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帶狀疱疹 打疫苗是最佳保護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近年病例逐漸上升,特別在中高齡族群中發病率明顯攀升,醫師建議,帶狀疱疹防治關鍵疫苗接種是最佳保護。 帶狀疱疹發病率高,約1/3的人終其一生會罹患。根據統計,60歲者的發生率約為每千人6~8人,80歲則達每千人8~12人。台灣高齡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帶狀疱疹相關門診與神經痛後遺症的個案也隨之增多。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高齡者與免疫力較差者是帶狀疱疹高危險群,除了急性期不適外,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 目前抗病毒藥物可控制急性皮疹發展,但對神經痛的預防效果有限,且現行止痛藥物對緩解效果也不理想。此外,帶狀疱疹會透過飛沫、體液等途徑傳染,發病前2~3天到水泡結痂前期間傳染力較強。若家中有未得過水痘或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嬰兒或孕婦,應避免接觸。 許智恭表示,接種疫苗是目前預防帶狀疱疹最有效方法,目前市面上有2種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僅需接種一次,價格較低,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者,且5年後保護力明顯下降。美國已於2020年停用。 非活性重組次單元疫苗2021年於台灣核准上市,採用佐劑系統AS01,能誘發強而持久的免疫反應,11年後預防效力仍達87.7%。建議50歲以上,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種。完整接種需2劑,間隔2~6個月,第1劑建立基礎保護力,第2劑進一步強化免疫反應。年輕族群注射後可能出現短暫發燒、肌肉痠痛等反應,反映免疫系統活性旺盛;而年長者通常反應較溫和。 許智恭建議,即使曾罹患帶狀疱疹者,仍建議日後接種疫苗,防止再次復發。不過,不需在急性發病時立即接種,建議等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施打時機。

Read More

夏日尿路結石多 醫籲多喝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炎夏期間尿路結石患者明顯增加。醫師指出,常見尿路結石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泌尿系統的結石;水分流失及水分攝取不足等,都是罹患尿路結石的危險因素。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林嘉緯表示,當腎臟結石大於1.5公分,造成疼痛、血尿,造成尿路阻塞或感染頻率會持續增大或反覆發生,包括從事無法及時就醫(航空業、遠洋業等)行業的民眾,建議進一步治療。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亦建議治療。 林嘉緯說,民眾一般在健康檢查時,可透過X光、超音波及電腦斷層得知有無尿路結石,若有腰痠腰痛、血尿、下泌尿道症狀(尿急、頻尿、排尿困難、尿滯留)等,也建議至泌尿科門診就診尋求專業檢查、建議及治療。 他提到,中興院區針對腎臟結石的治療,除了體外震波碎石及傳統經皮腎臟造廔碎石術外,新型的軟式輸尿管鏡提供患者無額外傷口、更安全、恢復時間較短、疼痛感也較低的手術治療方式。

Read More

〈醫師專欄〉守護脊椎健康 擁活力舒適人生

■黃建榮 隨著年齡增長,脊椎退化問題日益普遍,不僅影響活動力,更可能降低生活品質。日常保養成為延緩脊椎退化、減輕不適症狀的重要關鍵。 首先,良好的姿勢習慣能有效減輕脊椎負擔。長時間低頭、久坐不動或姿勢不良,容易加速頸椎與腰椎的退化;建議坐立時應保持脊椎挺直,避免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每30分鐘應起身活動數分鐘,促進血液循環並減輕脊椎壓力。此外,彎腰搬重物、盤腿久坐、躺床上看書或使用手機,也都是應避免的不良姿勢。 其次,規律且適當運動對脊椎健康至關重要。包括散步、游泳、瑜伽及伸展操等,這些低衝擊性的運動能增強核心肌群與背部肌肉,提供脊椎更多支撐力。建議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以保持脊椎彈性與肌肉強度。尤其在進行伸展操或瑜伽動作時,應注意避免過度彎曲或扭轉脊椎,保持動作柔和緩慢,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另外,束腰的使用時機亦需留意,適合在搬重物、進行需久站或久坐的工作時使用。然而,長期或過度依賴束腰可能造成肌肉退化,建議短時間配戴,並逐漸透過運動增強自身的核心肌群力量。 若已出現明顯脊椎退化症狀,透過專業復健治療能有效緩解不適。常見的復健療法包括熱療、電療、牽引治療及徒手治療等,透過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引導與評估,能客製化改善脊椎退化帶來的疼痛與不適。此外,日常生活也應注意營養均衡,尤其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能幫助維持骨骼密度與強度;避免吸菸與過量飲酒,這些不良習慣可能加速骨質流失並影響脊椎健康。 65歲王先生過去長期坐辦公室,忽略姿勢與運動,出現嚴重的腰椎退化問題,經過半年多的規律運動及復健治療,搭配短期束腰輔助,現在不僅腰痠背痛的情形明顯改善,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另一位45歲李女士,因為職業關係需久站,常感到下背痠痛,後經調整姿勢習慣並規律伸展運動後,症狀已獲明顯緩解。 保持良好的姿勢、規律運動、適當使用束腰、及早進行復健治療,為延緩脊椎退化、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步驟。平時落實日常保養,守護脊椎健康,維持身體活動力與舒適感,透過健康生活型態,可實現活力舒適的快樂人生。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約200萬人符合資格 滿39歲 可免費BC肝篩檢1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肝癌長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2位,其中超過8成與B型、C型肝炎有關。為推動肝炎早期發現與治療,國健署25日指出,自8月1日起將擴大公費肝炎篩檢對象,從原本的45至79歲,下修至1986年以前出生者,也就是年滿39歲即可接受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預估約加200萬人受惠。 國健署自100年起提供45至79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透過資料整合、醫療合作與宣導多管齊下,B型肝炎陽性率從100年的15.6%,於114年已降至9.5%,C型肝炎則從3.6%降至1.5%,為我國邁向2025年C肝消除目標奠定基礎。世衛(WHO)定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今年主題為「肝炎,我們來解決!」呼籲各國加快行動,消除會阻礙肝炎防治與肝癌預防的各種限制,包括經濟負擔、社會偏見與醫療資源不均等問題。 為實現2025消除C肝目標,截至114年3月全國已有超過734萬名45至79歲民眾完成C型肝炎檢查。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將自8月1日起宣導及推動擴大B、C型肝炎篩檢年齡政策,提供民國75年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共同向WHO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邁進。

Read More

最快10月試辦 假日急症中心 6都急診壅塞區先設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5日指出,針對急診壅塞問題,正規劃「假日急症中心」(UCC),初期先設在6都急診壅塞地區,未來輕症病人若仍直奔大醫院,部分負擔可能比750元高,盼藉此誘導分流。 年初出現前所未見的急診壅塞潮,健保署表示,最快今年10月試辦新政策,比照日本「假日急症中心(UCC)」,初步鎖定在急診壅塞大醫院附近設立分流據點,藉由較低部分負擔及便利地點引導民眾就醫。 健保署長石崇良25日出席衛教活動接受媒體聯訪說明,基層診所週六的開診率仍有8成,週日驟降到只剩15%到20%,導致拉肚子、不小心切菜切到手、小孩跌倒等「緊急但不嚴重」的個案,通通只能衝急診。 石崇良指出,這類型的患者多數屬於檢傷分類中的第4、5級,也就是次緊急、非緊急,正是UCC要承接的對象。 UCC概念來自美日德等國經驗,設置於大醫院車程10分鐘內,專門處理「不是emergency,但很urgent」的患者,也就是雖然不危及生命、但得馬上處理的病人,處理後即可返家,若有必要再轉入醫院。 石崇良說,為了加強分流,UCC的民眾部分負擔費用,會低於醫學中心新台幣750元的部分負擔,「輕症若還是跑醫學中心,那就要付更高。」希望用價格來創造誘因,但調整的金額有待計算與討論。假日急症中心規劃在6都急診壅塞地區試辦,預計與醫師公會合作,廣納假日未開診的基層醫師與護理師輪值,場地規劃選擇衛生所、健康中心、大型診所等假日閒置空間,同時參考偏鄉醫療巡迴給付模式,「假日出勤費當然要更好一點」。

Read More

兒少傷害尊親屬 5年增8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通報案件,自民國109年至113年成長約8成。學者指出,此類案件未成年行為人有7成具特殊身心狀況,6成以上成長過程中曾經歷受暴、目睹家暴等逆境。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25日召開「生命因理解而轉變-理解孩子,陪伴父母」終止家暴防治記者會。司長張秀鴛在會中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109至113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通報案件(APV)分別為2358件、2953件、3330件、3465件及4253件,逐年增加,且5年增加8成。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劉淑瓊指出,APV案件可以分為情境型、情感型、攻擊型與防衛型4種。分析國內共194件APV案件發現,其中以與孩子難以自控的強烈情緒失調、及童年創傷及身心議題密切相關的「情感型」,占約5成最多;其次為相對輕微但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化衝突的「情境型」,占約3成。調查發現,APV案件中的長輩有76.8%為女性、晚輩有78.3%為男性。劉淑瓊表示,這顯示APV與性別議題也有關。 針對案件中的未成年人,調查顯示,有67.5%具特殊身心狀況,且其中為國小生者,高達8成都有身心狀況;此外,有逾6成曾經歷受暴(33.8%)、其他特殊或創傷議題(15.5%)、目睹家暴(14.6%)等逆境。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鄒輝穎指出,APV案件兒少的相關精神狀況,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2.7%最高,其次為泛自閉症障礙(17.8%)、有自殺意念或行為16.4%;受暴長輩方面,也有37.1%有未診斷的身心議題、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及精神疾病等特殊狀態。鄒輝穎特別提到,有88.1%尊親屬具求助意願,但有意願未必願意走向改變與修復,其中障礙包括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公部門互動的負面經驗、害怕被指責等。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社工督導吳汶芳指出,處理這類案件常遇爸媽說「這又沒什麼」、「我的孩子不是暴力犯」,抗拒求助或資源介入,但一線觀察可發現,許多APV案件是父母衝突的延伸,因此協助上一定要以家庭為單位。 劉淑瓊強調,「走出來,才有機會改變」,遭晚輩施暴的長輩,常因擔心被指責「你失敗、你不會教孩子」而不願求援,但其實此時長輩、孩子都很無助,因此盼大眾在面對這類案件時,以支持取代責怪。

Read More

角膜治療 從置換轉向早期介入修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角膜失明患者逐年增加,卻苦等無角膜可移植!醫師指出,台灣角膜移植治療趨勢已從「角膜置換」轉向早期介入「組織修復」,隨著再生醫療與生物材料技術的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可望取代部分傳統移植、低排斥風險的角膜修復新選擇。 「角膜是眼睛最重要的屈光組織之一,卻也是少數無法自行再生的結構。」高雄榮總眼科部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台灣角膜移植一直面臨3大挑戰:需求高、來源少、風險在。一旦角膜中層受損,患者多只能仰賴移植重建視力,無法單靠藥物或其他手術恢復。然而,傳統角膜取得本身限制多,不僅捐贈條件嚴格、保存時限短、手術難度高,術後還可能出現排斥、感染、併發青光眼或視網膜病變等風險。 陳俊良說明,在角膜捐贈資源長期不足的情況下,過去臨床曾嘗試以人工角膜作為替代方案,然而,人工角膜因材料和構造與天然角膜差異大,加上人工角膜的處理方式可能殘留化學物質,反而提高排斥與修復失敗風險。 即便手術順利,術後仍可能出現青光眼、感染、黃斑水腫、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患者往往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增加身體負擔與復原挑戰。 有鑑於此,眼科醫界開始轉向「修復而非替換」的新治療思維,並積極發展更具生物相容性與臨床穩定性的新型修復材料。隨著再生醫療與生物材料技術的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可望取代部分傳統移植、低排斥風險的角膜修復新選擇。這類膠原蛋白基質具備高生物相容性,併發症風險也相對降低,且具備可量產與長期保存的特性,讓醫師不再受限於供體配對與等待時程,提升整體應變效率,讓治療更即時、風險更可控,有望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Read More

每天7千步 失智風險降38%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常聽說「日行一萬步,醫生遠離我」,但研究顯示,每天步行7000步,可將罹患失智的機率降低38%,憂鬱症以及糖尿病風險各減少22%、14%,大幅降低多種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 法新社報導,最廣為宣導的每日目標步數是1萬步,但據稱這個數字其實最初源自於1960年代一款日本計步器的行銷活動。 為了找到更具科學性的目標,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仔細分析過往的57份研究,一共涵蓋16萬人。 這項結果發布於公共衛生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顯示,相較於每天行走2000步,每天走7000步,因各種原因早逝的風險幾乎減半。 研究顯示,每天行走7000步,可將罹患失智的機率降低38%,憂鬱症以及糖尿病風險各減少22%、14%。 研究也發現,日行7000步能夠降低罹患癌症及跌倒的機率,但專家提醒,這部分的實證較少。 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員、研究共同作者鄧普西告訴法新社,其實不必每天走1萬步才有明顯的健康好處,最顯著的益處,多半發生在前7000步,接下來效益逐漸趨緩。 鄧普西強調,目前已經能夠每天至少走1萬步的人應繼續保持,但他也鼓勵覺得7000步難以達成的人「別灰心」。 他說:「如果你現在只能做到每天2000至3000步,不妨每天多加1000步,這大約只需一天多走10到15分鐘,分散開來即可。」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高強度身體活動。世衛表示,全世界有將近1/3的人口未達該目標。

Read More

走路喘、呼吸困難 當心肺栓塞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76歲黃伯伯長期氣喘、走路喘就醫,檢查發現雙側肺動脈竟有大量血栓;另位32歲劉小姐則因術後久躺,呼吸困難到急診,同樣診斷為肺栓塞。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李俊毅提醒,肺動脈栓塞是種威脅生命的急症,造成的影響從咳嗽、呼吸喘到猝死都有可能發生。 所謂肺動脈栓塞是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分支,造成肺循環血流受阻,造成呼吸、循環異常。依照阻塞位置、血塊大小以及血流受阻範圍,會發生不同症狀,包含: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咳血、心悸、昏厥、低血壓、休克、下肢疼痛腫脹等。輕症或無症狀的病人多數很難及時被發現,而嚴重型的病人則可能快速發展為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肺動脈栓塞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李俊毅表示,肺動脈栓塞多數因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脫落,順著血流通過右邊的心臟,再進入肺循環而形成。因此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長時間不動(如:長途飛行、住院臥床)、手術(尤其是骨科、腫瘤外科、婦產科手術)、惡性腫瘤、肥胖、抽菸、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有靜脈栓塞病史、懷孕及產後、高齡、遺傳性血栓傾向等。 治療方式可分為抗凝血藥物治療、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外科治療。此次案例中76歲病人因屬慢性血栓,無法以藥物治療,採自費微創智慧血栓清除血塊,術後血氧恢復、行走不再喘;32歲女子因血栓形成時間短、骨折傷口穩定,採自費超音波震盪溶栓導管合併溶栓藥物治療,3天後順利出院。  

Read More

長輩擅餵抗生素 童全身起疹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孩子出現感冒發燒時,許多長輩因擔心病情惡化,有時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有一名2歲男童,因使用祖父母給予的抗生素後出現嘔吐、全身皮膚出疹,最後住院治療。食藥署呼籲民眾守護兒童用藥安全,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抗生素、不隨便停藥。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醫師吳昌騰指出,兒童體內各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於藥物的吸收、代謝、排泄和作用方式,與成人有很大不同,兒童用藥必須根據體重、體表面積來換算劑量,遇到不少家長會拿自己吃的藥「加加減減」,但就算減量,也無法準確推估安全劑量,部分藥品在兒童身上可能導致呼吸抑制、腸阻塞、抽搐、心律不整等嚴重不良反應。 食藥署指出,絕對不要擅自給孩童使用抗生素,一名2歲男童因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EB病毒感染)而發燒,但祖父母未帶男童就醫,而是以過去自身經驗,擅自取用家中留下的成人Amoxicillin 500mg減量後給予男童服用,結果男童陸續出現惡心、嘔吐、全身皮膚起疹及食慾明顯下降、活動力變差,最後必須住院治療。 吳昌騰提醒,皮膚出疹、腹瀉等是常見的不良反應,前者可能立即或在數天後延遲出現,後者則可能有排便次數增加、變稀等表現,提醒家長如果用藥後才出現這些症狀,就建議回診,由醫師根據病程藥物綜合判斷,是藥物本身或者是疾病導致的疹子。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統計2020年至2025年6月,抗生素不良反應通報有2354件,占整體藥品不良反應通報3.6%,其中有48.8%與安莫西林相關,症狀以皮膚症狀最多、腸胃道症狀次之、全身性反應第三;12歲以下兒童相關的有154件,55%和安莫西林相關,69.9%為皮膚相關、腸胃道症狀13.1%、呼吸道症狀3.4%。 食藥署表示,抗生素常見相關副作用包括可能導致皮疹、腹瀉、惡心嘔吐等。因兒童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於藥品的反應與成人不盡相同,無論使用何種藥品,更應由醫療人員審慎評估,避免潛在長期風險。使用抗生素後如有異狀,應立即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