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褪黑激素漸減 失眠/生病機率增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褪黑激素」是一種荷爾蒙,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說,它可以調節晝夜節律,本用於助眠,後來研究發現其具有抗氧、抗發炎、抗老化、抗癌、調整粒腺體功能、增強免疫力、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功用,可用來預防心血管等許多疾病。 李耀泰指出,褪黑激素是由松果腺(位於第3腦室後方的中央,長約1公分)於夜間製造的神經性荷爾蒙,白天人體褪黑激素濃度低於2皮克/毫升,在夜間為30-70皮克/毫升;口服半衰期短(約40分鐘),因此口服以長效錠為佳,作用時間較久,估計褪黑激素在人體中總含量約10-80毫克,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30歲後,每10年約減少10-15%,因此年長者失眠和生病的機率也增加。 他說,褪黑激素除來自人體製造外,亦可藉由植物獲得,包括蔬菜、堅果(以開心果含量最多,次為核桃)、咖啡、種子、穀物、啤酒、紅酒、果汁等;也有來自動物性,如魚、肉、蛋、牛奶、蜂蜜等。 李耀泰說,對於,褪黑激素對以下疾病具有防治功效,包括1.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2.心血管疾病:褪黑激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功能,促使心血管擴張,可減少高血壓、血管粥狀硬化、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和中風等風險;3.骨質疏鬆和肌少症:褪黑激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調節粒腺體功能和免疫調整等作用,可促進骨密度,減少骨質疏鬆症;且能使肌肉旁的衛星細胞分化為肌肉纖維細胞,降低肌少症發生;4.癌症,褪黑激素有改善免疫功能,增加自然殺手細胞、巨噬細胞和T細胞,有助消滅腫瘤細胞;5.呼吸道疾病:褪黑激素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具抗發炎功用,並可降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嚴重呼吸道感染,舒緩罹患新冠肺炎的症狀。另外,還可防治眼睛疾病、牙周病、肝臟疾病,及具減重和止痛作用等。

Read More

忘了我記得探討失智照護 20年前模式

本報綜合報導 影集「忘了我記得」探討失智者家庭議題受矚目,但長照專家30日指出,劇中所呈現的照顧模式彷彿20年前,台灣已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如今在長照推動下,雖然家庭照顧者還是很辛苦,但已有更多可能性。 華語影集「忘了我記得」由身兼導演、演員、歌手、作家的劉若英擔任編導,睽違多年重返台劇的金馬影帝秦漢,飾演罹患失智症的老父,攜手金馬影后謝盈萱打造都會療癒情感家庭劇,在Netflix上線後,連續多日登上台灣每日影集排行榜。不過,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卻在臉書發文表示,看了此劇後發現,雖以失智者與女兒照顧者為主題,卻讓女兒在照顧與工作間喘不過氣、疲累無助,「究竟是編劇對台灣長照體系太陌生?還是社會大眾仍覺得照顧是家庭責任?」 陳正芬表示,這部劇裡呈現的照顧模式,完全就是20年前的台灣,沒有任何醫護人員告訴她可以申請長照的陪同就醫、備餐、協助沐浴等居家服務,還有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等資源可以提供失智老父支持。雖然劇中老父外出,也會使用無障礙計程車等政府補助資源,卻無法在劇中看到「進入家裡的服務」。 陳正芬表示,此劇一大議題是在討論「不要送走」牽扯出的掙扎,背後卻隱含一個巨大假設,就是女兒要在生活與工作間痛苦掙扎,才能成為脫口秀的素材,而這所傳達的意念,會讓當代家庭照顧者更辛苦,「這種深刻的規訓,是最可怕的事情」。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也在臉書發文表示,去年台灣平均家戶人口數只剩2.47人,已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政府和民間前仆後繼投入長照,以互助取代自助,建立公共照顧網絡,也很辛苦改變國人傳統觀念和照顧習慣,「拜託不要再讓一些無心之作,毀了努力」。 陳景寧表示,盼創作人好好作好田野調查:全國90萬身心失能者已有近5成使用居服、日照,此外還有交通接送、輔具、醫療人員到家協助。家庭照顧者還是很辛苦,但已有更多可能性。

Read More

防節後就醫潮 21部醫加開門診夜診

記者陳柏翰、吳東興∕綜合報導 COVID-19疫情升溫,為了防範端午連假後就診潮,6月1日起,衛福部所屬21家部立醫院加開特別門診與夜診,預計每月增924診;假日或連假可至急診就醫。初步規劃增開至7月底。 根據疾管署統計,5月18日至24日門急診就診計4萬1402人次,較前1週上升,且高於去年同期2萬3555人次。預估將於6月底至7月初達高峰,可能超過去年夏季疫情高點。 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30日宣布,為因應近期COVID-19疫情快速上升及防範端午連假造成感染的風險影響,協助病患獲得快速醫療服務,自6月1日起,21家部立綜合醫院加開COVID-19特別門診與夜診。 醫福會副執行長王裕煒表示,特別診會於週一至週五上午及夜診、週六上午開診,預計每月將增加924診;假日或端午連假可至急診看診,因應疫情趨勢,初步規劃會增開2個月至7月底。 醫福會強調,目前各部立醫院防疫物資充足,經盤點後,截至29日,抗病毒藥總計有倍拉維(Paxlovid)1428人份、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690人份、清冠1號125人份、COVID-19疫苗402人份、COVID-19快篩1萬4486人份、A/B流快篩1萬378人份。 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副指揮官、彰化醫院顧問醫師黃伊文指出,新冠病毒株不斷變異,症狀已非當初典型,發燒、喉嚨痛、咳嗽、流鼻水、頭痛,都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可就醫釐清。黃伊文說,目前感染COVID-19病毒者的症狀類似感冒,非高風險族群,醫師會先給予感冒藥物再評估。若類似感冒症狀、非典型症狀、高風險族群或符合抗病毒用藥者,可至醫療院所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

Read More

粽情口腹之慾 小心端節後隱性三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顆粽平均熱量約等於1至2碗白飯再加上1份滷肉,不僅熱量偏高、升糖速度快,對代謝能力較差的人更是一大負擔。醫師提醒,小心吃出「隱性三高」。 美兆健檢診所醫師林素菁指出,粽子不僅熱量偏高、升糖速度快,對代謝能力較差的人更是一大負擔。此外,夏季高溫炎熱,體內水分流失快,若再攝取過多鹽分與脂肪,容易造成血壓波動,甚至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與高血糖等慢性問題。 三高最大的危機在於「潛伏期長,不易察覺」,很多人直到出現暈眩、心悸、疲倦、胸悶等症狀,才發現自己早已處於高風險狀態。尤其在節慶期間,民眾往往聚餐頻繁、飲酒應酬多,加上作息不規律與活動量下降,使原本處於亞健康狀態的身體更容易亮紅燈。 林素菁強調,也有不少人在節後出現一些徵兆,卻未察覺與三高有關,包括:口乾舌燥、視力模糊、早起頭暈、胃口異常與夜間頻尿等。若本身有三高風險因子,如肥胖、長期久坐、吸菸飲酒、工作壓力大或慢性家族病史,建議,務必定期檢查,才能有效掌握健康指數與及早介入治療。 根據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健檢數據觀察,近年來「三高年輕化」趨勢明顯,越來越多首次健檢就發現血壓異常、血糖邊緣升高的受檢者。林素菁分析,很多人以為只有年長者才需要注意三高,事實上,20~40歲的年輕上班族,因為長時間外食、應酬、作息不穩,早已讓三高提早報到。 針對三高風險,林素菁提醒,可以從個人化健檢建議及後續的健康追蹤,進行生活上的調整,如日常飲食、運動到睡眠品質的全面支持,才能打造預防為先的健康守門機制。

Read More

糯米難消化 按摩穴位+茶飲消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端午節吃粽子難消化,中醫師指出,消化問題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針對粽子引起的消化不適,可透過穴位按摩、中藥茶飲及日常飲食調理,促進脾胃運化、恢復消化功能。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劉宗昇表示,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穀,胃主受納腐熟,兩者協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糯米性質黏滯,屬「難化之品」,易阻滯脾胃運化功能,導致「食滯脾胃」或「濕阻中焦」。 若脾胃本虛,運化無力,則更易出現脹氣、胃脘不適、倦怠乏力、便溏等症狀。同時,過食肥甘厚味(如油膩餡料)可能加重濕熱內生,進一步影響氣機運行。 中醫調理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為核心,兼以行氣化濕、疏通氣機,恢復脾胃功能。且調理時需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穴位與藥膳,並注意飲食習慣的調整。 劉宗昇表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兩大穴位按摩助消化,建議每日按摩2-3次,每次每穴約3-5分鐘,以局部酸脹感為宜,力道適中,避免過度刺激。 另也有山楂陳皮烏梅茶、麥芽神曲茶兩款養生茶飲消脹氣,適合端午節後因食用粽子引起的消化不適。建議每日飲用1-2次,每次約200-300毫升,溫熱飲用效果更佳。 山楂陳皮烏梅茶以山楂10克(乾燥山楂片或新鮮山楂去核),陳皮5克,烏梅5克為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水800毫升,煮沸後轉小火煎煮15-20分鐘,濾渣取汁,可依個人口味加入少量蜂蜜調味,溫熱飲用。胃酸過多、胃潰瘍或牙齒敏感者慎用,飲用時避免空腹。孕婦應諮詢醫師後使用。 麥芽神曲茶則是將炒麥芽10克,神曲10克,甘草3克洗淨,加入600毫升清水,煮沸後小火煎煮10-15分鐘,去渣取汁,溫熱飲用。若口感偏苦,亦可加入1-2片薄荷葉提味(不宜過多)。

Read More

3天近4萬人打疫苗 羅一鈞否認缺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COVID-19疫情連7週升溫,引發搶打疫苗潮,28日1天有1.5萬人接種,創今年單日新高;針對外傳「基層缺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9日澄清目前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均儲備足夠,並未缺藥,防疫量能充裕,並呼籲民眾落實端午防疫3撇步: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另近期出現模仿疾管署之帳號或訊息,請民眾切勿輕信避免權益受損。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擴大,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意願大幅提升,28日接種1萬5332人,刷新春節後2月4日單日接種1萬2132人紀錄,創今年以來單日新高,且本週近3日(5月26-28日)新冠疫苗接種人數共計3萬8115人,為上週同期接種1萬9927人的1.9倍。 羅一鈞表示,公費抗病毒藥物庫存配置充足無虞,第一線口服藥倍拉維尚有45.8萬人份,全國配置點逾1,500家;另有第二線藥物莫納皮拉韋9905人份、舒冠效(Xocova錠) 5000人份,全國配置點分別為390家及76家;注射用的瑞德西韋亦有庫存20.4萬劑,存量充裕,存放全國醫院逾180家,相關藥物供應及處方領藥均無缺口。 此外,屆效藥品均會依規定回收銷毀、不會繼續使用,目前庫存倍拉維效期最短至10月底、最長至明年9月;莫納皮拉韋最短至明年2月、最長至明年7月;舒冠效至後年2月;瑞德西韋最短至11月、最長至後年5月,且都有開口合約可交貨補充,各縣市地方政府衛生局並將視各配置點使用情形即時進行調度管理,請民眾安心。 此外,近期出現頭像或名稱模仿疾管署之社群帳號,或是以防疫為理由,透過社群帳號要求民眾提供個人資料或加入群組,均非官方發布訊息,請民眾切勿輕信。

Read More

112年財務報告 林口長庚最賺錢醫院 屏榮2醫院最虧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9日公布112年醫院財務報告。其中,整體結餘最賺錢醫院由林口長庚醫院蟬聯8年冠軍,整體結餘56.31億元;最虧錢醫院則為屏東榮總及龍泉分院,虧1.66億元。 112年度公開財報的醫療院所有237家,包括19家醫學中心與82家區域醫院,另有131家地區醫院、3家基層診所與2家醫事檢驗所。相較於2022年,地區醫院減少1家(新增2家醫院、減少3家醫院),其餘與前一年持平。 在整體結餘排名前10名的醫院中,分別為林口長庚56.31億元、高雄長庚44.26億元、中國附醫30.84億元、台中榮總20.60億元、台北榮總20.3億元、成大醫院19.91億元、台大醫院16.94億元、高醫16.2億元、桃園長庚15.43億元、基隆長庚15.21億元。 不過,若依照醫務本業排行,中國附醫是最賺錢醫院,收益為26.99億元,其餘依序為高醫(12.65億元)、台中榮總(10.37億元)、中山附醫(8.2億元)、新竹馬偕(7.48億元)。若看「醫務利益率(醫務收入減掉管理及費用∕醫務收入)」,以陽明醫院0.41%最高,其次為台大金山分院0.37%、玉里醫院0.23%。 在虧損前10名的醫院中,分別為屏東榮總及龍泉分院虧1.66億元、國仁醫院0.64億元、門諾壽豐分院0.28億元、玉里慈濟醫院0.27億元、金門醫院0.14億元、福安醫院0.12億元、霧峰澄清醫院0.12億元、重光醫院0.09億元、宏仁醫院0.07億元、龍潭敏盛醫院0.06億元。 若單以醫務本業收人看,最賠錢的10家醫院中,基隆長庚位居第一,虧損3.27億元,其餘依次為台大生醫和台大新竹虧損3.12億元,台大癌醫虧損2.09億元、屏東榮總及龍泉分院分別虧損1.98億元、和信治癌醫院虧損1.64億元、慈濟醫院1.24億元、大林慈濟0.75億元、中心綜合0.69億元。

Read More

下月9新制上路 多項癌藥擴大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9日公告6月將上路9大新制,包括擴大給付肺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卵巢癌等用藥,1年最高投入逾新台幣45億元,預估超過4000人受益。 根據健保署最新公布多項攸關民眾權益的重大政策或措施,共9大新制將於6月上路,其中多項與癌症用藥相關。 其中,免疫療法藥費支應癌症暫時性支付專款,用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可延長存活期或改善完全療效反應率,預估第1年至第5年約2682人至3414人受益,藥費約29.24億元至35.77億元。 同時,將調整給付部分含olaparib、bevacizumab成分藥品,可用於卵巢癌第3或第4期、對第一線含鉑化療合併bevacizumab有完全或部分反應,且具HRD(包括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BRCA突變或基因體不穩定)病人,可延長存活期,預估第1年至第5年約101人至328人受益,藥費約2.36億元至5.89億元。 健保署指出,早期乳癌病人若已接受前導或術後輔助化療,並具germline BRCA1/2 突變、HER2陰性且高復發風險的術後輔助治療族群,也是這次調整部分含olaparib、bevacizumab成分藥品受益對象,可降低侵襲性及遠端疾病發生風險,預估第1年至第5年嘉惠約123人至152人,藥費約1.08億元至2.23億元。 另,將調整給付部分含niraparib成分藥品,受惠對象為具同源重組缺陷(HRD)陽性且BRCA wild type的高度惡性卵巢、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病人,可助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預估第1年至第5年約79人至198人受益,藥費約0.66億元至1.7億元。 其他擴大給付尚包含用於成人治療肺動脈高壓藥物;懷孕滿27週後至產後4週的懷孕婦女的B型肝炎治療;懷孕週數滿33週但未滿36週早產兒降低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風險的用藥;治療12歲以上因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造成視力障礙的藥品等。 此外,6月起將啟動全民健康保險居家血液透析試辦計畫,將比照門診血液透析採包裹支付,每次治療給付3912點(每點約0.9元),另提供居家訪視1200點及視訊訪視420點。病人需自付透析機與水處理設備,費用全年最高12萬元。健保署推估第1年居家血液透析使用約50人,全年挹注約12萬元。

Read More

新生兒染RSV 咳嗽惡化低血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剛滿月不久的新生兒,從月子中心回家後開始出現咳嗽症狀,但沒有發燒,家長以為只是小感冒。沒想到48小時內從輕微咳嗽急速惡化到血氧僅剩88%住進加護病房,禍首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住院治療11天才康復。 收治寶寶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重難罕中心主任曹珮真表示,RSV是全球嬰幼兒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台灣全年均有病例,超過6成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例都是0~6個月的新生兒,且年齡越小進加護病房的風險越高。 一旦嬰幼兒感染RSV住院,輕症平均住院時間約需3~7天,重症則可能長達20天,期間需接受氧氣支持、拍痰和抽痰等積極治療。 RSV感染尚無特效藥,僅能症狀治療;更可能增加日後罹患氣喘風險,對呼吸道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恐持續至成年時期。 據統計,曾在1歲內感染RSV的新生兒,在7歲時患有氣喘的比例是未感染者的10倍;長期追蹤更發現,若1歲前曾因RSV導致的細支氣管炎住院,在18歲時罹患氣喘與反覆性喘鳴的機率顯著高於未感染者。 馬偕醫院婦產部部長暨一般婦產學科主任黃建霈表示,新生兒能經由胎盤從母親獲得抗體,孕期接種疫苗是有效預防策略。

Read More

美不建議兒童孕婦打新冠疫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官員上週宣布,他們將限縮接種新冠疫苗的核准範圍,限65歲以上年長者及患慢性疾病的較年輕族群接種。美國衛生部28日宣布,不再建議兒童與健康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稱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常識性」決定。 對此,台灣醫界多認為最好是「根據科學,不要根據政策」,暫無急迫跟進必要,呼籲觀察各國醫學會態度及病毒變異趨勢。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6月中旬會召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討論秋冬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屆時會再評估。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升高。疾管署預估,疫情高峰將延後至6月底、7月初,高峰就診人次上修到20萬人次;估計流行高峰從5月底~8月初的2個月內,確診人數上看170萬人。 不過,對於接種COVID-19疫苗,美國衛生部宣布,不再推薦給健康兒童和孕婦,從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中移除針對這些群體的COVID-19疫苗,未來接種範圍可能僅限於老年人和重症風險較高者。 對此,馬偕醫院婦產部部長黃建霈認為,每個國家要根據自己情況調整,醫學強調實證,要改變最好是根據科學,目前看來孕婦接種對新生兒仍有一定保護力;除非先前曾有不良反應,也鼓勵孕婦產檢時主動告知醫師。 台北榮總兒童重難罕中心主任曹珮真說,接種疫苗是公共政策,必須要考慮接種人口、付出的成本等。美國與台灣的醫療資源不盡相同,兒科醫學會、疾管署等都將開會討論,目前應該還是照原本接種建議。 羅一鈞表示,目前美國CDC官網的建議並沒改變,美國ACIP預計6月開會討論,預期很可能會限縮建議接種對象,但還是要看最後決議結果;台灣預計6月中旬召開ACIP專家會議,討論秋冬COVID-19疫苗的公費接種對象,國內專家預期也有各自意見,且還要考量COVID-19疫苗跟流感疫苗一起施打,各自接種對象條件若差異太大,恐會增加宣導和第一線執行的困難,所以不是一定跟進,也可能最後是國內專家討論出一個適合國內的版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