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委會攜手Plants打造蔬食饗宴

  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左二)等人品嘗客家食材所研發的三道創新餐點。(客委會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客委會與企業植宿餐飲異業結盟,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十八日前往開箱此次合作運用客家食材所研發的三道創新餐點,他表示,期望透過跨界共創,讓大眾看見客家料理不僅有油、鹹、香的傳統風味,也能結合當代飲食趨勢,展現更多元、豐富且永續的可能性。 范佐銘指出,客委會落實賴清德總統的客家六箭政策,推動客食輔導推廣計畫,已籌組客食諮詢委員會,盤點出五十二項核心客家食材,並攜手七家企業研發出二十五道創新料理。此次品嘗到蔬食餐廳Plants打造的蔬食客味,令人耳目一新,也證明客家料理不只能展現傳統的澎湃風貌,更能轉化為精緻、永續、貼近都市生活的飲食選擇。 台灣首間主打植物性、無麩質與全食概念的蔬食餐廳Plants,結合客家食材與植物性飲食理念,打造出三道嶄新的永續客食料理,分別為擂茶蘿蔔餃子佐桔醬、烤白菜佐香蔥醬與老菜脯、福菜九層塔青醬麵包捲。活動參與者尚包括Plants創辦人饒孟蓁與共同創辦人林莉,以及長期關注台灣農村與客家文化的作家兼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陳美禎。

Read More

複合影像導引疼痛治療 國際專家齊聚台中交流技術

  複合影像導引疼痛介入治療工作坊,在集思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揭幕。(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介入性疼痛治療隨著精準醫療時代來臨,邁入科技整合新階段。台中慈濟醫院疼痛治療科、台灣疼痛醫學會與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主辦「複合影像導引疼痛介入治療工作坊」,18日在集思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揭幕,三天課程吸引海內外臨床與學術專家齊聚,聚焦複合影像技術在疼痛治療的臨床應用,推動技術實作與跨領域合作。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陳貞吟說,國際專家經驗分享與臨床實作課程結合,推動台灣疼痛醫學朝向更高精準度與專業整合,帶給病人更安全、有效且個別化的照護,這正是精準醫療理念在疼痛治療領域的延伸發展。研討會以複合影像導引介入治療為主軸,強調X光與超音波雙影像的整合應用,透過更客觀、精準的導引,提升對脊椎、神經與肌肉骨骼疼痛病灶的診斷與處置能力。 台中慈濟醫院疼痛治療科主任唐宗詠指出,傳統依賴手感與經驗的操作方式逐漸被科技輔助取代,醫師唯有掌握新工具、深化解剖理解,安全與療效間取得最佳平衡。課程以「介入性疼痛核心議題」為主軸,涵蓋頸因性頭痛、椎板切除術後疼痛症候群、肩部肌腱損傷與深層軟組織疼痛等常見但診斷不易的問題。 美國伊利諾大學的Dr. Kenneth Candido分享最新頸椎椎間盤源性疼痛診斷與治療趨勢,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則從再生醫學角度,分享腰椎退化疾病的整合性治療策略。 台中慈濟醫院團隊展現本土技術深度,微創脊椎關節中心主任張建鈞與唐宗詠主任,分別從微創外科與疼痛介入觀點切入椎板切除術後疼痛處理,呈現跨專科協作的臨床價值。微創脊椎關節中心副主任謝尚霖則針對肩部旋轉肌群損傷,分享微創修補手術結合再生療法的臨床應用。 香港大學臨床副教授Dr. Stanley K.H.Lam以生物張力整合理論切入旋轉袖肌病灶,強調整體力學架構對組織功能與疼痛機轉的影響。 員榮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冠霖與台北榮總復健部醫師林威廷分別分享深臀部疼痛症候群及上肢高階超音波應用的臨床經驗,展現影像診斷與導引技術在疑難疼痛案例中的解決能力。 美國UCLA的Dr. George Chang-Chien則聚焦透視導引操作技巧,補足醫師在精準定位與劑量控制的實務訣竅。 課程內容理論與操作兼備、臨床與科學並重,課程後續移師彰濱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展開兩天涵蓋四大核心操作模組的實作訓練,包括「雙影像導引脊椎治療」、「超音波導引脊椎治療」、「超音波導引肌肉骨骼治療」與「內視鏡脊椎手術」,學員在專業引導,操練臨床常見處置技術,強化手術精準度與操作信心。

Read More

史萊姆黏土抽檢 5件硼超標

  台中市政府法制局公布市售史萊姆黏土產品檢驗結果。(法制局製表/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史萊姆黏土具有高度可塑性且色彩鮮豔繽紛,深受孩子喜愛,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抽查發現有硼超標情形,111年發生幼童使用史萊姆黏土導致皮膚嚴重發炎的事件。台中市政府5月自實體及網路商店購得11家廠商的史萊姆黏土,6月間送檢,全部樣品重金屬均合格,有兩款產品中文標示不合格,有5家業者販售的史萊姆黏土硼元素超出法定標準,最高超標達8.6倍。 法制局長李善植說,為使液態的膠水凝固並具有彈性,製造商一般常使用「硼」元素製成史萊姆黏土供孩童玩耍。過去黏土檢驗僅止於重金屬檢測,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已公告,史萊姆黏土的新修正檢驗方式113年3月1日實施,規範檢驗史萊姆黏土的硼元素每公斤不得超過300毫克。 這次抽樣的商品分別自實體及蝦皮平台商店購得,11家廠商的史萊姆黏土,除1家係國內產製以外,其餘10家係自中國大陸進口。 消保官吳冠民表示,避免硼元素損害孩童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不論業者是在113年3月1日以前或以後,只要是進口或製造史萊姆黏土應符合新修正的檢驗標準,確保兒童健康。 這次檢出超標商品比例不低,已流入市場販售,建議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全面抽檢史萊姆黏土。史萊姆黏土常因摻雜香料色素等而含有塑化劑,韓國的研究報告指出玩史萊姆的孩子被診斷為「周邊型性早熟」的機率,是沒玩史萊姆者的5.5倍。

Read More

小六女童乾癬難眠 中醫調理見效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別再以為只是皮膚乾燥!中醫揭露「乾癬」真相,這是一種常見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主要症狀為皮膚紅斑、脫屑與搔癢,嚴重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指出,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童,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甚至癢到無法入眠,前往豐原醫院求診,4個月的中醫調理,皮膚逐漸恢復光滑,重拾自信笑容。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天氣變化大,許多人出現皮膚乾癢、脫屑、紅疹等症狀,常誤以為只是單純乾燥,塗抹乳液即可改善,忽略可能是乾癬,中醫稱之為「白疕」,屬「癬症」的一種,與體質、情緒密切相關,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 當免疫細胞異常活躍,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代謝異常,在表皮堆積,形成如魚鱗狀的脫屑,俗稱「銀屑」,乾癬常見好發部位為頭皮、肘部、膝蓋、背部等。 蘇紋華說,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有明顯壓力史或情緒起伏,易於冬季復發。中醫講求「體質辨證」再治,常見體質分為4型,「血熱型」紅斑劇癢、口乾舌紅;「血燥型」皮屑厚多、皮膚乾裂、舌紅少津,屬陰血不足;「血瘀型」疹塊色暗、反覆不癒;「氣血兩虛型」病程長、容易疲倦、病情遷延不癒。對不同體質,治療上採取「內調外治」3大策略,「內服方劑」依個人體質開立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外用療法」衛教指導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保養品;「日常調養」避免發物、辛辣與海鮮,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 蘇紋華提醒,乾癬雖為慢性病,只要找出體質根源、配合生活調整,大多可有效控制。「減壓抗焦慮是關鍵,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復發。」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與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加劇症狀。

Read More

三伏貼 氣喘惡化風險降60%

  中醫全聯會表示,易過敏及陰虛體質民眾可到中醫院使用三伏貼,為體內注入更多的能量,以改善體質。(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醫全聯會指出,7月20日就是三伏天的初伏,提醒體質陰虛及易過敏的民眾,別忘了到中醫療院所貼三伏貼,這是中醫依據「冬病夏治」理念,利用陽氣最旺的夏季,以藥餅協助將能量儲存體內,再於冬季釋放並發揮療效。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研究證實三伏貼透過調節發炎因子改善氣喘患者呼吸功能,平均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上升13%、氣喘惡化風險下降60%,可以有效改善氣喘、鼻過敏、過敏反應、感冒及睡眠狀況。 北市聯醫昆明中醫院副院長邱榮鵬指出,三伏貼主要適用於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及體虛易感冒者,尤其適合兒童、虛寒體質及銀髮族群。將逐痰、溫陽、通絡的中藥材研末後,調製成膏狀敷貼於特定穴位,可調節體內免疫功能,降低嗜酸性白血球數量。 中醫全聯會指出,三伏貼的藥材具有刺激性,應由中醫師問診後為民眾貼於特定穴位。(記者傅希堯攝) 馬偕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張絜閔表示,由於三伏貼藥效具有刺激性,有些人可能會感到輕微的刺痛或發熱,這屬是藥效發揮的正常反應,若感到強烈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孕婦、嬰幼兒、過敏體質者以及皮膚有損傷的人應避免使用,建議仍需中醫師評估。 中醫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指出,臨床上一位80歲的奶奶近10年每年都會到診所貼三伏貼,多年來的易感冒及氣喘的毛病,情況也都有好轉,這位奶奶連看病的次數都減少了,奶奶感覺用了三伏貼後,身體比70歲時還要健康。依健保資料台灣因過敏接受西醫診治人口約占總人口15%,這些民眾都可求診中醫使用三伏貼。

Read More

熟男複視重影 中醫眼針改善

  醫師徐靖翔運用特製細軟針具,從眼眶周圍的睛明穴、球後穴等穴位直接入針,沿著眼球外肌肉層,藉此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活化神經與肌肉,並提升淚液分泌。(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一名40歲的林姓男子,近日突然出現「複視」症狀,看東西會出現重影,單眼在同一時間看到兩個重疊影像導致他無法專注工作,日常生活更是大受影響;經高醫中醫部診斷,採取眼針治療,經兩個療程後重影現象顯著改善,其他治療案例搭配西醫共同治療達到良好療效,成果也刊登於「中醫藥研究論叢」期刊,為眼疾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契機。 高醫中醫部主任蔡政勳部表示,中醫眼針療法屬於針灸治療的一種,主要針對眼部及全身疾病進行微針刺激。醫師運用特製細軟針具,從眼眶周圍的睛明穴、球後穴等穴位直接入針,沿著眼球外肌肉層,深度可達3-5公分,藉此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活化神經與肌肉,並提升淚液分泌。眼針治療使用的針具經過特殊設計,針體極細且針頭經過鈍化處理,大幅降低對眼部組織的刺激與損傷,提升安全性。 高醫中醫部推動眼針療法新趨勢,以中醫眼針搭配西醫共同治療達到良好療效。 (記者王正平攝) 主治醫師徐靖翔表示,多項研究已指出,眼針對視功能的改善具臨床實證,在系統性回顧與大數據分析研究中,眼針可促進眼底微血管流量與視網膜氧含量,有助於延緩退化與促進視神經再生。像是「乾眼症」可刺激眼周穴位,促進淚腺與瞼板腺功能恢復,改善體質與淚液分泌,有效緩解症狀;「視神經疾病與青光眼」可活化視神經細胞,促進視神經代謝與修復,減緩退化速度,並協助穩定眼壓。「眼底疾病」能促進眼底微循環,增加血液流量,加速病變組織的修復與吸收,並活化視網膜細胞,延緩退化。 徐靖翔也提醒,由於眼針屬深層針刺,針刺部位靠近眼球與重要血管神經結構,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掌握精巧熟練的手法,確保進針安全與療效,因此在操作時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中醫師進行,並配合眼科檢查如OCT、視野測試等作為輔助評估。在治療前,若有懷孕、蟹足腫體質、服用抗凝血藥或凝血疾病者,應主動告知醫師。治療後,建議48小時內先冰敷,48小時後改熱敷,有助於緩解不適與瘀青。 中醫眼針療法不僅能治療眼部疾病,對於乾眼症、青光眼、視神經退化等疾病,眼針療法已成為患者的新選擇,也能調節全身機能,透過調理肝腎、滋養氣血,從根本改善健康。臨床經驗顯示,結合西醫檢查與治療,能更全面地守護眼睛健康,提升治療效果。

Read More

埔里水里長者篩檢 AI判讀髖部骨鬆 502人僅21人正常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運用X光影像輔助AI判讀系統,自去年12月起在埔里與水里兩鄉鎮辦理長者骨質密度篩檢。統計至今年5月,計完成502人髖部骨鬆篩檢,篩檢結果僅21人屬正常範圍,其餘為疑似低骨量與骨質疏鬆。衛生所針對疑似低骨量及疑似骨質疏鬆民眾立即進行衛教,疑似骨質疏鬆民眾並轉介醫療院所治療。 南投縣衛生局指出,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65歲以上民眾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若未及早發現與治療,極易造成骨折,導致臥床、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然而,骨質疏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許多民眾直到跌倒骨折才驚覺骨密度已大幅下降。 為了守護長者健康,衛生局運用X光影像輔助AI判讀系統,自去年12月起在埔里鎮衛生所、水里鄉衛生所辦理長者骨質密度篩檢。受檢對象為50歲以上且經醫師評估為骨質疏鬆風險民眾,統計至今年5月,已完成502位髖部骨鬆篩檢,平均年齡64.3歲,篩檢結果僅21名屬正常範圍,僅占4%,另有340名疑似低骨量,占68%,141名疑似骨質疏鬆,占28%。 衛生局表示,接受篩檢者中,一名婦人長年熱愛登山,48歲那年因疾患進行了全子宮的摘除術,術後仍持續從事戶外活動。去年底她抱著嘗試心態接受檢查,卻意外發現自己屬於骨質疏鬆高風險群,經積極配合醫療團隊建議,透過均衡飲食、規律負重運動及衛生所開立鈣片補充,3個月後複檢顯示骨質密度已明顯改善。還有一名70多歲阿嬤長期腰痠,總以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現象,接受AI骨質密度篩檢,結果顯示疑似嚴重骨質疏鬆,經衛生所衛教及說明,並轉診醫院骨科持續接受評估並開始注射藥物及補充鈣片,後續回診步伐已變穩。 衛生局呼籲指出,65歲以上長者、停經婦女、曾經跌倒、家族史或平常少運動者,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健保已於今年3月1日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範圍;骨質疏鬆是可以預防的,可透過均衡飲食、戶外活動、定期運動、戒菸戒酒等方式。提醒民眾留心,別讓骨鬆悄悄奪走行動自由,及早保骨,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Read More

涉洩密收賄 調查官林家齊收押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調查處新營站調查官林家齊涉嫌洩露個人資料,而且疑與案件當事人有不當金錢往來,檢方搜索傳喚到案後,認為他犯嫌重大,且有串供、滅證之虞,十七日凌晨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台南地院訊後,晚間裁定羈押禁見。 台南地檢署前不久偵辦貪汙等案件,赫然發現有台南市調查官林家齊涉入其中,經蒐證部署俟時機成熟,檢察官十六日指揮調查局中機站人員,前往林男辦公室及住所等處搜索後,當晚移送檢方複訊。據了解,林家齊是調查班五十期,早年分發台北市調查處,多年前調來台南市調查處,現負責新營站的據點,平日形象陽光健康,是一名運動健將,高中時是籃球校隊。這次傳出林男涉案遭搜索,令不少調查官感到訝異。 南檢搜索林家齊住處及辦公室之前,事先怕消息走漏,由主任檢察官親自帶隊指揮搜索市調處新營站;檢調同步以證人約談台南市調處府城站一名調查官,該調查官是林的學弟私交甚篤,且在地方關係良好,與不少「江湖聞人」往來,檢調認為他對林家齊涉案應該知情。

Read More

曳引車撞殘女警 賠6百萬緩刑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李姓男子開貨運曳引車將騎乘警用機車的陳姓女警撞成重傷,左腳有多根腳趾截趾,及左腳部分永久性缺損,無法治癒。李被依過失重傷罪判刑一年十個月。經上訴二審,李男和貨運公司合計賠償六百十一萬元,雙方和解,法官給予李男緩刑自新。 二0二三年七月八日近八時,李姓男子開貨運曳引車由東往西行經安平商港內五號碼頭「萬青水泥」旁無號誌交岔路口時,未減速慢行及禮讓右方車先行,即直行通過路口;當時陳姓女警騎乘警用機車同樣由北往南行經路口,未減速慢行並作隨時停車準備,貿然直行通過路口,遭李駕駛的貨車撞上。身上包括雙腳和臉部受傷,李當時留在現場,主動向到場員警承認是肇事者。 法院審理,李過失重傷害事證明確,陳女也有過失,她因傷勢嚴重,長期住院治療、復健,仍無法站立洗浴,更無法擔任外勤工作,及照顧年邁父母,影響甚巨。

Read More

母與女伴虐兒 二審仍各判九月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蔡姓女子不滿五歲兒子頑皮不服管教,竟與同居林姓女友聯手虐待親生兒,毆打、持電蚊拍電擊生殖器,以膠帶封嘴、手銬銬住手腳,把男童關在陽台過夜,還讓他在高椅上半蹲摔落成傷。男童後來經社會局安置就醫,蔡、林二人依共同故意對兒童犯傷害罪,各判刑九月,她們上訴二審,請求輕判被駁回。 蔡女和林女於二0二四年四月起至同年七月間,先後在台南市南區住處,及北區林女經營的手搖飲料店內,對蔡女的親生兒施虐,以管教為由,把男童打的全身多處瘀青、鈍挫傷,蔡女二人還持手機攝錄虐待男童影像,並與友人談論施待男童經過。警方將蔡、林二人移送法辦;男童送醫並經社會局安置後,發現臉上與左眼眼眶有瘀青新舊傷,雙手指有鈍傷,臉頰額頭及左下眼瞼、腹、背部等多處瘀青,經醫院確認男童是遭受虐待成傷。 心理師評估,男童注意力不足、類亞斯伯格症;另因早期疑似被疏忽教養,有如廁困擾及被餓過,導致在人際部分有退縮、警戒及不能合作;表達經驗少,無法清楚聚焦陳述事件脈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