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關國外學歷認證 本土小牙醫籲廢新版醫師法細則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本土小牙醫聯盟11日指出,為嚴格把關國外醫學系學歷認證,要求考選部立即延後波波學歷審查會議,衛福部應廢止新版之醫師法施行細則,並籲請立法院展延施行細則的審查期限。 本土小牙醫聯盟召集人黃映綺指出,110年起參加醫師國考第一階段的國外學歷生,每年醫科有近410人、牙科有超過500人,但本國牙醫系一年僅畢業約400人,而衛福部公告修正之醫師法施行細則的5大爭議點,包括畢業學校、遠距教學、牙科課程、臨床技能測驗及溯及既往,都等於對國外學歷醫學及牙醫學生開放便之鬥。 黃映綺指出,以遠距教學方式取得的學歷,應改回一概不予採認,同時要保留擇優錄取的重要精神,至於條文寫到的牙科見習、實習的規定,應該刪除見習規定,修改為臨床實習時數達2014小時以上,將國外學歷審查標準做到滴水不漏,才能把關人民就醫品質。 台大牙醫系副教授王東美質疑,實作的科目可以因為疫情等原因就改成遠距嗎?政府有哪個部門去考察國外的遠距教學內容?質疑新冠疫情期間,大批「波波」留在台灣上網路課程,痛批衛福部豈能為了權貴子弟能當醫生而危害國民健康? 本土小牙醫聯盟與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呼籲,考選部立即延後波波學歷審查會議,衛福部廢止施行細則,回到原有的舊版施行細則加上「106年學歷採認原則」的標準,請立法院提出展延施行細則的審查期限,排案審查把惡法退回衛福部。

Read More

酗酒男缺B1 患罕見腦病變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5旬男子近期出現意識混亂、躁動不安、步態不穩等情況,被家人帶至急診就醫,由於家屬透露這名男子長期獨自喝悶酒,透過檢查發現該男竟然是缺乏維生素B1所引起的腦病變「韋尼克-高沙可夫症候群」,在安排住院並給予高單位維生素B1,症狀漸漸改善。 衛福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鄭耕兆醫師指出,「韋尼克-高沙可夫症候群」是由韋尼克腦病變及高沙可夫症候群所組合成的神經系統病變,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步態不穩、意識障礙、記憶力下降、時間與空間定向障礙等症狀。而酗酒、營養不良者等嚴重缺乏維生素B1者是高危險群。治療的部分需及早發現並施予高單位維生素B1,可讓病人症狀逐漸恢復。 營養師黃淑敏解釋,維生素B1的化學名稱為硫胺,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但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補充。目前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維生素B1對於人體神經傳導具有生理功能。若長期缺乏B1,則會影響神經肌肉系統功能,例如肌肉無力、周邊神經麻痺等症狀。特別是酗酒者,因為過量飲用酒精而影響維生素B1的攝取、代謝與增加流失率。 營養師表示,衛福部在111年所公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男女性每天之B1建議量分別為1.2與0.9mg。維生素B1食物中以小麥胚芽與瘦肉為最豐富的來源,其他如全麥麵包、黃豆、芝麻等,皆為維生素B1的良好來源。而精碾過的白米,因為維生素B1在加工中受到破壞,幾乎不含維生素B1。建議民眾戒酒、均衡飲食,降低罹病風險。

Read More

治療失智症新藥 亞東6/19打首針

本報綜合報導 失智症藥物治療時代來臨,台灣核准2款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對象為早期患者,用藥1至1.5年可清除致病類澱粉蛋白,亞東醫院19日施打全台首針,醫師說,新藥僅是延緩發作,非根治。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病因,多數科學家相信,其主要病因是腦內堆積了過多的有害蛋白質「類澱粉」,阿茲海默症新藥通過審查,為20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10日表示,亞東預計6月19日施打,可能成全台灣第1針。 甄瑞興說明,台灣失智症個案約35萬人,6至7成為阿茲海默症,其中約半數符合使用資格,粗估不到10萬人。光是篩選出適用患者就是大工程,這款藥物未來有望在醫院、診所皆可自費使用,年藥費100多萬元。 甄瑞興說,這2款藥物約需使用1至1.5年,才能清除致病類澱粉蛋白,即使打藥仍要持續追蹤,當類澱粉蛋白數值降低,還是需要定期回診,若類澱粉蛋白再度上升至應該用藥的數值,就必須再次施打,新藥不是根治,只是延緩發病。 甄瑞興提醒,若是天生帶有易出血性基因,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都不是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對象。

Read More

重症+166、死亡+25 新冠併腦炎 30多歲男二度住院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0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上週已達高峰、並呈現趨緩與快速收斂,有望提前1-2週脫離流行期,但新增166例重症、25例死亡,雙雙創下今年單週新高,其中一名死亡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曾二度住院仍不治,是今年最年輕的新冠死亡病例。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年最年輕的新冠死亡病例是北部一名30多歲男子,本身無慢性病史,也未曾接種過任何新冠疫苗。 個案自5月下旬起出現喉嚨痛、全身痠痛等症狀,持續一週,經快篩陽性後前往醫院,疑似有心肌炎,緊急住進加護病房。但後來因自行要求出院休養,3天後症狀未改善,再度就醫。 不過,個案二度住院時出現精神狀態異常,PCR檢驗呈陽性,病情急轉直下,併發腦炎、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儘管經過10天加護治療仍不幸病逝,死因為新冠病毒引起的腦膜腦炎與重症併發症。 疾管署表示,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730例,其中106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近9成,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 林詠青強調,尚未接種疫苗的民眾應盡快補打,以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一旦出現重症警訊症狀,也務必盡早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Read More

梅雨季消暑祛濕 中醫有撇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迎接梅雨季,天氣逐將轉變成濕熱的天氣。因空氣相對濕度上升,常見身體不適,中醫師特別強調要注重除濕,傳授消暑除濕氣養生心法。 信義馬光中醫診所魏士晉醫師指出,天氣炎熱潮濕,筋骨痠痛是常見的疾患,特別是年長者或是受過傷的年輕族群。濕熱的天氣,容易誘發呼吸道過敏,容易出現鼻水、鼻涕、咳嗽、清喉嚨等症狀,甚者會出現皮膚癢或皮膚痘瘡等症狀。 另天氣炎熱,容易過量進食生冷食品,過量容易損傷脾胃。 魏士晉表示,梅雨季節需要特別注重除濕,中醫可以利用穴位按摩及敷貼、保健茶飲等方式來達到功效。 保健茶飲建議山楂荷葉茶及杜仲伸筋草茶,山楂荷葉茶以山楂15克,荷葉、草決明(炒)、陳皮各10克,甘草5克,利用1500毫升水煮滾後悶15分鐘即可。功效可幫助身體清熱除濕、生津止渴的功效外,還可以保養脾胃,維持身體代謝。 杜仲伸筋草茶以杜仲15克,黑豆(炒)10克,伸筋草、續斷、甘草各5克,利用1000毫升水煮滾後悶15分鐘即可。功效為緩解筋骨痠痛,除濕痹。 消暑除濕的穴位,以中醫的陰陽學說,按摩右小腿之足三里穴、左小腿之陰陵泉穴,亦可以利用吹風機每天2分鐘,增加體機能循環。 魏士晉建議,傍晚5點左右,花費約20分鐘背對太陽散步,讓背部膀胱經曬太陽,讓身體第一層的抵抗力增加或每天晚上飯後稍微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20分鐘,除了可以幫助消化,讓體內汗能稍微發出,能讓身心更加放鬆。 在飲食方面,因為當令蔬果如西瓜、香瓜等較為生冷,針對呼吸道敏感民眾或腸胃較弱的民眾需特別留意,特別是在晚上6點過後,盡量避免這類蔬果。芒果部分,容易造成皮膚相關疾患變得更加明顯。 此外,魏士晉建議,可利用夏季三伏貼預防。

Read More

守護高風險孕婦 健保放寬安胎藥給付條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Netflix熱播韓劇《機智住院醫生生活》揭產後大出血威脅,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表示,健保署於今年正式放寬安胎藥給付規定,強化對高風險孕婦的支持,呼籲孕婦應落實定期產檢,並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個人化的妊娠與分娩風險管理策略。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以婦產科為主場景,劇中也呈現孕婦住院安胎情節,呼應臨床常見的早產風險。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早產的高危族群包括早產病史、雙胞胎妊娠、子宮頸閉鎖不全、出血、感染或妊娠高血壓等。 產後大出血是指自然產後出血超過500毫升或剖腹產超過1000毫升,即屬異常,是全球與台灣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見高風險族群包括高齡產婦、胎盤異常、多胞胎妊娠、羊水過多、子癇前症與凝血異常。 面對這項潛在致命、足以讓家庭破碎的併發症,「預防性用藥」是目前最有效的防線之一。健保署於今年正式放寬安胎藥Atosiban(催產素拮抗劑)給付規定,強化對高風險孕婦的支持。若對乙型交感神經受體促效劑(如 ritodrine)無效或副作用明顯,醫師可改用Atosiban。 給付條件也首度納入無需藥物控制的孕期糖尿病與妊娠糖尿病孕婦。臨床研究顯示,其嚴重副作用發生率較低且耐受性佳,能更好地同時確保孕婦安胎的安全性,是一大福音。 此外,針對28週前出生的極早產兒存活率相對低且重大後遺症較多,新規明定24至28週孕婦可第一線使用Atosiban,且不再限於每次懷孕僅能使用一次療程。 在每3位就有1位是超過35歲高齡產婦的晚生時代,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呼籲,孕婦應落實定期產檢,並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個人化的妊娠與分娩風險管理策略。必要時妥善使用安胎藥穩定子宮狀況,搭配分娩當下的出血預防用藥,更好的來守護母嬰健康。

Read More

攝護腺肥大 微創拉開術助翁順利排尿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76歲陳先生罹患良性攝護腺肥大多年,導致排尿困難,一直以藥物控制病情。近半年來藥效逐漸減弱,排尿困擾日益嚴重。考量陳先生整體健康狀況與治療時效,醫療團隊改以新型微創「攝護腺拉開手術」治療,僅需局部麻醉,術程約10分鐘,術後當天即可拔除尿管並順利排尿,當日返家休養,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與恢復期。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志豪表示,陳先生的情況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攝護腺肥大可分為儲尿困難(如頻尿、尿急、夜尿)及排尿困難(如排尿無力、斷續、殘尿感等),多數患者初期可透過藥物控制,但若症狀惡化,或合併泌尿道感染、血尿、結石等情況,則須考慮手術治療。 傳統攝護腺手術如電燒或雷射,是透過刮除阻塞組織來改善排尿症狀,雖療效顯著,但因會產生傷口,術後需較長恢復期,並應避免搬重物、騎車或泡溫泉等活動。 相較之下,攝護腺拉開手術屬於一種不破壞組織的微創技術,透過植入特殊裝置,將肥大的攝護腺向兩側拉開,打通尿道通道,有效改善排尿困擾。 蕭志豪提醒,若出現排尿速度變慢、殘尿感增加、反覆感染或血尿等情形,可能表示藥物治療已達極限,應及早考慮手術介入,若長期忽視,膀胱恐因長期負荷而出現纖維化、失去彈性,進而影響腎功能,導致腎水腫或腎衰竭,嚴重者甚至需終身依賴導尿管。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攝護腺拉開手術為年長者或合併慢性病人者,提供一種安全、低風險且有效的治療選擇,不僅改善排尿困擾,更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Read More

微生態系統崩潰 胃癌年輕化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胃癌,以前常被認為是阿公阿嬤才會得的病,但最近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了胃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表示,根據全球研究發現分析,顯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的胃癌新發病例數略有增加。 黃軒表示,胃癌年輕化不只是因為基因的原故,而是現代飲食模式的「自食惡果」。過去,我們總將胃癌與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掛鉤;然而,在年輕胃癌患者身上,許多人並沒有家族病史,也未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使得醫學界開始將目光轉向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不規律飲食、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偏好、蔬果攝取不足以及常態性的外送文化。 他說,這些飲食習慣,正是腸道菌群失衡的元凶,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年輕人的胃癌不再是器官的單一病變,而是一場由不良飲食生活方式所驅動的「微生態系統崩潰」。 醫師說,研究發現,經常吃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幾個危險訊號:1.好菌變少、壞菌變多;2.缺乏腸道菌群的多樣性;3.產生更多「毒素」。 黃軒博士表示,科學家建議: 1.觀察你自己的「大便」,這是最直接的腸道健康報告。觀察一下大便的形狀、顏色、味道,如果長期有異常,就要趕快去看醫生。 2.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什麼時間吃,比吃什麼更重要。盡量不要在深夜11點後進食,減少連續好幾餐都吃外賣,多吃蔬菜水果和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給腸胃菌群提供健康的「營養餐」。 3.可以考慮做「腸胃菌群檢測」和「胃鏡檢查」,可以提早發現有沒有高風險的狀況。 醫師提醒,胃癌年輕化,已經不只是報紙上的數字,它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Read More

遭健保斷頭3億 中榮門診成長第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健保署推動個別醫院總額全面上路,台中榮總今年第1季影響最大,遭健保斷頭盈餘減少3億多元,但健保署指出,實際收入比去年同期成長7.9%,多了2.5億元。社區醫院協會統計今年第1季醫學中心門診量增幅前第3名,分別是高醫大附醫、中國附醫,台中榮總第1季門診成長率達8.22%,位居第3名。 個別醫院總額係以去年同期醫療服務量能為基準點,乘以成長幅度,如健保申報點數超過原先額度,依「3階段折付制度」逐級打折,一旦爆大量,超過3階段,則完全不予給付。 健保署日前指出,中榮今年第1季申報37.64億點,實際收入34.37億元,所謂「斷頭」是指兩者間3億多元的差異,但去年中榮第1季收入81.85億元,今年其實還多了2.5億元。健保署也提到,希望醫學中心把重心放在「急、重、難、罕」,把門診輕症患者下轉,目標把現在門診營收占比從平均55%,降到50%以下。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根據健保申報資料進一步分析,中榮今年第1季的門診營收,跟去年同期相比成長8.22%,位居全台醫學中心第3名。僅次於高醫大附醫的20.88%,及中國附醫的8.52%。高醫大附醫是否因為大同醫院經營權轉移等因素影響,導致門診成長較高,尚需進一步分析。 朱益宏說,健保開辦初期,平均門診營收占比僅45%,並且未排除急、重、難、罕,經過多年發展,現在卻高達55%。醫學中心變成超大型門診相當諷刺,應該透過政府制度引導慢慢調整門診營收占比。 朱益宏指出,衛福部前部長薛瑞元曾經提到,醫院評鑑發現各醫院分數接近,鑑別度已降低,或許可以考慮從此處著手,門診輕症占比過高,可列為醫院評鑑扣分事項。

Read More

小針刀治療小兒斜頸症

■陳俊銘 斜頸俗稱「歪脖子」,是小寶寶頗為常見的外科疾病,此症通常發生在幼兒,但成人亦有機會形成。有四個症狀:1.頭傾向一側,下巴朝對側肩膀。2.頸部出現硬塊。3.臉部左右大小不對稱。4.頸活動受限制。這些症狀可能一出生就有,也可能在後來才慢慢出現。有些症狀也可能不經治療而自己消失。 斜頸的原因很多,像肌肉、骨骼、神經等異常都會使頸部歪到一側。不過在兒童最常見的斜頸原因是頸部肌肉纖維化,斜頸受影響的肌肉是「胸鎖乳突肌」,這條肌肉是頸部眾多肌肉中最大最粗的一條肌肉,負責頭頸部各方向的運動,左右各一條,從耳後乳突開始到前頸部的胸骨及鎖骨處,所以叫胸鎖乳突肌。 造成頸部肌肉纖維化原因尚不明,有人推測可能是肌肉生長時血管栓塞,或感染病毒引起的,斜頸症只有胸鎖乳突肌會纖維化,其他頸部肌肉則不會。其他斜頸的原因也有可能,但在幼兒較少見。 有時頸部的組織發炎,例如急性淋巴腺發炎,因為腫痛的關係,也會使頭歪到一邊去。運動傷害、睡姿不良等也可能引起一側頸部肌肉痙攣,使頸部活動不對稱。視力的不對稱也可使頭歪歪的,有些神經方面疾病如腦性麻痺,也可能有頸部肌肉收縮異常出現。 肌性斜頸症一般約在出生2-3週後,在胸鎖乳突肌上摸到一個堅硬,不痛且呈紡錘形的腫塊,大小約1-3公分長,女孩發生的機率高於男孩,發生在右側的機率較左側高,盛行率約為0.6%。大部分硬塊在寶寶5-6個月大時消失,且無後遺症,只有1成的病人超過1歲時仍有症狀,因此治療的方法為先做物理治療,從出生後2個月內就開始做,持續2-3個月。 如果1歲以上,斜頸未癒,可考慮中醫小針刀治療,患兒仰臥位,助手固定其頭頸,找到胸鎖乳突肌起點症灶處或肌腹硬結處,進刀方向須與胸鎖乳突肌纖維的長軸一致,破皮進入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至骨面,做橫行切割或縱行切割,動作迅速、輕巧,不可粗魯操作。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