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oLift治療攝護腺肥大 只需15分鐘

嘉義長庚泌尿科引進微創攝護腺拉開手術,以局部麻醉方式幫助87歲患者改善因攝護腺阻塞導致的排尿障礙。 (嘉義長庚提供)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攝護腺肥大是不少男性中年後的煩惱!87歲鄭先生因攝護腺肥大長期飽受排尿困擾,更需依賴導尿管維持排尿功能,已反覆放置尿管近半年,同時他也合併有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增加傳統攝護腺手術全身麻醉的風險。在嘉義長庚泌尿科黃國財醫師建議下,決定進行UroLift療法,手術過程不到15分鐘,當天就能正常活動,目前已恢復自主排尿能力。 黃國財醫師說明,UroLift療法的關鍵優勢在於使用局部麻醉即可完成手術,可避免全身麻醉的風險,且手術所需時間短,病人術後恢復較迅速,以這次UroLift為例,病人術中僅使用2%利多卡因凝膠與少量局部麻醉藥物,手術過程不到15分鐘即完成4處支架植入,病人出血量極少,術後即可正常活動。這項手術不僅是可以應用在年長病患,也可適用年輕患者,術後降低射精障礙,大幅減少對性功能的影響。 泌尿科何東儒主任進一步補充,UroLift療法對合併慢性病患也是一大福音。局部麻醉降低手術風險,術後快速的功能改善更是最大亮點,為患者帶來更安全、高效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中華文薈〉汪詠黛落實生活寫作 活出文學與生活結合的高度踐履

■許微微 汪詠黛在2024年彰化磺溪文學營授課,活潑的教學方式大受歡迎。 汪詠黛,人稱黛媽咪,總是洋溢溫暖的笑容,周身正能量,蘊含的是來自多方面的能量融合,包括母性、文學素養、佛法修為、擁抱人生的熱情。黛媽咪,令人如沐春風。 1.中興新村長大的活潑女孩 汪詠黛在台北市出生,成長於中部,自南投縣中興新村光榮國小、台中市曉明女中(國中、高中)、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在中國時報一路做到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27年後退休,致力推廣閱讀、生活寫作,親職教育宣講。現任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讀報教育講師、親職教育講師。 從小喜歡看書、讀報紙副刊,這跟爸爸、姊姊都愛好閱讀有關。說到琦君、林海音、孟瑤、羅蘭、薇薇夫人等作家,她如數家珍。當時盛行「閨閣作家」一說,此詞帶有貶抑,但她理直氣壯地說:「閨閣有什麼不好?」儘管如此,汪詠黛個性有相當男孩子氣的部分,既活潑,又正好屬猴,從小愛爬樹,還參加田徑隊、合唱團,跳土風舞、練綵帶舞,小小中興二校的社團幾乎都參加,而這些外向活動絲毫不影響她對閱讀的鍾愛。 她很早就意識到,讀書是可以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事,甚至早熟地認知相信,文字是最能安頓身心的停泊之處。 住在中興新村的公務員省府宿舍,非常幸福,因為中興會堂有個大圖書館,另有學校的小圖書館,讓汪詠黛從小徜徉其中。而父親也重視教育,會到台中「中央書局」買書給孩子,或者讀給孩子聽。她還記得小學時,聽父親講《未央歌》,她把就讀台中女中的大姊投射為書中的伍寶笙。念輔大歷史系時,最喜歡讀傳記,此正受到父親的影響。 汪詠黛有一篇刊登於2017年9月13日聯合副刊「文學台灣」專題——南投篇的文章〈中興之歌〉,談述自己在中興新村的讀書成長過程。以父親一份微薄公務員薪水,五個孩子的小學學費尚且需要靠借貸,但45年次的她,原本等著進南投市中興國中做第一屆國中生,卻在小六下學期的某一天,被父親告知:「聽說台中市有一所不錯的女校,是天主教修女辦的曉明女中。黛黛,妳去補習,考考看。」 她還記得父親一面幫兩個弟弟夾菜拌飯,一面輕鬆說:「別擔心,妳只要有本事考進去,我就有本事讓妳去讀。我多寫點稿子賺稿費,媽媽也會車繡學號、繡枕頭套,想辦法『變』出學費。」 「一介書生,靠一枝筆,泡杯濃茶,伏案到天明,這是我半夜起床如廁,常見的父親身影。」這是汪詠黛心頭永不散卻的風景。 汪詠黛愛看書,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志業。 2.全力以赴,擔任中時編輯 從曉明女中、輔大歷史系畢業後,汪詠黛在職場上發揮所長,充滿幹勁,歷任中國時報新聞主編、撰述委員、休閒組組長、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對於自己的生涯選擇,汪詠黛有感而發: 「我覺得了解自己非常重要。我知道必須從自己的興趣著手,當找到方向,自然就會充滿熱情地全力以赴。像我進中國時報之初,一心學做個好編輯,醫藥新聞、司法新聞等都得經手,不能不懂,不能『挑嘴』,就得像海綿一樣,努力自修、快速吸收。」 她笑著說,她從來不敢自我感覺太良好,但會肯定自己的努力再努力,不妄自菲薄。雖然自知比較「拙」,但正因如此她更要「勤」,勤能補拙。例如大學時為了拿獎學金、減輕父母親的負擔,她總是力拚前三名。 父親從省府調至台北市政府,擔任民政局主任秘書時,汪詠黛剛考上輔大,那個暑假她立即跑職業介紹所,當起小保母賺學費,24小時陪著一個2、3歲的小女娃,睡覺就鋪張草蓆在娃娃床旁邊睡。她還記得,第一天坐在沙發上唸書給小女孩聽,立即被那家的婆婆斥罵道:「這裡不是妳坐的!」她立即從沙發上起來,改坐旁邊的小板凳,不敢說委屈,因她知道這時就該忍得。 她一直記得,小一時聽老師說,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何不笑著過一天?後來上佛法課,更加懂得要接受自己;不要見不得別人好,要見賢思齊。在報社工作時,她不傳話,是非不入耳,因她相信自己可以選擇做個什麼樣的人,奉行簡單原則「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也不看輕提升自我的能力。 很有趣地,她在辦公桌上放個小沙彌的撲滿供大家使用,如果有人遇到生氣的事,罵完了,就投錢進撲滿「消口業」,同事間相互激勵。這些智慧,不僅應用在讀書和工作上,她也全方位地應用在生活上。 3.為母則強,親子教養有一套 報社工作無疑是高節奏、兢兢業業的,她不無壓力,甚至身體出現小病小痛。但這是她「擇其所愛、愛其所選」的工作,若有不順遂,都被她自我鼓勵,在「呵呵呵」的笑聲和對報社編採工作的熱情中化解。 身為職業婦女的她,在感情上也不拖泥帶水,選擇與初次戀愛6年的對象結婚、生子。兩個兒子她都放在身邊,每天和先生輪值照顧,需要時,就僱請「貴森森」的保母到家裡協助。她笑稱:「我賺的薪水轉給另一人,既能親自陪伴孩子成長,又能保住工作,很划算喔!」 有時必須趁把孩子哄睡後電訪,還有段時間鼓勵先生赴美念書,她獨力撐一個家;同時,每個月要交七篇專欄稿,在工作、育兒、興趣之間蠟燭三頭燒。使她撐過來的,正是「為母則強」——她滿滿的母性與信念。 在報社的工作,汪詠黛是從一個小編開始受訓練,晉升到核稿、寫評論專欄,從安排新聞版面到企劃、採訪全方位編採人。對於生活版面,她格外具敏感度,符合版性的生活藝文稿件她寫來得心應手,尤其擅長寫家庭問題;漸漸,別的報章雜誌也紛紛來邀她寫專欄。如此忙碌,蠟燭三頭燒,汪詠黛除了以母性支撐,還懂得一項生活哲學:凡事只求盡力,即可豁達,「否則我的身體早就垮掉了。」她說。 每天去報社的路途很長,早期還沒有捷運,有時她搭公車,有時搭火車到萬華,這也是汪詠黛把握機會寫作的時機:只要稿紙攤開,在哪裏她都能寫。令人驚訝地,筆耕多年,從「少婦黛媽咪」到「陪孫黛奶奶」,從報社編輯到如今仍四處推廣閱讀、寫作、讀報教育、親職教育為志業的斜槓女,她在家卻從未擁有一間專屬書房。 「是的,從未擁有,但不哀怨,也不擔心吳爾芙這位女性主義祖師奶奶會怪我『不長進』。因為根據我的理解,吳爾芙的呼籲是希望女性藉由擁有一個實體空間,進而擁有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而我覺得要讓自己的心靈自由、思考自由、創作自由,何需受限於『倚賴』一個實體空間?如果『哪裏可以閱讀、寫作,哪裡就是我的書房』,這應該也是21世紀女性的一種自由體現吧?」 4.推廣生活寫作,不遺餘力 如此,汪詠黛擁有的是一間「霸氣書房」——她很感謝丈夫和兒子的配合,畢竟寫作需要安靜思考,拿毛筆抄經更要靜心;當她希望在沒有酒櫃只有書櫃、書架的自家客廳動筆時,只要說聲:「請把客廳讓出來,謝謝。」這裡就成了她一人獨享的大書房。 她說,「即使當年我寫柏楊策劃的《重返異域》,在客廳臨時加張桌子放置參考資料、書籍,以及從泰北採訪的成疊筆記本、好幾盒錄音帶,加上必備的電腦,客廳被我一人佔用長達一年的時間,他們也是二話不說全力支持『寫作皇帝大』。」 汪詠黛在受邀為台中市立圖書館網站寫「家家有個小書房」系列規劃撰稿時,交出的是〈我的霸氣書房〉一文,末段她寫: 「哪裡可以閱讀、寫作,哪裡就是我的書房。一即是多,無就是有,您說是吧?」 現任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的汪詠黛,大力推廣生活寫作,認為文學離不開生活,更需要擁抱生活。 有些人對生活寫作有一個迷思,認為它似乎不夠文學性;但汪詠黛覺得文學性是有階段性的,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經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摸索階段,最後明心見性,又回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回到本來面目,不但耐讀,且發人深省。 「每個人看文學,不管你覺得文學性或高度境界,就看你這個山水放在哪一個階段,這是有次第的。至於會到哪一種境界,端看你自己了。」汪詠黛瞇眼笑說。 汪詠黛愛看書,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志業。 汪詠黛簡介 現任: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曾任: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休閒組組長、撰述委員、主編(27年),人間福報顧問,電台製作主持,婦女及教育團體顧問 學歷: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 著作: 1.家庭親子類:《愛,就是慢教和等待》(時報);《兩代鬥智‧親子雙贏》、《親子互動魔法書》、《愛情.親情Do Re Mi》、《幸福女人的五十個學分》、《婚姻幸福魔法書》(九歌健行文化);《都會媽咪會唸經》(小魯);《真愛密碼》(中國三峽出版社);《和孩子那些糾結的事兒》(北京龍門書局) 2.文學類:報導文學《重返異域》(時報),主編散文集《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遠景、文訊),《一本走天下-自助逍遙遊》(時報)等

Read More

糖尿病年輕化 平均減壽14年

醫師指出,糖友控糖困難恐與血糖及肥胖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相關,新型腸泌素可幫助控制血糖、管理體重。(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糖尿病罹病人口目前已超過220萬人,專家指出,預估到2030年國人罹病人數將直逼300萬大關。另,目前仍有約5成患者未達到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的控制目標,其中原因可能與血糖與肥胖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相關,呼籲糖友重視血糖、體重共同控制的重要性。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顯示,目前罹病人口已超過220萬人。國際糖尿病聯盟預測,台灣2030年糖尿病罹病人口恐逼近300萬人,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 台灣除了糖尿病罹病規模持續擴大,更出現年輕化趨勢。黃建寧指出,早發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惡化更快、併發症風險也更高。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若民眾於65歲診斷出糖尿病,平均餘命女性約下降0.7年,男性下降0.2年。 然而,若40歲診斷出糖尿病,女性平均餘命減少2.6年、男性平均餘命減少3.2年;國外研究則顯示,相較70歲後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減少約2年壽命,30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壽命竟比一般人減少14年。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指出,臨床發現,糖尿病患者控糖之路其實不如外人想得容易。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近8成伴隨體重過重或肥胖,這些患者因脂肪堆積在內臟,使得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難以控制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作用也會下降,除了會使胰島素分泌不足外,也無法向大腦中樞神經傳遞飽足感訊號,陷入糖與胖的惡性循環。 黃建寧說,在「糖」與「胖」交錯影響的臨床案例其實屢見不鮮,並非是患者控病不夠積極,而是病理性誘發胰島素抗性與誘發食慾後,造成血糖目標難以落實,難有效阻斷糖尿病及併發症風險。因此,糖尿病治療趨勢已走向能同時打擊血糖與體重兩大痛點的「新型腸泌素」時代,並有研究證實其改善胰島β細胞作用、防止異位脂肪累積的效果。 歐弘毅說明,腸泌素是糖尿病常見的治療選項,傳統腸泌素有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等功能。近期研究發現,新型腸泌素還能夠快速清除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並將脂質正確儲存在皮下白色脂肪組織供身體產生能量,避免進入到內臟器官,累積成為有害健康的異位脂肪,進而導致脂肪肝、高血脂風險,為糖尿病患者帶來控制血糖、管理體重的新曙光。

Read More

嬤腹痛血便 揪胃腸道基質瘤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國泰醫院19日發布年逾7旬婦人罹胃腸道基質瘤合併膽結石案例,醫師提醒,胃腸道基質瘤在台灣有較高發生率,若年長者出現腹部脹悶、惡心嘔吐、大便出血等症狀,應多加留意。 72歲林女士,3年前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個2公分大的胃黏膜下腫瘤,疑似胃腸道基質瘤,持續門診追蹤,近期發現腫瘤緩慢長大,2個月前因上腹部悶痛且頭暈就診,由於合併有血便症狀,經上消化道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已接近6公分,且膽囊被結石塞滿。 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指出,胃腸道基質瘤是由腸胃道肌肉層的間質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約占腸胃道癌症2%左右,好發年長病人,年齡約在65-69歲,但也有不到2%機率發生在20歲以下,主要出現在基因遺傳。 胃腸道基質瘤在腫瘤還小時,症狀不明顯,通常有症狀時多已大於2公分,由於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常見如腹部脹悶不適、惡心嘔吐、大便出血、體重減輕及排便習慣改變等,依照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目前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標靶治療為輔。若經評估已有遠端轉移、手術危險區、或腫瘤太大而無法一次手術切除,可以先標靶治療,平均存活率增加3成以上。 手術的目標在於完整將腫瘤切除,以往這類患者需接受超過15公分傷口的剖腹手術(傷口位於腹部正中間),考量病人合併有膽結石問題,故建議接受達文西微創手術,做更細緻的剝離及切除。 目前多項達文西手術已提供手術的健保給付,以一般外科而言,舉凡肝膽胰手術、腸胃道手術(包含減重手術)、疝氣手術,都有健保補助,病人僅需自費相關醫材。 據跨國統計顯示,在香港、台灣、韓國與挪威有較高的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19-22人,美國及加拿大的發生率約每百萬有7-8人。 蔡欣恬提醒,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早期幾乎無症狀,特別提醒年長者如有腹部脹悶不適、惡心嘔吐、大便出血等症狀,務必多留意。

Read More

無國界醫生見證阿富汗醫療困境

醫師郭郁欣見證阿富汗的醫療困境,希望有更多醫療人才投入醫療人道救援。(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當你的身分是一名醫生的時候,你無法看著人們因缺乏照護而死。」這是無國界醫生組織招募醫師影片中的一句話。成大醫院急診部醫師郭郁欣參加無國界醫生組織,去年到阿富汗執行醫療援助任務期間,目睹當地一名被毒蛇咬傷送醫男子,因缺乏血清死在急診室,她說,醫療資源的缺乏,使得許多病患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2024年6月初,郭郁欣以無國界醫生組織成員前往阿富汗赫爾曼的首府拉什卡爾加,在布斯特省立醫院擔任急診科醫生及醫療行動經理,提供急診醫療、協調醫院醫療工作並致力為當地醫療人員提供培訓,並於同年12月返台。 郭郁欣說,她在布斯特省立醫院的工作包含提供臨床診療、急診及加護病房巡診、與行政管理,同時協助醫療團隊進行訓練,任務期間,與當地醫療人員共同舉辦2場急救演練,內容涵蓋基本救命術、急重症照護、重大創傷處理、戰術止血帶等,並進行火災演習,旨在提升當地醫療和非醫療工作人員的緊急應變能力,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布斯特省立醫院是當地少數的免費醫療機構,因醫療資源極度匱乏,許多病人為了得到醫療照護,需要跋涉數小時來就醫,醫院每日急診人數高達1千人(成大醫院急診平均每日200-300人)。 郭郁欣在阿富汗看到醫療資源短缺,當地就醫困難重重,女性醫護人員缺少,麻疹、破傷風、霍亂等處處威脅許多兒童生命,她鼓勵更多醫療人才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投入醫療人道救援,無論是直接提供醫療服務或協助當地醫療人員提升能力,都能為處於人道危機中、亟需醫療的人們,帶來積極的影響。

Read More

精準生物製劑 少女擺脫異膚炎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一名14歲少女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折磨,全身病灶流湯流水,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身形改變,性格變得內向自閉,三軍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奕先19日指出,經使用精準生物製劑後,少女皮膚得到大幅改善幾,整個人更煥然一新,更重拾開朗性格。 陳奕先指出,不少民眾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不僅影響外貌,更造成心理負擔,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並無法根治,台灣地區估計約有200萬人深受其苦,患者常因劇烈搔癢、皮膚紅腫、脫屑等症狀所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許多患者因此感到自卑、焦慮,甚至影響社交生活。 陳奕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與濕疹、食物過敏、氣喘、慢性鼻炎等彼此關聯,可能同時發生在患者身上,因此治療需採取系統性整合策略,才能達到長期穩定控制。 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包括外用類固醇、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抗組織胺、免疫調節藥物等,但對許多患者之效果有限,且長期使用可能產生副作用。 陳奕先表示,近年來醫學界對異膚發病機制有更深入了解,並開發出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和小分子標靶藥物等新型療法,能有效抑制發炎機制,大幅降低發作頻率,且副作用相對較少。這些新興療法為異膚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陳亦先指出,14歲少女治療成功之案例,顯示新興療法在改善異膚患者生活品質上的顯著效果,呼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應及早就醫,正確使用藥物與護膚措施,提升控制效果,透過科學化、個人化的治療,可使多數患者大幅改善病情。

Read More

老菸槍腳無力 竟是肺癌腦轉移

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醫師提醒,若出現步態不穩、單側肢體無力、頭痛、記憶力下降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63歲潘先生有40年菸齡,發現走路時偏斜、右腳經常無力,前往長安醫院就診。檢查發現左腦有兩顆腫瘤,肺癌轉移所致。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醫師指出,潘先生案例並非個案,肺癌是台灣癌症死因的第1位,轉移性腦瘤是常見的併發症,提醒民眾若出現單側肢體無力等神經症狀,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李漢忠醫師表示,病患出現腳部無力時,通常會懷疑是腰椎問題或腦部問題,潘先生並無腰椎疼痛,整隻腳無力,高度傾向是腦部病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腦頂葉區域出現異常,安排核磁共振掃描後,確認在運動區附近有兩顆明顯的腫瘤。「這類多發性的腦部腫瘤,首要優先考慮是否為轉移性腦瘤,需要積極找出源頭病灶所在」。 考量潘先生的腫瘤壓迫神經,且靠近運動區,避免傷害周圍健康腦組織,李漢忠採用「精準導航術中監控系統(AIRO)」進行手術,將腫瘤完整切除。病理報告證實為轉移性腺癌,後續追查發現患者的原發腫瘤來自肺部。據了解,該病患有超過40年的抽菸習慣,平均每天1包菸,屬於肺癌高風險族群。 「讓人欣慰的是,潘先生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不到1週就能出院,行走已無礙,目前轉介胸腔科接手治療肺癌。」雖然患者仍需接受後續治療,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處置,顯著提升了病人的生活品質和預後。 李漢忠提醒,腦轉移性腫瘤可能影響語言、記憶、視覺及運動功能,若出現步態不穩、單側肢體無力、頭痛、記憶力下降等症狀,盡早就醫檢查。此外,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或長期吸菸者,建議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早期發現異常並降低腦轉移的風險。

Read More

新東路橋地下機車道撞死人肇逃 警方: 已找到嫌犯移送法辦

新營區新東路橋地下機車道狹窄,容易發生事故。(記者翁聖權翻攝)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有民眾在臉書社團貼出懸賞十萬找人啟事,稱最疼他的外公十五日早上十點被人撞到,送醫不治身亡,闖禍者肇事逃逸。案發地點為新營區新東路橋地下機車道,調閱不到監視器。新營警分局表示,該案受理偵辦後已找到嫌犯,移送地檢署偵辦,警方將加強取締「無號誌路口不停讓」之重點違規。 新營警分局指出,該分局二月十五日上午十點獲報,指在新營區新東路橋地下機車道發生交通事故,一名老翁徒步行經該處遭不明機車撞擊,經送醫急救不治死亡。機車駕駛人肇事逃逸,新營分局派員調閱相關跡證後,已循線將犯嫌查緝到案,移送請台南地檢署偵辦。 警方提醒闖禍者者切勿心存僥倖,肇事逃逸行為不僅無法逃避民刑事責任,還將面臨更嚴重的法律後果。 鑒於近期轄內發生車禍導致行人死亡案,為維護用路人安全、強化交通秩序,新營警分局近期將展開大規模交通違規取締行動,針對「路口不停讓行人」、「非號誌化路口未依標誌、標線、號誌停車再開」、「人行道違規(臨時)停車」、「道路障礙物」、「行人違規通行」等五大違規項目,加強巡邏及取締執法,以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確保行人及駕駛人的安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