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賣場違售異膚免疫抑制劑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蝦皮電商平台被發現疑似違規販售「異位性皮膚炎JAK抑制」,食藥署24日指出,相關產品非台灣核准藥品,涉違反藥事法規定,若經查「明知為偽禁藥卻意圖販賣」,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 食藥署表示,經查電商平台案內2種產品依據外包裝標示分別含有Upadacitinib及Ruxolitinib成分,且皆宣稱用於異位性皮膚炎,應以藥品列管,甚至皆非屬台灣核准的藥品。 食藥署強調,藥商、藥局、百貨公司、雜貨店和餐飲服務商可以在網路上販賣,只有經批准的「乙類成藥」,其他藥品都不可以在網路上販賣。非藥商或藥局販售供應藥品,涉違反藥事法第27條第1項規定,最高可處200萬元罰鍰。 此外,明知為偽藥或禁藥,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可依藥事法第83條規定,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食藥署表示,已責成網路平台業者將相關販售資訊下架,後續將交由衛生局處辦。 食藥署說,將加強與電商平台合作,提醒賣家切勿違法販售藥品、希望電商平台依食藥署提供關鍵字主動巡查、即時下架非法販售資訊等。食藥署將持續與海關合作,加強抽查進口快遞郵包,並與衛生局合作,主動監控網路非法賣藥或代購行為。

Read More

<醫師專欄>運動愛好者的小腿慢性運動疼痛

■林敬為 「醫師,我雙側小腿內側痛已經1年了,平常走路都不會產生疼痛,但是只要運動超過一定時間,疼痛感就會開始出現,讓我無法好好的打球。請問這是什麼問題?」一名陽光的大學生走進診間,一坐下來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說,然後一邊指出疼痛的位置大約在小腿下1/3處的內側面。 小腿周邊的結構,包括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等當然都有引起疼痛的可能。但一般而言,最常引起小腿慢性運動疼痛的原因主要有3種,包括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疲勞性骨折以及慢性腔室症候群。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的成因不明,目前常見的解釋是因為運動造成脛骨周邊的骨膜發炎,導致脛骨下1/3處的內側面疼痛,通常運動過後的數小時至幾天內會緩解。此疾病常見於慢跑愛好者以及接受訓練的軍人身上。透過休息、冰敷以及訓練方式、強度以及頻率的調整,大部分的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改善。 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脛骨承受了過多的負擔而造成細微骨折的情況發生;發生的原因多與運動及訓練強度的突然增加有關,因此常發生在軍人、跑者以及大學運動員身上。其疼痛位置與運動項目有關,跑步引起的疲勞性骨折多發生在脛骨中下段的內後側,此類骨折透過休息及低強度訓練,保護6-8週內即可恢復。而體操、籃球、排球等需要經常跳躍的運動,其疲勞性骨折則多發生在脛骨的前側處。此處的疲勞性骨折,保守治療的效果經常不佳,常需要透過手術治療讓骨折處穩定癒合。 慢性腔室症候群則是因為運動時肌肉用力收縮,肌肉周邊血管被擠壓造成下肢的血流不足引起疼痛,其好發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的肌肉處,通常停止運動後的數分鐘內,疼痛就能獲得改善。多數的慢性腔室症候群患者,透過藥物、拉筋訓練、以及鞋子及步態的調整,都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少數患者則需要手術將肌肉的筋膜切開放鬆,降低肌肉內的壓力來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 對於熱愛運動的民眾來說,小腿慢性運動疼痛並不是一個很少見的情況。幸好大多數的症狀只要確認診斷,多能透過休息及運動方式調整來獲得良好的改善。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LDCT揪肺葉小腫瘤 微創胸腔鏡切除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60歲的江先生本身有吸菸史,平時身體狀況還算不錯,僅因高血壓定期在門診追蹤。在一次回診時,接受醫護人員建議,安排成人健康檢查及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竟意外發現右下肺葉有1個小腫瘤,因此到胸腔外科持續追蹤。經過兩年的密切觀察,醫師發現江先生的腫瘤有輕微增大跡象,幸好腫瘤尚未擴散,於是建議接受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術後3天順利出院、恢復狀況良好。 肺癌目前是癌症中死亡率排名較高的癌症,但早期發現的肺癌因腫瘤小,若能及時接受手術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苗栗大千醫院指出,新年度免費LDCT肺癌篩檢的年齡層下修,希望可以透過定期檢查與適切的治療,幫助民眾遠離肺癌的威脅。 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早期肺癌手術主要在於將腫瘤及其周圍部分的肺組織切除,以達到切除病灶、清除癌細胞的目的。 由於江先生的腫瘤在早期即被發現,也相對較小,評估適合接受微創手術,術後的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肺癌第1期,只需定期追蹤,讓江先生直呼幸好有接受篩檢,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為他帶來扭轉病情的機會。 肺癌是目前主要癌症死因之一,由於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失去手術治癒的機會,因此早期發現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現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主要用於肺癌的早期篩檢,可以找出2-3毫米小的結節,並及早接受治療。 早期肺癌經醫師評估後,可接受微創胸腔鏡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疼痛感輕、出血少、併發症發生率低等優點。研究顯示,早期發現並手術切除的病人,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且治癒機率較晚期發現的病人更是大幅增加。 楊絡勝呼籲有家族史者(女性40-74歲;男性45-74歲)以及重度吸菸史的50-74歲民眾,是符合公費補助資格的高風險族群,務必定期每2年進行1次肺癌篩檢。有肺病史者(肺結核或肺阻塞)、特定職業暴露者、對肺癌預防重視、擔心自己有罹患肺癌風險的民眾,雖然不符合公費資格仍可預約檢查,以掌握肺部健康,積極面對健康風險。

Read More

影響視力 還會肩頸痠痛 45+民眾 過半有老花眼困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45歲以上族群中,有超過5成有老花眼困擾。對於老花眼治療與否的疑慮及迷思,眼科醫師表示,正確認識及面對老花眼問題,才能有效減少眼睛老化對生活影響。 隨著3C科技發達、長時間用眼的生活習慣,使得老花眼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不僅影響近距離視覺的清晰度,更經常伴隨著眼睛酸澀疲勞與不當姿勢產生肩頸痠痛等問題。 台北澄清眼科院長何宜儒表示,大部分人在40到45歲時,眼睛內部的睫狀肌與水晶體彈性逐漸下降,導致對焦能力減弱,看近視力變得模糊,原來日常生活中嫻熟的行為動作,開始因視力下降產生不便。 許多民眾在發現老花眼後,會選擇配戴老花眼鏡作為初步因應方式,若本身已有近視或散光,一副眼鏡往往難以同時滿足遠近需求,加上老花度數變化快速,鏡片需頻繁更換或重新驗光。 雖然坊間也常聽到「近視可以抵老花」的說法,但這僅發生於老花初期且近視度數不高時,如老花與近視度數各約100度時,看近距離物體可能會剛好清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老花度數不斷加深,水晶體調節力退化,這種「互相抵銷」的效果將會逐漸喪失。尤其是近視度數較高者,無論看遠看近都需矯正,反而更容易感受到視力混淆與不便。 何宜儒表示,老花雷射手術與近視雷射手術兩者原理不同,只要經過醫師評估眼睛條件合適,就可以接受老花雷射手術。但也提醒,是否適合進行老花雷射手術仍需經專業醫師詳細評估,確認角膜厚度、眼睛結構與整體用眼習慣等條件後,才能制定最合適的矯正方案。

Read More

車禍腦傷開3次刀 女師拚重返教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中女教師江女士2024年6月中旬在先生接送途中,因機車失控摔車,頭部著地導致重度腦創傷,送抵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時,從有意識狀態轉為重度昏迷,在全力搶救與後續照護下,歷經3次手術、長達5個月的住院療程,現已重拾生活自理能力,並預計重返教職,展現驚人復原力。 萬芳醫院表示,江女士送醫時經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右側大腦出血,並合併左側鎖骨及多根肋骨骨折,以及氣胸、血胸等多處外傷,昏迷指數8分且出現瞳孔放大等危急徵象,神經外科主任魏立即刻帶領團隊執行緊急開顱減壓手術,清除腦內血塊,穩定顱內壓力,爭取寶貴搶救時間。 術後,病人轉入加護病房,並由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暨台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創傷暨重症科主治醫師廖國興接手後續照護。 廖國興解釋,大腦就像是豆花般很軟又很脆弱,一旦用力搖晃容易破損。該病人因劇烈撞擊導致嚴重腦部挫傷與腦腫,腦壓也隨之飆高,隨時可能致命,為降低後續神經功能損傷風險,採用藥物及鎮定劑降低腦壓,並搭配低溫療法,將體溫控制在34至35度,有助減緩腦部發炎與代謝負擔。 在加護病房醫護團隊悉心照護下,江女士病情逐漸好轉,陸續安排頭骨重建手術及鎖骨固定,並規劃復健計畫,搭配高壓氧治療與中醫針灸等輔助方式,促進神經恢復。江女士今年6月將和先生一同到印尼峇里島,參加高中同學的海島婚禮,並也計畫重返校園。

Read More

子宮體、乳癌發病早5年 1/3不到50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女性癌症發病年齡早5年,但篩檢意願卻不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就觀察到一名乳癌病友,因全力投入家庭與職場而一再延後檢查,直到偶然因乳房篩檢贈品「洗衣精」才動念檢查,意外發現腫瘤、成功治療。 癌症對年輕女性健康威脅日增!根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子宮體癌、子宮頸癌與乳癌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7歲,較整體癌症平均發病年齡提早約5年,且超過1/3女性患者在50歲前即確診,顯示這兩大癌症正深刻衝擊處於職涯高峰與家庭責任交疊階段的女性族群。 然而,女性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仍明顯不足!根據2024年羅氏診斷亞太區女性健康調查結果,有46%的女性從未接受過子宮頸癌篩檢,且無意於未來進行相關檢查。 其中,在台灣,影響女性篩檢意願的主因包含:有33%女性認為自己健康應無問題而選擇不檢查;28%因擔憂篩檢過程尷尬而拒絕;另有23%則害怕篩檢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或疼痛,這些數據反映出女性健康意識仍受認知與心理障礙所限制。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在協會長年陪伴女性病友的經驗中,觀察到多數確診女性在面對疾病時首要擔憂的並非病情本身,而是「如何持續照顧家人」,許多女性仍將家人與工作放在首位,選擇將自己的健康擱置在後。潘怡伶呼籲女性要勇於為自己做健康決定,唯有重視自身健康,才能安心陪伴家人並專注事業發展,同時也鼓勵每一位家人、伴侶、朋友成為身邊女性的「提醒者與陪伴者」。 台灣羅氏診斷總經理趙樹蕙表示,子宮頸癌和乳癌是少數可以透過篩檢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5年存活率較高之外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符合公費資格女性應把握機會及早篩檢;即便不符合公費補助資格,也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檢查頻率。

Read More

北榮與印尼2醫療機構簽合作備忘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22日宣布與兩家印尼醫療機構簽署了重要的合作備忘錄,進一步強化雙邊的醫療合作與交流。北榮指出,與兩家印尼醫院完成簽約,強化台印醫療交流。 北榮表示,兩家印尼醫療機構一是位於首都雅加達的頂尖公立醫院RSCM Dr. Cipto Mangunkusumo醫院續簽長期合作;二是與快速擴張的私立醫院體系DKH醫院集團建立新的合作。 代表簽約的北榮副院長李偉強教授表示,透過這份合作備忘錄重申台印的長期夥伴關係,凸顯了雙方對合作的奉獻,也為過去的努力感到自豪,包括在北榮院長陳威明的努力下,已經有5位骨科醫師在北榮完成進階的醫療訓練,並且對北榮高度讚許,紛紛表示,期待未來能進一步到北榮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 此次活動是北榮參與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貿易訪問團的一部分,該訪問團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讓台北榮總能與潛在的印尼合作夥伴進行直接會談和媒合。 迄今為止,北榮還透過合作備忘錄與印尼的3家醫院建立了夥伴關係,同時在特定專科領域(如心血管疾病)與其他醫院保持密切友誼。

Read More

無旅遊史 新北3歲女童染麻疹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23日接獲2例麻疹個案通報,其中1例為境外感染,患者為中和區35歲男,另1例為無旅遊史的泰山區3歲小女孩,目前2例個案經就醫後皆返家外,衛生局亦已掌握家戶接觸者共6人,均無疑似症狀,職場接觸者持續匡列中,將分別監測至6月10日及6月6日。 衛生局疾管科長王美華表示,該名境外感染男子系4月27日至5月3日曾至越南旅遊,5月16日開始出現發燒,19日出疹,20日就醫通報後確診;至於該3歲女童則是5月15日出疹,19日就醫通報後確診,2個案經就醫後皆返家。 衛生局表示,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籲請民眾留意,曾於5月15日至19日搭乘950公車、捷運中和新蘆線及1841客運 ;5月16日到野毛食所,17日到新莊COSTCO、桃園花活動之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並告知接觸史;另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Read More

PSA大於4就要小心 拜登罹攝護腺癌 抽血檢查可更早發現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日前全世界媒體大篇幅報導美國前總統拜登罹患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的新聞,北榮新竹分院泌尿科主任陳炫達表示,拜登早已攝護腺癌末期,其實,攝護腺癌應該可以更早被診斷出來,進而治療。 陳炫達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民國109年的統計,台灣的攝護腺癌每10萬人發生率約為61人,發生率在男性中排名第5位(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5.88%),死亡率則在男性排名第6位(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3.45%),是占男性生殖器官癌中發生率最高的癌症(94.34%),可知它並不少見,隨著近年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和平均餘命的延長,國人得到攝護腺癌更是與日俱增,所以國人不可對它輕忽。 陳炫達說,如何早期診斷攝護腺癌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抽血檢查攝護腺癌腫瘤指數PSA就可以。PSA中文名字為攝護腺特異抗原,是1979年時兩位美籍台裔博士首度純化出來的。他們發現PSA是一種攝護腺細胞會分泌的蛋白質,但是攝護腺癌細胞又會分泌更多的PSA,根據研究顯示當男性PSA大於4的時候,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就大幅增加,所以臨床上,當某位男性抽血PSA大於4,就會被認為有可能得到攝護腺癌,這時候只要由泌尿科醫師,做經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切片檢查,就可以確定。 陳炫達指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非常多元,有手術、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和化學治療,甚至近年急速發展的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或存活率都相當不錯。

Read More

整建800公里步道 8成青少年活動不足 府推2030增141萬人運動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統計台灣地區82%的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總統府22日召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聚焦從小培養健康習慣,要求交通部、客委會、原民會、農業部整建800公里步道,並持續增加環島自行車道路網,目標訂為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 衛生福利部次長周志浩簡報指出,國內2021年統計,12到17歲兒童及青少年有82%身體活動不足,與WHO在2022年統計全球的81%差不多;但18到64歲成人方面有51%,遠低於全球的27.5%;65歲以上長者有64%,低於全球的44%。 周志浩表示,政府盼達成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目標,換算12歲以上應增加141萬身體活動人口。 在改善策略1「營造活躍社會」,周志浩指出,希望訂定全民健走日、登山日、自行車日,提升大眾對身體活動益處的認知並組織大眾參加活動,並加強各部門專業人才培訓。 策略2「創建活躍環境」,盼整合都市計畫與交通規劃,在城市中建置行人、自行車空間,創建「隨時可以動」的環境;亦將盤點全國步道與自行車道布建情況、升級品質,並加強路網串聯與升級。 策略3「培養活躍國人」,盼透過良好體驗體育教育與活動、提供活動度較低或受限者身體活動的評估與諮詢,並於各公共場所辦理身體活動計畫,目標於2030年提升12歲以上身體活動比率達51%,並提升失能者參與活動人數達7.4萬人,整體規律運動比率目標達36%。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