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寶桑町屋日式聚落群,是當地里長費時多年促成整建。
文、圖/記者王超群
長假接近尾聲,我選擇了一條不同於往常的北返路線——沿著台東、花蓮一路向北,再返回台北。這趟旅程的起點,源於一則報紙上關於台東「寶桑町屋」的消息。這處由五星級飯店集團經營的日式住宿點,在試營運期間提供優惠價格,讓我順利預訂了兩晚住宿。為了配合這個計畫,我開始安排台鐵車票,並在花蓮也停留兩晚,形成了一趟完整的東部之旅。
台東成功漁港一景。
重返台東 看見城市蛻變
台東對我而言別具意義。民國83年,我初入媒體界,第一個駐地記者的工作就在台東,整整三年的時光讓我對這地寬人稀的縣份仔細領略。當時的省道台11線是我往返採訪的必經之路,沿途的風景變化都歷歷在目。
這次重訪,讓我看見了城市的蛻變。杉原灣海水浴場曾是當地引以為傲的自然景觀,如今卻被一座龐大建築破壞了原有的景致。回想當年,我曾受台東輕艇帆船協會之邀,搭乘霍比式帆船出海,從海上遠眺東海岸的壯麗景色,那幅畫面至今難忘。
位於都蘭的新東糖廠(現稱紅糖文化園區)也讓人感慨。這處歷史建築雖轉型為文創園區,但內容卻僅止於販售冰品等糖製品,未能注入新的文化元素。相較之下,伽路蘭的觀景體驗則相當值得,雖需支付50元停車費,但太平洋的壯闊景致與海浪聲響帶來的震撼,足以彌補這點支出。
最令人惋惜的是台東市立游泳池的現況。這座倚靠天然湧泉的游泳池,曾是我冬泳去處,如今卻因周邊開發或工程影響,導致地下湧泉堵塞,水位驟降,這處承載著台東人共同記憶的寶地,就這樣風光不再了。
扁食的地方風情故事才是核心,失去故事也失去風味。
追尋花蓮 美味記憶消失
抵達花蓮後,第一個發現是這裡與宜蘭相同,沒有設置U-Bike共享單車。火車站周邊林立著機車出租店,但我選擇了較為悠閒的方式,向背包客棧租了一輛自行車,24小時200元,讓我能從容地探索市區。
花蓮對我而言還有一段特殊的回憶。民國76年服役時期,我曾在佳山基地(建安三號軍事工程)度過一段時光。每當休假或散步假,就會進入花蓮市區。當年的花蓮,主要街道不過三條,如今已大幅擴展,商業發展興盛,超商、健身房、娛樂場所與百貨公司一應俱全。
花蓮包子店是排隊級名店。
這次到訪,我嘗試尋找服役時期常去的扁食店——據說曾接待過蔣經國先生。可惜長假期間歇業,只能選擇另一家扁食店回味,但回味已異,餐具與食品質感都不如記憶中的講究。此外,還品嘗了一家知名包子店,小包子雖然平實,但內用區座無虛席,甚至吸引了香港觀光客。
清晨六點,我騎著單車做最後的市區巡禮,發現了一家老字號米粉店。50元的米粉,用料實在且美味,讓我理解為何總是大排長龍。之後,我拿著背包客棧提供的咖啡地圖,在15分鐘車程內造訪了幾家特色咖啡店,可惜部分店家歇業或未開門,只能留待下次再訪。
花蓮著名的將軍府聚落群。
變與不變 有欣喜有惋惜
這趟東部之旅,讓我重新審視了花蓮與台東的變與不變。兩座城市都經歷了巨大的轉變,有令人欣喜的進步,也有讓人惋惜的消逝。台東的杉原灣、新東糖廠與市立游泳池的轉變,以及花蓮從軍旅記憶到現代化城市的蛻變,都在在提醒著我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如何保存城市的靈魂,或許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的課題。
這家民宿有濃烈的西班牙風格,院中還有許願池。位於東海岸線上。
對於像我這樣的舊地重訪者而言,這趟旅程不只是單純的觀光,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見證著東部兩座城市的成長與蛻變。那些依舊美好的風景,那些消失的記憶,以及那些新生的風貌,共同編織成了這趟難忘的東部之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