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女遲未受孕 揪子宮內膜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4歲女性結婚多年遲未懷孕,原以為是本身的多囊體質不易受孕,想藉由人工生殖求子,檢查發現子宮內膜過厚,竟是罹患初期子宮內膜癌。在做了核磁共振(MRI)等相關評估,確定癌細胞沒有侵犯到子宮肌肉層、屬於第1期的情況下,進行「生育保存療法」。經配合高劑量口服黃體素治療約半年,期間定期進行MRI影像與子宮鏡、內膜搔刮術,確認病灶清除後啟動生殖療程,透過人工授精成功受孕,不但癌症治療好,還產下一名健康寶寶。 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表示,子宮內膜是胚胎著床的關鍵條件,但並非越厚越好。一般適合著床的內膜厚度約為0.8~1.5公分,太薄可能無法使胚胎著床,太厚則需高度警覺是否為慢性刺激性增生、息肉,甚至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 子宮內膜增厚通常會出現月經不規則、異常出血等症狀。她提醒,正常情況下,月經出血天數約2~6天內會排乾淨,週期為每21~35天來1次。若反覆出現異常出血或疼痛狀況,務必進一步檢查。 沈孟勳提醒,包括早發月經或晚停經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從未懷孕或不孕女性、肥胖者(BMI>30)、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等6族群,應定期檢查子宮內膜狀態,以預防癌症風險。

Read More

腸病毒疫情 端午連假後恐升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疫情自清明連假後連續7週就診人次緩升,但仍處低點。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7日預估,端午連假後疫情可能快速上升,6月中下旬將進入腸病毒流行期,請家長和校園仍須注意防範,端午出遊提醒小朋友勤洗手,並注意環境消毒。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4911人次,較前一週4843人次略升1.4%,疫情連續7週呈緩升趨勢。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16型、克沙奇A2型及克沙奇A6型,亦檢出其他型別腸病毒。 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3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2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羅一鈞表示,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自清明連假後連續4週緩升,目前仍處低點,距離流行期11000人次尚有一段距離。傳統上5~6月為國內腸病毒流行季,但今年疫情反常,可能與去年秋冬腸病毒疫情持續較久,且今年春季氣溫低於平均值有關。 羅一鈞指出,適逢端午連假,出遊活動可能使疫情在節後快速上升,且天氣漸熱仍有利於腸病毒活躍度,提醒民眾返鄉出遊應協助孩童加強落實肥皂勤洗手,且於返家後或進食前確實洗手,做好個人衛生管理,以降低感染風險。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避免傳播。

Read More

把握黃金生育期 40歲試管嬰成功率 不足2成

本報綜合報導 根據夫妻試管嬰兒療程數據顯示,受術妻30歲懷孕率超過3成,40歲懷孕率驟降至不到2成、43歲不到1成。國健署呼籲,不論男女都要把握黃金生育期,懷孕困難應及早就醫善用補助。 國健署民國11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統計,在使用配偶精卵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本國籍夫妻當中,受術妻年齡30歲的治療週期懷孕率為32.6%、35歲為28.6%、40歲降為19.1%,至43歲以後更下降至10%以下。 人工生殖的活產率也和年齡明顯相關。根據國健署針對申請試管嬰兒補助結果所做分析比較,受術妻年齡25~未滿35歲,於首次申請補助就成功產下寶寶者占35.4%,35~未滿40歲29.9%,至40歲以上只有13.4%。 隨年齡增長,男女雙方的生殖能力皆會逐漸下降,可能出現卵子與精子品質降低、受精困難、胚胎染色體異常等情形,即使借助人工生殖技術,成功率仍會隨年齡增加明顯下降。國健署提醒,女性應把握25~35歲、男性則為40歲前的黃金生育期。 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為了母嬰健康與掌握關鍵生育年齡,有生育意願夫妻應及早規劃,遇有懷孕困難盡早就醫;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求可善用政府補助資源,若有懷孕困難應及早尋求生殖醫學協助。補助實施迄今已協助近2.4萬對夫妻迎來2.7萬多名新生兒。 國健署110年7月1日起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凡經醫師評估有試管嬰兒療程需求,夫妻任一方具中華民國國籍,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妻年齡未滿45歲者,可透過全國102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中低及低收入戶最高可補助15萬元。

Read More

過期快篩仍可參考 羅一鈞:注意偽陰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很多民眾抱怨買不到快篩,到底家裡的屆期快篩還能不能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7日表示,如過期半年且可顯現C線者 仍可參考,但必須注意偽陰性。 疾管署預估,今夏這波疫情影響恐拉長,連帶掀起民眾紛紛搶打疫苗,以及搶購快篩,不過,不少民眾都抱怨連跑多家藥局都買不到快篩,而家中有的快篩也幾乎都已經過期,不知道還能不能使用? 對此,羅一鈞回應媒體提問時表示,雖然用過期快篩篩出陽性結果,仍具一定參考價值,可如果篩出陰性,就必須進一步評估,因為,保存不當就容易出現偽陰性。 羅一鈞指出,國內對於快篩效期的界定、把關比較嚴格,一般訂在生產後一年半到兩年就是屆效,而美國等其他國家則已經展延效期至二到三年。因此,經詢問過快篩業者和藥師意見,加上第一線醫師觀察,如果已經出現典型症狀,用過期快篩篩出兩條線(陽性)的民眾還是很多,這與臨床診斷相符,醫師也都會採認為可以開藥的依據。 不過,羅一鈞表示,如果快篩上的「控制線(C線)」沒有顯示出來,就表示該快篩已經失效。

Read More

勿放粽 避免假期脂肪上身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本週五起一連3天端午連假,醫師提醒,多吃幾顆粽子,小心「假期脂肪」甩不掉,研究顯示,節日期間增加的體重,平均只有一半能成功減重,日積月累的負擔讓減重越來越難,進而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代謝風險。 開業診所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以自身門診觀察經驗指出,每年春節、端午、中秋和年底節慶後,除了體重明顯上升的患者,也有不少人體重幾乎沒變,卻發生肝指數升高、血糖失控、體脂增加。 38歲科技新貴,平時工作忙碌,作息顛倒、3餐外食,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一次端午連假,天天吃粽子,熬夜追劇,假期結束前秤體重發現只胖了0.6公斤,以為可以安心,沒想到1週後抽血報告卻顯示空腹血糖超出理想值,肝指數(ALT)偏高,胰島素阻抗也明顯上升,體脂率比假期前高出近1%。 很多人會在連假期間大吃大喝,期盼上班日再少吃喝把熱量減回來。魏士航提醒,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研究,追蹤美國、德國與日本共2924名成年人1年的體重變化發現,在感恩節、復活節、日本黃金週與耶誕節等節慶過後,受試者的體重平均增加0.2%到0.6%不等。 研究指出,這些體重約有一半會被保留,可能會成為假期脂肪。長期堆積不僅影響體態,更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血糖波動,進而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代謝風險。 連假胖其實可以預防,魏士航指出,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只要在耶誕節前接受飲食行為衛教,包括鼓勵受試者量體重並記錄變化趨勢、提供體重管理建議、教育食物熱量對應所需活動量,受試者體重不增反減,相較對照組平均減少0.49公斤。 魏士航說,節日聚餐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重點不是禁止放縱,而是讓身體有穩定的基礎去承受這些彈性。 他強調,代謝問題不是短期造成的疾病,而是長期生活習慣的累積,與其等到出現異常才補救,不如從平常就養成健康飲食與穩定作息的習慣,只要平時有良好習慣,連假吃點應景美食也不用太擔心體重失控。

Read More

6成家庭僅1-2人 長照隱憂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近6成家庭是僅由1至2人所組成,老老、獨老成未來趨勢,形成隱憂;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5日指出,113年長照需求人口約89萬人,較112年約增加3萬人,而家中負責照顧者女性仍占61%,當少子化與高齡化成為家庭與社會照顧者的挑戰,呼籲政府由法規上明確照顧責任應由家庭成員共同分擔。 家總表示,台灣地區家庭人口數持續下滑,113年平均家戶人口僅2.47人,且1人戶就有37.7%,2人戶有21.3%,兩者合計占達家庭總數的6成,老老、獨老已成趨勢,尤其平均餘命較長的女性更可能遇到。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等長照需求人口,113年約89萬人,較112年約增加約3萬人,目前家庭長照已普遍出現5080(50歲子女照顧80歲失能父母)、8050(80歲父母照顧50歲身障兒女)及8080(老老配偶相互照顧)的困境。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指出,長期照顧服務法於104年公布,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將家庭照顧者納法國家。長照服務法明訂保障被照顧者與照顧者尊嚴與權益,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包括喘息服務、技術指導、支持團體、心理協談等方面的支持。 家總表示,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家庭照顧者照顧老年失能、失智家人平均約7.8年,每天照顧11.7小時;照顧身心障礙家人平均約13.6年,每天照顧11.6小時,3成照顧者因此而辭去或影響工作,有2成照顧者自認健康不好,甚至無時間好好就醫治療,許多家庭照顧者的人生因照顧家人而被迫按下暫停鍵。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綜合規劃組組長顏詩怡表示,統計顯示,女性仍份演著傳統的照顧者角色,近年家中負責照顧者之男性比例雖有增加,但整體上女性仍占61%,但婦女對家庭的福利和社會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至今沒有充分受到公認與肯定,要求政府在法治面上應加強婦女與男子平等充分參加所有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家庭照顧工作。 家總指出,115年台灣將邁入長照3.0時代,更應全力營造家庭照顧者人權友善環境並落實保障,打造一個免於長照恐懼的家園。

Read More

喉嚨老有異物感 身心高壓喉球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總覺得喉嚨卡卡的,卻查不出病因,最後竟是心理壓力在作怪!」40歲的張先生(化名)5年來喉嚨異物感反覆發作,跑遍各科求診都查無異常,最後轉診身心科才找出真正的病因「喉球症」。 新竹身心醫學診所尤冠棠醫師解釋,「喉球症」又稱臆球症、神經性咽喉炎或交感神經性咽喉症候群,是一種典型的心身症狀,以喉嚨異物感為主訴。 常伴隨症狀包括:喉部有卡住、緊縮、堵塞的感覺;頻繁清喉嚨、乾咳但無痰;吞嚥時覺得卡住,但實際吞嚥功能正常;喉嚨發癢、聲音沙啞呼吸時感覺喉部不順或有壓迫感;胸悶、頸部緊繃、耳壓感或輕微頭暈等。 喉球症病因複雜,尤冠棠指出,常見成因像是輕度胃食道逆流,因胃酸刺激咽喉神經,誘發不適。另自律神經失調,壓力或焦慮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唾液分泌減少、胃排空變慢,胃酸更易逆流。 還有心理壓力或未表達的情緒,轉化為身體症狀表現。以及鼻涕倒流或慢性鼻竇炎,因鼻腔分泌物長期倒流至咽喉,刺激咽部神經產生異物感或咳嗽反射。 尤冠棠提醒,這類患者經常求診多次無果、延誤治療,「其實透過跨科整合治療,往往能在1至3個月內顯著改善甚至痊癒。」 喉球症的關鍵在於正確診斷與整合式治療。尤冠棠建議患者,先由耳鼻喉喉科與腸胃科排除器質性問題,如皆正常,那就有高機率是心因性喉球症,應轉診身心科或精神科。 尤冠棠強調,喉球症雖表現為喉部不適,實際多與心理與自律神經因素有關。透過跨科整合診治,大多病患可於1至3個月內明顯改善甚至痊癒。

Read More

末期腎友多重共病 推整合照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洗腎人口比例高居全球首位,其中逾9成的末期腎病患者以糖尿病腎病變(DKD)最為常見。這些病患往往罹患多重共病,使疾病控制困難。為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近年推動「腎臟病整合照護中心」,整合多科別專業人力,提供患者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永泰表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通常會同時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多重共病,所需藥物類別繁多,照護需求也日趨複雜。此外,糖尿病腎病變患者常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包括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與心臟用藥,每日藥量常高達10至15顆以上,藥物交互作用風險亦隨之提高。 為改善此困境,和平院區近年推動設立「腎臟病整合照護中心」,整合腎臟科、心臟科、內分泌科、營養師、藥師、個案管理師等多方專業人力,提供患者全人、全程、全隊的醫療服務。 陳永泰說明,院區藥師提供患者一對一「個別化用藥諮詢」,針對用藥時機、潛在交互作用及實際服藥狀況進行說明與調整,並透過衛教提升病患的服藥遵從性。 另,營養師會依據腎功能、蛋白尿程度及共病情形,設計個別化飲食建議,在限制鉀、鈉、磷與蛋白質攝取的同時,確保營養攝取均衡。個案管理師則負責追蹤檢查數據與回診狀況,確保患者獲得持續性照護。 陳永泰說,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不只是腎臟科醫師的責任,更是整體醫療體系的挑戰。唯有透過跨專業、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模式,方能在多重共病與複雜用藥之間取得平衡,提供安全、有效、可持續的醫療照顧。

Read More

喉嚨痛/發燒/痠痛 新冠症狀莫輕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又急又猛,預估6月將至高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呼籲,切勿小看新冠威脅,眼看端午連假將至,建議快採取預防行動,JN.1新冠疫苗若連一劑都沒打,務必儘快補上,而65歲以上等3族群可接種第2劑。 「喉嚨痛到不敢吞口水」、「發燒」、「全身痠痛無力」是許多近期新冠確診者的共同症狀。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醫師黃振國表示,近幾週門診人數明顯增加,每10位就診者就有將近一半確診新冠,除喉嚨痛外、發燒、全身痠痛及咳嗽為常見症狀,但也有不少確診者出現腸胃道症狀。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預防保健委員會吳至行教授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天氣熱,呼吸道疾病病毒比較不活躍就不會有感染的風險。事實上新冠病毒持續變異,每年秋冬與夏季都曾有流行高峰,且夏季天氣好民眾戶外活動與群聚多更增加感染風險,千萬不可以輕忽。 黃振國分析,目前全台新冠疫苗接種率偏低,也是造成此波新冠疫情流行起來的原因之一。值得關注的是,這波新冠病毒對年輕人的威脅也大。 提起新冠疫苗,許多民眾仍停留在最早期的印象,因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沒有按時更新疫苗。吳至行強調,這幾年來疫苗持續進步,在安全性方面,明顯觀察到在台灣與韓國近來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率皆大幅下降。且JN.1新冠疫苗製成不僅降低了劑量,還更新了注射劑型,大幅降低接種後的不適反應。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呼籲,若等到疫情高峰才決定接種,往往已來不及建立足夠保護力。建議本身患慢性病患者及年長者等高風險族群若至今連1劑都還尚未接種,請務必儘快補上,而65歲以上長者、55至64歲原住民以及出生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及低下者,只要距離第1劑JN.1疫苗接種時間滿6個月,應儘速接種第2劑,避免置身新冠重症與死亡風險中。

Read More

小針刀治腰痠痛

■陳俊銘 臨床常見小針刀治療腰痠痛,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其適應症包括慢性腰扭傷,多由於久居潮濕環境,感受寒涼,或扭閃勞損未癒,形成反復發作性慢性腰痛等。 「腰背肌筋膜炎」又稱腰背肌筋膜纖維質炎或腰背肌筋膜綜合症,是因腰臀及下肢感受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引發肌、筋膜、肌腱等軟組織炎症病變,增生、沾黏導致腰臀及下肢慢性痠痛的一種綜合症。而「下後鋸肌筋膜炎」患者常感胸背下部隱隱作痛,此處相當於足陽明筋經循行的「直上結于體樞,上循脇,屬脊」,以及足太陰筋經循行之「循腹里,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內者,著于脊」,其症類似於「下引臍兩脇痛,引膺中脊內痛」。 「第3腰椎橫突縱合症」乃由於附著在第3腰椎橫突的軟組織亦承受各方向應力,故容易損傷,損傷後由於水腫、沾黏、疤痕攣縮、筋膜增厚等,使腰神經後外側反在穿過病變組織時受到卡壓。另外,「腰椎骨質增生」又稱為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多發生於 40歲以上中老年人。常感腰部痠楚、疼痛、僵硬。陰雨天,感受風寒或勞累後疼痛加重,或有夜間腰痛。 「棘上韌帶損傷」棘上韌帶起於腰椎棘突,附著於棘突頂端,向上移行于項韌帶,長期彎腰勞動或猛力搬移重物均可造成棘上韌帶撕裂或勞損。 另外,還有其他,像腰椎管狹窄症、腰椎間盤突出症都可用小針刀緩解症狀。 當腰部組織因慢性勞損發炎造成沾黏,長期反覆性的腰痠痛,必須用小針刀鬆解組織沾黏,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