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部會幾乎都回答今年獲得的預算比去年還多,不啻戳穿民進黨先前的哭窮只是惡意操作的帶風向伎倆。(取自國民黨立院黨團FB)
一月二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本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之後,民進黨從總統府、行政院及各部會、立院黨團、監察院等統一口徑哭天搶地喊窮;但行政院提出覆議案之後,三月十一日在立法院詢答時,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逐一詢問各部會,各部會幾乎都回答今年獲得的預算比去年還多,這不啻戳穿民進黨先前的哭窮只是惡意操作的帶風向伎倆。事實上,此次總預算爭議,正暴露出民進黨完美演繹「後真相政治」!
所謂「後真相政治」,在二0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引發全球矚目,「後真相」並且在同一年被牛津辭典選為年度詞彙;按照牛津辭典的解釋,「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換言之,在大眾傳播媒體(包含網路媒體)上呈現出的內容,無論是否真實,都會因受眾個人情感或信仰產生「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效應。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二0一六年一篇以《後真相政治:說謊的藝術》為題的評論中,就直白地點出在網際網路年代中真相消失的普遍現象。
質言之,「後真相」時代猶如「假新聞」的溫床,當政治人物深得箇中三昧,不明就裡的民眾往往成為被「假新聞」帶風向的對象,政治人物也由此操弄民意。再進一步探究,早期大眾傳播學者李普曼指出,人們透過媒體認識身處的繁雜世界,但人們接受的事實卻是媒體加工、簡化後的「二手事實」;已故台灣傳播學者徐佳士也曾形容,大眾傳播媒體是一面不能反映真實的哈哈鏡,根據媒體內容做決策,很可能發生錯誤。
在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年代,尚可透過媒體擔當「守門人」過濾、刪除虛假訊息的機制,降低哈哈鏡引導廣大受眾錯誤認識世界、建構世界的可能性;但在網際網路年代,傳播大眾傳播媒體功能式微,任何人都可在網際網路上散播言論,大眾往往真假難辨。《二0二四年台灣網路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一的受訪者認同網路言論「很多為特定組織(如:公關公司或政黨)所操作」;可見,普羅大眾也並非任人宰割的韭菜。
問題是,當政治人物或政府操作「後真相政治」,網際網路、乃至大眾傳播媒體都可能淪為政治人物或政府的工具。此次的總預算爭議,正是民進黨操弄「後真相政治」的典型案例。
當總預算案三讀通過時,行政院說被刪除約二0七五億元,媒體如行政院所說予以報導,網路效應隨之發酵;當賴總統說國家變成一台無油可動的車,媒體如賴總統所說予以報導,網路效應隨之發酵;當總統府說沒錢發員工三節禮金、行政院說請不起手語老師、監察院說買不起衛生紙、財政部說發不出統一發票獎金、勞動部說付不出水電費、數發部說以後不能用網路買車票、農業部說發不出農民用電補貼…,媒體也都如賴政府所說予以報導,網路效應也都隨之發酵。
但是,三月十一日行政院說總預算僅被刪除一四三九億元,各部會都回答預算比去年還多,少則增加六千多萬元,多則增加四百億元,這完全暴露先前民進黨哭窮只是自編自導當起哈哈鏡,也正是民進黨完美演繹「後真相政治」!
謊言有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當客觀統計數據可被民進黨「後真相」,主觀判斷的事項,例如是否違法,行政部門僅憑自己詮釋就驟爾對百姓採取行動,也就不令人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