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災後 類鼻疽增6例、2死

  高市衛生局提醒民眾災後清理環境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類鼻疽、腸道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病及登革熱等傳染病感染或擴散風險。(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戴淑芳、王正平∕綜合報導 類鼻疽疫情升溫,疾管署22日表示,丹娜絲颱風後新增6例類鼻疽病例,個案均在高雄,其中有2例死亡;今年累計27例創歷年同期最高,推測與去年下半年4颱襲台有關。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公布,國內上週新增6例丹娜絲颱風後發病之類鼻疽本土病例,均居住於高雄市,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9日至7月13日。其中4例具慢性病史,2例有汙水接觸史,而2例個案因類鼻疽併發肺炎及敗血症死亡,其餘4例均住院治療中。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類鼻咀死亡個案,提醒颱風天注意防疫。(記者戴淑芳攝)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疽死亡個案中,1例為50多歲男性,有酒精性肝病、胃潰瘍病史及汙水汙泥接觸史,因發燒血便就醫,診斷類鼻疽合併肺炎及敗血症休克、本身肝病引發肝硬化和消化道出血,發病第5天死亡。 另一名為9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7月中旬發燒咳嗽呼吸喘就醫,因肺炎症狀收治加護病房,雖無汙水汙泥接觸史,仍於住院隔天,因類鼻疽合併肺炎及菌血症,宣告不治。 林詠青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汙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或吸入性感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過去颱風後最大類鼻疽疫情為去年凱米颱風後,1個月增加類鼻疽69例,其中13例死亡。本次丹娜絲颱風後第一週5例,尚未超過去年7月底凱米颱風後第一週新增11例之紀錄,但今年累計27例為歷年(23年)同期新高,且反常於1至4月就有13例,主要應與去年下半年4颱接連襲台有關,潛伏期較長的病例於今年初陸續發病。 羅一鈞提醒,預估7-10月都屬颱風季,颱風天應盡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且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以避免直接接觸或吸入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汙水。

Read More

〈中華副刊〉普通人

文/張紫蘭 畫/郭佳靈 普通人1 我珍惜我和我的時代一起進步,我並不知道結果。我總是遇到一些普通人,他們啟示了我、改變了我。我是這個時代的煙塵,我是吹逝的一些風雲。沒有人記得歷史,我也不相信。我身邊走過一個凡人,我驚呼地追尋他(她)。   普通人2 偉大的人,他首先瞭解自己不是那麼偉大,不是那麼重要。 擺了姿勢,也可以都不要。 那就是一個普通的境界,一個中間的境界,也許不容易抵達,不容易自己承認。 他站在人類的頂點,但他目光追隨身邊行過之生動活潑的眾人,他激動了。為什麼人類是如斯狂野的生命。他快樂地哭了。   普通人3 他是最被看不起的。但我其實知道,我無論如何抵達不了他的智慧。他太不如意了,他太聰明了。因為他不斷在鍛鍊之中,在巔峰。 那些說人命運和道人生死,或是最無趣之人。不知生命之有趣。 生命的趣味,不在外表的面貌。外表太淡了,形式太孤單。最被藐視的人,可能存在充沛的抵禦。 不幸是潛力的可能起點,他的醜陋是他美的起點,他從不知道,他也不必知道。他的生命裡不在乎。   普通人4 公車上,大家都很睏,有人趴著、有人拄著臉打呵欠、有人歪曲皺緊眉。我看這些眾生狼狽,嚇了一大跳。 唯有柔美,她坐眾人之中,挺直腰,堅持微笑,維護姿勢直視前方。當然,現在柔美的笑容快要僵掉,她畫很美的妝,她堅持全世界都在看她! 忽然,我明白柔美的一生了。她堅持的手段和美,終於繼承公婆大筆產業,榮華富貴。可是也由於她極致的虛偽,接受一個完全無法愛她的丈夫,兩人痛苦終生。 每個人都痛,而柔美走在痛的極致、美的極致。隨時隨地,她以為全世界都在看她、欣賞她。   普通人5 我不曉得我想的對不對,但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 我的小孩一向對來我家做清潔工作的墨西哥阿姨很有禮貌,我並沒有教他如此,我覺得很驕傲。 有時候我在想,對於社會地位較我們高的人,表示尊重,是應該的。但是我們分辨一個人的「好壞」,可以看他如何對待「較低階層的人」。 我的朋友A來我家,傭人向她問好,她做出嫌惡的表情。 我的另一朋友B,學歷很高,一進我家門看到傭人在清洗,立刻用另一種語言向我指責傭人的不對,一刻也不放鬆,令我十分驚訝。 這兩位朋友傭人都沒有得罪她們。而我終於知道,她們只是很自然,很自然地表達。   普通人6 妳瘋狂地奔跑,彷彿回到少女,追跑啊!那世間的虛榮! 最大最大的妳要。瘋狂地。 妳不知道妳有多醜陋,妳不知道妳有多麼美。 妳一點都不普通。 妳征服的男人,最清純最無知。   普通人7 a. 他的演講,有一種快要超出去的驕傲,但他從不超出去。 對齊著生命,對齊著世界。 b. 你錯了。我只要在小小的世界和小小的普通裡。 c. 我若說我,也不一定是我,你誤以為那種偉大。人可以小,可以大,可以空虛與空無。 d. 琪琪的人生是沒有名姓的,這是她的創意。任何面孔是她,她是任何人。 e. 我知道我的缺點,太驕傲。 我也知道我的優點,太不驕傲。

Read More

〈中華副刊〉海棠記

■方華 園子裡的垂絲海棠開了,粉色的小花朵綴滿枝椏,彷彿一群羞怯的小女子,在春光含情脈脈的注視下,紛紛酡紅了臉頰。 文震亨在其《長物志》中即這樣描述:餘以垂絲嬌媚,真如妃子醉態。 或是受了園中垂絲海棠的召喚,陽臺上的一盆貼梗海棠也在照進窗戶的一片陽光下急急綻放了,只是那殷紅的花朵不似垂絲的清麗玲瓏,而顯示一份大紅的喜慶與雍容的富貴之相。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寫海棠的詩句,最膾炙人口的當數蘇軾的這首〈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贊楊貴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據宋《冷齋夜話》記,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便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故海棠有「花貴妃」之稱。 文震亨是明代大書畫家文徵明的曾孫,其「妃子醉態」之繪,應來自於此。 自從園中栽下幾樹垂絲海棠,便年年應時開放,從不違約。每每從一片粉紅下走過,腦中總想到「海棠依舊」這個詞。 「海棠依舊」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借宿醉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述,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體現出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對自然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一絲傷感。詩句中「海棠依舊」一詞就此被後人用來讚美女性的嫵媚高雅,風采依舊。 花語隨人意。同樣的海棠,在李清照的眸中是憐惜傷懷,在唐明皇的眼裡是嫵媚嬌豔。而蘇東坡在寫下那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時,正貶官黃州,但其詩中卻沒有絲毫頹唐萎靡之氣,詩句中那些明快的意象,讓我們真切感觸到一代大家的達觀心態、瀟灑情懷。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據蘇軾自己記述,其到黃州不久,寓居定惠院,發現附近山上有海棠一株,極為繁茂。蘇軾對其甚為喜愛,每年盛開之時,都要置酒海棠樹下賞花。蘇軾所記,是寫海棠也或是在寫自己? 陸遊也有一首〈海棠〉,教人如何欣賞海棠花的。詩曰:「月下看荼醾,燭下看海棠。此是看花法,不可輕傳揚。荼醾暗處看,紛紛滿架雪。海棠明處看,滴滴萬點血。」讀此詩,於是幾次試著在燈下看陽臺上的貼梗海棠,有一種美色偷窺的感覺。還是覺得陽光明媚下賞海棠最佳,春光若弦,花開如舞,熱烈奔放,開朗胸懷。 陽臺上的一盆蘭草也正盛開,微風入窗,暗香淺送。可即便貼近海棠的花蕊,也嗅不到絲毫的芬芳。海棠豔美卻無香,這在許多人的眼裡是一憾事。比如張愛玲即在《紅樓夢魘》中說:「平生有三恨,一恨鰣魚有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 其實張愛玲的「三恨」源於古人的「五恨」。頭兩句是宋人彭淵材「五恨」中的兩個,第三句是她加上了自己讀紅樓的感受。 宋朝僧人惠洪(俗家姓彭)有一本《冷齋夜話》,書裡提到他的叔叔彭淵材有「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其實,這些個人愛恨沒有什麼普遍意義。比如海棠無香,在我看來並非什麼人生之憾,恰如張愛玲之文字,淡然中流出華美。 人生中哪有香色俱全的完美,就像鍾愛海棠的蘇軾、陸遊、文震亨之類名士大家,也都有著時運的不濟、情感的挫折、命運的多桀。即便是貴為至尊的唐明皇,也有著「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無助。歲月中有一株海棠之美相遇相伴,即便是春風雨露一相逢,不也是勝卻人間無數? 燈光下,陽臺上的貼梗海棠已是收斂了綻放,她在等待著一縷晨光的到來,與園中的垂絲海棠遙相呼應,繼續營造這一份春天的熱烈,讓我把春天和她飛逝的韶華記取。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叮叮車

■付煒 坐上叮叮車的那一刻,整個夜晚 都成了我們的輜重,該怎麼 在燈火之林裏發明另一種命運 又怎樣在高樓掩映下望穿蟬鳴 那個深夜排隊的糖水鋪 我們曾一起去過,現在許多人 擁擠在門外,看起來像掉落的念珠 路上那些站臺,像城市的紐扣一樣 遠處傳來暗香,和酒吧未散的歌聲 叮叮車一路穿行,像在歷數我的記憶 它們隨風奔逃到無人的街巷 成為塵埃,或者我夢裏的墻垣

Read More

境外登革熱單週增12例 今年新高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疫情。(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天氣濕熱,疾管署22日表示,國內上週新增12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為今年單週最高;另有今年首例中國大陸境外移入登革熱(廣州),遂因廣東登革熱屈公病疫情均升溫,即起提升廣東旅遊疫情警示為第一級:注意,請民眾近期赴廣東旅遊務必做好防蚊措施。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12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為今年單週最高,分別自泰國(4例)、印尼及越南(各3例)、緬甸及柬埔寨(各1例)移入。今年尚無本土病例。 另7月14日亦確診今年首例中國大陸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為北部30多歲女性,6月底至7月初至中國廣州,6月底於當地動物園曾被蚊子叮咬,返台第5天發燒,後續因持續發燒並出現紅疹至急診登革熱快篩陽性,通報檢驗確診登革熱第一型。 今年登革熱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個案,截至7月21日登革熱累計109例確定病例,為近6年同期次高,多自東南亞國家移入,占91.7%,以印尼45例為多,其次為越南16例、菲律賓13例、泰國12例及馬爾地夫8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主持疫情記者會。 (記者戴淑芳攝)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中國大陸近期登革熱疫情上升,今年至6月累計563例,為6年同期最高,預期8-10月為高峰,以廣東、雲南、廣西等省分較多,廣東個案最多且呈上升趨勢,7月7-13日一週報告62例,其中本土病例51例,以廣州23例最多。 同時,廣東佛山市近期屈公病疫情暴增,今年迄7月19日共計1873例確診,澳門也確診首例屈公病(有佛山旅遊史),為境外移入個案衍生此波疫情。 羅一鈞表示,因應大陸廣東近期登革熱屈公病疫情均升溫,疾管署已於即日提升大陸廣東省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一級:注意,請民眾近期赴廣東旅遊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入境時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

Read More

〈中華副刊〉舊城憶往

■王秀蘭 暖陽燦燦的春日,小學同學陳琦從屏東來高雄辦事,兩人約了在住家附近的咖啡館碰面,七十出頭的她,依然精神矍鑠不顯老態。 我倆從小一起在眷村長大,當年國共之戰爆發,南京老家的村民倉皇中跟隨金陵工廠搬遷來台,一群人在高雄十三號碼頭登陸之後,暫被安置在簡陋的鐵皮屋中,待眷村改建完成才分批入住。早期的台灣生活異常艱困,父親們在聯勤兵工廠上班,微薄的薪水僅夠餬口,隨著孩子陸續出生長大,家中經常不到月底就左支右絀捉襟見肘了。 陳琦有六個手足,加上當年同行來台的奶奶,一家九口的生活窘境不言而喻。記憶中小學每天放學後,大夥兒都會手牽著手一起回家,但陳琦從不跟我們走在一起,她要趕緊回家幫忙母親整理醬菜,等父親下班後,倆人推著老舊的載貨腳踏車,帶著批發來的醬菜,在村子裡挨家挨戶叫賣。生活像個鐘擺,從日出到日落,在黎明與黑夜兩頭擺盪,永遠看不到盡頭,命運像她手中的風箏,抓住的只是那一截細繩,一場狂風暴雨,說斷就斷。 陳琦的父親年輕時在南京曾跟隨廚師習得一手好廚藝,因此村子裡的人家若有喜慶宴客時就會找他去辦桌。陳琦會跟著父母一起去,幫忙摘菜、洗菜,做些遞遞拿拿的工作,因此假日鮮少有時間與大家玩在一起,印象中,那張略帶稚氣且純真的臉龐,總充滿了一種對生活的惶惑不安與難以承受的煎熬,沒有人知道她心靈深處真正的夢想是什麼。 民國五十六年政府還未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我們是初中的最後一屆,小學六年級時,大家無不卯足了勁為初中聯考而準備,老師更在假日免費為我們輔導數學,全班同學都參加了,唯獨陳琦因家中繁雜的家務無法脫身,於是老師去家裡找她父親商量:「若不讓她繼續升學,將來就只有做工的命。」在老師殷殷勸說下,父親終於答應了。深深感佩當年老師用一顆熾熱的心免費為我們這一群家境清寒卻猶想孜孜求知的學童無私的付出,每思及此就不禁紅了眼眶。小學畢業後,純真的童稚歲月也悄然遠去。 上了初中陳琦依然蠟燭兩頭燒,在家務與學業間爭分奪秒,雖然我們住在同一個眷村裡,但因不同校因此少有機會碰面,只有在寒暑假時才有機會聚在一起,說說女孩之間的悄悄話,豆蔻年華本該如一首美麗的小詩,但升學壓力與拮据的經濟窘況,讓我們對那渺不可知的未來,時刻懷著悽惶的心情。 順利考上高中,緊張的大學聯考壓力又接踵而來,我們在驚濤駭浪的苦海裡浮沉,深怕一個大浪來襲就滅頂了,我們賣力地往前泅泳,唯一的指望便是考上大學,離開貧窮的村子。年少時,我們銳意向前,一味追求那遙不可知的未來,然而,想要通過競爭激烈的聯考走進大學那道窄門,對當年窮困又沒有任何資源的孩子來說,是心中不可言說的辛酸與哀戚。 大學聯考放榜,我倆均不幸落榜,之後我轉考三專聯招進了銘傳。陳琦決定隔年捲土重來,她白天在工廠上班賺錢養家,下班後於勞務之餘自修苦讀,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考上了高師大夜間部,並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其努力不懈的精神足為楷模。銘傳畢業後我回南部工作,沒多久全家搬離了眷村,從此我們也失去了聯絡。 之後輾轉得知,陳琦畢業後跨海到澎湖參加教師甄試,順利取得了國小教師證書,被分發到澎湖三級離島的一間國小,一年後如願調回屏東縣任教,之後結婚生子一路順遂,坎坷的人生於此算是圓滿了。 彼此再聯繫上,已是兩鬢如霜的花甲之歲了。 記得母親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不讀大學,就永遠出不了村。」當年黃土飛揚的落魄小村,如今已永遠地沉入歷史的煙塵,回眸凝望年少歲月,眼淚竟潸潸掉了一臉,鄉音在無盡的暮靄蒼茫中忽明忽滅……

Read More

8.1起實施 公費13價肺鏈疫苗 擴及55-64歲原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炎是國人第3大死因,也是原住民第4大死因,疾管署22日表示,繼去年1月9日起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實施對象新增55-64歲原住民之政策,自8月1日起再將55-64歲原住民增列為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13價疫苗)實施對象,7.2萬人受惠。 肺炎鏈球菌為引起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中重症及死亡機率,預防效果達75%。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為進一步降低55-64歲原住民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風險,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接種建議,自8月1日起再將55-64歲原住民增列為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13價疫苗)實施對象。 未納入公費前,民眾需自費約4000元才能接種13價疫苗,為增進民眾健康減輕負擔,政府自112年10月2日起陸續將65歲(含)以上長者、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列入公費13價疫苗實施對象,8月1日起再增55-64歲原住民,整體涵蓋對象已達491萬人。 此外,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流感、新冠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亦無須間隔任何時間接種。

Read More

月底上路 免巴氏量表 恐爆10萬人搶看護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80歲以上長者及70歲以上癌症2期患者可免巴氏量表就可申請移工新制將在月底實施,外界擔心在健康老人的排擠下,真正因重症需要照顧者將請不到外籍看護,衛福部次長呂建德22日表示,聘僱審查過程將讓重症家庭走綠色通道以加速審查,申請期空窗民眾也可使用長照服務。 呂建德指出,面對有10萬名80歲以上長者將可聘用外籍看護,衛福部與勞動部已成立雙次長會議,正積極解決聘僱需求,因應措施包括在申請期間空窗期,民眾將可以使用長照服務,同時為加速審查流程,將對重症者提供綠色通道,進行審查分流以加速作業流程。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衛福部與勞動部已就重症定義進行討論,初步鎖定為失智症患者及癌症2期以上患者,此外醫療相關專家學者也建議納入不分期的非實體癌患者等有特定醫療診斷者,相關規定將由勞動部統一公告。 衛福部表示,申請者在等待期間,也可適用長照4項補助,成功聘僱後則限制只能使用照顧及專業服務項目,而日間照顧及家庭托顧服務屬一對多社區照顧服務模式,有助長照個案透過社會參與減輕或延緩失能狀況,9月起也將放寬此類個案可在原核定額度下使用「照顧及專業服務」中的日間照顧及家庭托顧服務。

Read More

衛福部成立家庭照顧者LINE專線

  衛福部成立LINE的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民眾可透過LINE直接獲得所需的協助。(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22日指出,統計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去年接獲6千餘通求助電話,其中近3成是以照顧者之情緒支持為最多,明年起政府將推動長照3.0,將延續照顧者自我覺察的重要性,增強照顧者韌力。 衛福部也公布成立LINE之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民眾可透過LINE直接獲得所需的協助。 呂建德次長表示,截至今年5月22縣市已設置134個家照據點,由全台約300名受專業訓練的家照專員提供包括照顧安排諮詢、到宅照顧技巧指導、支持團體、轉介心理協談等協助,為家庭照顧者與家人凝聚照顧共識,降低照顧負荷。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去年關懷專線接獲6千餘通來電,其中以要求情緒支持占29.4%為最多,且較前1年增加2.5%,超越詢問照顧資源的19.9%、照顧需求的17.3%。而情緒支持中以傾訴照顧壓力,如焦慮、憂鬱、無力、疲倦、憤怒等,又占了42%為最高,其次為與被照顧者溝通困難占23.3%,也較前一年增加1.5%,顯示多數照顧者難以抒發內心壓力,傾訴成為主要來電需求。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分享案例指出,一名住在彰化的46歲女性,同時要照顧中風父親、智能障礙兄姊及情緒不穩母親,當地社工徐秀珠積極協助並發掘她繪畫天賦,協助將畫作製成LINE貼圖,讓她 重拾自信與成就感。新北市一名70歲老婦,獨自照顧100歲的丈夫,因不堪照顧負荷而想輕生,也在當地社工王冠瑾的協助下,安排就養機構讓她重拾生活的勇氣。 衛福部指出,家庭照顧者遇到問題一定要向外求助,運用長照資源選擇適合長照需求或照顧壓力與安排,提高照顧者韌力。

Read More

共諜案風頭過?吳釗燮露面

傳出助理是共諜的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右五)終於露面,22日接見歐洲議會「歐洲民主之盾特別委員會」主席洛瓦索(左五)所率訪團。(文/記者康子仁、圖/國安會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