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那麼舊,那樣新

■莊俊商 時光的流轉讓一切都變得有些模糊,但那些曾經的舊事物,依舊保持著它們獨特的韻味。每當我漫步在那些古老的小街巷,或者在家中翻閱一些泛黃的老照片、舊書時,心中總是湧起一股說不清的感動。它們彷彿是一段段時光的縮影,藏著過往的溫暖與深刻,也引發了我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歲月讓這些「舊」物品、舊建築、舊故事經歷了風霜,變得更加厚重、更加生動。它們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魅力,彷彿在告訴我們——那麼舊,那樣新。 在我的家鄉,有一條古老的街道。街道兩旁是低矮的老屋,青磚灰瓦,門前栽著幾株低矮的樹,歲月在這些建築的牆壁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每當我走過那條街道,便總會想起小時候在這裡追逐打鬧的情景。那時的街道,似乎永遠是那麼寧靜,彷彿時間在這裡靜止。可如今,隨著城市的擴張與現代化的步伐,許多原本破舊的房屋開始被翻修或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高樓大廈。然而,舊街道的魅力並沒有因此消失,相反,它通過新的改造,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命。 當年那條看似平凡的街道,重新煥發了生機。許多老房子被精心修繕,保持著原有的風貌,同時融入了現代化的元素。街道兩側的石板路被重新鋪設,燈光也更加溫暖柔和。儘管建築風格有了改變,但那種古老的韻味依然保留著。走在其中,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隧道,一邊是現代的繁華,一邊是過去的寧靜與質樸。那種古老與現代交織的氣息,帶給我一種別樣的感動。曾經的「舊」,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賦予了這片土地新的活力。 對於我而言,那些舊物件同樣也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我的書架上,依然擺放著一些父母年輕時留下來的舊書和手工製作的小物件。每次拿起那本破舊的書,翻開泛黃的頁角,彷彿能聽見父親那時讀書的聲音。儘管紙張已不再潔白,書頁上也彌漫著歲月的痕跡,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依然清晰可見,那些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與情感,歷經歲月洗禮,愈加深刻。 有時,我會拿起父親那只陳舊的木匠工具,靜靜地端詳。它的表面已經被磨得光滑,透著一種歲月的沉澱感。儘管這工具早已不再常用,但它卻彷彿代表著父親曾經的青春與奮鬥。那些舊物件,曾在某個時刻為我們帶來過無數的溫暖與歡樂,如今它們依然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卻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魅力,彷彿一段段無聲的故事,在每一件物品中悄悄流淌。 而那些久遠的舊故事,也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寶貴財富。年少時,奶奶常常會給我講述她年輕時的故事。她說,在她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簡單卻充滿溫情。雖然沒有今天的高樓大廈,也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但人們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鄰里之間總是互相幫助。每當我聽到這些故事,彷彿能穿越時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情感與精神。 這些舊故事,雖然看似陳舊,但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卻具有不同尋常的價值。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似乎越來越忘記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那些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方式,反而顯得彌足珍貴。舊故事所傳遞的智慧與人情,讓我深刻認識到,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些東西或許值得我們珍惜與保留。 那麼舊,那樣新。這句話,或許正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啟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舊的事物總能以某種方式煥發新的生命,它們在被重新審視與改造的過程中,賦予我們新的視角與思考。無論是老建築、舊物件,還是曾經的故事,它們都在講述著一個關於傳承與創新的故事。它們讓我們在追逐未來的腳步時,也不忘回望曾經的風景,汲取過去的智慧,為當下的生活注入新的力量。 在我看來,生活中的「舊」與「新」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懷抱對「舊」的尊重與傳承,便能賦予我們的生活更多的厚重與深度。而那些曾經的舊事物,恰恰能在新時期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所以,每一次走過舊街道,每一次翻閱那本舊書,每一次聽到那些舊故事時,我都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力量。這種力量,或許正是時光賦予我們的,既舊,又新。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長中生走讀宣教師足跡

長榮中學學生走讀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的足跡。(記者施春瑛攝) 為推動文化資產保存教育,長榮中學圖書館辦理「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足跡」現地教學活動,帶領高一學生分組走訪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神學院、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等多處具歷史意義的長老教會場域,再走回校區內的三級古蹟小禮拜堂,透過海報發表建築導覽、人物探索及重點文化特色介紹,深化對信仰、歷史與空間文化的理解。 長榮中學表示,台南近年來的文史走讀活動,多半聚焦於民間信仰的廟宇系統,但基督教長老教會宣教師的足跡,同樣構成台南文化記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軸線,從創辦醫院、設立神學院,到創建全台第一所中學─長榮中學,這些路徑共同串連出一條關於信仰、教育與關懷的歷史軌跡。 長榮中學圖書館主任陳淑萍,結合校牧室、歷史與國語文教師共同撰寫教案,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觀察與創作。學生們依據觀察資料設計海報,內容涵蓋宣教師生平、教會建築風格與文史特點,包括教堂內管風琴的設置與象徵意涵、巴克禮牧師故居的歷史原貌與當代轉變等,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詮釋文化資產。 每組報告亦設計互動小遊戲,如卡片配對、挑戰問答、文史小卡集點等,讓參與者在趣味中深化知識連結,提升參與感,也展現長榮中學推動文化資產教育的創意與溫度。 學生在活動後回饋分享,站在教堂裡的那一刻,有一種時空重疊的感覺,彷彿自己也成為歷史裡的一部分。也有同學表示,透過導覽與發表,彷彿穿越百年,看見宣教師一步步走過台南的街道與人群。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華副刊〉睏

■林瑞麟 你撐開眼皮,看見空間裡的白噪音,風、水、沙、浪,彷彿都在打盹,在醒與睡之間,循環著情志,尋找離開的自己。 幾隻瞌睡蟲從左心室爬出,沿著血脈,蜿蜒向語言的出口。那位端坐的諮商師將它們收進掌中,倒進桌上的沙漏,嘩啦啦,沉落。他點頭,像聽懂了什麼,你的困惑在他的時間裡成形。你暗自理解他的理解,像眠夢一樣貴重。 語句紛飛,無法著床,像滴落的水滑過掌心,找不到可以滲入的皺褶,溜丟,失去附著。如果有一面網子,就能將那些飄零的字詞捕捉回來。想起來就覺得冷,焦慮與執著背靠背。 離開晤談室時,你將眼底擱淺的霧和淤積的淚,折現,支付給櫃檯。那位年輕人,將你的睡意倒進杯中,杯緣印著暈糊的唇形。他百無聊賴地啜飲,一口呵欠,對著螢幕點閱你赤裸的憂傷。

Read More

服肺腺癌標靶藥日瀉逾5次 中藥改善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肺癌治療方法除傳統手術、化療,還有最新的標靶治療,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治療,可提升存活率,也能減少化療或手術帶來的不適感,不過,標靶治療仍會產生不適的症狀,可透過中醫輔助治療改善。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師李俞生指出,一名56歲肺腺癌3期的黃小姐,就診主訴服用標靶藥物後,每日腹瀉5次以上,且有疲倦無力及呼吸較為喘促的症狀。 經抽血數據顯示血鈉離子偏低,由於腹瀉頻繁,中醫以溫脾陽方式,服用處方1週後,每天腹瀉的頻率減少,血鈉離子也逐漸提升當中,並搭配四神湯來提升腸道吸收效率。 另有一名68歲肺腺癌3期合併糖尿病的楊先生,在標靶藥物治療期間出現食慾不振,身體虛弱、咳嗽喘促、體重下降症狀,經中醫師診斷為脾腎陽虛,開立中藥服用後,體重持續恢復,疲倦及身體沉重感亦改善,咳嗽情況也持續減少中。 李俞生表示,肺癌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治療,可提升存活率,也能減少化療或手術帶來的不適感;然而,標靶治療仍會產生不適的症狀,例如:腹瀉、皮膚搔癢、紅疹、脫屑症狀等。 腹瀉的症狀為1天排便超過3次,皮膚的症狀可能出現青春痘、皮膚搔癢、紅疹、紅斑、脫屑性皮膚發炎等;關於肺癌標靶治療伴隨的後遺症,中醫在腹瀉方面會透過排便的味道以及排便後是否有灼熱感,來鑑別屬於寒性或熱性的因素。 如果腹瀉味道不重,解便後也沒有明顯的肛門灼熱感或腹部不適感,常屬寒性腹瀉,此時可選用乾薑搭配四神湯服用,來緩解腹瀉;如果腹瀉的味道重,解便後出現肛門灼熱感及腹部明顯不適感,即為熱性,適合使用冬瓜、綠豆、薏仁來清熱利濕。 如果皮膚出現搔癢甚至嚴重的指溝炎時,則需減少烤、炸、辛辣食物以及堅果類等會加重身體過敏反應的食物。 因為此時人體正氣(身體免疫力)下降,屬於中醫氣虛證型,無法阻擋外來物質的刺激侵襲,需以滋陰益氣的方式來恢復,滋陰的中藥可修補人體受損的黏膜,益氣的方式可以提升免疫力,減少人體發炎反應。 李俞生提醒患者,肺癌治療過程中身體出現不適,建議應儘早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針對個人體質進行調理,切勿自行服用中藥或藥膳。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流。水不流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我見過一條河 靜靜躺在石岸之側,不湧也不退 像塵封已久的年少日記 再次翻閱 已是暮色將至的午後 站在岸邊,喊了幾聲 它沒有回應,只是微微晃了一下 那倒影,是我失落的靈魂 今日再次練習回歸 我知道有些話,說了也無人聽見 這是早年的發現 有些流動,必須停下來才能感受 則是這些年的領悟 夢像一場流水 不必入睡,已被光陰捲至遠方 有一種癡心,卻始終留在原地 像是年輕的蓮葉,日思 夜想著一條心儀之河 流。水不流,就像 習於奔走的人,總忘了靜止 又像習於盼望的人,總是遺忘把握 而習於凝神,不動不想的 日暮之蓮,就是我

Read More

〈中華副刊〉沉潛於散步美學的藝術體操──讀孫全鵬《幸福的花子》

■張勇 在繁花似錦、多元共生的當代文學百花園裡,以「將軍寺村」為描摹對象的短、中、長篇小說逐步確立了孫全鵬小說藝術世界的獨特地位,並以別具一格的地域風情、個人化風格引人矚目。當我們試著從「敘事統一體」的「散步美學」這一藝術視角深入剖析時,彷若開啟了一扇通往其作品隱秘而豐富的精神世界的大門,得以窺視其隱含著的民間歷史文化底蘊和邊緣地理空間之拓展意義。 《幸福的花子》是孫全鵬中短篇小說集,延續著他一貫的藝術美學原則,「情緒的體操」和「散步美學」如影隨形,「故鄉人」、「故鄉事」和「故鄉情」三輯恰如嵌入這種美學原則的一幅幅民俗風情畫卷,把讀者代入到一個共生共情共感的藝術氛圍中,流連忘返,久久徜徉在將軍寺村的一草一木、一葉一花中…… 孫全鵬的長篇小說《幸福的花子》,和之前的《幸福的日子》、《幸福的種子》一樣延續著將軍寺村的故事,書寫著將軍寺村的各色人物,《你就這命》裡的爺爺和幾個姐姐,為了生兒子,母親走了,我這個「傻子」,是個參照對象,這是一種對位式的敘事,圍繞著我這個「傻子」,母親、爹、姐姐、爺爺、雙胞胎的兒子構成了一組「對位」關係。母親的傻,是執念於生個兒子,最後死於難產;我的傻是說話晚,被村裡人嫌棄;爺爺的傻,在於一份樸素的愛;幾個姐姐的傻,是一種不被重視的報復……種種傻的背後,是人性的溫情、執著和幸福,這是隱含著民間意味的「傻」,這種「傻」是一種「幸福」,這是一種對位式的反諷,隱含著「看/被看」的悲憫,更隱含著作者更為深刻的反省意味,有同情、有批判,更有深深的不忍與煎熬,這是無法脫離生活本身亦不能自拔的超驗。 〈父親的雙頭雞〉、〈最後一只滷雞〉、〈晃蛋〉、〈泥泥狗〉也具備「敘事統一體」的「散步美學」特徵:〈父親的雙頭雞〉是個關於找尋的謎團,尋找永遠在路上,在路上有母親對糊里糊塗丟失兒子的尋找,也有父親對雙頭雞的尋找,還有敘述者的尋找……尋找在人生路上,沒有盡頭,這分明就是一個寓言,個人的尋找,家庭的尋找,乃至民族的尋找,開篇就是結尾,結尾就是開頭,充滿了卡夫卡式的荒誕,也類似納博科夫式的謎團,更有追憶似水年華般的悵惘之情,久久迴蕩在將軍寺村,不可消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說的「敘事統一體」;〈最後一只滷雞〉是一個敘事學的謎團,父親的聲音、弟弟礦礦的聲音、敘述者,甚至還有主人公自身的聲音,構成了這個小說的多聲部,同時也是多重的敘述視角,互相矛盾地糾纏在一起卻十分自然地造成一個有機的「敘事統一體」;〈晃蛋〉以未能孵化出來的雞蛋、鵝蛋、鴨蛋來隱喻強強的一生:「從選雞蛋、老母雞孵化雞蛋到小雞出蛋殼,要下不少工夫哩!可最後誰知道能不能成?難著呢!」小說不動聲色中,造成了一種別出心裁的「敘事統一體」。〈泥泥狗〉講述一個非遺文化產品的傳承問題,捐獻給博物館得到很好的留存,自己想獨佔的嚴實因為一場大火導致泥泥狗毀於一旦,這是象徵,更是警示,也是另外一種「敘事統一體」。 孫全鵬就這樣憑藉自己手中的一支生花妙筆,精心構建起一個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的「將軍寺村」小說人物系列藝術世界。在這些充滿奇幻與真實交織的小說藝術世界裡,時代生活在「將軍寺村」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紛至遝來,他們帶著各自曲折的身世、熾熱的夢想以及揪心的掙扎,鮮活地登場亮相,強烈而震撼地叩問著人性和生命的最終指向意味。每個人背後的故事都化作一股強勁有力的驅動力,成為推動情節滾滾向前的關鍵力量,宛如一場盛大的交響樂演奏,共同奏響了一曲專屬於「將軍寺村」的民俗生活變奏曲,由此成功塑造出一個有機融合、密不可分的「敘事統一體」,讓讀者得以突破狹隘視野,領略到生活的完整全景,而非僅僅是零散的孤立片段。 其次,從主題的深度挖掘來看,孫全鵬宛如一位敏銳的時代觀察者,始終將目光聚焦於時代洪流滾滾奔騰之下,將軍寺村那些平凡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這一核心主題,恰如一塊強大的磁石,成為凝聚整個「敘事統一體」的堅實內核。無論是直面城市化浪潮排山倒海般衝擊下,鄉村人際關係所發生的微妙而深刻的變遷,還是在市場經濟的洶湧浪潮中,個體價值歷經重塑的掙扎與蛻變,不同人物針對這些宏大時代命題所做出的細微而真實的微觀反應,如同粒粒珍珠,被作者用細膩的情感絲線串聯起來,進而串起了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與深沉的思索。促使每一位捧讀其作品的讀者,都不禁停下匆忙的腳步,靜下心來深刻反思社會前進的步伐與人性深處的溫度。 在孫全鵬的小說世界裡,文學不再是孤立的文字堆砌,而是承載著群體共同情感與時代鏗鏘足音的「敘事統一體」,再看其敘事語言,仿若一位深藏不露的魔術師,為這個「敘事統一體」精心繪製上絢麗多彩的妝容,就如他筆下傳神的語句般震撼人心:「聽著叔叔發囈症般的話,嬸子沒有插嘴,父親沒有插嘴,弟弟礦礦也沒有插嘴,我只是呆呆地望著桌子上的滷雞。桌子上,一個滷雞張著嘴巴,黃橙橙香噴噴的,彷彿要把整個世界吃掉……整條大街都飄滿了香味,這是叔叔做的最後一個滷雞。」簡單的詞句卻蘊含著無盡的美感與深情,為整個故事注入了鮮活靈動的靈魂。這般多元融合、收放自如的語言風格,恰似強力膠水一般,將不同的情節板塊牢牢黏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堅不可摧的整體。在那一行行、一字字間,接受者能真切地感受生活與文學激情碰撞所迸發出的震撼力量。 這種「敘事統一體」手法全然掙脫了單一主角、單線敘事的傳統枷鎖,巧妙地將眾多人物的命運絲線緊密交織,最終編織成一張錯綜複雜卻又井然有序的大網。這也許就是孫全鵬「散步美學的藝術體操」之鵠的,值得反覆探究品味。

Read More

糖尿病嬤脊椎退化 套針矯正手術改善

阿嬤背痛腳痲,經醫師李孔嘉以「套針脊椎矯正手術」治療獲得改善。(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60歲阿嬤有糖尿病,由於脊椎退化而背痛腳痲及身體側彎,產生長期腰痠背痛,經醫師以「套針脊椎矯正手術」治療,術後脊椎矯正,解除神經壓迫,改善背痛腳痲症狀。 阿嬤是金門人,身體側彎高達37度,神經壓迫嚴重,嘉義陽明醫院骨科醫師李孔嘉建議施行需要打10隻鋼釘的脊椎手術,但擔心她糖尿病控制不好,可能會有手術感染危險性,因此阿嬤對治療持猶豫態度。 日前,阿嬤跨海求診,骨科醫師李孔嘉,經施以「套針脊椎矯正手術」治療,不必用手術刀,局部麻醉即可完成,阿嬤術後身體變得挺直,改善背痛腳麻,她非常高興選擇這樣安全簡單的手術方法。 李孔嘉說,很多脊椎患者,因受傷或退化有駝背、腰椎滑脫或退化性側彎等情形,除了會腰痠背痛,躺下睡覺時感到疼痛,甚至翻身都很困難,下床走路會軟腳、跌倒,若有神經壓迫,還會引起坐骨神經痛,下肢感到痠抽痛麻、無力。 醫師說,傳統手術因需打鋼釘,手術時間長,流很多血,還要穿鐵衣,住院多天,手術還有癱瘓風險,造成部分患者害怕手術而拖延治療,因而產生馬尾症候群,嚴重者甚至大小便失禁。 李孔嘉表示,「套針脊椎矯正手術」首先徒手做脊椎復位,先把退化或受傷而變形的脊椎矯正到一個接近正常的解剖狀態,然後利用獨特套針在X光透視機底下,把套針伸到病變的地方,用加壓灌漿的方式把椎體及椎間盤再次撐開復位,進一步利用椎體間骨水泥固定術,強化復位後的脊椎,如此脊椎就會得到穩定,不再變形。 若是骨質疏鬆病人,灌入骨水泥後不易再產生壓迫性骨折,整個脊椎強化穩定後可減輕下背疼痛,復位後,神經得到間接減壓,因而大部分的人不用再做椎板切除術,或是做椎間盤切除術。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成大台南粉紅點 支持多元性別

第十一屆「台南粉紅點」透過輕鬆有趣的活動內容,將性別平等理念深植校園。(成大提供) 成大性別友善社團「TO.拉酷社」、成大學生會性平小組日前共同舉辦第11屆台南粉紅點活動,請來BUTTER RIOT、Mua Gang、成大爵士樂社、嚴鈞、芮鯊、喜劇演員瑞恩及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胡郁盈老師等人帶來精彩的演出與短講,透過輕鬆有趣的友善市集、舞台表演與性別議題短講,讓大眾不再恐同,將性別平等理念深植校園。 粉紅點活動開始於西元2007年,加拿大一群高中生為聲援一名因穿粉紅衣服而被霸凌的學生,集體買了50件粉紅T恤穿到學校表達支持,而後世界各地紛紛跟進舉辦粉紅T恤紀念日或舉辦粉紅點行動。成大性別友善社團「TO.拉酷社」從2015年開始發起粉紅點活動,今年邁入第11屆。 第11屆「台南粉紅點」的活動主題為「Iridescent」,象徵泡泡上色彩斑斕的虹彩,寓意性別的多樣與流動性,如同虹彩一般可以是靜止的、流動的、透明的或鮮豔的,每一種狀態都應被尊重與欣賞。「Iridescent」不僅代表個體可以自由選擇在舒適的泡泡中停留,也象徵著勇敢突破、創造自我空間的可能性,如同泡泡總是成群出現,提醒社會每一位性別多元的個體都不孤單。 「TO.拉酷社」社長顏梓航表示,希望透過這次粉紅點的活動,讓大家認識不同的性別領域,如同這次「Iridescent」的主題,性別沒有絕對的樣態,尤其在個人社群平台使用廣泛的世代,更要多加肯定自己、尊重他人的性別與樣貌。 顏梓航說,成大在性別友善上做了很多的努力,身處在成大校園裡很有安全感,不僅有性別友善的設施,更有許多資源與社群可以運用,這次的活動邀請To.拉酷社、性平會與勵馨基金會等41攤友善商家與組織來擺攤,希望能讓對性別議題有興趣的學生走出第一步,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邀請大家一起用行動支持多元性別,打造更友善、更能被理解的未來。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生查子〉.小滿

■子寧 節序至小滿, 蜻影棲新藕; 荷塘月如鉤, 人醉三更酒。 桑葉欲裁雲, 麥浪初翻秀; 南浦半簾煙, 蛙醒千畦皺。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台三創競賽 師生團隊飆創意

南台盃校園三創競賽,共計有五十八隊參加,激發師生團隊創業火花。(南台提供) 南台科大舉辦2025南台盃校園三創競賽,共計58隊、260名師生參加,經過初賽委員多方討論評比,20個隊伍入圍決賽,由創產系「Aerokits兒童空氣動力教具」、行銷與流通系「尖叫旅行社」兩個團隊,分別獲得繽紛創意及築夢創業組冠軍。 南台校長黃能富表示,學校致力於打造「創新-創意-創業」三環相扣的學習風氣,並透過持續舉辦三創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的創意發想與產業應用接軌,加速研發成果商品化。 南台盃校園三創競賽今年邁入第18屆,歷年競賽皆有亮眼作品產出,而今年競賽分為繽紛創意及築夢創業兩個類組。前者鼓勵各式創新應用與新穎設計,後者則聚焦於運用創新產品與服務進行自主創業的實踐。 晉級決賽的系統技術、設計服務及創業實踐等領域隊伍,歷經激烈角逐,由創新產品設計系老師陳亞麟、葉儷棻指導的「Aerokits兒童空氣動力教具」團隊,以其獨特的創意榮獲繽紛創意組第一名。 另由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老師施坤壽、黃靖媛指導,奪得築夢創業組冠軍的「尖叫旅行社」團隊,則以其貼近長者需求的「阿公阿嬤的尖叫屋」,展現創作者的熱忱與巧思,贏得評審團一致肯定。 近年來,南台積極爭取教育部「創業扎根計畫」及「大專校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等資源,擘劃階段性的創業培育藍圖,並導入育成輔導機制,協助團隊鏈結U-start、FITI等創業資源,全方位培育新創人才。同時將創意與創新付諸實踐,把構想轉化為實際行動,最終實現研發成果的商品化,為學子未來創業之路奠定基礎。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