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排尿疼痛 竟是包皮作怪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常見導致包皮龜頭炎的原因,包括包皮過長、衛生習慣不佳,各種感染及受傷等。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5歲男性,近1週有陰莖腫痛情形,且排尿有疼痛感,平時包皮都能翻起清洗,但這段時間卻翻不起來。就醫先經口服抗生素及藥膏治療,待發炎情況緩解後,再安排包皮槍手術(自動縫合器包皮手術),2週後縫合釘脫落,傷口癒合良好。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許多男性自覺有包皮過長問題,但是有的可以翻開清洗就不以為意,也有些翻不開也不理會,直到出現紅腫疼痛才驚覺事情不對,趕快就醫。 周固說,常見導致包皮龜頭炎的原因,包括包皮過長、衛生習慣不佳,各種感染及受傷等。會出現包皮局部紅腫、有分泌物,發炎時在包皮上出現的裂傷會造成排尿疼痛,甚至排尿困難等症狀。當包皮反覆發炎時,會在包皮上造成裂傷及結痂,導致包皮口越來越狹窄,更難翻開,清潔困難,而難以痊癒。 他指出,在反覆包皮龜頭炎的患者中,半數以上有包皮過長的情況,當合併有糖尿病及體重過重時,發生率就更高,這是因糖尿病患的血糖倘控制不佳過高時,抵抗力就會降低,有傷口時就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癒合,當包皮發炎時引起的撕裂傷就不容易康復痊癒,增加反覆感染發炎的機會,甚至有部分人不知有糖尿病,直到反覆包皮炎時才發覺血糖早已失控。 在治療上,輕微者可使用局部藥物治療,嚴重時須控制感染及血糖,再安排手術,倘發生包皮嵌頓時,要先做復位或切開手術。手術方式除了傳統環切手術外,還有俗稱包皮槍手術的自動縫合器包皮手術可選擇。使用包皮槍手術可同時切割包皮、止血及縫合一次完成,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傷口平整美觀,術後疼痛和腫脹較少。 周固提醒,有研究顯示,接受包皮切除手術可減少陰莖癌、配偶的子宮頸癌、性病、包皮反覆發炎的機率。包皮過長不是病,但是要好好照顧,照顧不好容易得病,因此當出現反覆的包皮龜頭炎、包皮嵌頓、小便阻塞時,建議應作預防性包皮切除,沒有年齡的差別,有前述困擾者,可與醫師討論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解決急診壅塞 調升3項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健保署26日開會討論相關健保給付調整。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會中共識將全面調升相關急診、加護病房、病房護理費等3項健保給付支付標準,預計每年增加逾30億元預算,最快今年5月實施。 健保署邀集急診醫學會、急診管理學會、台灣外傷醫學會、台灣醫院協會等急診相關學會,針對目前面臨的雍塞問題研商調整健保給付。 石崇良說明,首要是「急診支付標準」的3項調整,包含急診給付增列護理費、留觀床增列診察費,以及重大外傷給付標準調升。 石崇良指出,急診健保給付要全面提升,由於過去急診是比照門診僅支付診察費,護理費是包含在其中,未來急診診察費需和護理費分開,依照檢傷給予不同給付並且適當增加。 在「留觀床」方面,石崇良說,過去留觀僅有護理費沒有診察費,導致請其他科別會診照護沒有給付,後續留觀床也會有診察費可申報,護理費費用也是偏低,會參考住院來重新檢討;最後「急診重大外傷」給付標準討論調升,這3項調整相關預算預計達到上億元。 另,在急診收治之後,後續收住院管道要暢通,不然會造成滯留急診。石崇良表示,因此其次要進行「加護病房給付調整」。全國有約50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70多家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前者要比照醫學中心、後者要比照區域醫院給予加護病房給付,將有助於分流收治,不用再集中於醫學中心等大醫院,相關預算5.8億。 最後則是「病房護理費調高」,石崇良表示,急診病人住院面臨病床數不足、關床等問題,要強化護理人力就要適當調高病房護理費用,將會提出支付標準修訂案,後續將一年投入25億調整病房護理費。 石崇良也說,這僅為初步共識方向,還有細節要擬定,將提到3月份各別醫院總額協商會議,通過後再於3月下旬共擬會議討論,預計最快5月可上路。

Read More

退師夜間頻尿 中醫針藥治療好眠

  中醫師周金江說,腎氣不足、脾虛失運及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導致頻尿,可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改善。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5歲李先生是退休教師,近兩年每晚需要起床2-3次上廁所,導致睡眠斷斷續續,白天精神不振,求診中醫。經過3個月的中藥調理與針灸治療,夜間起床次數減少至1次,夏天甚至一覺到天亮,睡眠品質顯著提升,恢復往日的活力。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周金江表示,夜間頻尿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醫認為,夜間頻尿的主要病因多與腎氣不足、脾虛失運及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有關。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若腎氣虛損,氣化功能失常,便會導致夜尿頻繁,可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促進腎氣回復;脾主運化,脾氣虛弱無法升清,水濕下行加重膀胱負擔,健脾益氣是治療重點;此外,年長者陽氣漸衰,夜間寒冷易致膀胱受寒,更加劇夜間排尿次數的增加,這種膀胱寒濕型則重在溫陽化濕,藥材可選用肉桂、附子、乾薑等,方劑如真武湯,搭配針灸關元穴、中極穴與三陰交穴,以散寒化濕,初期治療可每週針灸2-3次,待症狀穩定後每週1次即可,以達到長期效果維持。不論是腎氣不足、脾虛失運及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均可透過針灸和中藥雙管齊下治療改善。 周金江強調,夜間頻尿的治療仍需要配合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每週至少進行3次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瑜伽或負重訓練等,有助於提升肌力;均衡飲食,避免生冷及辛辣刺激的飲食,藥食同源的山藥、栗子、紅棗、枸杞等,皆可酌量加入燉湯或炒菜中,最後,注意夜間腹部及下肢的保暖最重要,避免寒氣入侵。 周金江提醒,夜間頻尿看似是小問題,但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疲勞、免疫力下降,甚至誘發其他的健康問題,中醫通過中藥與針灸雙管齊下,著眼於根本病因的調理,標本兼治,並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調整,達到最佳效果,重拾高品質的睡眠與生活。

Read More

〈中華文薈〉美麗與哀愁

創世紀60周年尋根之旅 ■龔華 一、兒少年代   記得父親的小白屋書房牆上有一首手抄詩作:嗚嗚的汽笛 舵槳打起的浪花 催走了載送我的小船 遠去了!遠去了! 只剩下一點白帆 我掩面離開了船尾 我的心仍在那隻小船兒上 因它正駛回 媽媽呼喚我的方向 (1940年2月重慶市復興關)〈帆影〉)。彷彿是種自動的記憶,汽笛、舵槳、浪花、白帆、船尾,還有媽媽,不知不覺便深入腦海,當輪番出現,偶而隱隱感到絲絲酸楚,但兒時的我並無法真正體會那些意象的關聯。稍長,才了解這首〈帆影〉是父親為了參加抗日投筆從戎離開家鄉時所寫。 兒時留下的印象裡,還有詩人覃子豪先生曾來台南家裡過年。接觸新詩史後,才赫然發現記憶中的覃伯伯,正是二戰後來自大陸的現代詩代表人物「來台三老」之一。深感幸運的是,除了於1950年代見過詩人覃子豪,與「來台三老」的另外兩位現代詩大老,鍾鼎文先生與紀弦先生,也分別在我年少的1970年代,因隨著父親參加詩壇活動而遇見過。   二、日記因緣   初中畢業,一位同班摯友,沒來參加畢業典禮,也沒有向我告別,卻只請人代轉一本日記簿給我。燙金的紅絨封面,莫名的觸動著我的想念,當我們一起在木麻黃樹下唱歌的歌聲遠去,青春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滋長。帶著一份少年不識愁的滋味,不久年方15歲的我也離鄉背井,自南台灣北漂到台北求學。在陌生城市成長的孤獨,以文字作為掩護,日記成為我得以停泊的忠實港灣,也成為幾篇不成熟的習作原型。 大學期間主修理科,但戀棧的仍是文學。上圖書館、廣泛的閱讀成了日常,投稿偶獲刊登。當年發表多以小品散文為主,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於《幼獅文藝》發表作品時,受到當時的編輯、詩人梅新的鼓勵,間或有書信往返,但從未謀面。其後為稻糧謀,忙於職場工作,與文學領域也就漸行漸遠。日記卻未間斷,寫寫停停,或成篇記述,或斷章片語,多年來無論移居何處,總隨身搬遷,不忍丟棄。日後,細心的父親將它們悄悄保留,收編到他的《心靈的獨白》文集裡,於1979年出版。   三、死亡不是傳說   宇宙萬物並未改變,歌頌生命的喜悅依舊遍佈,為何我的世界變了,毫無預警的來到生命盡頭。1992年,一場晴天霹靂,改變了生命節奏,我難以相信自己得了癌症,當時人稱所謂的絕症。當時四十出頭,所謂女人一枝花的年歲,一個接一個的美夢正待綻放,風暴驟然來襲,生命盡頭似乎過早降臨,茫然不知所措。從人間消失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畫面令我痛徹心扉,最最驚慌心碎的,莫過於誰來陪孩子好好長大?惶惑接踵而來,而所有的追問當然都沒有答案。 心頭的淒涼莫過於眷戀,即將離開人世的悲傷瀰漫心頭。曾經,習以為常的活著,彷若天經地義,死亡等同遙遠的傳說。當死神無預警的降臨,癌症等同於絕症的上世紀90年代,癌症病患對時間即將消逝的恐懼,難以筆墨形容。 時間是一個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卻在宇宙間飛奔循環,生命賜以誕生的喜悅,也以死亡的哀傷讓我們感受著它的存在。不覺懷疑起那個年少懵懂的自己,曾經於存在主義風潮的漩渦裡,未經人生的風浪,便無謂的悲嘆起生命的荒蕪。想來真覺愚蠢無知、可笑可悲,不過是強說愁的矯情,一場浪費生命的奢華沉溺罷了;相對於此身所處的生命實境,如今急於挽留時間的「迫切」感,為的是只願爭取歲月,陪伴孩子們成長,活著才最真實。生命無法重來,最難割捨與親人的緣分,使我不得不與病魔妥協,盡快接受事實,我毅然決心離開職場。   四、隱性神經的觸動   1992、1993年接二連三接受手術住院,使我切身意識到,罹癌的陰影,如影隨行,眼前的一場奮戰,即將無止無盡,或許比面對宣告死亡更加煎熬。漫漫的艱難旅程中,我又該如何化解苦痛、安頓自身於豁達與淡定?癌症病房,是修復生命的通道,或實為將人生轉為一場虛空的驛站?病床上,只能以閱讀暫時驅除我的心焦。閱讀中,一個與寫作相關的神祕訊息,及時呼喚了我。 西班牙猶太裔作家安德烈‧埃斯曼曾說:「難道不是每一位作家都有一條隱性神經嗎?他們稱這條神經是密室,一個他們專屬的財產,一個刺激思考的想像力,一個使想像力奔馳的東西,或者,它就像簽名一樣,可以用來鑑別這些作家。」這樣的描述及時提醒了我。沿著悠悠忽忽的時光隧道,依稀感覺得到身體裡有一個密室,那裏有出生地的小鎮、童年的鄉間、情竇初開的年華,也有年少離家時的身影、於陌生都會中成長的蹤跡,以及繼之而來的原生家庭的變故、婚姻的波折……。密室中充滿著玲瑯滿目的憂喜悲歡、各式各樣的酸甜苦辣,源源不絕的氣味、變化多端的光影,於陰暗與明亮間,交相閃爍出一幕幕記憶中的畫面。使我驚訝的意識到命運其實未曾虧待過我,未能抵抗身體的敗壞,生命紀錄卻可存留,在書寫中釋放鄉愁,以文字療癒身心,於自我對話中,尋求最真實的存在。創作的寄情,來自上帝賜與的文字恩典,及時接住了原本走向死蔭幽谷的我。我決定重拾年少歲月時的「舊愛」,重新提筆寫作。   五、疾病關懷的意外收穫   心靈有所皈依,但身體對抗癌細胞的煎熬,非三言兩語能形容。雖然在醫生眼中,我是長久以來能積極面對病情、勇敢又堅強的好病人,在考量籌辦乳癌病友關懷團體時,曾經首先將我列入籌備小組名單之中。但身為癌症病患,我心裡清除明白,軟弱與堅強的來臨,只在一線間。1997年秋天,已治療數年的我,某日回診時,我有氣無力的對主治大夫說,已服抗癌藥物tamoxifen將滿五年,算是已盡力了,若復發,也不想再治療了。那時,我正遇上人生難解的困惑,加上抗癌藥物副作用引起的身體不適,使我再度陷入低潮。主治醫師顯然發現了我的沮喪,他驚訝的抬起頭來說:「怎麼回事,我還指望你去幫助別人呢!」他邊說邊將放在一旁的小紙條遞交給我,上面註記著八月九日午後台北榮總一般外科會議室「乳癌病友俱樂部」籌備會首次會議。我忍不住一時眼熱鼻酸,點點滴滴的求醫過程的曲折與心路歷程的艱辛湧上心頭,所有的自我期許,一時間如斑斑血跡,全然浮印在這張便條紙上。我忽然覺醒,放棄等同於自我生命的否定,而先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流水。 身體仍然虛弱,卻難以拒絕,終以回饋之心,接下創會的任務,協助北榮醫療團隊創立乳癌病友關懷團體「台北榮總同心緣聯誼會」。並以醫護知識、衛教常識,促進疾病分享與醫病交流為核心概念,為病友創辦了交流會刊《同心緣地》。 六、無情荒地有情天   癌症關懷與支持的工作,使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各種層面的病友,看見共同疾病的背後,各式各樣的的生命故事。其間遺留下的各種足跡,帶來各種珍貴的啟示,因此得來靈感,在《同心緣地》會刊上製作了「病友分享」園地,於互助、自助的相互扶持中抒憶胸懷,彼此聆聽傾吐。之外,「文學步道」、「詩的花園」的開闢,可謂潛藏了以文學創作療癒病苦的寄望。很幸運的是前後獲得瘂弦、碧果、沈奇、梅新(夫人張素貞提供)、謝鵬雄等多位前輩詩人、作家的支持,不吝提供詩作或散文。來自文界的回應,無疑延伸著對疾病的關懷,集體療癒有望在文學生命的無遠弗屆中獲得療效。 於癌症關懷工作中,我學習著於生死的交叉符號間,安撫自身與病友的苦痛身心疾病與同理,使我對生命更加珍惜、敬畏、尊重。加入關懷志工行列,得以在世界邊緣角落,體驗各種生命樣貌的存在,也因而有幸,於一條幾乎被叢生的雜草掩沒的狹窄幽徑上,體會著無情荒地有情天。 龔華簡介 詩人瘂弦認為龔華的詩作:「在承受新興女性文學思潮激盪的同時,也堅持傳統婦女的美質,呈現溫良、貞靜、秀美的藝術特質。」、「龔華為詩不隨和時俗,也不為情造文,一定有某種內在驅力做為精神主宰,她才命筆寫作,通過真情實感達到抒懷的目的。」 輔大食品營養系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參加過希臘、洛杉磯、韓國、台灣等地舉辦的世界詩人大會,2005及2006日本東京地球詩祭、東京第十屆泛太平洋詩人大會、2008第四屆國際格瑞那達詩歌節、2009斯洛伐克The Jan Smrek國際詩節,以及海峽兩岸文學交流會議如:珠海國際筆會、山東棗莊學院文學高峰論壇、福建建蓮詩會等等。   資歷: 《乾坤詩刊》社長(2004-2018),《小白屋詩苑》社長(1993年詩人薛林創辦),創世紀詩社編委,中國詩歌藝術學會、中華民國新詩學會、中國文藝協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等理監事,世界詩人大會顧問、丹麥AVIENDO FAIRY TALES 文創團隊亞洲區藝術總監。輔大外語學院及學生輔導中心助教,貿易公司負責人,現代詩讀書會講師。1997年起投入癌症防治宣導公益工作,臺北榮總同心緣聯誼會(乳癌關懷團體)創會會長,創辦《同心緣地》會刊,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發起人之一,臺北榮總醫療品質管理委會委員等。   榮譽: 世界文化藝術學院(World Academy of Art and Culture)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美國傳記文學中心(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2005年傑出女性。獲頒:散文創作文藝獎章,詩運獎,詩歌藝術創作獎、華岡文學新詩創作獎等獎項。   著作: 散文集《愛過》(台南縣文化局2005),散文小品《情思‧情絲》(三民1997),詩畫筆記書《玫瑰如是說》(中英版本,知本家2003),詩集《花戀》(詩藝文2001)、《我們看風景去》(唐山2007)、《以千年的髮》(詩藝文2018)、《如果你不曾來過》(秀威2022),詩畫文集《永不說再見》(博思智庫2015),龔華詩選萃《夢與光束》(中、英、法版本,小白屋詩苑2005),《龔華中英短詩選》(香港銀河2002),詩集翻譯《生命之旅》(原著: JOURNEY TO MY DESTINY by Marion Elizabeth Darrell Peng,尹玲、向明、宋穎豪、龔華合譯)(詩藝文2007)、《鶴山七賢世界詩選》(原著:POETIC ENCOUNTER by Germain…

Read More

單純調高給付 未必真正疏通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26日對健保署提出的調高急診、ICU、一般病房給付措施,他認為方向是正確的,確實有助於緩解醫院壅塞的問題。但關鍵在於這些增加的經費是否真的能夠轉化為醫療人力的提升,包括護理人員的增補與薪資改善,否則單純調高給付,未必能夠達到真正的疏通效果。 對於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對於提升急診及一般病房護理費給付,洪子仁提出上述意見。 洪子仁表示,調高急診及病房護理費等支付標準政策方向正確,但執行關鍵在於人力提升。 再者,急診壅塞是系統性問題,牽涉到長照資源、轉診機制、慢性病管理等。健保給付調整固然能夠提供誘因,但未來是否能搭配更多分級醫療的推動、提升基層醫療能量,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他並表示,健保署的對策對急診壅塞的改善絕對會有效果,但長期仍需滾動監測與檢討急診的帶床人數及24小時48小時急診轉住院的指標。未來應該定期檢討並滾動修正,確保經費運用能達到最大效益。 洪子仁表示,健保署要求醫院將增加的經費反映在人力補充與薪資調整上,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但如何監督與落實,避免資源投入後未真正改善人力問題,這部分也需要更具體的配套與追蹤機制。

Read More

吊車駕駛骨折 震波治療續上工

  吊車駕駛右手舟狀骨骨折,醫師李松青建議患者戴上輕度護腕、輔以聚焦式震波。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47歲的吊車駕駛因不慎右手舟狀骨骨折,日夜抽痛難耐,而向骨科醫師李松青尋求不打石膏、不需手術的治療,經建議患者戴上輕度護腕、輔以聚焦式震波,不僅每天只戴護腕能持續駕駛,未耽誤老闆工程進度,且在傷後2個月完全不疼痛、骨折也幾乎完全癒合。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澎湖松青診所骨科醫師李松青表示,職場上缺工的情形時有所聞,尤其是專門技師職人一旦意外受傷所產生的影響,近日讓他感受特別深刻。 他指出,吊車駕駛因不慎跌倒致舟狀骨骨折,日夜抽痛,隔3天後就醫,結果他是舟狀骨的中1/3處骨折,自行癒合率低。但他想每天繼續開吊車,不想開刀,況且如果打上石膏會影響駕駛吊車,若是開刀,仍要打石膏固定兩星期,一樣要被迫中斷工作。 無獨有偶,另一位工廠工安人員,每天要巡視管線,出現腳掌骨折受傷,走路會痛,也不想請假,因為想把休假和婚假一起請;他也詢問除了不開刀、不打石膏外,還有甚麼方法能每天巡管線且治療骨折。 以吊車駕駛為例,李松青醫師表示,舟狀骨是腕骨8個骨頭裡的地基石,是KEY STONE,顧名思義「舟」是承載的意思,手腕的承載力量和舟狀骨關係大。當舟狀骨骨折時,拇指頭不能過於活動,避免中斷骨癒合,引起更嚴重後遺症,需補骨頭。 因此他建議,穿戴護腕,讓拇指指間關節活動,拇指掌指關節卻不動,拇指腕關節也不動。藉由適度部分輕微固定並保護,避免因拇指過度活動,影響舟狀骨的癒合。讓他可手握方向盤、打離合器,可以天天駕駛吊車,不影響老闆的工程進度。 李松青醫師表示,接受每週1次聚焦型震波治療,促進血液循環。第1次打完後,當天晚上感覺就不會那麼痛,第4次後骨折明顯改善。最近打完第8次,在傷後兩個月完全不疼痛且只戴護腕上班,X光顯示,骨折幾乎完全癒合;至於醫療自費支出,或可視個人保險範圍與保險業者討論請領給付。

Read More

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 67歲男擺脫痠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7歲男性因工作長期需搬運地毯等重物,多年前曾因椎間盤突出進行傳統切除術。3年前因職業傷害再加上肥胖問題,去年底舊疾復發至北醫附醫就診。醫療團隊透過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將個案病灶處理更為仔細,傷口僅3公分,且手術隔天就可下床,術後滿3天即可出院。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任羅文政表示,脊椎融合手術經由結合經皮骨釘、微創手術、導航儀器等,除了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也精準植入骨釘讓脊椎保持穩定。整體治療過程約花費3小時,較傳統手術大副降低一半以上,且破壞低、出血量少、復原速度快。 羅文政指出,從傳統開放式手術演進至微創手術,再進一步導入3D導航,大幅增加手術準確度及安全性。傳統脊椎手術切口大,才能用肉眼把病灶看得一清二楚,增加傷口暴露的感染風險;微創手術雖改進傷口大小問題,但手術時須仰賴X光透視定位,病房內人員暴露在高劑量輻射的風險。 新一代的微創手術導入3D導航,提升微創脊椎手術的植釘精準度,也降低病人及醫療團隊的輻射暴露。另外,小傷口可以減輕術後病人的創傷和疼痛,且可減少止痛藥劑量80%。 以李先生為例,在克服陰影恐懼進行手術後,大呼「幾乎沒有痛感」,而且隔天就能下床走動,步伐輕快不再痠麻。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鈺指出,脊椎微創手術已十分成熟,再加上3D電腦導航系統,從術前規畫到術中即時影像導引協助,精準植入骨釘,避開神經、血管。而且手術過程中也無需再進行X光照射,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與傳統X光脊椎手術的輻射量相比,降低14倍之多。

Read More

善用公費篩檢 染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風險增6-10倍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國內統計,每年有4000人新診斷為胃癌,更造成逾2000人死亡。衛福部國健署26日提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罹患胃癌的風險會較無感染者高6到10倍,目前有17縣市可公費篩檢,另,使用公筷母匙,可以有效預防幽門桿菌傳染。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胃癌位居國人10大癌症死亡及發生人數第8名,且根據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為胃癌,逾2000人死於胃癌。 國健署表示,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於無感染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1級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胃部發炎、潰瘍,在長期慢性發炎狀態下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最後導致胃癌。 國健署指出,「經口傳染」是幽門螺旋桿菌重要傳染途徑之一,當共同生活者中出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時,往往因使用共同的碗杯盤等餐具造成其他人感染,因此避免「共杯共食」並使用公筷母匙,可以有效預防幽門桿菌傳染。 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透過碳13呼氣檢測、糞便抗原檢測與胃鏡檢查等方法。國健署依據國內外實證研究並考量民眾檢測可近性,自民國113年8月起,於9個縣市試辦終身1次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114年擴大試辦,有17縣市參與試辦,如符合45至74歲篩檢資格,可洽所在地衛生局進行。

Read More

落實分流 衛福部將推就醫指引

衛福部長邱泰源赴台大醫院、亞東醫院、北市聯醫和平院區及部立台北醫院了解急診患者壅塞情況。(衛福部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邱泰源26日赴台大醫院、亞東醫院、北市聯醫和平院區及部立台北醫院了解急診患者壅塞情況,衛福部指出,透過醫院間結盟與轉院綠色通道,2天以來已有72名輕症的急診患者,轉到地區或社區醫院治療。邱泰源表示,下一步衛福部將建立民眾就醫指引,落實分流。 邱泰源指出,各醫院中台大醫院收治病人嚴重程度高,不只急診病人病況複雜,門診病人也多屬急重難症患者,要求院方降低門診住院難度很高,但經台大院方努力調度病床,目前該院急診壅塞程度,已逐漸趨緩至日常水準。 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向邱泰源提出兩大建議,盼提升急診護理師夜班津貼,並增加急重難罕等重症住院與加護病房健保給付;邱泰源允諾朝此方向研議。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指出,分級醫療、分流就診是疏解大醫院急診壅塞的重要基石,社區醫院願為守護台灣之醫療盡一份心力。 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指出,26家部立醫院及5家分院之所屬醫院院長召開會議並取得共識,各醫院除依本部現行14個急重症轉診網絡及緊急醫療應變中心機制進行病人轉診外,將加強院內病床調度,盡力協助收治鄰近大型醫院轉出的輕症急診病人。 林慶豐指出,2天以來已有72名輕症之急診患者,由大型醫院轉到地區或社區醫院治療。部立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表示,台北醫院平均每日急診就診人數為190人,比去年同期的160人為高,但仍在醫院能力負荷之內,到院前死亡(OHCA)患者救治存活率仍在50%以上。 邱泰源指出,衛福部將建立民眾版就醫指引,讓患者根據病症選擇適當醫療機構,指引將由專科醫學會與專家共同制定,希望分流就醫不是只有用講的,是真的有一個方向來落實執行。 在護理人力流動方面,邱泰源指出,和平院區千餘名護理師中,近期只有23名離職,台大、亞東等護理人力流動也都在正常範圍內,衛福部將繼續執行鼓勵與獎勵護理師留任措施。衛福部表示,近年護理人員平均離職率已自111年之13.19%,下降至113年的10.45%,將持續提升醫護人員執業環境及勞動條件,使就醫民眾均能獲得妥適的醫療照顧。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提出強化分級醫療,醫界則拋出擴大在宅急症照護。然而,病友團體憂心,在宅急症即使擴大,適用對象仍相對限縮,目前塞床主因是需要專科病床的重症病人太多,加上醫護不足關床導致;另,分級醫療也不是喊喊就好,盼政府建立民眾版指引,讓病人能夠初步判斷自身症狀,決定至何種層級醫院就醫。

Read More

高血糖蛋白尿 瘦瘦針治療改善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3歲李婦多年來與糖尿病奮戰,積極控制飲食與使用傳統口服藥物,但血糖仍起伏不定,甚至微量蛋白尿,經醫師評估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數月後,不僅血糖控制進步、體重減輕,蛋白尿指數下降。 成醫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至禎指出,糖尿病治療方式持續演進,「腸泌素」成為近年備受矚目關鍵角色,有「瘦瘦針」之稱的GLP-1受體促效劑,於近期研究顯示,在多種器官保護上具潛在效益。他說,腸泌素是腸道自然分泌的激素,在進食時釋放,主作用包括刺激胰島素分泌、減少升糖素分泌、延緩胃部排空速度及抑制大腦食慾,有助體重控制。而GLP-1受體促效劑正是透過強化這些作用,不僅有效控制糖尿病,更在心血管、腎臟、肝臟等保護上展現潛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