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世代 3C不離手!性影像受害 3成5是兒少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現今許多兒少3C不離手,若不注意恐成數位受害者。衛福部近日公布,去年性影像受害事件通報中,有364人、占3成5為兒少。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說,一旦性影像被上傳,要全面移除極為困難,因此真正有效方式還是在源頭就要做好預防,呼籲加強相關防治教育。 根據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統計,2024年全年性影像處理中心共受理1928件性影像申訴案件,受害人數達1040人,其中兒少就有364人、占35%。從年齡層來看,受害者集中在13至34歲之間,其中13至17歲有342人,占32.9%,其次為18至24歲,占32.3%。 張秀鴛表示,在3C產品普及、親子互動逐漸疏離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在交友軟體或遊戲平台中落入陷阱,有些孩子以為只是在「玩遊戲」,卻不知可能已陷入另一種詐騙模式。 張秀鴛指出,一旦性影像被上傳,要全面移除極為困難,包括下架影像、追查行為人等,現階段多數處置仍屬於治標非治本,真正有效方式還是在源頭就要做好預防。 她也提到,性影像不一定是自拍,也可能是偷拍而來,例如公共廁所、補習班、安親班等公共場所都是高風險區域,場所負責人應定期巡查、加強反偷拍設備,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 張秀鴛強調,不論是偷拍、轉傳,甚至只是單純觀看或儲存性影像,都已經觸法,絕不是所謂的私人行為,未來保護司也將與相關單位持續合作,加強查緝與法律教育,從源頭杜絕錯誤觀念。 針對未來如何加強保護措施,張秀鴛說,重點還是在於加強教育,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多數仍在就學,學校防治教育已入法,會跟教育部合作強化宣導工作。

Read More

明年7月1日生效 化粧品將全面禁用硼酸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食藥署預告「化粧品成分使用限制表」修正草案,未來「硼酸」將全面禁止使用於化妝品,並新增染髮劑使用限制及禁用項目。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4日指出,草案預告期間至6月2日,預計明年7月1日生效,生效日後所有新產品須符合規定,生效日前生產的產品能繼續使用。 王德原說明,硼酸原本只限使用於「非藥用牙膏及漱口水」,限量0.1%,且不得使用於3歲以下孩童,其他化妝品不得使用硼酸。然而,考量硼酸可能對口腔黏膜或牙齦產生刺激作用,為保障民眾使用化妝品安全,食藥署參酌歐盟、日本、韓國化妝品管理規定,刪除「化妝品成分使用限制表」中的硼酸使用規定,等於未來硼酸不得使用於任何化妝品。 除了刪除硼酸外,此次「化妝品成分使用限制表」也新增34個品項、修正74個品項。王德原說,新增品項都是染髮劑成分,包括使用限制和禁用,例如濃度、外用規範等;修正部分包括適用範圍加嚴、放寬的調整。黃毓惠表示,染髮劑成分中若含有PPD(對苯二胺),容易造成過敏性皮膚炎,且通常不會染完立刻發現,而是要2、3天後才出現過敏反應如紅、腫、癢等,跟病人體質有關。

Read More

免疫調節穩定病情 白斑症女童 黑色素表皮移植還以顏色

女童手術前後對照,改善膚色,無疤痕形成。(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12歲賴姓女童罹患白斑症,導致右側臉部半年內迅速擴散變白,治療2、3年效果不彰,長時間承受外界異樣的眼光,終日悶悶不樂。後來透過免疫調節穩定病情後,進行黑色素細胞移植改善膚色,女童無論取皮或植皮部位皆無疤痕形成,展露出青春開朗的笑容。 大里仁愛醫院主任黃昭瑜表示,白斑症是一種免疫失衡性疾病,錯亂的免疫系統攻擊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導致皮膚失去色素。白斑症早期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若不及時控制,可能惡化並大範圍擴散。 輕度白斑症病人,常見治療方法包括:nbUVB 311nm窄波紫外線照光、準分子光和雷射黑色素重建等。當黑色素細胞受損嚴重,這些療法的效果有限,必須考慮其他方法。 黃昭瑜建議白斑症病人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提高色素改善成功率。(記者徐義雄攝) 藥物與光照治療效果不彰的白斑症病人,當病情穩定至少半年後,評估是否適合進行黑色素表皮移植手術。技術已經發展成熟,門診手術透過局部麻醉後進行,需2-3小時,不需要縫合,術後恢復期縮短至約1週。 根據黃昭瑜團隊發表的國際臨床研究,此技術的成功率可達9成以上,病人大多能獲得明顯的膚色改善。白斑症為慢性疾病,術後仍需定期回診追蹤,確保色素穩定與持久性。 並非所有白斑症病人都適合黑色素移植,只有達到穩定期且表皮破壞適中的病人,才適合此療法。建議白斑症病人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以提高色素改善的成功率。 黃昭瑜強調,現今已有更高效、更精準的色素重建選擇,透過免疫調節穩定病情,加上創新的黑色素移植技術,成為白斑治療的新希望。

Read More

AI預測大腦退化 獲美愛迪生金獎

  陽明交大醫學系主任楊智傑團隊與台北榮總合作,用AI協助腦影像分析。圖為團隊開發的智慧腦影像評估平台BrainProbe。 (本圖有採用AI後製,陽明交大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精神疾病診斷長期依賴問診與病史,缺乏客觀量化判斷標準。陽明交大與台北榮總投入腦影像與AI研究,成功開發出領先全球的腦影像分析技術,可成功定位精神疾病患者在不同年齡與病程階段的腦部退化情形,讓疾病診斷進入全新時代。 陽明交大醫學系系主任、北榮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期能透過AI辨識肉眼無法識別的腦影像,提升診斷的客觀性與準確性,於2019年起投入相關技術研發,如今該技術已在北榮臨床服務中實際應用;該技術也是國際精神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獲得今年美國愛迪生獎金獎。 陽明交大醫學系主任楊智傑(圖)團隊與台北榮總合作,用AI協助腦影像分析,可成功定位不同年齡與病程階段的腦部退化情形,獲得美國愛迪生獎金獎。(陽明交大提供/中央社) 陽明交大說明,研發團隊針對大腦老化與疾病進展過程的長期觀察,建立起涵蓋138個大腦灰白質區域的退化軌跡模型。該模型可依據患者的年齡與病程,預測特定腦區的退化趨勢,進而鎖定最關鍵的異常腦區,讓診斷更有依據、治療更精準。 楊智傑表示,大腦在精神疾病的病程中會持續退化,但不同大腦區域的退化軌跡各異。過去的AI技術對於判讀腦影像沒有辦法確定因果關係,也無法呈現病程進展中的關聯性;但新的技術完全克服這些限制,能夠預測患者在已知年齡和病程下的腦部退化狀況。 該技術已應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與重度憂鬱症的研究與臨床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在發病後22年間,大腦體積顯著萎縮,皮質厚度異常則多出現在疾病早期,尤以額葉、顳葉與島葉的灰質退化最為明顯。 躁鬱症與憂鬱症患者也分別在前額葉下側與前扣帶迴出現特異性異常,這些發現有助於後續施行經顱磁刺激或深層腦刺激治療時,更加精準鎖定治療標的。 這項技術不僅突破了現有深度學習系統在腦影像分析上的限制,更提供精神疾病臨床診斷一套科學且可量化的工具。未來可望擴展至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早期診斷與評估。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官小幸福農場 高麗菜飽滿

官田國小推動食農教育,學童與社區志工媽媽採收蔬菜,直送社區供長輩食用。(記者盧萍珊攝) 官田區官田國小種植的高麗菜與萵苣已成熟,校方邀請社區的志工媽媽們一起採收、包裝後,帶領學童直送社區的中央廚房,為社區的弱勢長輩加菜,透過分享讓長輩吃到新鮮蔬菜、為健康加分,倍感溫暖。 官田國小校園內闢有一座400坪的幸福農場,配合食農教育,種植時令蔬果,目前正是高麗菜、萵苣成熟時期,21名六年級學生,在官田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媽媽、老師的指導下,來到農場採收,由於種植在溫室裡,蔬菜生長的情形良好,每顆新鮮飽滿。 官田國小校長陳慶林表示,食農教育的目的除讓學童有多樣性農事操作課程,也教導學會敬天愛地、惜福愛物,更重要是培養感恩與回饋精神,學童們將自己種植的蔬菜與社區阿公、阿嬤分享,除可幫助長輩多吃蔬菜,更能享受種植過程的喜悅與成就感。 六年級的侯宥丞指出,沒想到種植的蔬菜可以幫助老人家,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希望阿公、阿嬤們吃得健康、開心。陳宥心則說,透過農事體驗了解農夫的辛苦,也學會感恩與分享,下次希望可以跟更多人經驗交流,分享食農教育快樂。 官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許素珍指出,學童將自種的蔬菜與長輩分享,讓老人家非常感動,這不僅是食農教育成果分享,更是愛與溫暖的傳遞,讓學校與社區連結更加緊密。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崑小樂隊/打擊樂團 征服評審

崑小兒童樂隊與打擊樂團積極勤練,在全國音樂比賽中雙雙蟬聯全國賽特優,並獲得明年全國賽保送資格。(崑小提供) 永康區崑山國小兒童樂隊及打擊樂團延續去年的卓越表現,在113學年度全國音樂比賽中,展現高水準的音樂詮釋,及高度的技巧與演奏張力,贏得評審一致盛讚,雙雙蟬聯特優,並因此獲得明年全國音樂比賽保送資格,為學校增添無上光榮。 此次比賽崑小兒童樂隊以指定曲〈人生的旋轉木馬〉與自選曲〈獅子王〉,展現高水準的音樂詮釋,旋律優美動人,層次豐富,讓現場評審與觀眾沉浸在音樂的震撼之中。而打擊樂團則帶來兩首精彩曲目,分別是〈大和幻想〉與〈川之旅〉,氣勢磅礴的鼓聲與細膩的節奏變化完美融合,展現高度的技巧與演奏張力,贏得評審一致盛讚。 崑小兒童樂隊與打擊樂團的優異表現,歸功於老師林佳蓉的專業帶領與不懈努力。林佳蓉不僅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深耕,更積極融入創新元素,使樂曲更具層次感與戲劇張力,讓學生能夠完美詮釋音樂情感。今年的比賽中,樂團以精準的音樂掌控、細膩的情感詮釋及高度的團隊默契,成功征服全場。 評審表示,兒童樂隊在指定曲方面展現極高音樂素養,音色圓潤、旋律流暢,讓人印象深刻;自選曲〈獅子王〉更是透過強烈的節奏與情緒變化,將故事完美呈現。打擊樂團的表現更是令人驚豔,鼓聲鏗鏘有力,層次感分明,張力十足,成功詮釋了兩首作品的精髓。」 崑小除長期投入大量資源於樂團培訓,家長會及樂團後援會的鼎力支持,更是學生們能夠勇闖全國舞台的堅實後盾。從日常經費籌措、尋求資源挹注,到比賽期間的後勤支援,家長們與校方通力合作,因此孩子們能專注於音樂表現,無後顧之憂地發揮最佳實力。 崑小校長王文玲表示,崑小秉持108課綱的多元學習精神,除厚植學生的基本學力與品格教育,也積極支持學生的適性發展,讓每一位孩子都有機會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台文館×勝利國小 文學播種

台文館推出「文學播種」計畫,攜手勝利國小,共推親子閱讀和經由手作,體驗文學的魅力。(勝利國小提供) 台文館走出館舍,和學校結合,除小型展覽並推出手作體驗,在文化部支持下,攜手勝利國小,以「文學播種」計畫,共推親子閱讀和經由手作,體驗文學的魅力。 勝利國小舉辦幼小銜接體驗活動,協助新生提前認識校園環境並結合多元學習體驗,進行一場學習探索之旅。其中將美感與閱讀力結合,以親子共讀推廣為主題,邀請台文館入校協助行動布展,結合館內館藏與文學內容,設計絹印版畫藏書票體驗活動,讓學童透過動手實作,認識藏書票的歷史與文學價值,並經由手作,感受文學魅力。 台文館表示,近年來台文館積極推動文學走入日常生活,希望向下扎根,讓文學融入學習,培養更多文學種子。今年度在文化部「委託公立博物館辦理支持台灣文化內容再開發計畫」支持下,以「文學播種」計畫前進校園。除與勝利國小合作的新生入校體驗,四月起,也將巡迴台南其他國小,舉辦「小小文學『手護者』培育」計畫前導活動,結合台文館特色館藏與台灣文學經典作品,透過實作課程,引導學童認識文物保護重要性,也提升對台灣文學的興趣與認識。 勝利國小指出,和台文館合作設計結合文學資源的手作關卡,讓文學與藝術巧妙融入校園學習,增進小朋友對書籍特色「印記」藏書票理解,培養學童閱讀興趣,為日後閱讀旅程奠定紮實根基。台文館希望透過館校合作,除建立學子閱讀習慣與興趣,更深化台灣文學的文化意識,讓文化傳承種子在學童心中萌芽。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台Open Day 北中南親師生參與

南台數位設計學院Open Day,參與高中職、社團教師、學生及家長參觀特色教學環境。(南台提供) 南台科大數位設計學院一年一度Open Day校園開放日,以「數位夢想啟航營」舉行,邀請全國高中職教師、社團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共計吸引來自北中南共27所高中職校逾70人共襄盛舉,透過沉浸式體驗,深入探索數位設計領域的無限可能。 此次營隊由資訊傳播、視覺傳達設計、創新產品設計、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及流行音樂產業五大系所聯合策劃,為來賓打造獨一無二的數位設計體驗之旅。營隊結合多樂系設計遊戲關卡進行現場互動,讓參與者沉浸於數位與音樂的魅力之中。 營隊除由數位設計學院長陳炳彰介紹學院特色與課程發展,並在專業教師引導下參觀南台校園環境,包括風雨球場、六宿學生宿舍、優活館、圖書館、W棟磅礡館等,並深入各系專業空間進行互動性課程體驗,內容涵蓋資傳系虛擬網紅實驗室、虛擬攝影棚操作演練;視傳系平面設計及創意設計組立體模型設計實作。 還有多樂系遊戲美術設計應用學習;創新產品設計系X棟創思工坊的產品設計製作與產品設計發表;流行音樂產業系排練廳的燈光音響體驗、金鼓大師與樂團現場示範互動教學等活動,高中職教師、學生及家長們透過這場全方位的數位設計探索,親身體驗各領域技術與創意,感受學院頂尖設備與專業師資帶來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南台校長黃能富表示,數位夢想啟航營秉持國際大學開放校園的精神,提供全國高中職學生與教育工作者一個深入了解大學學術氛圍與產業應用的寶貴機會。在自由填寫心得回饋中,亦紛紛給予南台高度評價,讓他們親身體驗創新科技、感受設計創意魅力的營隊活動。 此次數位夢想啟航營不僅讓參與者深入了解數位設計學院的多元發展,更開啟對未來學習與職涯的無限想像,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年輕學子,一起加入這場數位設計的夢想航程。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東部漫遊 花東新舊印象

台東寶桑町屋日式聚落群,是當地里長費時多年促成整建。 文、圖/記者王超群 長假接近尾聲,我選擇了一條不同於往常的北返路線——沿著台東、花蓮一路向北,再返回台北。這趟旅程的起點,源於一則報紙上關於台東「寶桑町屋」的消息。這處由五星級飯店集團經營的日式住宿點,在試營運期間提供優惠價格,讓我順利預訂了兩晚住宿。為了配合這個計畫,我開始安排台鐵車票,並在花蓮也停留兩晚,形成了一趟完整的東部之旅。 台東成功漁港一景。 重返台東 看見城市蛻變 台東對我而言別具意義。民國83年,我初入媒體界,第一個駐地記者的工作就在台東,整整三年的時光讓我對這地寬人稀的縣份仔細領略。當時的省道台11線是我往返採訪的必經之路,沿途的風景變化都歷歷在目。 這次重訪,讓我看見了城市的蛻變。杉原灣海水浴場曾是當地引以為傲的自然景觀,如今卻被一座龐大建築破壞了原有的景致。回想當年,我曾受台東輕艇帆船協會之邀,搭乘霍比式帆船出海,從海上遠眺東海岸的壯麗景色,那幅畫面至今難忘。 位於都蘭的新東糖廠(現稱紅糖文化園區)也讓人感慨。這處歷史建築雖轉型為文創園區,但內容卻僅止於販售冰品等糖製品,未能注入新的文化元素。相較之下,伽路蘭的觀景體驗則相當值得,雖需支付50元停車費,但太平洋的壯闊景致與海浪聲響帶來的震撼,足以彌補這點支出。 最令人惋惜的是台東市立游泳池的現況。這座倚靠天然湧泉的游泳池,曾是我冬泳去處,如今卻因周邊開發或工程影響,導致地下湧泉堵塞,水位驟降,這處承載著台東人共同記憶的寶地,就這樣風光不再了。 扁食的地方風情故事才是核心,失去故事也失去風味。 追尋花蓮 美味記憶消失 抵達花蓮後,第一個發現是這裡與宜蘭相同,沒有設置U-Bike共享單車。火車站周邊林立著機車出租店,但我選擇了較為悠閒的方式,向背包客棧租了一輛自行車,24小時200元,讓我能從容地探索市區。 花蓮對我而言還有一段特殊的回憶。民國76年服役時期,我曾在佳山基地(建安三號軍事工程)度過一段時光。每當休假或散步假,就會進入花蓮市區。當年的花蓮,主要街道不過三條,如今已大幅擴展,商業發展興盛,超商、健身房、娛樂場所與百貨公司一應俱全。 花蓮包子店是排隊級名店。 這次到訪,我嘗試尋找服役時期常去的扁食店——據說曾接待過蔣經國先生。可惜長假期間歇業,只能選擇另一家扁食店回味,但回味已異,餐具與食品質感都不如記憶中的講究。此外,還品嘗了一家知名包子店,小包子雖然平實,但內用區座無虛席,甚至吸引了香港觀光客。 清晨六點,我騎著單車做最後的市區巡禮,發現了一家老字號米粉店。50元的米粉,用料實在且美味,讓我理解為何總是大排長龍。之後,我拿著背包客棧提供的咖啡地圖,在15分鐘車程內造訪了幾家特色咖啡店,可惜部分店家歇業或未開門,只能留待下次再訪。 花蓮著名的將軍府聚落群。 變與不變 有欣喜有惋惜 這趟東部之旅,讓我重新審視了花蓮與台東的變與不變。兩座城市都經歷了巨大的轉變,有令人欣喜的進步,也有讓人惋惜的消逝。台東的杉原灣、新東糖廠與市立游泳池的轉變,以及花蓮從軍旅記憶到現代化城市的蛻變,都在在提醒著我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如何保存城市的靈魂,或許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的課題。 這家民宿有濃烈的西班牙風格,院中還有許願池。位於東海岸線上。 對於像我這樣的舊地重訪者而言,這趟旅程不只是單純的觀光,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見證著東部兩座城市的成長與蛻變。那些依舊美好的風景,那些消失的記憶,以及那些新生的風貌,共同編織成了這趟難忘的東部之旅。

Read More

巷弄尋劍獅 另類安平之旅

安平巷弄內藏有不少劍獅,來到安平,不妨來趟找尋劍獅之旅。 (安平區公所提供) 台南安平除了有古蹟可以逛逛外,也有美味的小吃可以品嘗,因此成為遊客經常到訪的地點之一。說到安平,就一定會想起劍獅,劍獅幾已成為安平的「代言人」,劍獅藏在巷弄之間,來到安平,除了拜訪古蹟景點及品嘗小吃外,不妨來趟找尋劍獅之旅。 大員是安平的古名,也是台灣早期開發的區域之一,特別的是,安平老宅常可見到的劍獅。劍獅由來眾說紛紜,在各種考證下也各有道理,最廣為流傳的是鄭成功駐軍的關係,荷蘭人對這支拿著神獸盾牌的部隊聞之喪膽,當時駐紮的將士操練返家時,總把帶有獅面的盾牌掛上牆,並將兵器插入盾牌前的獅牙之上,看來像是獅子啣著寶劍般。 另一說為清朝水師的盾牌,官兵離營返家後,將盾牌與兵器掛在門口,盜賊見到知道這是官兵的家,因此不敢來犯,居民見了紛紛仿效,隨著時代轉變,沒了盜賊卻轉為避邪鎮煞的作用。 早期民間較有風水的考量,狹窄的安平巷弄間人口稠密,家戶林立間常有風水的忌諱,為破除風水的不好影響,就在門口掛上避邪物,獅頭、太極、八卦、刀劍屏、石敢當等,都是民宅鎮煞驅邪的常見之物。 時代變遷,安平劍獅數量慢慢在減少,不過目前安平宅前還是有劍獅的存在,台南市政府相關單位也製作精美的劍獅地圖,讓民眾「按圖索驥」,每隻劍獅造型迥異,民眾不妨根據地圖,深入巷弄找尋劍獅,來趟不一樣的安平之旅。(記者陳銀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