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孤挺的外星人——李昕

  ■陳俐伶 她低聲地說「我要『不一樣』!」 「我是一個外星人,來自古老星球,我好用力地聽,卻好難聽懂,他們講的是地球話嗎 ?」……李昕自述 李昕,雖沒有流浪外地,卻在靈慾的溝壑裡,成了陌生地球的外星人……   為愛,可以殉道的   「情慾」,是我們慣常與李昕連結的意象。她是台灣當代少數以情慾作畫的女畫家。她把身心靈當成一個部落去探險。內心藏有巨大黑洞,卻同時馴養了一座活火山,禁錮許久的能量,冶煉成愛的硫磺礦。為了愛,她嫁給認識一星期的男人;為了愛,她辭了牙醫工作跟隨一個男舞者去跳舞……;為了愛,她可以跨越禁區,為了愛,她是可以殉情的,一如李安「色戒」裡的女主角。 她是一個與地球格格不入的外星人,地球太多框架,太多沒有意義的流言蜚語,而她在地球的溝壑,珍藏著外星人的國籍,甩開拘謹的文化母體,打造專屬於她的靈慾畫室。 早期,她像是野性的供奉者,用誇張戲謔的手法,畫出兩性不對等下情慾的扭曲與變態。近期,她將源源不斷的情愛經驗,輸向靈肉合一的屯墾區;用「昕」的獨特視野,尋找情慾文化的質地與尊嚴。在指涉情慾魂魄最自然與深沉的部分,她走向了隱喻的畫風,像潛海獵人用身體與熟悉的水域,讓人窺見她生活裡的情和愛,慾及念,靈與性。 她說:「我的情慾畫有很多是幽默好笑的;那也是我被冠上奇女子的原因。我真的是很極端的;瘋的時候好瘋,憂鬱的時候,幾乎是要自我毀滅的。」「年輕的時候,賀爾蒙作亂,自己也弄不清那些是甚麼,所以也顯得生活無序。現在,到了暮年,卻發現那個渴望還是在那裏,仍然熾烈……。」 她說話不大聲,卻隱含著一種率真。 這讓我想起30年前,她的第一次畫展,在南海路美國文化中心。我們一群朋友聚在她那張「情人」的畫下,莫名興奮著……。如今到了暮年,李昕還是會蹲在自己愛的囚籠裏,跟著一群五六十歲的男女,道說自己還在追尋靈肉合一的愛,大家訕笑成一團。我卻看見她,靠著感官轉化情慾的開拓,知道在情愛裡有不同的細節可以試探;也深知情慾永遠有它迷人的猶疑性,甚至漸漸發現,靈性的昇華跟身體覺察與極致的愛慾,有緊密的連接。而靈慾擺盪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她用手擒色的願力,或誇張戲謔,或從容不迫,或隱晦激情,或向晚昂揚,收放之間自有主張。她在畫布上刷成濃冽與淡疏色塊,既綿延文明的縱情,也撲向原始性愛的對話。 她說:「愛情是我的信仰,雖然在裡面不斷受傷,我仍然相信愛情,相信有靈肉合一的愛情。」她用藝術獵人的生命來回應自己豐盛的靈慾文化探索。 李昕把與情愛世界耳鬢廝磨的痛楚與得意,視經典如遇珍饈之饗宴;視靈肉如天人合一之獻祭。一段段愛與慾的華麗冒險,一幅幅情與慾的溫柔撞擊;無論愛有多深,傷有多痛,都不會忘記時時刻刻回首看最初的自己;她畫中扭曲的身體,都道盡了「渴望靈肉合一的愛情」。   北藝大碩士生涯的失與得   藝評家鄭治桂曾在公開場合說:「我其實不贊成李昕念北藝大,因為她已經是藝術家了。」但為了挑戰藝術還能怎麼做?加上她想尋找一種秩序,因為她一直都是違規者。三年前,李昕考進了心儀的藝術神殿——台北藝術大學。 砍掉重練的李昕,在北藝大仍然飄泊如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哪一站該停下來?任由風帶她去沉潛,療傷……。李昕說 :「北藝大是一個不斷把你打碎的地方,幾乎每個同學都有同樣的遭遇。常常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是,然後滿地找碎片。」 在北藝大三年,從2021年至2024年,李昕嘗試不同的繪畫語彙,做了好幾個不同系列:   消逝系列……記憶拼貼 暮年之慾會因為「老」而失去美感嗎?捕捉「時間」,她認為是最可貴的情懷,也是永恆價值,2022年初,她用老照片,大圖輸出於畫布,保留眼神跟臉的部分線條,以及快門『喀擦』瞬間,裁切當年時間的光影。再用油彩顏料塗抹面容及背景,筆觸粗曠,厚塗的色塊交雜。老照片、記憶、手繪共構的視覺張力,如召喚記憶的儀式,拼貼著過去與現在的自我。發展出她另類的「自畫像」。 網。魍系列 2022年底,她在中正紀念堂舉辦了個展〈網。魍系列〉。那是一場以油畫、詩畫影像、裝置與舞蹈的多媒材藝術,召喚觀眾來聽她愛慾的獨白。編織的金屬網從平面油畫世界,延伸出,交錯並漂浮於整個空間。「網」是世界層層的框架,是人際的籓籬,也是人生蛻變的束縛及掙扎。而「魍」是影子外層的淡影,飄茫無所依的精怪,也是隱藏在她靈魂的鬼魅。 開幕的時候,她在交錯的網中舞蹈,網時而裹住身體,時而掙脫,李昕千絲萬縷的思緒,跌宕在錯縱的時空行旅,最後,用金屬網把自己包覆,成為一個「蛹」。 這個個展佳評如潮,但做完那次個展後,李昕好像把自己掏空了,接下來有半年的時間畫不出半張畫,憂鬱症復發,變得很愛哭。在學校講台上報告或跟教授討論時,情緒總是無法抑制而淚流不止。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哭?連她自己也不是那麼清楚。只感覺自己離藝術越來越遠,對自己越來越陌生,也不清楚自己的藝術目標是甚麼?在虛空裏,就這麼晃盪著……。 碩士班二上起她暫時放下畫筆,學習一些新技巧:貼金箔、版畫、絹印、photoshop,讀書,聽課,開始嘗試不同的技法,不同的題材,不同的形式。後來,又花了半年時間,做了「黑襪子系列」。   黑襪子系列……想象飛 這系列的畫結合記憶、幻想、潛意識,創造出寧靜、浪漫、幽暗的意象。多重空間錯置,營造出時空異次元的幻夢世界。黑襪子是桎梏枷鎖。人想飛,人是那麼渴望自由,必須脫了襪子,赤腳才能飛。 她不斷試圖尋找新的創作語彙,但心底始終糾結著「甚麼是當代藝術?」「我的作品到底有沒有藝術價值?」她迷離的眼神,飄得很遠;為她策展多次的文化人蔡詩萍這樣形容她:「李昕有一種奇特的女性直覺,始終不安,始終焦慮,始終流動。我無以名之,只能說我看到的李昕,是一灣溪流,隨著光影,浮動而引人沉吟。」 碩士班三上修滿所有學分,下學期她休學了。「畫畫,聽再多課,觀摩再多作品,還是得自己一個人面對畫布,一個人面對創作。」李昕說。她必須找回自我,找回那個傻傻的,甚麼「主義」都不知道,只是狂熱愛畫畫,只為自己畫畫,不是為了討好別人畫畫的李昕。 這期間,像是沉潛在深海裡的生物,李昕把困惑放在藝術創作裡,試圖在創作裡尋找答案。   亂畫中找回初衷 指導教授郭弘坤問:「接下來妳要畫甚麼?」 「亂畫 !」李昕回答。   舞蹈練習室 2024年「亂畫」的〈舞蹈練習室〉是她的「舞踊筆記」,也是她實驗藝術的新語彙。她用版畫滾墨,壓克力顏料,及油畫棒等多媒材。利用版畫的複製性,以相同構圖,不同色塊、不同線條,來象徵練舞時的不斷重複和即興發揮。重複同樣的舞步,卻又每次不同,而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當中,不知不覺,自己也不同了。 李昕畫“tango”與 “sevillanas”兩系列,一個是探戈,一個是佛拉明哥舞蹈。畫的時候,隨心所欲,非常快樂,沒有在管當代不當代,只有顏色的跳躍。她重複地畫160多張,就形成餵養貪婪的耳目,搖滾日常的愛戀。想要用「畫」說「話」,這反而成就了她的「當代」性;原來「重複」,也能道盡千言萬語的。   偶然和即興,就是未來   這次的訪談,是李昕用記憶刻畫自覺的軌跡,但空氣中瀰漫鬆鬆散散的樂曲,她偶而會忘懷思緒,像是老黑膠唱片的記憶針,不受控的跳針,隨意形塑,但她的故事,總在趁熱蒸騰時,會自然地在我的腦海裡烙進重點。我像是聽了一場心靈救贖的曲式,看見她力求內在視野的遠大,看到人性,看到人類在情與愛的處境,看見外星人在陌生的地球上,本乎「善」的初心,力求「真」的面對,臻於「美」的境界。我在外星人的溝壑裡,感覺訪談的節奏,是肉體,訪談的內容,是靈魂。 「郭老師總是跟我說,打開窗子,看看外面的風景,不要只往裡看自己。以前一直覺得自己走不出去,但現在,開始,似乎,門開了一個縫,光線進來,悶悶的空氣流出去……。」學院理性訓練的美學,對李昕似乎起了作用。 雖然空氣仍瀰漫著撲朔迷離,但李昕深深吸一口氣,說:「膩了,該翻頁了!」「我知道自己畫得還不夠好,但相信我有一種『靈覺』,還有認真的態度。以前只會用畫布去畫,現在用各種美學工具嘗試作畫和實驗;還有,現在需要的是,更大膽。」 憂鬱仍是李昕的靈魂基調,但眼中的光,似乎已成她腳前的燈。她正謙卑地在藝術的一哩路上耕犁。總是不斷推翻自己,重新開始。 她說:「不要一樣,我的生命不要一樣,我的作品不要一樣。」在孤獨裡,她擁有一個絕對封閉自我的整理空間和手法。總是抱持一種懺悔的心在檢視自己作品。她認為藝術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而是要讓自己吸收更多美的養分和知識,訓練出獨一無二的眼光。 我嗅到了她的創作能量,正轉向整全生命的進程,呈現「我的生命;我的世界;我的意識」這個整全的元素。就跟吳爾芙用文學在《自己的房間》創作一樣;李昕也正通過靈魂自由的追尋,從畫與話的間隙,去顛覆「自己」與「情慾」作為女力表徵的刻版印象。她並不想抓著過去那些讓一些收藏者喜歡的體裁或顏色,而是當她畫畫的靈覺裡,有思念和眷戀的距離,就會有新的畫畫空間與高度。 只是,屬於李昕的未來,仍然是沒有劇本的,仍有賴她靈魂和肉體的即興演出。走到哪,未來就會演到哪;偶然和即興,就是她的未來。

Read More

北榮竹院邀病友植樹 療育身心靈

北榮新竹分院響應ESG綠化計畫,院方和精神科病人透過植樹達到療癒效果。(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北榮新竹分院12日植樹節發起「共植希望樹、同撫心理花」活動,為照顧精神病人復健治療,安撫因生病而失望落寞的心情,結合ESG理念,達到醫院永續發展目標。 院長陳曾基表示,由精神科及護理部團隊發起「醫病攜手綠化醫院」,在精神科病房外花圃區,邀請病友參與種樹,藉此提升自信與歸屬感;透過園藝治療,讓病友身心靈皆可達到療育。植樹過程不僅讓病友體驗生命成長的力量,也讓他們在參與社會活動的同時,感受到關懷與支持。 精神科主任林明燈表示,以往治療病人都會著重在復健成效,此次活動除了讓病人可以接受園藝治療提升肌耐力、專注力、持續度;也讓病人了解到社會關心的議題,有助於病人在認知功能的提升,避免與社會脫節。 陳曾基指出,持續推動ESG共築健康與環保並行的醫療典範係北榮新竹分院ESG計畫的一環,未來院方將持續推動綠建築改造、智慧節能系統、廢棄物減量與回收、無紙化作業等環保措施,結合社區資源打造低碳、健康、安全的綠色醫療環境。 此次主要種植本土耐氣候樹種,如龍柏、球樹,不僅能美化院區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更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提升空氣品質,進一步促進病患身心健康。

Read More

屏縣出版原鄉長照聖經

屏東縣長照處長陳桂敏(左2)等人,發表《屏東縣原鄉文化照顧指引─部落長照故事彙編》新書。(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縣成立2週年的長照處,12日發表《屏東縣原鄉文化照顧指引─部落長照故事彙編》新書,盼這本全台獨一無二的指引,成為引領長照人在原鄉服務的「聖經」。 新書發表會由長照處長陳桂敏、原住民族長照服務研發中心顧問許俊才攜手導讀,原民處長陳美鈴也出席;書中內容以深入淺出方式談屏東原民生活文化特性,並搭配18則部落照顧故事,讓讀者身歷其境,了解長照服務人員的工作溫度。 陳桂敏表示,屏東截至今年1月的78萬8785名人口中,原住民有6萬2000多人,占全縣人口百7.89%,55歲以上者共有1萬7000餘人,近27.3%原住民已是高齡者。因此當長照資源深入原鄉時,長照人員文化能力就更顯重要。 陳桂敏指出,民國112年8月1日成立原住民族長照服務研發中心,透過盤整調查,了解長照人員面臨原民長輩生活日常及背後文化差異仍大。因此推動行動方案,縮短文化造成的服務可近性,拓展服務融入部落方式。 許俊才指出,自己是屏東排灣族人,這本書發想就是從魯凱族、排灣族生活文化特性展開,再以各式各樣照護場域,交織醫藥食衣住行等日常需求,衍生出長輩在部落生活縮影,讓對原鄉長照服務有興趣者,都能從故事中認識原住民族文化,提升長照服務文化友善度。

Read More

啤酒解渴愛吃重口味 驚腎病2期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5旬男子長年忙於耕作,經常以啤酒和含糖飲料解渴,且飲食重口味,3年前開始出現疲倦、腳腫等症狀,因為沒有明顯疼痛並未重視,直到去年健康檢查才驚覺已罹患慢性腎臟病第2期。經調整生活,少鹽少油、戒掉含糖飲料,並養成每日運動和充足飲水的習慣,半年後腎功能已穩定。 南投縣衛生局表示,慢性腎臟疾病包括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居台灣10大死因第10位;三高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因,也是慢性腎臟病的併發症。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的民眾應該依照醫師處方正確用藥、妥善治療,才不會因為長期血壓、血糖過高嚴重傷害腎臟,走上血液透析之路。 衛生局長陳南松呼籲民眾做好「護腎黃金8守則」:多喝水,每日約2000cc;健康飲食,每日應至少攝取5蔬果及多選用未精製全榖雜糧類食物;規律運動,每週5天、每次30~60分鐘;定期檢查腎功能;三高控制;體重控制;不抽菸、不酗酒及不熬夜;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自行停藥或調藥。提醒民眾多加利用免費成人健檢,30歲以上、未滿40歲者每5年補助1次,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每3年1次,65歲以上者每年1次,早期發現與治療,避免腎病造成健康的威脅。

Read More

多巴胺促進劑 恐致賭癮性衝動

本報綜合報導 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可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腿部躁動症等疾病;研究顯示,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包括衝動控制障礙。資料顯示,約6~17%服用多巴胺促進劑藥物的腿部躁動症患者,會出現賭博、性衝動等異常行為。 英國有數十名女性投訴,為治療腿部躁動症等疾病,她們服用醫師開立的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副作用卻毀了她們的人生;批評醫師及藥廠事先未充分告知,迫使她們承擔賭癮、消費或暴力衝動及性成癮導致的嚴重後果。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定義,若藥物引發的副作用可見於1%患者,即可列為「常見」副作用。 英國有研究顯示,每20名成年人之中,即有1人可能出現腿部躁動症症狀,且特別容易發生於女性。 而恥辱、懊悔等感受在相關案例也不罕見。劍橋大學神經精神醫學教授馮恩指出,考量社會觀感,許多病患不會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異常行為,病患往往也不會懷疑異常行為可能與藥物有關。類似多巴胺促進劑藥物服用患者之間的盛行率究竟有多高,目前仍不明朗。 馮恩認為,NHS等單位有必要明確警告並監測藥物可能導致的高風險性行為,因為相關行為可能對病患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英國大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2003年即發現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及異常性行為之間的關聯。不只在英國,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訴訟案例,且多與巴金森氏症有關。 許多女性也提到,長期服用相關藥物讓腿部躁動症狀加劇。雖然在部分案例,藥物起初緩解症狀的效果奇佳;一旦症狀加劇,藥物服用劑量即增加,進而導致更嚴重的衝動或異常行為。 GSK聲明,Ropinirole(羅匹尼羅)等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已用於全球超過1700萬起治療,並已通過廣泛臨床試驗;相關藥物已獲證實有效,且具良好安全性。所有藥物皆具潛在副作用,處方資訊已有清楚說明。而GSK不是生產相關藥物的唯一廠商。

Read More

〈社論〉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 扭轉產業失衡契機

台灣染上「荷蘭病」的徵狀越來越明顯,日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即再度發出警語。(中央社)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將在美國擴大投資,有人認為可以幫台灣買到美國的保護,也有人認為反而對台灣構成多重威脅。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確實會促使半導體產業鏈移往美國,減弱半導體產業在台灣的重要性;但台灣產業偏向高科技電子產業失衡的趨勢日益嚴重,政府應將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當作扭轉產業失衡的契機。 在魏哲家宣布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之後,賴清德總統在接見美國訪賓時透露,台灣未來還有更多項領域,將赴美投資或採購;封測大廠京元電董事長李金恭表示,京元電也不排除前往美國設廠的可能性。產業分析人士指出,台灣本土半導體產業生產比重將下滑七成五到八成;同時,台積電就像一個「粽子頭」,會帶著一掛粽子到美國投資。質言之,未來幾年,半導體產業在台灣的投資難免會因相繼赴美投資而減少。 過去幾年台積電被稱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相關產業因而成為「護國神山群」;這些稱呼看似是讚譽,但對台灣卻未必絕對是好事。先從資通產品與電子零組件占台灣整體出口比重而言,去年已達到百分之六十八點四,而二0一六年為百分之四十三點九,七年之間資產通品與半導體的出口比重早已遠超過「半壁江山」;相形之下,機械、電機、塑化、紡織等產業大多節節敗退,甚至氣若游絲。就此而言,台灣產業發展堪稱「肥了紅花,瘦了綠葉」。 產業失衡引發若干疑慮與副作用。隨著近年來台灣資通訊與半導體紅花越開越旺,甚至全台灣過度依賴半導體產業,台灣染上「荷蘭病」的徵狀越來越明顯,日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即再度發出警語。其次,去年台灣積體電路業產值占所有製造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二十一點三,但就業人口卻僅約百分之七,對於促進就業效果有效。 其三,半導體產業薪資一枝獨秀,近日台積電徵才,碩士工程師新鮮人年薪上看兩百二十萬元,而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去年台灣整體平均年薪約八十點二萬元,差距之懸殊可見一斑。其四,產業失衡也導致台灣所得和財富分配趨向不均,長此以往,台灣恐將日漸分化為「兩個社會」,甚至引爆社會的相對被剝奪感。 事實上,台灣產業失衡已成為「全民共識」,工總在二0二四年白皮書中再次提醒「台灣產業失衡加劇,M型化的趨勢更加明顯」;今年台大畢業歌徵選脫穎而出的《上台大便》,歌詞更是直接挑明「文組只能拿兩萬六」。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灣產業嚴重失衡到人盡皆知,正是政府長期漠視不理的惡果。 但是,除了高科技電子產業之外,台灣還有許多在外銷市場上開疆闢土、傲視全球的傳統產業,但由於欠缺政府「關愛的眼神」而趨向式微。例如,台灣第三個兆元產業、素有「機械業之母」的工具機產業,二0一四年產值曾達六十二億美元,但去年只剩二十二億美元;台灣曾被譽為「螺絲王國」,二0二二年出口金額衝到六十億美元高峰,但最近卻颳起倒閉風。其他諸如鋼鐵、塑化也都是台灣的重要產業,但如今都面臨低碳轉型等挑戰,亟待升級再現風華。 問題是,產業界長期面臨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的「五缺」窘境,民進黨政府必須拿出有效對策,才能讓高科技電子產業之外的產業,在台灣也能快意揮灑,扭轉產業失衡。

Read More

遭嗆下台朱立倫:無須分心權力之爭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十二日強調,現階段工作是讓所有國民黨立委準備好,在立院推動民生法案,這才是現在關心的重點。(國民黨提供)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遭民眾公開嗆聲「下台」並痛批「你已經輸了三次總統大選!」。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十二日強調,作為黨主席,他有責任承擔各界的不滿與怒氣,但呼籲黨內應團結一致,將怨氣化為志氣,專注對抗民進黨主導的惡質大罷免,而非分心於權力之爭。 朱立倫上午率領國民黨公職人員前往國父紀念館,獻花並向孫中山銅像鞠躬致意。儀式結束後,正當他準備離開會場時,現場突然有一名男子衝到前方,大聲痛罵「你已經輸了三次總統大選」,並要求他「下台」。隨後,其他在場民眾也高喊「下台」,場面一度混亂,經工作人員迅速引導,才讓活動順利結束。 朱立倫下午出席「孫文理念,綻放百年」音樂會前受訪時表示,今天是一個非常莊嚴的場合,大家應以嚴肅的態度來緬懷國父。身為黨主席,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不滿或怒氣,都會勇於承擔。他也呼籲,與其將怨氣發洩在內部,不如化為志氣,集中力量對抗民進黨推動的惡質大罷免,這才是當前國民黨最重要的目標。 黨內傳出力拱台中市長盧秀燕參選黨主席,朱立倫表示,國民黨現階段的重心應放在民生法案和反惡罷行動,無須分心於黨內權力之爭。他強調,黨內縣市長如台中市長盧秀燕、新北市長侯友宜、台北市長蔣萬安、桃園市長張善政等人都與他保持密切聯繫,並將持續團結一致,攜手對抗民進黨的惡質操作。 針對國民黨是否會提出倒閣案,朱立倫澄清,這只是外界謠言,黨內從未討論或計畫提出。他強調,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全力完成反惡罷的連署補件,預計本週內完成第一階段後,將迅速推進第二階段,並舉辦地方說明會,強化基層溝通,爭取更多民眾支持。 他最後再次呼籲,黨內應放下內部權力之爭,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民進黨的惡質大罷免,這才是所有藍營支持者的最大期待,任何內部紛爭都只會讓對手受益,國民黨唯有專注對外,才能真正贏得民心。

Read More

台積電擴大赴美國投資 藍籲爭取台灣高科技產品免關稅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一千億美元,引發「美積電」疑慮。國民黨立院黨團十二日呼籲民進黨政府,拿出積極作為協助我國高科技廠商輸美應持續保有零關稅優惠,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及期待。 黨團總召傅崐萁提醒行政院長卓榮泰學學日本、加拿大、墨西哥,要挺直腰桿,在台灣未獲國安保障前,不要當秦檜出賣台灣。 國民黨團召開記者會,黨團書記長王鴻薇表示,國民黨團上週已提案,要求行政院針對台積電赴美大幅投資對台灣相關經濟及產業影響進行專案報告,獲得跨黨派支持。台中市長盧秀燕也特別關心此議題,希望透過台積電赴美設廠機會,同時談判取得美國對台半導體輸美零關稅的待遇及豁免。 王鴻薇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日前表示,預計針對全世界輸美半導體產品徵收百分之二十五關稅,更有可能向上提升,預計四月二日公布關稅額度,國內廠商對此高度不安,但賴政府卻無聲無息,毫無作為,也沒有任何因應作為,希望政府馬上動起來,協助產業共度難關。 羅智強說,如果民進黨無法避免台積電移往美國,也請在號稱史上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刻亡羊補牢,在美國祭出關稅戰時,政府好好與美方溝通,讓台灣的科技業者可以豁免被課徵高關稅,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及期待。 鄭正鈐表示,在此關鍵時刻,政府應積極與美國政府溝通,要搶在美國政府尚未決策前,拿出辦法爭取廠商權益。台灣對美出口第一、二大商品為伺服器及積體電路,在美國提高關稅的同時,是否會同時對含有晶片的終端產品課重稅。 鄭正鈐擔憂,如果真的發生,將是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重大打擊。政府不僅應爭取晶片免關稅,針對含有晶片的終端產品業者的權益,政府也應一併予以協助。 廖偉翔認為,政府應出面保障國家利益與安全,積極爭取關稅豁免,並確保先進製程領先台灣以外全球其他廠區二個世代以上,並公開決策過程及未來戰略規劃,確保半導體產業根留本土。

Read More

國發會:保證一定適用N-1規定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案引發國人高度疑慮,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十二日表示,一定會適用「N減一(次世代)」的相關規定,政府有三個原則會堅持到底,包括最新的技術不會過去、最關鍵的技術不准過去,以及國家安全優先。 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王鴻薇在立法院詢答時指出,過去台積電赴中投資,也引起技術外移的疑慮,所以對於企業赴中投資,設有「N減一」的相關規定,避免先進製程或技術無法持續領先,同樣地赴美投資是否也有同樣疑慮,是否應適用相關規定。 列席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回應,政府有三個原則一定會把握得很清楚,包括最新的技術不會過去、最關鍵的技術不准過去、國家安全優先。他強調,這三個原則都已經訂定好了,可以肯定最新的技術不會到國外去,政府會堅持到底。 被問到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是否適用「N減一」的相關規定,劉鏡清說,「一定會適用。」 卓榮泰也表示,依照企業到國外投資的相關法令,一定要按照相關規定。政府在與產業溝通過程中,第一條談到的就是「N減一」的相關規定,包括他本人、經濟部長郭智輝與劉鏡清,都一起跟產業談過很多次。

Read More

國台辦:美步步緊逼榨乾台

記者康子仁∕綜合報導 針對台積電宣布擴大赴美投資、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十二日表示,美方步步緊逼掏空台積電、榨乾台灣,台灣從棋子成棄子絕對是注定的下場,美方嘴上說著挺台,卻是害台。 陳斌華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有些人嘴上說著挺台,幹的卻是害台、毀台的勾當,逼迫台積電追加多達一千億美元在美投資,使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晶片產業,這是讓美國再次偉大,還是讓台灣變得更加強大? 陳斌華說,數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獲益於穩固的兩岸產業供應鏈,「強行脫鉤斷鏈,是利台還是利美?」 另,針對陸委會將依規定查處台灣藝人於微博轉發央視「中國台灣省」貼文,陳斌華也表示,這些藝人作為中國人,表達對國家認同是自然不過的事,民進黨當局剝奪台灣民眾言論自由,標榜其民主自由的虛偽。 針對陸委會日前表示,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文內容未提到台灣,也未確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更未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代表台灣;中共不斷地向國際社會釋放錯誤訊息。 陳斌華回應,民進黨當局惡意歪曲聯大對二七五八號的決議,是對事實的歪曲,對國際法的踐踏,對國際秩序和規則的公然挑戰,破壞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社會的共識和格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