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餓死的機器人

■廖蕪芫 昨晚睡前寫了一首〈七月十五〉:秋嘗佛喜歡,祭祖解盂蘭。感念親恩大,人間報萬安。 大概因為這個原因,夜裏竟然做了這樣一個夢: 一個人指揮一個類似波士頓動力模樣的機器人在街頭表演,忽然這人自己獨自走遠了。 街頭藝人玩這樣的噱頭是常見的,有一次我在墨爾本街頭看藝人表演,他過來拿了我的相機要給我拍照,然後扭頭拿著我的相機就跑了,我也不去追,果然他轉頭見我只是看著他笑,就又走回來了,把相機還給我。 所以這次圍觀的人也沒當回事。可機器人就跟在那人後面追,那人卻一直不回頭,一直走得看不見了,而機器人忽然就腿一軟倒下了,大概是沒電了吧。 為啥寫了〈七月十五〉就做了這麼個夢?因為七月十五其實是一個為了吃飽飯而設立的節日。《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了這樣的故事: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上面是《佛說盂蘭盆經》的原文節錄。 為啥這個夢又扯上機器人了呢,大概因為前些天看谷歌前CEO施密特在斯坦福的演講印象深刻。施密特說現在人工智慧的情況就跟電力剛被發明出來投入應用的時候一樣,那時電力基礎設施還不完善,所以電力的作用還不能完全發揮出來,現在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也還沒完善。於是我就想到機器人會餓死了。 其實我還在想:會不會有一天機器把人給……

Read More

中重度失智 針灸輔療改善生活品質

醫師吳柏鋒說,中重度失智只要持續治療並結合家屬的陪伴關懷,仍有機會在語言、吞嚥與行動能力上獲得改善。(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5歲婦人因認知與記憶功能顯著退化,4年前開始接受失智症治療;但病情持續惡化,已無法記得子女名字,並需仰賴輪椅代步,進食時也無法順利張口或咀嚼。經評估後,診斷為中重度失智症,平日由安養機構照護,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中醫師建議採取每週2~3次針灸輔助治療,持續1年後已能簡單口語對答,也可配合刷牙與進食,在他人扶持下可短距離行走,且未使用鼻胃管或尿管,改善生活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柏鋒指出,失智症以「認知障礙」為核心,合併至少一項其他功能退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受影響的功能包含專注力、記憶力、語言、社交認知、動作協調與執行功能等。依退化程度可分為輕度失智症記憶減退、學習與計算能力下降、邏輯思考與定向感受損;中度失智症出現幻覺、妄想、焦躁恐慌、難以溝通與「黃昏症候群」;重度失智症為語無倫次、冷漠與隔絕、失禁、吞嚥困難與身體僵硬。 吳柏鋒表示,中醫治療失智症的主要目標包括延緩腦部退化、維持現有認知與身體功能、緩解情緒與精神症狀、減少住院與侵入性治療需求,臨床常用方法有中藥、針灸、耳穴按摩與運動訓練。針灸常用穴位如百會、風池、神庭、四神聰等,治療機轉包括促進神經生長因子釋放,降低氧化壓力,抑制細胞凋亡基因表現,增強神經突觸可塑性,刺激海馬與齒狀回的神經前驅細胞生長。 吳柏鋒提醒,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持續惡化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雖無根治方法,但透過中西醫整合,特別是針灸等中醫治療,可延緩退化、維持生活功能、降低住院與插管風險。

Read More

〈中華學園〉地震

台南市楠西國小一年一班 ◎王柏易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半夜,當我睡得正熟的時候,地牛翻身,搖晃得很厲害,嚇得大家都往外跑。 地震那晚,停電停水,很多房子都震壞了,我們家的東西掉了滿地,姊姊抱著我,媽媽拿著手電筒,從防火巷逃了出去。 我們整夜都躲在車上,不敢進屋,一直到天亮。那夜真是個可怕的夜晚!

Read More

〈中華學園〉如果可以重來,我想彌補這遺憾

台南市港明高中四年十二班 ◎蕭才淵 時光猶如細水般悄悄的從身邊流過,試圖攫住一些什麼,最終還是從指縫間流逝,貪心的奢望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想回到那段歲月,重新做一次選擇,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內心不再存有遺憾與後悔。 「今天的各種藉口,將會加重明天的負擔」,這是我聽過最有道理的話語,當下如重炮般轟炸那個頹廢的我,也是讓我堅持下去的理由,即使心知肚明未來會很辛苦,中途也一度萌生放棄的念頭,但我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輕易妥協。 升上高中之後,課業變得更加繁重,必須花更多時間跟心思在學習這方面,但我那天真的自負,使我誤判這一切,以為仗著些許的小聰明,在課業便能有如既往的優異表現,導致成績由原來的起伏不定,最終一落千丈,幾近我無法接受的分數,那時的我如一隻寄居蟹,天真的以為逃避讀書,就不用去面對不堪的自己,精神散漫,作業遲交,甚至不交是司空見慣的事,雖不致蹺課、逃學,但學習上如行屍走肉卻是不爭的事實。 我想彌補上學期不念書,浪費大半年寶貴光陰的遺憾,我深信如果肯改變讀書策略,學習上更積極進取,一定可以重新擁有昔日優異的成績,我不想讓負面情緒像一道監獄的大門,把揚在眉宇之間的自信心禁錮,彷彿被判了重刑,希冀有朝一日,世界的光采亮麗會再次照拂在心田。 佇足在窗前,思忖著犯下的罪行,我該如何去挽回呢?這「缺口」能否被填補呢?或許痛定思痛,並付諸於行動去修正過去的偏差,彌補這遺憾是最好的上策吧!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家的老大

台南市安平國小六年八班 ◎尤品媗 我家的老大雖然沒有很高大,氣場卻力拔山河,當她開始罵人時,就無人敢吭聲,那個人就是我的媽媽。 媽媽讓人捉摸不透,每次都話中有話,只要猜錯意思,就會死得很慘,媽媽的心情變化比翻書還快,上一秒還很開心,下一秒妹妹打翻東西,就馬上變臉,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爆掉。 上次妹妹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滿桌子都是飯粒,媽媽看到之後立刻罵妹妹,唸到一半時,電話來了,媽媽接起電話,語氣變得異常溫柔,一旁的我和爸爸難以置信的說起悄悄話,被媽媽聽到,獎勵當然就是愛的巴掌啦!被媽媽獎勵完的我,看到妹妹暗自竊喜,就跟媽媽說:「妹妹也想要獎勵!」於是妹妹的下場可想而知。 雖然媽媽隨時會爆炸,但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應該就可以平安的度過每一天。

Read More

〈中華學園〉見證泡麵土地公

嘉義縣和順國小四年甲班 ◎蔡杰燊 今天的走讀活動,我們來到了位於南投中寮,非常有名的「泡麵土地公」。穿梭在山林之中,沿途美景盡收眼底,彎彎曲曲的山路讓人有如乘坐雲霄飛車般刺激。 下車後映入眼簾的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的場面,還有許多攤販與精彩的布袋戲表演。老師還貼心地買了鳳梨給我們吃,酸酸甜甜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 還沒到土地公廟,就聞到陣陣泡麵的香味撲鼻而來。走在街上,快到廟前時,竟看到用樂高打造的泡麵土地公,十分吸睛!真正走到土地公廟時,我驚訝地發現這座廟其實非常小巧,但香火鼎盛,信徒絡繹不絕。 許多人相信這位土地公非常靈驗,因此會帶泡麵來祭拜,形成了獨特的信仰文化。久而久之,大家來拜土地公也會順便吃泡麵,進而帶動了南投中寮地區的經濟發展,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

Read More

〈中華學園〉縫進心裡的愛

台南市崇明國小五年五班 ◎楊甯甯 我最心愛的玩具是一隻玩偶,它的名字叫「期望」。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會取這個名字?因為這是媽媽在我生日那天送給我的禮物。這隻玩偶很特別,不像其他玩偶有飽滿的棉花填充,它只有少量的棉花,整體扁扁軟軟的。但它的做工非常精緻——眼睛、鼻子、耳朵,都是媽媽一針一線親手縫製的。媽媽是靠看影片自學做玩偶的,所以我總覺得,這個娃娃的每一處細節都充滿了她對我的愛與祝福。它不只是個玩具,更是一份有著深刻意義的禮物,帶給我莫名的溫暖。 從早到晚,我都把「期望」放在隨手可觸的地方。每天回家,我會靜靜地看著它,回想今天發生的點點滴滴,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了他人,並向它傾訴心事。我用心呵護著這隻充滿愛與期望的娃娃,讓它一直陪伴著我。 自從「期望」來到我身邊,我做事變得更加謹慎,懂得三思而後行。它時時提醒著我,媽媽的叮嚀,以及那份無聲卻深沉的愛——媽媽對我的期望。

Read More

〈中華學園〉餓的滋味

台南市永康區復興國小三年三班 ◎李佳恩 有一次,家裡的鬧鐘罷工,造成全家都睡過頭,因為怕遲到,只好沒吃早餐,就匆忙的出門了。 到了學校,第一堂課還沒感覺餓,到了第三堂課,肚子開始唱空城計,心裡想著何時才可以吃飯,突然廚工叔叔推開門,一股香氣跑進鼻子,哈哈,終於快吃飯了,可是還有一節課,那一節課,我已經無心上課且餓昏了頭,書包內又找不到任何食物,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教室的電話卻響了,老師跟我說:「下去拿全班的作業本。」我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往樓下跑,雖然知道在走廊奔跑是學校嚴禁的事,但當時實在太餓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快速的拿著作業跑回教室,回到教室,迫不及待的打開餐盒,平常不喜歡吃的茄子,咬一口就倒廚餘,亳不猶豫的吃下去,還覺得好美味,吃得每一口比平常幸福一百倍。我從來沒餓過,每一次不喜歡的食物吃一口就倒掉,這次終於學會好好珍惜食物,不浪費。這是我吃過最特別的午飯。 所以,「飢餓三十」,喔!不,「是飢餓會死啦!」

Read More

〈中華學園〉談香菇

台南女中二年十一班 ◎吳幸芳 香菇是我最喜歡的食材之一。世界上有許多種菇,猴頭菇、金針菇、杏鮑菇等,可搭配各式各樣的料理,而我在眾多菇類,獨獨鍾情於香菇。嚼著香菇時的口感Q彈不失韌性卻又口齒留香,因此總是在口中咀嚼許久,才在滿嘴清新香味中滿足的嚥下,它不如其他蔬菜嚼兩三下便被牙齒化為碎片,這也是我喜愛吃香菇的原因,可以享受咀嚼的樂趣、嚼勁和香味。 每當媽媽煮香菇雞湯時,一朵朵溼淋淋且飽滿圓潤的香菇總是吸引著我的目光,在湯裡翻躍,使勁的想得到我的一口,而這般野性勃勃的模樣總會讓我聯想起菇類的生長之地——樹木根部旁以及荒山野嶺的雜草中,都能瞧見它們的蹤跡,就像是戰士般不屈服於不堪的環境的勇氣,使我對香菇有著不凡的印象。 在炒麵裡會出現細長切片的香菇,火鍋裡則有一把把散著的白嫩的金針菇,或是披著絨毛般方方正正的猴頭菇。而我最喜歡吃香菇雞湯,湯內主角不外乎是一整朵撐開傘般的香菇。香菇不管濕的、乾的、切片的、一整塊的、當主角或是配角,在我看來都是每道料理中的精髓,雖然它無豔麗醒目的大紅大紫,其香味也清新可人,我覺得它只是淡淡的釋放自己的優雅和堅毅的氣質,卻早已超越其他爭奇鬥豔的食材。 吃著香菇料理總會不經意間賦予碗裡的菇各自的個性和靈魂,分明是不會說話也無生命的它,卻讓我發現在生活中,認真和堅毅是成就自己極其重要的元素。正如香菇在料理中擔任著靈魂角色,我亦希望自己的人生角色如它們一般,懷抱著戰士性格,成就不凡。

Read More

〈中華學園〉莫道桑榆晚 微霞尚滿天

台南市慈濟高中二年足班 ◎吳叡宸 老驥伏櫪,自在千里,每個人都會老,的確,年齡的增長對我們的心力、行動力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體力不代表能力,能力是絕對的努力,不管是否在某些方面有些許差距,用心投入就是為我們爭取一席之地。 長者值得尊敬,他們有著我們未曾見證的歷史,自然而然有著比我們更豐富的經驗,若非父母的提及,我可能還不知道外婆那經歷60年歲月的牙齒,曾經在殖民政府的政策之下吐出字正腔圓的日語,還有那位神秘的祖母居然曾是舉止風雅的地方士坤的大家閨秀,她們都來自那個不便利、不平等的時代,卻像柔韌的竹子挺過了那些風風雨雨。如今,日語成為大學中熱門的第三語言,而家庭教育的議題,也是社會新聞中時常引起大眾互相討論的時事,在這些方面,我的兩位長輩與其他人比起來,可說是老而未朽。 我曾看過一部描述了在冷戰時期情報戰線的電影,其中一段師生之間切磋西洋棋的情節,堪稱新舊時代對比的經典,只見學生在這場對決中穩壓老師一同,基本確定了勝局,但是那位老師卻在學生分神之際,取走了一顆微不足道已經被吃掉的棋子,可就是一個無關戰局的走向的動作,竟讓學生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懷疑,是否是恩師的手筆?這麼做的意義何在?我難道漏掉了什麼嗎?…理所當然,在一心多用的情況下,老師贏得了最後勝利。 攻擊為下,攻心為上。長輩們早已過了以力取勝的時光,心中的道場卻還沒關閉,比起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如今的沉穩內斂更具殺傷力,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當感到困惑、迷茫時,不如去詢問有智慧的長者,說不定,取勝之道,就在其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