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博館藏桌遊 親子同樂

台史博首度推出桌遊展,讓親子一起探索百年遊戲,共享天倫樂!(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灣歷史博物館推出「開箱吧!台史博館藏桌遊」特展,是館方首度大規模展出館藏桌遊,針對兒童與親子檔設計,展覽跳脫一般闡述模式,而是讓觀眾成為遊戲一部分,展開一場充滿驚喜與歡樂,邊玩邊探索台灣百年的桌遊歷史! 台史博表示,展覽特為兒童設計淺顯易懂內容,享受互動遊戲樂趣,並精選出類似象棋玩法,但動物形象融入其中的「燈塔牌獸棋」及日本時代對環遊世界想像的「《國王》新年大附錄世界一週競爭骰子遊戲」在現場復刻,讓你穿越時空玩桌遊。 台史博首度推出桌遊展,讓親子一起探索百年遊戲,共享天倫樂!(記者林雪娟攝) 此次也汲取台灣本土開發的經典桌遊「非洲尋寶」元素,加入當代動物保育觀念,轉化成大型互動裝置遊戲,包括拚運氣的轉盤遊戲、比觀察力的拼拼圖、互動體驗等。 展覽分五大主題,「旋轉吧!螺旋人生」走入螺旋狀的紙盤世界,展現東西方桌遊的過往;「畫上夢想,即刻啟程」,在紙上環遊世界或尋求幸福人生;「歷史考卷不會考,但是很好玩」,探索以歷史事件或人物為主題遊戲;「動物世界大冒險」以動物為主角的民俗故事;最後「噓!偷偷摸摸玩」,只能偷偷摸摸玩的「賭博」也是一種桌遊。 台史博表示,桌遊不僅是一種娛樂,更像是一部迷你時光機,隨時代流轉,帶領我們穿越過去,從遊戲圖面、規則玩法,窺見不同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價值觀,如一九三四年「南日本新報社」發行的台北觀光桌遊,記錄日本時代台北車站前的熱鬧街景與知名商家,還特地剁照館藏老照片實景和多媒體互動;清代「升官圖」則記載清朝官職晉升制度,到戰後又出現「一府五院」體制的競賽桌遊,另有別具傳統特色的中式撲克牌,竟以「天干地支」來表現牌組,展現出有別於西式的獨特型態。歡迎至台史博,共享桌遊樂。

Read More

永仁高中生 從春捲認識越南

永仁高中推動國際教育結合國中部「哈囉南洋」特色課程,帶領學生體驗認識越南食育文化。(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永康區永仁高中推動國際教育融入各式課程,跨域且多元,在結合國中部「哈囉南洋」特色課程中,邀請台南市新住民家庭促進成長發展協會理事長蘇虹鮮,帶領學生從飲食認識越南、從故事理解文化,展開一場結合感官與心靈的跨文化學習之旅。 來自越南的蘇虹鮮,自移居台灣以來,長年投入通譯與文化推廣工作,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她以溫暖親切的方式,介紹家鄉的社會背景、節慶習俗與飲食文化,讓學生理解越南從北到南因氣候差異而產生的文化多樣性:北部偏鹹、中部嗜辣、南部偏甜,每一道料理都是自然與生活的寫照。 課堂中,蘇虹鮮展示傳統春捲皮的製作過程,從磨米、蒸煮到曬乾,細膩呈現越南家庭料理背後的手作智慧。學生也在她的引導下動手體驗包春捲,並沾上自製魚露品嘗,笑聲與驚喜在教室裡流動,讓文化體驗學習變得既有溫度又有味道。 永仁高中校長余月琴表示,此次活動在香氣四溢的越南生春捲體驗中,學生不只是動手包了一份春捲,更打開了通往異國文化的大門,也展現出教育的初心,讓孩子從在地出發,走進世界,在生活的日常中感受文化的豐富,及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連結。

Read More

官小生創作稻草人 閃亮亮

官田國小學童發揮創意,在木架上綁稻草,穿搭回收衣物就成為稻草人。(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官田報導 長期推動食農教育的官田國小,在校園裡種稻,還將稻草結合回收衣物,手作成驅鳥的「稻草人」,兼具環保與創意,展現不一樣的農田裝置藝術。 官田國小校園裡建置多樣性的農事場域,包含兩棟大型溫室、水田、旱田及魚菜共生園區等。為讓學生深入認識稻米的生命歷程,今年二月初由學童在水田區插秧,經過這段時間已進入結穗成熟期。 官田國小校長陳慶林說,位處嘉南平原也是台灣糧倉之一的官田區,學校的食農教育從一粒米的栽種開始,透過插秧、田間管理、收割及後續米食料理,並學習農村傳統智慧的防鳥機制,利用廢棄稻草及回收衣物,結合藝術創作及環保精神,打造專屬官田的創意稻草人。 完成後的稻草人擺放在水田旁,除守護稻米也成為農田的裝置藝術。(記者盧萍珊攝) 官田農會義務指導員許玉燦說,稻草人製作不僅是環保手作,更是實踐文化傳承。校方也裝置二支太陽能聲光驅鳥器,結合農業科技讓稻草人更能發揮功效。 學生王姿棠指出,在農會指導員教導下,以木頭為骨架,並綁上稻草,接著穿上回收衣物、戴上草帽等,展現穿搭創意。學生陳佑愷說,老師提醒小鳥會怕閃亮的東西,於是做了一個戴墨鏡的美女稻草人,還加裝光碟片來保護稻米,嚇得鳥兒不敢靠近。 六組稻草人在水田裡圍成一圈,守護著稻米也展現官田學童創意,成為稻田的裝置藝術。

Read More

華醫校門道路標線優化 更安全

  交通局與中華醫大合作,透過設計標線人行道明確分隔人行與車行空間,保障用路人行走安全,並提醒行經學區周邊道路車輛應減速慢行。(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台南市政府為強化校園周邊通學安全,與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積極研擬精進方案,透過系統性改善與前瞻性規劃,運用標線改造非號誌化路口及周邊道路空間配置,讓師生及用路人有所依循,大幅提升友善通行環境。 市府交通局長王銘德指出,位於仁德區的中華醫事科大師生約有七千人,該校大門口為非號誌化路口,緊鄰在道路兩側寬度不一的文華一街上,學生上、下課多數選擇自行開車及騎乘機車,部分學生選擇搭乘計程車及多元計程車,少部分搭公車、步行或騎乘公共自行車,每逢上下課時段大門口交通秩序紊亂,且步行或騎乘公共自行車動線交織頻繁。 為優化校門口前道路的人行、車行動線,交通局與校方聯手擬定精進改善策略,透過造價成本低的標誌標線設計進行優化改造,設置停車彎、轉角外推、行人庇護島、自行車穿越道線、行車導引線、視覺減速標線等措施,以提升行人及車輛於校門口通行時更具安全且兼顧順暢性。

Read More

左鎮國小參訪 探索恐龍奧秘

左鎮國小的小小愛迪生探索左鎮化石園區。(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左鎮報導 為推動科學教育及文化探索,左鎮化石園區近日迎來一群特別的小客人。左鎮國小的四年級學生透過「愛迪生出發到校服務扎根共學計畫」,組成小小愛迪生團,到場訪問園區主任郭秋妙,深入了解恐龍世界、化石故事及左鎮的古生態奧秘。 郭秋妙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為學生們解說恐龍的多樣種類、生活習性及滅絕原因,並帶領他們走訪館內展區,近距離觀察左鎮地區出土的珍貴化石標本。小朋友們興奮地提出:「為什麼恐龍會滅絕?」「挖掘化石需要什麼工具?」等問題,現場氣氛熱烈。 郭秋妙還分享左鎮曾是古代河川與海洋交會的環境,讓學生們了解為何這裡擁有豐富的化石資源。學生們更在現場模擬化石挖掘,體驗考古學家的工作過程,並學習如何辨識化石,增進觀察力與科學探究精神。 左鎮國小校長楊靜芳表示,透過這次實地參訪與訪談,不僅讓孩子們學到自然科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主動提問、觀察與紀錄的過程,展現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提升了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左鎮化石園區期盼透過這類科普與文化教育活動,讓更多年輕學子了解自然歷史與家鄉文化的寶藏,激發對科學與探索的熱情,培養未來的自然科學家與文化守護者。

Read More

藥草調配師DIY 大內長輩收穫豐

大內區石子瀨社區長輩們在嘉藥師生指導手作體驗後,各個心滿意足滿載而歸。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王四切教授與梁峰賓助理教授領軍的「活酪大內,健康藥營」USR團隊,日前首度走進大內區石子瀨社區,舉辦「藥草調配師─DIY丹參白花油與萬金膏」體驗活動,現場氣氛熱絡,社區民眾參與踴躍,迴響熱烈。 大內區為嘉藥USR計畫重點輔導社區之一,近年來,嘉藥團隊積極運用當地特產酪梨,開發出包括酪梨杯子蛋糕、酪鬆餅、酪梨護手霜、洗髮精及清潔用品等創新產品,並多次深入社區推廣銀髮友善食品與用藥安全知識等活動。 這次「藥草調配師DIY」活動,更進一步以中草藥「丹參」為主題,結合手作體驗課程,帶領民眾認識其特性,打造地方產業新契機進行暖身。 參與活動的八十歲楊阿嬤說到,參加這個活動很有趣,還能跟大學生聊天,讓她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她也樂於與學生們分享人生經驗,感受到世代交流的溫度。藥學系學生姚宥安表示,這次活動是他暑假實習前難得的寶貴經驗,不僅提前接觸長輩們,將校內所學知識實際運用,也從互動中了解民眾在用藥上的疑問與需求,加深實務經驗。 計畫主持人王四切教授指出,丹參屬於高經濟產值植物,若能在大內地區成功栽種,並與食品廠合作開發商品,將有望為大內地區創造另一道商機。

Read More

女嬰未滿六個月 新冠併發重症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接獲醫院通報,一名未滿六個月女嬰併發重症案例,所幸經治療後已轉入一般病房。衛生局三日提醒,新變異株傳染力強,長者、慢性病患及嬰幼兒與孕產婦等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覺,民眾儘速接種疫苗、自主佩戴口罩。 衛生局指出,該女嬰未滿六個月,五月二十八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二十九日於急診快篩陽性、胸部X光顯示肺部浸潤,收治加護病房,研判為新冠併發重症,治療後病況好轉,轉至一般病房持續治療。 疫調發現,女嬰同住家人六人中有四人快篩陽性,有輕微呼吸道症狀,已接受治療。 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目前主要流行變異株為NB.一.八.一,具較強免疫逃脫能力,傳染力高,多為無症狀或輕症,仍有重症風險。今年一月一日至六月一日,全國已有五一四例新冠併發症確定病例,台中市占八十六例。市府整備完善,全市三四六家合約院所提供公費抗病毒藥物服務,藥品數量充足。 根據中央統計,新冠併發重症與死亡病例多集中於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約九成未接種JN.一疫苗。接種疫苗是預防重症最有效方式。台中市已有逾二十五萬六000人完成接種JN.一疫苗,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占九萬八000人。  

Read More

府會合作共推淨零 高市通過全國首筆「城市碳預算」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議會前天三讀通過「高雄市碳預算」,不僅是高雄市第一筆,更開創全國地方政府先例,高雄市政府特別感謝市議會支持,透過兩年一期碳預算,為城市訂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也讓高雄淨零轉型再向前邁進。 環保局表示,高雄市在去年六月公布「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其中第四條參考英國制度,要求市府以兩年為一期訂定管制目標,推動減碳行動方案,提出碳預算。為此,環保局以二0二五、二0二六年為第一期碳預算年度,盤點未來可能之環評增量,例如橋科、楠梓產業園區等,總計二十案,以及人口增減,推估未來兩年全市溫室氣體排放將上升二四二萬噸。 除了增量外,此份碳預算也納入十六項量化、五十七項配套減碳措施,包含產業自主減碳目標、能源轉型電力排碳係數降低、廢棄物再利用、公部門節電計畫、運具電動化、提升污水下水道普及率等,涵蓋六大部門,預估未來兩年將減量三八三萬噸。 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碳預算以二0二二年城市排放量五二三五萬噸為基礎,納入未來增量、減量措施後,設定二0二五-二0二六年碳預算為五0九三萬噸,約較基準年二00五年減量二十三%。制定過程中,歷經專家學者、產業、公民團體等超過十場次會議,並經過「高雄市政府永續發展暨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審議後送議會,議員們亦提出眾多寶貴意見,包含監督機制、碳權計畫、產業輔導措施等,都將做為下一期碳預算之制定參考。 張瑞琿強調,碳預算並非實際金錢,亦非強制性手段,而是高雄每二年的溫室氣體排量上限,是城市預估未來排放量、達成中長期減碳目標的政策工具,感謝市議會、產業、公民團體一同支持,替城市訂下務實且科學化的減碳路徑、策略。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崑大校友黃瑋柔動畫 獲好評

崑大視訊系校友黃瑋柔在學期間即開拓圖像創作力。(記者汪惠松翻攝) 崑山科大視訊傳播系113級畢業校友黃瑋柔,在學期間學習平面設計與動畫製作,並將創意化為實體作品,畢製動畫《像我這樣的白芝麻》,在頂級吐司、第19屆螺絲起子、2024青春影展、美國WRPN女性國際影展學生競賽、第10屆青春有影均獲獎,玩轉影視魅力。 高中就讀花蓮女子高中普通科的黃瑋柔,當時因朋友從事動畫製作耳濡目染產生興趣,並決定以此為未來志向,因家中有長輩是台南人,跟隨家人來台南旅遊,讓她對這片土地產生更濃厚的情感,決定就讀崑大視訊系。從花蓮離鄉背井開始大學生活,除學習系所知識,更選修多堂外系課程,包括商業攝影、文字造形、進階動態設計、視覺文化符碼等,培養影視與平面設計專業技能。 崑大於2021年禮聘台北世大運導演、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導演擔任講座教授,黃瑋柔當時也參與3場Bito的設計工作坊,最後製作《composer》、《走路看路》、《笑死》3件動態影像作品,將腦中多樣化點子藉由實作成形。 黃瑋柔也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與同學賴欣妤、黃若婷、趙芝瑩、陳媞亞、吳維鴻和翁啟倪等共7人共同完成畢製2D動畫短片《像我這樣的白芝麻》。劇情描述桌上一片被啃食的燒餅,其中一粒芝麻因咀嚼的震動掉落地面,當它醒來時發現身處在如天空之鏡的空間,好奇心使這粒芝麻四處探索,碰上了胸前開著洞且充滿彩色液體的人體,展開一段尋找、實踐夢想的旅程。 此動畫短片獲得國內外多獎,包括第23屆頂級吐司影展銀獎,第19屆螺絲起子影展大專動畫銅獎、2024青春影展動畫優選、美國WRPN女性國際影展學生競賽單元優異獎、第10屆青春有影大學盃銅獎。 指導老師劉勇明表示,這部動畫作品故事獨特,美學風格強烈,肯定學生們的努力能被看見。視訊系主任曹源峰也讚許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期許繼續在動畫領域耕耘。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高燒39度 腹痛數天才就醫 嬤急性闌尾炎

基隆醫院外科醫師沈志欣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留意身體狀況,切勿輕忽腹痛等症狀,並盡速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76歲的曾姓女士腹痛4、5天,誤以為只是腰痠背痛,直到就醫時已高燒39度,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認闌尾基部遭糞石堵塞,為急性闌尾炎合併局部腹膜炎,緊急施行闌尾切除手術。醫師籲切勿輕忽腹痛等症狀,盡速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衛福部基隆醫院近日接獲一位年約76歲的曾姓女士因腹痛前來急診求診。患者自述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痛風等慢性疾病,原以為腹痛僅是腰痠背痛而延遲就醫。 外科醫師沈志欣表示,急診檢查中曾女士突發高燒至39度,自述腹部劇痛但無法明確指出痛點。理學檢查時,發現其腸蠕動聲音減弱,觸診腹部時腹壁肌肉緊繃且按壓時全腹均有壓痛感,懷疑為急性闌尾炎合併腹膜炎。經安排腹部電腦斷層後,確認闌尾基部遭糞石堵塞,導致管腔阻塞,並高度懷疑闌尾破裂。血液檢查結果顯示白血球數達1萬4千每微升,發炎指數升高,且合併急性腎臟衰竭。綜合上述判斷,沈志欣診斷患者為急性闌尾炎合併局部腹膜炎,需緊急施行闌尾切除手術。 沈志欣說明,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透過注入二氧化碳惰性氣體進入腹腔,植入手術用套管及影像系統以進行手術,手術時間約1小時。採腹腔鏡手術可減少傷口、術後疼痛及住院天數,平均約3至5天,術後恢復較快。曾女士手術隔天即可進食流質,第3天已能進食清淡食物,第5天順利出院返家,後續門診追蹤即可。 沈志欣提醒,曾女士術後回診時坦承腹痛其實已持續4、5天,但誤以為是因長期照顧家人及疲勞所致,未及早就醫。急性闌尾炎進展至第5天後,易引發壞死、破裂、膿瘍,甚至腹膜炎及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沈志欣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留意身體狀況,切勿輕忽腹痛等症狀,並盡速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