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證型有別 中醫針藥減緩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眩暈發作時,病人會感到自己或周圍環境旋轉、搖晃,甚至伴隨惡心、嘔吐、冒冷汗,非常不舒服。中醫認為,眩暈是因為先有臟腑或氣血的虧損,除藥物治療,針灸也有快速減緩作用。平時應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有助減少眩暈發作。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眩暈主要因前庭系統的某處發生障礙造成。前庭系統由周邊的半規管、前庭神經,以及中樞的前庭核、脊髓、腦幹、小腦組成。眩暈可分成周邊型眩暈與中樞型眩暈2種,頸性眩暈等屬於周邊型,而前庭偏頭痛、中風、腫瘤等屬於中樞型。 中醫典籍中,有眩冒、目眩、頭眩等病名描述眩暈發作的情形;中醫認為,眩暈是因為先有臟腑或氣血的虧損,導致體內出現「風、火、痰、瘀」等病理產物,若進一步上犯腦絡,則會引起眩暈。 臨床上,眩暈常見的中醫證型有「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腎精不足型」、「痰濁中阻型」,可分別給予天麻鉤藤飲、歸脾湯、右歸丸、半夏白朮天麻湯等加減藥物治療。 此外,針灸對於眩暈也有快速減緩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百會穴、通天穴、率谷穴、風池穴、大椎穴、合谷穴、太衝穴等。 許益彰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適時排解生活及工作壓力、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都有助於減少眩暈的發作;若發生眩暈時則要放慢變換姿勢、避免跌倒。 如果頭暈頻繁發作,甚至合併視力出現重疊影像、講話不清楚、部分肢體無力等,應立即就醫檢查,以排除中風、腫瘤等危重症。特別是平常有三高、心臟病等慢性病史的長者,更不可掉以輕心。

Read More

〈醫師專欄〉扁平足是病嗎?

■李易儒 診間經常有父母親帶小孩來檢查是否有扁平足腳型,外觀可見踩在地上負重時內側縱弓消失扁塌、內側突出、足跟歪斜、中前足會向外襬、甚至鞋底總是磨損單側,這些都是典型「扁平足」特徵。大多數兒童在10歲左右足弓會發展成熟,但約有20%的成人是扁平足。在台灣,男性若有嚴重扁平足,甚至可以因此改服替代役或免役。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是需要治療的疾病呢? 扁平足可分為3種類型。兒童骨科醫師評估了解孩子屬於哪種類型,決定是否需要治療,以及應採取哪種治療方式。 1.彈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foot):嬰兒天生具有彈性扁平足,這是因為軟組織鬆弛的關係,當孩子坐著或踮起腳尖站立時,足部可能看起來有足弓;當腳平放地面承受重量時,足弓會變平。彈性扁平足通常有家族遺傳傾向,如果家長本身也有扁平足,孩子有較高機率遺傳到這種足型。大多數彈性扁平足不會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礙,不需治療、也不必使用鞋墊矯正。若孩子容易疼痛或運動後不適,可以考慮穿減壓鞋墊,改善負重時壓力平均分散。 2.彈性扁平足伴隨短跟腱(阿基里斯腱):這種類型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約占25%病例。通常影響雙腳,特色是跟腱短或緊造成踝關節活動度受限以及蹲踞困難(無法蹲下時腳跟貼地),可能會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改善方式著重於每日跟腱拉伸,以及避免過硬的鞋墊造成疼痛加劇。少數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影響日常生活或運動,需要接受手術跟腱放鬆延長以及足弓重塑截骨矯正治療。 3.僵硬性扁平足(Rigid Flatfoot):這是最少見、但最嚴重的類型,可能為先天性結構異常如垂直距骨(Vertical talus)、後天性跗骨融合(Tarsal Coalition)、扭曲足(skew foot)、外傷或感染的後遺症,需要接受X光甚至電腦斷層才能檢查出問題,特色是在踩踏與墊腳尖檢查下足弓都不會出現。大約1/4的患者會出現疼痛和功能障礙,保守治療經常無效,症狀嚴重患者需針對問題接受手術矯正治療。 從新生兒幾乎都是扁平足開始,4~7歲足弓快速發育到10歲左右成熟,評估時需同時考量年紀,家長毋須過度擔心。跑步、跳躍、攀爬等活動都有助於足底肌肉的發展,促進足弓成長,在安全環境如沙灘、草地可脫鞋赤足運動,刺激足部肌肉及足弓支撐力。如果孩子反應經常腳痛、運動後症狀加劇、足踝關節活動受限等情況,建議先由兒童骨科或足踝專科醫師評估檢查。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水分攝取不足 恐泌尿道結石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泌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科疾病,以4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較高。醫師指出,最主要與飲水習慣相關,水分攝取不足會濃縮尿液,增加結石形成機會;飲食習慣、家族遺傳、反覆感染以及副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因素,皆可能促使結石形成。 根據台灣本土化資料,泌尿道結石盛行率近10%。腎臟結石可能不會產生嚴重的疼痛,但容易引起反覆的血尿;輸尿管結石則通常伴隨劇烈疼痛,隨著結石的排出,疼痛的位置可能逐漸下降。 台北市立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德撝表示,產生泌尿道結石的原因很多種,最主要與飲水習慣相關。水分攝取不足會濃縮尿液,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此外,飲食習慣如高鹽、高蛋白質的攝取亦會增加罹病風險。 若家族中有結石病史,罹患的可能性更高。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或副甲狀腺疾病,也可能導致結石形成。 張德撝指出,目前結石的治療方式多樣化,保守藥物治療針對體積較小的結石,使用止痛藥合併輸尿管擴張藥物,有助於促進自然排出;體外震波碎石術則可將結石擊碎後再輔以藥物排石,提升治療成功率。 若結石造成嚴重疼痛或反覆發作,住院手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目前包括硬式輸尿管鏡、軟式輸尿管鏡2種主要手術方式。 張德撝說,硬式輸尿管鏡適用於下段輸尿管結石,屬於健保給付範圍;軟式輸尿管鏡則適用於整段輸尿管或腎臟內的結石,此種鏡子的尾端具備285度的彎曲能力,能夠處理泌尿道各處結石,並搭配具有吸力的導引鞘,可大幅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性。後者雖需自費,但減少多次手術的需求,且使用後的器材即刻丟棄,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

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傷口小於1公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脊椎手術治療,醫師指出,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可將傷口縮小到約1公分,大幅減少肌肉及骨骼組織的破壞,較不會有脊椎不穩定風險,不必進行骨釘固定。 台北市立聯醫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宇聖表示,許多患者擔心脊椎手術傷口大、術後需長期臥床,以及神經受傷造成需倚賴輪椅,即便經藥物及復健治療失敗,卻因懼怕手術而拖延病情,最後造成更嚴重的後遺症。 陳宇聖指出,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是當前最先進技術之一,結合微創技術與內視鏡設備,主要應用於治療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等常見脊椎疾病。僅需約1公分小切口,用專門器械穿過原子筆寬度大小的套管進行作業,醫生利用高解析度的內視鏡影像設備進行精確操作,移除壓迫神經的病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組織結構。 陳宇聖指出,傳統脊椎手術必須清楚看到壓迫神經病灶,需要較長傷口、破壞較多肌肉及骨骼組織;且因為破壞較多組織,經常必須植入骨釘,確保脊椎穩定。

Read More

個別醫院總額 盼改變健保困境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北榮副院長李偉強示警當前健保困境,除了醫師往診所或自費發展,護理師往居家或長照發展,重難症醫療品質受影響;藥品醫材退出健保市場,自費項目應運而生,偏鄉弱勢更弱勢,期盼今年健保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改變這個賽局理念。 李偉強在「健保30永續研討會」上,以「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對醫療體系的因應與挑戰」為題演講。 他說,相較於已開發國家,台灣醫療支出明顯不足,健保總額僅占國民生產毛額(GDP)不到4%。如果每醫院都增加醫療服務,雖然病人就醫可近性高;但健保點值低,造成健保總額外的市場愈來愈受關注。 李偉強表示,受到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影響,醫師往診所或自費發展;護理師只有6成執業率,並往居家及長照發展;藥師往社區藥局,物理及職能治療師也往社區及長照發展等。醫事、護理師轉職是兼顧工作及生活品質,且不受健保限制的行業。 病人也受到健保影響,就醫便利且選擇性高,但品質不一;醫病關係轉型為消費關係;防衛性醫療增加;新藥新科技導入慢,重難症醫療品質受影響;有些藥品醫材退出健保市場甚至退出台灣;自費項目應負擔加重;城鄉差異擴大。 李偉強指出,今年健保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希望能改變這個賽局理念。健保財務風險轉嫁,長期系統性風險對醫療生態、醫事人員及病人已產生負面影響,建議健保應更積極開源與塑身才能永續,醫學教育及醫療體系需與健保同步轉型。

Read More

吃泡麵喝汽水罹癌 非事實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位台大教授在43歲時罹癌去世,生前曾向友人表示,「過去幾十年太不懂事,經常餓了就是泡麵、汽水亂吃一通,最終身體難逃疾病纏身的命運」。醫師說,癌症的成因相當複雜,直接將吃泡麵、喝汽水與肝癌等癌症畫上等號並非事實。 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指出,癌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可以從疾病因素、個體因素、環境因素3個層面去考量。直接將吃泡麵、喝汽水與肝癌等癌症畫上等號,並非事實;而把得癌症的原因歸類成這麼簡單的因素,其實很危險。 周宜群認為,飲食與癌症之間存在間接關聯。長期攝取高醣、高油、缺乏纖維的食物,可能導致代謝問題,進而產生肥胖、肌少症等健康問題;肥胖和肌少症會引發慢性發炎,進而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不當的飲食習慣可能透過引發其他健康問題,間接導致癌症的發生,但不能直接將其視為癌症的成因。 周宜群強調,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免疫系統失調,加上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甚至抽菸、喝酒、嚼檳榔等不良嗜好,這些因素都與慢性疾病、慢性發炎,乃至癌症息息相關。若只著眼於戒除泡麵和汽水,卻忽視其他方面的生活習慣,仍難以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周宜群指出,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作息規律、堅持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情,才是預防癌症的關鍵。

Read More

胸悶呵欠連連 當心慢性發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0歲王姓上班族過完年假開工驚覺胸悶,上班期間也是呵欠連連,原本以為只是年假玩太累;但胸悶的感覺久久不散,整個人也異常疲憊。醫師提醒,要當心「慢性發炎」。 醫師王德生表示,詢問王姓患者的日常作息,發現他幾乎被電腦與辦公桌綁住,唯一的活動量就是到公司頂樓抽菸;過年連假更是通宵打麻將、窩在床上滑手機,活動量幾乎歸零,再加上滿桌年菜的高油高鈉飲食,引發身體發炎症狀。 王德生提醒,慢性發炎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增加罹患皮膚濕疹、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風險。身體慢性發炎不容易被重視,卻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隱憂;特別,是在節日期間,不規律的生活習慣更會加重身體的慢性發炎與血管老化。 為避免身體慢性發炎所帶來的不適與健康威脅,王德生提醒,上班族要避免久坐,並適量補充水分以促進淋巴循環、提高免疫力,最好能建立固定的運動習慣。另應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蔬果與健康油脂,減少體內發炎反應。 此外,也可搭配輔助療法來協助,如靜脈雷射治療或搭配營養點滴,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質,改善身體發炎的情況。 王德生指出,靜脈雷射治療雖然相對安全,但並非適用於所有人。例如,正在經歷急性感染或近期接受重大治療的患者,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此外,若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也應慎重考量是否適合接受此療法。

Read More

年節狂吃喝 糖友年後血糖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春節假期結束後,許多糖尿病人回診時發現血糖升高,甚至糖化血色素數值也明顯上升。醫師提醒,糖尿病人應特別注意飲食管理,並維持規律的運動與作息,以穩定血糖,避免健康亮紅燈。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漢文指出,近期看診時,發現多位糖尿病病人的血糖、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這一現象與春節期間過量飲食、缺乏運動及作息不規律息息相關。若未妥善控糖,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衰竭或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對健康造成長遠影響。 血糖控制不能鬆懈,糖尿病人應透過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定期血糖監測及遵循醫囑服藥,才能有效避免血糖失控。 劉漢文指出,為降低血糖飆升的風險,糖尿病人應儘快恢復健康的生活模式,避免短暫的飲食放縱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在飲食方面,建議選擇高纖維蔬菜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魚類、雞肉、豆製品等,並以清蒸、水煮、燉煮等方式烹調,減少額外熱量與糖分攝取,以延緩血糖上升速度。 同時,應減少甜點及含糖飲料,可選擇無糖、低糖飲品,或以堅果、無糖優格等替代高熱量點心,以降低血糖波動的風險。 劉漢文建議,病人可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透過手機隨時感應血糖變化,避免等到症狀惡化才發現問題。透過持續的自我管理與醫療團隊的支持,糖尿病人可以更穩定地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風險,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邱泰源重申醫學中心回歸急重難罕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民健保30年,卻面臨收支嚴重不均的困境。健保署日前宣布,要限制醫學中心門診占比55%以下,藉此同步強化分級醫療;但外界擔憂歲末恐出現拒收潮。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21日指出,醫學中心理應著重急、重症住院;若門診比率太高,的確是應該檢討。 健保署今年實施「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一律採南區「斷頭」制,排除急重症等剛性需求外,其餘超出基準部分皆採3階段打折給付,第4階段點值降為0,促使醫院門診減量;其中,規定醫學中心門診量需低於55%。外界擔憂恐出現「醫療人球」、歲末拒收潮。 邱泰源表示,為讓健保制度永續,醫療體系已經啟動多項改革,包括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等,建立讓民眾信任的醫療體系。而全台基層診所,過去20多年來打下好基礎,形成社區醫療群,國內家庭醫學制度也正在發展,讓分級醫療有良好奠基。 他指出,「民眾身體有任何不適,應該先找『厝邊好醫師』,在診所就診」;針對各級醫院檢討,衛福部已要求健保署使用各項措施及資源,調整支付制度讓給付更合理,留下急重難症醫療人才。「醫學中心理論上應著重急重症住院,門診比率太高確實應該檢討,由分級醫療體系負擔」。 邱泰源強調,要有健全的醫療體系,醫學中心門診量應再降低才合理。衛福部祭出控制醫學中心門診量的政策改革,但也會設定配套措施,讓全台各醫院了解、有共識,且不至於讓新制影響財務,讓醫院順利運作。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目前多數醫學中心門診占率都在55%以下,「僅少數醫院需要改變」。除門診限量,健保署也推出醫院個別總額制,讓醫院營運獲得保障,一切的措施都是希望醫學中心著重急重症、住院,搭配分級醫療制度,讓資源達到最妥適運用。

Read More

我的餐盤6口訣聰明吃 營養滿分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響應2月22日營養師節,衛福部苗栗醫院20日於門診大廳安排一場以「我的餐盤」為主題的健康快閃活動,幫助民眾了解「均衡飲食」的執行方法,並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國健署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7~2020年)顯示,19歲以上族群每2人就有1人體位過重或肥胖,每2人就有1人血壓過高(高血壓前期/高血壓),每3人就有1人血糖過高,血脂肪比例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皆呈上升的趨勢。 營養師林于茹指出,大多數人在食物選擇上存在高油、高鈉及高糖隱憂。高油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易增加壞膽固醇降低好的膽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鈉是造成血壓升高及高血壓的原因之一,進而增加心臟的負擔。高糖攝取會造成血糖波動、代謝異常、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等。 另外,平均只有2成國人達到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之5份蔬果(蔬菜>3份)攝取量,顯示有近8成的國人陷入低纖飲食危機中。民眾用餐時只要掌握「我的餐盤」原則,就可以滿足營養需求,增進健康。 「我的餐盤」6句口訣:每天早晚1杯奶(240毫升),每餐水果拳頭大(一般小碗約八分滿),菜比水果多一點(顏色多元且1/3為深色蔬菜),飯跟蔬菜一樣多(1/3為未精製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一掌心(選擇脂肪含量低的來源),堅果種子1茶匙(相當於大拇指第一指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