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急診壅塞 醫界籲分流看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地區COVID-19疫情經端午連假民眾群聚效應後升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2日指出,目前各醫院急診壅塞情況未解,憂心春節期間急診塞車情況將會重演,呼籲民眾分流看診,將急診資源留給重症患者。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各醫院目前急診壅塞未解,端午連假後再面臨候床地獄的窘境,醫師工會指出3項急診可能繼續壅塞之關鍵原因。第1是COVID-19與流感疫情升溫,連假期間診所關門,輕症湧入急診,還有因呼吸道感染症增加的住院人數與重症患者。 第2點是連假期間民眾常有聚餐,悶熱天氣讓食物腐壞加快,腸胃道急症患者將增多;第3點是連假期間民眾就醫意願不高、醫院無常規手術占床,但連假以後往往出現反撲,包含常規治療患者回流、收假前才來就醫等因素,可能導致假期當中或連假後的急診壅塞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台北市醫師工會指出,不論短期突發事件引起的住院待床壅塞,或輕症患者湧入急診引起混亂,事實上造成急診壅塞的遠因,仍是醫護人力流失引起的病房關閉,無奈年初中央祭出的「救急診」手段,沒有讓醫護人力出走好轉,需住院的患者依舊等不到床位,讓急診醫師只能感嘆「別生重病」。 台北市醫師工會表示,雖然健保自5月1日起提高急診診察費、留觀費、護理費、加護病房費給付,但是目前卻尚未明確聽聞何間醫院因此提高相關工作人員待遇,推測可能與新制度剛上路,院方還在觀望,加上對於個別總額新制的不確定性等因素有關。 台北市醫師工會提醒民眾,當出現疑似COVID-19症狀,可先以快篩初步評估,再依分級醫療原則尋求適當治療,急診資源應保留給重症患者;並期盼政府不該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左支右絀,應提出手段確保資源確實花在人力之上,否則只是任由急診醫療壅塞問題持續擴大。

Read More

長照人員詐騙虐待 不再發證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預告修正長期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認證繼續教育及登錄辦法草案,對於不適任人員管理增列規定,曾因詐騙、虐待、侵害照顧者而被廢止長照人員認證者,就不再發證。 衛福部2日指出,已於5月21日預告修正長期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認證繼續教育及登錄辦法」部分條文,強化人員資格管理與訓練制度。修法重點包括強化不適任人員管理機制,及優化認證更新與繼續教育規定,提升制度彈性與執行效益。 衛福部表示,全台目前有11萬名長照人員,為協助持續進修與順利重返職場,修正草案內容調整相關認證與教育制度,包括明定申請認證前共同訓練需於1年內完成,以確保訓練內容與現行政策接軌。 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過往曾有零星案件,出現過長照人員有詐騙、虐待、侵害照顧者等行為,應該更周延保護照顧者權益,不能夠讓照顧者身陷可能被侵害的風險,這次修正草案增列規定不適任人員管理。 衛福部指出,本次修正部分條文草案明定,對於因未提供適當照顧與保護,且侵害使用者權益等不當行為,依長期照顧服務法被廢止長照人員認證者。

Read More

打疫苗補助100元 診所怨太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升溫,受端午連假效應影響,外界擔憂急診壅塞再起。衛福部2日指出,現階段未出現急診壅塞。至於基層診所反映,施打疫苗費用100元太少,將積極向行政院爭取財源,調升醫療院所施打的處置費,鼓勵基層醫療投入防疫工作。 因應國內新冠疫情持續上升,且今年5月6日立法院厚生會「後疫情時代呼吸道傳染病防治政策檢討」公聽會決議請衛福部與基層醫療代表開會研商公聽會相關結論。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於2日下午率疾管署、食藥署、健保署,共同邀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急診醫學會等團體召開「呼吸道傳染病因應策略研商會議」,會中就呼吸道疫情現況、疫苗藥物整備情形、落實分級防疫及強化篩檢、快篩供應現況等議題,進行討論。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與會各團體代表整體性建議主要為鼓勵基層醫療投入各項防疫工作,包括疫苗接種、篩檢和開立抗病毒藥物,請衛福部提供誘因並降低行政障礙,讓各縣市疫苗和藥物的配置院所能增加,除了增進民眾便利性,也有助於分流就醫、減少急診壅塞發生。 急診醫學會則指出,3天端午連假期間,受診所關門影響,急診就診人次確實上升,但候床並沒有增加,整體來說現階段未出現急診壅塞。不過,疫情逐漸邁向高峰,仍要特別注意中重症增加,可能導致急診候床人數上升、出現壅塞。 邱泰源於會中當場指示,衛福部各單位應全力協助基層落實各項防疫工作,並加強宣導民眾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有症狀時分流就醫。 會中也在醫用快篩相關議題深入討論,食藥署說明,醫用快篩1週可出貨4.5萬劑,足夠因應醫界需求。健保署則說明,若醫界評估醫用快篩給付點值和給付適應範圍有修正空間,請提案相關會議討論。 此外,基層診所反映,過去施打疫苗的費用是200元,現在剩下100元。對此,羅一鈞回應,提供補助獎勵是當時指揮中心成立期間鼓勵免收掛號費,加碼多給100元,指揮中心解編後恢復常態,並非砍半,衛福部也正積極向行政院爭取財源,調升公費疫苗施打的處置費。

Read More

關燈滑手機 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看書時字會變模糊」、「明明是直線看起來卻扭曲變形…。」台南市立醫院提醒,如果出現這些症狀,要小心可能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找上門,記得趕快就醫檢查。 南市醫指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已開發國家造成老人失明原因第1名,雖然稱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近期發現患者卻有年輕化趨勢,其中30到40歲患者大幅增加至少3成,經醫師詢問、了解原因,發現患者習慣在睡前關燈滑手機達30分鐘以上。造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吸菸(含二手菸)、肥胖、遺傳、老化、日常飲食習慣(高脂飲食)、心血管疾病以及長期日曬等。簡單來分,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分為乾性和濕性2種,「乾性」通常對視力影響較小,但時日一久,仍有惡化為濕性的可能;而「濕性」可能因脈絡膜新生血管產生黃斑部水腫、出血等現象,造成視力嚴重減退,甚至有失明風險。目前此病尚無治癒的方式,僅能控制病情減緩惡化程度。 南市醫說,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主因之一,但是許多長者常常忽略此視力問題,以為視力變差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因而錯失治療時機;黃斑部病變若未積極治療,可能在2年內導致失明。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至眼科進行相關檢查,或是平時可透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方式,輪流以單眼觀察磁磚、窗框等直線格子,若出現視野模糊、扭曲變形等症狀,應盡早接受檢查及治療。 飲食方面,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E、礦物質鋅及葉黃素搭配玉米黃素可以減少病情惡化機會,添加Omega-3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更能達到預防效果。平時可多吃深綠色蔬菜、乾果、深海魚類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的產生。

Read More

原物料等成本上升 台灣大正藥品 上漲10-40元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大正製藥公告,因原物料、運輸及製造成本上升,自7月1日起調整部分產品售價,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2日表示,已接調價通知大正製藥的17種藥品之通路販售價格調漲10到40元。 繼去年7月普拿疼止痛藥系列產品建議零售價陸續調整,開出「成藥漲聲」的第一槍,台灣大正製藥近日也發出公告漲價。沈采穎提指出,大正製藥漲價產品包含感冒顆粒,以26包產品為例,將從原售價430元調漲到460元;感冒錠50錠從390元調漲到410元;感冒膠囊30粒從250元調漲到270元;止咳糖漿90毫升從150元調漲到160元;鼻炎膠囊18粒則從200元調漲到220元。 胃腸藥錠250錠從650元漲至670元;胃腸藥顆粒26包從400元漲至430元;止瀉藥錠24錠從150元漲至160元;仙派錠10錠從100元漲至110元;愛力舒視明點眼液14毫升則從200元漲至240元。

Read More

無感壓力 悄悄加速老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許多人外表看似正常,身體其實早已長期處於高壓狀態。醫師提醒,壓力不分來源,無論來自睡眠、飲食、代謝或心理困擾,身體的反應路徑幾乎一致,長期下來將加速老化、干擾修復力,應更早辨識「無感壓力」帶來的影響。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很多人誤以為壓力只來自心理層面,這是非常常見的迷思。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身體所承受的壓力,其實來自更多層面,包括長期睡不好、飲食不均衡、血糖波動、缺乏抗氧化營養素,甚至是腸道菌相失衡、反覆感染或長期接觸環境毒素等。 重要的是,對身體而言,壓力就是壓力,反應路徑幾乎一致,最終可能導致的,就是慢性發炎、氧化傷害與老化。若這些反應長期無法解除,或身體長期處於過高壓力中,就可能轉化為慢性發炎與持續性損傷。這類發炎反應會進一步干擾自律神經、睡眠與代謝功能,甚至影響情緒調節,讓身體陷入惡性循環。 顏佐樺表示,在臨床中經常看到,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人,不僅免疫功能下降,也常伴隨氧化壓力升高與細胞修復遲滯。當壓力荷爾蒙長期偏高,會破壞血糖與代謝平衡,加速老化進程。久而久之,身體就像一台未曾保養的機器,開始從體力、膚況到睡眠品質出現下滑跡象。 由於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及時察覺並適度調節。許多人忙到忽略了緊繃與低落,直到身體出現反應才發現異常。這樣的停下來,其實就是壓力調節的練習。可能只是幾分鐘的正念呼吸,或靜靜回顧一天的經歷,就足以幫助慢慢從高壓中抽離。 除了這些調節練習,生活中也可以從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鋅、維生素D、Omega-3),穩定發炎與氧化壓力;搭配足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幫助維護腸道健康。加上草本適應原輔助:如人參、紅景天、南非醉茄,能協助腎上腺對壓力的調節。不過建議在飲食與作息先穩定之後再搭配使用,效果會更理想。

Read More

骨折術後潰瘍 皮瓣重建甩神經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40歲女子因意外致右側跟骨骨折,他院接受手術治療。但術後數月傷口仍無法癒合,形成慢性潰瘍並合併紅腫滲液,及灼熱性神經痛,轉至高雄榮總台南分院骨科評估後,經分階段進行皮瓣重建手術,並結合AI系統輔助工具,成功重建解除神經性疼痛。 高榮南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朱柏榮表示,跟骨骨折(俗稱腳後跟骨折)在交通意外或高處墜落傷中常見,跟骨處於負重與皮膚張力高的位置,一旦術後出現傷口潰瘍、骨折癒合不良,很容易引發慢性傷口、骨折延遲癒合,甚至因神經受損或慢性壓迫形成神經性灼痛,對患者來說將會是長期且難以忍受的折磨。 朱柏榮表示,上述右側跟骨骨折女子評估後,確定原有的傷口合併感染疑慮。針對腳踝外側的潰瘍性缺損,選擇進行旋轉式腓腸動脈穿通枝蒂皮瓣重建手術。這種皮瓣來自小腿後外側的皮膚與皮下組織,具有良好的血液供應,可以旋轉90~120度覆蓋在外踝缺損部位,不需顯微血管縫合,相對安全且成功率高。 特別的是,這次手術同時進行腓腸神經切除術。由於病患的神經性灼痛源頭很可能來自這條神經,術中直接將神經切斷並埋入深層組織,防止產生神經瘤。術後2個月傷口癒合良好,皮瓣成活穩定,且病患多年來飽受困擾的神經痛完全消失了。 手術過程中運用ChatGPT AI工具進行輔助決策,例如比較不同皮瓣選項、分析神經性疼痛的機轉與可能治療方式、制定階段性治療策略與風險評估等。 朱柏榮說,AI並未取代專業判斷,但在需要快速彙整知識、參照標準建議時,確實提供及時又中立的參考,幫助醫療團隊做出更精準的安排。

Read More

美批准生產 莫德納新低劑量疫苗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在當地時間5日30日晚間批准莫德納公司生產的一款新型低劑量COVID-19疫苗,限用於65歲以上成人,以及具有重症高風險的12歲至64歲群體,這款疫苗並非用於替代莫德納現有疫苗,而是一種替代選項。 這種名為mNexspike的新疫苗是朝著下一代冠狀病毒疫苗邁出一步。透過改進免疫靶點,此疫苗的製備方法允許降低劑量,僅為莫德納現有COVID-19疫苗Spikevax的1/5劑量。 莫德納執行長班塞爾在聲明中表示,這項批准「增加了一款重要的新工具,有助保護那些具COVID-19重症高風險的人群」。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這款新疫苗,限用於65歲以上成人,以及本身至少有一種健康狀況而面臨更高冠狀病毒感染風險的12至64歲群體。 FDA在批准其競爭對手諾瓦瓦克斯醫藥公司(Novavax)生產的另一款COVID-19疫苗替代選項時,也設下的相同限制。 莫德納現有疫苗不存在這些限制,長期以來一直用於6個月及以上的任何人。莫德納表示,預計今年秋天將同時提供這兩款疫苗。 FDA的批准是根據一項對1萬1400名12歲以上群體的研究,將新款低劑量疫苗與莫德納現有疫苗做比較。莫德納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新疫苗是安全的,並且至少與原來的疫苗一樣有效,甚至在某些方面效果更好。

Read More

服肺腺癌標靶藥日瀉逾5次 中藥改善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肺癌治療方法除傳統手術、化療,還有最新的標靶治療,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治療,可提升存活率,也能減少化療或手術帶來的不適感,不過,標靶治療仍會產生不適的症狀,可透過中醫輔助治療改善。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師李俞生指出,一名56歲肺腺癌3期的黃小姐,就診主訴服用標靶藥物後,每日腹瀉5次以上,且有疲倦無力及呼吸較為喘促的症狀。 經抽血數據顯示血鈉離子偏低,由於腹瀉頻繁,中醫以溫脾陽方式,服用處方1週後,每天腹瀉的頻率減少,血鈉離子也逐漸提升當中,並搭配四神湯來提升腸道吸收效率。 另有一名68歲肺腺癌3期合併糖尿病的楊先生,在標靶藥物治療期間出現食慾不振,身體虛弱、咳嗽喘促、體重下降症狀,經中醫師診斷為脾腎陽虛,開立中藥服用後,體重持續恢復,疲倦及身體沉重感亦改善,咳嗽情況也持續減少中。 李俞生表示,肺癌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治療,可提升存活率,也能減少化療或手術帶來的不適感;然而,標靶治療仍會產生不適的症狀,例如:腹瀉、皮膚搔癢、紅疹、脫屑症狀等。 腹瀉的症狀為1天排便超過3次,皮膚的症狀可能出現青春痘、皮膚搔癢、紅疹、紅斑、脫屑性皮膚發炎等;關於肺癌標靶治療伴隨的後遺症,中醫在腹瀉方面會透過排便的味道以及排便後是否有灼熱感,來鑑別屬於寒性或熱性的因素。 如果腹瀉味道不重,解便後也沒有明顯的肛門灼熱感或腹部不適感,常屬寒性腹瀉,此時可選用乾薑搭配四神湯服用,來緩解腹瀉;如果腹瀉的味道重,解便後出現肛門灼熱感及腹部明顯不適感,即為熱性,適合使用冬瓜、綠豆、薏仁來清熱利濕。 如果皮膚出現搔癢甚至嚴重的指溝炎時,則需減少烤、炸、辛辣食物以及堅果類等會加重身體過敏反應的食物。 因為此時人體正氣(身體免疫力)下降,屬於中醫氣虛證型,無法阻擋外來物質的刺激侵襲,需以滋陰益氣的方式來恢復,滋陰的中藥可修補人體受損的黏膜,益氣的方式可以提升免疫力,減少人體發炎反應。 李俞生提醒患者,肺癌治療過程中身體出現不適,建議應儘早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針對個人體質進行調理,切勿自行服用中藥或藥膳。

Read More

中醫治療肌筋膜症候群

■陳俊銘 「肌筋膜症候群」是人體肌肉因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所出現症狀的總稱;主要由於隨意肌長期緊張狀態下,會阻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得把體內因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如乳酸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痠痛感,導致腰痠背痛。 其主要特色是局部肌膜之疼痛,通常有激發點,若觸及此激發點則可引發典型的轉移痛;激發點處通常可發現局部之痛點及緊繃之肌束,有時在壓觸時可引發局部之抽動。有些患者更伴隨耳鳴、流淚、眩暈、心悸、手麻、腳麻等症狀。 長時間固定姿勢者,例如辦公室工作者,易患頭頸部、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勞動者易患有背部或臀部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老年人常有膝痛無法蹲下,可能只是下肢肌肉之肌筋膜症候群。 以常見頭頸部肌筋膜疼痛為例:1.協方肌常引起項緊、落枕、膏肓痛、顳側痛。2.胸鎖乳突肌常引起頭暈、頭痛、耳鳴、視力模糊。3.提肩胛肌常引起脖子僵硬。4.頭夾肌及頸夾肌常引起頭項痛。5.後頸肌群常引起脖子僵硬、頭緊痛。6.下枕骨肌常引起金箍咒形的頭痛。7.顳肌常引起單側顳部的頭痛。8.臉部表情肌及咀嚼肌常引起顳顎關節疼痛牙關開合困難,甚至假性三叉神經痛。另外,肩胸背部、腰臀部、上下肢皆有可能產生肌筋膜疼痛,須和頸腰部椎間盤突出、長骨刺、焦慮症、憂鬱症等分辨。 肌筋膜症候群歸屬到傳統醫學「痺症」範疇。其發生多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個人的體質、抗病能力有關,如工作勞累、固定姿勢久、氣血運行不暢,引起肢體、肌肉關節等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等,若氣血虧虛、陽氣不振、腠理疏漏、衛陽不固,治風寒濕邪乘虛侵襲,則肌筋膜疼痛更甚,反覆發作,不易痊癒。 在治理上把握氣、血、肝、腎之調理, 臨床治療常見藥物調理包括行氣、活血、補氣、補血、養肝血、補腎水。另外,根據不同部位疼痛,不同肌肉起止點,不同經絡循行,施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配合熱敷、藥蒸,當可緩解。 平常保養十大要訣,1.勿固定同一姿勢太久,保持正確良好姿勢。2.坐立姿勢勿彎腰弓背、突肚翹股。3.長途開車須常變換姿勢,定時下車如廁走動。4.搬物最好先蹲下靠兩腿出力,不要單靠腰力支撐。5.勿使用過硬或過軟床墊,枕頭以軟而有彈性,高瘦6-9公分為宜。6.勿長期穿高跟鞋,以免使腓腸肌和背肌群的緊張度增加,易引起肌肉疲勞而痠痛。7.注意桌面高度,過高、過低皆不適合。8.規律運動,保持肌肉鬆軟彈性。9.勿過勞累。10. 睡眠充足,充分休息放鬆肌肉。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