用水 過度適得其反

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洗鼻器時應注意洗液的溫度,且每天早晚各使用一次即可。(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5日指出,對於有過敏性鼻炎民眾,春天是最難熬時節,漫天花粉易引發鼻塞、打噴嚏、流鼻水,不少民眾使用洗鼻器告別過敏,洗鼻時使用茶水、眼鏡用食鹽水、自來水都是錯誤行為,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蒸餾水洗鼻。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洗鼻器屬第1等級醫療器材,如裝置內含有沖洗溶液或洗鼻鹽,則屬第2等級醫療器材,透過洗鼻器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可幫助清除過敏原、灰塵等有害物質,緩解過敏反應。 使用洗鼻器時可搭配適當溫度生理食鹽水,並注意操作方式,避免水流過急或過猛,且應尋求醫師專業意見及配合治療。

Read More

公費流感疫苗剩9萬劑 自費40萬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藝人大S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猝逝,引發國內流感疫苗搶打潮。疾管署5日下午公布最新統計,2月4日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約7.3萬劑疫苗,比前一天的4萬劑再創高,目前全台公費流感疫苗僅剩餘約9萬劑。自費流感疫苗全台庫存則還有40萬劑。 113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採購量約678萬劑,自113年10月1日開打後,目前已從今年1月1日起開放全國年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民眾接種。 不過,在大S猝逝新聞曝光後,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量從2月3日的剩20萬劑,快速出現搶打潮。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全國公費流感疫苗4日接種約7.3萬劑疫苗,目前剩餘約9萬劑。針對外界有聲音要求加購,疾管署也會持續監測跟評估。 此外,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秘書長王振泰5日也出面召開記者會,呼籲民眾要有正確的預防、治療及用藥觀念,提醒打疫苗要記得提早規劃。 張峰義認為,國內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不高,每年僅約50%左右,加上打疫苗並非百分之百產生抗體,只有8成,而老年人抗體下降得又快,風險極高,呼籲政府該接軌國際,將專門針對老年族群的高劑量跟加佐劑的流感疫苗也納入公費接種計畫。 曾淑慧回應,高劑量跟加佐劑的流感疫苗要不要納入公費疫苗,疾管署目前還在進行效益評估,有結果才會送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目前沒有具體時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藝人大S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猝逝,引爆國人恐慌,甚至網路文章教人出國前要備特效藥的錯誤觀念滿天飛。感染症醫學會5日出面呼籲正確的預防、治療及用藥觀念,亂囤藥、亂吃藥恐引發抗藥性危機,反而可能延誤就醫。 針對網路流傳出國自備流感抗病毒藥物的謠言,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振泰表示,從症狀不易分辨罹患流感、新冠或呼吸道融合病毒,若未對症下藥恐延誤治療,且可能排擠到真正急需用藥的人,過度囤貨使用也恐引發抗藥性危機。

Read More

流感海嘯來襲 急診爆量4倍

彰基春節期間流感與腸胃炎急診患者暴增4倍,呼籲民眾出入公共場所載口罩、勤洗手。(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劉晴文∕綜合報導 春節人潮全台流竄,病毒也跟著南北跑,年後診所開工,流感海嘯才剛開始來襲!彰基醫療體系5日統計,急診量驟增,病患數較往年同期飆升3-5成,流感與腸胃炎患者更暴增4-5倍,醫療人力忙翻天。醫師提醒,防堵流感擴散有3大關鍵,包括「接種疫苗」、「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群聚」、「正常作息提升免疫力」。 彰基指出,流感是一種高度傳染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症狀包括高燒、頭痛、肌肉痠痛、喉嚨痛、咳嗽等,病程可長達1至2週。對於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慢性病患者、BMI>30者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後可能引發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致命併發症,死亡率約千分之一。今年流行的H1N1病毒株死亡率更是比一般流感高出4倍。 彰基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李宗翰指出,今年農曆春節假期因長假,加上氣溫偏低,導致病毒快速擴散。以彰基急診為例,病人數量比往年多出3到5成,尖峰時期甚至每2分鐘就有1個病人掛號,其中流行性感冒及急性腸胃炎的病人也比平常多出4到5倍。 針對最近的流感疫苗搶打潮,醫師表示,疫苗接種後約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因此提醒民眾,應儘量避免出入人群聚集的場所。倘若感染流感,也應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而由於流感用藥是屬於處方用藥,民眾出遊期間如果身體不適,不建議自行服藥,以免因任意服藥導致病毒出現抗藥性,反而降低治療效果。 今年春節期間急性腸胃炎與流感疫情上升,竹山秀傳醫院統計,從上月25日起至本月2日年假期間,就有近1300位病患至急診就醫,而其中有約3成出現腸炎、結腸炎等嘔吐、腹瀉症狀,另有約兩成病患則出現流感及類流感等上呼吸道症狀。

Read More

〈陳建宏醫師講骨專欄〉外籍看護腳麻下背痛 竟脊椎滑脫

醫師陳建宏籲國人正視外籍看護長期腳麻下背痛隱患,提升照護品質。(陳建宏骨科診所提供) 正當社會各界為80歲以上長輩,是否免「巴氏量表」聘外籍看護的議題,意見不一致時,另一項隱憂悄然而至,移工腰椎病變的問題在臨床上顯露無遺,甚至已直接影響到照護工作。移工照顧長輩必須彎腰負重,造成四肢多處及下背痛的比例高,形成「照顧者」反變成「被照顧者」的尷尬現象,面對這項隱患,有關單位、雇主引進聘用時,有必要先評估移工脊椎的健康狀況,甚至應考慮將評估結果,正式列入引進條件之一。 60多歲的石姐與80多歲的母親,是陳建宏骨科診所門診老病號,老奶奶就診時,平常多由30歲出頭外籍家庭看護Mary推著輪椅與石姐一同進入診間看診,上週卻看到石姐吃力的推著Mary前來就診。Mary說,近日因照顧80多歲的奶奶,腳麻的厲害,幾乎無法走路及日常照顧工作,才被雇主「推」來就診。立即做理學檢查暨X光評估,確診為腰薦椎神經根的壓迫,經進一步詢問得知,Mary來台灣之前,因長期姿勢不正確,有舊疾椎弓骨折造成後續脊椎滑脫是造成疾病的主因。 腰薦椎神經根病變治療,臨床上會先從保守治療開始。在適時疼痛藥物控制下,搭配復健治療,同時教導患者如何使用正確的姿勢負重、工作,配上簡易的居家訓練;減少不必要的低頭或是駝背,下班滑手機時更要注意姿勢,必要時並穿護腰。當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時,醫師通常會建議轉診脊椎外科進一步評估。 由於不少外籍看護工在自己家鄉時,長期處在姿勢不正確下,本身頸椎、腰椎已有不等程度的病變,一旦進入台灣照顧長輩姿勢不正確或因負重工作,造成下背痛,影響工作至鉅。像Mary的案例在診間並不罕見,臨床常看到雇主帶移工前來就診,每當看到雇主以陪病的角色來到診間,都會認真地提醒移工,照顧病患要先把自己照顧好,適當的改善工作環境,才不會造成旁邊人的困擾。遺憾的是,經衛教之後,病患的態度仍是一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改變十分有限,畢竟她們只想要吃藥打針,快速解決問題,結果卻適得其反。 最後,再次提醒,預防從正確姿勢開始,在疼痛控制下好好的運動,方是逆齡樂活、養生長久之道。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

Read More

成大攜手中正 解開胰臟癌細胞惡化關鍵

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上)領導的胰臟癌研究團隊,與成大醫學院長沈延盛(下)領導的團隊,共同解開胰臟細胞如何發展成惡性癌細胞的關鍵,研究並登載於國際期刊。 (圖/成大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與中正大學的胰臟癌研究團隊成功解開胰臟細胞如何發展成為惡性癌細胞的關鍵,胰臟炎等慢性發炎是胰臟癌發展的重要因素。KRAS基因變異是無可避免的自發性反應,但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可視為一個腫瘤抑制基因,可保護胰臟細胞不會變成癌細胞,但若發炎不被抑制,則巨噬細胞將會被召集到胰臟的微環境中,將引發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胰臟癌發生。 成大指出,胰臟癌號稱「癌王」,是極具侵略性的惡性腫瘤,由於缺乏早期診斷的生物標記,往往在被診斷出時已是晚期,無法手術切除,化療效果也不佳,存活率低於10%。因此,找出胰臟癌惡性轉化的機制,顯得格外重要。成大和中正兩所大學經過多年努力,透過基礎與臨床的合作,結合最新的生醫AI大數據分析技術與臨床實證醫學,成功解開了胰臟細胞如何發展成為惡性癌細胞的關鍵,此項研究成果刊登在2025年1月的國際頂尖期刊《分子腫瘤》。 成大說,KRAS致癌基因突變是胰臟癌的一個重要特徵,約90%的胰臟癌檢體中都會發現有KRAS基因的突變,以前認為KRAS基因突變會形成癌症,但無法解釋為何胰臟癌好發於較年長的人及為何KRAS基因突變的良性腫瘤需要大約16年的時間才轉化為惡性癌細胞。為解開此謎,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及成大醫學院長沈延盛領導的研究團隊,花6年多時間找到一個未曾被發現的盲點,KRAS基因突變的細胞雖會增生,但也伴隨著老化及細胞凋亡的現象,顯示單單是KRAS基因突變,並不足以造成胰臟癌發生,人體內有「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 」保護機制,讓這些異常的細胞走向死亡。研究團隊並以小鼠實驗證實了這項保護機制的存在。 研究團隊又發現一個新穎的「TIMP1-CD63」之訊息傳遞是巨噬細胞與癌細胞之間互相調控之重要機制,癌細胞利用此機制獲得免疫特權,逃脫被免疫系統消滅的命運,也使得最先進的細胞免疫治療失效,這也是胰臟癌難以根治的原因之一。

Read More

早期抗病毒治療 降B肝併發症

  B肝治療新突破,高醫大校長余明隆(中)與韓國蔚山大學院長林永錫教授(右)跨國研究登國際期刊。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B肝治療又有新突破!高雄醫大校長余明隆與韓國蔚山大學醫學院院長林永錫教授在肝膽腸胃科領域前1%,影響係數30.9的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胃腸肝膽學」《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中發表一項開創性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ATTENTION--的中期分析研究成果,證實「早期抗病毒治療可顯著降低慢性B型肝炎患者發生嚴重肝臟併發症的風險」。 研究已註冊於ClinicalTrials.gov,並在嚴格監督下進行,以確保最高的科學標準;該成果為全球醫學界帶來開年喜訊,也凸顯了高雄醫學大學在國際肝炎研究領域中的領導地位。 余明隆指出,此項臨床試驗在台韓22個中心進行,旨在挑戰當前B肝治療指南,目前指南主要僅對具顯著肝纖維化或肝功能丙胺酸轉氨酶指數明顯上升的患者建議進行抗病毒治療。但針對無肝硬化、肝功能指數無顯著上升之中高病毒血症患者,則尚缺乏具體建議與證據。ATTENTION研究發現,無論血中ALT是否異常,早期使用tenofovir alafenamide(TAF)可顯著降低肝細胞癌、肝功能失代償、肝移植及全因死亡率等嚴重肝臟併發症風險。 高醫大校長余明隆和蔚山林永錫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挑戰傳統B肝管理方法,顯示早期抗病毒治療能顯著降低嚴重肝臟併發症風險,改善全球數百萬慢性B肝患者的長期健康預後。

Read More

免疫+標靶治療 逆轉泌尿上皮癌

  醫師鍾秉軒強調,轉移性泌尿上皮癌不再是絕症,並分享一名7旬婦人接受免疫加標靶治療成效顯著案例。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5歲陳姓阿嬤被診斷出左側輸尿管泌尿上皮癌,且轉移至肺部和淋巴結,接受化療成效有限,也愈顯疲憊與虛弱,改採免疫加標靶治療4、5個月後,腫瘤縮小幾近消失,效果顯著,相關症狀幾乎完全緩解,且副作用相對化療大幅減少,目前於門診接受治療追蹤。 成醫腫瘤醫學部醫師鍾秉軒表示,泌尿上皮癌在台灣南部較常見,與地下水汙染、馬兜鈴酸中藥、化學染劑接觸、尿毒症、吸菸及人口老化等因素相關。泌尿上皮癌若及早發現,預後較佳,術後可達到痊癒;若疾病惡化至癌細胞轉移,手術成效便受限,全身性治療(如化療、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成為主要選擇。轉移性泌尿上皮癌患者多為高齡、伴隨多重共病。 他說,轉移性泌尿上皮癌過去的治療方式有限、預後較差,主要依賴化療,但高齡患者常難以承受足夠劑量化療,導致療效不佳,或嚴重副作用中止治療。隨著醫藥科技進步,包括免疫療法及多種標靶治療的發展,不僅提升治療成效,亦減少副作用。目前免疫治療結合標靶治療藥物在第1線治療轉移性泌尿上皮癌患者中,反應率高達7成,且副作用如血球低下、惡心嘔吐及疲倦等相對減少,造福許多無法接受化療的患者。 _

Read More

〈中華文薈〉詩與哲的共鳴交響

■劉再復 50年前上學期間,就讀了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這部產生於西元前335年的名著。從那時候起,我就期待能閱讀到中國學者用方塊字寫成的一部「詩學」,尤其是現代詩學。後來我讀到了朱光潛先生的《詩論》,錢鐘書先生的《談藝錄》,還讀了他們之前的許多中國詩話、詞話等,但仍然期待一部涵蓋古今中外詩歌風貌、具有廣闊視野的現代詩學著作,讀後可瞭解現代詩歌的詩核詩心,又能瞭解現代詩歌基調的史論皆宜的著作。這種期待持續了五、六十年,直到去年(二0一六)秋天,我來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和高等研究院,才從劍梅那裡發現米家路所著的《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迷幻與幽靈》。它正是我期待的詩學,其詩學主題,詩識詩心,其涵蓋的詩歌及相關的藝術、文學、文化內涵等均出於我的意料之外,我用近5個月業餘時間不斷閱讀,每讀一章,都被啟迪。米家路是劍梅的北大學長,劍梅把我的讚美告訴遠在北美的米家路,他竟然要我為他的這部集子作序,我開始覺得此著作分量太重,密度非常,難以說清其成就,於是猶豫了,後來則擔心功利的世界(包括人文世界)會忽略這部扎扎實實、確有非凡價值的詩學著作,所以就提筆寫下一些感想。   (一)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企圖界定文學的第一門類詩歌,即給詩歌下定義。他和柏拉圖一樣,認定詩歌與音樂、舞蹈、繪畫和雕塑,皆以「模仿」為創作原則,彼此的區別只在於模仿的手段、對象、方式不同。悲劇旨在模仿好人,而喜劇則旨在模仿壞人。我們能讀到的《詩學》第一卷,論說的是悲劇與史詩,而第二卷(論述喜劇)並不完整。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今天再讀亞裡斯多德的《詩學》,總覺得它的文心(「模仿」說)已不能充分說明詩歌。古希臘產生的詩學經典畢竟離我們太遠。米家路巨著的詩歌視野顯然比亞裡斯多德深廣精彩得多。米著全書分為四卷,既涉獵詩歌,也涉獵小說、散文、電影、繪畫和大文化思索。但詩論是它的出發點也是它的興奮點和歸宿點。四卷中的卷一,題為《詩鄉——放逐與還鄉》;卷二為《詩遊記——詩眼東張西望》。有這兩卷墊底,全書主脈、主題 、主旨便格外分明。尤其是第一卷,它道破了中西現代主義詩歌的主題乃是「放逐與還鄉」。這一主題擊中要害,可謂「明心見性」,即明詩心,見詩性。關於「還鄉」,米家路說得很清楚:   「現代詩人所『還』的『鄉』絕不僅僅意指一個與之相對應的鄉村的回返。本文中的『鄉」的意思還包括自然本身(自然之物,本樣本原世界等)和精神本體世界(即終極性,真善美的『家園』)。後者是前者得以神聖化移情的根據;前者是後者得以顯現的媒介(mediation)。也就是說,詩人是在對都市化進行否決之後所發出的對鄉村,始原世界和精神家園的『還鄉』行為。現代詩人為何要否棄一向被視為文明,創新,自由,現代性和『社會進步無可爭家園』的都市呢?難道大都市的發展真違反了人生命自然形態的內在合理和內在需求嗎?事實上,一種令人困惑的悖論是:一方面,人們對工業化,都市化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物質進步與生活條件的改善感到歡欣鼓舞,而另一方面,他們卻總感到絕望,憂鬱,不適,壓抑,恐懼,沮喪,空虛和焦慮;一方面他們生活在由鋼鐵,混凝土和玻璃所構造起來的全封閉式的高樓大廈裡身感安全,但另一方面,他們總存有一種無家可歸,無處安心的失落感。何以如此?現代人為何這樣矛盾重重?要解答此一惑人的問題,我們必須對都市現代人生存的心理狀態,勞動方式以及終極關懷問題進行考察以診斷出現代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精神症狀。」 《深呼吸》立體書封面   米家路的整部詩學論著,可視為「放逐」與「還鄉」的主題變奏。「放逐」與「還鄉」都是隱喻性極為豐富的關鍵性範疇。所謂「放逐」,有被迫放逐,有自我放逐,有政治放逐,有社會放逐。米家路講述的是美學放逐,也可以說是詩情放逐。詩人棲居的家園被現代化的潮流吞沒了,詩人的本己存在被潮流卷走了,世界被異化,被物化,被僵化與被機器化,詩人無家可歸,真人無可逃遁,唯一可以「自救」的道路便是「還鄉」,即回到本真的村莊,本真的土地,本真的存在,本真的自我。米家路發現,一切現代優秀詩人,都是渴望擺脫異化、渴望擺脫物化的詩人,也都是渴望還鄉的詩人。還鄉,意味著人性的複歸,也意味著詩性的複歸。所有傑出的詩人,都天然地加入了「還鄉」的偉大行列。米家路用「放逐」與「還鄉」這個隱喻,極為精當地描述了現當代詩人即工業化、現代化之後的詩人所處的真實困境和他們企圖走出困境的精神狀態。這個大隱喻,形象,凝練,深邃,準確。它高度概說了現代詩人的基本狀態,也為米氏現代詩學找到了精神基點。 現代詩人,早已無從模仿。既無法模仿自然,因為整個世界已經疏離大自然;也無法模仿現實,因為人類的現實生活已經完全偽形化。清醒的詩人作家只能「反思」生活(不是「反映生活」)。整個世界已變成機器場與大商場,有山賣山,有水賣水,有肉賣肉,有靈賣靈。物質愈來愈膨脹,精神愈來愈萎縮,也離詩歌愈來愈遠。詩人們過去發現,詩與政治帝國對立,二者無法相容;現在又發現詩與經濟帝國對立,同樣無法相容。市場繁榮昌盛,但人們的神經全被金錢抓住。財富的邏輯統治一切。世俗社會所追求的高樓大廈,給詩人們形成巨大的壓迫,也造成美的頹敗和詩的失落。但是,正是這些詩人們最先發現這種頹敗與失落,於是他們抗議,抗爭,掙扎,用詩歌向世界也向自己發出天籟的呼喚,這就是「還鄉」,返回原初的精神故鄉。他們的詩,已不是對現實的模仿,而是對現實的抗爭。他們身無寸鐵,唯一抗爭手段就是歌唱,唯一的存在價值就是詩本身,於是,他們發出點叩問;我們何時存在。叩問之後,他們的回答是「歌唱即存在」。他們歌唱,歌唱「還鄉」;他們沉吟,沉吟「還鄉」;唯有歌唱,唯有寫作,他們才能免於沉淪,才能免於與被異化的社會潮流同歸於盡。他們說,「歌唱即存在」,唯有歌唱,才能自救,才能回到大地與鄉村之中,才能把心靈重新安放在自由的空間之中。他們的還鄉——返向本真角色,簡直是一場偉大的抒情戰役:一場烏托邦的詩意實踐,一場與通靈者、朝聖者、煉丹士的偉大相逢,一場展望「頹敗田園夢」的自我拯救。 《詩可興》立體書封面 米家路全書的開篇之作寫於一九九一年,離現在已有二十五年。那時他還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所的學生,在其老師樂黛雲教授指導下思索。也就是說,在二十五年前,米家路就為他的詩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石。二十五年來,他到西方深造,擴大了視野,深化了學問。在西方的處於飽和狀態的「現代化」環境中,他更深地感受到物質潮流對詩的壓迫,也更深地闡發了青年時代發現的詩心與文心,二、三十年如一日,他不斷奮鬥不斷積累,終於抓住現代詩人的大苦悶和他們展示的詩意夢想,讓我們讀後,不能不讚歎,不能不讚美! (節錄) 米家路簡介 米家路(本名米佳燕),四川外語學院英美文學學士(1981級),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1988級),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96),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跨文化研究和電影研究博士(2002)。現任美國新澤西州新澤西學院英文系和世界語言與文化系副教授。中國研究學部主任。現居新澤西普林斯頓。 學術研究涉及中西現代詩歌,電影與視像,文化批評理論,科幻賽博文化與亞美文學離散研究以及生態文化。出版發表數百篇中英文學術論文。 英文著作包括:《中國現代詩歌中的自我模塑與現代性,1919-1949》(2004),《環境挑戰時代的中國生態電影》(與魯曉鵬合編2008)。目前正在撰寫英文專著《異境:中國現代文學,繪畫與電影中的地形學與水緣詩學》(Brill出版)。 主編第一部旅美華人離散詩歌精選《四海為詩:旅美華人離散詩歌精選》(2014),第一部全球華語疫情詩選《詩可興:疫情時代全球華語詩歌》(2022)。 中文學術專著包括:《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臺灣秀威2017),《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迷幻與幽靈》,(臺灣秀威2017),《身體詩學: 現代性,自我模塑與中國現代詩歌,1919-1949》(秀威2020)。 著有中英文雙語詩集《深呼吸》(臺灣秀威2019)。中英文雙語詩集《蟲洞玫瑰》(即出)。 主持召集《詩可興:全球華語詩歌Zoom朗誦會》。 榮獲2018年第三屆「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獎」(每三年評選一次)。 特邀擔任多所西方大學校外博士評議人,多所西方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審稿人,多所學術基金會研究專案評議專家。   雪中迷蝶 ■米家路 我為何來此? 背鄉離井,朝 更死亡的方向逼近 別了吧,暖春啊, 暖春 何以如此殘暴,兇狠? 持續向下的伏擊,將 我的羽翼散亂,撲騰 狂醉的氣流激起浪漫 誰的夢將我喚醒? 戴面具的影子懸空,赤裸 揮動旌旗,拍擊渾圓的日鼓 那鼓聲令我顫慄,耳葉紛墜 多麼想跳一曲更刺骨的花舞哦 百合花瓣瓣赴死的卷揚,旋滑 令這撕裂的愛情更淒美 我柔軟的翼啊,會斑斕在下個春日? 2010.12.8 於普林斯頓

Read More

年節大吃大喝逆流 中藥改善緩解

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包括細胞膜通透性的失調導致腸胃水分堆積、情緒壓力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內臟脂肪堆積或腹壁肌肉的緊繃導致腹腔內壓的異常上升,都可能誘發胃食道逆流。 中醫有許多可以幫忙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好方法,例如情緒壓力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會以寧心安神、調和肝胃的中藥來治療,臨床上多使用如柴胡疏肝湯、抑肝散、加味逍遙散等中藥方劑來治療。患者也有可以配合自行努力改善緩解,像是調整生活作息,從事中低強度的運動如快走、健行、園藝等,這些運動能協助調節自律神經,一旦自律神經穩定了,五臟六腑的運行也會跟著順暢起來。 另外,若是已經有胃壁或食道黏膜潰瘍的症狀,在進食後容易感覺到胃痛,中醫可以使用具黏性的中藥來幫忙包覆受損的胃壁、食道黏膜,以爭取細胞分裂自我修復的時間,例如白芨、麥門冬等。民眾也可以多食用富含黏液的蔬菜如秋葵、山藥等來以食療養生。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陳柏瑋)

Read More

流感喘不過氣 把握48H黃金治療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期多名公眾人物因流感併發重症不幸離世,引發民眾對流感威脅的高度關注。感染科權威醫師李秉穎提醒,流感不只是普通感冒,若感染後未發燒卻出現喘不過氣的情況,是常見的重症徵兆,應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立即就醫。 「盡快使用抗病毒藥是抗流感關鍵!」李秉穎指出,不僅流感患者應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降低體內病毒量以減少併發重症的風險,更由於流感傳播速度快,與患者同住者約有4成的感染流感風險,3天之內便可能出現第2名感染者。 根據新英格蘭期刊研究顯示,密切接觸者若預防性使用新型流感特效藥物,可將感染率降低86%,有效阻止流感擴散,但抗流感藥物為處方藥,若有高風險患者建議諮詢醫師。 根據疾管署統計,本流感季已累積525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死亡率高達20%。李秉穎警告,台灣疫情正逐步升高,許多人誤以為自身免疫力足夠可自然痊癒,但流感若未及時治療,有時會引發細菌性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李秉穎指出,流感常見「1燒2痛3倦怠」的症狀,發燒時新陳代謝加快,導致呼吸急促屬正常反應。然而,若退燒後仍出現喘促,可能代表心肺功能受損,應盡快就醫,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目前抗病毒藥物選擇多元,治療黃金期為發病後48小時,越早使用,越能有效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併發重症的風險。李秉穎建議,密切接觸者應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預防性投藥,以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