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完成全球首例膀胱移植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法新社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外科團隊4日完成全球首例人體膀胱移植手術,41歲患者同時接受膀胱與腎臟移植,術後立即恢復排尿功能,擺脫長達7年洗腎,這項醫學突破意義重大。 這項手術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雷根醫療中心操刀,歷時8小時,41歲的受贈者拉蘭薩數年前因癌症切除大部分膀胱,後續又因癌症與末期腎病摘除雙腎,並接受長達7年的洗腎。 接受這項創新手術的拉瑞恩扎爾,他是4個孩子的父親,他從器官捐贈者獲得1個膀胱與1個腎臟,並在8小時的手術中移植成功。 根據UCLA說明,手術先進行腎臟移植,接著植入膀胱,最後以該中心首創開發的技術將兩者連接。 參與這項歷史性移植手術的外科醫生納西里表示,手術幾乎立即得到正面成效;「新腎臟立即產生大量尿液,腎功能迅速恢復,完全不需再洗腎,且尿液能順利排入新膀胱」。 納西里和他的同事、外科醫生吉爾表示,由於骨盆血管結構複雜,先前從未進行過完整的膀胱移植手術,這項手術在技術上非常困難;這項手術已籌備超過4年。 納西里說:「首次膀胱移植的嘗試已進行4年多。」

Read More

健保特別預算 醫界促至少500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政府將以特別預算方式推動健康台灣,醫界5大團體20日共同聲明,單以4.8%比例投入國民健康,不足以支應現實挑戰,應將健保基金特別預算調升到至少500億元,占比不低於12%。 立法院即將審議「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整體預算達新台幣4100億元,其中醫療與健保編列200億元,占比4.8%;民眾黨版本提高至370億元,約占9%。但醫界5大團體聲明指出,不論行政院及立院朝野黨團版本,健保基金編列仍顯不足。 台灣醫院協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等醫界5大團體聲明指出,醫療韌性早已是各國強化國家競爭力核心戰略之一,特別預算單以4.8%比例投入國民健康,遠不足以支應現實挑戰。 醫界5大團體一致主張,應將健保基金特別預算調升到至少500億元,占比不低於12%。面對人口嚴重老化、服務需求急遽上升、新藥新科技納入健保速度緩慢、癌症基金急需擴充、醫護人力流失與進口藥品物價齊漲等多重衝擊,行政與立法部門以更具前瞻與務實的資源投入預算審議。 對於「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全面推動擴大癌症篩檢、百億癌藥基金、長照3.0升級等,醫界5大團體認為,在制度推進之際,健保財務長期結構性赤字未解、醫護第一線現場人力持續短缺及急重難罕症醫師離開醫院,若未適當加碼投入,將可能削弱改革動能,讓醫療韌性淪為空談。

Read More

健保擴增給付癌症標靶藥PARP抑制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健保署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擴增給付2項癌症標靶藥PARP抑制劑,適用晚期高度惡性婦科癌別、早期乳癌與攝護腺癌第一線治療者,預估嘉惠約775名癌症病友,挹注年藥費約9.79億元,並於今年6月1日生效。 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及乳癌為我國111年女性發生率前10名,攝護腺癌為男性發生率排行前3名,健保署近期積極朝優先接軌國際指引證據等級強之藥品,以提供更完善治療。 健保署藥品共同擬訂會議通過2項PARP抑制劑用於「晚期高度惡性上皮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維持治療」、「早期乳癌術後輔助治療」及「轉移性去勢療法抗性攝護腺癌第一線」。 目前PARP抑制劑給付於晚期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具germline/somatic BRCA1/2致病性突變」族群,本次擴增給付於「具HRD陽性且含致病性BRCA突變或基因不穩定」族群,共通過2項藥品: (1)含olaparib成分藥品合併含bevacizumab成分藥品,可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17.9個月(75.2個月vs 57.3個月)。 (2)含niraparib成分藥品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11.4個月(19.6個月vs 8.2個月)。 另在「具germline BRCA1/2突變併HER2陰性高復發風險之早期乳癌術後輔助治療」,含olaparib成分藥品可顯著降低42%侵襲性疾病及43%遠端疾病的發生風險。 在「具germline或somatic BRCA1/2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突變之轉移性去勢療法抗性攝護腺癌第一線治療」,含olaparib成分藥品合併含abiraterone成分藥品可延緩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未達到vs 8.4個月)及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未達到vs 23個月),增加癌友治療選擇。 這次健保擴增給付PARP抑制劑,對於婦科癌別、乳癌與攝護腺癌皆是完整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更是3大主要醫療科技評估(HTA)組織皆建議給付。

Read More

小滿暑濕熱 中醫:健脾胃防中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日氣溫有感飆升,伴隨著夏季第2個節氣「小滿」到來,悶熱潮濕的天氣常常讓人有氣不舒坦、倦怠之感。中醫師指出,小滿時節最常受到「暑、濕、熱」的影響,引發身體不適,要注意健脾胃、去濕氣、防中暑。 明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周亞錚表示,俗諺說:「小滿天,雨水相趕」,意指此時節降雨頻繁,天氣悶熱潮濕,也正是梅雨季節的開端,濕熱之氣已悄悄影響我們的身體。透過健脾胃、去濕氣、防中暑的養生秘訣,便能有效避免濕熱內困、暑邪上身。 小滿常見3大不適症狀包括:體內濕熱、濕疹和皮膚癢症、中暑不適。體內濕熱的表現為食慾不振、腹脹、大便黏滯或解不淨感、身體沉重、倦怠乏力等症狀。中醫認為這多與脾氣虛弱、濕濁內生有關。「脾為生痰之源」,若傷脾胃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便容易形成濕熱困脾的表現。 其次是悶熱氣候使得濕熱上蒸肌膚,容易誘發或加重各類皮膚問題,如濕疹、蕁麻疹、香港腳等,表現為紅腫、搔癢難耐,甚至滲液結痂,讓人坐立難安。 且隨著氣溫升高,小滿也進入中暑的高風險期。周亞錚表示,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兩類,兩者皆因暑熱影響人體調節機能,但成因與表現略有不同。 陽暑多發生於烈日曝曬之後,或是高溫濕悶環境中活動者,症狀包括頭暈、面紅、口渴、大量出汗、心悸、煩躁甚至昏厥;陰暑則常發生在頻繁進出室內外、溫差大的環境,或為了消暑而過度飲用冷飲,造成汗出不暢、熱氣無法宣洩,困於體內而中暑。常見症狀包括:身體發熱但無汗、四肢痠痛疲倦、惡心想吐、食慾不振、頭暈頭痛等。 針對常見的3大不適症狀,周亞錚提醒「健脾胃、去濕氣、防中暑」3個養生關鍵:健脾胃是扶正祛濕的根本之道,宜從調理脾胃著手,增強體內水濕代謝功能。飲食方面可選擇健脾祛濕的食材,如山藥、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避免油膩厚味及冰冷食物。 去濕氣則暢通氣機、肌膚無癢。周亞錚指出,若濕熱不解,容易誘發皮膚紅腫、搔癢,飲食宜避免重口味、奶類、甜食等,也可善用薏仁、紅豆、冬瓜等去濕食材。 此外,面對陽暑與陰暑的雙重挑戰,需要慎防暑熱,例如:外出防曬,進入室內冷氣房前先在交界處適應溫度、把汗擦乾以避免劇烈溫差,以及避免過度飲食冰冷之物等,才能真正防範中暑上身。

Read More

壓力身心失衡 中醫疏肝火養陰血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快節奏生活壓力無處不在,工作、家庭、學業等長期累積的壓力可能導致身心失衡,甚至引發失眠、焦慮、消化不良。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說,壓力會影響人體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進而造成身體機能失調,中醫採取辨證原則,以中藥對治調理並減少熬夜,多親近自然並適當運動,可有效紓壓緩解。 蔡秉融指出,壓力可概略從肝與心兩臟做分類。首先是「肝氣鬱結證」,中醫生理學理論「肝主疏泄、在志主怒」,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此時萬物復甦、陽氣升發,人體氣機需要正常疏通及循環;若過度壓抑或忽視,造成肝氣鬱結,導致情緒低落、煩躁易怒。臨床患者會有口乾苦、胸悶緊、頭脹痛等典型症狀;嚴重者甚至反胃嘔吐、恐慌焦慮。 另一常見分型則是「心火亢盛證」。內經云「心主神明、五行屬火」,和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相關。夏季正好是心火當值,陽氣旺盛,此時易受外界環境氣溫影響,體內蓄熱不易排除,若又有壓力則會情緒焦躁、口乾舌燥、生面皰,甚至口舌生瘡、流鼻血等。 中醫面對此類精神壓力族群,採取辨證的原則。屬於「肝氣鬱結」的患者,可透過疏肝解鬱,幫助解除情緒障礙。藥物可選柴胡、香附、菊花等疏肝、理氣、升散之藥材;佐以養陰血藥物如當歸、芍藥。食療上可飲用枸杞菊花茶、薄荷茶;鼓勵患者親近自然並適當運動,促進氣血流通。 對於「心火亢盛」者,則透過清利心火之法,減體內熱勢、降低精神負擔。藥物可用茯神、白茅根、蓮子等安神清熱之藥材,再根據其他症狀隨證配伍。食療推薦蓮子綠豆湯,多注意水分補充,減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如烤炸辣、咖啡因飲品,並減少熬夜,改善生活型態。

Read More

高熱量/高油脂/高鈉健康殺手 包粽避五花肉/臘肉 搭配吃燙青菜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端午節即將來臨,高雄長庚醫院營養師吳靜宜指出,粽子雖然美味,卻隱藏著「高熱量、高油脂、高鈉」的健康風險,消費者在選購粽子食材時建議選擇低脂肉類,並注意粽子配料以維食用安全及健康。 吳靜宜表示,肉類是熱量陷阱,傳統粽子常使用脂肪含量較高的五花肉作為餡料,100公克五花肉約含400大卡的熱量,建議調整為雞肉、豬里肌、瘦牛肉或是海鮮等低脂肉類。另外,避免使用臘肉等過度醃製的肉類,以降低亞硝酸鹽和鈉的攝取量。 蝦米常被用於粽子中提味增鮮,但應小心防腐劑與甲醛,建議挑選蝦米時應注意顏色自然,避免過於鮮豔或帶有異味的產品。若擔心挑選的蝦米殘留甲醛,則在蝦米使用前可將蝦米浸泡30分鐘,並用熱水汆燙後再使用。 香菇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D與礦物質,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與提升免疫力,是膳食纖維與微量元素的優質來源,但部份蕈類可能使用農藥以避免蟲害,建議民眾選購香菇時,應注意的產銷履歷,挑選標示清楚來源,或是有台灣香菇標章產品。 粽葉選購應注意部分商家可能使用漂白劑來增加粽葉的光澤與色澤,建議選擇顏色自然、不帶人工光澤或太過於鮮豔;使用前可用熱水燙洗3至5分鐘,以減少殘留物質。 吳靜宜指出,端午節仍要堅持每天早晚1杯奶,由於粽子蔬菜含量少,吃粽子時可搭配1碗燙青菜,或以選擇全穀類粽子,而粽子裡面的花生是屬於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加了花生後粽子的其他餡料更要注意少油,以避免熱量攝取過高。

Read More

糖尿病/慢性腎病共照 38歲女幸孕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為提升糖尿病及初期腎病照護品質,健保署近年推動整合性共照計畫,以期病患在同次就診中就能完成糖尿病與腎臟病的檢查與照護,除減少往返就醫次數,亦可同時提升照護效能。 一名住在嘉義的38歲蔡小姐,已婚多年,一直未懷孕,在家人陪同至醫院求診。由於蔡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體重偏重,喜歡甜食,有次檢查後確診糖尿病,且尿液驗出蛋白尿等異常數值。 醫療團隊依個案情況進行盤點、系統整備、主責整合、跨科共照等流程,將其收案至「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透過衛教課程、飲食營養諮詢與血糖監測等介入,逐步改善病情,不僅血糖、腎功能及血壓皆受到控制,不久後更傳出懷孕喜訊。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長林純美表示,健保署自111年開始推動整合性共照計畫,以期病患在同次就診中就能完成糖尿病與腎臟病的檢查與照護,除減少往返就醫次數,亦同時提升照護效能。 此外,糖尿病是造成洗腎的主因之一,林純美說,透過早期介入與跨科整合,可有效提升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照護品質。目前雲嘉南地區共有212家醫療院所 (含37家醫院、175家診所)提供醫療服務,逾44000人受惠。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小針刀治療膝關節痛

■陳俊銘 膝關節痠痛困擾著許多人,農夫、運動員、舞蹈者、工人…等,除了關節腔內軟骨磨損,關節退化外,常見還有下列情況: 一、膝內側副韌帶損傷:位於膝關節內側。起於股骨內上髁,向下附於脛骨內側髁,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膝關節韌帶損傷以內側副韌帶損傷最常見。患者一般都有膝關節過度外翻拉傷的病史。急性損傷主要表現為膝部內側劇烈疼痛,膝內側腫脹,韌帶受傷處有壓痛,患側因疼痛劇烈而不能負重。輕度勞損則表現為膝關節內側疼痛不適,伸屈活動受限。 二、膝外側副韌帶損傷:又稱腓側副韌帶,為一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附於腓骨頭。主要病因為外力作用於膝關節外側或膝關節內翻時,外側副韌帶受到牽拉力造成損傷。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外側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由於疼痛使膝關節活動減少。 三、膝關節周圍滑囊炎:主要有髕上囊,髕前腱下囊,髕下深囊,髕下皮下囊,半腱肌囊,股二頭肌腱下囊和鵝足囊等,主要作用是在肌或肌腱與其深面的骨,筋膜和關節囊之間起圓適、柔墊、助動和潤滑作用。病因為膝關節的頻繁運動或肌肉的負重,臨床上常因肌肉活動,與骨面、關節囊或淺層皮膚組織之間的反覆摩擦,應力作用的長期刺激,或風寒濕邪的反覆侵襲而產生膝關節周圍滑膜囊的滲出和沾黏,導致滑膜囊無菌性炎症,引起膝關節周圍疼痛。 四、膕肌筋膜病:膕肌位於膝關節後方膕窩底,起於股骨外側髁的外側部分,止於脛骨比目魚肌線以上的骨面。其作用主要為屈膝關節,並使小腿內旋;脛骨固定時,膕肌處於靜力收縮狀態,起穩定股骨外側髁的作用。主要病因由於運動姿勢不當,造成膕肌損傷,引起膕肌筋膜病。主要症狀為下蹲時膕窩疼痛;從高處向下步行或跑步,或下樓梯時也會出現膕窩疼痛。 經由按壓理學檢查,找出膝關節周圍酸痛範圍存在的條索狀筋結或硬結點,就是肌腱、韌帶、滑囊,筋膜組織發炎沾黏處,透過小針刀剝離,鬆解的手法,可有效解決組織發炎沾黏的問題,改善痠痛、不能蹲下、上下樓梯吃力不便的痛苦。針對組織沾黏,小針刀是一大利器!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維持健康 掌握722正確量血壓

記者張瑞惠∕南投報導 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世界高血壓聯盟呼籲各國政府與民眾重視「準確量血壓、控制血壓、延長壽命」的重要性。衛福部統計,國人10大死因中,有5項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疾病密切相關,顯示慢性病已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定期健康檢查與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是守護未來健康的關鍵。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楊晉州表示,「三高」常見於4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逐漸攀升。根據健保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中有5成罹患三高。然而,年輕族群雖風險較低,若有長期吸菸、飲酒、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罹病風險與代謝症候群的發生機率。定期健康檢查與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是守護未來健康的關鍵。 為鼓勵民眾定期量測血壓,並避免「白袍高血壓」現象,國際建議18歲以上成人每年至少在家量血壓1次,並可依循「722原則」,即連續7天測量血壓,每天早起與睡前各測1次,每次量2遍取平均值;以及「血壓3C管理法」,規律測量(Check)、改變習慣(Change)、控制血壓(Control)。 楊晉州提醒,日常飲食應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原則,遠離菸酒,培養運動習慣,維持良好身體狀態;若已診斷為高血壓者,務必遵循醫囑治療,根據個人狀況訂定合適的控制目標,才能有效管理病情,守護健康長壽。

Read More

新冠疫情升 有症狀快篩速就醫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內COVID-19疫情上升,併發重症死亡病例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高雄市衛生局提醒,65歲以上長輩及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肺疾、孕婦、免疫功能低下等高風險對象,若出現上呼吸道症狀、發燒、全身痠痛等疑似症狀請速就醫、驗快篩,並即早使用抗病毒藥物,避免重症死亡風險。 衛生局指出,高雄整備319家醫療院所提供抗病毒藥劑,其中130多家有COVID-19健保快篩(65歲以上長輩及高風險對象)並有多家藥局販售家用快篩試劑,相關醫療院所及藥局資訊可至高雄市衛生局官網查詢。 衛生局呼籲,民眾平時應做好個人衛生管理,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場所;與年長者、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佩戴口罩。 此外,接種JN.1疫苗是預防重症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的民眾盡速接種,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與免疫不全及低下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已接種1劑JN.1疫苗且間隔滿6個月(180天)應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免疫保護力。

Read More