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人缺藥? 疾管署:僅2成需抗病毒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市議員侯漢廷指出,因藥物不足,未來將有100萬感染新冠疫情的民眾無藥可醫,疾管署1日澄清,抗病毒藥物並非人人需用,是用於治療高風險族群,約占所有染疫者的2成,降低染疫重症和死亡風險。 台北市議員侯漢廷日前在臉書指出,衛福部自己預估,未來會有181萬人染疫。寬鬆估算有81萬份藥劑,但仍有100萬人沒有藥可使用。 衛福部疾管署1日發布澄清稿表示,依據疫情資料推估,5月底至8月初門急診COVID-19總就診人次可能達171萬人次,並非181萬人次,且並非所有檢驗COIVD-19陽性就醫民眾都需使用抗病毒藥物,目前感染以輕症或無症狀為主,依醫囑開立一般症狀治療藥物使用即可;抗病毒藥物是依醫學實證和治療指引用於治療具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患者,用以降低其染疫後的重症和死亡風險。 疾管署表示,抗病毒藥物儲備規劃均依據國際文獻與專家建議制定,重症高風險個案約占所有檢驗COIVD-19陽性民眾的2成,如65歲以上、孕產婦及慢性病患等,經醫師評估可給予公費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這波疫情推估171萬人次就醫,抗病毒藥物公費儲備總量已遠超過推估需求數。 疾管理統計,現有COIVD-19口服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45.8萬人份、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9900人份、舒冠效(Xocova錠)5000人份,以及針劑型瑞德西韋(Remdesivir)20.4萬劑。疾管署強調,後續也有開口合約可交貨,將依疫情與實際需求彈性調整採購量,儲備藥品足應需求。

Read More

〈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 〉《銀髮族如何在有生之年活得有品質》上輯

作者:蕭明熙(長庚大學退休教授) 幸福人生首要擁有健康,追求一生當中病得少而輕、好得快、高齡生活有品質。換言之,就是追求優雅地老去,減少不健康餘命。2025年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族群面對的疾病不外乎癌症、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導致的腎病變、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目前國人不健康餘命約有7-8年之久。大幅度影響高齡族群生活品質的是中風與髖關節骨折,後者更容易發生在高齡女性身上。世界上已開發國家的女性壽命均較男性長6-8歲,因此有些退化性疾病在年長女性身上將會進展得更前端,銀髮族女性在追求長壽之餘,更應該追求健康長壽,避免不健康餘命期太長。 近年來,精準醫療成為疾病早期預防、進展過程持續追蹤、個人化治療、預後評估的主流策略。精準醫療運用於高齡族群的退化性疾病方面,已經取得很好成效,特別是對某些癌症的基因檢測配合標靶治療。成年人預防退化性疾病追求精準健康,可以從預防三高做起。 預防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同預防代謝症候群,就是預防隨之而來的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導致的腎病變、心血管疾病等等,老化常使上述疾病進展變得更嚴重,2024年國內有534萬名三高患者。退化性疾病有一段可預防期,而且是可逆的,如果能夠有效運用可預防期,最能達到保健的目的。政府提出三高防治888政策,重點是在邁向老化的陰影下,有效地防治三高,政策的目標如下: 1.達到80%三高、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變病人加入共照網: 換言之,於可預防期及早找出三高病人。 2.80%共照網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 於可預防期採取多方向介入,並且及早照顧三高病人。 3.80%共照網病人達到三高控制:目標是把三高病人及早照顧好,減少隨之而來的退化性疾病。 因此,從政府政策面積極防治三高、推動共照網,可以說是高齡社會健康老化的關鍵第一步。下輯將繼續探討三高與慢性病之間更深層的關聯,以及中高齡人口如何延長健康餘命。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酷夏口乾 生脈飲補氣提神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進入高溫悶熱的夏季,不少民眾出現疲倦乏力、口乾舌燥、睡眠品質下降等不適。為幫助大眾在炎炎夏日中能「喝得對、喝得健康」,衛福部台北醫院舉辦「端午涼一夏:中醫茶飲保元氣」講座,由中醫科醫師藍士凱推廣正確中醫保健觀念,分享夏季茶飲正確喝法。 藍士凱指出,夏季暑氣當令,暑性炎熱並且常夾濕,容易耗傷津氣;氣溫高、流汗多,加上日照長、體力消耗大,更需注意水分與氣的平衡,以防脫水、中暑或熱衰竭,民議大眾補充水分,最佳推薦是白開水、電解質水。 不少人因白開水無味而飲用不足,藍士凱建議可適量補充低糖電解質飲品,或準備水、一小撮鹽、一點蜂蜜、檸檬汁自製電解水;也可諮詢中醫,由醫師針對外在環境變化、個人內在體質改善設計,選擇開立合適的夏季茶飲,提升補水意願。 夏季的中醫門診中,最受民眾喜歡的養生茶飲主成分為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的「養氣生脈飲」,有助於益氣生津、止汗止渴、補氣提神,也很適合做為日常保健茶飲。 講座現場也準備了「養氣生脈飲」茶飲體驗,讓民眾實際感受清爽回甘的草本氣息。民眾回應,「喝完覺得整個人清爽多了,口乾感也改善不少」,並提問茶飲與體質搭配、老人與小孩的飲用量等。藍士凱提醒,養生並非一帖萬靈,適合自己的體質與生活習慣調整最為重要。

Read More

美CDC建議健康童打新冠疫苗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表示,如果家長和醫生同意有必要,COVID-19疫苗仍是健康兒童的接種選項。疾管中心這項觀點與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日前的宣布不同調。 美國疾管中心在當地時間29日晚間發布的建議接種時程中表示,任何6個月~17歲健康孩童的新冠疫苗接種,都應遵循兒童家長與醫療保健提供者之間的「共同臨床決策」。疾管中心先前曾根據外部專家小組的指引,建議所有6個月以上兒童接種更新版本的新冠疫苗。 疾管中心公告指出:「如果家長表示有需要,6個月以上兒童可接種COVID-19疫苗,具體情況將視醫療保健提供者的臨床判斷及個人偏好與情況而定。」疾管中心在公告中還提供依年齡分組,從嬰兒到青少年的健康兒童接種說明。 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長期以來都對疫苗抱持懷疑態度,他負責監管疾管中心、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他27日在社群媒體X上發布影片表示:「從今天起,針對健康兒童和健康孕婦的新冠疫苗,已從疾管中心預防接種建議時程中移除。」 美國衛生部發言人表示,小羅勃甘迺迪的聲明與疾管中心建議的接種時程並無牴觸;疾管中心建議的接種時程不再為健康兒童提供普遍的接種建議。

Read More

夏季清熱利濕 應保持情緒平和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台灣屬亞熱帶氣候,夏季來臨,中醫認為進入濕熱交蒸之際,人體易大量出汗;若未妥善調養,容易耗傷心氣,導致煩躁不安、失眠、胸悶等症狀。需從起居、飲食、情志調節等多方著手,防範疾病於未然。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祐任表示,夏季白天變長,《黃帝內經》提出「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意即應順應自然節律,鼓勵適當接觸陽光,促進氣血運行與精神振奮;中午時段建議短暫午休,助於養心安神。 運動方面,可選擇早晨進行,如散步、太極、慢跑等,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應避免曝曬與劇烈流汗後直接飲冷水。 沈祐任指出,炎夏汗出量大,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若水分補充不足,容易導致血液濃稠、代謝負擔加重。中醫常言「汗為心之液」,過度出汗可能導致疲倦無力,甚至心悸;現代飲食西化與含糖飲料普及,建議選擇天然、無糖飲品,避免高糖導致血糖與血脂異常。 他推薦幾款具有清熱利濕、消食降火作用的中藥茶飲,可用以消脹解膩或清暑解熱:紫蘇茶有助於理氣祛濕、化痰解膩;紫蘇性溫,適合腹脹、消化不良、體質濕重者飲用,每次抓一小把紫蘇葉,煮水1~1.5公升,早晚飯後飲用。 生脈飲,取西洋參8克、麥冬10克、五味子3克,煮水1~1.5公升,酌量添加冰糖增加風味,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效。 沈祐任提醒,中醫講究「心主神明」,夏季情緒易受影響波動,應保持情緒平和,避免過度緊張與憤怒。可透過靜坐、冥想、閱讀或散步等方式調節心情;夏季應保持心境開朗、適度活動、氣機通達,才能順應自然、保養正氣,達到心安神泰養生目標。

Read More

〈醫師專欄〉腰椎椎間盤突出 隱形殺手

■黃建榮 30歲的小陳是程式設計師,每天坐在電腦前工作超過10小時。近幾個月感到下背部疼痛,起初以為只是單純的肌肉痠痛;直到某天早上起床時突然感到劇烈的腰痛,且延伸到右腿,甚至出現腳趾麻木的情況。核磁共振檢查確診「腰椎椎間盤突出症」。 在醫師建議下,小陳調整工作環境,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設定了定時提醒起身活動,並開始規律進行核心肌群訓練和游泳運動。經過3個月的保守治療和生活型態調整,症狀明顯改善,也學會如何在工作中保護自己的脊椎。 腰椎椎間盤突出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現代生活型態讓這個疾病越來越年輕化。腰椎椎間盤就像一個果凍甜甜圈,外層是堅韌的纖維環,內部是柔軟的髓核;椎間盤位於脊椎骨之間,扮演著避震器角色,幫助進行彎腰、轉身等動作。當椎間盤長期承受過大壓力或因為退化而變得脆弱時,外層的纖維環可能會出現裂縫,內部的髓核就會從裂縫中擠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椎間盤突出」。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可能會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根,引起疼痛、麻木或無力等症狀。 椎間盤突出是腰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好發於30~50歲,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改變」和「可改變」2大類,前者包括年齡、性別和遺傳;後者有長時間久坐、彎腰駝背不良姿勢、體重過重、缺乏運動、彎腰搬重物、吸菸、心理壓力和睡眠品質不佳等。 椎間盤突出最典型的症狀是下背痛合併坐骨神經痛,通常會從腰部延伸到臀部、大腿後側,甚至到小腿和腳部,可能是刺痛、灼熱感或電擊般的疼痛;患者還可能出現腿部麻木、刺痛感,嚴重時甚至會有肌肉無力的情況,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許多患者發現自己無法長時間坐著工作,上下樓梯變得困難,甚至連簡單的彎腰撿東西都會引起劇痛;因為很難找到舒適的睡眠姿勢,睡眠品質也會受到影響。長期的疼痛和活動受限會影響工作表現,甚至可能導致憂鬱和焦慮等心理問題。 預防椎間盤突出的關鍵在於保護脊椎健康和強化核心肌群。首先是姿勢的改善,無論是坐著工作或是站立,都要保持脊椎的自然曲線。坐姿雙腳平放在地面,背部貼著椅背,避免彎腰駝背;使用電腦,螢幕應該與眼睛同高,避免長時間低頭。建議每工作30~45分鐘就起身活動5~10分鐘,做些簡單的伸展運動。 規律運動是預防重點,游泳是很好的選擇,水的浮力可以減輕脊椎負擔,同時訓練全身肌肉;散步、瑜伽、皮拉提斯等低衝擊運動也很適合。椎間盤突出雖然常見,但透過正確的預防措施,大部分情況可以避免,從現在開始注意姿勢、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就是給脊椎最好的保護。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小熊軟糖快樂可樂口味疑大麻汙染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荷蘭有民眾食用知名糖果哈瑞寶「快樂可樂」口味後不適,糖果疑遭大麻汙染。食藥署31日指出,台灣未進口該產品,但將暫停自疑有問題的德國廠進口所有口味軟糖。 德國知名糖果品牌哈瑞寶近日在荷蘭發生食安風波,當地數名消費者食用該品牌小熊軟糖「快樂可樂」口味後,出現頭暈等不適症狀,經檢測發現部分產品遭大麻汙染。 當地警方表示,目前疑似受汙染的為1公斤包裝,有效日期為2026年1月,生產批號為「L341-4002307906」。 對此,食藥署回應,經調查,以品名關鍵字「快樂可樂」或「happy cola」查詢,受理日期於111年05月30日至今年05月29日期間,無相同批號或同規格產品的申請輸入查驗紀錄。

Read More

聚餐出遊多 新冠確診激增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上週COVID-19就診破4.1萬人次,新增102例重症、19例死亡,雙創今年單週新高。兒科醫師施勝桓表示,端午節連假就診還是很多人,診間多了因聚餐趴、出遊趴後出現喉嚨痛、聲音沙啞等症狀前來就診。 疾管署建議,民眾端午連假出遊、聚會機會增加,有利於病毒傳播,建議民眾進入醫療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聚集室內場所自主戴口罩;如有生病在家休息;符合接種資格者盡速接種COVID-19疫苗,保障自身健康。 施勝桓觀察,端午連假前,就診呼吸道症狀患者中,約一半篩不出A型或B型流感,幾乎都是感染COVID-19;患者多半初期出現倦怠、聲音沙啞、喉嚨很痛、微微的燒,再過來就是狂咳,都是一家一家來就診。 施勝桓指出,連假就診人數沒有減少,家長帶著孩子全家就診,家長說明孩子狀況時聲音沙啞;也開始出現患者與確診者出遊、餐聚後被告知,且出現喉嚨痛、聲音沙啞症狀就診,提醒民眾特別注意。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文鎮指出,很多診所出現醫用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物「雙無」窘狀;有的診所就算有,用的快也都快告罄,衛福部預計6月2日召集醫療團體商討對策。若長者在端午連假出現明顯症狀,建議可先利用家裡過期的家用版快篩試劑先篩,一旦篩出2條槓呈陽性,直接到醫院掛急診。

Read More

肥胖/代謝/失眠 腸道發炎警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世界腸道健康日,專家共同呼籲,從三高代謝、失眠、情緒波動等看似普遍的身體訊號,其實都可能是腸道發炎所發出的警訊。 近年來,「慢性低度發炎」被國際醫學界認為是加速老化、危及健康的核心風險因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4年資料,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肥胖)已占全球死亡原因的74%,其中多數與體內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有關。 北秀健康管理診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邱勝博表示,與急性發炎不同,慢性發炎沒有明顯紅腫熱痛,卻會潛移默化地破壞代謝機能,是肥胖、三高與腸道疾病的潛在根源。 人體有大約7成的免疫細胞分布在腸道,一旦腸道菌相失衡、腸壁屏障受損,體內便容易出現慢性發炎反應,使得控制體重變得更加困難,睡眠與情緒也受到連帶影響。 要改善這樣的體質,不是靠短期節食,而是從補充益菌、攝取足量膳食纖維與植化素開始,並搭配規律作息與壓力管理,讓腸道恢復自我調節的能力。 亞洲益生菌研究權威蔡英傑教授表示,現代人常將代謝異常與情緒困擾視為截然不同的問題,但其實兩者經常來自同一源頭—腸道菌相失衡。 腸道不僅參與消化與免疫,更是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合成中心。當菌相失衡導致腸道發炎,身體便容易陷入慢性壓力與代謝障礙的惡性循環,進而影響情緒穩定與睡眠品質。 蔡英傑說明,腸道菌群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並且透過「菌腦腸軸」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與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失眠等都有關聯。 蔡英傑補充,腸道可視為人體的「生理調節中樞」,菌相一旦穩定,不僅可調節免疫系統反應,也有助於控制血糖、血脂等代謝指標,改善壓力與情緒反應,提升整體健康韌性。 而在益生菌選擇上,蔡英傑強調在補充益生菌時,「選對菌株最重要」,不同菌株功能也不同,應著重於功能明確、且具實驗數據的菌株,而非一味追求「菌數多」,才能真正讓好菌發揮效果。

Read More

新冠疫苗打夠了? 羅一鈞駁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有醫師提不用再打COVID-19疫苗一說,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30日強調,此危險呼籲恐有害民眾健康,JN.1疫苗經WHO評估仍對當前流行變異株有效,並澄清「疫情灌水」說。 有媒體報導,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日前說,近期COIVD-19疫情是「灌水」灌出來的,且COVID-19如今僅重症為法定傳染病的範圍,因此輕症不能用快篩與藥物;並表示打疫苗是緩不濟急的手段,「我們打過很多疫苗,夠了」。 對此,羅一鈞指出,COVID-19雖降階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且僅重症(須住加護病房)才須通報,但為預防65歲以上、孕產婦、具慢性病等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民眾感染COVID-19輕症後演變為中重症,疾管署仍以公費儲備各類抗COVID-19病毒藥物提供醫師開立。健保署也給付醫療院所執行上述高風險對象醫用快篩以利開立抗病毒藥物,並無「新冠輕症不能用快篩、不能開藥物」,上述說法實屬錯誤。 對於「醫師為了能讓病患用藥物,很多時候就會將病歷變造成重症,否則就拿不到藥」,羅一鈞說,這也是錯誤論點,「醫師變造病歷」指控毫無根據,且COVID-19輕中重症開立抗病毒藥物與通報與否無關,醫師臨床評估有開立需要,在門診、急診或住院均可開立,無須等到重症通報才開藥,此說法實屬荒謬及誤導。 至於「重症、死亡是灌過水的數字」,羅一鈞直言更是無稽之談。重症、死亡均由醫療院所依據COVID-19併發重症病例定義於7日內向衛生單位進行通報,醫療院所和衛生單位無法「灌水」,也毫無理由「製造灌水的數字」。疾管署所公布疫情統計,均依各項通報監測系統忠實陳述,無法苟同「疫情雖然有嚴重,但還沒有到官方通報數字這麼可怕」的奇怪說法。 至於「疫苗已經打夠了!不必再補打」說法,羅一鈞強調,「這是很危險的呼籲」,不但與國內外專家建議迥異,更可能使民眾誤信損害健康。目前JN.1疫苗經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對當前流行的變異株均仍有效,國際研究也證實追加更新疫苗株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發生率,尤其65歲以上長者更要打追加疫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