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鐵路海鐵聯運量今年已逾100萬TEU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今(2025)年以來長三角鐵路海鐵聯運量已超過100萬TEU。 據大陸﹁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統計至本(五)月九日數字,長三角鐵路2025年海鐵聯運已超100萬TEU,比去(2024)年同期增加8%,100萬TEU目標達標。該局指出,鐵路部門緊跟市場走勢,強化貨運點線能力支撐,滿足海鐵聯運需求,推動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助力供應鏈穩定暢通和外貿出口。近年來上鐵集團加強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海鐵聯運專案合作優化運輸,按照客戶需求分階段精準開車,大幅減少車流在站、在港停留時間。 截至本月九日,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已累計完成海鐵聯運100.4萬TEI,年增幅8%,其中上海港海鐵聯運量佔35.1萬TEU,比去年同期增幅逾20%,創歷年同期新高。 上鐵集團物流事業部表示,隨著合肥派河港鐵路物流基地、蕪湖塔橋多式聯運基地、阜陽國際物流港、揚州江都鐵路專用線等陸續建成營運,截至目前,長三角鐵路多地至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的海鐵聯運班列線條達95條,助力白色家電、光伏組件、五金件等商品出海。

Read More

美調降小額包裹關稅由120%降至54%

美調降小額包裹關稅由120%降至54%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依據白宮發佈總統川普修正行政命令,昨(十四)日起從價稅調整生效實施,美國將小額包裹關稅由120%降至54%。 本次調整上(四)月二日第14256號行政命令,第14259號修正行政命令和第14266號修正行政命令中規定的價值低於800美元小額包裹的從價關稅稅率,行政令將從價關稅稅率從120%降低到54% ,同時維持每件小額郵遞物品100美元的從量關稅,並撤銷原計劃於下(六)月一日將小額郵遞物品從量關稅從100美元提高至200美元的規定。 該調整適用於所有自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進口進入美國關稅區、用於消費的商品,或自保稅倉庫提取用於消費的商品。

Read More

全球10%人口受苦 慢性疼痛恐細胞缺電 電磁場刺激修復

醫師吳佳駿指出,利用離子感應脈衝式電磁場治療可恢復細胞的膜電位,讓老化的細胞恢復健康。(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人體平均由60兆個細胞組成,細胞膜電位不足是細胞生病的源頭,可能導致組織或器官炎症、水腫、缺血,慢性疼痛纏身。醫師說,利用脈衝式電磁場特性,讓細胞再次充電輔助修復。 慢性疼痛是相當普遍卻很嚴重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至少有10%以上的人口受到慢性疼痛折磨;以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提供的數據,台灣有約25%人口有慢性疼痛症狀,老年人口因疾病引起疼痛盛行率更高達35~48%。 慢性疼痛可能和細胞「缺電」有關。三軍總醫院運動醫學暨智能恢復中心主治醫師吳佳駿表示,健康的細胞輸送氧氣、水分等營養到身體各部位,並排走新陳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需約-70~-90mV的膜電位才能維持細胞功能運作正常。 吳佳駿說,當細胞的膜電位不足或僅餘少量膜電位,細胞會呈條狀凝集,外形仿似一串串銅錢堆疊,這現象稱為緡錢狀凝集。因細胞的凝聚令血液變得黏稠,削弱穿透細胞壁的能力,阻塞微絲血管,難以將營養和氧氣有效供應到其他細胞,代謝廢物也無法排走。 脈衝式電磁場治療運作原理,就是讓細胞再次充電。吳佳駿表示,希臘科學家研發通過高強度短脈衝的電磁場刺激細胞或組織的生物電活動,恢復受損細胞膜電位,恢復細胞調節及運輸功能,達到促進修復、抗發炎及代謝調節,目前臨床運用在急慢性疼痛、運動醫學等。

Read More

居家量測定期回診 助控管血壓

國健署推廣居家量血壓模式,有助於掌握病患血壓變化模式,減少白袍症候群,更好評估用藥與介入效果。(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透過居家血壓個案管理模式試辦,發現民眾「早晚測量血壓」、「記得要回門診檢查」改善最多,在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具備認知與正向態度,但行為實踐仍不易。 根據衛福部統計,112年國內10大死因中,與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排行第7位,死亡率從102年每10萬人口21.8,10年內增加到每10萬人口38.3。 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特別感覺,需透過「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自身血壓狀況。近年持續宣導18歲以上民眾每年在家量1次722血壓值,也就是連續量血壓7天、早晚各1次、每次量2遍。 國健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攜手社區醫療機構,111年起開發居家血壓個案管理服務模式,由醫事人員針對疑似有高血壓的民眾指導居家血壓管理。在取得民眾知情同意之下,民眾端分享血壓數據,讓醫事機構人員登記管理,追蹤民眾血壓狀況,即時與血壓異常的民眾討論處理方式。 高血壓學會分享3年試辦計畫成果發現,高血壓和年齡成正比的刻板印象,以為無症狀為控制良好,易忽視高血壓控制及規律追蹤的重要性;透過居家血壓個案管理,「早晚測量血壓」、「記得要回門診檢查」改善最多,在飲食、運動等血壓管理生活作息具備認知與正向態度。 高血壓學會副理事長鄭浩民提到,居家量血壓的好處包含對心血管事件預測力更強、數據較多,更易掌握病患血壓變化模式,幫助診斷白袍高血壓、隱匿高血壓,還能更好用以評估用藥與介入效果。 針對家中沒血壓計的民眾,國健署透過公部門與民間產業合作,鼓勵醫療院所、社區藥局及民眾觸及率高的場所,如超商、量販店、車站及農漁會等設置正確血壓健康站,供民眾免費使用。

Read More

上班族膀胱炎 喝水不足惹禍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一名30多歲女性上班族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水喝得不多還常憋尿,出現頻尿、尿急、排尿灼熱等不適,檢查發現是膀胱發炎;細菌甚至已經逆行感染到腎臟,演變成腎盂腎炎。另名50多歲男性長期從事戶外勞動卻很少喝水,半夜突然腰部劇痛,急診發現是結石卡在輸尿管。 彰化秀傳醫院泌尿科醫師溫晨越表示,泌尿科最常見的2大問題是泌尿道感染和泌尿道結石,共同病源常常是「水分攝取不足」。 泌尿道感染的發生,和體內細菌無法順利排出有關。當細菌進入膀胱,若沒有足夠的尿液頻繁排出,細菌容易滋生、破壞黏膜,進一步引發感染。尿液中含有鈣、草酸、尿酸等晶體成分,水分不足會讓這些物質濃度升高;身體水分又經由汗水大量流失,尿液變濃更容易讓這些成分結晶、形成結石。這也是夏季結石病人高峰期的原因。 對於較小的結石,通常會採取保守治療,鼓勵病人多喝水、多運動,像是跳繩或上下樓梯,加速結石的排出;同時搭配藥物放鬆輸尿管,幫助膀胱裡的細菌或石頭沖刷出去。若這些方法無效,就會進一步安排體外震波碎石,將結石震碎成沙狀,再隨尿液排出體外。 嚴重者像是結石堵塞、引發感染,甚至影響腎功能的情況,則需透過內視鏡手術,從尿道進入膀胱、再進到輸尿管,將結石直接夾出。 溫晨越強調,多喝水是預防泌尿道疾病的最佳良藥,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攝取2000cc,尤其在氣溫高、活動多、出汗多的情況下,更應主動補水。尿液顏色越清澈越好,越深表示水喝不夠。保持良好水分攝取不僅能預防泌尿道感染,還能大幅降低結石風險。

Read More

登革熱致死基因 影響記憶退化

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鄭菡若(中)、博士生林鈺益(左)與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主任謝世良(右)等人組成團隊,發現CLEC5A基因與阿茲海默症的記憶退化有關。(陽明交大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陽明交大與國衛院團隊透過實驗發現,與登革熱感染相關的CLEC5A基因,與阿茲海默症的記憶退化有關。未來若以藥物阻斷CLEC5A,可望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標的。 陽明交大表示,過去研究顯示,在登革熱、日本腦炎、流感甚至新冠病毒感染時,會促使免疫系統產生強烈的發炎反應,有時甚至導致致命的「細胞激素風暴」。 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鄭菡若,與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世良帶領的團隊合作,首次揭露這個與病毒感染息息相關的基因,也參與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過程;並點出未來以藥物阻斷CLEC5A蛋白,作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的新可能。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 研究團隊表示,名為CLEC5A基因所轉譯的蛋白,是存在於免疫細胞中的一種受體。團隊透過基因工程,將阿茲海默症小鼠與剔除CLEC5A基因的小鼠進行育種。 結果發現,相較於有記憶缺失的阿茲海默症小鼠,缺少CLEC5A基因的阿茲海默症小鼠在記憶與學習的行為測試中表現顯著提升,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也大幅減少,顯示這些蛋白正是阿茲海默症的關鍵病理指標。 鄭菡若說明,微膠細胞是腦神經重要的免疫細胞,但阿茲海默症的β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會引發微膠細胞不正常活化而攻擊腦神經。剔除CLEC5A基因後,不僅降低微膠細胞的發炎活性,也提高對β類澱粉蛋白的清除能力,意味CLEC5A基因可望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標的。

Read More

電波超音波拉提 錯用恐神經受損

醫師王芳穎指出,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之原理,都是破壞組織而促使其再生,不具有立竿見影的成效,效果最佳時間落在手術後3個月左右。(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非侵入式醫美當道,醫師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如兒童、孕婦、植入式心律調節器、有傷口都不建議,也應避免過度或頻繁施打,嚴重恐燙傷、神經受損。 非侵入式醫美主打沒有傷口、幾乎無恢復期就能對抗歲月痕跡;其中,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治療是熱門選項。林口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王芳穎說明,電波為容積式加熱,溫度約攝氏55~65度間;超音波拉提則是點狀加熱,溫度更高,約60~70度。因為加熱方式不同、副作用也不太一樣,電波可能出現紅腫、刺痛、水泡、麻木、脂肪層流失等狀況;音波則可能導致酸痛、瘀青、神經抽痛,甚至短暫肌肉無力或神經受損。 王芳穎建議,療程間隔至少1年,避免過度操作,「若傷到筋膜層,一旦筋膜斷裂恐導臉垮掉,而且無法回復」。 王芳穎提醒,這類療程並不適合所有人。包括孕婦、兒童、有心臟植入器材、傷口或感染部位、癲癇與精神疾病控制不佳者,不建議接受電波療程;若近期做過臉部手術、植入物尚未癒合,或有囊腫型痤瘡、顏面神經異常,則應避免音波拉提。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科長林汝青表示,合法用於拉提與除皺的設備皆屬第2等級醫療器材,上市前須經嚴格審查,消費者進行療程前應主動確認「選擇合格醫療院所、醫師具執業登記資格、使用器材具食藥署核准許可證」。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補充,去年各地衛生局查獲非法醫材超過2300件,其中不乏醫美相關醫材;另與海關合作也已攔截違法進口醫材如除毛儀、玻尿酸針劑等逾120件。近5年電波療程尚無不良反應通報,音波則有2件不良反應、1件品質問題,多因機器故障或操作不當,均為短暫性損傷。

Read More

新竹台大 睡眠醫學跨域合作

新竹台大舉辦「廠商媒合交流會─睡眠醫學」,促進產學研跨域合作。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台大分院14日於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舉辦廠商媒合交流季會,以「睡眠醫學」為主題,廣邀產官學研代表,透過臨床經驗分享與技術展示,深化跨域連結,為智慧健康產業注入新動能。 新竹台大分院張毓廷副院長指出,睡眠醫學是攸關全民健康的重要領域,臨床與產業的緊密合作是推動技術創新落地、提升照護品質的關鍵。期盼透過此類交流平台,匯聚多方資源與創意,為智慧睡眠醫療打造更具實效的合作模式。 副院長譚慶鼎強調,醫療創新應從臨床的實際需求出發,透過交流活動促進構想成形,讓好點子轉化為病人可感的成果,讓創新落實到臨床,發揮實質影響力。 台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許巍鐘教授從臨床角度,剖析睡眠障礙診斷與治療過程中的常見痛點,並說明產業合作如何精準對焦需求、提升產品實用性;副教授李佩玲則介紹其團隊運用AI與機器學習開發的OSA預測模型及整合穿戴感測系統。現場也邀請5家聚焦睡眠醫療創新的企業進行簡報與技術展示。

Read More

34歲男腹脹 驚見近百小腸腫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4歲男性因為長期腹脹就醫,影像檢查驚見小腸內藏有大量脂肪瘤性息肉,合併多發性憩室及部分腸阻塞。經剖腹手術逾3小時以上精細剝離與切除,成功清除總重達2.5公斤的病變組織,目前患者已恢復正常飲食與活動,後續將透過影像檢查持續監控腸道健康。 台北中山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吳德強表示,「多發性脂肪瘤性息肉性腫瘤合併多發性憩室與部分腸阻塞」,此類病變多數見於大腸,且腫瘤數量有限。但該患者病灶集中於小腸末端,腫瘤數量近百,極為罕見。 胃腸外科醫師劉孟綸指出,脂肪瘤性息肉雖屬良性腫瘤,生長緩慢且早期無症狀;但若未妥善追蹤,恐導致腸阻塞、出血、穿孔,甚至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他提醒,若腸道檢查中曾發現脂肪瘤、息肉等病變,即使為良性也不可掉以輕心,應依醫囑定期追蹤。若出現腹脹、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情況,應盡早就醫。 由於該病例罕見病變位置及規模,台北中山醫院醫療團隊已計畫整理成案投稿國際期刊,期盼為全球醫界提供重要參考。

Read More

榮總×菲大 串聯東協智慧醫療

北榮院長陳威明(左)與菲律賓大學馬尼拉分校校長Michael Tee簽署合作備忘錄。(北榮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與菲律賓大學馬尼拉分校14日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就醫療、研究與醫學教育合作,深化雙方人工智慧醫療技術的發展。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充滿無限可能,希望透過本次合作串聯東協各國在人工智慧研發與臨床應用的突破。 北榮指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醫學影像分析、疾病診斷及治療方案制定方面展現出卓越的潛力。然而,不同國家在法規、技術標準及臨床需求方面存在差異,如何讓人工智慧輔助軟體符合各地醫療機構的要求,並真正發揮其價值?是需要深度研究與合作的課題。 北榮與菲大去年1月起執行為期3年的「人工智慧於腦瘤臨床診斷的應用與聯邦學習」研究計畫,北榮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共同開發「腦瘤診斷人工智慧偵測軟體」,去年11月通過菲國食藥署認證,成為可以在當地臨床使用的醫用軟體器材。 北榮影像診療部醫師吳秀美表示,本計畫促成台菲醫療研究機構合作,藉由台灣的臨床經驗與技術發展,共同推動人工智慧輔助醫療軟體在菲律賓的臨床落,雙方自合作計畫啟動以來,我國研究團隊已成功完成多項重要里程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