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玉生
年少時讀金庸,看的是小說裡刀光劍影俠客情,以及男女主人公的纏綿繾綣意;等生命的列車呼嘯著到了中年,再看金庸先生的那些武俠小說,不知何故,心境就為之大變,品讀的卻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緣」包容的俠義情懷。越讀越覺得金庸先生了不得,哪怕一個簡簡單單的人名,其實都深藏著先生深厚的學養和創造力,讓人驚歎不已。而年輕時讀小說,並未在意過小說裡的那些人名和神奇的功夫,只是更看重激烈的武打場面和愛情故事。
第一次最初接觸金庸先生的小說,是從朋友那兒借的,叫《射雕英雄傳》。當時我已失學在家,雖然考試失利,但也並未讓我悲傷絕望無比,相反,依舊保持著愛看書的習慣。記得那本《射雕英雄傳》有雜誌那樣大,很厚,書皮和前面的十幾頁已被撕扯得不成樣子,缺了很多頁,書裡還配有插圖,黑白畫面,線條飄逸絕美,很是讓人愉悅。朋友還特意關照我,看了就還我,不敢再傳出去。而我幾乎可用「廢寢忘食」四個字來形容了,不到二天,就把書看完了。連我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部缺了很多頁的《射雕英雄傳》,讓我深陷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世界不能自撥。
接下來,閱讀和搜集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成了我唯一的愛好。自然而然就讀了他很多的小說,《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神雕俠侶》、《雪山飛狐》、《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可以說,但凡我能搜集到的,我都看了。別的人,十七、八歲的好年華,陪伴最多的可能是愛情或者其他,我卻整天待在家中,沉浸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世界裡,穿越在他的小說江湖,不知今夕是何年。
可能武俠小說讀的多了,就不由自己的嚮往起了小說裡的那個江湖世界,企盼著有一天,也能像書裡的英雄俠客,策馬江湖,醉酒天涯。現實世界是,和我同年齡的人都談對象了,我卻門也不出,成天鑽在家裡讀金庸的武俠小說,還給我招來了不少的閒話,甚至有人笑話我,快去五臺山當和尚吧。
流言閒話,並不能動搖金庸小說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從泛讀到精讀,發現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以及他的小說故事的背景和情節設置,都有真實的歷史影子存在,或者說都是真實歷史的翻版和虛化。看這樣的小說,就等於在幾千年歷史風雲中隨意穿行和生活。當然這要得益於金庸先生深厚的史學功底,以及縱橫捭闔的小說家筆法。他的武俠小說,除了真實的歷史背景和輪廓,也有虛構的成分在內,但虛虛實實的描寫,配之以英雄俠客傳奇浪漫的身世之謎和情感際遇,總能引起讀者的唏噓感歎,讓人牽心縈懷,難以忘記。小說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鴉片似的讓人上癮,想戒都戒不了。這可能就是小說的魅力,也是小說家金庸先生的魅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根據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港臺影視劇開始陸續風行內地,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武俠小說熱潮。做為金庸小說迷的我,有幸見證了這樣的熱潮。家裡十二英寸的黑白電視機,自然阻擋不了我看電視劇的熱情。看了電視劇,再翻閱原著小說,那感覺真是奇妙不已。我已經知道劇情的發展和故事的結局,但也要一集一集的看下去,同時也為改編者充滿了敬意,他們是怎樣把眼前密密麻麻的文字改編成電視劇的?可以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就是我的精神偶像,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個集體記憶吧。
記得我經常躺在被窩裡看《鹿鼎記》,有時看得很晚了,父親就會黑著臉進來給我拉燈,他嫌我太浪費電。我只好暫時忍耐一下父親的蠻橫和不講理,等他走了,我馬上再爬起來把燈拉開,繼續看《鹿鼎記》。夜,不知不覺亮了起來。
現在想來,這是多麼有趣的一幕。父親曾生氣的跟我說,終於知道你為什麼沒考上大學。我有點迷茫的看著父親,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父親猛吸了一口手裡廉價的紙菸,吐出了嘴裡的煙,輕聲說,有這看閒書的功夫,早就考上了。
有一年,我回村裡看他,父親手裡竟然拿著一本《書劍恩仇錄》在看。我說,你怎找到這書的。父親說,在二寶家找到的。我隨口說了聲「二寶」,便不再吱聲。二寶是我從小耍大的好朋友,經常會向我借書看,可能這本書算是漏網之魚,二寶借了就沒還我。
父親好像也沒多說這事的興趣,只是笑呵呵的對我說,就是寫得好,這是第五遍了。看著父親蒼老的面容,我想他老人家在生命的晚年,能在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中度過一段時光,也是一種幸福吧。說不定他還會想起許多年前,因為我鑽在家中看書,他曾氣咻咻的對我說的那些氣話。父親說,看閒書能養活你一輩子你就看吧。當時,我並未理解父親的焦慮,因為我已經快三十歲了,還整天待在家中,連一個女朋友也沒有。所以,父親的生氣著急也是在情在理的。
我已經中了武俠小說的毒,而且中毒很深。小說中的那些俠客的行事風格,以及扶危濟困的俠義情懷,已經依附在了我的身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講一講忠誠和俠義,熱心做一點舉手之勞的小事,可能也是俠義精神的體現和傳承吧。
金庸先生是華語文學界當之無愧的武俠小說盟主。除了十幾部耳熟能詳的長篇小說外,他還在書中創造了名目繁多的蓋世武功,什麼北冥神功,淩波微步,六脈神劍,小無相功,天山折梅手,易筋經,火焰刀,一陽指等,均是世間奇絕的武功。而這,正是構成金庸武俠小說的魅力之本。而且每部小說中,都會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如寶石般鑲嵌其中。比如郭靖和黃蓉的愛情,蕭峰和阿朱和阿紫的愛情糾葛,儘管他們的愛情結果不一樣,但經過金庸先生精妙文筆的點化,這些情節都具有讓人神往的藝術魅力。至於江南七怪和梅超風重義氣守信用的行為,更是彰顯了「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的傳統美德。
因為愛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自然也就愛上了書中的故事人物,又因為故事裡的這些人物,我平凡庸俗的生活,就有了說不盡的歡樂和感動。有了孩子後,看著小寶貝稚嫩的臉龐,我動用了多年來閱讀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積累下來的人生經驗,對小傢伙進行了全方位的包裝。妻子說,我們應該像郭靖的媽媽那樣教育孩子,絕不能像包惜弱那樣縱容楊康。而楊康與郭靖,兩個武林英雄最終的命運比拚,雖然不可能全歸結於家庭和母親的影響,但兩人性格的形成,卻與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照小說裡的故事來比對現實中的人生景況,也許更能給人以思考。金庸先生在小說裡表現的英雄觀,英雄莫問出處,同樣也給當下渴望成功的底層小人物,做了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經過多重苦難歷練的郭靖,就是從社會底層奮起,走向成功的一個典型事例。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融匯了智慧和哲學觀,他講的故事是弘揚的精神。無論是俠肝義擔的江湖英雄,還是柔情似水武功超絕的女俠豪傑,細細品讀,都能讓人感受到濃厚的俠義情懷。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立身根本,或許也是江湖武林世界恪守的俠義之道。
那麼,什麼是俠義之道,怎樣做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大俠呢?金庸先生借郭靖之口,說出了他對「俠」的理解。他說,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看來一個真正的大俠,也即「俠之大者」,除了能敢作敢當,有情有義,還要心中有愛,有為民解困的捨身忘我精神,為國家分擔憂患的勇氣和膽量。
這是金庸先生的俠之道,也是我讀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後,獲得的人生感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