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急診壅塞 調升3項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健保署26日開會討論相關健保給付調整。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會中共識將全面調升相關急診、加護病房、病房護理費等3項健保給付支付標準,預計每年增加逾30億元預算,最快今年5月實施。 健保署邀集急診醫學會、急診管理學會、台灣外傷醫學會、台灣醫院協會等急診相關學會,針對目前面臨的雍塞問題研商調整健保給付。 石崇良說明,首要是「急診支付標準」的3項調整,包含急診給付增列護理費、留觀床增列診察費,以及重大外傷給付標準調升。 石崇良指出,急診健保給付要全面提升,由於過去急診是比照門診僅支付診察費,護理費是包含在其中,未來急診診察費需和護理費分開,依照檢傷給予不同給付並且適當增加。 在「留觀床」方面,石崇良說,過去留觀僅有護理費沒有診察費,導致請其他科別會診照護沒有給付,後續留觀床也會有診察費可申報,護理費費用也是偏低,會參考住院來重新檢討;最後「急診重大外傷」給付標準討論調升,這3項調整相關預算預計達到上億元。 另,在急診收治之後,後續收住院管道要暢通,不然會造成滯留急診。石崇良表示,因此其次要進行「加護病房給付調整」。全國有約50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70多家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前者要比照醫學中心、後者要比照區域醫院給予加護病房給付,將有助於分流收治,不用再集中於醫學中心等大醫院,相關預算5.8億。 最後則是「病房護理費調高」,石崇良表示,急診病人住院面臨病床數不足、關床等問題,要強化護理人力就要適當調高病房護理費用,將會提出支付標準修訂案,後續將一年投入25億調整病房護理費。 石崇良也說,這僅為初步共識方向,還有細節要擬定,將提到3月份各別醫院總額協商會議,通過後再於3月下旬共擬會議討論,預計最快5月可上路。

Read More

單純調高給付 未必真正疏通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26日對健保署提出的調高急診、ICU、一般病房給付措施,他認為方向是正確的,確實有助於緩解醫院壅塞的問題。但關鍵在於這些增加的經費是否真的能夠轉化為醫療人力的提升,包括護理人員的增補與薪資改善,否則單純調高給付,未必能夠達到真正的疏通效果。 對於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對於提升急診及一般病房護理費給付,洪子仁提出上述意見。 洪子仁表示,調高急診及病房護理費等支付標準政策方向正確,但執行關鍵在於人力提升。 再者,急診壅塞是系統性問題,牽涉到長照資源、轉診機制、慢性病管理等。健保給付調整固然能夠提供誘因,但未來是否能搭配更多分級醫療的推動、提升基層醫療能量,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他並表示,健保署的對策對急診壅塞的改善絕對會有效果,但長期仍需滾動監測與檢討急診的帶床人數及24小時48小時急診轉住院的指標。未來應該定期檢討並滾動修正,確保經費運用能達到最大效益。 洪子仁表示,健保署要求醫院將增加的經費反映在人力補充與薪資調整上,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但如何監督與落實,避免資源投入後未真正改善人力問題,這部分也需要更具體的配套與追蹤機制。

Read More

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 67歲男擺脫痠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7歲男性因工作長期需搬運地毯等重物,多年前曾因椎間盤突出進行傳統切除術。3年前因職業傷害再加上肥胖問題,去年底舊疾復發至北醫附醫就診。醫療團隊透過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將個案病灶處理更為仔細,傷口僅3公分,且手術隔天就可下床,術後滿3天即可出院。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任羅文政表示,脊椎融合手術經由結合經皮骨釘、微創手術、導航儀器等,除了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也精準植入骨釘讓脊椎保持穩定。整體治療過程約花費3小時,較傳統手術大副降低一半以上,且破壞低、出血量少、復原速度快。 羅文政指出,從傳統開放式手術演進至微創手術,再進一步導入3D導航,大幅增加手術準確度及安全性。傳統脊椎手術切口大,才能用肉眼把病灶看得一清二楚,增加傷口暴露的感染風險;微創手術雖改進傷口大小問題,但手術時須仰賴X光透視定位,病房內人員暴露在高劑量輻射的風險。 新一代的微創手術導入3D導航,提升微創脊椎手術的植釘精準度,也降低病人及醫療團隊的輻射暴露。另外,小傷口可以減輕術後病人的創傷和疼痛,且可減少止痛藥劑量80%。 以李先生為例,在克服陰影恐懼進行手術後,大呼「幾乎沒有痛感」,而且隔天就能下床走動,步伐輕快不再痠麻。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鈺指出,脊椎微創手術已十分成熟,再加上3D電腦導航系統,從術前規畫到術中即時影像導引協助,精準植入骨釘,避開神經、血管。而且手術過程中也無需再進行X光照射,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與傳統X光脊椎手術的輻射量相比,降低14倍之多。

Read More

善用公費篩檢 染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風險增6-10倍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國內統計,每年有4000人新診斷為胃癌,更造成逾2000人死亡。衛福部國健署26日提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罹患胃癌的風險會較無感染者高6到10倍,目前有17縣市可公費篩檢,另,使用公筷母匙,可以有效預防幽門桿菌傳染。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胃癌位居國人10大癌症死亡及發生人數第8名,且根據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為胃癌,逾2000人死於胃癌。 國健署表示,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於無感染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1級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胃部發炎、潰瘍,在長期慢性發炎狀態下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最後導致胃癌。 國健署指出,「經口傳染」是幽門螺旋桿菌重要傳染途徑之一,當共同生活者中出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時,往往因使用共同的碗杯盤等餐具造成其他人感染,因此避免「共杯共食」並使用公筷母匙,可以有效預防幽門桿菌傳染。 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透過碳13呼氣檢測、糞便抗原檢測與胃鏡檢查等方法。國健署依據國內外實證研究並考量民眾檢測可近性,自民國113年8月起,於9個縣市試辦終身1次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114年擴大試辦,有17縣市參與試辦,如符合45至74歲篩檢資格,可洽所在地衛生局進行。

Read More

高血糖蛋白尿 瘦瘦針治療改善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3歲李婦多年來與糖尿病奮戰,積極控制飲食與使用傳統口服藥物,但血糖仍起伏不定,甚至微量蛋白尿,經醫師評估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數月後,不僅血糖控制進步、體重減輕,蛋白尿指數下降。 成醫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至禎指出,糖尿病治療方式持續演進,「腸泌素」成為近年備受矚目關鍵角色,有「瘦瘦針」之稱的GLP-1受體促效劑,於近期研究顯示,在多種器官保護上具潛在效益。他說,腸泌素是腸道自然分泌的激素,在進食時釋放,主作用包括刺激胰島素分泌、減少升糖素分泌、延緩胃部排空速度及抑制大腦食慾,有助體重控制。而GLP-1受體促效劑正是透過強化這些作用,不僅有效控制糖尿病,更在心血管、腎臟、肝臟等保護上展現潛力。

Read More

腹瀉就醫破30萬人次 5年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腹瀉疫情又見急升!疾管署25日公布,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又攀升破30萬人次,較前一週上升5.1%,仍為近5年同期最高。而腹瀉群聚通報410起,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203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95件,占96.1%為多。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30萬4418人次,較前一週28萬9666人次上升5.1%,仍為近5年同期最高。 另全國近4週共接獲410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203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95件,占96.1%為多。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國內腹瀉疫情處於高點上下波動,提醒民眾務必落實手部及飲食衛生。如出現水瀉、嘔吐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餐飲及旅宿業者務必加強環境及員工衛生管理,確保員工及民眾健康。 疾管署指出,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且低病毒量即可致病,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因食入被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受汙染的物品、與病人密切接觸、吸入病人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 諾羅病毒潛伏期約10-50小時,臨床上以急性腸胃炎為表現,常見症狀為水瀉及嘔吐,也可能有惡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Read More

十大社會事件 幼園性侵案居榜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民間團體25日公布去年度10大社會事件票選結果。其中以「台北幼兒園性侵幼童案」居首,第2、3名則是勞動部霸凌案和有精神障礙者不得判死刑。 精神健康基金會25日舉行2024全國10大社會新聞事件票選結果發表記者會,基金會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指出,盼藉10大新聞事件,喚起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促進與維護等議題關注。 楊聰財指出,此次以「台北市幼兒園性侵幼童案」居首,此案揭露了兒童保護機制重大漏洞,不僅涉及個人犯罪行為,更凸顯出法制、行政監管、媒體報導與社會支持體系的缺陷。從精神健康的角度分析,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發生,並確保受害兒童得到妥善的心理復原,是急需探討的議題。 其次為「勞動部爆發霸凌風波,引發全國百姓關注」。楊聰財表示,該案突顯出工作環境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嚴重影響,且揭示了公部門職場霸凌不僅影響個人健康,也對機構運作產生破壞性影響。且此事件更掀起一波職場霸凌的「MeToo運動」,顯示出台灣公部門職場文化與監督機制存在嚴重缺陷。 第3則是「有精神障礙者不得判死刑」。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說,社會若有良好精神醫療制度,所有精神障礙者均能得到良好的醫療,使症狀穩定、在日常生活心理調適順利,回歸社會順暢、良好,理應不至於有犯罪案件的出現。 胡海國表示,精神障礙者犯罪,可簡單歸因病人合併有人格違常的病理,或病人沒有獲得良好的精神醫療、症狀不穩定或沒有良好社會回歸。前者至今仍無適當療法,或許判死勢所難免,但後者至少有病人、家人與社區及醫療制度不完善的整體社會責任,判決就有待斟酌。 其他獲選的議題依序為,「長效針劑有助精神疾病控制,降低12%再住院風險」、長照悲劇「兒推失智父親落溪致」、「獨居老人放棄生命:瓊瑤淡水辭世」、「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年年上升」、「兒少網路成癮嚴重, 87%曾有社群恐慌」、「2024年詐騙總金額約372億」及「中華隊勇奪世界棒球12強冠軍,引發全國熱潮」。

Read More

板橋旅遊團遊嘉義 15人上吐下瀉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新北市板橋旅遊團23日南下嘉義,34位旅客中有15位團員出現腸胃道不適、上吐下瀉等症狀,另有2位團員24日出現發燒,已先離隊返家,25日送到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收治,團員正陸續接受症狀治療,目前初步檢查都無嚴重症狀,生命徵象穩定。嘉義縣衛生局據報後隨即派員前往調查處理。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主任秘書劉鎮榮表示,急診部在接到遊覽車病患就醫,後續緊急啟動大量傷患機制,動員醫療團隊即時為病人進行診療。院方即時通報嘉義縣衛生局,衛生局相關人員也趕到現場了解狀況。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副主任黃俊卿表示,目前送來15位腸胃炎的病患,大部份都是上吐下瀉、輕微發燒的症狀,所幸都無嚴重症狀。院方迅速啟動大量傷患機制,給予治療。 經了解,第1位病患是23日晚上出現症狀,隔天陸續有一些人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到25日還有團員出現症狀,從第1位病患出現症狀至昨天已是第3天。至於腸胃炎的原因,因團員們觀光的地點及飲食都十分多樣,目前仍在檢驗中,需要一點時間去釐清到底是哪一個環節造成感染的問題。 旅行社導遊李先生說,預定23日起3天到嘉義縣市進行3天2夜的旅遊行程,24日已有團員表示腸胃不適,沒想到25日上午至故宮南院後,午餐時又有多人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因此下午緊急由遊覽車司機載送團員們至大林慈濟醫院就醫,公司也會負責此次就醫及後續相關事宜。

Read More

幼童新冠疫苗用罄 改打成人半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採購幼童劑型的新冠JN.1疫苗已用畢,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25日表示,26日起將改用莫德納成人疫苗,以單劑型劑量取其中一半提供給年滿6個月至11歲幼童使用,剩餘另一半基於感染管制考量就丟棄,以滿足民眾需求。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週新增1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1例死亡;自去年9月1日起至今年2月24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02例,其中106例死亡。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在新增新冠重症病例中,比較年輕的是1名北部5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氣喘、癌症病史,2022年前曾接種新冠疫苗,但之後未再施打。 個案今年2月中旬出現咳嗽有痰數日,就醫發現血壓、血氧偏低,檢驗顯示白血球、發炎指數上升,胸部電腦斷層顯示肺炎,也確認感染新冠病毒,醫師診斷已合併呼吸衰竭,收治於加護病房、給予抗病毒藥,迄今住院1週,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因應幼童疫苗用畢,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及預防接種組聯席會議決議,改用莫德納JN.1疫苗單劑型0.5毫升,排掉半劑量後,提供0.25毫升劑量用於滿6個月至11歲幼童,另半基於感染管制考量則丟棄。

Read More

享壽87歲 寫無數首例 台大悼心臟名醫朱樹勳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亞東醫院副董事長、前台大醫院副院長朱樹勳25日辭世,享壽87歲。台大醫院發布悼文指出,朱樹勳為台大醫院創下了多個第1例,包括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裝置、心臟移植、葉克膜、植入型左心室輔助器等,朱樹勳是外科醫學研究的開拓者。 台大醫院表示,朱樹勳於民國53年台大醫學系畢業後任職,民國78年升任急診部主任,民國79年任外科部主任,民國84年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民國89年自台大醫院榮退,之後前往亞東醫院擔任院長,將一生貢獻給台大醫院以及台灣醫界,對於台灣醫療貢獻良多。 台大醫院指出,朱樹勳的一生可用「勇於挑戰」和「永不放棄」概括。他為台大醫院創下的第一例紀錄非常多,包括民國62年國內第1例CABG(冠狀動脈繞道手術),65年第1例IABP(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裝置),72年第1例ECMO(葉克膜),76年第1例心臟移植,85年第1例心室輔助器過渡到心臟移植,民國88年第1例HeartMate(植入型左心室輔助器)。 台大醫院表示,朱樹勳為強化外科研究風氣,帶領台大醫院外科的論文數及研究計畫質與量大增,培育出台大醫院新一代的外科教授、副教授等領袖人才。在服務方面,朱樹勳曾強調,「外科加護病房是外科的火車頭」,傾全力扶植外科加護病房發展。 台大醫院指出,朱樹勳造就台灣心臟外科蓬勃發展,他的離世雖痛失醫界英才,但他種下的種子持續在台大醫院每個角落發芽茁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