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就職週年談話不講兩岸關係,還提出「併購論」,是否代表他的兩岸政策立場出現轉圜?恐怕只是他在編織一段新的話術吧!(取自總統府網站)
賴總統就職週年發表談話,洋洋灑灑約三千一百字,內容包括對內、對外,但就是完全沒提兩岸關係,令人大感意外;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日前接受專訪,突然其來提出兩岸「併購論」,引發諸多揣測。僅僅就在一年前,賴清德就職演說大談被批為台獨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如今卻拋出由對岸開條件的「併購論」,似乎不排除兩岸透過談判走向統一,這種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到底是在演哪齣?
賴清德就職演說完全不提兩岸關係,推測其可能性之一,在於過去一年兩岸僵局越陷越深,賴清德避免繼續刺激對岸,藉此讓螺旋狀惡化稍稍打住、甚至逆轉。可能性之二,在於川普政府已與中國大陸當局完成第一回合關稅談判,雙方關係趨緩,但台灣和美國的談判還在進行當中;尤其是川普在美陸談判結束之後突然講出莫測高深的「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說法,賴清德此時避談兩岸關係或有避免美國對台施壓的意味。
可能性之三,或許不提兩岸關係根本不是賴清德的初衷,而是受到某方面的壓力讓他隱忍不發。可能性之四,或許賴清德有意緩解台灣內部朝野緊繃對峙,不談兩岸關係的用意在於避免再度點燃在野黨砲火。姑且不論賴清德是基於哪一種可能性讓他在就職週年談話中隻字不提兩岸關係,至少台灣內部、兩岸之間少了一番紛爭。
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賴清德的「併購論」與他過去的立場南轅北轍,值得從他這段訪談的逐字稿來做推敲:「中國是比較大的公司,台灣是比較小的公司,如果說你要併我的公司,你要提條件,對吧?不是台灣來提條件,讓你說要或不要,而且還說,你一定要變成是我的一部分」。在這段談話中,似乎不排除兩岸進行「合併」談判的可能性,但或許是因為他過去沒有過如此的想法,字裡行間卻又看到台獨的蛛絲馬跡。
首先,他在訪談中對兩岸的稱呼,依舊是使用「中國」、「台灣」這種趨向「新兩國論」的用詞,而非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條例當中的「大陸地區」、「台灣地區」。其次,在這段談話之前的一段談話,他仍然強調「九二共識」不是台灣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他對「九二共識」的定義是採取中共當局的定義,而非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條例等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定義,顯示他仍然沒有和對岸坐上談判桌的打算,而且頗有自我矮化的嫌疑。
再者,他在訪談中,將接受九二共識的在野黨打為就是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但賴清德卻刻意不提國民黨接受的九二共識,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主張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原則」,儼然影射國民黨接受的九二共識是中共方面提出的主張,抹紅在野黨的慣性依舊不改。
再從談判的角度觀察,所謂「智者能以小事大」,但是賴清德顯然沒有想要用智提出條件,反而要求對岸提出條件,這無異於自我放棄發言權。而且,一大一小進行談判,多的是小方提出條件的案例,藺相如得以讓完璧歸趙,就是小方提出條件、以智取勝,迫使大方退讓的案例。
無論如何,賴清德主張台獨和「新兩國論」,早就深印在台灣內部、對岸當局,甚至美國政府的腦海中。他就職週年談話不講兩岸關係,還提出「併購論」,是否代表他的兩岸政策立場出現轉圜?恐怕只是他在編織一段新的話術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