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試辦 假日急症中心 6都14地點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假日急症中心擬11月上路,健保署16日表示,六都共鎖定14個地點,多為地區醫院及聯合診所,由基層診所醫師輪值,民眾假日若遇發燒、簡單傷口等5種不適,無需再花大錢、在大醫院急診苦等。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健保署參考日本,將推動假日急症中心(UCC),主要對象為檢傷分類第4至第5級輕症患者,營運時間是週日或連續假日的「早8到晚12」,最快11月試辦。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16日表示,對於假日急症中心設置,目前六都初步申請共14個地點,分別為台北市與新北市各3個地點、桃園市4個地點、台中市2個地點、台南市與高雄市各1個地點,這些申請地點多以未設有急診室的地區醫院及大型聯合診所為主。 至於選擇假日急症中心的病情與症狀程度,劉林義說明,醫師公會全聯會已與基層診所合作,製作附有圖文的就醫指引,目前指引建議5種情況適合至假日急症中心就醫,包含發燒(如感冒、流感篩檢)、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喉嚨痛)、輕微腸胃不適、簡單傷口處理,以及小兒前述症狀處置。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七月

■雲之   匿名在七月 春天在我身上的結晶太多 讓它沉重了 一隻貓識破了什麼 用生活的利爪把它狠狠抓傷 我自它未完待續的日子掉了出來 成為不被生活接待,離群索居的質數 只能連繫被牢牢釘住的 以及一直被陽光避談的自己 撥打命運也無法接通 低頭卻看見 一身都是昨天的遺物   七月已是殘駭了 無法繼續站在牆上作為你在場證明的日曆 你還撕嗎 沒有喊疼的聲音 還是凶宅嗎   孤單才能通過沙漏找到自己的位置 擁抱是虛胖 常常卡在愛情裡

Read More

工程師腕隧道症候群 術後能拿碗

張耀元醫師說,避免手腕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例如辦公族在使用電腦時,應養成每隔三十分鐘起身伸展的習慣,以促進肌腱與神經的滑動。(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60歲的林先生,退休前是竹科工程師,年輕時,日以繼夜地敲打鍵盤,退休後因右手麻痛,夜晚更常被手部的不適感驚醒,白天也因拇指無力,精細動作受限,連碗都拿不穩。至東元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耀元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並接受神經減壓手術。術後,麻痛症狀逐漸改善,雖仍有些許不適,但已能穩穩拿碗,甚至能陪孫子摺紙飛機。 張耀元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之一。成因來自於手掌掌側狹窄的腕隧道內,正中神經受到來自腫脹肌腱或周邊軟組織的壓迫。由於腕隧道空間有限,一旦出現肌腱發炎或因重複性使用導致腫脹,正中神經受到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 臨床上,最典型的表現是病人感覺大拇指到無名指之間的四根手指會麻木或刺痛,部分患者更會在夜間因症狀加劇而醒來。若病情持續惡化,正中神經長期受壓,便可能造成拇指魚際肌無力甚至萎縮,對於日常抓握、提物或精細動作的影響極大。 張耀元說,輕度的患者通常可透過藥物與姿勢調整來改善。 若症狀持續,可能會建議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以有效緩解神經壓迫。然而當病程進展到導致拇指肌肉無力或萎縮時,就需要藉由手術進行減壓,釋放正中神經以恢復功能。 預防與日常保養同樣重要。最基本的是避免手腕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例如辦公族在使用電腦時,應養成每隔三十分鐘起身伸展的習慣,促進肌腱與神經的滑動。搬運重物或長時間操作震動工具時,建議配戴抗震護腕來分散壓力。下班後的熱敷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也能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腱,減少慢性發炎的風險。

Read More

流感季吃對食物 幫身體快速恢復

營養師高敏敏提醒,感冒或流感時,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若吃錯食物可能會讓症狀更嚴重!(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流感季一到,總是「一人中標 全家共享」?從喉嚨痛、發燒到全身痠痛,整個家都在痛苦,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其實這些都是免疫系統在全力防禦的訊號。這時除了多休息,更要對應症狀補營養,這樣吃幫身體快快恢復: 1.發燒:補足水分與電解質,發燒時體溫升高、出汗量增加,會導致體內水分與鈉、鉀、鎂等電解質大量流失。建議多喝溫水或電解質飲、椰子水,能維持體液平衡、穩定體溫、防止脫水與虛弱。 2.喉嚨痛:選擇軟質、好吞嚥的食物,喉嚨黏膜發炎時,若吃太硬太熱會加劇不適。可挑選優格、地瓜、南瓜、布丁等柔軟食物,這類食物滑順不刺激,也能提供足夠能量與蛋白質 幫助喉嚨組織修復、減輕疼痛感。 3.沒力氣、超疲倦:補蛋白質與高營養密度食物,因感染過程中免疫系統消耗大量能量,身體需要蛋白質來修復受損組織、合成抗體。如:鮭魚、豆腐、雞蛋、雞胸肉、毛豆、牛奶都是極佳來源,能維持肌肉量、補足體力、提升防護力。 4.全身痠痛:補充抗發炎營養與維生素C,發炎反應會釋放自由基 引起肌肉與關節疼痛,藍莓、奇異果、芭樂、柳丁等富含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合成、修復組織、減緩發炎反應。 高敏敏說,感冒或流感時,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若吃錯食物可能會讓症狀更嚴重! 流感飲食禁忌:花生、堅果,這些食物油脂高、含過敏原易刺激喉嚨導致紅腫;而麻油、薑湯屬溫補食物,會促進血流,使發炎更明顯;燒烤、炸物為高溫烹調產物,會刺激免疫反應,增加氧化壓力;辛辣食物也要避開,辣椒素刺激黏膜,會使喉嚨紅腫刺痛更嚴重。

Read More

長庚開發AI 預測未來1-6年肺癌風險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16日指出,癌症是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長庚已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開發Sybil AI系統,結合臨床醫學、人工智慧與公共衛生資料,透過單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就能預測未來1至6年肺癌發生風險。 長庚醫院舉辦癌症篩檢與健保政策優化公共論壇,健保署長陳亮妤表示,癌症新藥基金是健康台灣重要的一環。為提升癌症病人用藥可近性,健保新藥給付正積極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今年政府挹注50億作為癌症新藥基金,受惠人數約3600人,而自去年5月起,健保挹注三億元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涵蓋12種癌別,讓國人的癌症治療邁向精準治療更進一步。 陳建宗表示,長庚除了與MIT合作開發的Sybil AI系統,也參與全球乳癌AI的大型驗證研究,涵蓋5個國家、7個醫學中心、超過6萬2千名病人與12萬8千張影像,可幫助早期檢測,避免過度篩檢,長庚在近年在腸癌、乳癌、肺癌、子宮頸癌、口腔癌篩檢的陽性追蹤率突破9成,肺癌追蹤率接近100%,透過嚴謹追蹤機制,有效確保癌前病變與早期癌症不被忽略,實踐「篩得出、追得到、治得好」。 林口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弘銘強調,長庚癌症中心集結11個科別,提供肝癌、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胃癌、食道癌、造血系統、頭頸癌、泌尿道癌、兒癌、婦癌等,橫跨內科、外科、放射線科與病理學等多重專業,打造全人全程的癌症照護。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免疫治療可讓許多病人重獲一線生機,長庚2016年就成立了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透過 CAR-T 細胞治療、質子治療與新型免疫標靶藥物的應用,長庚成為癌症病友在免疫治療過程中最堅強的後盾。

Read More

35歲OL婚前開刀 摘9顆子宮肌瘤

35歲女性患者的超音波影像,十字區域範圍為9公分大子宮肌瘤體積。(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位35歲上班族女子即將結婚,擔心多年來檢查發現的多顆子宮肌瘤會造成不孕,婚前就醫檢查,發現體內子宮肌瘤又多又大,是屬於年輕型的子宮肌瘤患者,因體質及年紀輕,血中雌激素刺激讓子宮肌瘤快速長大,患者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由肚臍開刀取出9顆肌瘤,從1到9公分不等共9顆,最大肌瘤大如拳頭般,但手術沒有明顯傷口,把傷口隱藏在肚臍裡。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婦產科醫師謝昌興說,患者子宮肌瘤從1到9公分不等共9顆,最大顆有拳頭大。(記者陳金龍攝)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婦產科醫師謝昌興指出,子宮肌瘤是雌激素敏感的腫瘤,婦女一生中發生機率約35%以上,為女性最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一般來說,女性停經後,隨著血中雌激素濃度下降,肌瘤會逐漸縮小。 但子宮肌瘤的成長有其機制,如果年紀輕輕就長子宮肌瘤,因體內雌激素較旺盛,雌激素會刺激肌瘤快速長大,這名婦人的子宮肌瘤又多又大,與年紀較輕相關,女性在35歲至45歲,是子宮肌瘤最常好發的年齡。 婦人多年來有頻尿、便秘的困擾,尤其在排卵期會嚴重腹脹,幾年前就醫婦產科診所檢查發現有多顆肌瘤,最近因為快要結婚了,怕影響受孕,經介紹到謝昌興門診就診。 謝昌興表示,患者的子宮肌瘤不是長在子宮腔內,而是長在子宮璧並往外生長,子宮猶如圓凸形,這類子宮肌瘤在手術摘除後,子宮的功能恢復正常,能自然受孕及生產;如果肌瘤往子宮腔面生長,可能有不孕問題。 患者因工作和婚期考量,接受達文西手臂手術,能較快復原。手術在肚臍劃開一個3公分傷口,手臂進入腹腔,切除肌瘤,縫合傷口,再將過大肌瘤切割成小塊,從肚臍小傷口取出,接著縫合肚臍小傷口,術後看不出有傷口,住院3天出院就能上班工作。

Read More

季節性焦慮症候群 當心憂鬱失眠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隨著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劇烈變化,許多人會發現心情波動,出現焦慮、煩躁、情緒低落,甚至伴隨睡眠不佳、食慾改變及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署立草屯療養院醫師蔡昀霖表示,這種因季節變換引起的心理不適,俗稱「季節性焦慮症候群」;雖然「季節性焦慮症候群」不是正式診斷,但臨床上確實觀察到在生活節奏快速及壓力增加下,環境光照縮短會影響生理時鐘,導致情緒調節困難,進一步加重焦慮與憂鬱感。 蔡昀霖表示,季節性焦慮症候群主要因氣溫、日照和環境變化影響生理節律與神經系統,導致情緒失衡;秋冬日照減少會降低調節情緒的血清素分泌,容易引發憂鬱和焦慮;他提醒雖然季節性焦慮症候群常見,但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和關注心理狀態,多數人可有效改善。 他強調,除了生理因素,生活壓力、工作負荷和人際關係也會影響情緒,建議多留意自身狀況,適時調整生活節奏,並保持良好的社會支持,與親友分享心情,有助排解壓力並增強心理韌性;並應保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多曬太陽與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補充有益營養素;學習放鬆技巧與自我照顧;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Read More

PO加熱菸開箱文 可罰50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首波合法上市的加熱菸,預計10月下旬就會在通路開賣,國健署16日警告,民眾不要po出有關加熱菸的「開箱文」等,否則屬違法,最重可開罰50萬元罰鍰;若介紹開箱的是未經核可的加熱菸或電子煙,更可重罰100萬。 國健署國人吸菸行為調查最新數據發現,113年成人吸菸率12.8%較111年微降,112年國中生、高中職生吸菸率同樣較前一次調查下降。113年大專生吸菸率5.6%與111年5.4%相比,出現微幅上升警訊。 「任何型式的菸品都有害健康」,國健署署長沈靜芬表示,目前經健康風險評估審查通過的加熱菸,近期就會上市,除了這14個品項之外,其他沒有通過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是違法產品;且任何菸品都不能以茶會、餐會、說明會,或者是在網路上透過直播、開箱文等方式分享使用心得,否則就已違法。呼籲落實不嘗試、不購買、不推薦的「拒菸三不」。 沈靜芬表示,國健署與各縣市衛生局已經啟動稽查專案,尤其會針對校園周邊,全面加強查稽是否有人違法販賣菸品給未滿20歲的青少年;網路部分也會再加強查緝強度,一發現違法事證全部函送地方衛生局查處。 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提醒,民眾若自行在網路社群平台分享加熱菸的開箱文,就算開箱的是合法通過的加熱菸,一樣得面對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如果開箱的是未經健康風險評估審查通過的加熱菸,甚至是國內禁止的電子煙的話,罰更重,可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Read More

〈中華副刊〉馬尾,一頁 海上風雲史(上)

文/辛金順 畫/崔俊平 馬尾,這對我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乍聽這地名,卻讓我想像跟馬的尾巴有關,或者地形像馬尾吧?後來才知道事實不然,此馬原來是巨大石礁,形狀如馬,馬頭朝西,退潮時可見,潮漲時則隱入江面,故有「礁西馬頭江,礁東馬尾江」之說,而且漩渦處處,常造成船難。後來永樂年間,鄭和的幾十艘船隊在此不遠處定錨航線,湊泊集聚,因此為了解決暗礁的問題,遂在石馬礁上鑿石立柱,夜裡點燈作為警示,以免船隻觸及險礁。從此石馬礁上的航標燈柱遂成了一個地標,周圍一些地方也以石馬礁之為馬命名。北側中岐一帶稱為馬尾,對江南方則稱為馬頭。然而真正讓馬尾這地方聞名,主要還是因為一八六六年由沈葆楨主持的船政學堂落戶於此,造軍艦、訓練海軍,更是中國第一間海防事務機構,由此而開啟了中國自強運動的海域天幕,也掀起了近代史上一頁海上風雲的浩瀚大曲。 馬尾實際上離長樂太平港不遠,那正是六百多年前鄭和下西洋出海劈波斬浪前,百多艘船師駐泊的港口。而滄溟十萬里,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也是海航探險的起錨之處,只等待東北季風一起,就浩浩蕩蕩地向南方海圖衝浪遠揚了 在馬尾下車不久,站在我身旁的翔哥指著東面的方向說,那就是長樂,鄭和船隊集結和伺風起洋的地方。我眺眼望過去,卻只見不遠處的閩江如帶蜿蜒而流,江天漠漠,雲高樹遠,再遠些樓層高高低低的,如此近,卻也如此遠。然而,馬尾和長樂,兩岸相對,卻在不同時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海上建瓴基地啊。 在太陽老熱的天氣下,我們一行人從邵忠路穿過去,走過偌大的廣場,到馬尾船政博物館去。是啊,歸來仍是少年。我看著船政貼在牆上的標語,想像著海軍少年充滿昂揚之氣,站在甲板的船欄前向著浩瀚藍色大海揮手;而新時代,鯤游萬里雄風起,一任雲飛上九天。戰艦破鯨鯢,是百年前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運動的夢想。我突然想到了嚴復,嚴復是沈葆楨開辦馬尾船政學堂第一屆以第一名考進的學生,那年也才十二歲,等到十七歲畢業,已是英姿煥發的少年了,心懷壯志,並等待鷹揚天下的年齡,正也符合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鷹隼試翼,風塵吸張,智強並舉的期待。然而在甲午之戰後,嚴復發現只有器物的發展,卻沒有思想的提升和改變,還是很難讓中國強大起來,所以才有後來《天演論》與《原富》等書的翻譯和思想的引入。然而,船務仍然是一個國家強大的象徵,只有堅船利炮,始能守住遼闊的海洋,也始能壯大一個國家的汪汪宏願。 我一邊想著一邊隨著前面的腳步踏入了博物館的大廳,歷史紀錄的長廊,有多少人在此前仆後繼地為船政事業付出一生的心血,並夢想著中國的海上艦隊能夠乘長風,破巨浪地駛向了世界的最前端?所以這裡無疑是海軍史與科技史之外,收集、保存和展示了中國大大小小海上藍色夢想的地方。這地方,是海航夢想重要的集中地。起錨了,起錨了,啟航在破曉……我彷彿依稀,聽到了雄壯悠揚的海軍歌聲唱起,在大廳。然後就迎面而來目觸到古銅牆上嵌著一艘軍艦雕像,仿似有乘風破浪之勢,以及機械操作和齒輪的船政象徵,配上1866、愛國、創新、科學、圖強的年號與精神標語,組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礡的畫面。我們站在雕像旁,感覺有一種回到了1866年晚清時期船政革新,正要踏向新時代與探向未來與未知的興奮。歷史似乎就在不斷前進和流逝中,展示了一個個夢想的誕生又破滅,破滅又誕生的過程,百年的奮起,百年的圖強,百年的大夢,百年的滄桑,費盡了幾代人的心血,甚至生命?時間悠悠,似乎已經回答了所有的問題。 因此,走入了這座文化博物館,讓我感覺重新走進了中國近代史的一頁,走進了李鴻章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後,充滿奮進、屈辱、圖強的故事裡。而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在那風雲交際的時代,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的脊骨才能挺立,才能勇敢和自信地抬起頭來面對四方八面伺機侵襲而來的風雨、甚至嘲笑與攻擊。我轉過頭來,似乎看到了穿著青緞官服的沈葆楨就站在那銅雕的牆角,靜靜的點頭,微笑。 我們循階登上一樓,即目觸一大型浮雕銅板闡述船政在國家振興和民族救亡的迫切需要。而那正是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從海上以強艦利炮寸寸逼迫的時代,那也正是中國處在天風海雨,雞鳴喑隱的時代,曾經與洋人交過手的林則徐已死,編寫過《海國圖誌》的魏源已死,曾經投入抗英行動和著有《海國四說》的梁廷?也已死,此刻四海蒼茫,西潮滔滔,誰能挽狂瀾於既倒?只有左宗棠宛如在晚清一片晦暗夜裡的明燈,照見了眼前的一條出路,就是辦船政,以西式教學、造船,創建水師等以守護一片柔弱的海權。源於這一份近代化的思想,才能引進了西方技術、管理、學術,和新思維,以便開拓出中國海防的新世紀。而左宗棠在同治五年六月的一封奏摺,無疑為中國海域,翻開了一頁新的歷史,也開啟了中國船政一個宏偉壯闊的里程碑。 我看著眼前巨大的銅雕「鐵石同心」,銅雕上塑著三位穿官袍戴烏紗帽,一位穿西裝,一位穿長袍馬褂,以及另一位穿軍裝的,應該就是左宗棠、沈葆楨、薩鎮冰、詹天佑、嚴復和鄧世昌了。這些除了船政學堂創辦人與大臣外,就是學堂培養出來的第一優秀學生,這些人有的成了中國鐵路與工程之父,有的成了翻譯家,也有的戰死於黃海之上而成了一代忠烈。我記得以前看過的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當飾演鄧世昌的陸毅在致遠號被日本巡艦吉野號攻擊得苛沉無以續戰時,企圖用玉石俱焚的方式,掛起衝鋒旗,想以此通過加速撞擊撞沉日艦主力,最後卻仍被一顆魚雷炸毀而沒。鄧世昌落海後原本可救,但他在出戰前就誓欲與敵艦同沉,因此拒絕救援而壯烈犧牲。當時看完電影後頗為噓唏,這樣的捨身取義是否值得?但如文天祥所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捐此一微軀,以報國恩吧?但不管青史也好,國恩也好,鄧世昌的死,仍然無法喚醒沉睡的古老帝國啊,晚清的歷史仍然處在山河破碎之中。因此甲午之後,接下來「馬關條約」的賠款與割讓台灣,幾乎讓舉國同哀,丘逢甲更因此悲戚地寫下了「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的痛史之詩。海軍,也一時沉沒在西陽殘照的一片蕭瑟秋風裡了。 我在一樓兜兜轉轉,蕭瑟的秋天在遙遠的博物館外,博物館內,冷氣空調中,歷史的教訓排列成幀幀圖片、說明文和人物介紹,一列隨著時序展覽而去。而開眼看世界,卻是要從一場虎門銷煙的戲碼開始,海上的西洋巨砲,更狠狠轟醒了老大帝國沉睡千年的大夢,天下已不成其為天下了,世界正以無比迅速的凶猛,從海上而來,正欲吞噬那片肥美的秋海棠之葉,因此誰還能閒眼獨安於成為神州袖手人?誰又沒有受到林則徐的影響?不論是編撰《海國圖志》的魏源,還是奏請在福州馬尾創辦船政的左宗棠,大家都在尋思為積弱的清朝尋找出路。而海防天塹,鯨鯢跋浪,馬江之戰,風雲幾度駭眼,總是叫人唏噓長嘆。鴉片戰爭的背後,不就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道理?道光阻擋不了一時,林則徐也阻擋不了一時,四萬萬人阻擋不了一時,滄海橫流,每一片片掀天的波浪都在呼痛,也都是一頁頁創傷史啊。我瀏覽著「艦已亡,旗還在」的走廊圖片,想著那一群群留法留英的海軍子弟,從長袍馬褂留辮子過渡到西裝畢挺,短髮清朗的身姿,卻仍無力挽古老帝國於一傾,留著一桿孤旗,在海風中邋邋拍打自己的傷口,那是何其蒼涼的情景啊!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古詩詞裡的立秋

■尚慶海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意味著秋季開始,暑去涼來。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古人對季節的變化向來敏感,眾多的文人墨客也為之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立秋詩」,每次讀來,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涼爽。 「亂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宋代詩人劉翰的〈立秋〉一詩對「立秋」的描述形象客觀,立秋之日天氣轉涼,夜間的烏鴉因為涼意鳴叫著散去,只留下玉屏孤獨的立在那裡。夜深人靜之時,枕邊吹來陣陣涼風,如同扇子在扇。半夜醒來,起身到院子裡,秋聲已無處可尋,在明亮的月色裡,只看見滿臺階的梧桐葉。詩人對立秋之日大自然的變化感受細緻入微,讀來如同身受。 唐代詩人劉言史的〈立秋〉:「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從立秋這天的早晨開始,暑氣漸消,秋風也隨之陣陣而起。天闊雲高收走了夏色,樹木在風中簌簌作響,已是秋天的聲音。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露彩朝還冷,雲峰晚更奇。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裡,安仁謾起悲。」這是唐代詩人齊己的〈新秋〉,這首詩讀來令人頗生感慨,三伏剛過,就到了立秋的日子,讓人感到時光流轉的飛快。因為季節轉換,早晨起露,天氣涼爽了,傍晚的雲彩和山峰非常漂亮,田裡的莊稼也即將成熟,但同時原野上的碧綠小草開始慢慢枯萎,這是一個令人傷感景象。作者對世事通透,最後勸告世人:保持一顆安仁之心,不要過於悲傷。又如唐代詩人司空曙的〈立秋日〉:「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卷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讀來讓人亦喜亦傷,萬般滋味在心頭。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初秋〉「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人通過對尋常所見自然變化,描摹出了一副初秋的美好景象:進入初秋之後,夜晚慢慢變得長了,清風習習,加重了淒涼之感,炎夏終於過去了,茅齋也清靜了下來,忽見臺階下的草叢裡閃現著露水的光華。這首詩語句平淡,但無不處處彰顯著詩人對初秋的喜歡和對生活的熱愛。 在立秋之日品讀這些意蘊深長的「立秋詩」,感受著「一枕新涼一扇風」清爽,何等愜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