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百週年,中國國民黨舉辦健走、植樹、座談會、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中央社)
今天三月十二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百週年紀念日,中國國民黨特別舉辦一系列活動以緬懷這位中華民國開國偉人及創黨總理,從健走、植樹、座談會到紀念音樂會等,提醒國人有關中山先生的事蹟和思想脈絡,及其領導的革命偉業對中華民國歷史與現代中國發展的巨大貢獻。即便不願接受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的民進黨,也不得不承認中山先生的影響無遠弗屆,已深入到包括台灣在內的每一個華人社會角落。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強調,中山先生創立興中會的目的,就是以「振興中華」作為最重要的革命使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不僅是中國歷史的創舉,收復台灣更是總理信念的具體實踐!朱立倫表示,中山先生逝世時,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同感悲戚,連當時在日本統治之下的台灣民眾也自動發起追悼活動。北京大學台灣學生敬致輓聯悼念,寫著「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顯見中山先生的遺志是全體中國人遵循並且具體實踐的精神指標!
對此,民進黨何來理由大搞「去孫中山化」?主張台灣與中華民國沒有任何政治連結?別忘了,國父當年為革命奔走各國時,亦曾到日本殖民下的台灣宣講革命意義,廣受台灣民眾歡迎、甚至捐款支持革命。蔣渭水及林獻堂等人就受到中山先生的感召,在台灣各地帶起反日本殖民運動,另有許多台灣青年渡海到大陸參與革命及後續的抗日剿匪等戰事;當中華民國政府準備推行憲政時,台灣省也選派十八名代表到南京出席制憲國民大會,黃國書還名列大會主席團。
或許有人不明瞭,當年有多位革命倡導者,為何獨尊孫中山?回顧動盪的革命時代,若沒有諸位先賢先烈帶領,就沒有廣大青年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響應,革命就絕不可能成功。不過,中山先生不僅是革命先驅,更是打造中華民國政府體制的思想推動者。因此,當他在北京過世消息傳出,就有人以此尊稱,國民政府也在民國二十九年四月明令尊稱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除了奔走革命,中山先生還著作等身,像是畢生倡導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實業計畫等,都是他遺留給後人彌足珍貴的資產。他說的「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簡單明瞭地點出政治要義,引導民眾理解民主憲政的基本精神。
出席紀念座談會的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更表示,「天下為公」彰顯中山先生無私無我的精神,而「主權在民」更是民主憲政的具體實踐。質言之,政治工作者應以促進人民利益為基本從政理念,效法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無私精神,實現「國家好、人民才會好」的目標。
中華民國將孫中山先生尊為國父,中共則尊稱他為「革命先行者」,仿效中山先生「振興中華」。但兩岸對於「民主」的詮釋與實踐南轅北轍,台灣已是三民主義的模範省,更是具體落實民主憲政的典範;中華民國應更有自信面對中共的挑戰,以國父精神號召大陸人民的共同信仰,攜手促成中國大陸的政經改革。
建設民主、自由、均富的中華民國,是中山先生推動革命的終生職志。期待朝野及全民以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精神為己任,共同捍衛並建設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