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麻疹群聚增2例 2嬰接觸傳染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麻疹群聚個案。(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例本土及2例越南境外移入麻疹病例;其中,桃園市2例本土個案均為未滿1歲男嬰,全是先前公布越南境外移入個案(1歲男童)於3月24日的診所就醫接觸者,在接觸過後約10天先後發病,成為今年第2起麻疹群聚事件。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新增1起麻疹群聚事件及2例境外移入麻疹個案。今年截至4月14日,累計26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60多歲;其中,1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另16例均為越南境外移入病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同為近6年同期最高。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起群聚感染事件為2名未滿1歲男嬰,皆曾於3月24日與境外移入個案有相同活動史,分別於3、4日出現發燒、流鼻涕等症狀,經就醫採檢於11日確診。 新增的2例未滿1歲男嬰活動史與先前公布的1歲男童病例有重疊,屬於被匡列的同家診所就醫接觸者,分別在與指標個案接觸後的10~11天後出現症狀,有出疹、發燒等,就醫檢驗確診麻疹,收治隔離病房,目前1人已出院,另1人正辦理出院中。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本起群聚事件累計確診3例,衛生單位已掌握2名男嬰相關接觸者共524名,預計監測至25日。另新增2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為中部1歲多男童及北部30多歲女性,均有越南旅遊史(分別至金甌省和富國島)返國後發病,經就醫通報檢驗確診。 羅一鈞提醒,目前全球麻疹疫情持續,尤其越南今年截至4月上旬累計逾5.4萬例,已出現多起成人重症病例,並報告今年首例成人死亡案例。提醒欲前往越南的民眾提高警覺,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疫苗幼兒前往。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大學第一堂課

■張之傑 我的大學第一堂課,距今已超過一甲子,但回憶起來仍然歷歷如繪。 第一堂是普通生物學(普生),課本是盜版的Claude A. Villee著Biology。當時盜版不受限制,但為了讓學生買得起,全都改為黑白印刷。 普生甲乙兩班合在一起上課,五、六十人坐滿大半個階梯教室。我上課習慣坐最後排,這和從小家境貧困,沒錢和同儕玩樂,養成獨來獨往的個性有關;也和坐在後面較為自由,不喜歡聽課就看自己的書。當然,還得要視力好才行,我大學四年視力一直是1.2。 當助教將厚厚一大本的普通生物學原文書發給大家,我翻開一看,儘是生字,就用手敲著書嚷道:「這怎麼唸!這怎麼唸!」這時鄰座響起一位女生的聲音:「不用怕,過一段時間就習慣了。」 我側過臉去,發話的是位儀態嫻雅的女生。她是快要上課時從階梯教室後面悄悄進來的,所以沒注意到她。我疑惑地望著她,心想,她怎麼知道?她又說話了:「我是數學系轉過來的,已唸過一年。」原來如此。她說,她要補修普生,所以以後都會來上課,但實驗課衝堂,只能到夜間部去上。 普生由幾位老師合上,第一堂是系主任戈定邦。我們新生訓練時見過他,所以認識,我告訴鄰座的轉系女生,他是系主任。她點點頭,打開筆記本,上頭已寫了些字。我從沒好好練過字,但看得出她的鋼筆字有顏魯公體勢。 戈主任開始上課,她認真聽課,認真記筆記。我也學她,把戈主任在黑板上寫的每個字都抄下來,和她的字比起來,不啻大人與小孩間的距離。下課時問她字怎麼那麼好?她拿起我的筆記簿瞥了一眼,笑著說:「你一定沒好好練過字。」後來熟了,才知道她每天都要臨帖給父親批改,難怪字寫得那麼好。 從高中起,我就喜讀雜書,上了大學,更是讀雜書的時間多,讀正書的時間少,同儕中難得遇到有人讀的書比我更多。她讀的書沒有我多,但比我深入。長期以來,她父親會指定一些國學經典讓她讀,還要在日記上寫心得,交給父親看。舉例來說,我讀史記,只挑自己喜歡的,我討厭漢高祖,絕不碰高祖本紀,人家是從本記、世家到列傳,一篇不落的讀。 她不算漂亮,但氣質高雅,儀態出眾,舉手投足間,無不中規中矩。她父親規定她,穿裙子要穿過膝的長裙,穿短袖不能露出肩膀。這種在傳統家庭成長,浸潤於傳統教育的大家閨秀,當時已屬罕見,現今兩岸可能已找不到了。 因此相識不久,她就成為我的偶像。但人家的父親是國大代表,在大陸時是河南省教育廳廳長,豈是我這出身寒微的野孩子所能般配!因此心儀歸心儀,不曾有過追求的念頭。 因為她在我心中的地位太重,旁的女孩子已進不來,所以對很多男女同學說過,在她畢業前不交女朋友,她也知道我說過這樣的話。她常說我不上進,不用功,人生沒目標。更難聽的是:男子要有志氣,不能只憑著清秀可愛吸引女孩子。其實她說的不上進、不用功、人生沒目標云云,是指沒立定志向出國。 我讀書不喜歡一讀再讀,所以成績中等,預備出國要有張漂亮的成績單才行。再說我討厭反覆練習的考試,大學聯考已考傷了,想起出國還得考托福和GRE,都得一遍遍地做考古題,想起來就一肚子不願意。 每當她激勵我,心裡就會很不耐煩,心想,又不追求她,我不上進,不用功,人生沒目標與她何干?幹麼老像個薛寶釵似地教訓人。她常說,她父親要她出國後才能交男朋友。我說,她是我心儀的對象,不是女朋友,等她畢業後我會找個女朋友的。 當時我有個心願,等她畢業後找個合適的,一起到鄉下教書。當時中副有幾位作者是中學老師,已稍有文名,我想走他們的路。每當我說出這個心願,她就一臉的不屑,認為太沒出息。 這齣浪漫劇本可圓滿收場,大三下後半期,也就她畢業前兩個月,她一反常態,對我不理不睬,形同陌路。心想,她如此無狀,幹嘛要信守自己說過的話,就和一位一直對我有好感的外系學妹走在一起。 約一個月後,她約我到一家冰果店,問我是不是交了女朋友?我說是的,因為她太可惡。她說:「你可曾想過我心裡有多苦嗎?」又逼問和那學妹進展到什麼程度,最後要我自己看著辦。 我傻呼呼的告訴那位外系學妹,說自己曾說過,某人畢業前不交女朋友,那就暫不來往吧,等某人畢業後再說。學妹聽了大怒,說我在利用她,指著我說:「沒想到你心這麼壞!」我莫名其妙的成為壞人。 我把莫名其妙的成為壞人的事告訴薛寶釵,她的表情很複雜,非但沒安慰幾句,還說:「你這麼不懂事,以後怎麼進社會?」我莫名其妙的當成壞人雖然有點懊惱,但心中更高的價值仍是:把一齣浪漫劇演完,結局是互道珍重,留下美好的回憶。 她畢業典禮那天,也就是我去成功嶺受軍訓的前一天,原本約好要給她照相,到了約定的校門口,不見人影。在校園繞了一大圈,最後在圖書館時鐘附近找到她,和她的英語系好友走在一起。 我指責她不守約,她臉色鐵青,問我信收到了嗎?我說沒有。在那位英語系好友的慫恿下,才勉強和我合照一張相。我有受辱的感覺,氣呼呼的回到家,收到那封限時信,大意是說,她的心情非筆墨所能形容,我不應闖進她的人生,今後不要聯絡,她出國前會約我見個面云云。 第二天一早就要去成功嶺,心中不免有點忐忑。在這特殊時機,她的信來的不是時候,當晚就寫了封回信,把她痛罵一頓,結尾是:不到黃泉,永不見面!一場浪漫劇以荒謬劇收場。

Read More

廁所跑不停 當心膀胱過動症

醫師江景翔表示,民眾若1天上廁所超過8次,夜間起床排尿1次或以上,且常有難以延遲的強烈尿意甚至漏尿,要留意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許多民眾有「走沒幾步,就突然好想尿」、「半夜一直被尿意叫醒,睡不好」的困擾,白天動輒跑廁所,晚上也常因尿意中斷睡眠,導致精神不濟、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醫師提醒,若1天上廁所超過8次,夜間起床排尿1次或以上,且常有難以延遲的強烈尿意甚至漏尿,要留意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應儘早就醫。 門諾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江景翔表示,根據國際尿控學會定義,膀胱過動症的核心症狀是「急尿」,通常伴隨頻尿和夜尿,可能合併或不合併急迫性尿失禁。 「膀胱過動症」主要是膀胱在尚未裝滿尿液的情況下,就提早傳送尿意訊號給大腦,或膀胱肌肉出現不正常收縮,患者會突然感到強烈的「想尿」,卻難以忍耐。雖然膀胱容量在檢查時可能正常,排尿流速也沒問題,但卻頻頻受到強烈的尿意干擾。 江景翔提醒,台灣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約16%。然而,「膀胱過動症」並非單一疾病,可能還包含間質性膀胱炎、非細菌性膀胱炎、慢性骨盆疼痛等因素,病因尚未完全釐清,治療效果會因人而異,需要個別化調整。 江景翔表示,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生活習慣調整」,如限制咖啡因、酒精,並減少晚間水分攝取;「膀胱訓練」定時排尿、漸進式延長排尿間隔,以增進膀胱耐受度;「藥物控制」使用抗膽鹼藥物或β3受體促效劑,幫助穩定膀胱肌肉。「電刺激或肉毒桿菌注射」則針對症狀嚴重且藥物效果不佳者。 江景翔表示,很多人誤以為排尿問題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忍一忍就好,但是這種觀念可能延誤治療。他強調,膀胱過動病因可大可小,有些問題惹長期未處理,可能膀胱功能恐進一步惡化,甚至影響腎臟健康。建議民眾一旦出現困擾日常生活的急尿、頻尿或夜尿症狀,應主動就醫,接受完整評估。

Read More

TAVI置換主動脈瓣膜 降風險

醫師林明忠提醒,無論大小手術,麻醉選擇應以安全為首要考量,而非單純追求便利或舒適。(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71歲江姓老翁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及心臟瓣膜問題,檢測發現冠心病及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併發嚴重心衰竭及肺水腫,住進加護病房。接受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歷時50分鐘完成;於加護病房觀察1天,轉至普通病房觀察2天後出院。 國人平均壽命提升,隨著年齡增長,主動脈的瓣膜可能因血液中鈣化沉澱物沉積而變硬,影響瓣膜功能;瓣膜出現嚴重鈣化或狹窄,可能影響血液輸送,心臟為維持血流輸送就面臨更大負擔。 做為救心關鍵的TAVI手術具有傷口小、恢復快優勢,但手術的麻醉需特別謹慎,以確保手術安全性。 奇美醫近7年以來共完成130多例TAVI手術,並建立完整的術前評估機制。林明忠指出,TAVI手術的患者大多為高齡者且合併多種疾病;院方針對TAVI手術全面採用「精準全身麻醉」並透過「高階4D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EE)全程監控,微持適當麻醉深度確保手術迅速執行,術後也能快速恢復、減少譫妄的發生率,有效降低手術風險。 據國外權威期刊《循環》研究,TAVI手術採行鎮靜麻醉如遇特殊手術情況,需緊急轉換成插管全麻時,術後死亡率可能超過3成,麻醉如若缺乏專業監測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林明忠呼籲無論是小手術還是重大手術,麻醉選擇應以安全為首要考量,而非單純追求便利或舒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