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經5年研究已破解偏頭痛之謎,未來患者可望在偏頭痛發病之前就予阻斷,擺脫頭痛的困擾。(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21日宣布,經過5年長期研究已破解偏頭痛之謎,證實偏頭痛與雌激素、泌乳激素傳遞之微核糖核酸相關,可透過血液檢測,判別偏頭痛狀態的微核糖核酸生物標記,準確度高達9成以上,這是全球首次捕捉偏頭痛動態指標,未來希望在偏頭痛將要發病之前就予以阻斷,讓患者擺脫偏頭痛的困擾。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陳世彬指出,偏頭痛為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盛行率高達10%,全球患者超過10億人,台灣地區就有約200萬人受其苦,且女性為男性約3倍,而偏頭痛更是15至49歲人群中第2大失能原因,患者形容隨著每一次的心跳,都如同刀子割著自己的腦部,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與生活品質。
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共組研究團隊,招募120位受試者進行長期抽血,包含偏頭痛發作期、非發作期、慢性偏頭痛與正常對照組,進行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血液中微核糖核酸表現,並再於197人之獨立驗證組中確認結果,經過5年的研究,而發現發現疾病特異微核糖核酸。
陳世彬指出,微核糖核酸是一種調控基因表現的小分子核酸,控制蛋白質何時合成、何時關閉,對細胞分化、發育、免疫及疼痛感知至關重要,5年來研究團隊以大數據分析參與實驗者血液,發現頭偏頭痛發病之不同時期,患者體內miR-183、miR-1307-5p等特定微核糖核酸濃度有明顯差異,可以有效分辨偏頭痛病患高達9成的準確度。
陳世彬表示,分析發現這些分子涉及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訊息傳遞路徑,顯示偏頭痛可能與荷爾蒙變化密切相關,這也可解釋,為何幼年男女偏頭痛發病比例相同,但成年女性偏頭痛發病數是成年男性的3倍的主因。
陳世彬指出,未來希望能夠開發出可長時間監測體內miR-183、miR-1307-5p等微核糖核酸的設備,正如配帶長期型血糖監測器一般,只要發現特定微核糖核酸濃度出現變化,達到偏頭痛病發前期樣態,就立即投以CGRP等小分子藥物及迷走神經刺激素,阻斷偏頭痛不予發病,讓患者擺脫困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