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暈倒捷運站 揪急性心梗

  林小姐出院後回診,與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宋鎮宇討論調整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38歲林小姐除了工作以外,最大的興趣是追星,雖有高血脂及心臟病家族史但平時身體無恙,去年冬天前往演唱會途中,於捷運站內突然喪失意識,站內人員立即施行CPR,隨後EMT接手急救與電擊,並立即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一連串急救處置後,經心導管檢查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 由於她的三條冠狀動脈均出現嚴重阻塞,最主要的左前降支近端更呈現完全阻塞狀,已無法透過氣球擴張或支架方式處理,考慮患者年紀尚輕,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宋鎮宇緊急實施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讓她免於因持續灌流不足引發的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併發症。術後經歷拔管、病房積極的心肺復健,於兩週後返家。 在台灣,平均每天約有26.5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通常需要做到緊急手術的,大多是急性心肌梗塞。」宋鎮宇說明,緊急心臟手術為了減少缺血休克時間,通常得由正中打開胸骨,快速建立體外循環,進而施行繞道手術。以林小姐為例,醫療團隊當下以主動脈氣球幫浦與強心劑協助穩定血壓,再採取內胸動脈及大隱靜脈完成所有血管的接合,阻塞的左前降支則以內胸動脈供血,讓足夠的血流能夠重新灌注缺氧的心肌,重獲新生。 國外統計指出,以此方式接合的血管,十年暢通率可維持達90%。此外,若是穩定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可在與醫師討論評估後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的方式以小傷口進行,但此項手術仍然有條件的限制,得考量病人的體型、病灶位置,且需在資格認證的醫院及醫師指導下進行。

Read More

大腦動靜脈畸形 翁突認知退化

  10月1日為世界老年人日,長者除了注意飲食均衡外,也要定期運動,照顧身體健康。(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身體健朗的85歲李爺爺是菲律賓華僑,不僅思緒清楚,還能自行往返台菲。不料3個多月前,逐漸出現記憶明顯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要坐輪椅。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劉修勳門診。經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所引起的退化。會診神經影像科後,執行導管式腦血管栓塞術,一個月後李爺爺步態與認知功能大幅提升,目前定期回診追蹤中。 長者常見健康問題包括視力與聽覺減退、憂鬱、失眠、失禁、骨質疏鬆、跌倒及多重用藥等。而年齡的增加也伴隨神經功能逐漸退化,進而引發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常見疾病,或出現神經血管病變,使大腦在運動控制、認知及情緒調節方面的能力下降,對長者的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特別是腦血管病變與巴金森氏症在臨床表現上有相似之處,例如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手部顫抖或僵硬等症狀,因此容易在早期被混淆,造成診斷困難。 劉修勳說明,基於上述特徵,李爺爺最初被懷疑是巴金森氏症,但因為病程發生僅3個月,退化速度明顯過快,與典型神經退化性疾病不相符,才警覺可能另有病因。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因微血管發育不全或缺失讓高壓的動脈血直接湧入靜脈,造成腦壓升高並影響腦細胞功能,全球盛行率小於0.01%,相當罕見。 劉修勳指出,若未能及時發現治療,異常血管隨時會破裂,導致腦出血,甚至半身癱瘓或危及生命。臨床上,大腦動靜脈畸形主要透過腦部超音波、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進行診斷,並透過導管栓塞術阻斷異常血流,降低並改善因腦功能受影響而出現的行為、認知問題。

Read More

〈陳建宏醫師講骨專欄〉高齡肌肉骨骼症候群的隱形挑戰

醫師陳建宏強調,關注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應從社區與家庭開始,打造友善高齡運動環境。(陳建宏骨科診所提供)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健康已成全民課題,為提升國民體適能指導員專業能力,運動部於九月中旬在台南大學為國民體適能指導員舉辦一場精進研習,以因應我國人口老化的運動指導趨勢,除三高慢性病的應用外,其中「高齡者肌肉骨骼症候群與改善策略」成為運動指導與高齡骨科跨域研習焦點,希望提醒指導員別忽略影響深遠的「肌肉骨骼症候群」,即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與平衡感下降的綜合表現。 筆者在研習作專題演說特別強調,一場髖部骨折意外,可能徹底改變長者生活,從獨立轉為依賴,最後進入長照,因此,重點不只是治療,更要提前做好預防,「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長期研究高齡健康促進的成大教授林麗娟也在會中指出,功能性衰弱比慢性病更影響生活品質,即使血糖、血壓控制得再好,若走不動、站不起,等同失去自主,健康老化需要醫療、運動與生活三方結合。 延緩退化第一步就是要及早發現,當長者走路變慢、坐下站起困難、單腳難以平衡時,即為警訊之始,應及時運動介入。初期要跨過不想動的障礙,利用控制疼痛、改善居家環境,讓長者找到動機,敢於活動;接著透過簡單的阻力訓練,如椅子坐站、靠牆半蹲、彈力帶運動,逐步強化大腿與核心肌群;最終則將訓練回歸生活,練習爬樓梯、提購物袋或跨越門檻,維持真正「能靠自己過日子」的能力。 此次運動部全民運動署推動的「國民體適能指導」精進研習,提供高齡運動指導明確方向:每週至少2天阻力運動,累積150分鐘有氧運動,並持續安排平衡訓練。若能落實在社區與家庭,甚至每天只花5分鐘,完成坐站、半蹲與橋式等簡單動作,都能守住肌力與生活品質。此外,營養同樣重要,長者需比年輕人攝取更多蛋白質,每公斤體重至少1.2克,並平均分散於三餐,搭配維生素D與鈣質補充,骨骼才有足夠強度。再加上居家防滑,降低跌倒骨折以及頭部外傷等慢性臥床導致至失能風險。 高齡健康的關鍵在於跨領域的努力合作,骨科醫師提供臨床判斷,運動科學家設計體適能方案,共同打造每一個長者的運動處方簽,並從社區與家庭開始關注高齡者的身心健康,共創友善的運動環境。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

Read More

〈中華文薈〉尋找被湮滅的台灣的理想主義

《幌馬車之歌》 ■藍博洲 1960年,我出生在山鎮苗栗一個客籍工人的家庭。當我就讀小學時,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正在風風火火展開文化大革命運動。相應地,作為蔣介石流亡政權反共基地的台灣,我們這一代人所受的國民教育當然也是近乎歇斯底里的反共教育。 1975年,因為貪玩任性而失學在家的我陸續做過綁鐵條的建築鐵工、聖誕燈飾工廠工人、送報生等等,更多的時間則和幾個準備重考高中的國中同學,整日在街頭或彈子房浪蕩。就在感到自己隨時就要掉入社會的陰暗底層時,我偶然接觸到文學。彷彿突然開竅一般,文學,讓從來不思不想卻在求學的路上初嘗人生挫敗經驗的我開始去想:人為什麼而活?人的一生要怎麼活才有意義的問題。於是我逐漸遠離了浪蕩街頭的生活,窩在圖書館,一本接一本地讀著館藏的各類文、史、哲書籍。與此同時,我決定以文學寫作作為自己一生努力的志業。 大學期間,擔任文學社社長的我,有系統地組織邀請楊逵、陳映真等日據以來的鄉土文學作家蒞校講演,為空洞無力的校園注入一股思想的活水。我自己也通過這兩位不同世代政治犯作家的人和作品,初步探觸到因為長久以來的政治禁忌而籠罩在重重迷霧當中的台灣近現代歷史。為了撥開歷史的迷霧,我開始系統地閱讀能夠找到的有關台灣近現代史的著作。然而,霧,實在太濃太重了。一時之間,我還是無力撥開迷霧,進而找到自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所站的位置。我因此不免於經常陷入思想的苦悶當中。 《藤纏樹》 1982年的某個冬夜,在思想沒有出路的極度苦悶當中,我在蟄居的狹小的斗室,就著一盞昏黃的檯燈,寫了第一篇小說,展開短暫的習作生涯。入伍服役期間,我又先後寫了一本中長篇小說和一個獲得時報文學獎小說獎的短篇小說。 1986年6月,我從軍中退役。基於對台灣學運將起的判斷,我隨即投入推動台灣學生運動的《南方》雜誌的創刊工作。其後,我又下到中南部,為當時的黨外立委候選人助選。即便我先後助選的候選人都以第一高票當選該選區立委,可現實的政治認識使得我並沒有因此加入新成立的,看不到其標榜的「民主進步」的黨。 1987年春節過後,我加入了小說家陳映真領導的《人間》雜誌報告文學的隊伍,第一件差事即是有關228事件的田野調查與寫作。那時候,解嚴前夕的台灣,有關228的話題仍然充滿著禁忌;書市上也看不到什麼公開擺設的、有關228的著作。我既不認識任何一個親歷事件的歷史見證者,也就無從進入這段迷霧般的歷史核心進行採訪。雖然從台北大稻埕的事件現場出發,一路循線南下,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田野尋訪,據此寫了稿子,還是被退了回來。其後,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的《「二二八」真相》讓我偶然找到進入那迷霧一般的歷史現場的線索,進而通過坐了34年又7個月的牢,幾年前才從火燒島歸來的林書揚先生的指點,我聽到了光復初期台灣四大才子:郭琇琮、許強、吳思漢與呂赫若的名字與事蹟,從而知道了歷經228潰敗的絕望、幻滅與苦悶之後,郭琇琮一代人在全面內戰的中國的激越的歷史中重新找到的新的民族身分認同,從而投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卻在1950年韓戰爆發以後,隨著台灣被納入以美國為首的反共資本主義陣營,而在台北馬場町刑場折斷的激越的青春與理想主義。 未滿三十歲的我而言,忽然認識到長埋地下,任歲月不斷沖刷、湮滅的台灣歷史時,我的思想起到無以名狀的震撼的反應。尤其是郭琇琮的遺言:「把我的屍身用火燒了,灑在我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也許可以對人們種空心菜有些幫助呢!」立刻抓住了我那已經對台灣社會的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的受挫的心,激起我探尋挖掘228及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真相的熱情。 1987年8月15日宣布解嚴之前,我以〈美好的世紀〉為題,在《人間》雜誌發表了關於郭琇琮生命史的報告文學,在知識文化界引起出乎意料的轟動。我也辭去《人間》雜誌的專職,以自由寫作者的身分展開台灣民眾史的調查採訪與寫作。 《幌馬車の歌》 我寫的第二篇人物報導就是1950年10月14日被槍決的省立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也就是鄉土作家鍾理和的同年兄弟鍾和鳴的故事。歷經一年多的調查採訪,1988年9月,以《幌馬車之歌》為題,在《人間》雜誌發表,贏得了更大的轟動與反響,也促成了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的電影創作。 據保守估計,在長達五年(1949至1954)的恐怖期間,至少有三千名以上不分族群、省籍與性別的共產黨人、愛國主義知識分子、文化人、工人和農民遇害,並有八千人以上的民眾被投入十年以上到無期徒刑的牢獄之中。我一直自覺地承擔讓被湮滅的歷史重新出土的社會責任。迄今為止,為了尋訪被湮滅的歷史,我幾乎走遍台灣的城鎮與山村,甚至遠赴大陸各地、香港和日本,採集倖存者的歷史證言。 從世界史的宏觀來看,台灣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是國共內戰與國際冷戰的雙戰結構下誕生的歷史悲劇。對這些50年代的政治受難者來說,由於這場恐怖的政治風暴所具有的「雙戰構造」的性質,因此也就飽嘗了民族的和階級的雙重悲劇所帶來的無比痛苦和悲哀。對犧牲者及其遺族的最大傷害,莫過於通過整體社會長期反共的恐怖政治,讓犧牲者的下一代與加害者站在一起,自動地逼使已經犧牲的父兄的政治信仰「轉向」,進而否定他們犧牲的意義並取消他們的歷史。更為悲哀的是,有些犧牲者的下一代並不僅僅止於否定與取消而已,他們甚至在思想上走到他們父兄的對立面。這樣,當年為了理想的堅持,寧可犧牲肉體的生命也不背棄自己的思想的受難者們的犧牲,豈不失去了他的意義了呢? 從這個觀點來看,台灣的1950年代白色恐怖就不只是殺了多少具有理想主義信念的知識菁英與民眾而已。它更把日據以來台灣進步思想的傳統,不管是哲學的、文學的、藝術的、乃至運動的理念都徹底消滅了。也因此它把台灣社會的良知與正義都徹底消滅了。以至於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長期陷入喪失民族主體性的可悲的虛脫狀態。也因此連一些受害者的下一代也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妨礙台灣歷史前進的「白色恐怖」的共犯結構。1950年代白色恐怖帶給受難者家族及全體民眾的悲哀沒有比這個更悲哀的了。 二戰後的國際冷戰與國家內戰的雙戰結構,帶給兩岸人民的是民族分裂的歷史悲劇。一個不懂得尊重歷史悲劇的民族,最終還要受到歷史老人的再度懲罰的。歷史的真相雖然不一定能完全還原,但也不能任其失落,因此我們就得要時時去拾回,並且通過寫作,把被淹沒的歷史挖掘出來,把被扭曲顛倒的倒正過來,共同克服民族分裂的悲劇帶給人們的痛苦。 長期以來,一直有人問我:「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讓你堅持下來,一直做下去?」我想,就是為了找回失落的台灣理想主義的認知,讓我就這樣在「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的寂寞路上,一路孤單地走了下來。    藍博洲簡介     1960年生於臺灣苗栗。1983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最早揭露與研究臺灣白色恐怖歷史的作家。曾任日本警察沿革志《臺灣社會運動史》主編,時報出版公司「臺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TVBS《臺灣思想起》電視節目製作人,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東華大學駐校作家,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北大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上海華東師大傳播學院駐校記者、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駐校作家,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資深訪問學者。現任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人間出版社發行人。出版著作:《旅行者》、《沉屍‧流亡‧二二八》、《幌馬車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白色恐怖》、《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1949四六事件(師院部分)》、《麥浪歌詠隊──追憶1949四六事件(台大部分)》、《臺灣好女人》、《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藤纏樹》、《紅色客家人》、《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紅色客家庄》、《消失的臺灣醫界良心》《台共黨人的悲歌》、《消逝在228迷霧中的王添灯》、《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日記》、《老紅帽》、《尋找祖國三千里》《你是什麼派》、《台北戀人》、《臺灣學運報告(1945-1949)》、《幌馬車之歌續曲》、《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尋魂》、《尋找228失蹤的宋斐如》、《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壁——尋找臺灣新劇運動的旗手簡國賢與宋非我》等。

Read More

組胺酸轉為組織胺 鯖魚科反覆解凍 易食物中毒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日提醒民眾,食用海鮮應注意避免誤食河豚而中毒,近年檢驗的3起河豚中毒事件,皆是民眾自行烹食月尾兔頭魨所導致,統計近10年來因河豚中毒者共有18人,其中1人死亡,而鮪魚、鯖魚、秋刀魚等魚類,如儲存不當或反覆解凍,恐會增加組織胺濃度造成食物中毒。 食藥署指出,台灣四面環海周遭海域水產種類豐富,若不慎誤食河豚或藍環章魚等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會出現唇舌發麻、四肢麻痺及眩暈等中毒症狀。河豚毒素為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素,結構穩定無法經加熱破壞,食用後10-45分鐘後即有症狀,主要症狀為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而威脅生命。 食藥署表示,藍環章魚體內也含有河豚毒素,食藥署於今年曾受理檢驗民眾檢送之疑似藍環章魚,經檢驗並未檢出河豚毒素,經以DNA進行物種鑑別確認其為飯蛸(Amphioctopus fangsiao),又名短蛸、短爪章魚,屬於可食用的章魚,而排除民眾疑慮。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河豚毒素目前並無解毒劑,誤食應盡快送醫,治療方法以維持呼吸或洗胃為主,或給予稀釋過的活性碳及輕瀉劑,協助加速排出毒素,若出現呼吸衰竭則緊急插管,一般預後良好。 楊振昌提醒民眾,也要當心富含組織胺基酸的魚種因保存不當而中毒,包括鮪魚、鯖魚、鰹魚等鯖魚科魚類,以及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非鯖科魚類,如保存不良會導致魚表面或腸內細菌繁殖,將魚肉中的組胺酸轉變成組織胺,使食用者產生嚴重過敏反應。

Read More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秋燥來襲 潤肺養生正當時

秋天氣候逐漸轉涼乾燥,許多人會感到皮膚、喉嚨甚至鼻腔乾澀不適,這就是所謂的「秋燥」。在傳統中醫理論裡,秋季屬五行中的「金」,象徵收斂與凋零,此時氣候轉冷、空氣乾燥,草木凋謝,萬物逐漸進入收藏的狀態。古人養生強調「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提醒我們要保持心境平和,以減少秋季肅殺之氣對身體的影響,特別是保護肺部。因為「肺主皮毛」,一旦受影響,容易出現乾咳、皮膚乾癢等問題。 秋燥又分為「涼燥」與「溫燥」兩種,涼燥多見於晚秋,症狀包括鼻塞、嘴唇乾裂、乾咳;溫燥則多見於初秋,症狀偏熱,如乾咳少痰、咽喉疼痛、心煩口渴等。由於秋燥最容易消耗人體的津液,因此「潤燥」就是養生的重點,日常生活中可以適度多吃一些白色食材來滋陰潤肺,例如杏仁茶、白木耳、蜂蜜等,都能幫助緩解不適。 值得一提的是,白露之後也是孩子「轉骨」的好時機,順應秋冬「養藏」的特性,透過調整體質、補腎強骨,能為來年的生長奠定良好基礎。多年來,不少家長在這段時間帶孩子來找中醫調理,都獲得了不錯的成效。總的來說,秋燥是秋季常見的身體不適,與乾燥氣候影響肺部及津液有關,只要適當調整飲食與作息,就能減少困擾,若仍有疑問或不適,建議諮詢專業醫師,共同找到最合適的調理方式。 (作者∕台南市承恩和緯中醫診所醫師莊嘉豪)

Read More

佳里奇美推應景食品 植萃馬卡龍 每顆僅50大卡

佳里奇美醫院發表植萃馬卡龍,院長田宇峯(中)、副院長王哲川(左)與主廚林建宏現場手作。(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佳里報導 當薑黃、青蔥、辣椒遇上馬卡龍,會碰撞出什麼滋味?佳里奇美醫院營養師陳雅琪利用天然植化素,結合南瓜、芋頭、紫薯為內餡,並加入洛神、夏威夷果等,推出每顆僅五十大卡的馬卡龍,適合中秋應景品嘗。 中秋將至,佳里奇美醫院營養科一日發表創新黃蔥辣韻的植萃馬卡龍,院長田宇峯、副院長王哲川巧扮大廚,現場手作好吃又低卡的馬卡龍,田宇峯說,有別於傳統月餅高油、高糖與高熱量,植萃馬卡龍降低熱量、減少身體負擔。 陳雅琪表示,植萃馬卡龍外皮可分別揉入薑黃、青蔥、辣椒,落實全食再利用,內餡鎖定南瓜、芋頭、紫薯,以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複合澱粉及膳食纖維,加入洛神、夏威夷果增加口感,全新口感挑戰味蕾。 主廚林建宏指出,植萃馬卡龍操作方便,民眾可以在家中製作,首先是餅皮製作,以蛋加砂糖打發至乳白色,分別加上薑黃、青蔥、辣椒粉,製作成不同口味的餅皮,烤箱預熱一百五十度,將麵糊放入烤箱烤約十分鐘,直到餅皮酥脆,冷卻後再填入不同風味的內餡,好吃的馬卡龍就完成。 為推廣這項創新食品,佳里奇美醫院分別在10月15日、11月12日舉辦免費DIY教學,每堂課限額30人,歡迎民眾電洽營養科報名,還能獲贈可愛馬卡龍吊飾。

Read More

羅一鈞:救災避免橫紋肌溶解症 多喝水休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前往花蓮光復鄉災區協助重建的「鏟子超人」,因環境惡劣,傳出有發燒、喉嚨痛,甚至發生橫紋肌溶解症送進加護病房。衛福部部長石崇良1日強調,災區醫療量能充足,目前回報多以處理外傷跟流感為主;但也提醒志工們多喝水多休息「不要太逞強」。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也在臉書貼文強調,橫紋肌溶解症跟疫情相關可能性低,特意提醒救災過程務必穿戴「防水手套、口罩、防水長靴」防疫三保,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同時也提醒「鏟子超人」,若得流感可能很快發病,最好打滿疫苗、有症狀盡速就醫。 羅一鈞表示,橫紋肌溶解症最常見的原因是「肌肉過度的使用」或太激烈的運動,如行軍、跑馬拉松,以小腿肌肉較容易受損,會有嚴重肌肉疼痛、難以行走甚至站立蹲下都受影響。 羅一鈞也提醒,橫紋肌溶解症的預防方式有三,平常不太運動的人,不宜一時興起從事過度激烈的運動或勞動;在激烈運動之後記得多喝開水,以利肌球蛋白的排除,減少腎功能受損的機會。尤其夏天是橫紋肌溶解症的好發季節,要量力而行,並特別補充水分,不要讓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同時,若出現肌肉疲勞、疼痛、僵硬時就要趕快休息。如果休息後未能正常恢復,及早檢查及就醫。

Read More

左流右新開打 石崇良揪挽袖

衛福部長石崇良(左)和防疫大使蔡振南(右)挽袖接種左流右新兩種疫苗。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日舉辦114年度「左流右新 健康安心」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記者會,衛福部部長石崇良、次長莊人祥偕防疫大使蔡振南挽袖接種疫苗。石崇良提醒,今年流感提早升溫,估計10月就會有一波高點,呼籲民眾「加快速度」接種疫苗。 記者會邀請衛福部長石崇良、衛福部次長莊人祥、疾管署長羅一鈞、副署長曾淑慧、防疫大使蔡振南、前中職啦啦隊妍言以及女兒淼淼一同出席,並由石崇良、莊人祥、防疫大使蔡振南及妍言女兒淼淼於現場率先接種,共同呼籲符合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第一階段施打資格的民眾,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提升雙重防護力、全家健康又安心。 石崇良表示,隨著秋冬病毒活躍期來臨,流感與新冠病毒可能對民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尤其對長者、幼兒及高風險慢性病患者等族群,重症及死亡風險不可忽視,疫苗是醫界公認最有效的預防手段,能顯著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 石崇良表示,今年流感季來得早,往年大約都是10月以後開始、過年前達高峰,但今年從9月後幾週就一路上升,預估10月就會迎來一波高點,因為打疫苗需約2週產生免疫力,呼籲民眾盡速接種。 防疫大使蔡振南也表示,疫苗具備「三金」──金好康、金方便、金安全,強調接種能同時守護自身與家人健康。他也分享,過往擔任「世界抗頭頸癌日衛教大使」的經驗,再次提醒國人「健康千萬別拖,乖乖配合醫師最重要」,藉此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及早完成接種,提升自我防護力。 疾管署指出,目前全國約有近4千家合約院所提供公費疫苗接種服務,今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分二階段開打,第一階段自10月1日起,針對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學齡前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孕婦、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長照機構人員、醫事及防疫相關人員、幼兒園托育機構人員等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起,進一步開放50歲以上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

Read More

火力發電空汙致不菸女性肺癌? 監委要查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近來肺癌已成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最多的癌別,以往外界刻板印象,多認為和吸菸有關,但經過統計,國內女性肺癌患者中非吸菸人數高達九成,令外界質疑,是否與火力發電大增,造成空汙嚴重有關,偏偏衛福部的研究當中,似乎有所迴避。監察委員田秋堇和蔡崇義認為,衛福部在有關致病成因研究中,似乎未涵蓋該問題,恐影響防治成效,因此申請自動調查。 據審計部查復資料顯示,肺癌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最多的癌別,我國肺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高居各癌症死因首位,發生人數也最高。政府雖已推動菸害防制及空氣汙染管制等措施,以降低國人罹癌風險,但國人肺癌發生率仍逐年上升,且近七成患者並未吸菸,其中女性更逾九成屬非吸菸者,顯示非吸菸者之肺癌危險因子,已成為肺癌防治應關注之重點領域。 監察院指出,衛生福利部近年雖針對非吸菸肺癌高風險族群,補助辦理篩檢效益評估及風險預測模型建立等研究,但研究議題似未涵蓋非吸菸女性患者比例偏高的致病原因及預防策略。 田秋堇、蔡崇義表示,女性肺癌發生率近年快速上升,其中多數患者並無吸菸史,主管機關有無積極進行調查研究致病成因,並提出防治對策?現行肺癌篩檢政策與相關防治作為,有無未盡周延的情況?有關注了解及深入調查的必要,已申請自動調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