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師推食安簽證 陳時中:應先釐清責任歸屬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18日舉辦論壇,聚焦氣候變遷、環境治理、食安風險等與民眾切身相關議題。(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面對極端氣候與新興傳染病的雙重挑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18日舉辦「跨域×健康:公共衛生師制度發展新視角」論壇,聚焦氣候變遷、環境治理、食安風險等與民眾切身相關議題。公衛師呼籲建立「食安簽證制度」,由公衛師等專業人員擔任守門人;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表示,不反對這方向,但若後續發生食安問題,簽證人是否須負責?應先釐清責任歸屬。 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北市公衛師公會理事蔡秉兼說,現行《食安法》雖設計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驗證、政府稽查三級把關;然而,在外食人口龐大、餐飲缺工嚴重的情況下,自主管理往往流於形式,第三方驗證與分級標章業者參與率不到6%。 蔡秉兼呼籲,政府應儘速推動「食安簽證制度」,讓公衛師、食品技師等專業人員成為第一道防線,業者在營業前和平時定期必須由合格專技人員簽證,確認衛生管理計畫與操作流程符合標準始得營運,可補足稽查人力缺口、提升業者自主管理及責任明確化。 他說,目前全台僅700名稽查員,但已有近3000名公衛師與食品技師,若納入簽證體系,監管能量將瞬間擴充數倍。 陳時中表示,他並不反對食安簽證制度,這能幫助事前預防,強化安全體系;不過,仍有些細節有待釐清。簽證屬於前端的評估,假設專業人員檢查、看過流程都對所以簽了名;後來業者出現食安問題,簽名者要不要負責?否則簽證的意義就很低,如何釐清責任還需要很多社會討論。

Read More

RSV新生兒殺手 醫籲慎防感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秋冬呼吸道疾病盛行季節,民眾除了及早完成「左流右新」流感與新冠疫苗接種之外,也要注意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對於家中嬰兒的健康衝擊。新生兒染病,相對於流感的重症與死亡風險恐分別激增16倍、5倍,未來氣喘的風險還會增加3倍之多。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暨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立民教授警示,感染RSV初期症狀多為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與流感、COVID-19、感冒相似;但RSV更容易對嬰幼兒的健康帶來災難般的衝擊。 黃立民強調,流感、COVID-19、感冒侵犯到下呼吸道的風險分別僅有7%、23%、2%;然而在嬰兒期感染RSV產生肺炎或細支氣管炎的風險最高可達40%,風險最高可差20倍之多。有鑑於嬰幼兒氣管較為細小且處於發育期,發生肺炎後產生的痰液容易造成堵塞,可能進而造成缺氧、急性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病童可能需要緊急送往加護病房插管治療。 黃立民說明,在各國研究報告中,與流感相比,新生兒感染RSV後的急診與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死亡率也比流感高出5倍,更是造成1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的主因之一。許多家長誤以為早產兒或罹患先天疾病的寶寶才因RSV而重症;但根據臨床觀察,超過8成因為RSV而住院的嬰兒,原本都是健康且足月出生的孩子,此外5歲以下孩童都可能有重症風險。 黃立民建議,除了完成「左流右新」預防以外,也應積極預防RSV。日常照護同樣重要,建議減少帶嬰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若家中有人出現感冒症狀,應避免與嬰兒密切接觸。

Read More

〈中華副刊〉蕭蕭.文化隨筆 從小稻埕茶椅開始的茶與詩

文/蕭蕭 畫/簡昌達 短短伏羲氏轉為長長神農 狗和貓是現代人的寵物,我常被寵狗的人問到:你小時候的寵物是什麼? 小孩子有樂高,有火柴盒小汽車,他們也問過我:爸爸,你小時候的玩具是什麼? 我總是一愣,沒有答案可得。 後來想想,伏羲氏那麼努力馴養動物,我怎麼可以辜負他,竟無寵物可親近! 再想想,有。潮興村的三合院,我們養豬,也養雞鴨。豬,圈養在豬舍裡,有力氣的大人提著一桶一桶的廚餘、番薯葉去餵養;雞鴨,棲居在屋簷下走廊搭起的竹架子,我負責趕雞上架,二姊養鴨。 我們家的雞,我都認得。 讀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負責餵養家裡的小雞,老鷹盤旋上空時,拚命也要驅趕小雞躲入稻草垛裡,黃昏到則招呼他們登上竹篾編成的梯子回二樓竹編的巢休息,從地面算起三尺高的一樓是給振翅也飛不起來的鴨群聒噪。 八卦山是南路鷹(灰面鵟鷹)的航路,十月十日前後會沿著八卦丘陵上空飛往南方過冬,台地的山林是南路鷹停棲的中繼點,供應著十二生肖的鼠、兔、蛇、雞。我們家的小雞很小時,他們的母親會招呼小雞躲入翅膀下,再大一些,母雞的翅翼圍護不了,就是我壓低聲音催促他們學會隱身以自保的工作時程,吆喝的聲音要讓小雞聽懂,卻不能讓老鷹發覺,既要溫柔,也得威嚴,還要放低音量,六歲的小男孩是在這時候學會當老師應該養成的聲音拿捏? 因此你可以確認,我是我們家世世代代小雞的保母,因而也確認了:我們家的雞,我都認得。只是不能確認他們算不算是我的寵物,每天隨在我腳下飛著跑,跳著走,我每天趕著他們出巢啦、啄穀粒啦、躲老鷹啦、回巢啦。——他們算不算是我的寵物? 但我仍然是我們家的小雞,真正張開無形的大翅翼圍護我們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是我阿嬤。 我們都招呼好雞鴨入巢以後,阿嬤才會布席吃飯,飯桌上一定會有蕹菜、醬筍、菜脯、番薯籤穿插的飯——而且只有這三樣菜、一鍋飯,餐餐如此,年年如此。「吃菜命」,行走江湖的算命先生路過我家,說我一生「吃菜命」。——真算準了,真說對了,我就是這樣吃菜長大的! ——就學神農氏嘗百草吧!雖然我們只嘗了蕹菜、茄子、高麗菜、白蘿蔔,嘗他們白白胖胖的精壯期,也嘗褐黑鹹皺的初老歲月。 ——就學神農氏喝茶吧!可以解百毒,解百憂。雖然我們沒有魚腥可去,沒有油膩可除,就開始喝茶了。 忙的時候喝茶,閒的時候也喝茶 農田忙的時侯,天還沒光,爸爸就帶著一大壺茶米茶到田裡,九點十點間,還要追加一壺。茶米是村子裡柑仔店買的,半斤、一斤的買,店家大鏟、小鏟的舀,有淡淡的茶味卻未聞烘焙香,爸爸最忙的時候,拿起茶壺,壺嘴對著人嘴咕嚕咕嚕直灌直溉,放田水進秧田那樣迫不及待。我有樣學樣,放學回來,豪爽不減,灌得衣領雙襟也涼快無比,阿嬤「款款飲款款飲」還沒說完,我已經放下了茶壺,逗小雞去了。爸爸的豪邁,只有這點我算得上是農的傳人,其他劈柴啦,挑水啦,割稻啦,我念書去了。 晚飯後,阿嬤招呼大家搬竹椅、搬凳子、搬椅條,三合院的門口埕擺成自由隊形,有時還鋪上草蓆,夏秋之際,我坐著躺著望月觀星,幻想自己的章回。這時的茶壺小了一號,茶重新 撮了一把,茶壺和杯子也有自己團坐的竹椅,大人談他們緊要或不緊要的事,我想著緊要或不緊要的同學、漫畫週刊一期一期的義俠黑頭巾、小說裡的小細節。 大大小小的抽屜,或許不容易找到「一角銀」,阿嬤安頓的星夜茶席,安頓了我白日裡微微驚惶的心。 「來,飲茶。」 「好,我自己斟。」這樣的場景和對話,近二十年我常去的漳州古城,時不時就複製在街頭,這一頭,那一頭,三兩個閒悠悠的人,或站或坐,圍繞著一張兩尺長的木桌,一壺茶,五六個陶瓷茶甌,還有摺疊好的茶巾隨伺左右。 這是阿嬤清朝以來的生活實錄,還是漳州府宋代遺下的記憶? 漳州人林語堂說:「只要有一把茶壺,漳州人到哪都是快樂的!」 「來,來阮兜泡茶。」「來,來泡茶。」飲一杯茶,只要三兩分鐘,泡,那就可能一個下午了。漳州人是這樣招呼親友,有時是陌生的路人甲乙丙丁。 就這麼一張黃昏開始的阿嬤小茶椅,是我託其心、安其文字的靈府,是長長的神農路。 烹茶「宋韻」,煎茶也是「宋韻」 喝茶,到現在我還是延續阿嬤的話:食茶,複雜一點的:食新娘茶,日常一點的:飲茶的變聲? 似乎都跟國語、漢字的使用習慣有那麼一點小異。 煮茶、煮開水,阿嬤說的是:烹茶、烹滾水。「烹」這個字,東漢許慎《說文》沒有收錄,但宋朝丁度修訂的《集韻》,收入「烹」字,放在《集韻》卷四的「平聲.庚韻」:「烹,煮也。或作亨。」,在稍微往前的篇幅還將四個字列在一起,注音為「虛庚切」,同樣註解作「嘉之會也」,註明「亨或作享。」將《集韻》的這段文字連在一起瞭解,烹、煮,同義,「烹」很有可能從宋朝開始就唸作「虛庚切」,近乎阿嬤唸的。而且,我們熟悉的《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孟子》:「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萬章上),都用「烹」來煮小魚,水煮的成分多些,因為水煮大魚,不至於魚肉熟爛而散碎,但煮的是小魚,那就特別要小心謹慎了,何況是小國政治!鄭子產講的也是小魚苗,才會交代校人好生養在池子裡,沒想到校人烹之於鼎! 巧的是,今天我們所見的「茶」,是不是很像一條一條小魚?漢.王褒的〈僮約〉:「臛芋膾魚,炰鱉烹茶。」也是茶與魚相對,芋與鱉相對,不僅相對,體型還相似哩!煮茶、沏茶,阿嬤說烹茶,是不是很有「宋韻」? 煎茶、煎藥,我相信你阿嬤、我阿嬤說的都是一樣。 木柵貓空有「煎茶院」飲食包廂,大家以為台灣人喜歡玩「同音梗」,是由五權分立的監察院而來,其實,北宋蘇東坡〈試院煎茶〉七言古詩,用的就是「煎」字,題目用「煎茶」,詩中三度出現「煎」字:「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詩一開始,水滾生波的「蟹眼」「魚眼」就開始冒泡了,耳旁傳來水沸的聲音「颼颼欲作松風鳴」,宋朝人煎煮茶水,歷歷在前,阿嬤,不也歷歷在前?蘇東坡說「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不也是古今同調,萬事何如舒暢! 沒有理由的喜歡就是真喜歡 阿嬤有一天問我,喜歡喝茶嗎?我說,喜歡。 能說出一百個理由嗎? 茶是植物,不會傷害任何動物。 茶忍著天地的寒冷,火的烘焙,滾燙水的沖泡,卻給人帶來香氣。 茶是樹葉,卻有隱隱的花香、果香。 茶能回甘,進入記憶。 茶像你…… 阿嬤掩住我的嘴,憨孫,好啊好啊(好了好了),泉水自然湧出,水滿了自然溢出,真正的愛不需要理由啦! 但我繼續喝茶,寫茶詩,寫茶葉的色澤、光澤,寫製茶人的手澤,寫茶最基本的、與天地心相通的潤澤,寫茶的色相、精靈、魂魄,我不一定寫出茶的一百六十八相、一百六十八好,這,不一定是茶的全貌,但也不一定不是茶的髓、茶的愛,茶予人、茶與人那份天地心相通的真。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古代文人的詩意長夏

■付令 古時候可沒現在這些消暑神器,空調電扇連影子都見不著。但那些文人墨客們反倒把酷暑過得有滋有味,他們最愛找片濃蔭納涼,要麼乾脆搬到水邊住下。說來也怪,越是天熱,他們越能寫出好詩畫出妙作,硬是把難熬的三伏天變成了風雅的好時節。 杜牧最愛禪智寺的竹林,三伏天往竹席上一躺,剝著剛從井水裡撈出來的蓮子,那股子涼意就從指尖慢慢滲進心裡。李商隱可不一樣,長安城夏雨剛停的傍晚,他總愛披件單衣坐在窗前,手邊擺著冰鑒裡的梅子漿,給遠方的故人寫些纏綿悱惻的詩句。要說最會享受生活的還得是王維,輞川別業裡清晨採荷葉上的露珠煎茶,晌午睏了就枕著荷香小憩,等到夕陽西下時,琴聲便隨著溪水流向遠方。記得有次突然下起暴雨,他看著池中錦鯉爭搶落花入了神,連衣裳淋濕都不管不顧地蘸著雨水在牆上題詩,連襆頭被風吹進池塘都沒察覺。 夏日午後,白居易最愛邀上幾個知己,帶上幾壇冰鎮葡萄酒配上竹筒飯,就能讓他們從正午喝到日落西山。酒至微醺時,這群文人便徹底放開了,赤著腳在池塘邊追逐打鬧,驚得睡蓮叢裡得鴛鴦撲騰著翅膀飛走,濺起的水珠打濕了他們的衣袍。孟浩然倒是偏愛山居的寧靜、夏夜裡妻子搖著蒲扇為他趕蚊子,忽然一陣山風吹過,柑橘花的香氣混著墨汁的味道撲面而來,驚醒了蜷在他腳邊打盹的老黃狗。詩仙李白乾脆躲進深山竹林裡避暑。在安陸隱居時寫的那首《夏日山中》,活脫脫就是個逍遙自在的山野閒人——「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山風實在舒爽得很,他索性解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松風吹亂那一頭散漫的長髮。三百里湖面荷花綻放,李白泛舟其間,感歎「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恍若誤入了人間仙境。 黃州的夏天,蘇軾過得真是逍遙自在。他最愛採些新鮮荷葉熬粥喝,往老槐樹下一躺,慢條斯理地翻著書卷。記得有次雨後初晴,他光著腳丫踩在濕軟的泥地上,突然心頭一動:這世上哪兒不能當歇腳處?二話不說解下腰間玉帶換了壺好酒,跟路過的樵夫你一口我一口對飲起來,直到月亮悄悄爬上東山頭。陸遊那老頭子也是個倔脾氣,都這把年紀了還天天天不亮就爬起來舞劍練功,汗水把花白鬍子都打濕了,黏在那張沒寫完的詩稿上。看著驛道上匆匆趕路的行人身影,老人家恍惚間又回到了當年從軍的日子,「夜闌臥聽風吹雨」這句詩就這麼自然而然地湧上心頭。 那些詩人消夏的法子真是絕了,既機靈又透著文人的雅致。他們哪需要什麼稀罕玩意兒,隨便找些日常小物就能把炎炎夏日治得服服帖帖,連最普通的柴米油鹽都能品出詩意來。現在咱們窩在冷氣房裡讀著「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恍惚間彷彿聞到了千年前薔薇的芬芳,那股清涼就這麼從泛黃的書頁裡漫出來,悄悄地鑽進心坎兒裡。

Read More

經顱磁刺激+復健 中風病友新生

  高醫復健部rTMS團隊臨床突破,跨領域復健助病友重獲新生。(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48歲謝姓男子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右側偏癱及臉部麻痺,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後,生活自理方面幾乎都需要依靠他人協助;安排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結合多職類復健介入,右側手腳功能逐步改善,巴氏量表由35分(重度依賴)逐漸提升至70分(中度依賴),已能獨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動。 另一名66歲孫姓婦人突然發生中風症狀,出院後有複視、口齒不清、流口水以及肢體不協調情況。接受rTMS及密集復健治療後,嘴角流口水和歪斜的現象完全好了,說話的組織與表達能力也變得清晰,手腳活動也恢復到與正常人一樣。 高醫指出,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近年來已被廣泛應用於中風後肢體偏癱、語言障礙、吞嚥困難以及部分精神疾病的治療。 復健部主任林克隆表示,rTMS透過磁場脈衝刺激大腦皮質,調整神經網絡活動,促進腦神經功能恢復。目前歐美與日本等地已將rTMS納入臨床常規,相關設備也持續進化,例如高頻刺激結合Theta Burst模式,可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更持久的治療效果,成為全球復健醫學的重要研究與發展方向。 林克隆強調,rTMS並非單一治療,需結合完整復健策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Read More

視力模糊頭暈 揪缺血性腦中風

  醫師陳彥秀說明腦中風的症狀及治療方式。(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50多歲黃姓男子某天午休後醒來突然發現視力模糊頭暈,原以為中暑;但因眼球怪怪的,就醫經磁振造影(MRI)檢查,發現腦幹有一個小病灶,確診是缺血性腦中風。後續治療包含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預防再次中風,配合復健改善。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彥秀表示,許多人以為中風一定會出現手腳無力、嘴角歪斜等症狀;但中風的表現多樣化,臨床上眼球活動無力、單側眼皮下垂、看東西模糊或複視都可能是腦中風警訊,需要緊急就醫由專業醫生評估,才能接受最及時的治療。 陳彥秀檢查發現患者右眼眼球偏向外側、無法往內側移動,左眼活動正常;四肢肌力完全正常,也沒有嘴歪的情況,說話也清楚。患者還出現頭暈情況。陳彥秀解釋,其實是因為眼睛無法對焦,會造成視力模糊、步態不穩才會頭暈。 陳彥秀指出,向患者這樣突然發生的情況,除中風外,還需要考慮其他原因,如糖尿病相關的血管病變,神經免疫性疾病例如重症肌無力,多發性硬化症,泛視神經脊髓炎等。 陳彥秀說,判斷中風的法則主要為「FAST」,用於快速辨識臉部、手臂、說話的症狀。「F」為請對方微笑,觀察嘴角是否歪斜或臉部兩側不對稱;「A」為手臂無力下垂。請對方雙手平舉,觀察是否有一隻手無力下垂;「S」為說話不清或困難,請對方說一句簡單的話,觀察是否口齒不清、含糊不清或無法表達;「T」指搶時間。此外,如突然的頭暈、走路不穩或單眼視力模糊、突發劇烈頭痛等,也可能是中風的徵兆,應盡速就醫。

Read More

心血管病年奪6萬命 首務控制OSA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50多歲女性身材纖瘦、BMI標準,無家族病史,卻需長期服用兩種以上藥物控制血壓,某次就醫確診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經妥善治療、改善,血壓漸漸變得穩定。 心血管疾病年奪走6萬條國人性命;其中,「高血壓」堪稱頭號推手,而OSA已被證實為引發高血壓的重大獨立危險因子。美國心臟協會2022年將「良好睡眠」納入心血管健康8大要素,凸顯睡眠與心血管健康的密切關聯。 亞東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倬漢指出,高血壓是公認易遭忽視的沉默殺手,更是引發許多疾病的起源。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和先天的遺傳、家族史有關,後者則受到後天種種因素影響; 醫界證實,OSA是造成「繼發性高血壓」的重大獨立危險因子;控制好OSA,就有機會預防、甚至逆轉高血壓。 研究顯示,血壓每上升5~10mmHg,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10~20%。林倬漢表示,正常人睡眠時,血壓會比日間降低至少10%;但OSA患者夜間血壓往往降不下來,甚至反而升高,久了自然影響身體健康。 然而,臨床上常見對OSA的錯誤認知,導致延誤就診,增加罹患高血壓在內的共病風險。林倬漢指出,錯誤認知一,是認為「沒打呼」就不是OSA;事實是「並非所有患者都會打呼」,只要白天嗜睡、怎麼都睡不飽,就應提高警覺。 錯誤認知二,是認為肥胖才會罹患OSA;事實是東方人因臉型結構緣故,體重正常仍可能因上呼吸道狹窄塌陷而罹病。 林倬漢強調,OSA的確診與治療不能只靠打呼或體型來判斷。透過各式篩檢工具、專業醫師評估與完整治療流程,改善睡眠健康,有效預防與控制高血壓,可降低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風險。 林倬漢說,臨床上已有免過夜、僅需10分鐘的「超音波智慧睡眠檢測」,可作為「睡眠快篩」,適合排不到睡眠中心族群。若發現異常,醫師可進一步安排睡眠中心檢查與治療,達到早期揪出病人、即時介入治療的目標。

Read More

感冒痊癒仍累 免疫系統記仇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許多民眾稱感冒都好了,但人還是很累、喉嚨怪怪的,甚至會頭暈、胃也不舒服…。醫師指出,這樣的狀況並非病毒殘留,而是免疫系統「還沒放下警戒」。 研究指出,人體的免疫系統具備「訓練性免疫」,也就是免疫細胞具有「記憶」甚至「記仇」的能力。當身體經歷感染、壓力或發炎時,免疫細胞會留下痕跡,讓下次反應更快,但有時反而會「太過頭」。基因醫師張嘉銘形容,這就像戰爭結束後,軍隊仍繃緊神經、聽到風吹草動就開槍。感冒雖痊癒,免疫系統卻仍在「過度戒備」:人會覺得疲倦、喉嚨卡卡、腸胃不適、皮膚乾癢,甚至情緒低落。 研究顯示,這種免疫記憶藏在骨髓中。造血幹細胞會「記得」感染經驗,之後產生的免疫細胞反應更劇烈。當壓力、睡眠不足、油膩飲食或焦慮頻繁出現時,免疫細胞長期處於「過度警戒」,導致慢性發炎與內耗。這種免疫重編程效應可能持續一年、甚至更久,且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體免疫病及阿茲海默症等慢性疾病都有關聯。 要如何「教免疫系統放下」?張嘉銘建議: 1.從飲食開始。高糖、高脂與加工食品會刺激發炎;相反地,富含植物多酚、膳食纖維與Omega-3脂肪酸的地中海型飲食,能幫助免疫細胞冷靜反應、降低慢性發炎風險。 2.睡眠是免疫重置鍵。睡眠不足會讓骨髓幹細胞誤被訓練成「高警覺型」。規律作息能讓免疫系統回歸穩定,就像讓孩子回到有秩序的學校,重新學會節制。 3.管理壓力與適度運動。焦慮、孤單、憤怒都會改變免疫反應。深呼吸、曬太陽、聽音樂或靜坐,都能「解除免疫警報」。此外,每週3~5次中等強度運動可訓練免疫系統「有節制地出手」,減少過敏與疲勞。 他提醒:「健康的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而是懂得何時出手、何時退場。」當學會放慢腳步、好好吃飯、睡好覺、讓心平靜,免疫系統自然會重新學會信任;在那股說不出的疲倦慢慢消散時,代表身體不只是痊癒,而是真正地「恢復健康」。

Read More

健康永續 28醫院當領頭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2025健康永續ESG評選」頒獎典禮18日登場,全台28家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參與,分別獲得健康永續卓越典範獎、健康永續傑出實踐獎、健康永續潛力發展獎3大獎項。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林名男說,近期太魯閣立霧溪又出線堰塞湖,凸顯氣候變遷嚴重性,台灣雖然起步慢,但一定能達到健康永續。 醫界首個凸顯健康ESG的評選獎項「2025健康永續ESG評選」頒獎 。林名男表示,從花蓮縣光復鄉堰塞湖災害,到立霧溪堰塞湖出現都令人擔心,台灣不僅是小小多山的國家,還多地震、多颱風。 然而,近期部立醫院在光復鄉開設緊急醫療站,看到不少感人故事;一名越野機車騎士,騎4小時車到災區送暖。他說,氣候相關災害愈來愈多,備受信任的醫療專業,也要發揮影響力,讓健康永續,並讓環境更健康。 談及具體實踐,林名男說,吃1餐素食就可減少780公克碳排,雖相較台灣每年2.5億噸碳排微不足道;但只要醫院間彼此激勵,從這次參與永續評選的28家醫院開始,逐漸向外推廣。台灣只有450家醫院,只要有意願開始執行,相信很快就能在環境永續扮演重要角色,讓台灣更好、世界更好。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分享,該院為全台第一家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的醫療機構,在推動永續行動過程中,永續報告書揭露、制定是溝通與評估的重要工具。永續報告書結合「台灣永續獎(TCSA)」的標準與「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健康照護產業11項指標,涵蓋能源管理、廢棄物管理、病患隱私及數位健康紀錄等領域,全面展示醫院ESG表現。 雙和醫院永續發展室主任李宗翰表示,該院為新北第一家綠建築醫院,醫界不像產業界有明確的碳足跡管理規範,近期院方已向環境部申請,盼能訂出一套標準。

Read More

吳思遠獲選全球頂尖醫師科學家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美國史丹佛大學9月公布最新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羅東博愛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思遠因在臨床腫瘤學與放射治療領域的卓越研究表現入列。消息一出,全院為之振奮。 史丹佛大學為全球頂尖學院,「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今年台灣有多位臨床醫師入榜,包括台大與北榮各7人。該榜單涵蓋全球5大領域、22個主學科與174個子學科,依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學術影響力指標與合作研究影響力等指標,遴選全球前2%的科學家,表彰其對學術界與人類健康的重大貢獻。 根據官方榜單,吳思遠於臨床醫學領域,在腫瘤學與癌症生成子領域排名前列,展現台灣癌症研究具國際級影響力。 吳思遠長期鑽研臨床腫瘤治療,研究論文於國內外獲獎無數,研究成果提升癌症病人的治療品質。得知獲獎,他表示,這不僅是個人殊榮,更證明台灣的放射腫瘤學已獲得國際醫學界的高度肯定。他也希望未來能持續推動跨國合作與創新研究,為癌症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選擇,也讓宜蘭鄉親享有世界級的照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