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員送餐 禁菸檳嚼口香糖

本報綜合報導 食安新規上路!衛福部食藥署4日修正「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要求外送員取得及交付食品時,不得吸菸、嚼檳榔、嚼口香糖,食品應完整包覆,違規最高開罰新台幣2億元。 修正「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重點包括修正製程及品質管制、檢驗與量測管制、文件與紀錄保存等規定,適用對象由製造業擴大所有食品業者;增訂改變原設定倉儲、運輸條件者,應有合理原因及依據、抽測運輸車廂體內環境溫度等。 近年民眾愈來愈習慣使用外送平台餐點,這次修正增訂外送平台業提供食品外送服務,其外送員及外送食品過程,應遵循衛生管理規定,其中包含外送員應經衛生安全管理教育訓練,並作成紀錄,外送員取得及交付食品時,不得有吸菸、嚼檳榔、嚼口香糖或其他汙染食品行為。 新規定並要求業者需保存品管、檢驗及量測紀錄等文件至少5年。

Read More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換季慎防流感新冠 中醫調養打好底子

近期隨著天氣變化,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流感也同時大流行,診間出現大量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的病患,不少人甚至合併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面對這波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高峰,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隨時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自我保護防範措施。 目前在西醫的治療上,針對病毒型感冒多為對症處理,例如使用退燒藥、止咳藥、抗組織胺等方式來緩解不適。唯有確定是流感或新冠病毒,才會視情況給予抗病毒藥物。但病毒性的感冒多半需要靠自身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因此「調養身體、提升免疫」才是根本之道,而這也是中醫的強項。 中醫認為外感疾病多由風寒、風熱入侵,加上正氣不足無法排邪。治療上不只是讓患者「比較舒服」,更注重加強元氣、協助排邪,幫助身體更快痊癒、減少後續咳嗽遷延或虛弱易病的狀況。許多患者在接受中藥與針灸治療後,不僅恢復更快,整體體質也更加穩固。 在這段呼吸道疾病高峰期,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1.勤洗手、盡量減少摸眼口鼻。2.出入診所、捷運、賣場等共同空間,務必配戴口罩。3.有感冒症狀應盡快就醫,避免傳染他人。面對病毒威脅,中西醫各有治療專長,但中醫在這場防疫戰中,絕對能成為大家身體健康的堅強後盾! (作者∕台南市承恩和緯中醫診所醫師莊嘉豪)

Read More

打AZ血栓 羅一鈞:已救濟26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爆料指「AZ疫苗發生血管栓塞台灣目前只認1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4日澄清「非屬事實」,強調國內靜脈血栓併發症(TTS)發生率較歐美國家低,是亞洲國家皆然,並非台灣獨有,是因種族差異所致。 蘇一峰是在臉書發文貼文「國家認定,台灣人新冠疫苗副作用的發生率只有國外的1%不到,譬如AZ國外是10萬人就有幾例嚴重致死致殘的血管栓塞,台灣目前只認1例!」 對此,羅一鈞表示,AZ新冠疫苗自2021年1月4日起在歐美國家陸續開打,我國自3月22日開打,因歐洲多國陸續發現極少數接種後發生罕見TTS,當時經專家會議決議加註血栓警語,並建議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的族群暫緩接種。 我國2021年5月發生首例接種AZ疫苗後TTS個案(30多歲男性,狀況穩定),經專家審查研判確認於2021年6月3日公布,當時估計國內發生率為百萬分之2.1,因後續變異株演變導致AZ疫苗預防效果遞減,自2022年9月起不再提供AZ新冠疫苗。 截至2023年8月31日止,國內共接獲56件疑似TTS通報案(經專家會議審議及專家委員書審後確認),個案年齡範圍介於22至95.7歲(中位數53.3歲),包含20位男性及36位女性,發病時距為接種疫苗後2至44天(中位數10天),13案通報之嚴重性為死亡。其中53案為接種AZ廠牌疫苗,其通報率約為3.5件/百萬劑。 比較各國TTS通報率及通報情形,歐美國家TTS通報率約在每百萬劑10-20件左右,國際研究顯示與種族差異有關。 衛福部VICP小組亦已審定共計26例接種AZ疫苗後TTS個案為具關聯性(包括「相關」或「無法確定」)並核予救濟金,其中7例為死亡(5例)或達障礙等級(2例)核予每案250萬元至600萬元之救濟金。

Read More

乳頭出血拖1年 驚見乳突瘤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乳癌是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一名婦人因單側乳頭出血、乳暈下方腫脹、抽痛,就醫診斷為良性乳管內乳突瘤,醫師提醒,雖屬良性腫瘤,但若伴隨乳管非典型增生,癌變機率將提高4至5倍,民眾應自我檢查與定期追蹤,才能及早發現異常。 45歲黃女士約1年前開始出現左乳頭斷斷續續出血的情況,因為沒有摸到硬塊或疼痛的症狀,所以她並不特別在意,直至3個月前左乳暈下方開始腫脹,且抽痛的情況越來越頻繁才就醫。 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左乳暈下有1個約7x6公分的腫瘤,導致乳頭歪斜變形,且輕輕觸壓便會有血狀分泌物滲出,超音波檢查顯示為一囊狀腫瘤伴隨有許多乳突狀突起。 因為腫瘤壓迫造成乳頭乳暈嚴重變形,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後,同時進行乳頭乳暈的微整型手術以恢復外觀,後續病理報告化驗為良性乳管內乳突瘤。 大千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陳以涵表示,乳管內乳突瘤是從乳房的乳管上皮細胞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好發於30至50歲婦女,發生率不低,約為2-3%。主要表現為乳頭血狀分泌物,部分病人可能會伴隨乳房疼痛或是觸摸到乳房腫瘤。 乳管內乳突瘤可分為單一性或多發性,單一性乳突瘤大約占90%,常以乳頭流血來表現,且大多小於1公分,觸診、乳房攝影及超音波都不易偵測出來,因此可施行乳管攝影檢查,亦即將顯影劑打進乳管中進行X光照射,幫助定位腫瘤位置。而多發性乳突瘤較少出現乳頭血狀分泌物,超音波檢查時可能會發現不規則脹大的乳管,透過乳房攝影則可能會有不規則分布的鈣化點。 雖然乳管內乳突瘤為良性腫瘤,但若伴隨乳管有非典型增生,未來轉變成乳癌的機率會提高4至5倍。因此臨床懷疑為乳突瘤時,建議進行手術切除,一方面可解決乳頭反覆流血的困擾,同時也能透過病理化驗,確認是否有癌化的表現。若是多發性乳突瘤的病人,手術後仍需定期追蹤。

Read More

嫗尿失禁 水凝膠填充注射改善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81歲陳姓老嫗多年來飽受尿失禁合併夜尿困擾,長期依賴護墊維持日常生活。醫師診療發現陳嫗有應力性與急迫性尿失禁,除以藥物與非侵入性磁波椅治療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症,並進行尿道水凝膠填充系統注射手術,術後門診追蹤排尿功能正常不再出現尿失禁。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表示,尿失禁對許多女性而言,是尷尬又難以啟齒的困擾,導致長期隱忍。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台灣54歲以上女性中有23.4%飽受尿失禁之苦,相當於每4位婦女中就有1位深受其擾,而65歲以上女性比例更達3分之1。現代醫學對尿失禁已有完整評估與分級方式,早期診斷能提升治療效果。 李高漢說,常見尿失禁類型主要有應力性及急迫性尿失禁,並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造成心理壓力和社交困難,亦可能同時發生混合型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常發生於咳嗽、打噴嚏、運動或搬重物時,與骨盆底肌肉或陰道結締組織鬆弛有關;急迫性尿失禁則是突然感到難以控制的尿意感,及一旦覺得想尿尿就會出現尿失禁,內褲會有「濕意」。 應力性尿失禁程度分為輕中重和極重度4級。新一代非侵入性骨盆底肌改善療程磁波椅,透過高頻能量刺激深淺層肌肉,改善頻尿、漏尿、夜尿、尿失禁及產後漏尿。療程只需28分鐘6次即可見效,安全性高且獲台灣衛福部TFDA及美國FDA認證,具臨床實證,滿意度高達95%。 陰道雷射則透過雷射刺激膠原蛋白新生,改善陰道彈性與支撐力,從而減少漏尿。研究顯示每月1次,連續3~4次效果最佳,無需麻醉幾乎無痛,不影響日常生活。 李高漢說,尿失禁雖常被視為年齡或產後「必然宿命」,但實際上透過適當診斷與分級評估,可針對不同病因採用個人化療程,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Read More

3癌一線免疫療法 納健保給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健保署於今年6月正式上路的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給付政策,將免疫療法(ICI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納入肺腺癌、三陰性乳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合計預估將惠及超過3400名癌症病友,病患每年最高可節省近192萬元藥費。 三種常見癌別的特定治療情境,包括:不分PD-L1表現量、合併化療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肺腺癌)、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以及具dMMR/MSI-H特徵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治療。 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台北榮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指出,針對第2期以上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目前臨床上被國際實務共識廣泛採納、且經大型研究驗證療效的治療方式,就是「術前使用免疫療法合併標準化療」。這項療法早已被NCCN、ASCO等主要國際指引機構列為標準治療,國內乳房醫學會也採取相同立場。 曾令民指出,根據美國針對1975年至2019年、逾8萬名乳癌病患的大型資料分析,整體死亡率下降58%,其中25%來自篩檢、29%來自第4期藥物進展,另有47%則歸因於第1至第3期的治療進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不只是篩檢的推廣,更仰賴完整治療策略的落實。 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顧問蔡俊明教授指出,此次健保放寬免疫治療給付條件,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特別是鱗狀細胞癌病人來說,是一大突破。部分患者更有機會達到長期穩定控制甚至停藥、無需後續治療,這是過去標靶藥物或化療難以實現的效果。 針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族群,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邱昭華指出,免疫療法最讓人振奮的不只是平均預後的改善,而是其中有一部分病人能達到持續性的治療反應,甚至在治療2年後可考慮停藥,這在過去幾乎是無法想像的成果,連標靶藥物都難以達成,這項政策不只是補上過去的缺口,更可能是晚期癌症治療走向長期穩定控制的重要一步。 台北榮總腫瘤內科陳明晃教授表示,本次健保納入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族群,主要是針對帶有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特徵的病人,這類病人在大腸直腸癌中比例不高,僅約占轉移性個案的5%,但卻是免疫治療反應最好的少數族群之一。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傳統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存活期平均為24至38個月,但MSI-H病人若能使用免疫療法,可延長至77個月,將近2-3倍的差距。這次健保納入免疫療法,象徵台灣終於能與國際指引同步,讓這群原本人數少、但效果明確的病人,不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早檢測、早啟動免疫療法」成了治療策略中的關鍵。

Read More

五大醫團指醫療暴力零容忍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日前發生嚴重醫療暴力事件,3名護理師遭攻擊受傷,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等5個醫界團體4日呼籲,立法院應儘速通過醫療法修正案,加重對醫療暴力行為之刑責,並明定警政機關即時介入協處之義務。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等5大醫界團體共同發表聲明,對此駭人聽聞之暴行,予以最嚴厲之譴責,並再次重申醫療暴力零容忍,的堅定立場。 5大醫界團體指出,醫療法規定不得以暴力、脅迫、恐嚇、公然侮辱等方式妨礙醫療行為,違者可處3萬至5萬元罰鍰,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然而實務執行層面仍存落差,法令震懾力與預防效果尚顯不足,難以有效遏止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5大團體要求,加重對醫療暴力行為刑責,明定警政機關即時介入協處義務,提升執法效能與法律嚇阻力;醫療機構應強化院內安全與應變機制,包括設置常駐警力、優化監視系統、提升人員危機處置訓練,並妥善照護受害醫護的身心健康。 5大團體強調,主管機關應全面加強民眾宣導,深化社會對醫療人員尊重與理性就醫觀念認知。醫護不是情緒的出氣筒,醫院不是容忍暴力的場域,只有讓醫療人員在安全環境執業,才能守護全民健康與就醫權益,並請社會各界支持,醫療暴力零容忍,共同捍衛醫療尊嚴。

Read More

護理紀錄估重症出院後死亡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重症加護病房患者不僅住院期間需要被密集看護、追蹤,部分患者在出院後1年內,仍有病情惡化、再入院甚至死亡的威脅。台北醫學大學發表全球首創「深度神經網路系統NurnaNet」,可解析護理紀錄,並預測病患出院後6個月及2年內死亡風險,準確率可達8成,讓醫護團隊能提早識別高風險族群。研究登上國際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北醫大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教授張詠淳帶領研究團隊,利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MIC-III重症醫療資料庫,分析2001~2012年近1萬7000筆ICU患者護理紀錄,建構「NurnaNet」,預測病患出院後死亡風險。 張詠淳表示,傳統AI預測模型多依賴結構化電子病歷(EHR)資料,如生命徵象、病史、檢驗數據等欄目;但由護理人員撰寫的護理紀錄蘊含病情變化、第一線觀察及專業判斷,這些大量非結構化文字紀錄極具參考價值,能提供更精準的判斷。 研究團隊突破傳統限制,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開發「關鍵護理描述萃取器」,快速擷取護理紀錄中最關鍵的資訊。 團隊並結合專為臨床語境設計的預測訓練模型,克服傳統AI模型難以處理長篇文字紀錄的限制。研究結果也讓臨床醫師感到訝異,例如能針對護理紀錄上患者的關鍵用藥、是否使用升壓劑等文字描述綜合判斷,甚至能將報告中重要的中英文混雜文字描述,整合至預測模型參考值等。 張詠淳強調,這套預測模型的建立為全球首創,且研究團隊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透過AI從繁雜的文字紀錄,找出可能與病患存活率相關訊息,突破過去AI難以判讀非規則性的大量文字敘述的限制。此系統預測高風險患者出院6個月以及2年內的死亡風險,準確率最高可達80%。 北醫大護理學院副院長邱曉彥指出,目前鮮少有可以預測高風險出院後死亡率的工具。這項成果可望協助提早判斷可能在出院後具高風險的病患,並擬定調整後續的回診與照護計畫,降低患者再入院與死亡風險。

Read More

鮮乳標章新制 明年7月上路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明年七月一日起「鮮奶」要改標示為「食用動物乳」了!食藥署3日公告修正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修正「鮮乳」用詞為「食用動物乳」,並於品名標示為「牛乳」、「羊乳」等名稱。 食藥署表示,參酌國際品名標示規範用詞,修正「鮮乳」用詞為「食用動物乳」,另考量現行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核發之鮮乳標章或相關驗證標章名稱,為避免消費者混淆,明定僅取得鮮乳標章,或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之驗證標章者,始得標示為「鮮乳」。 食藥署指出,同時增修液態乳產品字體大小應依體積調整之標示規定。在成分調整標示方面,針對食用動物乳、保久乳及乳粉產品倘屬乳脂肪、乳糖調整者,應於品名或外包裝明顯處標示「乳脂肪經調整」、「乳糖經調整」或其他足以表徵成分經調整之等同意義字樣,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或本公告附表一者,得以「全脂」、「低脂」、「無乳糖」標示之。 食藥署表示,本次修正之標示規定也將擴大適用範圍,納入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為規範對象。食藥署指出,本次修法涉及鮮乳品名標示部分將自115年7月1日生效,而其他修正規定則自116年7月1日正式生效。

Read More

女嬰未滿六個月 新冠併發重症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接獲醫院通報,一名未滿六個月女嬰併發重症案例,所幸經治療後已轉入一般病房。衛生局三日提醒,新變異株傳染力強,長者、慢性病患及嬰幼兒與孕產婦等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覺,民眾儘速接種疫苗、自主佩戴口罩。 衛生局指出,該女嬰未滿六個月,五月二十八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二十九日於急診快篩陽性、胸部X光顯示肺部浸潤,收治加護病房,研判為新冠併發重症,治療後病況好轉,轉至一般病房持續治療。 疫調發現,女嬰同住家人六人中有四人快篩陽性,有輕微呼吸道症狀,已接受治療。 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目前主要流行變異株為NB.一.八.一,具較強免疫逃脫能力,傳染力高,多為無症狀或輕症,仍有重症風險。今年一月一日至六月一日,全國已有五一四例新冠併發症確定病例,台中市占八十六例。市府整備完善,全市三四六家合約院所提供公費抗病毒藥物服務,藥品數量充足。 根據中央統計,新冠併發重症與死亡病例多集中於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約九成未接種JN.一疫苗。接種疫苗是預防重症最有效方式。台中市已有逾二十五萬六000人完成接種JN.一疫苗,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占九萬八000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