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嬰幼瘧疾藥物 獲瑞士批准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製藥巨擘諾華集團(Novartis)第一款針對新生兒和嬰幼兒設計的瘧疾藥物已取得瑞士衛生監管機關的批准,8個非洲國家預計很快就會開始投藥。 瘧疾是非洲國家一大死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2023年全球有59.7萬人命喪瘧疾,非洲就占了95%。而上述死亡病例中,5歲以下兒童占約76%,也就是超過43.2萬人。 諾華嬰幼兒版的瘧疾治療藥物Coartem(也稱Riamet)是與專門研發抗瘧療法的日內瓦組織「瘧疾藥品創投」(MMV)合作研製而成。 諾華集團發布聲明說:「過去從未有針對體重4.5公斤以下嬰幼兒設計的瘧疾療法,如今終於改觀。」瑞士衛生監管機構這次批准的藥物,是為體重2~5公斤的嬰兒設計的劑量。 受瘧疾影響最重的非洲8個國家參與了瑞士這次的新藥批准流程,分別為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奈及利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

Read More

陸禁阿茲海默症頸深淋巴管手術

本報綜合報導 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9日發布通知,要求各地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並強調這項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醫學證據支撐。不過,各地衛健委可以指導醫療機構進行相關臨床研究,再進行應用論證。 阿茲海默症迄今未研發出有效藥物或療程可以治癒,腦內β-澱粉樣蛋白的異常堆積,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原本是用於治療淋巴水腫的高精密微創手術。但大陸醫師意外發現,一些阿茲海默症患者術後認知出現改善。這兩年,大陸各大醫院積極發展應用這項手術。 而這項全球只有大陸在進行的阿茲海默症手術,如今卻遭到當局喊停。衛健委發布通知,禁止各地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 該通知說,為進一步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專家評估認為該技術處於「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品質循證醫學證據支撐。根據有關規定,決定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 該通知也提到,在該技術具備充分相關臨床前研究證據後,指導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強臨床研究設計,在倫理委員會充分論證的前提下,科學、規範展開臨床研究。衛健委將根據臨床研究情況,適時對該技術臨床應用再次組織論證。

Read More

與喪屍煙彈近似 3項新興物質 列2級管制藥品

本報綜合報導 俗稱「喪屍煙彈」的新型毒品「依托咪酯」電子煙濫用問題頻傳。食藥署預告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新增與依托咪酯相近的丁托咪酯等3項新興物質,全列為第二級管制藥品。 依托咪酯在台灣原本僅視為管制藥物,去年6月通過列為三級毒品,毒品審議委員會11月更將依托咪酯調升為二級毒品。 食藥署今年7月4日預告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新增3項與依托咪酯相近的新興物質,分別為丁托咪酯及其異構物、三氟依托咪酯,與氟托咪酯及其異構物,全數列為第二級管制藥品,預告期14天。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副組長張志旭說明,新增列的新興物質已有被檢警調單位查獲並檢出案例,法務部已在5月29日經毒品審議委員會議決議增列為毒品,食藥署也配合增列為管制藥品。 張志旭表示,由於前述新興物質不具醫療用途,未來只准許科學用途;學術單位若想使用於醫藥教育研究試驗,不但必須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還必須設置簿冊,詳實登載管制藥品每日收支、銷毀、減損及結存情形,每年申報收支數量,違反規定者可依法開罰。

Read More

心情低落…竟是糖尿病作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科技業主管最近總覺得提不起勁,工作壓力大到連咖啡都無法提神,原以為只是職場壓力導致心情低落。健康檢查發現血糖過高、糖化血色素已進入糖尿病前期,心理評估也顯示明顯憂鬱傾向。 身心科醫師鄭佳益指出,根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2倍以上;而長期憂鬱者,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60%。 心情會影響血糖,關鍵之一是壓力荷爾蒙與慢性發炎反應;當長期處於壓力或憂鬱狀態時,皮質醇濃度會升高,使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提高血糖。同時,糖尿病與憂鬱症都與「低度慢性發炎」有關,影響腦部與代謝機制。 此外,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會構成惡性循環。憂鬱症會降低人對飲食控制、運動與服藥的動力,使糖尿病控制變得更加困難。反之,糖尿病帶來的生活負擔,如血糖監測、飲食限制、對併發症的恐懼,又可能進一步加重情緒壓力。 除了藥物治療,生活習慣的調整是「雙向照顧」的重要基礎。鄭佳益分享,飲食方面,以蔬菜、水果、豆類、全穀、堅果為主的植物性飲食,不僅有助於穩定血糖、降低體內發炎,也能正向影響情緒「腸道好、心情好」。 規律運動則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發炎因子,對改善情緒與血糖控制同有效。鄭佳益指出,即使時間有限,每週3次、1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也比完全不懂更有幫助。此外,建立良好作息、改善睡眠品質,並持續與內科、身心科醫師合作追蹤,也是關鍵步驟。

Read More

ApoE基因定序 早揪失智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去年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00人就有8人可能已經罹患失智症。醫師指出,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有一部分失智風險,是可以透過檢測與生活調整提早發現並介入,就是與最多失智類型的阿茲海默症有高度關聯的ApoE基因。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ApoE是一種與脂肪與膽固醇代謝有關的基因,有3種常見型式─ε2、ε3和ε4,每個人會遺傳2個型式。 若ApoE基因帶有ε4,統計發現,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比同齡一般人高出3~15倍。原因在於ApoEε4會讓膽固醇代謝變差、血管彈性降低,進而導致大腦慢性發炎與血流不足,這些都是加速認知退化的重要因子。 若欲預先了解自身失智風險,目前可藉由「阿茲海默症ApoE基因檢測」評估,顏佐樺表示,ApoE是少數具備臨床介入建議的基因之一。若檢測為高風險型,與其感到焦慮,不如及早調整生活、主動因應。雖然基因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影響力其實更大。 除了年齡與遺傳因素,像是三高、肥胖、缺乏運動與睡眠不足等問題,都會加重大腦發炎、提高失智風險。 此外,目前還可以透過全基因定序(WGS)更全面評估與失智相關的其他基因變異;也能藉由腦部年齡檢測(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了解大腦的實際生理年齡與退化程度。 顏佐樺表示,如果檢測結果顯示腦齡明顯高於實際年齡,或已出現局部退化跡象,就表示大腦可能正在悄悄老化。此時搭配基因資訊與生活型態評估,更能及早制定個人化的預防與保健策略。

Read More

消基會查驗 1/4亞麻籽鎘超標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基會9日公布市售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調查檢測結果,24件樣品中,8件亞麻籽類樣品有2件鎘含量超標;8件藜麥樣品中有1件鉛含量超標。消基會表示,檢驗結果仍須由主管機關判定。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指出,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為近年新興起的食品,市面上已經有許多品牌,建議主管機關加強進行抽驗把關。對於所謂「超級食物」的食用安全,主管單位應有相應的管理及食用安全宣導,幫助消費者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鄧惟中提到,歐盟曾發出「關於食品營養與健康聲明」規範使用超級食物這類詞彙,認為需有精確的醫學宣稱且有可靠的科學研究支持,才能得到「超級食物」。目前國內並無主管單位對何謂「超級食物」有認證或科學標準,建議消費者對於商品廣告標榜內容有需求,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勿對單一食品過量食用,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飲食還是應以均衡為主。 消基會指出,消費者對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這類商品可能比較不熟悉,為避免消費者僅憑標榜內容過量食用或食用方法錯誤等,建議這類商品應該清楚標示食用方法及份量、保存方式、食用注意事項或警語。

Read More

疫情打亂生活模式 半數港人變胖

本報綜合報導 2020年初爆發的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生活模式,以致港人變胖。期間進行的調查顯示,約一半港人有超重及肥胖問題。 香港衛生署約每5年進行一次人口健康調查,2020~2022年度進行的調查顯示,當時18~84歲市民的超重及肥胖普遍率為51.3%,高於2014~2015年度的47%。 當時肥胖率所以上升是因COVID-19疫情爆發,民眾的生活模式出現重大轉變,包括缺少體能活動,以及有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 肥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1990~2022年全球肥胖流行率增加一倍多,並在COVID-19疫情期間惡化。 在COVID-19疫情之後,港人肥胖問題有顯著改善,包括民眾的活動量有所上升;而中小學生的肥胖及超重比率,由2021~2022學年度的21.2%,下降至去年度的17.9%。

Read More

年輕族群梅毒疫情 連4年上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8日表示,國內愛滋病毒感染及淋病疫情呈下降趨勢,但年輕族群(13-24歲)梅毒疫情連續4年上升,特推「匿名聊聊」與「年輕族群免費梅毒篩檢」服務,健康安心不用猜! 疾管署統計,今年1-6月全國性傳染病疫情顯示:愛滋病毒感染和淋病通報新增數分別為438例和3048例,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4%和19%,均已呈現下降趨勢。 不過,梅毒疫情則上下波動,今年1-6月梅毒新增4912例,較去年同期(4635例)上升6%,且進一步分析13-24歲為近年來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2024年13-24歲梅毒通報數為1773例,較2023年的1490例上升19%,已連續4年上升,2025年1-6月13-24歲族群梅毒956例,仍較去年同期(844例)上升13%。 為提升國人性傳染病防治知能,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表示,疾管署自今年7月1日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委託全國13家一站式匿名篩檢醫院,提供民眾一對一且個人化匿名諮詢服務,為大家的性事重重進行解惑。 除既有的免費愛滋匿名篩檢服務外,這13家醫院也針對學生或24歲(含)以下年輕族群提供「免費梅毒快速篩檢服務」,30分鐘內就有梅毒檢驗結果;若初步篩檢愛滋或梅毒陽性,亦補助民眾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以及早確診及早治療,避免因未及時診斷治療,導致可能的嚴重併發症。 詹珮君說明,面對Z世代日益增長的性傳染病匿名諮詢需求,此次推出的「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民眾可透過電話專線、E-mail或LINE@等多元管道進行一對一的專屬服務,所有對話內容將嚴格保密,確保個人隱私。 諮詢內容涵蓋性傳染病預防、症狀、治療等各面向,並提供就醫資源轉介(如匿名篩檢及性健康友善院所等),服務由全台13家合作醫院共同提供,確保民眾能獲得私密且專業的資訊。 詹珮君提醒,只要有性行為都要落實安全性行為,有不安全性行為要定期篩檢,保護自身與伴侶的健康,攜手共同提升國人性健康意識,打造健康的社會。

Read More

兒童心衰竭、短腸症新藥 8月起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健保署八日宣布,將兒童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口服液劑、食藥署首個核准可治療兒童短腸症新藥等2項新藥納入給付,預計8月起上路,受惠158人,挹注年藥費逾新台幣6000萬元。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明,藥品共同擬訂會議在6月19日通過2項兒童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分別為「兒童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後左心室功能鳥不全、第1型糖尿病腎病變」含captopril成分內服液劑藥品,及兒童短腸症含teduglutide成分藥品。 黃育文表示,目前健保已收載的兒童心血管用藥僅有錠劑,但因為兒童是特殊族群,醫院臨床須將錠劑磨粉後,提供孩子使用,以免小朋友難以吞藥,但藥品磨粉與空氣水分接觸,可能會影響藥物安定性,這次新增給付的藥品是飲劑,口服液體藥劑可增加服藥順從性與精準調整劑量。 她指出,這次健保新增納入給付的兒童短腸症新藥,是唯一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之人類類升糖素胜肽(GLP-2)類似物。兒童短腸症為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小腸長度偏短,小於同齡正常小腸長度的1∕4,並合併腸道衰竭,導致無法經由腸道營養吸收維持應有發育與營養。 以往這些營養吸收不好的孩子,健保給付治療為全靜脈營養輸液(TPN)與小腸移植;如今將這款皮下注射新藥納入給付,有助刺激腸道細胞增生,增加營養吸收,不僅可以減少營養輸注頻率,若孩子腸道表面積大幅增加,甚至可能脫離營養輸注。 黃育文說,新制最快8月1日起生效,新納入健保給付的兒童心血管用藥,預估嘉惠約148人,挹注年藥費約711萬元,以最常使用族群12歲以下心臟衰竭兒童為例,每人每年約節省8.8萬元;兒童短腸症新藥給付,預估嘉惠約10人,挹注年藥費約5440萬元,每人每年約節省544萬元。

Read More

中草藥師證書違法 衛福部要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自稱為「中華民國中醫醫學會全國聯合會」近核發之「中草藥師證書」在網路上流傳,基層藥師協會表示,這個單位非經國家考試卻使用藥師名稱應涉違法,衛福部中醫藥司8日指出,衛福部正向發證單位了解與查證,釐清是否違法。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於臉書指出,近日網路上頻繁出現民眾公開展示由「中華民國中醫醫學會全國聯合會」核發的所謂「中草藥師證書」,並藉此對外宣稱具備中草藥專業資格,此舉已違反現行法規。 基層藥師協會表示,「中草藥師證書」並非由政府機關核發,也無相應的國家考試制度,名稱中使用「藥師」一詞,極易誤導民眾,誤以為是具備受國家認可的藥事專業資格,若持該證書者進一步從事藥物諮詢、販售或其他藥事行為,已涉嫌觸法應予嚴正處理。 衛福部中醫藥司科長謝采蓓指出,經初步了解該醫學會近期確實有開設課程,並頒發了「中草藥師證書」,但這些課程及證書均未經衛福部審核或核可,正在向發證單位了解發證數目,及「中草藥師」一詞的確切含義,後續將由醫學會所屬地衛生局了解查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