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觀察床護理費 調升6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緩解醫院急診壅塞問題,健保署7日二度開會討論細節,決定將急診診察、護理費用同步調升10%,急診觀察床護理費一口氣調升6成並增列診察費,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給付也調升,整體投入費用增至逾40億元,最快5月實施。 繼衛福部日前提出全面提高「急診、ICU病房、一般病房」診察費及護理費給付的解方,健保署7日再度召開「急診壅塞之健保因應策略研商會議」,針對診察費及護理費給付內容敲定細節。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其中針對急診的給付部分,未來醫師的診察費及護理費將完全拆開來,各別給付,按檢傷級數的不同,同時調升10%,預計1年新增經費7.3億。以最嚴重的檢傷一級為例,醫師診察費由原本的1223元調升到1345元、護理費則從577元調升到635元。 針對急診觀察床,診察費跟護理費同樣分列,醫師診察費將比照住院病床,增加給付468元;護理費則調升,一口氣增加6成,達到急性一般病床觀察床的9成費用,第1天的給付由571元調升到914元,第2天從175元調升到703元。將新增4.3億預算。 至於急救責任醫院的加護病房(ICU),石崇良指出,重度級比照醫學中心的ICU給付,中度級比照區域醫院給付,希望藉此讓區域醫院能夠分散醫學中心的危急病人。這部分新增預算約5.9億。 再加上一般病房的護理費全面調高,石崇良說,預計未來4年將投入百億元經費,一年約25億,新制每年的總經費規模將達到40多億。健保署將提至下週的醫院總額研商會議討論後,再送3月底的共擬會議,最快4月預告,5月實施上路。 不過,石崇良強調,健保已設下相關指標,包括護理加薪、急診滯留人數及時間以及ICU從急診收治1、2級重症病人情形等,醫院必須要達標並有所改善,才能拿到額外的加給,不然會依照原本的額度處理。

Read More

不安全性行為 淋病男女比9:1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1歲小萱(化名)近期因下腹疼痛、分泌物異常就醫,經診斷發現感染淋病。她感到困惑,因為自己沒有明顯症狀,且過去未曾感染。經醫師進一步問診,才知道她的伴侶近期出現尿道不適,卻未主動告知且未就醫治療,平日兩人又沒有戴保險套的好習慣,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 疾管署7日公布最新統計,2024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738人、淋病7605人,與2023年相比,整體梅毒下降2%、淋病下降8%。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不安全性行為」是惟傳染病主要感染原因,去年梅毒感染人數仍是近5年次高,淋病也還在前3名中,而主要染病者,仍以性生活較為活躍的5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為主,且男女比率懸殊,以淋病為例,男性占比超過9成、女性1成不到;梅毒男女比例5比1。 曾淑慧表示,部分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等)在女性身上可能無明顯症狀,未及時發現並適當治療,恐影響生殖健康或傳染給胎兒造成早產、死產等併發症,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因此定期篩檢至關重要。 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感染後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及口或肛交等都有可能被感染。 疾管署呼籲,預防性傳染病的關鍵在於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等。有不安全性行為者,要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更重要的是要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檢驗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即伴侶間相互傳染,導致感染反覆發生),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Read More

驚!大腦藏塑膠微粒?不喝瓶裝水能減少90%!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隨著現代人習慣使用瓶裝水與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健康隱憂也浮現。國外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內含有塑膠微粒,其中一名受試者體內竟高達7公克之多!專家指出,若停止飲用瓶裝水,則可以減少90%的塑膠微粒攝入。此外,失智症患者腦內的塑膠微粒是一般人的3至5倍,醫師表示,塑膠微粒容易沉積在器官內,量攝入可能引發慢性發炎,甚至加速老化。

Read More

紅肉不健康? 烹調/食用量才是關鍵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民眾經常會聽到「少吃紅肉」可預防大腸癌的建議,久而久之,許多人也就出現「紅肉不健康」的認定。紅肉到底能不能吃?營養師指出,其實紅肉是很好的營養來源,所以紅肉不是不能吃,烹調方式、食用的量才是影響健康的關鍵。 衛福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肉類是人類主要而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又分為紅肉及白肉,至於該如何區分,並不單只是看肉的顏色來分;禽類及魚類是屬白肉,畜類則屬紅肉。例如鮭魚跟鴨胸雖是紅色但被歸為「白肉」,而蒜泥白肉、酸菜白肉鍋的豬肉則屬「紅肉」。 黃淑敏指出,紅肉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比白肉含量高,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會增加罹癌的機率,因此近來許多健康飲食議題都建議少吃紅肉。但其實紅肉是很好的營養來源,除了富含蛋白質,也是脂肪食物來源之一。另外,還含有豐富的鐵、銅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尤其是B12。這些礦物質及維生素也是構成造血功能的重要元素。 此外,紅肉是很好的補鐵聖品,當被醫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的民眾,建議適當補充紅肉以加快鐵質的吸收。鐵質分為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血基質鐵的來源多半是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尤其是紅色的肉類所含的血基質鐵,也較容易為人體所吸收。植物性鐵質含量豐富的是深綠色蔬菜,屬於非血基質鐵,人體吸收率較低。人體本身會依據體內鐵存量的多寡而控制腸胃道吸收鐵的能力。所以,當人體缺乏鐵質時,建議在急性期補充適量紅肉,有助恢復健康。 黃淑敏指出,紅肉不是不能吃,建議民眾選擇新鮮且非加工及重組的肉品,適量的攝取,每人每日建議攝取約3至8份豆魚蛋肉類食物,其中動物性食物建議占1/3,1份肉類大約為1兩重,盡量食用瘦肉部位。少用炸的方式烹煮且不要加入過多的調味。不論享用紅肉或白肉,建議多搭配蔬菜,增加纖維的攝取,均衡飲食才是保持健康的要素。

Read More

藥局賣事後避孕藥? 食藥署續評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有立委關注事後避孕藥是否可轉為指示藥,在藥局就能取得、購買。衛福部食藥署6日召開會議討論轉類可行性及配套措施,但因贊成、反對雙方目前沒有共識,事後避孕藥仍須經由醫師開立、取得,將持續評估。 藥師公會全聯會場6日強調,我國不應與全球趨勢背道而馳,應加速推動轉類,確保婦女獲得即時且安全的用藥服務,強調全球多數先進國家已將緊急事後避孕藥列為指示藥,世衛(WHO)與多國衛生機構亦認可左炔諾孕酮(LNG)的安全性,主張應讓婦女能夠自行取得使用。 目前,婦女團體與兒少代表對轉類並無反對意見,台灣女人連線2024年調查亦顯示,近7成民眾支持轉類,理由包括「方便即時取得」(33.3%)與「提高女性自主」(34.9%)。僅少數醫師團體對轉類持保留態度,其背後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政府應審慎考量專業與民意需求,避免因單一立場影響整體社會利益。 藥師公會全聯會表示,LNG緊急事後避孕藥應於72小時內服用,黃金12小時效果最佳,但台灣婦產科診所數量減少,截至2023年底僅965家,而全國已有8887家健保藥局,數量遠高於婦產科診所。若開放藥局供應,可提升藥品可近性,特別是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確保婦女能夠在黃金時間內獲得協助,降低意外懷孕風險。

Read More

1660萬筆病患個資外洩 馬偕籲防詐騙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馬偕醫院2月9日發生電腦系統遭駭客攻擊事件,而近期網路出現疑似有駭客販售馬偕1660萬筆病患個資。馬偕醫院6日回應指出,已加強資安防護,目前社會上各類詐騙手法充斥,呼籲民眾如接獲疑似詐騙電話,切不可依歹徒指示匯款,並應立即報警。 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指出,目前在網路兜售的資料確實像是醫療資訊,是否來自馬偕醫院,仍有待大規模比對才能確認,現在已交由檢調追查,而馬偕醫院在被駭的第一時間已成功防守,並未生醫院整體停止運作的情況,照護病人更沒有中斷。 馬偕醫院強調,將持續強化資安防護,並定期進行系統檢測與員工培訓,以確保醫療服務的穩定與安全。醫院之資安管控採取零信任相關機制,遭受不明駭客侵入時,立即啟動資安緊急應變作業流程,同步通報衛福部資安聯防平台(H-ISAC)及向轄區分局報案,亦配合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偵辦。 馬偕醫院提醒民眾,現今社會網路上各類詐騙手法充斥,民眾如接獲疑似詐騙電話,請不要聽從指示操作自重櫃員機或提供任何個人資料,並應立即通報165警政署反詐騙專。若對在馬偕就醫資料有疑慮者,可逕洽馬偕醫院資安部。 馬偕醫院指出,網路上流傳之資料已由檢調人員進行比對,基於全案已進入調查程序,將不再針對此事件進行說明。

Read More

政院籌劃國家防疫一體會報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卓榮泰6日就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報告案裁示,有必要成立國家防疫一體政策會報,藉由國家主導的跨部會聯合行動方案,加強防疫應對。據規劃,該會報肩負5大任務,包括降低新興及再浮現人畜共通疾病流行風險、強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等。 卓揆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有必要成立國家防疫一體政策會報,透過國家主導的聯合行動方案,以防疫一體的概念與方法,發展整合性的應對策略。 卓榮泰並責成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及內政部共同合作,加速擬定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並參考聯合國四方組織所提出的6大行動路徑,務實完成盤點、研商訂定聯合工作項目及重點,規劃具體跨部會實施策略,以提升監測及辨識各種健康威脅的能力。 卓揆並請政委陳時中負責現階段協調各部會工作,進一步籌設成立事宜,期盼在適當的時機能夠召開第1次會議,進行有效討論,做出具體的決議,讓各部會跟地方政府都能夠來共同執行。在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衛福部說明,因應全球化、氣候變遷及生態系統變化帶來的新興傳染病、人畜共通傳染病及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政府擬透過跨領域協作與多部門整合,強化防疫一體合作機制,提升應對能力。

Read More

車禍脊椎爆裂骨折 重症整合醫療解救癱瘓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23歲李姓男子今年1月時嚴重車禍,脊椎骨爆裂性骨折,轉至衛福部彰化醫院診治,緊急手術後院方啟動「重症整合醫療」,結合神經外科、復健、中醫、高壓氧等4科醫療團隊,加上其女友用心照顧的愛情力量,挽癱瘓之危,1個多月後已能緩步行走。 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說,病患胸部嚴重撞擊,屬於脊椎骨的胸椎第4節爆裂性骨折,壓迫到神經,雙腳無知覺,有癱瘓之虞,馬上進行長達8小時的椎弓切除及神經減壓手術,並以10支鋼釘固定,手術順利,但其右腳還是不會動,肌力值0分,左腳稍微能動,肌力值2分,還是有下肢偏癱的可能。 張昕煥表示,他們啟動重症整合醫療,除了神經外科外,復健、中醫、高壓氧的醫療都介入治療,復健師到病床榻做床邊復健,中醫師床邊針灸,5天後,其右腳慢慢會動了,肌力值進步到2分,再進行密集的10次高壓氧治療,2週後雙腳肌力都已進步到4分,擺脫癱瘓威脅。 病患目前已經可以拄著輔助器緩步行走,並持續進行各種物理及職能復健,也持續進行針灸及高壓氧治療。 復健科醫師林昭宏表示,他們對患者進行神經電刺激神經修復及下肢肌力、關節活動、行走訓練等物理訓練,職能治療則進行大小便功能等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中醫科主任馮天祥說,對此患者,針灸主要是修復神經、活絡壅塞的氣血、刺激周邊神經及增強肌肉力量,每天1次在相關穴道20至30分,也看到成效。 高壓氧醫師張子晏指出,對這起脊椎神經損傷患者,高壓氧提升感知功能及活動能力,在全氧的高壓氧環境中,可以降低焦慮,對於突然遭逢重度傷害,有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可能者,有很大的助益。 病患表示,他和女友分別從桃園、雲林到彰化工作而認識,相戀3年,這次他受傷,女友不離不棄的照顧是激勵他最大的精神力量。

Read More

估月增924診 21部醫加開類流感/嚴重腸胃炎門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6日指出,清明節及兒童節連續假期,民眾南來北往頻繁,為降低疫情發生風險與緩解急診壅塞,衛福部所屬21家綜合醫院即日起加開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門診,預計每月將增加924診。 衛福部指出,部屬21家綜合醫院自即日起加開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優先看診之門診,預計每月將增加924診,並將依病患求診情形彈性調整,使疑似患有流感相關症狀,如發燒、畏寒、頭痛、上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呼吸急促)、肌肉痛、關節痛、疲勞、嘔吐、或腹瀉等之病患,能優先獲得處置。 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王裕煒指出,疫情本來就會波動起伏,加上近期天氣較涼,因此採取預防措施,並將視就診、急診壅塞情形,滾動式檢討加開診次。 王裕煒指出,衛福部希望輕症患者掛門診看病,但民眾掛號習慣難改;有些人可能認為發燒、咳嗽,或腸胃炎嘔吐、拉肚子狀況嚴重,就直接赴急診求醫,屆時若急診醫護認為患者適合到特別門診,就會轉介請門診醫師優先看診,一方面改善急診壅塞,也可讓民眾盡快就醫。 衛福部呼籲民眾,如出現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症狀,可至衛福部所屬醫院或鄰近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合約診所就醫,避免集中至大醫院急診,以免造成急診壅塞,並減少非必要的到院探訪病人,進出醫院要洗手,若有類流感症狀病人應戴口罩。

Read More

運動可降45%產後憂鬱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孕產及產後等種種壓力,使新手媽媽的身心狀況需要被重視。一篇2024年11月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產後運動可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並降低產後憂鬱風險,特別在產後3個月內開始運動可顯著改善心理健康。 這篇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學者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與沒有運動相比,單純的運動可減輕產後憂鬱與焦慮症狀,並使罹患重度產後憂鬱的風險降低45%;若在產後12週內開始運動的話,憂鬱症狀的改善效果更佳。 運動量愈大,憂鬱症狀的減輕程度愈明顯,而要達到中度改善效果,每週至少需進行8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水中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且每週至少要運動4天。 土城醫院暨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明,產婦從懷孕到生產期間,賀爾蒙的變化大,尤其雌激素從孕期的快速上升,在產後又急速掉落,加上面臨家庭、育兒、職場…等壓力,在產前及產後一年內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醫學上稱為「周產期憂鬱」。 產後憂鬱分為產後情緒低落及產後憂鬱症兩大類,多數產婦(50-80%)在產後3-10天內會出現短暫情緒低落的現象,一般不會超過2週。只要支持系統完善,會完全緩解,不需治療;而產後憂鬱症大多在生產完3天後表現出來,症狀與一般重度憂鬱症相似,如心情低落、失去興趣、疲倦無活力、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動作遲緩、負面思考等,少部分甚至出現自殺或傷害嬰兒的念頭或行為。 劉嘉逸說,規律運動能減輕憂鬱、焦慮,早有定論,上述研究提到需達到中等強度的運動才有效果,重點在於規則與持續,所以找到一兩種喜歡的運動,養成習慣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養生之道。他提醒,產後憂鬱症是生病,不是心理問題,建議盡早求助專業,積極治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新手媽媽通常在養育照顧嬰兒的過程,會因為感受到喜悅回饋超過所承受的不適或混亂的生活作息,而降低辛勞感,不過在養育中如果出現一些症狀,如易怒、焦慮、不時想哭、跟著孩子哭、否定自我或負面思考…等,需察覺適時求助家人或找尋專業協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